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

合集下载

20沉积岩沉积相三角洲相

20沉积岩沉积相三角洲相

缓慢,沉降速度小于或略等于沉积速度,对三角洲的
形成和保存有利。
17
Typical Large Marine Delta
18
二、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两 者的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就形成了 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1)盖洛韦(Galloway,1975)的分类
3
(一)三角洲环境
三角洲的增长和向海的 推进可以有很高的速度,例 如长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40m,黄河则为300~400m。
4
(一)三角洲环境
5
Lena
俄 罗 斯 勒 那 河 控 辫 状 河 三 角 洲
6
应占在宏观的角度综合判断沉积相类型
湖盆充填早期阶段河、湖交替环境三角洲沉积模式
地质历史时期三角洲大都以三角洲复合体形式存在 骨架砂体以分流河道为主,“浅水型”三角洲特征
2)蓄水体(海、湖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 异
13
2)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①河水密度等于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
属轴状喷流。河流进入淡水湖泊,就会出现这种
情况,从而形成湖泊三角洲。
14
2)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②河水密度大于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底部 呈平面喷流形式。例如,携带大量泥砂的浑浊河水进 入清澈的淡水湖泊,也可以形成湖泊三角洲。
(B)沉积构造:底面有侵蚀面,向上为较粗的滞留 沉积,垂向上具下粗上细的间断性正韵律。常发育板 状、槽状交错层理,具有不对称波痕及冲刷一充填构 造。
(C)生物:化石少见,最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D)砂体形态:横剖面呈透镜状,沿河床呈长条37 状;
①分流河道微相
38

三角洲相及滩坝资料

三角洲相及滩坝资料
决口扇微相
(3)决口扇微相
?
洪水漫溢河床,并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 扇,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席状砂层,特征与河 流相决口扇相似,粒度比河床沉积细,但比 天然堤粗
沼泽微相
(4)沼泽微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间的低洼地区,其表
面接近平均高潮线,约占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
的90%
分支河道——骨架
沼泽——肉
植物茂盛 泥炭、褐煤发育,夹少量纹层状粉砂
三角洲前缘
2、三角洲前缘亚相
位于三角洲平原外侧的向海方向,处于海平面以下,为河流与海水的激 烈交锋地带,是三角洲砂体的主体。
沉积速率高
较陡且向海 倾斜的斜坡
三角洲 前缘斜坡
zp 微相划分 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 、水下天然堤、支流间湾、分流河 口砂坝、远砂坝、三角洲前缘席状 砂等六个微相
前三角洲
三角洲相
一、概述
河流注入海洋时,由于水流分散,流速 顿减,河流所携带的泥砂在河口处沉积下来, 形成平面上呈三角形或舌状,剖面上呈透镜状 分布的沉积体,称三角洲
相带划分
二、三角洲亚相类型及特征
?
1、三角洲平原
可划分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 为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其范围从河流
缘、前三角洲三大部分
大量分叉的位置至海平面以上的广大地区
3、前三角洲亚相
•位于三分角布位洲置前缘前方,是三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 •沉积沉物积大-浪部基分面是下在浪基面以下深度形成的 •由暗岩色性粘土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特点 •水层平理层理发育,偶见砂纹层理及小型粒序层理 •向海向方浅海向过逐渡渐过渡为正 常的浅海环境
•有含时化正有石常强-扰的烈动海的相生生物物扰化动石,
三角洲前缘亚相水下分流 河道微相

沉积相-三角洲

沉积相-三角洲

主要为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沉积物:砂、砾岩,色杂。 结 构:分选较差 构 造:大型槽状、板状、平行层理,底冲刷。 剖 面:较宽、厚的扁透镜状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 水下分流河道间等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前缘的主砂体。
与陆上辫状河道特征基本相同,但粒度变细, 向前逐渐消失,有一定的心滩发育。
三. 扇三角洲的一般特点 1.水动力特征
继承了冲积扇的特点:多以事件性洪流沉积为主,包 括牵引流、泥石流、漫流沉积。
海相环境受波浪、潮汐 等的控制。
2.沉积物的成份和结构
砂砾比例大,结构、成份成熟度低
3.亚相类型和特征
三个亚相: 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
(1)扇三角洲平原亚相 即:扇根、扇中沉积,常含泥石流沉积。 沉积物:砂砾岩、杂色泥岩 构 造:平行、块状层理,槽状交错层理,成层性差
(2)扇三角洲前缘 最主要的沉积相带 和砂体发育区。 牵引流沉积构造发育。
四个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 河道间、河口坝、 席状砂。
a.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陆上辫状河道的水下延伸,向前变浅、消失,最主要的微相类型。 沉积物:砂砾岩、砂岩。 结构: 较陆上分选好,粒度曲线表现为洪水急流型---正常水流型。 构造: 板状、槽状交错层理,平行、粒序、块状层理,无暴露构造。 垂向: 多层叠置的正韵律。
河口坝:
因水下河道频繁的侧向迁移, 河口坝不发育或规模小。
岩性: (含砾)砂岩、粉砂岩。
构造:交错层理、平行层理 垂向:反旋回
远砂坝:
河口坝的末端,
岩性:薄层细、粉砂岩。
席状砂: 连片分布,源于波浪改造 或河道迁移。 砂岩、粉砂岩、泥岩互层;

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及沉积序列特征解析

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及沉积序列特征解析
➢ 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发育水平层理和块状层理,海相化 石多,生物潜穴及扰动构造多,可见海绿石等自生矿 物。
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平面相组合:由陆向海依次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 同期异相:每两个等时线间的前积层都包含了同一时
期形成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亚相。
➢ 同相异期:同一亚 相形成于不同时期, 有相似的沉积特征。
地质10-7班 江强
主要内容
一.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二.河控三角洲沉积亚相类型 三.河控三角洲沉积序列特征
河控三角洲的基本特点
形成三角洲的控制 因素
➢ 河流作用
➢ 蓄水体的密度与河水 密度的差异
➢ 蓄水体水动力强度
➢ 河口区海底地形 ➢ 蓄水盆地构造特征
建设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
破坏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
一.分支河道微相
边滩沉积: 炭质泥岩发育,有煤层,粒度下粗上细,常发 育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河床滞留沉积:砂质沉积为主,粒度 稍粗,底部有冲刷面。
➢ 化石少见,底部可见植物碎片。
三角洲平原亚相
二.沼泽微相
➢ 环境 :位于分支河道间的低 洼地区,植物繁茂排水不畅, 为还原环境。
➢ 岩性:有机质粘土和煤,夹有洪水成因的纹层状粉砂。
垂相序列特征:








陆相、海
沉 积
相化石伴生,
序 列
从下到上海相

化石减少,陆
厚 度
相化石增多,
达 几
顶部出现煤层。 百


加厚、向海减薄。 席状砂质地纯、分选好,化石少。
➢ 由高建设性三角洲向破坏性三角洲转化的沉积微相类型。

7.三角洲、水下扇及浊积扇沉积环境

7.三角洲、水下扇及浊积扇沉积环境

成因:高能,三角洲构
特征:A、S型与斜交型交替出现 B、反射波振幅中—高,连续性较好。 成因:顶积和过路冲刷作用交替进行。 能量交替:S型--能量,线型--高能; 这种交替进行的模式反映了朵叶的迁移,陆架的下 沉,沉积作用能量的变化。
(5) 叠瓦状前积反射结构
决于湖、海盆的底形坡度。
三角洲前缘与前三角洲之间应以正常浪基面 ( 即正常天气的浪基 面,或称浪基面)为界。浪基面之上为波浪带,这里波浪和沿岸流 活跃,能量较高,沉积物以滚动和跳跃搬运砂甚至砾石为主,其沉 积物主要是砂岩甚至砾岩;浪基面之下为水体安静的低能环境,以 悬浮搬运的粉砂和泥沉积为主。
平 面 相 组 合 及 垂 向 层 序
(2) 斜交型反射结构
特征:倾斜反射层互相平行,只有前积层,无顶积层和前
积层倾角较大,可达10度; 斜交层的同相轴连续性差,振
幅弱,
成因:沉积物供应速度快,水流能量大,改造作用强的沉 积作用条件。
(3)切线斜交型前积反射结构 特征:有前积层,底积层, 无顶积层。在前积层下部向 下逐渐呈切线状下超与底面相交。顶面为顶超.
三、水下扇
1950年Ph.H.Kuenen等发
表具划时代意义的《浊
流为形成递变层理的成
因》,掀开了浊流研究
新篇章。 •深水环境 •沉积物重力流
三、水下扇
Offshore Los Angeles
三、水下扇 Walker 海底扇经典模式
深 水 环 境 沉 积 过 程 示 意 图
三、水下扇
三、水下扇
三角洲沉积相
三角洲的分类
三角洲的流动体制 三角洲沉积相及相模式 古代三角洲的鉴别标志
三角洲的地球物理特征
三角洲的分类
河控三角洲-鸟足状三角洲

河控曲流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河控曲流河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4.三角洲的主要类型
• (1).河控三角洲——鸟足状,朵叶状
• (2)浪控三角洲——鸟嘴状
• (3)潮控三角洲——港湾形
1.河控三角洲的形态
• (1)鸟足状三角洲 • 形成于入海河流含沙量较高、河流作用占优势的 河口区。所堆积构成的沙嘴,平面形态似鸟足而得名,以 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为典型。
三角洲前缘亚相
四. 分支河口沙坝微相
环境:位于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处,是河水与海水交锋最强 烈地区,水动力复杂,沉积快。
沉积物特征:由分选好、质地纯的中细砂和粉砂组成,中 厚层,发育槽状交错层理。生物化石少。
五. 远砂坝微相 位于河口沙坝前方较远部位,水动力作用较弱。 主要沉积物为粉砂、少量粘土。厚度薄、面积大。
此 乃 密 西 西 比 河 三 角 洲
(2)朵叶状三角洲
形态呈向海突出的半圆形或朵状,与鸟足状三角洲相 比,形成时泥沙输入量相对较少,波浪作用有所增强
此 乃 尼 日 尔 河 三 角 洲
三角洲平原亚相 ——面积广、煤层和河道沉积发育
三角洲平原亚相的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与河流有较多 相似之处,区别在于有大范围的煤层和分支河道砂岩, 而且分支河道微相、沼泽微相非常发育。 一.分支河道微相 边滩沉积:炭质泥岩发育,有煤层,粒度下粗上细,常发育 板状槽状交错层理。
分支河道、沼泽微相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的主体,相当 于三角洲平原亚相的骨架和肉,这是其区别于一般河流的识 别标志。
三角洲平原亚相——其它微相类型
三. 陆上天然堤微相 以细砂粉砂为主,常见 爬升层理波状层理,可见铁 质结核和钙质结核。 四. 决口扇微相 洪水满溢河床形成,水动力较强,主要为砂、粉砂等, 发育有块状和小型交错层理。 五. 淡水湖泊微相 面积小,水动力作用较弱,沉积物为暗色有机粘土 物质,沉积纹层发育。化石有原地生长的软体动物贝壳, 虫孔等。

沉积相总结

沉积相总结

沉积体系总结一、冲积扇沉积物特征和垂向序列1、近端沉积物最粗,块状构造发育;扇中砂、砾交错出现,重力流和牵引流共存;远端牵引流更为丰富,各种交错层理的砂岩常见。

2、进积型——反粒序;退积型——正粒序。

二、河流1、高度弯曲的曲流河的内部构成包括:①河道充填组合:底部滞留沉积、点坝及流槽和流槽坝沉积②河道边缘组合:天然堤、越岸沉积、决口扇及决口河道③泛滥平原组合:泛滥平原、沼泽、泛滥平原小型湖及废弃河道注意:①河道充填在河流体系中是最粗、砂质含量最高的地方;为冲刷面之上的泥砾、树干等;中——大型槽状交错层理②点坝是曲流河的特色,位于曲流河的凸岸,向河心凸出;点坝的侧向可以形成“S”型的侧向加积层理——曲流河的特征沉积构造③流槽及流槽坝是在洪水期主流线取直后在点坝表面作用的结果④河道边缘组合包括: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河道及越岸沉积2、辫状河也可以分为三个内部构成:①河道充填:纵、侧及横向坝,其中纵向坝最常见;横向把最典型,是辫状河沉积的特征——垂直水流方向是众多透镜体的相互叠置,平行水流方向是众多大型底形的逐渐进积②河道边缘:因河道经常迁移,因此天然堤不发育③泛滥平原沉积缺乏④正粒序3、网结河的内部构成:①河道充填组合:宽/深比小,河道稳定,因此充填砂体厚且窄②河道边缘:植被密集,厚层泥炭,呈上凸状(网结河成因?)③河道间湿地:被天堤包围,占网结河地区的60%-90%,有沼泽、泥炭沼泽、小型湖泊等三、三角洲1、河控三角洲①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及越岸沉积(天然堤、决口扇、决口河道以及分流间湾)②三角洲前缘:河口沙坝、水下堤及水下分流河道③前三角洲重点: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反粒序;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正粒序2、扇三角洲:平原相包括:重力流沉积体系及辫状河道充填、越岸沉积及洪泛平原、沼泽沉积;前缘相包括:近端河口坝和远端河口坝及浅水重力流沉积四、碎屑滨岸沉积体系1、海滩面体系:重矿物等沉积砂矿主要分布于前滨的冲洗带;风成沙丘;破浪带和碎浪带可见新月形大型波痕,横截面显示为大型交错层理对于最容易保存下来的进积型海滩面体系而言,由下向上粒度变粗,生物扰动减弱,浪成沉积构造增多,分选变好2、潮坪体系内部构成:①潮道沉积:潮间带及潮下带常见;由海向陆,泥质含量逐渐降低,且潮道逐渐弯曲分叉;一般具羽状交错层理和再作用面②潮下带沉积:以砂质为主,主要由潮道中的沙坝和浅滩沉积物构成;能量强大!③潮间带沉积:潮坪由砂坪逐渐过度到泥坪,具羽状交错层理、再作用面及冲刷构造显示为正粒序!3、障壁岛—泻湖体系的内部构成:涨潮三角洲、退潮三角洲、冲越扇及海滩—沙丘脊五、陆架边缘、陆坡和盆地沉积体系:(一)陆缘陆架沉积体系的内部构成:1、陆架沙波(横向底形):横切主潮流方向2、陆架沙脊(纵向底形):平行于主要的海流方向3、风暴沉积:原地侵蚀再沉积的产物(二)陆缘陆坡和盆地沉积体系:1、沉积作用类型包括:水下重力流(水下滑塌、水下泥石流、颗粒流、流体化沉积物流、浊流),流体密度流(盐水或冷水底流),等深流(温盐引起的水平流动,流速一般较低),海底潮流2、体系构成:①海底峡谷:发育于陆架、陆坡②斜坡裙:坡底与海底平原相接处,是陆架边缘及上陆坡边缘块体坡移的产物③海底扇:近端以水道和天然堤为主(规模一般较大);富砂扇体中部以具有平缓上凸表面的迁移上叠叶状体为特征;远端沉积缓慢,侧向连续性好并均匀叠置④盆地平原:远洋浮游沉积及远端浊积岩。

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

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

第21卷第2期2019年4月古地理学报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 (Chinese Edition )Vol.21No.2Apr.2019文章编号:1671-1505(2019)02-0202-14DOI :10.7605/gdlxb.2019.02.012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吴胜和1,2徐振华1,2刘钊1,21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摘要自浅水三角洲的概念提出以来,已经历了60多年的研究历史。

虽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在浅水三角洲的概念内涵、砂体成因类型及沉积构型样式等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分歧。

本文探讨了浅水三角洲概念的内涵,并总结和分析了其沉积构型特征和样式。

根据浪基面和河-盆水深比(初始河道深度与河口盆地水体深度比值),可将三角洲分为极浅水三角洲、较浅水三角洲和较深水三角洲。

典型的浅水三角洲为极浅水三角洲,发育于河-盆水深比值大于或等于1的浅水水体,分流河道可下切至下伏的前三角洲沉积。

根据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组合样式,将河控浅水三角洲的端元类型分为分流砂坝型和指状砂坝型。

分流砂坝型三角洲为河道入海(湖)后形成的多级分叉的河口坝与分流河道系统,平面上呈扇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间”的样式,而指状砂坝型三角洲为指状砂坝与分流间湾相间分布的系统,平面上呈枝状,河—坝组合呈现“河在坝内”的样式。

关键词浅水三角洲沉积构型分流河道河口坝砂体连通性第一作者简介吴胜和,男,1963年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油藏表征及三维地质建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mail :reser@ 。

中图分类号:P512.2文献标志码:A《古地理学报》创刊20周年特邀纪念文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41772101)和国家重大专项子课题(编号:2017ZX05009001-002)联合资助。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9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20
第二节 三角洲的分类
三、Coleman 和Wright的分类 强调综合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单个因素,
划分出六种三角洲类型,每个类型都有 其独特的砂体形态和分布特征。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5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7)潮汐作用:改造砂体形态。 (8)风暴:风暴波浪的原动力、改造砂体形
态。 (9)近岸流(海流):对沉积物进行不同程
度的改造和再分配。 (10)陆架坡度:对三角洲形态和形成影响
大,低坡度陆架形成大的三角洲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高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大于蓄水水 体密度时形成沿盆地底部的面状流动,两种 水体仅在底部两度空间混合,混合速度慢, 注入水体速度的降低也较慢。如:冰水注入 温暖的湖水、深湖和深海中的浊流等。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11
第一节 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2)低密度入流:注入水体密度小于 蓄水水体密度时形成。注入水就漂浮在 蓄水体的表层流动。
3.远沙坝(相) 在河口坝向海侧的坝前地带,沉积物主要为
粉沙和少量黏土,含生物化石及潜穴遗迹, 生物扰动等。 4.前缘席状沙(相) 河口沙坝、远沙坝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 的改造和再分布形成的席状沙层。
2024/3/19
角洲沉积学与沉积环境课件
32
第三节 河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及相特点
(三)前三角洲(亚环境、相) 在前缘的更向海地带,在正常天气波基面附

三角洲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及与油气关系

三角洲沉积环境、沉积特征及与油气关系

三角洲就是河流入海或入湖以后在河口地区形成的扇形或舌形的沉积体,为什么河流入海就会形成三角洲呢?因为当河流入海入湖,随着河流能量的降低,会在河口地区卸载一些带不动的沉积物,渐渐的就会形成水下的浅滩,水下浅滩逐渐迂回增高以后就会形成河口砂坝,受河口砂坝的阻挡会使得原来的单河道分叉,形成分流河道,然后分流河道中又会形成次级的河口砂坝,河道又会继续分叉形成二次河道分支,这样就形成了三角洲的雏形。

三角洲雏形形成后会按照以下三步进行发育(1)当洪流冲决天然堤,沉积物淤积而呈决口扇滩,三角洲会扩大。

(2)河水冲决天然堤,会取道新河床入海,旧河道会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同时受海浪改造和侵蚀,旧三角洲废弃,新三角洲开始发育。

(3)三角洲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出现,各三角洲彼此连接且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

像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平原和黄河口现代三角洲都是由多期三角洲叠置形成,有机会应该去地质考察。

下面再来看看三角洲区域内的水流形式,由于蓄水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不同密度流交汇都会有三种水流扩散方式。

(1)河水密度大于蓄水密度。

这种情况属于高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成底部面状射流也就是前面说到的浊流,会形成湖(海)底扇。

也就是说河水携带较多的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会在河底形成高密度流体,进入湖盆后沿湖盆底部搬运沉积,个人认为这应该是近物源沉积会有的表现形式。

(2)河水密度与蓄水密度相当。

这种情况属于等密度流动,这种流动会形成辐射状扩散(喷射状),这种情况一般是湖泊三角洲。

(3)河水密度小于蓄水密度。

这种情况属于低密度流动,这种流动扩散表现为表面面状流动属于平面喷流,这也是大部分海洋三角洲的形式。

下面来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按河流和海洋作用强弱程度可以分为建设性三角洲和破坏性三角洲。

建设性三角洲受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地区堆积速度大于波浪的改造速度,因此特点就是三角洲增长快,沉积厚度大,面积大,常形象的被称为鸟足或朵页状。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

岩相古地理读书报告——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三角洲分类及沉积模式1、三角洲概述三角洲是一类非常重要的沉积相,中国很多油田,如大庆油田、胜利油田、长庆油气田、新疆油田等,三角洲砂体都是主力产层,可见三角洲是油气聚集的重要场所。

此外三角洲也是许多煤层的产出层位,对于找煤也可起到指导预测作用[1,2]。

三角洲有很多类型,不同类型的三角洲,其砂体发育特征和展布规律不同。

准确可靠的三角洲沉积模式,对指导油气的勘探和开发都有重要意义。

“三角洲”一词最初由古希腊历史学家荷罗多特斯(Herodotus)提出,他观察到尼罗河河口冲积平原的形态与希腊字母的Δ相似,因此称之为三角洲(Delta)。

关于三角洲的定义,教科书中引用了Barrell(1912)的定义,即“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露出水面的一种沉积物”,但是这一定义并不严谨,金振奎将三角洲定义为“河流等水流汇入蓄水盆地时,所搬运的碎屑物质在入口附近堆积形成的、总体呈朵状的沉积体”[3]。

2、三角洲沉积动力学几沉积作用2.1建设作用2.1.1河口作用Bates(1953)对三角洲进行了研究。

将三角洲河口比拟为水力学上的喷嘴。

依据河水和蓄水体混合的类型,可形成两种自由喷流类型:轴状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三度空间(立体的),其混合作用较快,致使水流速度迅速降低。

平面喷流:是河水与蓄水体的混合作用发生在二度空间(平面的),其混合作用较慢,故向盆地方向较远的地方仍保持较高的流速。

如果没有波浪和潮汐的较大影响,其流动类型取决于两种水之间的密度差异。

a、河水(地表径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等密度流动,属轴状喷流,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湖泊三角洲中,但沉积范围一般较小。

b、河流密度>蓄水体密度:为高密度流动,沿水底呈平面喷流形式。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大陆坡上,为骨界的海底沉积物因受重力或其他外力作用二发生滑塌或滑动,可形成浊流。

这种浊流侵蚀海底峡谷,并沿海地峡谷流动,在峡谷口附近形成近岸水下扇等。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

三角洲相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2.沉积亚相特征:(1)三角洲平原:✧位置:是三角洲的陆上沉积部分(水上部分),始于河流大量分叉处,止于岸线或海(湖)平面处,是与河流有关的沉积体系在海滨区的延伸。

✧形态描述:为一广阔而低平的地区,其上主要由一系列活动或废弃的低弯度或辫状的分流河道以及河道间地区组成。

河流两侧发育有天然堤,河间地带为低湿的泥沼、草沼和树沼等大片沼泽地。

✧岩性:主要为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砂质沉积与泥炭、褐煤共生是该亚相的重要特征。

✧微相类型:①分流河道(分支河道/分流河床)微相是三角洲平原中的格架部分,可有一条或多条,是河流将陆源物质向海搬运的主要通道,形成三角洲的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流河道搬运至河口处沉积下来的。

沉积特征:分流河道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具有向上逐渐变细的正旋回层序。

但是分流河道比中上游河流沉积的粒度细、分选变好;在分流河道的下游,由于受到涨潮或者向岸风浪的影响,在废弃河道的河口地段常有海滩沙的堵塞。

在非洪水期的河道下游因底负载的搬运受阻,细粒沉积物将沉积在河道中形成细的覆盖层。

岩性:以砂质为主,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体系中的砂质格架,粒度比邻近的微相稍粗,分选变化较大。

一般底部为侵蚀面(分流河道的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冲刷接触),向上为较粗的滞留沉积(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滞留沉积物),再向上为槽状交错层理的砂层并过渡到波状交错层理的细砂岩和粉砂层。

最上部为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的粉砂和黏土层。

(一般底部为中-细砂,常含泥砾、植物干茎等残留沉积物。

向上变为粉砂泥质粉砂及粉砂质泥等,砂层具有槽状或板状和波状交错层理,而其其规模向上变小。

其底界常与下伏岩层呈侵蚀冲刷接触。

)沉积构造:冲刷-充填构造、槽状交错层理、板状交错层理、波状交错层理等。

砂体形态:分流河道砂体的形态在平面上为长形,有时分叉;在横剖面上呈对称的透镜状。

砂体常沉陷于下伏的泥岩层内,其中部最厚和最粗,向两端变薄和变细。

三角洲沉积特征

三角洲沉积特征
•但是,这些分类所考虑的主要是海岸地带 所发育的三角洲,有些三角洲在这些分类 中仍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如浅水三角洲和 水下分流河道型三角洲,这些三角洲在许 多大型坳陷湖盆中是常见的。也就是说,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十分完美的三角洲分 类,这与决定三角洲类型的因素十分复杂 有关。
第二节 三角洲的作用及控制因素
章节过度
二、辫状河三角洲沉积
辫状河三角洲的分布较扇三角洲更为普遍,但其形成 仍然象扇三惫洲一样,需要在特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并 与源区保持一定的距离的条件下才能发育。 扇三角洲往往形成在盆地断陷边界地带,辫状河三角 洲往往发育在坳陷盆地徒坡边界地带,而曲流河三角洲往 往形成在坳陷盆地缓坡边界地带。 只有盆地坳陷较陡边界最有利于辫状河三角洲发育。 这是因为较陡的盆地坳陷边界地带地形坡降大,易于辫状 河人湖后形成独具特色的沉积体;随着进入盆地的沉积物 数量的增加,辫状河三角洲的向前推进,冲积平原必然向 盆地方向扩展,冲积平原沿陡倾的盆地边缘向盆地内进积, 盆地的依次被充填表明沉积速率大于盆地沉降速率。
我国湖泊扇三角洲沉积特征:

由于离物源区很近,是一个相带发育不完整 的沉积体系 沉积物粒度较粗,结构及矿物成熟度均很低, 矿物成分与物源成分密切相关 发育各种沉积构造,包括板状交错层理、平 行层理、小型交错层理及冲刷面构造,含植 物化石 平原面积一般较小 剖面上片状颗粒流砂、片状牵引流砂、碎屑 流砂及河道砂频繁交替 形态受沉积物的来源和水体搬运能力的大小 控制,在沿流动方向的剖面上砂体呈楔形, 在垂直流动方向的剖面上呈透镜状
(2)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③河口砂坝---岩性为分选、磨圆较好的细砂 岩、中砂岩,偶含泥砾。具板状、楔状及槽 状交错层理。与下伏席状砂沉积过渡,并一 起构成明显的反韵律,电测曲线形态呈漏斗 型。 ④席状砂---岩性一般为分选相对较好的细砂 岩、粉砂岩与泥岩互层。波状层理、小型交 错层理及水平层理发育。一般与前辫状河三 角洲沉积物呈薄互层。

第5章-三角洲相

第5章-三角洲相

建设性阶段完整,破坏 破坏性为主,不完整 破坏性为主,不完整 阶段不完整 总体下细上粗,细粒段 总体下细上粗,局部下 不发育,中部砂岩分选 总体下细上粗 粗上细 好 双向交错层理、复合层 水流波纹、交错层理 理、潮汐水道 对称波纹、冲刷构造
Holmes(1965),Mcgowen(1970)将扇三角洲定义为:“由相邻高地进积 到安静水体中的冲积扇。”
Mcpherson(1987)将辫状河三角洲定义 为:“由辫状河体系前积到停滞水体中形 成的富含砂和砾石的三角洲。”是介于粗 粒扇三角洲和细粒正常三角洲之间独具特 性的三角洲。
1、形成条件
①地形条件——盆地断陷边界地带,坳陷盆地陡坡边界地带 ②气候条件——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可形成稳定的水系,同时物理风化亦较 为强烈 ③海平面的升降——常见于海平面上升减缓的时期
a、前三角洲泥: 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前方,是三 角洲沉积最厚的地区。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富 含有机质,可成为良好的烃源岩。发育水平层理、 块状层理。广盐性的生物化石,生物扰动构造。 b、滑塌浊积扇:三角洲前缘沉积速度较快,沉 积物处于不稳定状态,形成浊流沉积,可用鲍马序 列描述,沉积物特征与三角洲前缘类似。
1.分流河道、天然堤和决口扇;2.三角 洲平原;3.三角洲前缘;4.前三角洲
1、河控三角洲的形态
2、三角洲沉积亚相划分及特征
三角洲平原亚相 三角洲前缘亚相 前三角洲亚相
(1)三角洲平原(Delta Plain)亚相
三角洲沉积的陆上部分,范围从河流大量分叉位置至海平面以上河口区。 岩 性:砂岩、粉砂岩、泥岩(包括泥炭、褐煤等) 。 结构构造:分选性较差;层理复杂,见雨痕、干裂、足迹等。 生物化石:少见,淡水动物化石和植物残体。
羽状交错层理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

简述三角洲沉积体系特征三角洲简述:三角洲,即河口冲积平原,是一种常见的地表形貌。

江河奔流中所裹挟的泥沙等杂质,在入海口处遇到含盐量较淡水高得多的海水,凝絮淤积,逐渐成为河口岸边新的湿地,继而形成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可以看作是三角形的“底边”。

三角洲体系划分以及沉积体系简述虽然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很多,三角洲的类型又是十分复杂。

下面分三种三角洲沉积特征做分析。

一、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河控取决于河口宽度,河水流速及含砂量。

该地带为三角洲体系中砂质沉积物最为丰富、最集中的地区,砂的成分主要是纯净的石英砂,分选磨圆都很好,成熟度也很高。

河控、潮控、浪控三角洲的平面组合及垂向层序特征颜色变化:(1)下部一般为暗色,反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特点(前三角洲沉积和浅海沉积);(2)向上微浅水、受海水扰动的浅色的前缘砂体;(3)最上部为夹有浅色砂体(分流河道)的大量暗色层(深灰色至黑色),为广泛沼泽发育的三角洲平原环境。

粒度和沉积构造变化:(1)下部浅海陆棚和前三角洲的泥岩,水平层理及被生物强烈扰动而均化的块状层理;(2)向上过渡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席状砂等沉积的细纱和粉砂,发育各种交错层理;(3)最上部为分流河道、天然堤等形成的细纱、泥岩和煤等,槽状、板状交错层理与块状层理交替出现。

(4)反映从前三角洲到三角洲前缘再到三角洲平原水动力活动是从低能~高能~能量多变的特点。

自下而上沉积相标志:(1)沉积物颜色由暗变淡(青灰—灰)再变褐黄;(2)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粗;(3)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4)粘土矿物、有机质、微量元素含量由多变少再变多;(5)构造由水平变波状和交错再变水平;(6)海相生物向上变少,陆相生物向上变多;(7)生物钻穴见于三角洲层序的下部,植物根系出现于顶部;例如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层沉积时期基底整体一致缓慢沉降地形十分平缓,盆地气候相对干旱湖面快速大规模收缩水体很浅水深通常不超过10m。

岩相古地理三角洲之二

岩相古地理三角洲之二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1、河控三角洲的形态:鸟足状和朵状
1)鸟足状三角洲 河流输入的泥沙量大、悬 浮沉积物多、砂泥比低、 较固定的河道和天然堤, 沉积巨厚的前三角洲泥, 向海推进快,延伸远,形 似鸟足状。
美国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特征
1、河控三角洲的形态:鸟足状和朵状
2) 朵状三角洲 河流输入的泥沙量大、悬 浮沉积物较多、砂泥比较 高,波浪作用加强,三角 洲前缘沉积物受到波浪的 改造,河口沉积物再次搬 运和沉积,形成朵状的三 角洲。
位于河道的侧方,以细 砂和粉砂沉积为主,发 育波状层理、上攀层理 以及钙质和碳酸盐结核, 与河流的天然堤沉积特 点相同。
3)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
(3)决口扇微相
位于河道的侧方,以 细砂和粉砂沉积为主, 比天然堤沉积物粗, 发育块状层理和小型 交错层理,与河流的 决口扇沉积特点相同。
3)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
(4)沼泽微相
位于河道的侧方 低洼地区,植物 多、排水不畅, 还原环境,以有 机质粘土和煤沉 积为主,沉积面 积占90%
3)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
(5)淡水湖泊 微相:
位于河道的侧方 低洼地区,水浅 (3-4m)、面积 小,以有机质粘 土沉积为主,发 育沉积纹层。
4)三角洲前缘亚相
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水下天然堤、 支流间湾、 河口砂坝、 远砂坝、 前缘席状砂。
3)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
(1)分支河道微相
构成三角洲平原的格架,砂 质沉积。间断正韵律,发育 板状和槽状交错 层理以及冲刷构造,可发育 心滩和边滩,与河流的河床 沉积特点相同。
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典型岩心照片
三角洲平原沉积序列,陕142
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典型岩心照片

(四)三角洲沉积相知识

(四)三角洲沉积相知识

(四)三⾓洲沉积相知识1、三⾓洲的发育过程:三⾓洲的形成发育主要经历下列两种过程。

①河⼝坝和分流河道的形成,当河流注⼊海洋(湖泊)时,在河流⼊⼝处,由于⽔⾯展宽,以及盆地⽔体的顶托作⽤,使得⽔流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形成⽔下浅滩.随着沉积作⽤的进⾏,浅滩逐渐淤⾼、增⼤,露出⽔⾯,形成最早的河⼝坝.⽔流从河⼝坝的顶端分成两段,形成两个分⽀河道。

随着三⾓洲建设的进⾏,在新的河⼝形成新的河⼝坝和分流河道。

②决⼝扇的形成与延伸,分流河道的不断向海延伸,河床坡度减⼩,流速减缓,泄流不畅,洪⽔季节,洪流冲决天然堤,在分流河道间形成决⼝扇沉积,这就使得三⾓洲分流河道间得以建设,从⽽使三⾓洲在横向上逐渐扩⼤。

2、三⾓洲形成的控制因素:三⾓洲的形成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有河流能量、河⽔与蓄⽔盆地⽔体密度的差异、河⼝区盆地⽔体的能量、河⼝区地形及河⼝区的构造稳定性。

①河流能量越⼤,携带的泥砂越多,对三⾓洲的形成发育越有利;②河⽔与蓄⽔盆地⽔体密度的差异对三⾓洲的类型和特征有明显的影响。

当河⽔密度<蓄⽔体密度时,河⽔沿蓄⽔体表层扩散,形成表层平⾯喷流。

河流⼊海多出现这种情况,从⽽形成海成三⾓洲。

当河⽔密度=蓄⽔体密度时,河⽔与蓄⽔盆地⽔体在三度空间混合,形成轴状喷流,河流⼊湖多出现这种情况,从⽽形成湖成三⾓洲。

当河⽔密度>蓄⽔盆地⽔体密度时,河⽔沿蓄⽔盆地⽔体底部扩散,形成底部平⾯喷流,这种情况多为洪⽔性河流⼊湖,海洋中少见,海洋中主要是海底重⼒流,形成深海扇。

③河⼝区盆地⽔体的能量主要指波浪、潮汐、海(湖)流的能量强弱,如果盆地⽔体能量弱,有利于河控三⾓洲的形成发育。

如果波浪能量强,则有利于形成浪控三⾓洲。

如果潮汐能量强,则有利于形成潮控三⾓洲。

④河⼝区地形主要指河⼝区的坡降⼤⼩,河⼝区的坡降越⼩,对三⾓洲的形成越有利,反之不然。

⑤河⼝区的构造稳定性是指河⼝区相对沉降幅度的⼤⼩,当沉降幅度等于或略⼩于沉积速度时,有利于三⾓洲的形成发育。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沉积特征

三角洲类型及其沉积特征总结【摘要】三角洲类型的分类有很多不同的方案,其具体的沉积特征也是各不相同。

本文在结合教材和其他文章的基础下一定系统性的分别总结了三角洲类型和三角洲的具体沉积特征及对比。

列出了三角洲的几种典型分类并从两个方向总结了几种典型三角洲分类中具体的沉积特征。

【关键词】三角洲沉积类型沉积特征三角洲概念是地质学中最古老的概念之一。

三角洲是河流与海洋(湖泊)相互作用的结果,巴雷尔(1912)的现代三角洲定义中提出三角洲是河流在一个稳定的水体中或紧靠水体处形成的,部分出露水面的一种沉积物。

由于河流和海洋(湖泊)作用强度不同以及沉积物粗细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三角洲。

三角洲沉积作用的自然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三角洲的分类方案也各不相同。

一. 三角洲的类型1.建设性与破坏性三角洲斯考特和费希尔等(1969)根据河流,潮汐,波浪作用强弱将三角洲分为建设性和破坏性两种类型,提出了上述概念。

建设性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河流作用的控制,海洋作用很次要。

支流河水不断地把沉积物带入海中,使海岸线向海方向推进,三角洲平原随之向前扩展。

破坏三角洲的形成过程主要受海洋作用控制,沉积物注入量相对于蓄水体能力来说比较适中,因而河流在携带入海的沉积物同时又被海水作用所改造,于是波浪作用和潮汐作用控制了沙体分布的几何形态。

2.河控,浪控及潮控三角洲盖洛韦(1976)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关系,提出了三角洲的三段元分类。

这三个段元分别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

河控三角洲(River-dominated delta):以河流作用为主,长形,分支流河道、河口坝与沼泽较发育,如密西西比(Mississippi delta of U S A )三角洲。

浪控三角洲(Wave-dominated delta):尖形与弓形沙脊取代了河控三角洲的分之流河道,沙滩、沙丘和泻湖较发育,如圣弗郎西斯三角洲(San Francisco delta of Brazi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平面和垂向)与各亚相的沉积特征
一、河控三角洲沉积模式
三角洲分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及潮控三角洲。

以下介绍河控三角洲的沉积特征。

三角洲可以划分为三种亚环境:
三角洲平原
三角洲前缘
前三角洲
1.三角洲平原
是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它与河流的分界是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始。

包括分支流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湖泊和分支间湾等。

其中最主要的是分支流河道砂沉积与沼泽的泥炭或褐煤沉积。

二者的共生是三角洲平原沉积的典型特征。

A.分支流河道沉积:
是三角洲平原的主体,大量泥砂都是通过分支流河道搬运至三角洲前缘的河口处沉积下来的。

分支流河道本身的沉积具有一般河道沉积的特征,即以砂质沉积为主,向上逐渐变细,槽状、板状、波状交错层理,底界与下伏岩层常呈侵蚀接触。

B.天然堤沉积:
位于分支流河道的两旁。

由洪水期携带泥砂漫出淤积而成。

以粉砂和粉砂质粘土为主。

水平层理和波状交错层理。

C.决口扇沉积:
洪水和河流冲破天然堤,在外侧更为发育。

交错层理砂岩,呈透镜状沙体夹在分支间湾细粒粉砂质、泥质和沼泽沉积物之间。

D.沼泽沉积:
占三角洲平原的90%。

表面接近于平均高潮面,是一个周期性被水淹没的低洼地区,水体为淡水或半咸水,弱还原或还原环境。

沼泽中植物繁茂,多为芦苇等草本植物。

岩性为暗色有机质泥岩、泥炭或褐煤沉积。

块状层理和水平层理。

E.分支间湾沉积:
分支流河道之间较低洼地区,常与海域连通(外侧)。

泥岩为主,夹粉砂岩、细砂岩。

水平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偶见海相化石。

当三角洲向海方推进时,在分支流间湾地区可形成泥岩楔(比沼泽的地貌低,靠海一侧)。

2.三角洲前缘
是三角洲的水下为主的部分,位于分支流河道的前端(河口部位)。

是三角洲最活跃的沉积中心,是三角洲的主体。

从河流带来的砂、泥沉积物在河口与海洋结合部位迅速地沉积。

由于受到河流、波浪和潮汐的反复作用,砂泥经冲刷、簸扬和再分布,形
成分选较好、质较纯的砂质沉积集中带,构成了良好的储集层。

A. 分支流河口沙坝沉积:
泥砂在河口处沉积,砂和粉砂组成,分选较好,质较纯净。

楔状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水流波痕和浪成波痕等。

B. 远沙坝沉积:
位于河口沙坝前面,沉积物较河口沙坝细,粉砂、粘土。

水平层理为主,亦有波状交错层理和脉状—透镜状复合层理。

C. 前缘席状砂沉积:
位于远沙坝前面(浪基面与平均低潮线之间的高能带),由河口沙坝和远沙坝进一步经海水冲刷,使之再行分布于其侧翼,薄而面积大的砂层。

分选好,质较纯净,平行层理、大型交错层理, 可
成为极好的储集层。

3.前三角洲
是三角洲体系中分布最广、沉积最厚的地区。

其海底地貌为一平缓的斜坡。

主要由暗灰色粘土(富含有机质,其沉积速度和埋藏速度较快,有利于有机质转化为油气,是为良好的生油层)和粉砂质粘土组成。

主要为水平层理、块状层理、生物扰动构造,含广盐度的化石,如介形虫、双壳类等。

接近浅海的沉积特征。

小结:
三角洲沉积体系在平面上由陆地向海方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
的陆上部分,分支河流和沼泽为主)→三角洲前缘(三角洲的水下部分,河口沙坝和远沙坝为主)→前三角洲(厚层泥质沉积)。

它们在平面上大致呈环带状分布。

沉积物和生物特征:从三角洲平原到前三角洲其粒度由粗变细;植屑和陆上生物化石减少,而海相生物化石增多;多种类型的交错层理变为较单一的水平层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