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花鼓戏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湖南花鼓戏

摘要:湖南花鼓戏,是我国古代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于清代中叶,经过悠久的历史传承,逐渐形成了六种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湖南花鼓戏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生活的写照,他曾经拥有一大批热爱他的观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花鼓戏被人遗弃了,他在走下坡路。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多关注一下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戏曲,将这些人类智慧的结晶继承下来并不断地传承下去。本文通过介绍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其现状以及衰落的原因,依本人陋见提出了一些发展花鼓戏的拙见。

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形成与发展严峻现状发展的建议

正文

湖南花鼓戏,又称湘剧,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花鼓戏除在湘西叫阳戏、阳花柳或花灯外,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多通称为“花鼓戏”。根据各地地方特色不同,花鼓戏又分为六个有着不同区域风格的地方花鼓戏,即长沙花鼓戏、常德花鼓戏、衡州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和邵阳花鼓戏。各地花鼓戏均用各自地方官话为统一的舞台语言,采用各自的民间调为戏曲曲调。按结构和音乐风格的不同,可将其音乐曲调分为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音乐以小唢呐、锣鼓伴奏,曲调优美动听,形式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表演艺术朴实明快,深受人们喜爱。

一、湖南花鼓戏的形成与发展

花鼓戏的初步形成。湖南花鼓戏,它源远流长,而文字记载却晚见于清末湘北石门县地方志。在嘉庆年间,已形成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鼓。至清同治元年,花鼓戏已发展成三小(小旦、小丑、小生)戏,其演出形式也初具一定的规模。初期的花鼓戏是以民间小调和牌子曲演唱边歌边舞的生活小戏,很简单很朴实,剧目也非常少。

苟且偷生,缓慢发展。过去,花鼓戏的社会地位十分卑微,经常遭受歧视和禁演。而大戏自清末民初以来,呈蓬勃兴旺之势。为求生存和发展,各地花鼓戏班,都兼演了当地流行的大戏剧目以作掩护,打着某大戏班的牌子,先演大戏,后演小戏。由于两个剧种同台演出,迎合了大部分观众的各种爱好,这种演出形式被戏称为“半台班”,直至今日,有些农村的民间职业剧团还沿袭了这种演出形式。半台班现象虽然是社会环境的副产物,但它小戏的发展却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戏较完善的行当体制 ,严格的表演程式 ,规范的毯子功与把子功等 , 使小戏剧种在表演艺术上更加

成熟。更重要的是,大戏声腔对小戏声腔潜移默化的渗透 ,促进了花鼓戏的发展。

飞速发展阶段。从嘉庆初年至道光十年这短短的二、三十年时间内 ,花鼓戏不仅从组织已经成熟 ,同时艺术性也大为加强 ,并且拥有了一大批热衷的观众。从现存史料以及从民间艺人传记分析 ,促使花鼓戏在短时间内得以飞速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川东大筒腔--梁山调的入湘。川东梁山调入湘对湖南花鼓戏的影响,首先表现在胖筒筒伴奏乐器传入湘北后 ,结束了湖南花鼓戏傩腔和小调的历史 ,从此 ,花鼓戏进入了有主奏乐器的时代。梁山调的入湘,对湖南花鼓戏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湖南花鼓戏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

花鼓戏的重要发展阶段。随着剧目的丰富,花鼓戏所表现的内容也从简单的生活转向更复杂的层面,逐渐出现故事性强的民间传说题材剧目。这便要求花鼓戏音乐的其他表现手段与之相适应,于是花鼓戏便在锣鼓经与伴奏曲牌方面来了一次“大借鉴”,其对象自然是与之临近的大戏剧种。至民国年间,湖南各地花鼓戏的锣鼓经与伴奏曲牌,基本上被大戏剧种所同化。也因如此 ,才有花鼓戏的发展变化。

花鼓戏的最终形成。20世纪初以前,花鼓小戏是被严禁进城演出的。因此,“进城”便成了小戏剧种得到社会承认的重要标志。为了进城取得合法地位并争取城市观众 ,花鼓戏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除了表演与服饰向大戏靠拢外 ,还在剧目与音乐上进行了一次大交流、大移植。到清末民初,在大戏音乐以及表演程式的影响下,湖南花鼓戏才真正走出民间歌舞和傩戏的局限而日渐完善,最终形成了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

二、湖南花鼓戏的现状

随着湖南六种花鼓戏小戏种的出现和发展,并在长期不断的摸索中,其内容不断的丰富化,腔式腔调多元化,使得湖南花鼓戏曾经风靡一时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湖南花鼓戏的传统剧目,总计约400多个,以反映民间生活为主,多以生产劳动、男女爱情或家庭矛盾为题材,语言生动,乡土气息浓厚。1949年后,花鼓戏艺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不但整理了如《刘海砍樵》、《打鸟》等传统戏剧,而且创作了《双送粮》、《姑嫂忙》、《三里湾》等不少现偶代戏剧,并把《打铜锣》、《补锅》、《送货路上》、《野鸭洲》摄制成影片。据1981年统计,全省有花鼓戏剧团54个,并成立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1957年,湖南省艺术学院成立,设有花鼓戏专科。2011年,湖南花鼓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湖南花鼓戏传承发展中成功的一面。

而湖南花鼓戏严峻的现状是:一方面,观众对于戏曲艺术情感的不断淡化;另一方面,戏曲编创队伍的萧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到如今电子网络、互联网数字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些传媒工具的普及给民间传统艺术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使得一些“歌厅文化”充满着市场,造成了湖南花鼓戏观众急剧流失。当年数量众多的湖南

花鼓戏剧团如今只剩寥寥几个,由于得不到资金的支持,一些坚持排练演出的剧团正为生计而苦苦挣扎着。老一辈的戏剧家相继过世了,迫于湖南花鼓戏的市场现状,一些好的演员转业了,全省从事湖南花鼓戏表演的人员从上万人锐减到数百人,上千种传统剧目也仅仅只剩下几十部流传存世。湖南花鼓戏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

三、湖南花鼓戏严峻现状的背后

湖南花鼓戏经过千余年的历史,一路发展壮大,在今日,却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步入了衰退之路,在这一令人堪忧的事实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缘由呢?经过分析,我认为,造成湖南花鼓戏如今严峻的现状并走向衰退的原因有七点:1、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湖南花鼓戏很多老一辈的有名艺术家已经逝世,而新一代艺术家的成长需要较长一段时间,而在形式并不太好的花鼓戏市场条件下,很多戏曲人才宁愿改行也不再从事花鼓戏表演这条路。虽然在1957年就已经成立了湖南艺术学院,并设有花鼓戏专科,但在我国现期状况下,戏曲表演专业成才较难,收入较低,不仅需要自身努力,而且先天条件也十分重要。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学戏曲表演可能就是项回报率很低的投资,所以,花鼓戏表演专业对考生的吸引力也十分低。这样,湖南花鼓戏也很难及时注入和补充新鲜的血液和活力。2、落后的管理模式;湖南花鼓戏剧团中很少采用现代先进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一般还处于建立之初的管理模式之中:剧团基本没有自主权,而且在剧团内部还有很多的腐败现象。这样,也造成了许多花鼓戏演员的流失。3、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首先,湖南花鼓戏在其戏曲本身内容思想上就有着不同程度的思想糟粕,如一些封建迷信的贞洁观、婚姻观、宿命论、爱情观等等,与现代社会的现金思想完全相悖。第二,湖南花鼓戏在其内容和题材上的创新较少,最重要的是它没有结合现代社会实践赋予湖南花鼓戏新时代的内涵。特别是近年来,社会发展飞速,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发展着,陈词滥调的湖南花鼓戏在现代市场中已经很难符合人们的口味了。4、剧团方面不注重宣传;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新一代的年轻湖南人民对湖南花鼓戏并不是非常了解有些甚至根本没听过湖南花鼓戏,在这种社会现状下,花鼓戏剧团对花鼓戏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就直接导致了青年人对湖南花鼓戏不了解而产生的排斥感,青年人这一大块潜在听众和消费者就白白被埋没了。5、传承方式极其落后;湖南花鼓戏的传承方式仍采用从老一辈那里流传下来的口传心授的模式。显然,这种传承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不断逝世而新一辈艺术家难以培养的社会大局面下市非常不合理的,这样落后的传承方式将进一步导致湖南花鼓戏人才的流失和断层的继续扩大。6、社会大发展,人们欣赏观念和娱乐活动的变化;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娱乐活动基本都是在电影、电视、和流行音乐等直观可视化较高的媒体上进行,而湖南花鼓戏这种古老而又遥远的娱乐活动显然与现代人民的欣赏观念不相符合。7、政府对湖南花鼓戏的传承和发展的忽视;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都把其工作中心完完全全的放在经济发展建设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