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诗歌鉴赏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把握诗歌鉴赏方法的同时,能够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中的言外之意。
关键词:诗歌意象;意境;诗歌特点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给广大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一方面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诗歌修养和品味:另一方面,以切实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为前提,以情感教育为突破口,使学生在诗情的熏陶下。
接受美感教育。
提高审美情趣。
分析初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的是高二阶段。
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
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
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
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教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甚或犯欧阳修说《枫桥夜泊》“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这种牵强附会、机械理解的错误,那就不要指望语文
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一、诗歌教学前的导入及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在系统教学诗歌前。
开几节鉴赏课或辅导课,举出一些学生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在分析中尽量多地展示先前少被人论及的精妙之处,从而开辟一个学生闻所未闻的艺术境界与思想境界,引起学生接受的心理机制。
不失时机地引入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什么是平仄、粘连、意象、意境、表达手法等等。
在系统讲解诗歌前,应让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有个最基本的认识。
与其让学生在以后的诗歌教学中“囫囵吞枣”,不如在学习之始就告诉他们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期在学习时“既知然”又“知所以然”。
当然,在短短的几节课中。
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相关知识都讲透,只要把最常见的、最基本的几样东西讲透则可,其他的知识可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加以补充。
了解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
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
臧克家的“老马”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但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它不同于曹操笔下的虽已伏枥仍志在千里的“老骥”,也不同于曹植笔下那“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白马”。
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
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
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二、应重视美读法在诗歌教学中的作用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
语言这个东西靠教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
古代私塾的主要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背。
所以我们才收获了两千多年无比灿烂的文学硕果。
当然现在不可能这样去做。
可是,现在的语文课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为什么不多给学生点时间让他们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
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故歌咏之”。
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
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
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诗的意象应讲清楚,这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基础,是读懂诗的前提。
由意象所构筑的意境可以简单涉及,不做深入讲解,因为很难说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
诗的风格也难讲难懂,可结合典型诗例,给学生直接的感知,如陶渊明的朴厚、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这些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也不易理解,可以留待将来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