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风民俗PPT课件
合集下载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课件
男女’走坡"定情
壮族青年男女自古便有对歌求 爱的习俗,在每年农历正月、 三月、四月、十月定期举行山 歌对唱,以农历三月三最为隆 重,对唱的时间短则三四天长 则一个月,这种形式被称为 “歌圩”。
姐妹十人送新娘
弄场
因平地较少, 地势较陡,坡 度大,为了扩 大住宅面积, 在房屋一侧临 空发展,在下 安装数根柱子 支撑,形成干 栏式建筑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儿童鞋
布鞋
四、风俗禁忌
新娘有子才回家
壮族的婚姻,过去是父母包办,但 婚前恋爱是自由的。实行一夫一妻 制,早婚较多,婚恋较为开放。盛 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的习俗。 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便返回娘家 居住,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 丈夫家短暂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 长住婆家。
五、民族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 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 “七月十四”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 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 农具节、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节日。
THANK
YOU
SUCCESS
2019/4/24
三月三歌节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 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 备。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 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 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 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 歌、送歌等。
三月三歌圩传统活动——“千人竹竿舞"
壮乡儿女迎歌圩
农具节:农历二月二十九
பைடு நூலகம்各家各 户把自 家加工 制作的 各种农 业生产 工具, 挑到圩 上,人 们纷纷 选购以 备春耕。
吃立节:农历正月三十 “吃立”壮 语意为“欢庆” 或“补过春 节”。节日期 间,人们舞狮 子、耍龙灯, 唱歌跳舞。
壮族的ppt课件模板免费
影视作品
近年来,以壮族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 如《花千骨》、《刘三姐》等,这些作品通过影 视媒体传播了壮族文化。
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与汉族的关系
壮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历史交往和融 合,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 响和借鉴。
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壮族地区还居住着其他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共同发展。
04
壮族当代历史
在当代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 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更加
显著的成就。
壮族当代历史
在全球化背景下,壮族的国际 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
壮族当代历史
在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的传统 文化和民族特色得到了更好的
保护和传承。
壮族当代历史
在未来的发展中,壮族将继续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20世纪50年代,壮族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 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改革开放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现代化建设中,壮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壮族当代历史
01
02
03
壮族古代历史
壮族古代历史
唐宋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先后遭受了多次 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但壮族的反抗斗 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近代时期,壮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的民间艺术
01
近年来,以壮族题材为主的影视作品逐渐增多, 如《花千骨》、《刘三姐》等,这些作品通过影 视媒体传播了壮族文化。
壮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
与汉族的关系
壮族与汉族有着长期的历史交往和融 合,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影 响和借鉴。
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
壮族地区还居住着其他多个少数民族 ,各民族之间相互尊重、和谐共处, 共同发展。
04
壮族当代历史
在当代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 展和社会事业建设取得了更加
显著的成就。
壮族当代历史
在全球化背景下,壮族的国际 影响力和文化竞争力不断增强
。
壮族当代历史
在现代化进程中,壮族的传统 文化和民族特色得到了更好的
保护和传承。
壮族当代历史
在未来的发展中,壮族将继续 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为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在20世纪50年代,壮族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实现 了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改革开放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 进步。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现代化建设中,壮族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壮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得到了弘扬和发展。
壮族当代历史
01
02
03
壮族古代历史
壮族古代历史
唐宋时期,壮族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 ,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元明清时期,壮族地区先后遭受了多次 战争和自然灾害的打击,但壮族的反抗斗 争始终没有停止过。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近现代历史
在近代时期,壮族人民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反抗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壮族近现代历史
壮族的民间艺术
01
旅游文化——壮族风情课件
食俗
❖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 的主食。
❖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 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有的在米 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 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 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 酒,又可当菜。
❖ 云南壮族有的地方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即婚后第三天,新娘便回娘 家居住,只在农忙或节日期间来夫家住几天。丈夫则每隔十天半月便要 带上礼物前往女方家探望妻子,同时小住一两天,顺便帮岳母家干些活。 直到怀上第一个小孩后,妻子才正式来丈夫家生活。
“背字”完毕,鸣放鞭炮,欢送迎亲者平安返回。“背字”人向长者鞠躬辞 别,步出大门,打开雨伞,意为庇护“外孙”离开姥姥家。回到男方家,家主烧 香放炮,欢迎“背字”人胜利归来。少倾便举行“卸字”仪式,同样由长辈主持, 互敬酒后,长者轻轻解下布带,交给家母保管。
❖ 新娘过河
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男青年。
❖ 献茶
新娘从洞房里捧着张木茶盘,上面放着若干个空 茶杯;新郎提着一壶糖茶走在新娘后面,给在坐的人 一一献茶。每走到一个人面前,新郎就给新娘介绍, 新娘就向对方热情称呼,然后献上一杯糖茶。顺次是 先献给外祖父、外祖母和外家的所有客人,然后再献 给父亲、母亲和叔伯兄弟嫂姐妹。这是新娘的敬意, 谁也不推辞。新娘有情,大家当然不能无意。各人在 喝茶之后都在茶盘上放些碎钱作回谢,几角、一元、 二元、五元不等。要是你不放,新娘当然也不责怪。 不过,在这样的场合,谁都想表现得体面些。所以, 在献茶的场合,往往是一场慷慨的竞争。
被子下的妇女学了几声孩子的啼哭声,不管这是孩子的啼哭声学得象不象, 大家都说,新婚夫妇养了一个胖娃娃。让刚出世的孩子好好休息吧,洞房里又肃 静下来了。那个撑蚊帐的妇女又继续履行她的职责。被子下传出了第一遍鸡叫声。 稍停一下,又传出第二遍鸡叫声,这时,围观者都跃跃欲试,各人都要占据有利 位置。第三遍鸡叫声传出来了,被子下的那个妇女一跃而起,同时高喊一声“天 亮了”!就把米花、花生洒遍整个洞房。一场混战开始了,大家喊呀抢呀,抢呀 喊呀。你得一把米花,我得一把花生。目标最集中的要算床上那几个红鸡蛋了。
壮族的饮食服饰建筑风俗习惯特点传统节日介绍课件PPT
铜鼓节: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各村的人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 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其法是大鼓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3 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 耐力持久为胜。
壮族传统节日
壮族是多节日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
其中,
是壮族最重要
的节日,另外有陀螺节、铜鼓节、六月初六、农具节、
中秋节、吃立节、娅拜节等节日。
各家各户把自家加工制作的各种农业生产工具,挑到圩 上,人们纷纷选购以备春耕。
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吃 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 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喜 爱美酒
壮族男子喜欢饮酒,并以酒招待客人。热情好客,是壮族 人民的良好品质。 其中米酒、白薯酒、木薯酒、甜酒米酒 是过节及待客的主要酒水,客人先到先敬甜酒,以示尊重。
其他蛤蚧酒、三蛇酒则属于药酒
• 壮族人忌讳年初一这天杀牲
• 吃饭时忌用嘴把饭吹凉,更忌有筷子插到碗里
• 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须敬给老人
以棉、麻线作地经、地纬平纹交织,用粗而无拈的真丝 作彩纬织入起花,在织物正反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 组织完全覆盖,增加织物厚度。其色彩对比强烈,纹样 多为菱形几何图案,结构严谨而富于变化,具有浓艳粗 犷的艺术风格。
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 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 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 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 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 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 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 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壮、侗、瑶、苗、汉都有。多为两层。上 层一般为3开间或5开间,住人。下层为木 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 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禾、杂物。有的还 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壮族的手工艺品与工艺技术
手工艺品
壮族的手工艺品以其精美的工艺和独特 的文化内涵而著称,包括绣球、壮锦、 银饰等。这些手工艺品制作精细,图案 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观赏 价值。
VS
工艺技术
壮族的手工艺技术主要包括织锦技术、刺 绣技术、银饰制作技术等。这些技术代代 相传,不断发展完善,成为壮族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壮族民俗文化科普的教育课程
01
学校教育
在壮族地区的学校中,可以开展有关壮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课程,让学生
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社团活动
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壮族的传统文各种形式的壮族民俗文化的教育课程,
让当地的居民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此外,还可以通过社区活
历史
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可追溯至古代百越族群,秦汉时期逐渐形成独立 的部落。隋唐时期,壮族先民建立了以“僚”为名的部落联盟政权,宋代以后 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壮族。
壮族的民族语言与文字
民族语言
壮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 壮傣语支,是该语族中最大的语 言。壮语有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方言有多个土语。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冲击,壮族文化 面临着一些挑战。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减弱 ,导致一些传统习俗和技艺面临失传的风险。同时,全球 化也对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原真性造成了威胁,一些外来 文化元素混淆了人们对壮族文化的认同。
壮族文化的传承途径与方法
传承途径
为了更好地传承壮族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 ,政府可以加强立法保护,制定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法规 ,保护壮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工艺。其次,教育 部门应当在教育中融入壮族文化的内容,培养年轻一代 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此外,社区和家庭也是重要 的传承途径,可以通过传统习俗的传承和发扬,将壮族 文化传承给下一代。
少数民族壮族民俗风俗介绍PPT模板
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百色市 北部的西林、田林、隆林、 凌云、乐业一带,最早在西 林旧州一带的壮歌及民间杂 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大约形成于清朝乾 隆年间。
北路壮剧主要流行于百色市 北部的西林、田林、隆林、 凌云、乐业一带,最早在西 林旧州一带的壮歌及民间杂 耍“板凳戏”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大约形成于清朝乾 隆年间。
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 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 • 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
齿”。 • 现在,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壮 族 语 言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壮族的服饰
•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 • 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 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
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徸”等,读音“壮”,最早 见于宋代文献中。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壮族人口的分布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 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 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 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 江县,南抵北部湾。
旧称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 傣语支。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
壮族的名称及历史
ZHUANG ZU DE MING CHENG JI LI SHI
壮族ppt优秀课件
2023
PART 06
壮族的旅游资源与开发
REPORTING
壮族的风景名胜区
桂林山水
以喀斯特地貌为特色,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 ”。
龙脊梯田
壮族的农耕文化景观,被誉为“世界梯田之冠” 。
黄姚古镇
具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 建筑和传统文化。
壮族的传统村落与民居
干栏式民居
以木结构为主,架空而建,适应于潮湿多雨的气候。
壮族民间故事与传说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既有神话传说,也有英雄传奇和民间趣闻。这 些故事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
壮族民间故事与传说的传承方式
壮族民间故事与传说的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口头传承和文字传承。口头传承主要依靠民间艺 人通过讲述来传承,而文字传承则通过书籍、报刊等媒介进行传播。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 查公报发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其中壮族人口1956万人,占全国总 人口的14.01%。
壮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
01
壮族的文化底蕴丰富, 拥有独特的音乐、舞蹈 、戏曲、美术等艺术形 式。
02
壮族的传统节庆有“三 月三歌节”、“牛魂节 ”、“中元节”等。
鼓楼
传统公共建筑,用于集会、议事和娱乐活动。
歌圩
壮族传统的歌会,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壮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01
02
03
04
开发策略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规划 ,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文化传
统。
保护措施
加强对传统建筑、文物和自然 景观的保护,防止过度商业化
。
社区参与
鼓励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提 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
壮族的ppt课件模板
科技创新
壮族地区积极推动科技创 新,加强科研机构和企业 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 果的转化和应用。
信息化发展
壮族地区加快信息化建设 ,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 高信息化水平,促进地区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壮族的旅游发展
旅游资源
壮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 旅游资源,包括美丽的山水景观 、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传统工艺等
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降低能耗和减少排放,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文化传承
在可持续发展中注重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 代设计相结合,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
壮族的民族团结
促进交流
加强壮族与其他民族之间 的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 了解和尊重,共同维护民 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壮族音乐的种类
壮族音乐主要包括山歌、小调、儿歌等,其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
壮族音乐的特点
壮族音乐注重旋律和节奏的协调,其曲调丰富多样,既有高亢激昂的山歌,又有婉转悠 扬的小调。同时,壮族音乐还具有即兴性和民间性,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
。
壮族的戏剧
壮族戏剧的种类
壮族戏剧主要包括壮剧、师公戏等, 这些戏剧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
经贸合作
加强壮族地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推 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促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
旅游合作
发挥壮族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与国际 旅游市场的合作与交流,提升旅游品牌形象和服 务水平。
THANKS
感谢观看
壮族的舞蹈
壮族舞蹈的种类
壮族舞蹈种类繁多,包括绣球舞、蚂 拐舞、铜鼓舞等。这些舞蹈具有独特 的风格和节奏,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 活习俗和传统文化。
广西壮族风俗演示文稿课件
舞蹈
壮族舞蹈多源于民间祭祀和劳动生活,如“蚂拐舞”、“铜鼓舞”、“扁担舞” 等。这些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工艺与手工艺品
工艺品
广西壮族的民间工艺品以绣球、壮锦、银饰等最具特色。绣 球是壮族青年表达爱意的传统信物,壮锦则是壮族民间工艺 的瑰宝,银饰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深受人们 喜爱。
瑶族盘王节
瑶族传统节日,期间会举 行祭祀、歌舞等活动,游 客可以深入了解瑶族文化 。
苗族芦笙节
苗族传统节日,期间会举 行芦笙演奏、舞蹈等活动 ,是体验苗族文化的好机 会。
特色旅游商品与纪念品
桂林三花酒
桂林特产,是一种以大米为原料酿造的白酒,以其醇厚的口感和 独特的酿造工艺而著名。
壮锦
广西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以棉纱为经线、丝线为纬线的织锦,图 案精美、色彩艳丽,是很好的纪念品。
民间体育赛事
除了官方举办的赛事外,广西各地还举办各 种民间体育赛事。这些赛事通常由当地政府 或民间组织主办,参赛者来自各个年龄段和 不同社会阶层。赛事项目包括赛龙舟、抛绣 球、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当地居民提 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05
广西壮族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
桂林山水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桂林山水, 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是
绣球网
绣球网是用于抛绣球比赛的设备,通常由细绳或细铁丝制成。网高约2米,宽约1米,挂在两个支架上。比赛时, 选手需将绣球抛过网子,以最接近目标者为胜。
体育赛事与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运动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运动会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 政府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运动会设有多个项目,其中传统体育项目 包括赛龙舟、抛绣球等。这些项目不仅展示 了壮族人民的体育才能,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
壮族舞蹈多源于民间祭祀和劳动生活,如“蚂拐舞”、“铜鼓舞”、“扁担舞” 等。这些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工艺与手工艺品
工艺品
广西壮族的民间工艺品以绣球、壮锦、银饰等最具特色。绣 球是壮族青年表达爱意的传统信物,壮锦则是壮族民间工艺 的瑰宝,银饰则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深受人们 喜爱。
瑶族盘王节
瑶族传统节日,期间会举 行祭祀、歌舞等活动,游 客可以深入了解瑶族文化 。
苗族芦笙节
苗族传统节日,期间会举 行芦笙演奏、舞蹈等活动 ,是体验苗族文化的好机 会。
特色旅游商品与纪念品
桂林三花酒
桂林特产,是一种以大米为原料酿造的白酒,以其醇厚的口感和 独特的酿造工艺而著名。
壮锦
广西传统手工艺品,是一种以棉纱为经线、丝线为纬线的织锦,图 案精美、色彩艳丽,是很好的纪念品。
民间体育赛事
除了官方举办的赛事外,广西各地还举办各 种民间体育赛事。这些赛事通常由当地政府 或民间组织主办,参赛者来自各个年龄段和 不同社会阶层。赛事项目包括赛龙舟、抛绣 球、打陀螺等传统体育项目,为当地居民提 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05
广西壮族旅游资源
自然景观与名胜古迹
桂林山水
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的桂林山水, 被誉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是
绣球网
绣球网是用于抛绣球比赛的设备,通常由细绳或细铁丝制成。网高约2米,宽约1米,挂在两个支架上。比赛时, 选手需将绣球抛过网子,以最接近目标者为胜。
体育赛事与活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运动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运动会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 政府主办的综合性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 。运动会设有多个项目,其中传统体育项目 包括赛龙舟、抛绣球等。这些项目不仅展示 了壮族人民的体育才能,也传承了民族文化 。
壮族民俗PPT课件
二、壮族的饮食文化
壮族的主食是大米和玉米。 喜吃腌制的酸食。
三、壮族的古居文化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拥有2000多万人 口,同时,它也拥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尤其是壮族 古居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壮族儿女的珍贵宝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 (因为壮族村子的周围不 是山就是水,所以不喜欢 都难)。在青山绿水之间, 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 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木 楼上面住人,下面圈牲畜 (现在好多了,因为社会 的发展。无论是什么房子, 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 的中轴线上。前厅用来举 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 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 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这个有一部份居民还保
持着)。
壮族传统建筑
壮族地区都为热带、 亚热带,炎热多雨、 潮湿,同时壮族地区 也多山,“干栏”住 宅具有通风干爽,有 节约土地的作用。所 以山区的壮族民居多 为全“干栏”住宅。 壮族的民居并不是固 定的,而是和气候、 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 系,也是壮族人自古 来尊重自然,与大自 然和谐相处的传统。
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服饰,在此基础上结合不 同的领襟开口方式,裙型(筒裙、褶裙),色彩,服饰品, 发式等可变元素,形成了既具有我国南方少数民族服饰 共性,又有民族特性的壮族服饰。
众所周知,壮锦为我国四大名 锦之一,然而它就出自于壮族 妇女之手,她们织的壮锦色彩 斑斓,五彩缤纷,耀人眼目。 有个这样的传说:很久以前,壮 家姑娘达尼妹织布时,太阳升 上,这时屋檐下挂有露水的蜘 蛛网五光十色,非常美丽。达 尼妹以蜘蛛网为样,织成壮锦。 其他壮族姑娘竞相模仿,壮锦 就流行起来了。白族尚白,而 白族姑娘却戴红、绿、白、黄 彩色凤凰帽。传说为凤凰所赠, 后人仿制而来。
一、壮族的服饰风俗 二、壮族的饮食文化 三、壮族的古居文化
壮族课件
饮食
服饰
居住
节日
1、多数地区的壮族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 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 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 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2、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 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3、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 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 4、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 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把,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 三夹。
宁明壮粽,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是用糯米、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 粑,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故名。
状元柴把,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
白切狗肉,广西壮族名菜,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朋友聚会,有时 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故有戏称:“独脚菜”(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
壮家酥鸡,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以鸡为主要原料,经炸后再加工 而成,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壮 族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 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 最多。1990年人口1548万。使用壮语, 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南宋时已 出现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但使用面不 广,多用于书写地名,编山歌、记事。 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得到推广,1982年又作部分修订。
马脚杆包属于粽子类的食品,做法和粽子差不多,只是包的时候要加入八 角粉、草果粉和腊肉条,并包成马脚的形状,故称为马脚杆包。其味芳香 四溢,吃后满口余香,别有风味。
鱼生,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
壮族文化ppt课件
壮族的文字系统
古壮字的发展
古壮字源于汉字,但在长期使用过程 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古壮字在 壮族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壮文的形成
现代壮文是在20世纪50年代经过创制 和推广而形成的,其字母和拼写规则 与汉应用与传承
壮语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
壮语是壮族人的母语,在家庭、社区和部分地区仍广泛使用。政府也采取措施 鼓励和保护壮语的使用。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02
壮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丰富和发展做
出了贡献。
提供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03
壮族文化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
相互了解和尊重。
THANKS
感谢观看
唱,又有说唱、表演等。壮剧以壮族民间歌舞为基础,吸收汉族戏曲元
素,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
02
壮族的曲艺
壮族曲艺主要包括唱春牛、唱麒麟、唱莫一大王等,这些曲艺形式多以
叙述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
风情。
03
戏剧与曲艺的传承
壮族的戏剧与曲艺同样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传承人通过教授曲
牛魂节
中秋节
农历四月初八,人们会举行祭祀牛神的仪 式,感谢牛的辛勤劳动和贡献。
壮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也会在农历八月十 五日庆祝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团圆。
壮族的婚丧习俗
婚俗
壮族传统的婚俗包括提亲、送定、哭嫁、送亲等程序,新娘出嫁时要穿红衣、戴 红盖头,婚后要回娘家探亲。
丧俗
壮族传统的丧俗包括招魂、报丧、吊唁、入殓、出殡等程序,葬礼隆重肃穆,有 时还会请道士做法事。
保护和传承。
保护传统建筑
广西壮族风情文化PPT演示课件
壮族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32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33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13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15
Hale Waihona Puke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16
儿童鞋
布鞋
17
四、风俗禁忌
29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30
六、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壮锦和绣球
31
•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
•第一件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手工纺织品
•第一个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农作物品种 :人工栽培稻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27
1
民族概况 饮食习惯 服饰特点 风俗禁忌 民族节日 文化艺术 旅游风景
2
一、民族概况
2005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现在是中国少数民族 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其中云 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 部分。广东的连山、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 族。
•陶器是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 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 种崭新的东西
32
花山崖画是骆越人祭祀蛙神的圣地,是按照骆越人敬祀蛙神的场面描绘的
33
青铜技艺:灵山型、冷水冲型、晋宁型铜鼓,是铜鼓鼎盛期的产物, 是八型铜鼓中的顶级产品,代表了铜鼓技艺的最高水平,高大厚重, 设计奇巧,工艺精湛,花纹繁缛。
13
对襟开胸, 长仅及脐的 紧身衫,这 是在劳作时 穿着的。
14
壮族女装
女装为无领右襟, 宽大近尺,长至 膝盖,镶嵌绲边, 边条有宽细,一 般在二三道以上。 肩内贴布反衬在 外,起缝三线, 名叫“反膊衫”。
15
Hale Waihona Puke 壮族女子有带银手镯辟邪的传统,多见小女孩、 少女佩戴。
16
儿童鞋
布鞋
17
四、风俗禁忌
29
壮乡铜鼓文化 千载悠悠流传
30
六、文化艺术
稻作文化 大石铲文化 龙母文化、 青铜文化 青铜文化中的铜鼓文化、 壮锦和绣球
31
•最先发明了水稻人工栽培法
•第一件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手工纺织品
•第一个人类自己用劳动创造出 来的农作物品种 :人工栽培稻
•分割圆法 (没有文字记载)
•生产工具,也是一种艺术品, 祭祀稻作神灵时又是神器。其 设计独具匠心。
2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欢聚在一起,抛绣球,
对山歌,以歌传情,因此有“三月初三到
壮乡,遍地都是对歌场”的说法,“三月
三节”因此也被称作“歌节” 。
16
歌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壮 族人民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举 行的节日性聚会,它是以对歌 为主体的民俗活动。三月三歌 墟是在农历三月三举行的节日 歌会。198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 人民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 三为壮族歌节,并举行歌节盛 会。歌节从此更受到壮族人民 的喜爱。如果你在三月三时来 广西旅游,你就有机会一睹三 月三歌墟的盛况。
17
在 三 月 三 这 天 人 们 还 抛 绣 球
18
19
2019/10/19
20
4
村落远观图
村民比较 喜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集 在一起, 房屋一间 挨着一间。
5
服饰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 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 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 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的壮族妇女头上 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 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 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 的用布帕缠头,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1
壮族源于我国南方的古代越人。在生活习俗上, 壮族一直保留着古代越人“断发文身”的习惯,保 留着“巢居”干栏的建筑形式,保留着对铜鼓、 “鸡卜”这些巫术的迷信,保留着古代越人的语言 特点,一些壮族甚至保留着“布越”、“布雅依” 的名称,这说明古越人与壮族有密切的族源关系, 是云南壮族的先民。云南壮族很早就居住在文山等 地,他们和广西壮族同源,因为云南壮族是广西壮 人侬智高的后裔。我在这里主要介绍建筑、服饰、 铜鼓节和三月三歌节这四个壮族风俗。
13
在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十 日,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 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 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 鼓比赛。比赛规则是大鼓对大鼓, 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组,每鼓 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断。以打 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耐力持久 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旦。同时, 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歌。比赛结束, 人们用从家里带来的食物进行野餐, 欢歌笑语响彻山谷。
14
“三月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歌 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念性 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将这 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节。 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节期 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抛绣 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映电 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 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的嘹 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丰收、 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15
壮族以善于唱歌为著称。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 节”或“三月歌圩”,是壮 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 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 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 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 为最隆重。
每年三月三这天,壮乡的家家户户都做
好节日必不可少的食品——五色糯米饭,
出门在外的亲人要回乡团聚,祭拜祖先。
2
建筑
木楼上面住人, 下面圈牲畜。前 厅用来举行庆典 和社交活动,两 边厢房住人,后 厅为生活区。屋 内的生活以火塘 为中心,每日三 餐都在火塘边进 行。
壮族喜欢依山 傍水而居。在清 山绿水之间,点 缀着一栋栋干栏 式木楼,这就是 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
3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的 “干栏”形式,因为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 。房 前多搭一个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
6
正式场合穿的壮族服饰,非常的华丽多姿
7
各 具 春 秋 的 壮族 服 饰 令 人 羡 慕 不 已
8
壮族百姓在节日里穿 的服饰,朴素而大方
9
铜鼓节
铜鼓源远流长,是古代越人创造的 一种打击乐器,是传递信息、发布号 令和祭祀的重要工具,具有重要的历 史文化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铜鼓又成为一般的娱乐敲击乐器。如 今广西的壮族、布依族、傣族、侗族、 水族、瑶族和一些苗族、彝族还仍然 使用铜鼓,在喜庆节日里敲奏铜鼓伴 以歌舞,在宗教活动中祭祀祖先以祈 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风 俗一直沿袭至今,经久不衰。
10
2019/10/19
11
12
铜鼓在很早以前就被当作权力的象征、驱 邪祈福的神器和娱神的乐器使用了;铜鼓舞始 于壮、族先民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拜,敲起铜鼓 舞,可以为村寨降妖驱邪,祈求平安。铜鼓舞 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 铜鼓舞多用于年节庆典活动,成为群众娱乐性 的舞蹈。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铜 鼓舞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