冰川地貌课件 严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冰川地貌(29张PPT)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 冰川地貌(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ea0f1cd3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8.png)
(2022全国乙卷)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 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 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 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图7显示甲(位 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 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横断山区 摄影/姜曦
冰川地貌
目 录
01 冰川和冰川作用 02 冰川侵蚀地貌 03 冰川堆积地貌
04 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雪线:在高山和高纬度地区,地表年降雪的积累量和年消融量相等的界线。 补给量>消融量
补给量<消融量
雪线高 高 雪线低 低
温度
阳坡 阴坡
迎风坡 背风坡
坡向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 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 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6分)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 直变化的原因。(6分)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 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高
降水的影响>温度的影响
坡度
陡坡 雪线高 缓坡 雪线低
01冰川和冰川作用 冰川的形成过程
具有塑性状态的状态的冰川冰形成后,在重 力和压力作用下便缓慢变形和流动,并越过 雪线向下游流动,成为冰川。
相较于河流的运动速度缓慢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坡度、 冰川部位、降雪量和消融量等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 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6分)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
![地质地貌冰川的地质作用及其地貌特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78c7c320975f46527d3e1fd.png)
• 三、冰川地质作用
• (一)冰川的运动
• 任何冰川都有或大或小的运动速度。冰川的运动一般以年为计算单 位,由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但是,有一种冰川能发生周期性的突 然前进,运动速度十分惊人。这种冰川叫波动冰川,是特殊类型的 冰川,其运动规律不受气候变化控制。
• 冰川运动速度在冰川的各个部分是不一样的,较快的是在冰川的中部, 即从粒雪盆出口到冰舌的最上部这一段。因为这里冰川最厚,由此向 上游和下游都逐渐减薄。横穿冰舌,运动速度最快在冰川的中部。
• 表面的脆性带是被下部的可塑带托着往前运动的。过去有一种推论, 认为冰川的下部由于处于可塑状态,因而运动速度比表面快。经实 际观测,运动速度以表面最快,并向底部递减,因为冰川底部存在 摩擦阻力。
• 冰川运动是由可塑带的流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组成的。
• 在中低纬度地区,由于冰融水活跃,滑动常占运动总量的20%~80 %。但不能认为高纬度地区冰川不发生滑动,南极冰盖深钻探明, 冰上部虽然温度极低,但底部基本上处于压力融点(冰的融点每增 加一个大气压力要降低0.0075℃),即冰川底部与基岩并没有冻结 在一起,冰川的滑动是可能的。
• 在支冰川注入主冰川的汇合处,常在谷肩处出现悬谷。这是由于 支冰川厚度比主冰川小,侵蚀力弱,底床深度也较小,冰退以后 支谷就成为悬谷。我国西部许多山地的悬谷高出主冰川谷达百余 米至数百米。
• 槽谷在纵剖面上常有冰坎(岩槛)与冰盆交替,并形成串珠状湖 泊。冰坎与冰盆是冰川作用选择性侵蚀的结果,这种选择性侵蚀 与冰床基岩的构造、节理有关,冰前期河床剖面的原始起伏也起 很大作用。
• 冰川除通过刨蚀和掘蚀从谷床上获得冰碛物外,雪崩、冰崩及山 坡上的块体运动常给冰川带来大量碎屑物质,这些碎屑在冰川中 被携带而来(运动冰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叫表碛,夹带在冰 内的叫内碛,冰川底部的叫底碛,冰川边沿的叫侧碛;两支冰川 会合后,侧面合并的冰碛物叫中碛。冰川末端冰碛物环绕冰舌形 成高大的冰碛堤,叫做终碛(前碛)。
3.3.3冰川地貌课件2023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
![3.3.3冰川地貌课件20232024年高中地理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58964b53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1b.png)
• 按冰川形态和规模,可分为大陆冰川和山岳冰川 • 大陆冰川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地区 海洋性~ 大陆性~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地区
冰川的形成
•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下对地表侵蚀和遗留的各种堆积物的总称。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碛湖形成示意图
冰川堆积与冰碛(积)地貌
中碛 侧碛
终碛 表碛
希夏邦马北坡野博康加勒冰川冰塔林
• 由于冰川各部位运动速度不同,造成冰川表面 出现裂隙,而中低纬度地区直射的阳光又不断 将这些裂隙加深,最终发育出一个个冰塔
冰川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天山山脉博格达冰川融水
164条冰川融水汇入黄河 469条冰川融水汇入湄公河(澜沧江)
角峰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C B
A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 平直、宽阔,谷坡陡峻,谷底平缓, 横剖面呈U形或槽型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挪威盖古朗冰厄川尔地峡貌湾U形谷
冰川槽谷 (U形谷)
角峰
刃脊
冰斗
雅弄冰川附近的山峰
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
阿拉斯加北极之门国家公园
• 巴松错附近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众山峰
冰川搬运的特征
冰川前进
冰川后退
分选性 磨圆度
冰川堆积与冰碛(积)地貌
• 随着冰川的衰退,冰川携带的冰碛物就会堆积下来 • 冰碛丘陵、冰碛湖、侧碛堤、终碛垄……
冰川搬运、堆积地貌 三处冰碛物形成的时间先后
顺序? 3最早,1最晚
123
冰碛湖:冰川消融时,终碛物 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 积水成湖
芬兰:千湖之国
冰川地貌
冰川的形成
• 雪线:常年积雪区的下界
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下对地表侵蚀和遗留的各种堆积物的总称。
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冰碛湖形成示意图
冰川堆积与冰碛(积)地貌
中碛 侧碛
终碛 表碛
希夏邦马北坡野博康加勒冰川冰塔林
• 由于冰川各部位运动速度不同,造成冰川表面 出现裂隙,而中低纬度地区直射的阳光又不断 将这些裂隙加深,最终发育出一个个冰塔
冰川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
天山山脉博格达冰川融水
164条冰川融水汇入黄河 469条冰川融水汇入湄公河(澜沧江)
角峰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C B
A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 平直、宽阔,谷坡陡峻,谷底平缓, 横剖面呈U形或槽型
冰蚀作用与冰蚀地貌
挪威盖古朗冰厄川尔地峡貌湾U形谷
冰川槽谷 (U形谷)
角峰
刃脊
冰斗
雅弄冰川附近的山峰
念青唐古拉山脉东段
阿拉斯加北极之门国家公园
• 巴松错附近的念青唐古拉山东段众山峰
冰川搬运的特征
冰川前进
冰川后退
分选性 磨圆度
冰川堆积与冰碛(积)地貌
• 随着冰川的衰退,冰川携带的冰碛物就会堆积下来 • 冰碛丘陵、冰碛湖、侧碛堤、终碛垄……
冰川搬运、堆积地貌 三处冰碛物形成的时间先后
顺序? 3最早,1最晚
123
冰碛湖:冰川消融时,终碛物 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 积水成湖
芬兰:千湖之国
冰川地貌
地貌学05 冰川地貌幻灯片PPT
![地貌学05 冰川地貌幻灯片PPT](https://img.taocdn.com/s3/m/7a0b9a35c1c708a1294a4455.png)
天山北侧昭苏军马场
—
地 貌 学
第 五 章
〔二〕冰川形成过程〔Formation of
—
地 glacier〕 貌 学
第 五 章
积雪变成冰川是先
新雪
由新雪变成粒雪 (firn),再由粒雪变
成冰川冰〔glacial
ice),最后形成冰川
粒状雪 (glaciers)。这一过 程被称为成冰作用。
粒雪
冰川冰
—
地 貌 学
第 五 冰芯 章
〔一〕雪线〔Firn line〕
地 貌
雪线是指高山常 年积雪区的下边界, 即年固态降水量与
学 消融量开场到达平
—
衡的地带。
第
五
在中低纬山区,
章 积雪的面积和高度
随季节变化,冬季积雪
区扩大,积雪高度下降;夏
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上升。
—
祁连山哈拉湖畔
地 貌 学
第 五 章
山谷冰川
章
冰斗冰川
复式 山谷冰川
冰斗 山谷冰川
平顶冰川
〔四〕冰川的运动〔Movement of
地 gla冰ci川e运r动s〕可分为塑性流动
貌
(plastic flow)和底部滑动
学
(basal slip)两种方式。是塑造 冰川地貌的主要能量来源。
—
第
五
冰川运动由冰川的
ypes of glaciers〕
地 貌
根据不同原那么可将冰川划分不同类型。
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洋性冰川和大陆性 冰川两种。
学 1. 海洋性冰川
—
第 五
指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速 度快,又称暖冰川〔Warm glaciers〕。
冰川地貌-图文结合超强版
![冰川地貌-图文结合超强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468d601711cc7931b7166c.png)
冰川作用与 冰川地貌
U型谷
终碛堤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 2005年9月
珠峰终碛垄回望
—— 2005年春
四、冰水堆积地貌
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 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 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
冰水扇和外冲平原 冰水湖 冰砾阜与冰砾阜阶地 锅穴 蛇形丘
冰斗冰川
横断山脉
悬冰川
山谷冰川
祁连山七一冰川
云南梅里雪山的明永冰川
山麓冰川
平顶冰川
大陆冰川
又叫大陆冰盖,也称极地冰盖,简称冰盖,是不受地形 约束而发育的冰川。习惯上把超过 50000 km2 面积的冰川 才当作冰盖。主要分布于南极和北极附近的格陵兰等地, 规模大,面积广,厚度大。 主要有: 南极冰盖(1380万km2); 格陵兰冰盖(170万km2 )。
(二)、成冰作用
在雪线以上的常年积雪经一系列的“变质作用”才能 形成冰川冰。这一过程称为成冰作用。 积雪变成冰川冰,一般要经历二个过程:①由新雪变 成粒雪;②粒雪在压力或热力作用下形成冰川冰。 中低纬高山区的冰川主要是通过热力成冰的;而高纬 极地地区的大陆冰川主要是通过压力成冰的。 当冰川冰具有一定厚度,只要地表或冰面具有适当 的坡度,在压力和重力的作用下,冰体就能向雪线以 下地区缓慢流动,形成冰川。
第七节 冰川地貌
南极冰盖
冰川是地球寒冷地区多年降雪集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 而长期存在并具有运动特性的自然冰体。地表一定厚度 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变化过程以后,变成具有可 塑性、缓慢流动的冰体,这种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不 流动的冰体称为冰川冰。 现存于地球上的冰川地貌可分为古冰川作用所形成的冰 川地貌遗迹和现代冰川作用所塑造的地貌。
2.3.3冰川地貌课件高一地理
![2.3.3冰川地貌课件高一地理](https://img.taocdn.com/s3/m/9b51f287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ce.png)
A
B
B
D
A
课后练习:
下图为四川省第二高峰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幺妹峰壁立千仞,多角峰、刃脊。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幺妹峰为A.冰川地貌 B.火山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丹霞地貌4.幺妹峰顶部角峰、刃脊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冰川堆积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冰川搬运地貌-U型谷Glacial t-landform - U-shaped Valley
活动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V”形谷: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
“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小练:
说出图中A、B、C分别是什么地貌?
A—冰斗
B—角峰
C—刃脊
⑤冰蚀湖: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⑥峡湾
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山地
成因: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
挪威的峡湾
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无选择性,所携带的物质杂乱堆积)
冰川地貌
环节二:教材延伸
冰斗:冰川在山坡上不断刨蚀,形成围椅状(簸箕状)的洼地。特点:围椅状(簸箕状)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冰蚀地貌——①冰斗
②刃脊: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比较尖锐)。
③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川侵蚀地貌
④冰川槽谷: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 字。
B
B
D
A
课后练习:
下图为四川省第二高峰四姑娘山主峰幺妹峰,海拔6250米,发育有现代山岳冰川,幺妹峰壁立千仞,多角峰、刃脊。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幺妹峰为A.冰川地貌 B.火山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丹霞地貌4.幺妹峰顶部角峰、刃脊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A.冰川堆积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
冰川搬运地貌-U型谷Glacial t-landform - U-shaped Valley
活动
比较冰川作用形成的U形谷与流水作用形成的V形谷的形态差异。
“V”形谷:河谷横陪面呈“V”形,两壁较陡,谷底狭窄,河床纵剖面坡降很大,河床底部起伏不平,水流湍急,沿河多急流、瀑布。
“U”形谷:冰川流动时刨蚀作用所形成的谷地,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字。
小练:
说出图中A、B、C分别是什么地貌?
A—冰斗
B—角峰
C—刃脊
⑤冰蚀湖:冰川刨蚀作用形成洼地,积水而形成的湖泊。如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⑥峡湾
分布:在高纬度地区的山地
成因:厚重的冰川能伸入海洋,冰川在流动过程中侵蚀海岸形成槽谷。冰退以后,槽谷被海水侵入,成为狭长的海湾。
挪威的峡湾
冰川堆积地貌(冰川堆积无选择性,所携带的物质杂乱堆积)
冰川地貌
环节二:教材延伸
冰斗:冰川在山坡上不断刨蚀,形成围椅状(簸箕状)的洼地。特点:围椅状(簸箕状)三面岩壁陡峭,底部较平缓
冰蚀地貌——①冰斗
②刃脊: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比较尖锐)。
③角峰:金字塔形的尖峰,周围有冰斗发育。
冰川侵蚀地貌
④冰川槽谷:冰川过量下蚀和展宽形成的典型冰川谷,两壁陡立,谷底开阔,形如“U” 字。
《冰川地貌》课件
![《冰川地貌》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e6ceeb1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8.png)
形成过程
01
02
03冰川形成在气候来自冷的地区,降落 的雪经过压实和融化循环 ,最终形成冰川。
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通过 冰川底部和两侧对地表岩 石进行侵蚀,形成各种形 态的冰蚀地貌。
搬运与堆积
冰川携带大量岩石碎屑, 在冰川融化后,这些碎屑 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主要特征
形态多样性
冰川地貌形态多样,包括 冰斗、U型谷、冰碛湖、 漂砾等。
在冰川地貌区域设立自然保护 区,限制人类活动,防止破坏
冰川地貌。
制定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冰 川地貌的行为进行惩罚,提高
违法成本。
加强科研监测
加强冰川地貌的科研监测,及 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环境问题
。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冰 川地貌保护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
利用方式
旅游开发
利用冰川地貌的独特景观,开 发旅游资源,吸引游客,促进
历史悠久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 前。这些冰川在不断地流动和消融中塑造了山脉的地形。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科学研究价值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的冰川地貌对于科学家来说具有很高的研究 价值。通过对这里的冰川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地球的气候 变化历史。
灭绝或迁移。
促进生物适应
一些生物会适应冰川地貌的变化 ,形成独特的生物种群或生态类
型。
04
冰川地貌的分布与特点
阿尔卑斯山脉冰川地貌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7字
壮丽壮观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阿尔卑斯山脉是欧洲最大的山脉之一,拥有广泛的冰川地 貌。这里的冰川在山谷中流淌,形成了壮丽的高山峡谷景 观。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
![第九章冰川冻土地貌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31f841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64.png)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由山谷冰川剥蚀作用所形成平直、宽阔的谷地,叫冰蚀槽谷,因其横截 面是U形,故又称U谷或幽谷。
U形谷
冰槽谷纵剖面形成机制图解
第二节 冰川地貌
一、冰蚀地貌
冰川消融后,岩盆积水,常成为串珠状湖泊。又称冰川梯级湖,是指在 同一个冰川谷中,冰斗上下串连或冰碛叠置地区,不同高度上排列着两 个以上的冰成湖群。
川,其消融区和积累区不
易分开,称为冰斗冰川。
当冰斗内积雪量大于消融
量,冰川将不断被补给冰
从冰斗挤出,呈小型冰舌,
悬
悬挂于冰斗口外的陡坎上,
冰
这时称为悬冰川。
川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冰帽与冰盖随着冰雪的积累,冰原表
冰
面由下凹而转变为穹型上
帽
凸,即称为冰帽。冰帽规
模一般较冰原大,最大可
达5万多平方公里。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二、冰川运动与冰川作用
由于冰川运动速度在各个部位的不协调,在运动过程中,冰川 表面及冰层常产生一系列的冰川裂隙及冰层褶皱。
冰川作用是冰川地貌的主要塑造动力,包括冰川的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
冰层裂隙
冰川褶皱
第一节 冰川形成和冰川作用
三、冰川的类型
杨春景等按照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和冰川温度状况,分为海 洋性冰川和大陆性冰川;
冰碛丘陵、侧碛堤、中碛堤、终碛堤等几种类型。 冰水堆积地貌是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
貌,分为冰水扇、外冲平原、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锅穴、 蛇形丘等几种类型。
类 冰蚀地貌
冰碛地貌
冰水堆积 地貌
型
基本特征或成因
冰斗 刃脊 角峰
冰蚀槽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冰期的划分
• 从地貌学角度而言,冰期的划分,主要根据 冰川地貌和堆积物特征的分析,一般采取 下列方法: 1.冰碛物的岩性组合和风化程度 2.间冰期沉积 3.冰川堆积地貌 4.冰蚀地貌 通过上述方法划分冰期时,要注意各种方 法所得结果的互相验证,重视冰川地貌类 型组合或冰川沉积系列的分析。
冰川考察
羊 背 石
羊 背 石
冰 蚀 地 貌 擦 痕 ——
第三节 冰川搬运、堆积作用与冰川堆 积地貌
• • • • • • 一、冰川的搬运与堆积作用 1.冰川搬运的特点 ①搬运距离长 ②搬运量大 ③被搬运物大小悬殊 ④具有逆坡搬运的能力
冰 川 的 搬 运 作 用
二、冰碛物
• 1.冰碛物:冰川搬运的物质统称为冰碛物。 • 2.冰碛物的基本特征 ①冰碛物是由砾,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杂堆积, 结构松散,大小悬殊。 • ②缺乏分选性,无层理。 • ③砾石的磨圆度很差。 • ④砾石上常有光滑的磨光面及钉字形擦痕。
冰川融水与冰碛物
冰碛物
明永冰川
杂乱堆积的冰碛物
明永冰川
• 3.据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分别叫表碛,内碛, 底碛,侧碛,中碛,终碛和基碛等。
中碛
终碛
基 碛
表碛(细)
明永冰川
表碛(粗)
明永冰川
侧碛与终碛
漂砾
三、 冰碛地貌
• 冰碛地貌:随着冰川的衰退,冰碛物也就相 应地被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冰碛地貌 。 • 1.冰碛丘陵 • 在冰川消融后,原来随冰川运行的表碛、 中碛和内碛等都坠落在底碛之上,形成低 矮而波状起伏的冰碛丘陵。
珠穆朗玛峰下的终碛垄
—— 2005年9月
鼓 丘
鼓
丘
四、冰水堆积地貌
• 冰水堆积是指冰川消融时冰下径流和 冰川前缘水流的堆积物。它们大多数 是原有冰碛物,经过冰融水的再搬运、 再堆积而成。因此,冰水堆积物一方 面具有河流堆积物的特点,如有一定 的分选性、磨圆度和层理构造;但同 时又保存着条痕石等部分冰川作用痕 迹,故又称层状冰碛。
槽谷
(2)悬谷
• 在主、支冰川汇流处,常因冰量不同而引起了侵蚀强度 的差别。主冰川比支冰川厚度大,侵蚀力强,槽谷深度 也大,当冰川衰退后,支冰川槽谷就高挂在主冰川槽谷 的谷坡上,形成悬谷。它高出主冰川槽谷底数十米至数 百米不等 。
悬谷
悬谷
U 形谷
U 形谷
U 形谷
(3)峡湾
• 峡湾分布在高纬度沿海地区,这里沿冰期前河谷 发育的山谷冰川,其下游入海后仍有较强的侵蚀 能力,继续刷深、拓宽冰床;冰期后,受海浸影 响,形成两侧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宽阔、深度 很大的海湾,称为峡湾。挪威海岸有一个峡湾长 达220千米,南美巴塔哥尼亚海岸的峡湾深度达 1288米。
一、冰蚀作用 包括挖蚀作用和磨蚀作用 1.冰川的挖蚀作用 冰川下因节理发育而松动了 的岩块的突出部分, 可能和冰冻结在一起,冰川移动时把岩石拔出 带走,这就是挖蚀作用。 2.冰川的磨蚀作用 冰川滑动过程中,其底部所含的岩石碎块不断 锉磨冰川床,就是磨蚀作用。
冰蚀作用有人估计可超过河流侵蚀作用的 10~20倍。估计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在大冰期 中平均被挖蚀去25米厚的岩层,岩屑总量可 以填平现在的波罗的海和它周围的一切湖泊 号称“千湖之国”的芬兰境内的湖泊,就是 由大陆冰川挖掘地面形成的。北美的五大湖 也是如此。
(3)冰湖三角洲
• 冰湖三角洲:冰水河流进入冰水湖泊时…… (三层结构发育良好) • 季候泥(纹泥):是冰水湖泊由于季节 变 化,接纳的冰水沉积物由颗粒粗细和颜色 深浅的差别而形成的。(湖心部位)
冰水堆积地貌
后退冰川
蛇形丘
鼓丘
终碛
底碛
冰水沉积平原
冰砾阜 锅形湖
第四节 第四纪冰期
• 一、冰期与间冰期 • 1.概念:当气温下降,降雪量增加,冰川大规 模增长的时期叫冰期。当气温普遍增高,降 雪量减少,冰川大规模消退的时期称间冰期。 • 2.由于气候的冷暖交替,就产生了冰期与间 冰期的循环。 • 3.在地质历史上,现在已发现有三次全球性 的冰川作用:前寒武纪冰期,石炭二叠纪冰期 和第四纪冰期。
二、冰蚀地貌
• 1.冰斗,刃脊和角峰 • 冰斗呈半圆形,三面环以陡峭的岩壁,开口处 为一高起的陡坎。冰斗的岩盆的最低高度代表 发育冰川时的雪线高度。刃脊和角峰是冰斗演 化的结果。
冰斗、刃脊、角峰
角峰与刃脊
角峰(喜马拉雅山)
角峰
冰斗湖
2.槽谷和峡湾
• (1)冰川谷:又称U形谷或槽谷,它的前身大 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河谷,以后由冰川切割V形 河谷而成,但两者的地貌特征却显然不同。 • ①平面形态河谷弯曲,槽谷平直;槽谷一般表现 为中上游宽,下游窄 。 • ②横剖面河谷V形,槽谷U形 • ③纵剖面河谷为圆滑曲线,槽谷为陡缓交替的阶 梯状
峡湾
挪威
峡湾
新西兰
冰斗与峡湾
澳洲
3.羊背石
• (1)羊背石:是冰床上由冰蚀作用形成的石质小丘, 常成群分布,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称羊背石。 • (2)特点: • ①羊背石平面上呈椭圆形,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一 致。 • ②剖面形态两坡不对称;迎冰流面以磨蚀作用为主,坡 度平缓作流线形,表面留下许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 迹;背流面则在冻融风化和冰川挖蚀作用下,形成表面 坎坷不平作锯齿状的陡坡。
冰 碛 丘 陵
2.侧渍堤: 当冰川融化 后退时,在 冰川的两侧 由融出渍堆 积形成的长 堤状地形。 侧碛堤
• 3.终碛垄(终碛堤,前碛堤) :由冰川搬 运物在冰川末端堆积成的弧形堤。 • 4.鼓丘 :它是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一 种流线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长轴 与冰流方向一致。鼓丘两坡不对称, 迎冰坡陡,背冰坡缓,一般高度数米 至数十米,长度多为数百米左右。鼓 丘内有时含有基岩核心,形如羊背石, 它局部出露于迎冰坡,或完全被冰碛 物所埋藏。 (P136)
冰砾阜
锅形湖
3.冰水扇,冰水平原和冰湖三角洲
• (1)冰水扇:冰川融水从冰川的两侧(冰上 河)和冰川底部流出冰川前端或切过终碛堤后, 地势展宽、变缓,形成冰前的辫状水流,冰水 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就沉积下来,形成了顶端 厚、向外变薄的扇形冰水堆积体,叫做冰水扇。 • (2)冰水平原:几个冰水扇相互连接就成为 冰水平原,又名外冲平原。冰水扇堆积物由分 选中等的沙砾组成,含少量漂砾,向下游粒径 明显变小,磨圆度显著变好,常有层理出现但 极不规则。
1.蛇形丘
• (1)特点:它是一种狭长、弯曲如 蛇行的高地。两坡对称,丘脊狭窄; 一般高度15~30米,高者达70米;长 度由几十米到几十千米,北美有长达 400千米的。蛇形丘的组成物质主要 是略具分选的沙砾堆积,夹有冰碛透 镜体,具有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结构。
• (2)成因 • 常见的是冰下隧道堆积。在冰川消融期 间,冰融水很多,沿着冰裂隙渗入冰下, 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在隧 道中的冰融水流受到上游强大的静水压 力,挟带着许多冰碛物不断搬运、堆积, 并可逆坡运行,直至冰水堆积物堵塞隧 道。当冰体全部融化后,这种隧道堆积 出露地表,成为蛇形丘。因此,蛇形丘 可有分支,亦能爬上高坡,匍匐于丘陵、 高地之上,贯穿鼓丘群之间。
蛇形丘
2.冰砾阜、冰砾阜阶地和锅穴
• (1)冰砾阜:是一种圆形的或不 规则的小丘,由一些初经分选、 略具层理的粉沙、沙和细砾组 成;其上常覆有薄层冰碛物。 它是由冰面或冰川边缘湖泊、 河流中的冰水沉积物,在冰川 消融后沉落到底床上堆积而成。
• (2)冰砾阜阶地:只发育在山岳冰川谷中,由冰 水沙砾层组成,形如河流阶地,呈长条状分布 于冰川谷地的两侧。 • 它是由冰缘河流的沉积,在其与原冰川接触一 侧,因冰体融化失去支撑而坍塌,从而形成了 阶梯状陡坎,沿槽谷两壁伸展。 • (3)锅穴:指分布于冰水平原上的一种圆形洼地, 深数米,直径十余米至数十米。锅穴是埋藏在 沙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引起塌陷而成。
• 4.其中,第四纪冰川作用直接影响了 现此地貌的发育。 • 自新第三纪中新世以来,全球气候普 遍变冷,但并非直线式下降,而是波动 性的周期变化形成冰期与间冰期的 循环。多划分为四次冰期,三次间冰 期和一次冰后期。
• 5.在第四纪冰期时,北半球有三个主要 的大陆冰川中心: • ①斯堪的纳维亚冰盖 • ②格陵兰与北美冰盖 • ③亚洲北部冰盖 • 6.李四光把我国境内第四纪冰川作用划 分为鄱阳,大姑,庐山和大理冰期。 • 与阿尔卑斯山区的贡兹(群智),民德,里 斯和玉木冰期相当。
南极Βιβλιοθήκη 惊险的冰川考察南极冰川内部冰洞考察
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