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解说、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合集下载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doc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doc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考点解读-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今后湖南省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具体而言: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伊甸园》《死在午后》《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等中长篇小说。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

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也没必要写得太过直露。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种理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老人与海》简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5讲 沙之书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5讲 沙之书

沙之书学习目标1.领会《沙之书》的内容与题旨。

2.理解“虚构”对于《沙之书》表达的重要性。

3.体会“虚构”对于小说表达的重要性。

4.了解博尔赫斯及其创作。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为阿根廷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声誉,被称为是“影响欧美文学的第一位拉丁美洲作家”。

读书是他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他的写作意义重大。

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

”读书使他的视野非常广阔,而且,由于读书在生活中的比重很大,与大多数作家不同,是书籍而不是生活成了博尔赫斯的写作源泉。

他的作品都是短章。

传记作家莫洛亚说:“他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

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

”博尔赫斯是一个“玄想型”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在东方异国情调的背景中展开,荒诞离奇且充满幻想,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

情节虚构情节虚构法,就是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根据行文的需要,凭借自己的联想、想象,合理地虚构出一些故事、情节或有关细节,从而进行有效地表情达意或凸现主旨。

一般来说,合理虚构的情节在生活中未必已然发生,但一定是可能发生的,即使生活中不可能出现,它也能够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实。

虚构与表情达意的真实并不矛盾,虚构的材料也可以表达作者对生活真切的感受。

虚构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角,可以弥补生活经验的不足,可以增强情感体验的典型性。

虚构不是虚假,更不是虚伪,典型性的材料可以虚构,表情达意则不能虚假。

字词汇总剥.(bō)啄一幢.(zhuàng)房子人影幢幢.(chuáng)书脊.(jǐ)粗糙.(cāo)铁锚.(máo)笨拙.(zhuō)惶.(huáng)惑荒诞.(dàn)课文精要理解主旨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的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从小说中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备考指南(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备考指南(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备考指南(人教版高二选修备课资料)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备考指南【原创者】浙江省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沈丁飞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课文(小说)文体国家、作家与荣誉作家其他主要作品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美】海明威,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短篇:《白象似的群山》中篇:《老人与海》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英】弗吉尼亚伍尔夫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炮兽浪漫主义长篇节选【法】雨果,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长篇:《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九三年》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俄】蒲宁,获1933诺贝尔文学奖长篇:《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苏联】高尔基,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长篇:《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课文即节选于此)炼金术士长篇节选【巴西】保罗戈埃罗长篇:《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娜塔莎长篇节选【俄】列夫托尔斯泰长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印度】泰戈尔,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长篇:《沉船》《戈拉》《两姐妹》著名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日本】志贺直哉长篇:《暗夜行路》在桥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德国】海因里希伯尔,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亚当,你到过那里?》《以一个妇女为中心的群像》;中篇:《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短篇:《火车正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牲畜林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意大利】卡尔维诺长篇代表作:《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半张纸短篇小说【瑞典】斯特林堡长篇:《红房间》《女仆的儿子》山羊兹拉特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美】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7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莫斯卡特一家》《卢布林的魔术师》礼拜二午睡时刻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沙之书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阿根廷】博尔赫斯,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短篇:《小径分岔的花园》骑桶者荒诞派短篇小说【奥地利小】弗兰茨卡夫卡,现代派文学的鼻祖长篇:《城堡》《审判》短篇:《变形记》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作家国家世纪单元专题涉及的代表性小说其他重要代表作莫泊桑法 19 短篇:《我的叔叔于勒》《项链》长篇:《一生》《俊友》短篇:《羊脂球》契诃夫俄 19 短篇:《万卡》《装在套子里的人》短篇:《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中篇:《第六病室》塞林格美 20 长篇:《麦田里的守望者》川端康成日本 20 《雨伞》长篇:《伊豆的舞女》《雪国》《千只鹤》罗曼罗兰法 19 《约翰克里斯朵夫》“巨人三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巴尔扎克法 19 《欧也妮葛朗台》作品总称《人间喜剧》夏洛蒂勃朗特英 19 《简爱》屠格涅夫俄 19 《白净草原》《猎人手记》长篇:《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简奥斯汀英 18-19 《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陀思妥耶夫斯基俄 19 《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马克吐温美 19 《汤姆索亚历险记》长篇讽刺小说:《镀金时代》短篇:《竞选州长》《百万英镑》柯南道尔英 19-20 《福尔摩斯探案集》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司汤达法 19 《红与黑》福楼拜法 19 《包法利夫人》大仲马法 19 《基督山伯爵》长篇:《三个火***》果戈理俄 19 《外套》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塞万提斯西班牙 16-17 《堂吉诃德》玛格丽特米切尔美 20 《飘》又名《乱世佳人》欧亨利美19 《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常青藤叶》世界三大短篇巨匠之一(另两大: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格拉斯德 20 《铁皮鼓》乔伊斯爱尔兰 20 《尤利西斯》普罗斯特法 20 《追忆逝水年华》芥川龙之介日本 20 《橘子》《竹林中》《罗生门》茨威格奥地利 20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歌德德 18-19 《少年维特之烦恼》诗剧《浮士德》亨利菲尔丁英国 18 《汤姆琼斯》狄更斯英国 19 《大卫科波菲尔》长篇:《艰难时世》《双城记》《雾都孤儿》。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情节之二
情节的运行方式有: 1、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基本 模式)(注意倒叙) 2、摇摆。(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和 契诃夫的《变色龙》故事不是一下子讲 完而是在摇摆中进行) 3、出乎意料和情理之中。(欧亨利式 的结尾:《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篇 长青藤叶》、《警察与赞美诗》)
3、简要说说小说主题的价值和意义。
注意:要结合小说,注意主题的多义性, 新颖和创新
贴着人物写 揣摩人物的心理
人物
描摹人物的语言与行动 “圆形人物”与“扁平人 物”* 人物在现代小说的退隐*
要点: 1、“贴着人物写”。一是贴着人物的心 理写,直接深入人物内心,写出人物的精 神世界。一是贴着人物言行写,以人物自 身的言语和行动来刻画人物。 2、最常见的心理描写手段是内心独白;梦 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梦境往往是现实无法达到的渴望的折射和 反映。《卖火柴的小女孩》 3、人物的内心世界,不是封闭的,情感、 情绪、念头等,最终都会流露出来。(言 语、行动、神态、细节)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虚构
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 小说。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 真实,是一种真实的谎言。 小说最终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 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 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 等于生活的真实。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小说考点解释之一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什么是小说?
传统观点认为: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 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 种文学体裁。(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 小说)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解析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解析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山羊兹拉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山羊兹拉特

山羊兹拉特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

2.理解情感在小说中的魅力和作用,以及小说对情感的不同处理。

3.考察小说的情感要素及其与作品内容、题旨的关系。

4.了解现代小说的情感状况。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作者简介作者艾萨克•什维斯•辛格(1904—1991),美国作家。

出生于沙俄统治下的波兰,祖父与父亲都是犹太教的长老。

他从小接受正统犹太教教育,学习希伯来文和意第绪文,熟悉犹太教的经典和宗教仪式以及犹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这一切都铸就了他的作品的重要特色。

长篇小说《莫斯卡特一家》《庄园》《农庄》等主要写在现代文明和排犹主义双重压力下,波兰犹太社会的解体过程,其中《庄园》是这类作品的代表作。

另一类小说主要写爱情与宗教问题,主要作品有《撒旦在戈雷》《卢布林的魔术师》《奴隶》《仇敌》(一个爱情故事)和《童爱》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卢布林的魔术师》,西方评论家说它是辛格最佳的长篇小说。

辛格的短篇小说创作也很突出,至今已发表10余部短篇小说集,重要的有《傻瓜吉姆佩尔及其他故事》《市场街的斯宾诺莎》《羽毛的王冠》《短篇小说集》《意象集》《梅休塞拉赫之死及其他故事》《Utzel and his Daughter, Poverty》等。

时代背景此篇小说的时代背景模糊,大概作者也正是要借助于这种背景不明确的写作描摹出人与动物间有可能恒久存在的亲情状态,它可以超越任何时代的贫困和窘迫,成为一个物质匮乏的世界里人与动物之间永远温情的慰藉。

字词汇总牲畜(chù)畜(xù)牧业小撮(zuǒ)白胡子一撮(cuō)米温驯(xùn)呱呱(guā)直叫呱呱(gū)坠地奶酪(lào)捋(lǚ)胡子捋(luō)取干燥.急躁.凛冽..宛.如冻僵.狰狞..嬉.笑..游弋.陀螺课文精要理解主旨这篇文章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故事主人公阿隆与山羊兹拉特经历了一场暴风雪之灾,在患难中共同救助得以保全性命。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高考小说技巧都在这里!展开全文《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3)作者:海明威,美国小说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在艺术上,他提出了著名的“冰山理论”。

他的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和《丧钟为谁而鸣》等。

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作者: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女作家,批评家,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娜塔莎》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3讲 《娜塔莎》

娜塔莎学习目标1.领会作品的内容和题旨;2.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地位和作用;3.了解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知识积累文学常识托尔斯泰及其创作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鲁迅称他为“19世纪的俄国巨人”,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把他的创作看成是“全人类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步”。

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一直在变化,他的创作也可分为三个阶段。

1852—1863年是他的早期创作阶段。

在这个阶段,他发表了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少年》,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的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

1854—1855年托尔斯泰曾参加克里米亚战争,几年军旅生活不仅使他看到上流社会的腐化,而且为以后在其巨著《战争与和平》中能够逼真地描绘战争场面打下了基础。

在1863年的《哥萨克》中,托尔斯泰首次提出贵族知识分子与上流社会决裂,返回大自然、走平民化道路的主张。

1863—1880年是托尔斯泰的中期创作阶段。

这期间他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成为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小说的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入侵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也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其后,他又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炉火纯青。

1881—1910年是托尔斯泰的晚期创作阶段。

从70年代末起,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他抛弃了地主贵族的“一切传统观点”,转变到宗法制农民思想立场上来,并站在这个立场上抨击俄罗斯的国家制度,抨击特权阶级的生活和道德。

他也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自己参加体力劳动,还帮助农民盖房子,并学习做鞋匠,衣食简化,戒烟酒,甚至不吃肉。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

高中语文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知识要点梳理(浓缩要点,值得印发)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高中教学时间紧,无法穷尽这些教材和知识,但应该把重点教材的要点知识给学生讲解或者复印给学生。

小说几乎是全国卷必考文本。

今天推送《外国小说欣赏》教材的知识要点梳理,由某名校高三备课组整理,也适用于中国小说欣赏。

刚好一张8K双面纸,试卷大小。

值得印发给学生,了解基本知识很有必要。

比如2018年全国卷三考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有道问答题是: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6分) 显然就和《外国小说欣赏》第八单元的“虚构”一章不无关联。

附录: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有16本。

其中标为红色的教材,是各地选修较多,或者和高考关联相对紧密的。

一.诗歌与散文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4.《中国小说欣赏》5.《外国小说欣赏》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7.《影视名作欣赏》三.新闻与传记8.《新闻阅读与实践》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四.语言文字应用10.《语言文字应用》11.《演讲与辩论》12.《文章写作与修改》五.文化论著研读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16.《中国民俗文化》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汇总、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汇总、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

《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汇总、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外国小说知识汇总[教材知识综述]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附:2011浙江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与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与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整本书知识解说、考点梳理与答题技巧[教材知识综述]
除散文这种常考文体之外,小说也是最近几年尤其是新课程高考中非常热门的一种文体。

由于湖南省语文新课程实施中必选了一门《外国小说欣赏》,从而凸显了外国小说阅读在高考中的地位,需要引起广大考生的高度重视。

《外国小说欣赏》由“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和“虚构”等八个话题知识组成,因而这些话题知识很可能就是高考出题的八个考点,试题一般以主观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精粹点睛]
在外国小说阅读的复习中,考生宜紧扣教材的八个话题知识展开,细密梳理八个话题知识及掌握答题要领,规范作答话语。

1.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
「考点梳理」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2.把握场景的功能
「考点梳理」
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①给全篇定调: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或者定下情感的基调或者定下叙述基调,使得叙述更舒缓自然或顺理成章。

②营造特定的意境与渲染特定的气氛,以感染读者或人物。

③如果场景出现在人物出场前,那么其功能便是导引人物出场。


果置于小说的某个情节,其作用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如《简爱》中对庄园的描写不仅交待了任务活动的主要舞台,还对罗切斯特的出场起到了暗示和铺垫的作用。

④如果场景置于人物的描写之中,那么其功能是揭示人物的性格。

⑤如果某个场景作为小说的主背景,那么其作用很可能是作为一种象征。

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的斗争。

在大多情况下,小说中的某个场景的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这要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考点纠错」
不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生搬硬套场景功能;作答时遗漏要点。

「命题形式」小说的描写了某某的场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

等等。

「答题要领」主要从场景对于氛围、情节和人物等角度切入思考,要结合具体文本的具体位置进行具体分析,最好分点作答。

3.探究复杂多义的小说主题
「考点梳理」所有作品都是有主题的,“生与死”“爱与恨”“美与丑”等是小说家写不厌的“母题”,作家试图通过小说来表达自己对婚姻、家庭和爱情的体悟,对人性弱点的悲悯与失望,或者对真善美的讴歌与追求。

这样的小说主要以思想的深度来展示其独有的魅力,我们称之为思想小说。

有些小说则主要以讲故事为目的,其魅力在于故事本身的曲折、离奇或者故事讲述的独特技巧。

这样的小说,我们称之为故事性小说。

但凡优秀的小说,它的形象大于思想,它靠形象来揭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

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好的小说总是赋予读者丰富的解读空间,让读者见出其中复杂多义的世界。

从而充分展示其无穷魅力。

罗兰。

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说的正是小说主题具有复杂多义的特点,这就使得小说主题具有丰富的探究性。

但是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并不是无边界的,读者对小说主题的把握应该相对合理而不能离谱地误读。

尽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读者读出的毕竟还应该是哈姆雷特。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相对合理而复杂多义的主题而不至于被认为是误读呢?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考点纠错」没有对小说进行整体把握,只从局部某一点草率作答,导致片面理解甚至误解小说主题;不联系文本具体分析,而是居高临下作架空分析;对主题的分析不到位,不能自圆其说。

「命题形式」小说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联系这篇小说,你有怎样的人生启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讳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的可能有的多种主题。

等等。

「答题要领」主要把握主题与情节、人物、背景或构思的关系,多角度思考问题,分点回答。

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生活世界加以阐述,回答要能够自圆其说。

4.学会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