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语言教育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语言教育案例:《大卫,不可以》

林春春

案例背景:

在幼儿语言教育中,应答是指教师对幼儿回答与反应的处理,是问题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着教师处理幼儿回答问题的教育智慧。在回答与应答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之间构建起对话的平台,彼此碰触思想的火花。新《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索式的师生互动”教师合理、恰当的应答能发展师幼积极的互动关系,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但是我们却经常发现,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的应答行为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以下的是在一节语言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案例描述:

画面一:

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出示了绘本故事的封面,告诉了孩子故事的题目叫《大卫,不可以》,为了能让幼儿发散思维,让幼儿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大胆地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看到这个故事的题目,你想想看可能是关于一个什么故事?”小朋友开始了思考,接着就有个别的幼儿举起了手,说:“可能是写小男孩的故事。”教师对于孩子的回答表示非常地满意,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是关于小男孩的什么事呢?”对于这样的一个提问,孩子们愣住了,大家都开始安静下来思考老师的提问,教师开始有些着急了,其中有个孩子回答:“是写小男孩把金鱼缸打碎了,被他妈妈打屁股了。”可是教师在这时候却没有理会幼儿的的回答,却是这样说的:“这是一个关于小男孩捣蛋的故事。”

画面二:

这张图片上的大卫大卫身穿红色的仪仗队服,硕大的脑袋上扣着一个饭锅,左手举着一把勺子正在起劲儿地敲打着右手里的一个饭锅。你看他,双眼闭着,鼻孔朝天,呲牙咧嘴地陶醉在敲打乐中。让幼儿观察完了图片后,教师准备开始提问,这时幼儿孩子叫起来:“老师,他的牙齿怎么大

大的,尖尖的,像魔鬼一样?”教师顿时慌乱了,停了一下,不理会孩子的回答,说:“大卫的手里拿着什么?”

画面三:

故事到了高潮,画面上出现了大卫拿着棒球,全身全副武装,准备要开始赛场上正式的棒球比赛一样,这时他的妈妈大声的喊:“大卫,不可以。”教师开始针对这个问题进行提问:“猜猜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教师的意图是想让幼儿回答出整个房间中,会有哪些东西会被大卫打碎,幼儿开始争先恐后的回答,第一个孩子回答说:“桌子上的花瓶被大卫打碎了。”第二个孩子回答说:“桌子上的闹钟会被打碎。”老师满意的点点头回答:“你讲的真好,还有谁有不一样的回答。”第三个孩子的回答:“闹钟、花瓶、还有桌子都是会被打碎的。”老师更加满意了,还努力的给了孩子一个掌声。第四个孩子的回答却是和第三个孩子的回答一模一样,教师开始有些着急了,第五个孩子的回答说:“桌子是玻璃做的------”教师觉得已经没有时间再给孩子们浪费了,赶紧制止了孩子的回答,并大声的对孩子们说:“我告诉你们大卫可能会把家里的台灯、盒子、花瓶、桌子、小闹钟、音乐盒、大钟都给打碎的。”

画面四:

读完了故事后,教师提出了这样的个问题:“故事里的大卫是一个怎么样的男孩子呢?”幼儿大胆踊跃的回答着,“是个调皮的男孩子。”教师点点头说:“对!”“是一个爱捣蛋的男孩子。”教师满意的回答:“你想的真好。”一个女孩子高高的举起了自己的小手,说:“是一个爱吵架的孩子。”教师不假思索地回答:“对。”就这样结束了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

在语言活动中,我们知道通过幼儿的回答教师就可以更加准确地认识幼儿的认知水平,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以及他们对问题认识的难点、误点,进入幼儿主观经验结构内部;另一方面,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朝着预期目标前进,可以顺利地将教学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于是我针对案例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1、任意打断幼儿的回答,以自己的想法为出发点

其中有个孩子回答:“是写小男孩把金鱼缸打碎了,被他妈妈打屁股了。”其实孩子的回答非常地具有童趣,也能符合整个故事的发展,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

幼儿讨论:“这个故事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而能自然而然的引出故事的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而不是教师只是一味地把自己想法告诉了孩子:“这是一个关于小男孩调皮捣蛋的故事。”

2、对幼儿发现的问题故作没有听见,不加以理会。

当孩子发现了这张图片张大卫的牙齿和前面那张的牙齿不一样时,幼儿之间都开始讨论起来了,可是教师这时却不理会孩子的发现和问题,只是照着自己的问题而提问。

3、过早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幼儿,代替幼儿思维

在第三个画面中还没有等孩子观察仔细真个画面的东西,教师就迫不及待的将自己的答案告诉了幼儿,这样的回答显得毫无意义。

4、对幼儿的回答没有作出深入的引导

其中一个孩子的回答说:“大卫,是一个爱吵架的孩子。”教师给予的评价是肯定的。但是让我们的孩子疑惑的是,在整个的画面中只出现大卫这个形象,根本没有在画面上出现和大卫吵架的人和一些文字,那么让我们的孩子们不解的是,哪里有“吵架”的画面呢。其实教师是能理解“吵架”这个词,这个文章让我们感觉是妈妈在对大卫说不可以的时候,大卫跟妈妈虽然没有说话,但是行为上仿佛在告诉他的妈妈他的反抗,两个人之间的“吵架”是隐性的,这时的老师应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幼儿能更好的理解“吵架”体现在哪里。

案例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设计提问时需要充分考虑所提问题的出发点、幼儿回答的可能性、应答的方向和内容等。教师应针对不同幼儿的回答进行合理应答。

1、准确、巧妙地运用提升性应答,拓展思维。

教师在应答时应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不同类型的应答中采取相应的语言行为。提升性应答是指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提炼,使幼儿不仅知道教师重视自己所说的内容,而且明白这些内容可以用更好的词句表达。教师的提炼就能够拓展和深化幼儿的生活经验,能够指导他们理解和应对类似问题。教师需要运用归纳和补充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回答,如提炼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对幼儿回答进行提炼概括、运用词汇补充幼儿语言内容的缺失以及省略的信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