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鞅变法看法家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与治国策略引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变革和思想发展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众多的思想家和统治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1. 政治理念1.1 礼崇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礼崇思想被普遍接受并宣扬。

礼崇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德行、仁爱和尊重为基础相互交往,并依照一定规范进行社会活动。

这种哲学观点带来了道德经济等方面的变革。

### 1.2 法家思想法家思想注重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在齐、秦两个大一统王朝兴起之后得到推崇。

法家认为只有通过严厉而公正的法律才能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统一管理,并创造繁荣的社会条件。

### 1.3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通过教育来提高民众素质,以求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偏重于个体责任和君臣之间的关系。

2. 治国策略2.1 分封制度分封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统治者采用的重要治国策略。

通过将领土划分为诸侯国,并赋予诸侯相对的自治权,既限制了中央集权,又有效地维持了统一。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稳定与繁荣。

### 2.2 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改革措施赵胜、黄石公等采取了一系列变革措施形成变法运动。

例如,对土地进行平均分配,推行严苛的法律和军事改革等。

这些改革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也引发了不少社会冲突。

### 2.3 外交联盟与合纵连横诸侯之间建立外交联盟是一种常见的治国策略。

诸侯通过建立互助关系,共同抵御它国威胁,维护各自的利益。

同时,也采取合纵联横的策略,即在一定情况下与其他诸侯结盟以对抗强大的敌人。

3. 影响与启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例如,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创新性地引入了法家思想;儒家思想则通过汉朝、唐朝等朝代贯穿于整个中国历史。

结论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思想繁荣和政治变革并存的时期。

不同的政治理念和治国策略影响了当时社会,并且为后来中国历史上众多王朝统治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法家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影响

法家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影响

法家思想在秦汉时期的影响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法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

在秦汉时期,法家思想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法家思想的形成和特点法家思想是由商鞅和荀子等人提出的。

其思想的核心是“法治”,即通过制定法律、实行严格的制度管理和法律制裁,来控制人们的行为,达到维护社会秩序、安定社会的目的。

荀子强调在统治下,必须依法治国,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来实现治理,否则就会出现混乱和无序。

法家思想强调对人民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实用性。

法家思想主张厉行法制,尊重法律,反对一切独断专行的行为,强调从法律上治理人心,从而控制人们行为的发展。

同时,法家思想注重实践经验,强调实用主义,反对空想主义,这种现实导向的思想使其在秦汉时期大行其道。

二、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实践在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鞅变法是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的大变革。

在这一时期,秦国加强了中央集权,成立了中央机构和地方政权,建立了统一的法律制度,实现了全国规模的一律法制。

商鞅注重土地改革,使得泰山之东被定为公共土地,实现了财产的公有化。

商鞅还实行三家分,取消了世卿制,将国家管理权从有财力的贵族手中夺回。

此外,还有许多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实践中得到了体现。

三、法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秦朝灭亡后,汉朝建立。

汉朝时期,法家思想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汉初,太史令扶苏提出“法令先行,而后教化”的思想,强调了法治的先决条件。

在汉时期,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和权力,开展了土地的调查,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

此外,汉武帝还对修建渠道、遏制私盐等问题进行了治理,保障了社会的稳定。

汉朝晚期,班固撰写了《汉书》和《白虎通》等书籍,强调法家思想的实用性和道德性价值。

班固认为法律制度可以律人之风,而行之方谓之道,是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纪律的基础。

此外,班固还重视人文关怀和教育,提出了“人无善恶之分,教之以道,化之以德”等思想。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一、引言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子、商鞅等。

法家的管理智慧是指在组织管理和管理方面,法家思想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将从法家的核心观点、管理原则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法家的管理智慧。

二、法家的核心观点1. 法家的目标导向:法家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将国家的安定和发展放在首位,主张通过严密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2. 人性的本恶观点: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天生贪婪自私,惟独通过严厉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才干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3. 重视法律的作用: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法律是管理社会的基石,惟独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才干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三、法家的管理原则1. 以法治国:法家主张以法律为准绳,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约束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实现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重视权力分工:法家强调权力分工和职责明确,主张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权力体系,确保权力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3. 重视奖惩激励:法家认为奖惩制度是管理的重要手段,通过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人们积极向上,同时制约不良行为。

四、法家的管理实践方法1. 严密的法律制度:法家主张建立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规定各种行为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确保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2. 精细化的管理手段:法家主张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手段,通过细致的规划和组织,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奖惩制度的建立:法家强调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通过明确的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和约束人们的行为。

4. 重视实践经验总结:法家注重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借鉴,通过吸取过去的教训和经验,改进和完善管理方法。

五、案例分析: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法家思想在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

商鞅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秦国的现代化建设。

1. 管理体制改革:商鞅推行郡县制,将国家划分为若干个郡县,实行地方分权管理,提高了地方行政的效率和责任感。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

法家的管理智慧法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韩非、商鞅等。

法家强调法律的重要性,认为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管理社会和国家。

法家的管理智慧对于现代管理者来说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将从法家的核心理念、管理原则和实践方法等方面,详细介绍法家的管理智慧。

一、核心理念法家的核心理念是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社会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法家认为,通过制定公正、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以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

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性使其成为管理者的有力工具,可以约束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二、管理原则1. 重视法律制度法家认为,法律制度是管理的基础,管理者应该重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

管理者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法律的约束,同时也要制定和完善组织内部的管理制度,确保管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2. 严格管理措施法家强调严格的管理措施,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制度和措施,才能有效地管理人员和事务。

管理者要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和流程,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惩罚,以激励员工遵守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效能。

3. 重视奖惩机制法家认为,奖惩机制是管理的重要手段。

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表现和贡献,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激励,同时也要对违反规定和失职失责的行为进行惩罚,以维护管理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组织的发展。

三、实践方法1. 法制教育法家认为,法制教育是培养员工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的重要途径。

管理者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素养和遵纪守法意识,使其能够在工作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2. 管理规范化法家强调管理的规范性和制度化,管理者要制定明确的管理规范和流程,建立健全的组织管理制度,确保管理的公正和透明。

同时,管理者要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管理素质和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执行管理规范,提高管理效能。

[法家的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

[法家的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

[法家的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篇一: 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正文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

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

法家学派_法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的奴隶主贵族和儒生都是”奸民”。

必除之而后快。

而当他们利用“诗”、”书”作为“以古非今”的舆论工具,企图进行反对活动之际,商鞅则坚决主张采取“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手段,对他们进行打击和镇压。

商鞅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特别重视为新兴地主阶级培养革新变法的人才。

他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

所谓“游宦之民”,主要是指那些满脑子腐朽、保守思想意识的儒生及一些游食者。

他们摇唇鼓舌,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商鞅认为必须加以禁止和打击。

商鞅要培养和提拔的“耕战之士”,就是那些在进行封建兼并战争和发展封建经济中对新兴地主阶级作出了实际贡献的人。

商鞅认为对待这样的革新分子则必须按“任其力不任其德”,“官爵必以其力”的原则大胆地培养、提拔和任用。

在教育内容方面,商鞅反对儒家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反对向学生灌输“仁”、“ 义”、“礼”、“智”等道德准则。

他认为“儒学”不过是一些“高言伪议”,不切实际的“ 浮学”。

为了培养“耕战之士”和厉行“法治”的人才,商鞅主张学习法令和对耕战有用的实际知识。

他提出“ 壹教”的教育纲领。

“壹教”的实质就是执行新兴地主阶级的统一教育,它的主要内容是用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令、政策统一人们的思想。

商鞅认为:“壹教则下听上”。

他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明确指出“法”是地主阶级的生命,治理国家的根本,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的教育。

“言不中法者,不听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为也”。

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论,不听;不符合法令的行为,不赞扬;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

一切的言论、行动必须根据新兴地主阶级的“法”为标准。

浅析法家教育思想

浅析法家教育思想

浅析法家教育思想法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家学派之一,发端为春秋时期的管仲,他辅佐齐桓公完成霸业,用法规管理,初露客观化、系统化社会管理之端倪,到战国时期,李悝、吴起、申不害、商鞅、慎到等法家代表人物相继出现。

战国时期,秦统一六国,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

那么,秦国为什么能够那么强盛,成为统一六国的国家呢?这主要得力于商鞅变法,此时商鞅为法家思想的典型,他提出一些法律制度,并且把自己的思想用简单的事例向人们灌输,从而逐步健全秦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和军队管理体制,使秦国得到发展强大的机会,而且,他言而有信,使他的法制观念深入人心,最终,秦统一六国。

战国时期的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是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法家思想家,他们提倡重法、重势、重术。

他们的思想各有各的特点。

商鞅重法治,申不害重术治,慎到强调重势,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一个新的思想,那就是把三者紧密结合。

商鞅、申不害、慎到三人的思想中的法指健全法制,势指君王的军政大权,术指的是驾御群臣、掌握大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王地位,其最大的区别是极力主张君主集权。

最终依靠法家思想赢得天下的秦王朝,自然而然的就以法家学说作为保持天下的理论武器。

法家教育思想的特点就是“以法为教”。

秦国为了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也将法律定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自秦统一六国,就开始统一律令、度量衡、车轨和文字工作。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他继承商鞅、韩非等人的法教思想,将法家思想用于制定秦国文教政策的指导思想。

其中,书同文的统一奠定了中国文字的基本格局,自此以后两千余年,汉字就作为最基本的文字教育工具,成为维系中华名族共同心理的决定性力量,这不可否认是法家思想大力推行的结果。

由于法家思想核心是以法治引领社会,他们的理论根据是万物以道为原为本,法是道在社会的体现。

法家推行法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富国强兵,而为了富国强兵。

法家主张改革贵族奴隶主制度,强调奖励耕织,减轻赋税。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背景:(1)经济: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使生产力提高,促进土地私有制确立(2)政治:分封制日益瓦解(3)思想:法家思想成为指导思想(4)阶级关系:出现新的地主阶级和自耕农阶级(5)内部:秦国落后,秦孝公为富国强兵主要措施:经济: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对后世影响最大:前期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后期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导致经济结构单一)统一度量衡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励军工,行按军工大小授予爵位的二十等爵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烧毁宣扬儒家思想,不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诗书,制定秦律社会习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意义: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制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

实现了秦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变法的局限性1、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

2、商鞅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3、商鞅变法也并未与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4、重农抑商政策,刚开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但到后来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燔诗书而明法令,牵制了人们的思维,是一种文化专制,抑制了创新意识。

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出现背景——社会大变革时期(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3)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4)思想文化:学术下移,私人讲学的兴起主要流派1.道家(2)庄子(战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代表)A:继承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认为世间万物是相对的B: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C: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3.墨家创始人: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主张:(1)兼爱—消除亲疏,贵贱分别(2)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3)尚贤,节俭4.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御大臣。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之一。

在这个时期,众多思想家和学派相继涌现,开启了中国思想史的新篇章。

本文将从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多个方面探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为孔子。

孔子提倡“仁爱”、“礼”的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礼仪的尊重。

他认为,通过道德修养和规范行为,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定。

此外,孔子还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主张培养人的修养和德行。

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和社会制度,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学说得到了许多追随者的支持,儒家学派逐渐形成。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另一重要的思想流派,其代表人物为老子。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的理念,认为人应顺应自然,不追求功利,以达到个体的自由和内心的宁静。

道德修养和精神觉醒是道家思想的核心。

道家思想注重个体的内在提升和个人修养,强调“道”与“德”的实践。

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形成了并广泛传播,对后世影响深远。

道家思想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哲学的发展。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代表人物为韩非和商鞅。

法家认为,只有依靠严厉的法律制度和明确的奖惩措施,才能构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

法家主张君主集权,强调政治权力的集中和法律的严格执行。

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和推崇。

商鞅变法便是法家思想的一次实践,通过改革法律制度和推行严密的统治,使得秦国成为春秋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又一重要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为墨子。

墨子提倡兼爱和非攻的理念,主张世界和平和人类互爱。

墨子反对战争和暴力行为,强调实用主义和公心。

墨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和实证主义,注重实际应用和实际效果。

墨家思想对宗教、伦理和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战国法律思想史法家思想

春秋战国法律思想史法家思想

(三)法、势、术结合
商鞅“法治” 慎到 “势治” 申不害“术治” 1、法与势的结合 (1) “势”的内涵——“威势”、“权势” (2)“擅势”、“独制” (3)“抱法处势则治” ——法与势的结合 2、法与术结合 (1)“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 (2)“处势”与“修术” ——“势”要靠“术”来维持 (3)以术“行法”和以术“烛私”
法家的血泪史(2)
• 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商鞅和韩非。二人的死 既是死于敌人的陷害与污蔑更是死于自己 的主张和学说。
法家内部的学派划分
• 前期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与后期法家代表人物的 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前期人物,强调“变法”; 后期的主流思想却已经主张“定法”。(参见华 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法律思想史》)
代表人物之韩非
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先
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曾师从荀子,但去走上了 批判儒家的道路。 现存《韩非子》55篇,其 中大部分是韩非本人的作 品,但也掺入了一些其他 人的作品。 韩非强调“以法为本”, 法、术、势相结合,是法 家的集大成者。
(一)维护君主利益的法律观 1、“明法制臣”,强杆弱枝 法是君主制臣的有效工具。 “治吏”“禁奸”是法的主 要内容。 2、“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治理民众没有什么常规可循,只有用法 治才行。 3、君主集权,以法“独制”
(3)运用赏罚 • "信赏必罚"; • "厚赏重罚"; • "赏功罚罪"、"赏勇罚怯"、"赏富刑贫"; • "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思想观念、社会舆论要与法律赏罚相一致 。 • 少赏多罚和轻罪重刑。
• (4)法、术、势相结合 • “法”指法令 • "势"指权势、权力 • "术"指统治策略和手段。 A、首先,以法为本; B、其次,法与势相结合; • “势治”是“法治”的前提和依靠。 • “势”要靠“法”来加强。 • “势”由君主独制,“法”由君臣共操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形成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形成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形成的影响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影响。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影响体现在其对法律制度的改革。

商鞅变法推行法家思想,强调法律的重要性,提倡以法治国。

他实行了一系列法律改革措施,建立了严密的法律体系,包括刑法、刑律、刑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这些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国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政治制度的改革。

商鞅变法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度,削弱了封建诸侯的权力,使国家政权更加集中和稳定。

这种政治制度的改革,使得国家法制更加统一,为封建法制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持。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影响还体现在其对经济制度的改革。

商鞅变法强调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推行农业改革措施,鼓励农民增加生产,并对土地进行合理的分配。

这种经济制度的改革,为封建法制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

同时,商鞅变法还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如减轻税负、鼓励商业发展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影响还表现在其对教育制度的改革。

商鞅变法推行教育改革,建立了官学制度,提倡教育普及和人才选拔。

这种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封建法制的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持,培养了一批法律人才,为封建法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通过改革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为封建法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并为封建法制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商鞅变法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封建法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秦朝的统治思想及思想统治

秦朝的统治思想及思想统治

秦朝的统治思想及思想统治
(新乡学院历史系:杨进成)
秦朝选择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有着十分深刻的原因。

首先,商鞅变法所实行的就是法家思想,具有法治的传统。

其次,
就是秦之初的国情。

秦与六国贵族之间的矛盾是秦之初的主要矛盾,必须用霸道维持自己的统治。

再次,法家思想的本身是有助于国家
统一与稳定的,符合了秦的要求。

秦朝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第一,
严禁游宦,禁止游说讲学。

如秦始皇从公元前213年开始的焚毁民
间诸子百家典籍和前214年坑杀方士的事件,即焚书坑儒。

第二,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把法家思想定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以吏
为师即整个社会除文吏外,很少有具备文字能力的人,人们要学习
文字只能向政府官员学习,政府官吏承担教育行政官员和教师职责。

如秦始皇在公元前213年,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焚书的同时禁
止私学,规定“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实行“以法为教、以
吏为师”的教育方针。

秦朝选择法家思想作为自己的统治思想,在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维护大一统,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是在法家思想的实践过程中,秦统治者最终抛弃了礼治,实行严刑
峻法,使法治最终走向了极端,这是造成秦王朝最终走向灭亡的重
要的原因之一。

1。

商鞅变法的标准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标准是什么

商鞅变法的标准是什么商鞅变法,又称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变革。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在他的改革下,秦国逐渐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

那么,商鞅变法的标准是什么呢?首先,商鞅变法的标准在于对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

商鞅变法的核心是推行法家思想,通过集权、法制化的改革,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的权力,建立起严密的法律制度,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商鞅变法的标准是要通过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和强大。

其次,商鞅变法的标准在于对经济制度的改革。

商鞅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实行均田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开通水利工程等,旨在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强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

商鞅变法的标准是要通过经济制度的改革,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再次,商鞅变法的标准在于对军事制度的改革。

商鞅提出了一系列军事改革措施,包括推行兵役制度、加强军队的训练和装备、建立强大的国家军队等,旨在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确保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商鞅变法的标准是要通过军事制度的改革,实现国家的强大和安全。

最后,商鞅变法的标准在于对文化教育的改革。

商鞅提出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推行教育普及政策、加强儒家思想的宣传、建立官方教育机构等,旨在加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的文明程度,培养优秀的人才。

商鞅变法的标准是要通过文化教育的改革,实现国家的文明和进步。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的标准是通过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和文化教育的全面改革,实现国家的统一、繁荣、强大和文明。

商鞅变法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法家思想。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

提出了富国强兵。

以法治国的思想。

它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战国时期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

《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春秋时的管仲。

子产。

战国时李悝。

吴起。

商鞅。

慎到。

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发展。

遂成为一个学派。

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

综合。

集法家之大成。

法家强调“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

一断于法”。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

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

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

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

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

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

一直被沿用至今。

成为中央集权者稳定社会动荡的主要统治手段。

当代中国法律的诞生就是受到法家思想的影响。

法家思想对于一个国家的政治。

文化。

道德方面的约束还是很强的。

对现代法制的影响也很深远。

中文名,法家思想。

代表人物,李悝。

吴起。

商鞅。

学派,法家。

思想,以法制为核心思想。

法家始祖,李悝。

被称为齐法家。

齐国是“功冠群公”的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

姜太公的祖先伯夷辅佐虞舜。

制礼作教。

立法设刑。

创立始礼法并用的制度。

太公封齐。

简礼从俗。

法立令行。

礼法并用成为齐国传承不废的治国之道。

管仲辅佐齐桓公治齐。

一方面将礼义廉耻作为维系国家的擎天之柱。

张扬礼义廉耻道德教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以法治国。

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以法治国的人。

至战国时期。

齐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和百家争鸣的策源地。

继承弘扬管仲思想的一批稷下先生形成了管仲学派。

深入解析商鞅南门立木的教学思路

深入解析商鞅南门立木的教学思路

商鞅南门立木的教学思路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经验,它以商鞅对南门立木的立木之法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对立木之法的讲解和推广,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学理念。

本文将从商鞅南门立木的产生背景、教学方法以及其对后来教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深入解析商鞅南门立木的教学思路。

一、商鞅南门立木的产生背景商鞅南门立木的产生背景是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韩国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改革韩国立法制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商鞅变法以法家思想为基础,充分发挥了各种政策措施的作用。

在韩国这个小国家,商鞅变法的成功将充满战乱的前朝转变为了颇具影响力的中央大国。

这个改革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商鞅在实践过程中,没有得到国王的充分支持,在一些方面陷入了瓶颈期。

在这种情况下,商鞅想出了商鞅南门立木的教学方法。

他意识到,如果要实现变法成功,需要打破传统教育体系的束缚,推出一种全新的教育方法。

二、商鞅南门立木的教学方法商鞅南门立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践分享经验:商鞅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知行合一。

他提出了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商鞅在南门立木前面种植了两棵梧桐树,要求子侄们分泌出的唾液在不跨过立木的范围内自由流淌。

同时,商鞅还要求子侄们做到心无旁骛,不受任何干扰,从而达到专注的目的。

这种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能够锻炼学生的专注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记忆。

2、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商鞅提出了“言行合一”的原则,他认为在实践中结合理论才能够达到真正的知行合一。

换而言之,就是无论学习哪种知识,都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理论知识,并将结论运用于实际。

商鞅在南门立木的教学中,通过一个极具象征性的树立木的过程,使得学习者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完成了知识的深度掌握。

3、推崇自由思考:商鞅认为自由思考是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他认为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商鞅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创新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商鞅变法读后感

商鞅变法读后感

商鞅变法读后感商鞅变法读后感〔一〕我读了【商鞅变法】,有了很深的感受。

商鞅原名公孙鞅,卫国贵族,收秦孝公招募,在秦国当左庶长。

秦国新法创始人。

最后也死在自己的法中。

有一件事说明了他的命令不含糊。

他命令让老百姓从南门的一棵三丈高的木头搬到北门,谁搬得动赏十两黄金,人们都不相信有怎么好的事,都不敢去搬。

赏金又增长到五十两,这时,一个汉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马给他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

人们都议论纷纷,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他又趁机搬出新法这件事使他的名声大振,因为说话算数才干使人们相信你,就算你的新法多么公正,人群不相信你,你也没有方法。

商鞅变法读后感〔二〕商鞅从一位魏国丞相的门客中庶子,到处都没人接受他的法家一精一神。

他流落到百家争鸣最开放的齐国,在论坛中都不能说服其他各派。

各派认为商鞅的法治会伤害统治阶级的特权。

统治阶级维护着刑不上大夫,而商鞅却执行太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但是秦国新任国王敢于冒天下的大不韪,向天下发出招贤令,商鞅为自己的理想到秦国应试,并用三个月走遍秦地,深入内地,将秦国山川了解清晰。

商鞅以法治改革氏族意识最强的秦国,惟独当时统治者秦孝公赢渠梁一人独撑,得罪的是统治阶级,受益是奴隶和农民等劳动人民。

商鞅本想20年完成秦国法治,却无视隐形的老氏族巨大阻力,导致最后本地虫大胜过江龙。

商鞅一心为公,得罪了太子赢驷和王兄赢虔。

商鞅虽然被秦惠王五牛车裂,但是他所制定的法治政策却继续执行。

商鞅唯一成功在于一精一神深入民心,大多数人们受益,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秦国自始强大于其他六国,流芳百世。

1978年的改革开放,主持者是被压迫后平反的统治者,统治阶级刚刚重新站起来。

响应者是广阔贫穷的中国人,所以改革获得上下支持拥护。

改革前要审看时势和权衡得失。

古时候秦国商鞅变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清朝维新变法。

这些改革都是伤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失败。

统治阶级习惯苟安生存,解决社会积弊的途经,轰轰烈烈的革命多于潜移默化的改革。

秦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总结

秦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总结

秦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总结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由秦始皇创立,历时15年,统一了六国并建立了真正的封建帝国。

秦朝的思想文化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秦朝时期的思想文化进行总结。

一、思想观念:1. 法家思想: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处于主导地位。

法家思想主张君主集权,实行严密的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权威性。

秦始皇采纳了商鞅变法,实行辽阔的土地改革和中央集权制度,以统一全国。

2. 儒家思想:尽管在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但儒家思想仍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尤其是在政府中,儒家的思想影响还可以看到。

儒家思想注重礼制、道德和政治教育,强调孝道、仁爱和君臣之间的义务和责任。

3. 阴阳五行学说:秦朝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开始兴盛起来。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由阴阳和五行构成,通过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可以达到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目的。

4. 民间信仰:秦朝时期,民间信仰仍然非常重要。

人们崇拜天地神灵、祖先和各种神秘的自然力量。

此外,秦朝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宗教形式,如道教的前身。

二、文化发展:1. 文字统一:秦朝时期,通过秦始皇的努力,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文字标准。

秦朝制定了统一的小篆字和行书字,加强了文字的标准化和流通性。

2. 建筑艺术:秦朝时期,尽管建筑物的规模较小且未保留下来,但秦始皇陵的建造和兵马俑的制作显示了秦朝时期的先进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

3. 书法艺术:秦朝时期,由于文字标准化,书法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秦朝的书法家以赵摄、李斯为代表,他们的书法作品以端庄、刚劲的风格著称。

4. 经院学习:秦朝时期,在儒家学堂中开设了讲学的庙堂,成为官员学习儒学和政治的重要场所。

5. 动画、音乐、舞蹈:秦朝时期,由于集权的统一和财政的支持,动画、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特别是秦始皇的宫廷中,经常有丰富多样的演出。

6. 科学与技术:秦朝时期,冶金、农学、数学、测量学等科学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韩 非子中法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韩 非子中法家思想的历史影响

韩非子中法家思想的历史影响《韩非子中法家思想的历史影响》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末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诸侯争霸的时代。

在这样的背景下,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应运而生,旨在为统治者提供一套有效的治国方略,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统一。

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国。

他认为,人性本恶,不能依靠道德的约束来治理国家,而必须依靠明确的法律条文和严厉的刑罚。

法律应当是公开、公正、平等的,对所有人都具有约束力,不论其身份地位如何。

这种法治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贵族特权,为社会的公平和秩序提供了保障。

在秦朝,商鞅变法就是以法家思想为指导,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推行军功爵制,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韩非子主张君主集权。

他认为君主应当拥有绝对的权力,能够掌控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

君主通过运用权术和手段,驾驭群臣,使他们为自己效力。

这种君主集权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被历代统治者所借鉴,成为巩固皇权的重要理论依据。

例如,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推恩令”,就是通过削弱诸侯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稳定和统一。

韩非子还强调“法”“术”“势”相结合。

“法”是指法律制度,“术”是指统治的策略和手段,“势”则是指君主的权威和地位。

只有将这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

这种思想为统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的治国策略,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政治局面。

然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其过于强调严刑峻法,忽视了道德和教化的作用,容易导致社会的紧张和民众的不满。

在秦朝的统治中,过度的严刑峻法使得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的迅速灭亡。

尽管如此,韩非子的法家思想在历史上仍然产生了诸多积极的影响。

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在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的汉朝、唐朝等朝代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古代较为成熟的政治制度体系。

法家教育思想的人物

法家教育思想的人物

法家教育思想的人物(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故事大全、作文大全、教案大全、游戏大全、句子大全、诗词大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tories, composition, lesson plans, games, sentences, poems, family education,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primary education, other model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法家教育思想的人物法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

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

法家学说的当代价值摘要本文先对法家思想做一个简单的概述,在通过法家思想从教育层面,道德层面分析其在当今和会的价值,最后从正反两个层面浅析法家学说对法治改革的作用。

法家思想是古代几大思想之一,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理论,也对秦国统一有着重要的作用,其当代价值也不容忽视,但法家的法和当代意义上的法师有着不同的含义的,法家的思想我们应当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关键词法治人性道德一、法家思想概述法家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富国强兵、以法治国的思想。

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位。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慎到、韩非等。

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

在教育内容方面,商鞅反对儒家以“礼、乐、诗、书”教育学生,反对向学生灌输“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

法家思想内容丰富,结构较为完整,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

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

法家伦理思想中最具主题色彩的就是相关人性论的主张。

在法家看来,好利恶害,趋利避害是古往今来人人固有的本性。

这种本性是不可改变的。

从传承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法家的人性论观念是对荀子人性恶思想的承续。

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的重要内容,带有普遍的成人立身标准,自古至今中国的先哲们都有所指。

法家思想精英也不例外。

同时法家坚持人们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物质基础有着直接且紧密的联系,当社会的物质财富足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时,人们就会行仁义、讲道德。

法家认为儒家所谓的“爱人之心”实际上是“伤民”,而儒家那套繁杂的仁义礼节不但于民无益且有害,是暴政的发端。

而法家坚持,利乃是人们的行为的唯一动因,这既是社会事实,也是社会应该倡导的原则。

这与法家好利、自为的人性论思想一致,并由其沿袭而来。

二、法家学说在当今社会层面上的价值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商鞅变法看法家教育思想系别:劳教管理系专业:矫正教育学班级:10级试点班[摘要]: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人物代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的制度,创立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壮大了国力,实现了富国强兵。

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实行“法治”而使秦一跃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并最终实现了“六王毕,四海一”的伟业,可见其“法治”是具有其积极意义的。

法家的法治与我们现在所说的法治是不同的,法家的法治是建立在君主专制与个人独裁的基础上的,而我们现代意义上的法治是以民主为基础的。

本文旨在从对商鞅变法的分析来看法家的法治,阐述其在中国教育史上的作用与地位。

[关键词]:商鞅法家变法商鞅变法法家思想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

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

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前后两次变法第一次是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公布的,主要内容是:1、编定户籍,实行“连坐”。

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国家直接掌握全国的户口数,而且便于互相监督。

一家犯法,其他家必须告发,不然就要一同受罚;告发人和杀敌者一样受奖,赐爵一级。

2、奖励军功,禁止私斗。

新法规定:凡有军功者,均可得到赐爵、赐地、赐官等奖赏。

与奖励军功相联系,对秦的爵制加以整顿,规定了爵位的二十个等级。

宗室(国君的亲属)没有军功的,也不得享受特权,对田宅、臣妾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无非是鼓励人们为秦国的封建政权而勇敢作战。

与此同时,商鞅变法还规定了禁止私斗。

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

“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

新法规定不准私斗,违犯者按情节轻重,给以不同的处罚。

其目的是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3、鼓励耕织,发展封建经济。

新法规定,凡是一家有两个以上的成年男子就必须分家,否则就要加倍纳税。

凡多打粮食和多织布的人,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凡因经商及懒惰而贫困的,其全家则沦为官府的奴隶。

4、制定严厉的法令。

商鞅以严厉的法令来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法令制定的原则是“轻罪重刑”,即使犯了很轻的“罪”,也要处以极重的刑罚。

据说连“弃灰于道者”(把灰倒在路上),也要处以黥刑(黥刑是古代一种肉刑,用刀刺刻额颊等处,再涂上墨)。

商鞅因变法有功,于秦孝公十年(前352年)被提升为大良造(又称大上造,在秦的二十等爵中,属于第十六级)。

为了进一步保护封建制,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商鞅又颁布了加速封建改革的法令:1、普遍实行县制。

商鞅变法前,只是在个别地区设立县。

新法规定,全国普遍推广县制,把过去奴隶制的邑、聚等组织都合并为县。

每县设立县令和县丞,这是地方行政长官。

从此以后,县就成为封建地方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些官吏领取俸禄,由国君任免,与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不同,它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

2、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

商鞅下令把过去国有土地上的纵横道路和田界清除掉,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废除了旧的土地制度,肯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这一措施对封建制的确立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统一度量衡。

统一的办法是:规定全国的度量衡都必须统一进位制度,即把升、斗、丈、尺作统一规定;制造统一的标准度量衡器,发到全国各地。

目的自然是为了加强对人民的剥削,但是,这种统一对当时的经济发展是有利的,也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以后,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的势力,而且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经过多年的努力,秦国日益富强,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强国。

商鞅“法治”思想的主要体现1.“定分”、“立禁”体现的权利保护思想。

他认识到“定分”与“止争”的关系。

他指出:“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

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

”他所说的“名分已定”,显然是指归属已定,即所有权已经明确。

他已经认识到人类社会最初没有国家没有法律,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已经看到法律产生与权利保护的关系,“初步接触到了国家与法律是适应保护私有制的需要而产生的这一唯物主义的命题。

”2.“缘法而治”的法律工具论。

商鞅以重法著称,他极力主张以“法”代“礼”,反复告诫国君“不可须臾忘于法”。

他认为,法之重要,是因为它有“定分止争”和“兴功禁暴”的作用。

“缘法而治”是法家的基本主张,最早由商鞅在秦国实施。

商鞅在变法时,改“法”为“律”,并不是简单的名称改变,它体现了商鞅对法律的公开性和普遍性的重视。

因为“法主要是强调的是内容方面的公平与公正;而律则侧重于法律规范在适用上的普遍性和统一性”3.“刑无等级”、“不赦不宥”的法律适用平等思想。

商鞅指出:“法者,国之权衡也。

”他将法律看作是称轻重的权衡,量长短的尺度,判断是非功过和行使奖罚的公平标准。

他反对“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否定贵族的特权,主张法律的统一性和平等性。

强调在行赏施罚时要做到“不失疏远,不违亲近”,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他在关于法律面前贵贱平等的观点,表述得很明确。

在商鞅的“法治”思想中,还有“以刑去刑”的思想。

这历来被认为是他为实行重刑而寻找的根据,因此是虚伪的借口。

但是,“以刑去刑”的思想已反映出商鞅认识到法律被普遍、自觉地遵守的重要性。

他从用刑的目的是“无刑”、“去刑”的角度去说明“重刑”的合理性、正当性,这说明他已初步接触到刑罚公子价值的议题。

值得提出的是,商鞅在许多方面预见了主权理论,而主权理论在西方哲学里是从16世纪起才流行起来的。

以商鞅为代表的法家思想的现实意义由商鞅变法,我们可以看出法家思想的核心是:君主应凭借权利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的地位。

主张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利,用严酷的刑罚来镇压人们的反抗,以维护国家统治!由此可见,法家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当时是一种进步势力。

他们要求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地主经济的发展开辟道路。

在思想上,以加强君权,实行法治为其基本主张法家在理论上提出了进化论和性恶论两个重要观点。

他们认为"古今不一度",社会是不断演变向前发展的。

固守先王之道是行不通的。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要想使社会达到长治久安,就必须加强法治。

但到了汉代,统治者们看到只用法家思想并没有使秦王朝得到长治久安,严刑峻法,反而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

于是,汉武帝改变策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则把法家思想同儒家思想等结合起来揉为一体,进行政治统治。

这一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所效法。

法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注重实际需要,不尚空谈。

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是法家导致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的建立;封建制度经法家之手,在2000多年前就确立了郡县制,后来历代王朝大体上承袭了秦代的制度,而秦制又是出自法家之手。

可见,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法家思想犹如一股伏流,始终在发生着影响。

后世许许多多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法家的变革精神。

法家为了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限制文化教育的某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

法家的政治学术思想概略的讲,主要有以下内容:1、奖励农耕,崇尚军功,以求富国强兵。

2、因时变法,整饬法令,设立在官府,布之于百姓。

3、厚赏重刑,执法严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4、君主谨守主道,用刑名之术考核群臣,操持赏罚二柄。

5、君主独占权势之位,高度集权,君临万民,权力无限,超越于法令之上。

当然,法家思想也由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法家为了统一全国上下的思想,加强中央集权,而实行的限制文化教育的某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

法家思想有它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其“法治”理论是为维护和加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有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的一面。

把历史的发展看成是少数“圣人”的创造,并认为:“民智,不可用”。

这是无视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法家思想认为,人的自私自利是社会矛盾的根源,从而掩盖了被剥削阶级与剥削阶级之间的对立,这也是错误的。

但是,在新兴地主阶级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的前夕,法家思想为建立和巩固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主义国家提出一条进步的政治路线和一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教育观点,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是有一定影响的。

[参考文献]:[1]李永瑞.商鞅变法:组织变革的经典案例.《软件工程师》.2009第3期[2]焦新顺.试析商鞅变法成功的因素.《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第3期[3]宋青林齐月华商桑.商鞅变法的前提条件及深远影响.《广西社会科学》.2004第9期[4](秦)商鞅.商君书.改革出版社.1998.[5](战国)韩非.韩非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周展宏.先秦法家治道观的思想根基.《中州学刊》 2001第5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