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课题论证报告

合集下载

【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论文学术答辩与开题报告课题研究ppt

【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论文学术答辩与开题报告课题研究ppt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 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 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单击此处编辑您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
单击此处编辑您要的内容,建议您在展示时采用微软雅黑字体,本模版所有图形线条及其相 应素材均可自由编辑、改色、替换。更多使用说明和作品请详阅模版最末的使用手册。
P
art 02
论文综述
论文综述
点击编辑
点击编辑
01 02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文字内 容需概括精炼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文字内 容需概括精炼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文字内 容需概括精炼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文字内 容需概括精炼 点击输入文字内容文字内 容需概括精炼 点击编辑 点击编辑
03
04
点击编辑
05
论文综述
1 3
毕业论文答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板
PROFESSIONAL POWERPOINT TEMPLATE 姓名 : xxxxx | 导师 : xxxxxxx
01 | 研 究 背 景 及 意 义 02 | 论 文 综 述 02 | 研 究 过 程 及 方 法 04 | 研 究 结 论
C
目 录
ONTENTS
用Notes/Domino
点击此处添加标题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的文字修 饰,言简意赅的说明该项内容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 概括精炼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
03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 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
点击编辑
点击编辑
点击编辑
点击编辑

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FDTD分析

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FDTD分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FDTD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指导教师:***200804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光子晶体是一种由两种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周期性排列构成的人工材料,即所谓的“光半导体”。

由于其独特的性能和潜在的巨大的应用前景,光子晶体已成为近十多年来国际科学领域研究热点。

等离子体光子晶体是等离子体和介质或真空构成的周期性结构。

本文分别对一维和二维以及三维的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结构进行数值仿真研究,研究了不同几何结构和等离子体参数下电磁带隙结构的特性,以掌握其带隙与等离子体光子晶体各项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结构的具体设计提供指导。

由于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结构的复杂性,使人们难以对其做定性的或者解析分析,只能应用繁复的数值模拟,因此等离子体光子晶体计算方法是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之一。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FDTD)在电磁场数值模拟领域正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

它直接在时域求解离散化了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能模拟任意几何形状的结构;它的另外一个优点是可以通过输入脉冲得到脉冲响应进行傅立叶变换,一次计算出包含很大频率范围的结果。

本文使用了一种新的色散介质的积时域有限差分方法,分段线性电流密度递归卷积时域有限差分方法,来处理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结构模型中复杂的等离子体部分的计算。

光子晶体的主要特性就是光子禁带,然而只有特殊的周期结构才有光子禁带,因此光子晶体结构设计是光子晶体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分析了等离子体光子晶体的各项参数对带隙的影响。

研究发现,介电常数阶跃变化越大,越容易频繁地出现电磁带隙。

当介电常数变化相近的时候,电磁带隙几乎消失。

文章还进一步计算了二维离子体光子晶体中等离子体参数对带隙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等离子体频率的升高,带隙特性越发明显,带隙深度增加,宽度也再明显加大。

另外,本文还对三维等离子体光子晶体带隙作了初步的数值仿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3...
Taking an enterprise whose main business is final assembly of aerospace products as backgroun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the material distribution technique for lean assembly is studied,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just-in-time delivery. After study, a material delivery system for lean assembly of aerospace products i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It provides an effective solution to improve the logistics and assembly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TP319 学科分类号:080201
论文编号: 102870513-S045
硕士学位论文
航天产品精益装配物料配送技术研究
研究生姓名 学科、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朱哲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制造信息化技术 王 珉 教授 左敦稳 教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研究生院 机电学院
二 О 一三年三月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The Graduate School
(1) Analyzing the way of delivery for different materials, two distribution methods are put forward: VMI and Storeage area distribution.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实施办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实施办法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论证报告工作实施办法(2005年8月制定)根据学校博士生培养方案、硕士生培养方案,为了做好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切实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课题论证报告制度的落实,特制订本办法。

研究生课题论证报告包括选题、课题论证报告与考核、审核等三个阶段。

一、学位论文选题研究生在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前,应在导师指导下,充分调查研究,开展选题论证,确定学位论文题目。

(一) 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原则1、选题应属于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方向范畴。

2、选题应对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3、选题应研究目标明确,工作量适当,有一定的先进性和一定的科学或技术难度。

工学门类学科的硕士论文一般应有实验、验证或硬件实物;其他门类学科的硕士论文一般应有调查数据、案例分析、软件演示、硬件实物、验证或理论证明。

4、选题应充分考虑研究经费、仪器设备、试验条件等方面因素。

5、工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参照上述原则,并注意充分结合工程实践问题。

(二)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原则1、选题应属于所在学科的研究方向,及其相关交叉学科研究方向范畴。

2、选题在理论上应居于学科前沿,具有较大科学技术意义;在学科、专业领域方面属于学术研究或工程应用研究的前沿;研究工作应对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国家经济建设或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预期可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博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提倡学科交叉与渗透。

3、选题应研究目标明确,工作量饱满,具有较大的科学技术难度。

工学门类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应包括理论分析、实验研究或工程验证等,其他门类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有调查数据、案例分析、软件演示、硬件实物、验证、理论证明或应用等。

4、选题应充分考虑研究经费、仪器设备、试验条件等方面因素。

5、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在职培养的工程类型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参照上述原则,并注意充分结合重大工程实践问题。

二、学位论文课题论证报告与考核1、课题论证报告内容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选题原则,在调查研究、文献查询、理论分析以及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形成书面的课题论证报告,硕士学位论文课题论证报告一般在8000字左右(含文献综述),博士学位论文课题论证报告一般在13000字左右(含文献综述),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选题名称应少于25个汉字并确切地反映论文工作的研究内容和内涵。

基于OpenSEES的结构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基于OpenSEES的结构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OpenSEES的结构性能分析方法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结构工程指导教师:***2011-0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目前性能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逐步增量时程分析法(IDA)和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Pushover)。

IDA方法并不适用于日常设计。

Pushover方法由于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最优实施方案,因此获得合理的结构非线性性能仍然非常困难。

建立普适于各类结构的性能分析方法,对促进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研究与实践,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在OpenSEES框架下,提出了新的结构分析方法,为结构性能分析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了OpenSEES软件内部主要结构和各模块相互协作的机理。

在OpenSEES环境下,通过典型算例对比研究了采用各种Pushover方法分析结构性能的特点与局限。

研究表明,多模态组合(MPA)方法较固定荷载模式的推覆方法有明显优势;(2)提出基于性能结构自由振动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与结构第一周期相关的激励使结构产生自由振动,并在自由振动阶段达到最大响应,记录相关数据,获得类似于Pushover曲线的结构能力曲线以及底层位移和顶点最大位移的关系曲线;(3)选用10条地震波对结构进行IDA分析,以平均IDA分析结果为基准,对比研究了自由振动法与MPA方法。

研究认为,该方法对结构整体性能的分析结果与MPA方法相近,对结构局部响应的评价优于MPA方法,具有分析结构非线性性能结果唯一,与IDA方法的平均结果一致的优点,计算量较Pushover方法稍大,但远小于时程分析方法。

(4)研究了结构自由振动分析法对不同激励模式的敏感程度,初步得出最优激励模式。

研究表明,不同模式激励对结构自由振动分析法结果有一定影响,其中以衰减正弦激励模式最优;由于受高频成分影响,非衰减余弦激励模式对结构整体性能的评价局部有相对较大的偏差。

两类具有Holling功能反应的食饵—捕食者模型的定性分析

两类具有Holling功能反应的食饵—捕食者模型的定性分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两类具有Holling功能反应的食饵—捕食者模型的定性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应用数学指导教师:***200703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近年来,捕食关系成为数学与生态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食饵—捕食者相互作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其中生物种群持续生存是捕食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广泛的问题,它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

本文在已有的Lotka-Volterra模型的基础上,对两类具有Holling型功能反应函数的食饵—捕食者模型进行了讨论。

本文首先讨论了一类两种群具有密度制约的Holling III类功能反应模型。

利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讨论了模型在收获率条件下平衡点的稳定性,解的有界性,极限环的存在性问题。

然后本文讨论了一类具有两捕食者和一食饵三种群并有Holling型功能反应的周期系数的三维模型,利用Brouwer不动点定理,得到系统存在唯一、全局渐近稳定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最后本文进一步考虑概周期情形,讨论了对应的概周期系统的一致持续生存性,得到了存在唯一、全局渐近稳定正概周期解的充分条件。

这些结果推广了已知的一些结论。

关键词:食饵—捕食者系统,Holling III功能反应,正周期解,正概周期解,全局渐近稳定性I两类具有Holling功能反应的食饵—捕食者模型的定性分析II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predator-prey relation has become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mathematics and ecology. The predator-prey theory has a great importance in both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in population ecology is to find the permanence conditions for the species, which has received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of many mathematicians and biologists. Based on the Lotka-V olterra population models, this thesis studies two classes of predator-prey systems with Holling functional responses. Firstly, this thesis studies the predator-prey system with Holling’s type III functional response under density restriction and linear harvesting rate. Using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s, the paper studies the boundedness of solutions and the existence of limit cycles. Secondly, two-predator and one-prey systems of three species with Holling’s type III functional response and periodic coefficients are studied. With the help of differential inequality and Liapunov functions, some sufficient condi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existence and global stability of positive periodic solutions and positive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s. These results generalize some existing results.KEY WORDS: prey-predator system, Holling’s type III functional response, positive periodic solution, positive almost periodic solution, global asymptotic stability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英语口语水平的相关性实证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200801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论文力求探寻英语学习动机与英语口语水平的关联程度。

研究目的在于调查出二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类型,各类型动机水平,主要通过相关性分析来发现不同动机类型对于英语口语水平的影响程度,研究意义在于为学习动机的研究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撑,为教学者与学习者提供参考。

实验样本取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双语教学试点班的两个平行班级,共91位06级同学。

数据来源包括两次同期录音的口语考试和问卷调查。

问卷根据Gardner的ATMB量表由研究者自行设计,并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 11.0)进行分析处理。

实验结果如下:第一,经过一年的英语课程学习,国际教育学院学生(国际班学生)比机电学院学生(机械班学生)在口语水平上体现出明显优势。

第二,国际班学生和机械班学生都具备共同动机类型,它们可以归为三个类别,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融合型动机与工具型动机,深层动机与表层动机,也可以进行再次细分:竞争动机,留学动机,个人兴趣,决心,学习情境,专业学习,自我效能,工作和考试成绩。

第三,两个班的学生在动机水平上呈现差异。

在总体动机水平上,国际班学生明显优于机械班学生。

在外在动机,融合型动机,工具型动机和表层动机方面,两者具有明显差异,前者较强。

iAn Empirical Study on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English Learners’ Motivation and Their Oral English Proficiencyii 第四,学习动机与口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证明,学习动机强的学生口语水平明显占优。

因为国际班学生在总体动机,外在动机,融合性动机,竞争,专业学习,工作几方面的动机强度明显强于普通班学生,而这几项动机也与前者口语水平较好具有显著相关性。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时间:2012-4-23 15:11:00点击数:212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校研字[2011]22号,2013年6月修订)为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规范化,确保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学位…2010‟49号),并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修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是与应用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侧重点不同。

专业学位硕士侧重于应用领域,主要为企业和相关单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协作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所从事领域要求的专业知识、具备从业基本条件;具有独立担负设计、实施、研究、开发、管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

3.具有较强的应用专业外语的能力。

二、培养方式及学制1.采用课程教学、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2.课程设置应体现本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实践课程和专业实践。

3.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要求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4.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应用背景。

学位论文由校内相应学科、专业点安排具有实践经验的研究生导师(下简称校内导师)与企业推荐的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或管理人员担任联合指导教师(下简称校外导师)联合指导(下简称双导师指导)。

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在引领青年中的作用探析

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在引领青年中的作用探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在引领青年中的作用探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政治学理论指导教师:***2011-0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中国共青团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成立,在民族解放、社会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阶段发挥着引领青年投身国家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内外部环境、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共青团领导下的青年群体无论是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还是社会参与、组织形态等都显示出极大的多元化趋势,这就给传统的共青团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时代的巨大变化,迫切需要对共青团工作的现状,对共青团在新时期如何担负起引领青年的重任进行研究。

我国共青团组织是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团组织,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官办性和群众性,其基本职责是引领青年。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结构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及全球一体化等因素影响下,我国的青年发展日趋务实化和多元化,其社会参与更加个性与自主。

因此,新时期如何正确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领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就成为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的新使命。

由于共青团自身发展存在缺陷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体制性障碍,造成了当前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的功能弱化,新时期青年对共青团的认知度和归属感降低。

因此,在结合时代特点和青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共青团组织体系,调整共青团工作的运行机制,提高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更好的发挥共青团组织引领青年的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共青团组织,青年,引领青年,措施i新时期共青团组织在引领青年中的作用探析iiAbstractThe 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established along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Communist Party,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leading the youth devoted into the revolution and socialist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 such as national liberation, social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opening up, etc. With the tremendous change in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societ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ystem brought by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the youth as a whole led by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demonstrates their diversity in terms of ideology, way of act, participation and form of organization, which imposes huge pressure and great challenge to the traditional work of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Great changes caused by the new era urge us to stud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Youth League and on how the League can bear the responsibility in leading the youth.Chines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is an organization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with distinc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ong political, official and mass character. Its basic responsibility is to lead the youth.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influenced by transition of social 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ic system, and global integration, the youth in our country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realistic and diversified. They are more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the social affairs in a more personalized way.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the new mission of the League to lead the youth establish the right socialist core values, devoted into the harmonious socialist construction and strive for new victories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The deficienc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eague itself and the systematic impediment caused by the social transition, brought about the functional weakening of the organization in leading the youth and the reduction of the cognition degree and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youth to the Leagu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feature of the age and the youth,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consolidate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system, adjust its operating mechanism, to ensure that the League lead the youth in a more directed and effective way, and play a more successful role in this regard.Key words: new era, Communist Youth League, youth, leading the youth, measure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研究生申请学位科研成果一、引言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我在攻读学位期间进行了深入的科研工作,并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果。

本文将总结我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论。

二、研究背景某某领域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

然而,关于某某问题的深入研究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为了填补这一研究的空白,本研究旨在深入研究某某问题,为相关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某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具体研究目标包括但不限于:1.分析某某现象的原因和机制;2.探索某某问题的解决方法;3.验证某某理论的有效性。

四、实验设计为了达到上述研究目标,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设计。

首先,我们对某某进行了详细的文献调研,收集了相关数据和理论。

其次,我们制定了实验方案,明确了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接着,我们进行了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最后,我们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和解释。

五、数据分析与结果经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第一个结论;2.第二个结论;3.第三个结论。

六、讨论与展望在这一章节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进一步的展望。

在讨论中,我们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解释,与已有研究进行了比较,并探讨了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展望中,我们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可能的改进方法,以期对该领域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七、结论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令人骄傲的成果,对某某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提出了有益的解决方案。

我们的研究成果对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术研究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1]作者1.文章1的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页面范围.[2]作者2.文章2的标题.期刊名,年份,卷号(期号):页面范围.。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于飞控系统仿真的GPS信号模拟器研究姓名:刘绍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通信与信息系统指导教师:雷仲魁200904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随着无人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利用软、硬件建立有关无人机的飞行、控制以及评估的仿真系统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在飞控系统仿真中,如何模拟无人机在空中的位置状态是整个系统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而 GPS 信号模拟器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近年来,有关 GPS 信号模拟器的研究已经开展很多。

但国外产品价格昂贵,而国内的研究仍存在缺陷。

在这种背景下,本文从 SOPC 角度对用于飞控系统仿真的 GPS 信号模拟器进行了研究。

本文采用ALTERA公司推出的基于FPGA的SOPC解决方案?NiosII为核心,连同本文设计的功能模块构成一个软硬结合的SOPC系统。

本文在深入研究了GPS 卫星定位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了GPS信号模拟系统的功能框架,并阐述了各个模块的功能。

然后从软件方面和硬件方面分别进行设计:软件方面,在研究了GPS数据处理原理的基础上,给出了参考星历数据格式转换、机载可见星的选择、机载环境中误差模拟、传输时延和多普勒频移计算的实现方法,并对模拟器功能进行扩展,研究了天文导航中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的计算方法。

硬件方面,进行了Nios II系统模块的配置,提出了延时控制模块、时钟模块、C/A码生成器模块、D码速率控制模块和码字合成器模块的设计方法并实现了各模块的功能。

本文利用Quartus II内嵌的Simulator Tool工具,专业的仿真软件Modelsim和示波器对硬件各模块进行仿真和调试,验证了模型功能的正确性。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模拟器,FPGA,SOPC,NiosIII用于飞控系统仿真的 GPS 信号模拟器研究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nmanned Aerial Vehicles UAV and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thas become a national consensus that making use of software and hardware to develop the simulationsystem for the UAV flight, controller, and the assessment. In the simulation of flight control system,how to simulate the UAV's position in the air condition system is the main issue which needs to beresolved. While the GPS signal simulator can solve this problem. Many researches on the GPS signalsimulator have been already carried out recently. However, foreign products are expensive, while thedomestic research is still flawed.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dissertation studies on the GPS signalsimulator for the flight control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PC.This paper designs the SOPC system?a combination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which adopts theNios II as the core, based on the FPGA's SOPC solutions. 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GPS signalsimulation system framework, and described the functions of various modules, and then, designed themodules on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which is based ondepth study of the GPS satellitepositioning system. On the aspect of software, the paper has designed the format conversion ofreference ephemeris data, a choice of airborne visible satellites, and the methods realizing the errorsimulation process in airborne circumstances after the study of GPS data processing principles, thefunction of simulator and is also expanded in this paper, at last, the methods of calculating of the sunhigh angle and the sun azimuthal angle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On the aspect of hardware, this paperhas discusse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Nios II system, designed C/A code generator module, clockmodule , synthesis of codeword module, and then the function of these modules also have beenrealized.This paper uses Simulator Tool embedded in Quartus II,professional simulation software?Modelsim , and Oscilloscope to simulate and debug the hardware modules. These work has verifiedthe accuracy of the module.Key words :global positioningsystem,simulator,FPGA,SOPC,Nios II II用于飞控系统仿真的 GPS 信号模拟器研究图表清单图 1.1图 2.1图 2.2图 2.3图 2.4由三大部分构成的 GPS 全球定位系统..1GPS 卫星信号的产生框图..5导航电文的内容结构.7C/A 码生成原理框图..9GPS 模拟器系统总体设计框图.10图 2.5 FPGA+DSP+主机方式设计框图..13图 2.6 工控机+FPGA+DSP 设计框图.13图 2.7 DSP+FPGA 方式设计框图13图 3.1图 3.2图 3.3图 3.4图 3.5图 3.7图 3.8图 3.9无人机飞控系统半物理仿真试验简图.15数据处理模块框图16利用天文导航定位的飞控系统半物理仿真试验简图..16 ALLSTAR 数据 ID 号为 20~23 的信息块内容19 RINEX 数据格式转换流程图.20第 21 号数据块的部分数据内容..20电离层 Klobuchar 模型..23电离层等效点 P1 与用户的位置关系24投影函数随高度角变化的曲线.25图 3.10 电离层延迟随时间变化图26图 3.11 对流层误差随高度角变化图26图 3.12 天线坐标系示意图29图 3.13 相对运动引起多普勒频移35图 3.14 基于太阳的天文导航原理图..36图 3.15 太阳运行轨道仿真38VI图 4.1图 4.2图 4.4图 4.5图 4.6Stratix II EP2S60DSP 开发板..41FPGA 的开发流程图43基于 Quartus II 和 Nios II 的 SOPC 开发流程..44 SOPC 硬件设计总框图..44RS232 串口硬件连接图.45Nios II 系统输出接口框图4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 4.7图 4.8图 4.9Nios II 系统核定制48Nios II 系统模块硬件平台框图.48单路信号硬件设计框图.49图 4.10 延时控制信号转换 RLT 级电路图..51图 4.11 时钟模块功能框图51图 4.12 时钟模块设计方案框图.52图 4.13 时钟模块原理图.54图 4.14 四路 C/A 码生成器的 RTL 级电路图.56图 4.15 D 码速率控制模块 RLT 级电路图57图 4.16 码字合成模块的 RTL 级电路.59图 5.1图 5.2图 5.3图 6.1图 6.2图 6.3图 6.4图 6.5图 6.6图 6.7图 6.8图 6.9串口接收数据流程图..61数据处理流程图.62D 码输出设计流程图..65串口调试窗口图.68延时控制模块功能仿真图68延时控制模块时序仿真图68PLL 锁相环倍频输出时钟信号功能仿真图..69单通道 1.023MHz 时钟信号的功能仿真波形图.69单通道 1.023MHz 时钟信号的时序仿真波形图.70四通道 1.023MHz 的时钟信号仿真图..701.023MHz 时钟信号波形图(示波器)..70单通道 50Hz 时钟信号仿真图71图 6.10 四路 50Hz 时钟信号仿真图.71图 6.11 50Hz 时钟信号的波形图(示波器)..71图 6.12 同一时钟控制产生 C/A 码功能仿真图.72图 6.13 不同时钟控制的 C/A 码功能仿真图..72图 6.14 不同时钟控制的 C/A 码时序仿真图..73图 6.15 100MHz 时钟控制下的C/A 码调制波形图(示波器)..73图 6.16 1.023MHz 时钟控制下的 C/A 码调制波形图.73图 6.17 D 码输出功能仿真图74图 6.18 D 码输出时序仿真图74图 6.19 同一时钟控制的码字合成功能仿真图.75VII用于飞控系统仿真的 GPS 信号模拟器研究图 6.20 加入相位控制的码字合成仿真图76图 6.21 码字合成模块波形图示波器76表 3.1表 3.2表 3.3表 3.4表 3.5表 3.6表 3.7表 3.8表 3.9导航文件数据记录块说明(部分)..18导航文件数据排列格式.18信息数据结构..19各层离子浓度和高度关系22星历轨道参数表.2797 年 3 月 13 号 3 时 1,6,14,21,22 和 25 号卫星的位置坐标32经纬度为-118.7°,160°,高度 503m 位置转换为地固坐标系坐标33卫星与 GPS 接收机的方位角和高度角33不同观测时刻太阳在两种坐标系下坐标.39表 3.10 在 A、B 两点观察不同时刻太阳的高度角和方位角..39 表 4.1 Stratix II PLL 特性.52VIII表 4.2卫星的 PRN 号与 C/A 码抽头选择的对应关系..5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注释表IX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南航航空学院学硕培养方案

南航航空学院学硕培养方案

南航航空学院学硕培养方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全日制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校研字[2011]3号,2013年6月修订)一、培养目标与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门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博士生需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掌握一至二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

3.身心健康。

二、培养方式与原则1.政治理论学习与经常性政治、思想、品德和法纪教育相结合。

积极开展有益的学术活动、科技活动和社会活动。

2.研究生的培养应注重创新精神和能力,分为课程学习、实验、实践性工作、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研究等主要培养环节。

博士生、本科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直博生)应以学位论文研究为主,重点培养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开展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3.研究生的培养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和团队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博士生、直博生可根据培养工作的需要,组成以博士生导师为首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其成员一般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专家(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3~5人组成,以体现知识结构互补,有利于指导。

要重视发挥所在学院、系(所)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环境。

4.研究生课程教学可采用讲授型、实践型、研究型和探讨型等方式,培养研究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讲授与课堂讨论相结合为主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既要使研究生掌握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又要使他们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课程教学应注重实效,严格考核。

5.积极开展文化、学术和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人文素质。

三、学制和时间安排1.学制硕士生学制为二年半,其中课程学习不超过一年,学位论文开题、教学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科学研究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不少于一年半。

某直升机起落架参数设计及其动力学特性分析

某直升机起落架参数设计及其动力学特性分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某直升机起落架参数设计及其动力学特性分析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飞行器设计指导教师:***2010-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 要起落架装置用于地面支撑直升机,保证直升机作地面滑行运动,并且能吸收直升机着陆时的撞击能量,以减小着陆时的撞击载荷。

为探索某型直升机起落架设计,本文对直升机起落架构型进行论证,根据某型直升机的要求选择合理的起落架构型。

建立了起落架缓冲器动力学分析模型,对缓冲器进行参数化设计,在ADAMS/aircraft中对起落架进行落震试验仿真,根据测得的功量曲线进行分析,来决定调整充填参数及油孔尺寸。

本文以ADMAS/aircraft为工具,对某型直升机起落架进行参数设计,并对该型起落架进行抗坠毁特性和地面共振特性分析。

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直升机起落架布置形式和构型特点进行优缺点对比,根据总体设计及技术要求选定合理起落架构型,选定的起落架构型为后三点式,主起为摇臂式、尾起为支柱式的结构模式。

2.以ADMAS/aircraft为工具,对起落架参数进行评估,在本设计中将抗坠毁指标在起落架设计之初考虑进去,对起落架进行落震试验,以功量曲线为分析依据,对设计参数进行修正。

深入分析了双腔式缓冲器低压腔充气压力和初始容积、气体多变指数、气腔有效压气面积对起落架缓冲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结构允许的范围内,若要吸收相同的能量,增大有效压气面积、增大低压腔充气压力或增大气体多变指数均可以使起落架承受更大的垂直速度撞击载荷;若吸收的功量不变,又要求压缩行程不变,则可同时增大初始体积和充气压力。

3. 根据起落架的参数和旋翼参数,对直升机进行“地面共振”分析,为起落架参数修正提供依据。

上述工作为研制某型直升机的起落架系统进行了前期预研探索。

关键词:直升机,起落架,动力学仿真,抗坠毁,地面共振AbstractThe landing gear is used to support the helicopter to ensure that the ground gliding and absorb energy and reduce bump stroke for rough landing. In order to explorer in the design of landing gear of helicopter , this type of helicopter to demonstrate architecture,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generation landing gear to select gear structure. Gear shock is established to design parametric of landing gear dynamic model, to do Landing Gear Dynamics Analyses-Drop Analyses, based on the measured power curve of the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parameters and adjust the filling holes size approach.1. The landing gear-typ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is compared to select the best model for a particular landing gear model. According to the overall design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to select the landing gear-type structure, the post-point type is been select, the main landing gear for the rocker, Nose Landing-Gear is strut.2. the parameters of the landing gear is been assessed by the ADMAS / aircraft , anti-crash is account to in the design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landing gear, to modify the design parameters which is based on energy of curve of Landing Gear Dynamics Analyses-Drop Analyses, low-pressure chamber, initial volume of gas changing index, the effective pressure gas chamber air cushion is analysis to Buffering properties of the landing gea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o absorb the same energy,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pressure gas area, increasing the low-pressure gas chamber or increasing the inflation pressure can make the landing gear changing index of greater vertical velocity under impact loading; if the amount is not change to absorbed power and asked for the same compression stroke, you can also increase the initial size and inflation pressure.3. According to the parameters of the landing gear and rotor,it analysis ground resonance of the helicopter to modify the landing gear to provide the basis parametersThe work is pre-research explo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helicopter landing gear system. Key word: helicopter, landing gear, the dynamic simulation, crashworthiness, ground resonance图表清单图1. 1总体方案流程图 (4)图2. 1早期一代的简单起落架结构模式 (6)图2. 2 缓冲性能较好的三点式起落架模式 (7)图2. 3 轮式起落架构型 (9)图2. 4 三点式起落架构型 (11)图3. 1摇臂式起落架模型 (13)图3. 2双腔式油气缓冲器结构图 (21)图3. 3油气缓冲器原理图 (22)图3. 4变油针变截面设计图 (23)图4. 1计算多体系统动力学建模和求解的一般过程 (25)图4. 2摇臂式主起落架仿真模型 (28)图4. 3支柱式起落架仿真模型 (29)图4. 4行程随时间的变化 (29)图4. 5空气弹簧力随行程的变化曲线 (30)图4. 6缓冲器轴力随行程的变化 (30)图4. 7油液阻尼力随行程的变化 (31)图4. 8 压缩行程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32)图4. 9加速度变化曲线 (32)图4. 10行程随时间的变化 (33)图4. 11缓冲器轴力、地面载荷随行程的变化 (34)图4. 12缓冲器功量图对比 (35)图4. 13缓冲器空气弹簧力对比 (35)图4. 14缓冲器性能特性对比 (36)图4. 15缓冲器空气弹簧力对比 (37)图4. 16缓冲器空气弹簧力对比 (37)图4. 17缓冲器功量对比 (38)图4. 18缓冲器工作性能特性曲 (39)图4. 19缓冲器空气弹簧力随行程的变化 (39)图5. 1机体系统模型 (4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5. 2旋翼-机身系统模型 (42)图5. 3全机振频、振型计算模型 (48)图5. 4旋翼机体横滚模态下的模态阻尼曲线图 (50)图5. 5旋翼机体横滚模态下的模态频率曲线 (51)图5. 6旋翼机体侧移模态下的模态阻尼曲线 (51)图5. 7旋翼机体侧移模态下的模态频率曲线 (52)图5. 8旋翼机体横滚模态下的模态阻尼曲线图 (53)图5. 9旋翼机体横滚模态下的模态频率曲线 (53)图5. 10临界稳定时旋翼转速与减摆器线性阻尼系数的关系 (54)图5. 11油液阻尼力对比曲线 (55)表3. 1起落架缓冲器参数设计计算 (20)表3. 2 主起落架缓冲器变油孔面积设计 (23)表4. 1 油针面积修正 (31)表4. 2主起落架参数修正 (31)表4. 3气腔面积变化的性能参数对比 (36)表4. 4气体多变指数对缓冲器性能的影响 (40)表5. 1机身/旋翼耦合系统参数 (49)表5. 2 旋翼升力T=0,桨榖中心处低阶和高阶的有效质量、刚度、阻尼 (50)表5. 3 阻尼孔参数修正对比 (55)某型直升机起落架设计及其动力学特性分析注释表符号物理意义 单位 M 直升机质量 kg V直升机撞击速度 s m / max F撞击时结构产生的最大力 N N起落架系统的有效性 G最大过载系数 g重力加速度 2/s m max a最大加速度 2/s m W直升机重量 N η起落架吸能效率系数 R旋翼半径 m CT P停机载荷 N K F活塞面积 3m D活塞半径 m V体积 3m P静压力 N zy x ,,坐标变量 h ρ密度 3/m kg ϕ桨叶方位角 度 L升力 N x C阻力系数 N y C升力系数 k m机轮质量 kg p m起落架摇臂质量 kg m非弹性支承质量 kg I0P低压腔初始压力 Mpa I0V低压腔初始容积 3m γ气体多变指数 P atm大气压力 Mpa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 A气腔有效压气面积 2m 0H P 高压腔初始压力 Mpa 0H V高压腔初始容积 2m h A主油腔有效压油面积 2m d A正反行程有效过油面积 2m d C主油孔流量系数 dL A回油腔有效过流面积 2m dL C回油腔流量系数 B I质量惯性矩 2m kg × B S质量静距 m ×kg x P ,zP 旋翼对机体的惯性力 N K动态刚度 1m N −××Rad m p皮碗摩擦力 N 0s振幅 m ω振动频率 s /1 σ油压阻尼系数 ε油孔形状系数 oil F油液作用面积 2m f油孔面积 2m d轮胎外径 m δ轮胎压缩量 m 0δ垂直载荷情况下的轮胎垂直压缩量m w轮胎宽度 m 0p轮胎额定充气压力 Mpa ,H y K缓冲器垂直刚度 1m N −××Rad ,L y K轮胎垂直刚度 1m N −××Rad H,C y缓冲器垂直阻尼系数 s m N ××−1 ,L y C 轮胎垂直阻尼系数 s m N ××−1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理论分析、数值仿真,以及实验验证的方法来改进火焰筒强度寿命分析的建模技术、设计分析系统和评估方法。

同时,根据计算得出的温度应力结果以及蠕变疲劳寿命来为燃烧室火焰筒的设计提供必要的参考,使火焰筒设计在冷却方式的选择、应力的分析和调整火焰筒壁温分布以及几何参数上有一定的依据。

本文主要对燃烧室火焰筒的瞬态温度场、热应力以及高温蠕变寿命进行了数值计算。

简化和分析了火焰筒几何结构、工作状况和载荷条件,建立其三维有限元计算模型。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NSYS程序,对火焰筒结构的温度场进行动态模拟,并以有限元原理和热传导公式为基础,进行瞬态温度场的热应力分析。

探讨了火焰筒温度场、应力场的分布规律。

另一方面,根据火焰筒常用材料镍基高温合金GH536的单轴蠕变拉伸实验数据,运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高温、高压下工作的火焰筒的蠕变疲劳寿命进行了计算。

本文选择损伤-硬化蠕变本构模型,利用ANSYS的二次开发功能,用户可编程特性(UPFs),将含有损伤、硬化、松弛三个阶段的蠕变方程写入ANSYS程序中,计算火焰筒蠕变应变,并由此计算出这种应变条件下的蠕变疲劳寿命。

经过与标准试验算例的分析和验证,该模型对含有三个阶段蠕变的模拟取得较好的效果,并可以对有关子程序进行修改,使之能够用于其它类型燃烧室火焰筒的蠕变应变计算。

因此,本文可以为航空发动机高温部件的蠕变寿命预测提供重要理论依据,同时对其他工程结构的强度及高温蠕变问题也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

关键字:火焰筒,瞬态温度场,热应力,高温蠕变寿命,有限元,数值模拟,ANSYS 二次开发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mprove the modeling technology, design analysis system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combustor liners’ intensity and life analysis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verif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mbustor design, based on the temperature-stress distribution and creep-fatigue life. Moreover, the results from this research could be used for configurations, stress analysis, and the modification of the geometry parameters of the combustor design.In this paper, transient thermal field, thermal stress and high temperature creep life in combustor were especially analyzed. ANSYS, as kind of large FEM analysis software was used here; a three-dimensional simulation model was founded by the analysis and simplification of the combustor’s construction, working and load conduction.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theory and thermodynamic fundamental equation, the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and stress field of combustor were simulated. In addition, probe the distribution rule of stress field and temperature field of combustor liners.On the other aspect, in this paper, combustor liners’ high temperature creep-fatigue life had been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experiment data of combustor material GH536 in ANSYS. With respect of ANSYS secondary development method of User Programmable Features, a sclerosis-damage creep constitutive model based on FORTRAN programs was implemented. By analyzing and validating a standard experiment calculated, it had been found that the results created by this method are reasonable. Some routines of this code could be modified to fit with other configurations of combustor.Therefore, the paper can create an academic base for high-temperature components’ creep lifetime forecast, and could play a proper role in the engineering use.Keywords: combustor liners, transient temperature field, thermal stress, high temperature creep, finite element theory, numerical simulation, ANSYS secondary development图表清单图2.1 热应力场计算流程 (12)图2.2 有限元的模拟流程 (13)图3.1 燃烧室结构示意图 (16)图3.2 火焰筒结构简图 (17)图3.3 火焰筒帽罩故障 (17)图3.4 火焰筒内部故障 (18)图3.5 火焰筒结构剖面图 (18)图3.6 火焰筒内外壁焊接面截面 (19)图3.7 燃烧室结构二维截面图 (20)图3.8 含2个头部的火焰筒UG模型 (20)图3.9 火焰筒截面线 (21)图3.10 火焰筒斜视图 (21)图3.11 火焰筒正视图 (21)图3.12 火焰筒俯视图 (22)图3.13 火焰筒进气孔 (22)图3.14 火焰筒冷却孔 (22)图3.15 火焰筒掺混孔 (22)图3.16 火焰筒气膜处 (22)图3.17 火焰筒斜视网格图 (23)图3.18 火焰筒正视网格图 (23)图3.19 火焰筒俯视网格图 (23)图3.20 火焰筒进气孔网格图 (23)图3.21 火焰筒冷却孔网格图 (23)图3.22 火焰筒掺混孔网格图 (23)图3.23 火焰筒气膜及局部网格图 (24)图3.24 温度对GH536合金板材拉伸强度的影响 (26)图3.25 温度对GH536合金板材拉伸屈服强度的影响 (26)图3.26 火焰筒约束方式 (27)图3.27 火焰筒表面温度及膨胀方向 (28)图3.28 火焰筒内表面温度随轴向长度的变化 (29)图4.1 耦合解法求解热应力流程图 (3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4.2 单元体热流量 (31)图4.3 Time=20s温度分布 (36)图4.4 Time=300s温度分布 (36)图4.5 Time=4000s温度分布 (37)图4.6 Time=4300s温度分布 (37)图4.7 Time=300s外表面冷却孔 (37)图4.8 Time=300s内表面冷却孔 (37)图4.9 Time=4000s气膜1处 (37)图4.10 Time=4000s气膜2处 (37)图4.11 Time=20s火焰筒热应力 (38)图4.12 Time=300s火焰筒热应力 (38)图4.13 Time=2000s火焰筒热应力 (38)图4.14 Time=3000s火焰筒热应力 (38)图4.15 Time=4000s火焰筒热应力 (38)图4.16 Time=4300s火焰筒热应力 (38)图4.17 Time=30s冷却孔热应力 (39)图4.18 Time=300s冷却孔热应力 (39)图4.19 Time=4000s冷却孔热应力 (39)图4.20 Time=4300s冷却孔热应力 (39)图4.21 Time=20s气膜处热应力 (39)图4.22 Time=300s气膜处热应力 (39)图4.23 Time=4000s气膜处热应力 (40)图4.24 Time=4300s气膜处热应力 (40)图4.25 Time=30s掺混孔热应力 (40)图4.26 Time=300s掺混孔热应力 (40)图4.27 Time=4000s掺混孔热应力 (40)图4.28 Time=4300s掺混孔热应力 (40)图5.1 材料单轴蠕变曲线 (45)图5.2 蠕变速率随温度或应力的变化关系 (46)图5.3 origin对蠕变数据的拟合 (55)图5.4 蠕变方程修改前后的FORTRAN界面 (56)图5.5 标准蠕变试样图 (56)图5.6 仿真模型图 (56)环形燃烧室火焰筒强度寿命技术研究图5.7 模型的网格划分 (56)图5.8 拉伸区的应力云图 (57)图5.9 仿真蠕变与试验蠕变比较图 (57)图5.10 Time=2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1 Time=30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2 Time=400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3 Time=430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4 Time=432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5 Time=462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6 Time=862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7 Time=892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8 Time=894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19 Time=9420s火焰筒蠕变应变 (59)图5.20 Time=13240s火焰筒蠕变应变 (60)图5.21 Time=13540s火焰筒蠕变应变 (60)图5.22 内表面危险节点的蠕变曲线 (61)图5.23 孔边缘危险节点的蠕变曲线 (61)图5.24 内表面与外表面蠕变曲线的比较 (62)图5.25 孔边产生的裂纹 (62)图5.26 气膜边产生的裂纹 (62)表3.1 材料的化学成分 (24)表3.2 材料的热导率 (24)表3.3 材料的比热容 (25)表3.4 材料的线膨胀系数 (25)表3.5 材料的热扩散率 (25)表3.6 材料的拉伸性能表 (25)表3.7 材料的弹性模量 (25)表4.1 本文计算结果与前人结果比较 (42)表5.1拟合得到的蠕变常数 (54)表5.2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58)表5.3 持久方程的材料系数 (64)表5.4 火焰筒材料不同节点的蠕变疲劳寿命 (65)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论区域经济增长中无形要素的作用

论区域经济增长中无形要素的作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区域经济增长中无形要素的作用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区域经济学指导教师:***20051201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 要 近20年来,经济发达国家暂时没有出现以往周期性的发展-萧条的经济成长规律的制约,似乎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周期,经济持续而保持着不断增长的势头。

实际上,经济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周期性不明显是因为出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在新的经济形态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即知识、技术和信息等无形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

 ⑴在关于无形要素理论部分,论文从区分有形要素与无形要素概念出发,对代表性学术成果按研究需要进行了梳理,从理论经济学的需求与供给两方面对无形要素进行了理论分析,证明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无形要素对有形要素的替代现象,20世纪90年代开始呈现加速发展趋势。

 ⑵在“无形要素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部分,论文从无形要素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体系、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方式变更和影响经济增长绩效核算三个方面进行了独立的研究,认为无形要素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深刻而全面的。

 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无形要素的培育”部分,论文从区域经济发展中受有形要素的各种约束开始,从无形要素的存量和增量在城乡经济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角度,着重就全要素配置和循环经济和缩小城乡差别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离不开无形要素的增长,应当分别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培育区域的无形要素。

 知识经济的发育始于无形要素发达的区域。

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以无形要素带动经济增长的区域,这些经济区域以知识聚集为依托,不但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无形要素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中无形要素的作用对理解区域经济发展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

 关键词:无形要素,有形要素,区域经济增长,要素体系,要素结构  i 论区域增长中无形要素的作用  ii ABSTRACTThe old periodi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aw of development-depression hasn’tappeared in the advanced countries for nearly 20 years, which seems that they have escaped the periodical economic crisis to keep the ever-growing trend. In fact, the economic law is inconvertible. Knowledge economy, the economy that based on knowledge, whose appearance explains why the periodicity is not obvious. In the new economic forms, the leading factors have changed a lot, that is, the intangible factors like knowledge,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play much greater roles in the economic growth.⑴As to the part of the intangible factor theory, starting from distinguishing the concepts of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factors, this thesis combs the representative academic achievements by the research needs, analyses the intangible factors from demand and supply in the theoretical economics, finding proofs to the replacing phenomenon of the tangible factor by the intangible one in the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has experienced an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trend since the 1990s.⑵As to the part of the aff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factor upon the regional economy, this thesis takes an original research over three aspects, that is, the intangible factor’s effect on the factor system of economic growth, 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modes change and on the economic growth efficiency accounting, and achieves a conclusion that the intangible factor has a wide and everlasting affection up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⑶With regard to the part of the fostering of the intangible factor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thesis starts from the tangible factors restrictions upo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different functions of stock and increment in the intangible factors upon both the urban economy and the rural economy, stres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llocation of all the important factors, the circulation economy, and the minimization of the distinction of the city and the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is dependent on the growth of the intangible factors, whose fostering should be done from stock and increment.Knowledge economy first grew from the areas with advanced intangible factors.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more and more regions with intangible-factor-driveneconomic growth come into existence. These regions are knowledge intensive, which strengthens the high-tech industry and impels the intangible factors change into production forces, thus speed up the national economy’s development. In all, the research of the function of the intangible factors in the regional economy growth is very meaningful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Key Words:intangible factor, tangible factor,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factor system, factor structure iii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大型机场机位实时调配问题的研究

大型机场机位实时调配问题的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型机场机位实时调配问题的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指导教师:***20070301大型机场机位实时调配问题的研究ii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l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 aviation market and thecontinuous opening-up of aviation authority,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irlines will take the good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which will undoubtedly bring wider development space for airport industry, as well as a challenge to the airport capability. The gate is one of key resources of airport operation. The dispatching of material and personnel heavily depends on the gate reassignment, therefore the gate reassignment contributes a lot to operational efficiency of airport and airlines. So it is great significant for research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gate reassignment.This thesis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contents, firstly, it summarized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o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ductions on gate assignment, and discussed on the problems about the gate assignment modeling and their solutions. Secondly, the thesis built the gate reassignment model. This model set the target function to be shortest total distance that passengers and airport worker moved, and introduced restrictions on the match of gate and airplane type. Thirdly, it designed GA about the gate reassignment, which was proven by the actual situation to be capable of finding better solutions than the assignment project actually used by airport in certain iterations.Keywords:Airport, Gate, Assignment Problem, Reassignment, Genetic Algorithm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表目录图3.1 机位空闲时间大于航班停靠时间图 (19)图4.1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框图 (25)图4.2 遗传算法的实时机位调配流程图 (26)图4.3 不正常航班统计图 (27)图4.4 航班的个体表示图 (28)图4.5 初始可行解搜索流程图 (30)图4.6 单点交叉示意图 (31)图4.7 基因变异示意图 (32)图4.8 备选方案和最佳方案随迭代次数变化图 (33)图5.1各调配方案出现的概率百分图 (39)表1.1 改善机场容量的对策 (2)表3.1 机型数据表 (21)表3.2 飞机分类表 (22)表3.3 机型、机位类别表 (22)表5.1 需要调整的航班时刻表 (35)表5.2 停机位的使用情况表 (36)表5.3 停机位空闲时间表 (37)表5.4机位调配的备选方案 (38)表5.5 机场的机位实时调配方案 (39)v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具有自检和自保护功能的地平仪测控机箱

具有自检和自保护功能的地平仪测控机箱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具有自检和自保护功能的地平仪测控机箱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电路与系统指导教师:***200701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地平仪是一种用来测量飞机姿态角(俯仰角和倾斜角)的仪表,是飞机上最重要的仪表之一。

本文主要讨论远读式地平仪——BDP-4测试系统中测控机箱的设计。

测控机箱的主要功能是使测试系统能够控制整个测试过程,是测试系统的核心部件。

该测控机箱采用单片机和CPLD组成控制模块,通过继电器阵列与电流传感器所组成的测量模块实现对多路电压、电流、电阻量的测量转换,并通过切控模块对地平仪系统的多路交直流电源及信号进行切控。

测控机箱与主机之间通过RS232接口通信,可以程控。

测控机箱中的开关阵列具有自检和自保护功能,提高了测试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论文在介绍BDP-4地平仪工作原理与测试系统组成的基础上,首先讨论了测控机箱的整体功能、设计方案与内部结构,然后详细论述了控制模块、测量模块和切控模块的硬件设计,以及系统的主要工作流程与软件设计。

论文最后介绍了电路板设计与电磁兼容性的考虑,并讨论了系统的软硬件可靠性。

以该测试机箱为核心构建的BDP-4地平仪测试系统,具有测量精度高、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已在各航空维修厂投入使用。

关键词:自动测试系统、地平仪、单片机、继电器、RS232AbstractThe horizon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irborne equipments is used to reflect the airplane’s pose.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switching equipment used in the new test system for the horizon BDP-4.The switching equipment as the key component of the test system is used to control the whole measuring procedure. The switching equipment uses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and CPLD to design the control module. The measuring module uses the array of relays and current sensors to control the measurement of several voltages, currents and resistances. And the switching module switches several AC and DC power supplies and signals of the horizon system. The switching equipment can be remote controlled by the host computer with the RS232 interface. Its array of relays has the self-examining and self-protecting function, which improves the testing reliability and safety.The paper firstly discusses the whole function, the design scheme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the switching equipment based on the horizon BDP-4 principle and the whole test system scheme. Then, the hardware design of all modules, as well as the operation flow of the system and the software desig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Finally, the way to design the PCB boards and EMC consideration are presented. An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is also given.The new horizon BDP-4 test system using the switching equipment as key componen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measuring precision, automation and intelligent level has been used in aeronautic service factories.【Key Words】 automated test system, horizon,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relay, RS232图目录图1.1 垂直陀螺TC-4电路图 (2)图1.2 指示器面板图 (3)图1.3 同步器传输系统原理图 (3)图1.4 同步器传输系统工作情况 (4)图1.5 接收器转子输出电势的幅值与失调角关系曲线 (5)图2.1测试系统整体框图 (8)图2.2 测控机箱整体框图 (10)图2.3 测控机箱结构 (10)图2.4测控机箱俯视图 (11)图2.5 前面板布局图 (11)图2.6 后面板布局图 (11)图3.1 控制模块框图 (12)图3.2 单片机引脚连接图 (14)图3.3 CPLD应用电路 (16)图3.4 单片机复位电路 (17)图3.5 看门狗电路时序分析图 (18)图3.6 MAX232接口的串行通信电路图 (18)图3.7 DS18B20接口电路 (19)图4.1 模拟开关单元 (20)图4.2 继电器原理图 (21)图4.3 ULN2803A驱动器内部电路 (22)图4.4 开关阵列结构 (23)图4.5 保护电路原理图 (25)图5.1 信号切控模块电路设计图 (26)图5.2电流传感器内部结构 (29)图5.3 相序检测电路 (30)图5.4 相位检测电路框图 (32)图5.5 限幅电路 (32)图5.6电压比较器工作电路 (33)图6.1 总体工作流程 (34)图6.2 串口中断服务程序流程图 (35)图6.3 命令接收程序流程图 (36)图6.4继电器控制程序流程图 (37)图6.5奇偶校验程序流程图 (38)图6.6发送继电器控制字程序流程图 (39)图6.7 两信号同相但不同步的波形图 (40)图6.8相位检测程序流程图 (40)图6.9继电器自检程序流程图 (41)图6.10温度测量程序流程图 (42)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飞机结构初步设计的快速方法研究

飞机结构初步设计的快速方法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飞机结构初步设计的快速方法研究姓名:张仲桢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飞行器设计指导教师:余雄庆200812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飞行器设计涉及到空气动力学、结构分析、隐身性能分析、推进系统、性能和操稳分析等多门学科,是一个典型的多学科设计优化问题。

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是新型飞机(例如飞翼式布局飞机)总体设计的重要方法。

本文的任务是研究飞翼布局飞机多学科设计优化系统中的结构子系统有关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飞翼式布局飞机的外形和结构特征,选择一组合适的参数,用来描述复杂的飞机外形和结构特征。

根据这组特征参数,自动建立飞翼式布局飞机的参数化的外形模型以及参数化的结构模型。

2)在已经生成好的参数化结构模型上,自动划分有限元网格、设置边界条件、施加载荷、定义单元属性,生成结构有限元模型。

3)针对飞翼式布局结构优化问题,提出了一种流程简单,可以同时优化结构布局和结构尺寸的二级优化方法。

这种方法将优化流程分为结构布局优化和结构尺寸优化两个层次。

第一级是结构布局优化,主要任务是优化飞机内部结构件的布置位置和结构件的个数,并将结构传递给尺寸优化;第二级是尺寸优化,根据已有的结构布局,确定每个结构件具体尺寸,并将最终的优化结果返回到布局优化。

通过二级之间的迭代,最终可以获得最优的结构布局和结构尺寸组合。

4)应用本文方法,对二种飞翼结构(金属和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进行了优化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飞翼式布局飞行器的结构布局和尺寸优化问题,验证了本文方法可行性和有效性。

5)为了使优化结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在尺寸优化的环节中增加了稳定性约束。

本文研究成果为最终建立飞翼布局无人机多学科设计优化系统打下了良好基础。

关键字:飞翼,参数化建模,结构优化,有限元模型,结构布局,结构尺寸,二级优化I面向飞机结构初步设计的快速(自动化)设计技术IIABSTRACTAircraft design involves many disciplines, such as aerodynamics, structural analysis, lowobservable analysis, propulsive system, performance and operational stability, is a typical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MDO). MDO is an important method for conceptual and preliminary design of innovative aircraft (as flying-wing typ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structural problem which is a subsystem of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for a flying-wing aircraft design. 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1)According the characters of the flying-wing configuration and structural layout, the parameterized geometric models, which are used to describe the flying-wing shape and structure character, are presented. Based on the parameterized geometric models, the CAD model of the flying-wing structure can be automatically generated.2)The finite element models for the structure of the flying-wing are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by meshing the structural model, sett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 adding the load and defining the element property.3)A two-level optimization approach for a flying-wing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proposed. The approach is simple in terms of flowchart and has the ability to conduct both the structural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the structural size optimization simultaneously. The approach is divided into two levels including structural layout optimization and structural size optimization. The first level is the structural layout optimization whose objective is to optimize the location and the number of the inner structural part, and pass the parameters to the level of size optimization. The second level is the structural size optimization which can confirm the size of all structural parts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layout, and feedback optimum result to the level of layout optimization. After the two-level optimization, it will find out the optimum structure including both the structural layout and the structural size.4)The two-level optimization approach was used to optimize the two flying-wing structures (material LY12 and composite material graphite-epox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two-level optimization method can efficiently solve the structural layout and the structural size optimization problem for the flying-wing structure. The feasi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the approach is verified.5)To make the method more practical for real applications, the buckling constraints are added in the process of size optimization.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This study provides a key element for the 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 of the flying-w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Keyword: flying-wing, parametric modeling,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finite element model, structural layout, structural size, two-level optimizationIII面向飞机结构初步设计的快速(自动化)设计技术VI图、表清单图1.1 飞行器多学科设计优化系统框架 (1)图2.1 参数化机翼平面示意图 (5)图2.2 飞翼参数化外形平面示意图 (6)图2.3 机身剖面形状 (7)图2.4 全机参数化三维CAD模型 (7)图2.5 后掠翼机翼翼肋布置方案 (9)图2.6 机身内部结构位置示意图 (10)图2.7 结构有限元模型的连续 (11)图2.8 全机结构平面示意图 (12)图2.9 CATIA生成的机身外形 (13)图2.10 机翼结构模型 (14)图2.11 全机结构模型 (14)图3.1 划分好网格的结构有限元模型 (17)图3.2 全机展向气动载荷分布图 (17)图3.3 带有网格、边界约束和载荷的结构有限元模型 (19)图4.1 层次系统 (20)图4.2非层次系统 (20)图4.3 二级优化基本框架 (21)图4.4 结构布局和机构尺寸二级优化框架 (22)图4.5 飞翼结构二级优化流程图 (23)图5.1 自动生成的飞翼结构有限元模型 (29)图5.2 结构优化流程iSIGHT集成图 (29)图5.3 自动生成模型模块 (29)图5.4 有限元分析模块和结果文件 (30)图5.5 优化后的结构布局示意图 (30)图5.6 优化过程中的结构重量变化图 (30)图5.7 全机结构应力云图 (31)图5.8 全机结构位移云图 (31)图6.1 结构优化流程iSIGHT集成图 (38)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图6.2 优化过程中的结构重量变化图 (39)图6.3 全机结构位移云图 (40)图6.4 全机LY12结构应力云图 (40)图6.5 全机单向层合板应力云图 (40)图7.1 带有长桁的机翼蒙皮 (43)图7.2 翼梢处长桁 (43)图7.3 一阶屈曲载荷因子不小于1时全机特征值图 (45)图7.4 去上蒙皮后一阶屈曲载荷因子不小于1时全机特征值图 (45)表5.1 飞翼总体外形参数 (27)表5.2 飞翼结构布局变量 (27)表5.3 飞翼结构尺寸变量 (28)表6.1 飞翼总体外形参数 (36)表6.2 飞翼结构布局变量 (37)表6.3 T300/5208的工程常数 (37)表6.4 T300/5208单向复合材料的基本强度 (37)表6.5 复合材料结构层合板尺寸变量 (38)表7.1 全金属(LY12材料)结构的优化计算结果 (46)表7.2 复合材料(T300/5208层合板)结构优化计算结果 (46)表7.3 复材(T300/5208)相对于金属(LY12)飞翼结构重量减轻的效果 (47)VII面向飞机结构初步设计的快速(自动化)设计技术VIII 注释表S机翼参考面积 Webloc 1 前梁位置 b展长 1W 前梁位置下限 λ展弦比 1W 前梁位置上限 η梢根比 2Webloc 后梁位置 le Λ后掠角 2W 后梁位置下限 Λ 1/4弦线后掠角 2W 后梁位置上限 τ扭转角 γ 剪应力 1C机身根部弦长 γ 剪应力下限 2C机翼根部弦长 γ 剪应力上限 3C机翼梢部弦长 t 壳单元厚度 1b机身宽 t 壳单元厚度下限 2b机翼展长 t 壳单元厚度上限 1TR第一段梢根比 a 杆单元截面面积 2TR第二段梢根比 a 杆单元截面面积下限 β机身宽度比 a 杆单元截面面积上限 N翼根三角区翼肋个数 σ 正应力 D机翼外段肋距 σ 正应力下限 Cl翼剖面的升力系数 σ 正应力上限 Webnum翼梁个数 h 位移 n翼梁个数下限 h 位移下限 n翼梁个数上限 h 位移上限承诺书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几种不同维度的典型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几种不同维度的典型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几种不同维度的典型材料的结构与性质:第一性原理研究姓名:朱志海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凝聚态物理指导教师:颜晓红2009020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涉及表面和界面体系的低维纳米结构,如通过表面调制作用自组织生长的一维纳米线,二维薄膜,以及超晶格界面结构体系,由于其展现出来的丰富的物理现象和其存在的潜在的应用价值成为研究热点。

例如,在一维金属纳米线中人们发现了特殊的电子疏运性质和其它奇异的物理现象, 如电荷密度波(CDW),自旋和电荷的分离, 量子局域性等。

在二维薄膜,氧化物特别是铁磁氧化物薄膜和高温超导氧化物薄膜由于尺寸效应而呈现诸多有趣而且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现象,如巨磁阻效应,约瑟夫森效应等。

本论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涉及表面和界面问题的不同维度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性质。

主要研究了氧化物表面一维纳米线结构,二维薄膜结构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性质,同时还研究了涉及界面结构的具有特殊电子结构性质和磁性质的块体和超晶格材料。

本论文包括以下六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了表面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现状。

同时系统阐述了基底表面的结构特征、性质及应用。

第二章,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思想和理论基础以及基于该理论的V ASP软件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研究了如何利用SnO2(101)基底表面特殊的形貌特征去调制生长一维贵金属(Au, Pt)纳米线。

并从表面扩散路径去描述了纳米线形成的微观图景,分析了两种金属成线过程中的差异,同时给出了为何这样的一维金属纳米线形成Zigzag结构的可能解释。

第四章,研究了MgB2薄膜在MgO(1 1 1)表面可能形成的界面结构以及其对应的电子结构性质。

同时在理论上分析了如何调节薄膜形成时的实验条件去得到可控的不同界面结构。

第五章,用LSDA+U方法研究了钙钛矿结构BaCrO3块体材料以及BaCrO3-BaTiO3界面体系半金属铁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课题论证报告
姓名
学号
专业
研究方向
指导教师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08年12月10日
表二共4页第1页
课题名称:基于障碍约束的空间聚类算法研究
选题依据(包括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的技术现状分析)
一、开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技术现状分析
表二共4页第3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表二共4页第4页
开题报告专家组考核意见
(包括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总体考核结论:通过、修改后通过或不通过)
专家组成员(签字)年月日
导师意见
导师(签字):年月日
系意见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学院
意见
负责人(签字):年月日


表二共4页第2页
课题研究方案
(包括具体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目标
性能和效果。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2.

实验方案
可行性分析

研究基础

研究计划和进度
(1)
预期研究成果
1、
研究经费预算与来源(含支持本课题的项目编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