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ou Jinson91 Tong Xiaolanl,2 Feng Yonghon91
(1.R已senrf^J行s£i£“£P o厂Ez户Zornzio踅以,2d DP可PZop,n已咒£,.,in咒g^n扎Oi£,iBZd,Qi。行Jin挖g 433124,C^inn; 2.C是i聍口己7理iw,。i£j,o厂GPosci£砧cPs,BP巧i挖g 100083,(瑰i挖以)
柴窝堡背斜位于柴窝堡凹陷中西部,背斜北翼陡 南翼缓,其南、北边界为断层控制,西部边界为剥蚀和 断层遮挡。
自中、新生代以来,柴窝堡凹陷经历了3期较强烈 的构造运动。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形成了北东向的 冲断褶皱构造,在三葛庄次凸褶皱抬升的过程中,柴窝 堡背斜形成雏形。此时地层受水平方向的挤压,但未 发生强烈的弯曲,在褶皱形成之前形成了少量平面 “X”型剪裂缝。在侏罗一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期间,博 格达的隆升与北天山的向北挤压作用共同将柴窝堡凹 陷抬起,柴窝堡背斜转入强烈褶皱期,并产生北倾背冲 逆断层。燕山期是柴窝堡背斜的主要形成期,这期间由 于应力持续作用,岩层发生强烈的弯曲,并产生大量的 高角度剪切裂缝,在剖面上表现为共轭剪裂缝以及纵张 性裂缝,其走向与构造长轴方向(近东西向)一致。另外 在褶皱过程中,由于层间滑动,形成顺层裂缝及与层面 斜交的剪裂缝(图3)。在喜山期,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强, 高角度的张性裂缝较为发育,一些早期形成的裂缝被叠 加改造,裂缝充填物有明显的充填期次特征。 2.3断 层
第3期
周进松等: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55
图2柴窝堡凹陷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特征 Fig.2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Yanshan movement in Chaiwopu Sag
通过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柴窝堡背斜裂缝发育 宽度一般为0.1~2 mm。岩心裂缝宽度大多为0.1~ 0.5 mm,少数裂缝宽度大于0.5 n·m,个别裂缝宽度达 1 mm以上。从裂缝发育性质分析,一般剪切裂缝宽 度较小,张裂缝宽度较大。野外露头剪切裂缝缝宽一 般为1~2 mm,局部可达2 cm;而张裂缝缝宽相对较 大,最大可达5 cm。镜下观察发现,67.3%的微裂缝 (宽度<0.1 mm)的宽度为0.03~0.05 mm。 1.4裂缝充填特征
密度为2.12条/m。其中,砂泥岩段低角度剪切裂缝 发育,裂缝密度达7.06条/m,裂缝间距为5 cm;砾岩 段裂缝欠发育,裂缝间距为o.4~2.o m。芦草沟组 (P:1)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上述2口井中裂缝岩心 段总长为26.35 m,裂缝总条数为154条,平均裂缝密 度为5.84条/m,岩心裂缝间距大多数小于5 cm。 1.3裂缝宽度
柴窝堡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柴窝堡凹陷中 西部,其主要勘探目的层上二叠统红雁池组和芦草沟 组为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基质孔隙度一般为 1%~6%,渗透率一般小于1×10~灶m2,属于低孔 隙、低渗透型储层。但岩心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对于改 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1储层裂缝特征
1.1裂缝的组系与产状 根据对野外露头调查和岩心裂缝观察结果,从裂
Abstract:The data of core description and survey of field fractu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ystems and altitude,property,de— velopment degree and control factors of fractures in the low—permeabillty and Iow—porosity reservoirs of Chaiwopu anticIine structure in Junggar Basin. Th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is area are mainly the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 and include three groups of fractures extending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from 310。to 330。,east—west direction from 270。to 280。and north—east direction from 40。to 60。 and also include a group of conj ugated shear fractures mainly centralized in north—west and east—west direc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ectonic fractures are controHed by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folding,Iithologic eharacteristics and ro£k thickness. Key words:Junggar Basin;Chaiwopu Sag;anticline structure;reservoir fracture;control factor
第27卷第3期 2006年5月
文章编号:0253—2697(2006)03一0053—04
石
油
学
报
ACTA PETROLEI SINICA
v01.27 May
No.3 2006
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周进松1 童小兰1’2 冯永宏1
(1.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表明,上二叠统红雁池组(P:h)裂缝发育程度较差,仅
柴参1井局部井段裂缝发育,裂缝发育密度相对较小 (表1)。柴参1井和达1井2口井中红雁池组裂缝岩 心段总长为32.57m,裂缝总条数为69条,平均裂缝
Table 1
表1 柴窝堡背斜岩心裂缝密度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ore fracture density in Chaiwopu anticline
万方数据
延长,方解石再次全充填或不完全充填。据推测,这种 裂缝形成于喜山期构造运动。
2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2.1构造应力场 一定范围内发育的裂缝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变形
和破裂的结果。它们的类型、空间展布、强度和演化都 应受控于构造应力场。
柴窝堡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夹持于南部依 林黑比尔根山和北部博格达山之间,其构造应力场主 要是由南北向挤压作用产生的。燕山期及以后时期的 北天山向北持续挤压和差异剪切活动与博格达隆升并 向南、北方向楔冲运动相结合的构造阶段是研究区构 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在晚侏罗世,由于博格达山开始 强烈隆升并向南、北楔冲,使得早期的南北向挤压向东 偏移,加上柴窝堡凹陷南的北天山段继续向北挤压,在 柴窝堡凹陷形成一种南北对冲的格局。研究区最大主 压应力迹线(图2)在主体为近南北向;在西部比较稳 定,主要为北北东向;在东部相对复杂,应力迹线从南 到北为北北西向到北北东向的弧形。应力表现为南高 北低的特点,在凹陷内形成近东西向的逆断层、逆冲断 层,北东和北西向的共轭断裂以及褶皱,这些褶皱作用 叠加在印支期形成的近北东向的规模较小的褶皱上, 形成一种斜向的褶皱叠加改造格局。野外裂缝测量 表明,研究区主要有北西向(310。~330。)、近东西向 (270。~280。)和北东向(40。~60。)的3组裂缝以及北 西向(320。±10。)和北西西向(280。±10。)的1组共轭 裂缝。喜山期形成的构造继承了燕山期的特征,一方
泳 、
锝 丑
●■I删 l~ —L㈣ 铡
碟
∞酉撕珂m
5
0
r.。P.-p.。r}L
0
焉
患 志 ■■■●■■吣 南 ■删南
1卜 ●■■■懈 ~明
倾角,(。)
图l 柴窝堡背斜岩心裂缝倾角分布
Fig.1 Frequency of core fracture inc“nation in Chaiwopu anticline
作者简介:周进松,男,1979年1月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石油地质专业,现为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 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E-mail:zjS—stone2004@yahoo.com.cn
万方数据
54
石
油源自文库
学
报
2006年第27卷
1.2裂缝间距 对柴窝堡背斜柴参1井和达1井的岩心裂缝统计
组共轭剪切裂缝。其中以Nw向和近Ew向裂缝为主,这些裂缝中又以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构造应
力、褶皱、断层、岩相(岩性)及岩层厚度等因素。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背斜构造;储层裂缝;控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TEll2.2
文献标识码:A
I)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fOr reserVoir fracture in Chaiwopu anticline of Junggar Basin
从岩心和露头裂缝面形态实际观察结果来看, 80%以上的裂缝为充填缝,少量为闭合缝,极少量为开 启裂缝。裂缝充填矿物主要有方解石、沸石、硅质等。 充填形式为全充填及不完全充填。
对充填矿物成分及裂缝切割关系的分析表明,研 究区的构造裂缝主要有3期矿物充填。第1期充填物 主要为方解石。第2期充填物为硅质、长石、沸石等, 显微镜下见硅质、沸石交代方解石。这两期裂缝主要 为剪切裂缝,据推测,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的挤压剪切应 力环境,因此燕山期是剪切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第 3期主要为较粗大的方解石充填张裂缝,多见切穿或 沿前期充填裂缝发育,对前期裂缝进行改造,裂缝加宽
摘要: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野外露头区裂缝调查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紫窝堡凹陷柴窝堡背斜低孔隙低渗透性储层构造裂缝的组系
与产状、裂缝的性质、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背斜储层主要发育有4组构造裂缝,分别
为Nw向(310。~330。)、近Ew向(270。~280。)和NE向(40。~60。)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10。)和Nww向(280。±10。)的1
面改造了燕山期的构造,另一方面由于作用.方式相同, 导致原有构造的幅度增大。
从岩心和露头看到,大多数裂缝是被方解石充填 的,有的裂缝面上方解石具有明显斜向擦痕,部分裂缝 充填的方解石还具有明显的两期充填特征及裂缝相互 切穿现象。燕山期可能为研究区裂缝的主要形成期, 喜山期为继承性加强改造期。 2.2褶 皱
柴窝堡背斜发育多条逆断层,且断层多发育在柴 窝堡背斜的核部,走向为近东西向(图2),有南倾和北 倾两种倾向。柴湖北断层和盐湖北断层控制了柴窝堡
万方数据
Fig.3
图3柴窝堡背斜裂缝发育机理 Mechanism of fracture formation in Chaiwopu anticline
背斜的基本形态,而柴湖断层和柴窝堡南断层使柴窝 堡背斜东翼变形更加强烈。柴参1井位于柴湖断层和 柴窝堡南断层所夹持的中心部位,由于断层面实际上 是个剪切面,因而大多数在断层附近与之相伴生的裂 缝都是与断层平行的剪裂缝、与断层共轭的剪裂缝或 等分这两个剪切方向锐夹角的张裂缝。岩心观察表 明,柴参1井剪切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张裂缝;而相 邻的处于地层变形相对平缓部位的达1井裂缝发育程 度较柴参1井差。因此,构造顶部和断层附近裂缝比 较发育;裂缝的发育与地层弯曲度有关。地层曲率越 大,则裂缝密度也越大。
缝力学性质判断,柴窝堡背斜目的层的构造裂缝以剪 切裂缝为主,裂缝产状较为稳定,主要包括NW向 (310。~330。)、近EW向(270。~280。)和NE向(40。~ 60。)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10。)和NWW向 (280。±10。)的1组共轭剪切裂缝。研究区剪切裂缝
一般延伸较远,切层深,部分后期被张裂缝改造扩张, 具有张剪性特征;张裂缝的产状不稳定,主要为近EW 向和NE向。从图1来看,构造裂缝总体是以高角度 (大于30。)裂缝为主;高角度裂缝占裂缝总数的 57.3%,低角度裂缝占42.7%。
(1.R已senrf^J行s£i£“£P o厂Ez户Zornzio踅以,2d DP可PZop,n已咒£,.,in咒g^n扎Oi£,iBZd,Qi。行Jin挖g 433124,C^inn; 2.C是i聍口己7理iw,。i£j,o厂GPosci£砧cPs,BP巧i挖g 100083,(瑰i挖以)
柴窝堡背斜位于柴窝堡凹陷中西部,背斜北翼陡 南翼缓,其南、北边界为断层控制,西部边界为剥蚀和 断层遮挡。
自中、新生代以来,柴窝堡凹陷经历了3期较强烈 的构造运动。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形成了北东向的 冲断褶皱构造,在三葛庄次凸褶皱抬升的过程中,柴窝 堡背斜形成雏形。此时地层受水平方向的挤压,但未 发生强烈的弯曲,在褶皱形成之前形成了少量平面 “X”型剪裂缝。在侏罗一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期间,博 格达的隆升与北天山的向北挤压作用共同将柴窝堡凹 陷抬起,柴窝堡背斜转入强烈褶皱期,并产生北倾背冲 逆断层。燕山期是柴窝堡背斜的主要形成期,这期间由 于应力持续作用,岩层发生强烈的弯曲,并产生大量的 高角度剪切裂缝,在剖面上表现为共轭剪裂缝以及纵张 性裂缝,其走向与构造长轴方向(近东西向)一致。另外 在褶皱过程中,由于层间滑动,形成顺层裂缝及与层面 斜交的剪裂缝(图3)。在喜山期,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强, 高角度的张性裂缝较为发育,一些早期形成的裂缝被叠 加改造,裂缝充填物有明显的充填期次特征。 2.3断 层
第3期
周进松等: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55
图2柴窝堡凹陷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特征 Fig.2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Yanshan movement in Chaiwopu Sag
通过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柴窝堡背斜裂缝发育 宽度一般为0.1~2 mm。岩心裂缝宽度大多为0.1~ 0.5 mm,少数裂缝宽度大于0.5 n·m,个别裂缝宽度达 1 mm以上。从裂缝发育性质分析,一般剪切裂缝宽 度较小,张裂缝宽度较大。野外露头剪切裂缝缝宽一 般为1~2 mm,局部可达2 cm;而张裂缝缝宽相对较 大,最大可达5 cm。镜下观察发现,67.3%的微裂缝 (宽度<0.1 mm)的宽度为0.03~0.05 mm。 1.4裂缝充填特征
密度为2.12条/m。其中,砂泥岩段低角度剪切裂缝 发育,裂缝密度达7.06条/m,裂缝间距为5 cm;砾岩 段裂缝欠发育,裂缝间距为o.4~2.o m。芦草沟组 (P:1)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上述2口井中裂缝岩心 段总长为26.35 m,裂缝总条数为154条,平均裂缝密 度为5.84条/m,岩心裂缝间距大多数小于5 cm。 1.3裂缝宽度
柴窝堡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柴窝堡凹陷中 西部,其主要勘探目的层上二叠统红雁池组和芦草沟 组为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储层基质孔隙度一般为 1%~6%,渗透率一般小于1×10~灶m2,属于低孔 隙、低渗透型储层。但岩心裂缝较为发育,裂缝对于改 善储层的储集性能起着重要作用。
1储层裂缝特征
1.1裂缝的组系与产状 根据对野外露头调查和岩心裂缝观察结果,从裂
Abstract:The data of core description and survey of field fractu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ystems and altitude,property,de— velopment degree and control factors of fractures in the low—permeabillty and Iow—porosity reservoirs of Chaiwopu anticIine structure in Junggar Basin. Th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is area are mainly the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 and include three groups of fractures extending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from 310。to 330。,east—west direction from 270。to 280。and north—east direction from 40。to 60。 and also include a group of conj ugated shear fractures mainly centralized in north—west and east—west direc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ectonic fractures are controHed by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folding,Iithologic eharacteristics and ro£k thickness. Key words:Junggar Basin;Chaiwopu Sag;anticline structure;reservoir fracture;control factor
第27卷第3期 2006年5月
文章编号:0253—2697(2006)03一0053—04
石
油
学
报
ACTA PETROLEI SINICA
v01.27 May
No.3 2006
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周进松1 童小兰1’2 冯永宏1
(1.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表明,上二叠统红雁池组(P:h)裂缝发育程度较差,仅
柴参1井局部井段裂缝发育,裂缝发育密度相对较小 (表1)。柴参1井和达1井2口井中红雁池组裂缝岩 心段总长为32.57m,裂缝总条数为69条,平均裂缝
Table 1
表1 柴窝堡背斜岩心裂缝密度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ore fracture density in Chaiwopu anticline
万方数据
延长,方解石再次全充填或不完全充填。据推测,这种 裂缝形成于喜山期构造运动。
2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2.1构造应力场 一定范围内发育的裂缝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变形
和破裂的结果。它们的类型、空间展布、强度和演化都 应受控于构造应力场。
柴窝堡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夹持于南部依 林黑比尔根山和北部博格达山之间,其构造应力场主 要是由南北向挤压作用产生的。燕山期及以后时期的 北天山向北持续挤压和差异剪切活动与博格达隆升并 向南、北方向楔冲运动相结合的构造阶段是研究区构 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在晚侏罗世,由于博格达山开始 强烈隆升并向南、北楔冲,使得早期的南北向挤压向东 偏移,加上柴窝堡凹陷南的北天山段继续向北挤压,在 柴窝堡凹陷形成一种南北对冲的格局。研究区最大主 压应力迹线(图2)在主体为近南北向;在西部比较稳 定,主要为北北东向;在东部相对复杂,应力迹线从南 到北为北北西向到北北东向的弧形。应力表现为南高 北低的特点,在凹陷内形成近东西向的逆断层、逆冲断 层,北东和北西向的共轭断裂以及褶皱,这些褶皱作用 叠加在印支期形成的近北东向的规模较小的褶皱上, 形成一种斜向的褶皱叠加改造格局。野外裂缝测量 表明,研究区主要有北西向(310。~330。)、近东西向 (270。~280。)和北东向(40。~60。)的3组裂缝以及北 西向(320。±10。)和北西西向(280。±10。)的1组共轭 裂缝。喜山期形成的构造继承了燕山期的特征,一方
泳 、
锝 丑
●■I删 l~ —L㈣ 铡
碟
∞酉撕珂m
5
0
r.。P.-p.。r}L
0
焉
患 志 ■■■●■■吣 南 ■删南
1卜 ●■■■懈 ~明
倾角,(。)
图l 柴窝堡背斜岩心裂缝倾角分布
Fig.1 Frequency of core fracture inc“nation in Chaiwopu anticline
作者简介:周进松,男,1979年1月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石油地质专业,现为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 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E-mail:zjS—stone2004@yahoo.com.cn
万方数据
54
石
油源自文库
学
报
2006年第27卷
1.2裂缝间距 对柴窝堡背斜柴参1井和达1井的岩心裂缝统计
组共轭剪切裂缝。其中以Nw向和近Ew向裂缝为主,这些裂缝中又以高角度的剪切裂缝为主。裂缝的发育和分布受控于构造应
力、褶皱、断层、岩相(岩性)及岩层厚度等因素。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背斜构造;储层裂缝;控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TEll2.2
文献标识码:A
I)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control factors fOr reserVoir fracture in Chaiwopu anticline of Junggar Basin
从岩心和露头裂缝面形态实际观察结果来看, 80%以上的裂缝为充填缝,少量为闭合缝,极少量为开 启裂缝。裂缝充填矿物主要有方解石、沸石、硅质等。 充填形式为全充填及不完全充填。
对充填矿物成分及裂缝切割关系的分析表明,研 究区的构造裂缝主要有3期矿物充填。第1期充填物 主要为方解石。第2期充填物为硅质、长石、沸石等, 显微镜下见硅质、沸石交代方解石。这两期裂缝主要 为剪切裂缝,据推测,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的挤压剪切应 力环境,因此燕山期是剪切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第 3期主要为较粗大的方解石充填张裂缝,多见切穿或 沿前期充填裂缝发育,对前期裂缝进行改造,裂缝加宽
摘要: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野外露头区裂缝调查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紫窝堡凹陷柴窝堡背斜低孔隙低渗透性储层构造裂缝的组系
与产状、裂缝的性质、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背斜储层主要发育有4组构造裂缝,分别
为Nw向(310。~330。)、近Ew向(270。~280。)和NE向(40。~60。)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10。)和Nww向(280。±10。)的1
面改造了燕山期的构造,另一方面由于作用.方式相同, 导致原有构造的幅度增大。
从岩心和露头看到,大多数裂缝是被方解石充填 的,有的裂缝面上方解石具有明显斜向擦痕,部分裂缝 充填的方解石还具有明显的两期充填特征及裂缝相互 切穿现象。燕山期可能为研究区裂缝的主要形成期, 喜山期为继承性加强改造期。 2.2褶 皱
柴窝堡背斜发育多条逆断层,且断层多发育在柴 窝堡背斜的核部,走向为近东西向(图2),有南倾和北 倾两种倾向。柴湖北断层和盐湖北断层控制了柴窝堡
万方数据
Fig.3
图3柴窝堡背斜裂缝发育机理 Mechanism of fracture formation in Chaiwopu anticline
背斜的基本形态,而柴湖断层和柴窝堡南断层使柴窝 堡背斜东翼变形更加强烈。柴参1井位于柴湖断层和 柴窝堡南断层所夹持的中心部位,由于断层面实际上 是个剪切面,因而大多数在断层附近与之相伴生的裂 缝都是与断层平行的剪裂缝、与断层共轭的剪裂缝或 等分这两个剪切方向锐夹角的张裂缝。岩心观察表 明,柴参1井剪切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张裂缝;而相 邻的处于地层变形相对平缓部位的达1井裂缝发育程 度较柴参1井差。因此,构造顶部和断层附近裂缝比 较发育;裂缝的发育与地层弯曲度有关。地层曲率越 大,则裂缝密度也越大。
缝力学性质判断,柴窝堡背斜目的层的构造裂缝以剪 切裂缝为主,裂缝产状较为稳定,主要包括NW向 (310。~330。)、近EW向(270。~280。)和NE向(40。~ 60。)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10。)和NWW向 (280。±10。)的1组共轭剪切裂缝。研究区剪切裂缝
一般延伸较远,切层深,部分后期被张裂缝改造扩张, 具有张剪性特征;张裂缝的产状不稳定,主要为近EW 向和NE向。从图1来看,构造裂缝总体是以高角度 (大于30。)裂缝为主;高角度裂缝占裂缝总数的 57.3%,低角度裂缝占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