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合集下载

储层地质学裂缝

储层地质学裂缝

第五章储层裂缝裂缝是油气储层特别是裂缝性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更是良好的渗流通道。

世界上许多大型、特大型油气田的储集层即为裂缝性储层。

作为一种特殊的孔隙类型,裂缝的分布及其孔渗特征具有其独有的复杂性,它不象正常孔隙那样通过沉积相、成岩作用及岩心分析能够较为容易地预测和评价。

由于裂缝的存在对油气储层的勘探和开发会导致很大的影响,因而对油气储层中裂缝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本章主要介绍裂缝系统的成因、裂缝的基本参数、孔渗性以及裂缝的探测和预测方法。

第一节裂缝的成因类型及分布规律所谓裂缝,是指岩石发生破裂作用而形成的不连续面。

显然,裂缝是岩石受力而发生破裂作用的结果。

本节分别从力学和地质方面简要介绍裂缝的成因分类及分布规律。

一、裂缝的力学成因类型在地质条件下,岩石处于上覆地层压力、构造应力、围岩压力及流体(孔隙)压力等作用力构成的复杂应力状态中。

在三维空间中,应力状态可用三个相互正交的法向变量(即主应力)来表示,以分量σ1、σ2、和σ3别代表最大主应力、中间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图5-1)。

在实验室破裂试验中,可以观察到与三个主应力方向密切相关的三种裂缝类型,即剪裂缝、张裂缝(包括扩张裂缝和拉张裂缝)及张剪缝。

岩石中所有裂缝必然与这些基本类型中的一类相符合。

图5-1 实验室破裂实验中三个主应力方向及潜在破裂面的示意图图中A示扩张裂缝,B、C表示剪裂缝1.剪裂缝剪裂缝是由剪切应力作用形成的。

剪裂缝方向与最大主应力(σ1)方向以某一锐角相交(一般为30°),而与最小主应力方向(σ3)以某一钝角相交。

在任何的实验室破裂实验中,都可以发育两个方向的剪切应力(两者一般相交60°),它们分别位于最大主应力两侧并以锐角相交(图5-1)。

当剪切应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便产生了剪切破裂,形成剪裂缝。

根据库伦破裂准则,临界剪应力与材料本身的粘结强度(τo)及作用于该剪切平面的正应力(σn)和材料的内摩擦系数(μ)有关,即,τ临界=τo+μσn剪裂缝的破裂面与σ1-σ2面呈锐角相交,裂缝两侧岩层的位移方向与破裂面平行,而且裂缝面上具有“擦痕”等特征。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分析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分析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分析柴窝堡盆地是位于新疆的一个断陷盆地,南缘断层是该地区重要的构造断层之一。

本文将对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的地质背景。

柴窝堡盆地位于泰山断裂带与北天山断裂带的交汇区,是两个断裂带的接合部位。

南缘断层是盆地的一条主要构造断层,具有重要的构造地质意义。

针对该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可以通过地质实地调查、地震监测和岩石地层剖面等方法进行分析。

首先,地质实地调查是获取断层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对断层附近的露头和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记录断层面的形态和特征。

例如,观察断层面的断裂类型,如正断层、走滑断层或逆断层等,以及断层面的走向和倾角等参数。

此外,还可以观察断层带的岩石变形特征,如断层面上的压痕、韧性剪切带和断层泥等。

通过这些观察数据,可以初步了解断层的活动历史和滑动速率的变化趋势。

其次,地震监测是判定断层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布设地震仪网络并分析地震记录,可以确定断层活动的规模和频率。

通过测定地震震级、震源深度和震源机制等参数,可以初步推断断层的构造特征和滑动速率。

最后,岩石地层剖面分析可以提供关于地层变形和沉积物堆积的信息。

通过对断层附近的岩石地层进行详细描述和测量,可以确定地层错断和断层面上的沉积物堆积情况。

通过测量岩性变化和沉积物颗粒大小等参数,可以推断断层的滑动速率和断层活动的规模。

综合以上三种方法的结果,可以得出关于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与滑动速率的分析结论。

例如,该断层是一条以走滑为主的活动断裂,断层面倾角较小,滑动速率较缓慢。

断层活动频率较低,断层面上的断层泥和岩性变形特征表明断层的历史活动时间跨度较长。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述分析结果仅为初步推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数据支持。

希望这些分析能够为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的地质研究和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背斜圈闭内岩性—构造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背斜圈闭内岩性—构造油藏储层特征研究

背斜圈闭内岩性—构造油藏储层特征研究作者:魏朋朋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上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针对某背斜圈闭内岩性-构造油藏,开展精细储层特征研究,利用地震解释、现场勘探、室内实验以及综合分析软件,开展沉积相、储层厚度、储层物性以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进一步提高地址认识,为建立精确地质模型以及后续方案编制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岩心构造油藏;沉积相;储层物性;非均质性1 概况研究区块位于埕宁隆起向歧口凹陷过渡的斜坡部位,北起K2-K4井一线,南至埕宁隆起北缘,东至矿区边界。

由北向南主要发育近东西走向的五条主干断层,受其控制发育多个局部构造,宏观为一被断层复杂化的背斜圈闭。

2 沉积相在开始接受新生代沉积物之前,该地区为长期遭受剥蚀的地区,前中生代地层遭受了明显的褶皱变形,出露地表的上部地层被削截,剥蚀下来的物质成为沉积区的物源。

关家堡地区自新生代开始接受沉积以来,古地形一直保持南高北低的大趋势,因此,南部埕宁隆起始终是该区沉积的主要物源。

沙三段沉积了一套不完整的正旋回粗碎屑沉积物,岩性为含砾不等粒岩屑长石砂岩,为盆地边缘粗碎屑相。

沙三段沉积只在羊二庄断层下降盘及断裂斜坡上的M1井发育,羊二庄断层以南没有沙三段沉积物。

沙二段基本未接受沉积。

沙一段地层沉积特征及其变化很大。

沙一段地层超覆在盆地边缘前中生界地层之上。

本区沙一下段在羊二庄断层以北的下降盘以及M1井附近的陡坡带为浅湖相碳酸盐岩沉积区,该区以南到羊二庄南断层附近为滨湖相,沉积泥岩,局部发育少量滩坝砂。

沙一上段发育了一系列小型河流三角洲和扇三角洲。

NgⅠ油组为辫状河沉积。

砂岩分布范围大,单层厚度大,该套砂岩分布稳定,河网密布,多期辫状河叠加连片,在工区内砂体连片分布。

辫状河的流向大致呈南西-北东向。

沉积亚相包括河床和溢岸沉积,其中河床沉积根据电测曲线形态划分为心滩、河床滞留沉积微相。

明化镇组为典型“泥包砂”沉积特点,为曲流河沉积,沉积亚相包括河床与河漫两种,其中河床亚相主要包括点砂坝与河床滞留沉积微相,河漫亚相在本区以泛滥平原为主。

新疆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期次及渗流特征

新疆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期次及渗流特征

新疆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构造裂缝发育特征、期次及渗流特征范存辉;李治;李虎;袁云峰;秦启荣;李朝旭【期刊名称】《地质科技情报》【年(卷),期】2018(37)3【摘要】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储层性能受到不同期次构造裂缝控制,裂缝对油气的富集及产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形成期次及渗流特征将为有效评价与开发有利储层提供依据。

该区主要发育高角度缝和斜交缝,裂缝发育方位包括近EW向(270°±10°)、NW向(300°±15°)、NE向(45°±15°)和SN(0°±10°)。

利用裂缝充填物成分及切割关系、裂缝充填物包裹体测温和岩石声发射试验等研究结果,结合构造演化历史,认为该区构造裂缝至少可以划分为4期:第1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中期,充填物为细粒方解石及绿泥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5~82℃;古构造应力值为49.6 MPa;第2期构造裂缝形成于海西构造运动晚期,充填物为石膏,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2~97℃,古构造应力值为39.9 MPa;第3期构造裂缝形成于印支构造运动期,充填物主要为较粗粒方解石,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6~112℃,古构造应力值为34.1 MPa;第4期构造裂缝形成于燕山构造运动期,该期裂缝几乎未充填,古构造应力值为26.5 MPa。

受现今应力场的影响,近EW向裂缝的张开度大、渗透率高,是布置开发井网时优先考虑的方向,随着油田开发,不同组系裂缝渗透性的动态变化各不相同,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井网调整。

【总页数】6页(P38-43)【关键词】发育特征;期次;构造裂缝;中拐地区;火山岩【作者】范存辉;李治;李虎;袁云峰;秦启荣;李朝旭【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六采气厂【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36【相关文献】1.甘肃昌马地区早寒武世地层中辉绿质次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J], 黄增保;李葆华;金霞;张有奎2.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元城地区构造裂缝特征与形成期次的划分 [J], 高金栋;周立发;冯乔3.新疆富蕴地区中泥盆统阿勒泰组喀腊曼哲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环境研究[J], 张亚峰;蔺新望;郭岐明;吕军利;赵端昌;王星;王旭;党晨;申维娜4.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特征与油气成藏 [J], 李虎;唐洪明;秦启荣;范存辉;韩嵩;杨仓;钟城5.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中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风化壳储层特征与油气成藏 [J], 李虎;唐洪明;秦启荣;范存辉;韩嵩;杨仓;钟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裂缝性储集层精品PPT课件

裂缝性储集层精品PPT课件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2、裂缝的类型
不同的分类依据有不同的分类方案。
裂缝的成因
力学成因:张性裂缝、压性裂缝、扭性裂缝 地质成因:构造裂缝、地层裂缝、其他裂缝
裂缝的几何性质
几何形态:走向缝、倾向缝、垂直缝、水平缝 大小:微裂缝、裂缝
裂缝的孔隙特征
充填程度:无充填、半充填、充填 充填物质:方解石、白云石等
B、长间距声波测井(Long-Spaced Sonic Log,简称LSS)
LSS遇到裂缝后,声波的能量从一种波的形式转换到另一 种形式(如从Stoneley波到Pseudo—Ralyleigh波),因此接收 到的能量变弱。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C、全波列声波(Array—Sonic)
Reservoir Geology
白云岩裂缝级别层次特别丰富
储层地质学
2、有利的构造部位
Reservoir Geology
裂缝时构造运动的结果,裂缝的发育与断层和褶皱密切相关。
(1)褶皱上的有利部位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2)与构造作用时期的关系 在构造运动的早期,地层变形不太强烈时所产生 的裂缝主要在脆性薄地层中,且裂缝产状微垂直 与构造走向。 构造运动的中晚期,裂缝发育在较厚的地层中, 切产状平行于走向。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一、裂缝储集层概述
储层地质学
Reservoir Geology
1、裂缝
裂缝是一种岩石间丧失结合力的空间面。 裂缝两侧的岩石发生了显著位移则称为断层。而没有 发生较大位移则称为节理。 裂缝的存在是裂缝性储集层形成的必要条件。 裂缝的空间分布影响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和油水运动规 律,最终影响油气采收率。 裂缝研究是储层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柴窝堡凹陷红雁池及芦草沟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柴窝堡凹陷红雁池及芦草沟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现代矿 业
2 0 1 3年 7月第 7期
于长 石 、 石英 和 喷出岩 岩屑 中 , 后者 指岩石 中的各种 裂缝 。溶蚀 裂缝孔 隙指 原 先 的裂 缝 被充 填 物 交 代 、 溶蚀 或裂 隙 中的易溶 充 填 物受 到淋 滤 、 溶 蚀后 形 成 的裂缝 。红雁池一 芦 草 沟组 储 层 中 , 这 两类 裂 缝 较 发育 , 对储 层渗滤 能力 及孔 隙连通起 着重要 作 用 。
主, 部分 为 凹凸接触 , 孔 隙胶 结 为主 , 总 体 上具 有 结 构成 熟度 较低 的特点 ; 胶结物 以碳 酸盐及 沸石为 主 ,
泥质 含量 普遍较 低 , 且 以泥质 杂基 的形式 出现 , 在个
的油气 勘探 研究 提供地 质勘探 信息 。
1 地 质概 况
柴窝 堡 凹陷位 于准格 尔盆地东 南缘 。凹陷东部
或特 低孔 、 特低 渗储层 。储层 发 育主要 受到岩 性 、 沉积微 相 和成 岩 作 用控 制 , 有利储 集相 带主 要 为 滨 浅湖 滩坝和 河 口坝砂 体 , 溶蚀作 用和 裂缝发 育对 改善储层 物性 具有积 极 意义。
关键词 储层 成岩作 用 红雁 池组 芦草 沟组 柴 窝堡 凹 陷
草沟组储 层研 究较 为分散 , 未对该 层进 行 系统研究 。 同时 , 对 控 制 储 层 发 育 的主 要 因素 研 究 程 度 偏 低 。 因此 , 本 研究 综合 利用 野 外 露 头采 样 和 岩 心资 料 分
析 等方 法 , 以红雁 池一芦 草沟组 为 目的层 , 系统分 析 柴窝堡 凹陷 目的层 岩石 学 和储 集 物 性 特征 , 探 讨 影 响 目的层储 层储 集性 能 的控 制 因素 , 以期 为该 地 区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曹海防;夏斌;范立勇;张娣;胡勇【期刊名称】《天然气地球科学》【年(卷),期】2007(18)1【摘要】通过对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裂缝油气藏的研究,并结合该区基本油气地质特征,认为该区裂缝类型主要为构造裂缝、成岩裂缝和孔隙流体异常压力裂缝;裂缝成因机制有所不同,各机制对本区裂缝的形成和发育程度影响也不同。

构造作用是本区裂缝形成的主要动力,成岩作用对裂缝的生成及发育程度有一定的影响。

孔隙流体异常压力仅对深部储层中裂缝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裂缝油气藏成藏组合均为自生自储,断裂带及其背斜轴部裂缝带控制了裂缝油气藏的总体分布。

由于岩性及其组合对裂缝形成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导致纵向上裂缝性储层及油藏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较发育的层段和碳酸盐岩向膏岩过渡的层段。

【总页数】4页(P71-73)【关键词】南翼山;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分布规律【作者】曹海防;夏斌;范立勇;张娣;胡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3【相关文献】1.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特征及形成条件 [J], 甘贵元;魏成章;常青萍;严晓兰;崔俊;王爱民;陈登钱2.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油田中浅层流体压力封存箱形成机理 [J], 喻廷旭;张君峰;汪立群;薛建勤;许浩;王凯3.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浅油藏储层特征 [J], 党玉琪;陈子炓;施泽进;寿建峰;陈洪德4.柴达木盆地南翼山N21油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J], 白金莲;袁冬娇;李显明;赵为永;张红欣5.柴达木盆地南翼山N21油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 [J], 白金莲;赵为永;李显明;袁冬娇;张红欣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变化分析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变化分析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变化分析一、引言新疆柴窝堡盆地位于新疆西部,是典型的断陷盆地。

在该盆地的南缘区域,存在着一系列的断层,其中晚第四纪活动的特征及滑动速率变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二、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分析1. 断层活动特征根据对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的实地调查和震源机制分析,可以观察到断层呈现出走滑和逆冲型断层两种活动特征。

走滑断层主要表现为左行走滑,与库尔勒断裂带的运动方式相似;而逆冲型断层则表现为褶皱的形成。

2. 活动时期分析通过采集柴窝堡盆地附近地层的分析,可以发现晚第四纪的活动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晚第四纪(约12万年前),晚期晚第四纪(约3万年前)。

早期的活动表现为逆冲造山作用,形成了一系列高耸的褶皱;而晚期的活动则以走滑作用为主。

三、滑动速率变化分析1. 现代速度测量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以及地震数据,可以测量断层的现代速度。

据相关研究表明,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的断层速度在不同段落有所差异,整体呈现出从东向西递减的趋势。

2. 古地震研究通过对断层附近地层进行岩石学、测年学等分析,可以发现断层的滑动速率在过去的地质时期也存在变化。

尤其是在晚第四纪的时期,断层速率呈现明显的加速阶段和相对稳定的阶段。

3. 数值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预测断层的滑动速率变化。

通过建立复杂的断层模型,考虑不同的地质构造、地应力分布等因素,可以对断层活动进行模拟,并预测其滑动速率的变化。

四、讨论与结论1. 影响断层滑动速率变化的因素断层滑动速率的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地应力状态、地质条件、板块运动速度等。

与此同时,地震活动、地壳形变等也可能对断层的滑动速率变化产生影响。

2. 研究意义和展望深入研究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及滑动速率变化,对于理解该盆地地质构造演化、地震危险性评估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未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数据和模拟方法来进一步完善对断层活动的认识。

呼图壁背斜构造模型和成因机制

呼图壁背斜构造模型和成因机制

呼图壁背斜构造模型和成因机制
邓妤婷;何登发;张奎华;齐雪峰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2023(58)1
【摘要】呼图壁背斜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冲断带的北部,属于天山向准噶尔盆地下方逆冲带的最前缘。

基于全新的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本文揭示了呼图壁背斜具有上下分层变形的特点,背斜发育双层滑脱的构造形态,浅层主要以古近系紫泥泉子组的石膏质泥岩为滑脱面,与上覆的古近系和新近系地层产生滑脱背斜;深层主要以侏罗系的八道湾组和西山窑组的煤层为区域性的滑脱面,产生侏罗系和上覆地层的断背斜构造,深浅层滑脱叠置,总缩短量达1 210 m。

受二叠系隆凹构造格局的影响,石炭—二叠系古凸起对新生界的变形具有定形、定位的作用。

利用ADS法定量分析和研究表明呼图壁背斜的形成经历了前期弱挤压构造运动,发育时间在新近纪,约23 Ma,后期为强烈的挤压构造运动,时间在7 Ma左右,呼图壁背斜的发育与南缘天山的期次隆起具有很好的响应。

【总页数】11页(P154-164)
【作者】邓妤婷;何登发;张奎华;齐雪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相关文献】
1.以构造成因机制研究指导复杂背斜精细解释--柳泉南断背斜形成机理与滚动勘探开发
2.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斜坡背斜—似花状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3.东海盆地西湖凹陷西斜坡背斜——似花状构造特征及成因机制
4.盆-山转换带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
——以四川盆地东南部桑木场背斜为例5.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英买2号背斜的成因机制与构造模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南柴窝堡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充填模式探讨

准南柴窝堡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充填模式探讨
[ 20]
陆相沉积盆地由于构造演化、 沉积充填、 油气成 藏条件以及成藏规律等均与海相沉积盆地有较大的 差异, 因此, 在陆相盆地中建立等时地层格架 , 并在 此基础上研究层序的发育特征、 充填机制、 叠置模式 等对于陆相含油气盆地的油气勘探有着重要的指导 意义。本文以新疆准噶尔盆地南部柴窝堡凹陷二叠 纪 白垩纪地层为例, 探讨受多期构造活动改造的 复杂叠合盆地层序发育的主控因素及体系域背景下 沉积物的空间叠置模式。
接触面角度不整合。这些区域性不整合面在盆地范 围内等时 并普 遍发育 , 据 此划分 出 5 个 一级层 序 ( 构造层序 M S I- V ) 和 8 个 二级层 序 ( 亚 构造层 序 SS1- 8 ) ( 见表 1) 。以一级层序界面 SB1 为例, SB1 为 塔什库拉组 ( P1 t ) 与乌拉泊组 ( P2w ) 之间的角度不 整合面, 该界面上、 下岩石组合类型及沉积体系截然 不同 , 界面上为 SQ3 层序乌拉泊组 ( P2w ) 海侵体系 域的滨浅海 浅海陆棚体系, 反映的是基准面上升 的向上变细的沉积序列; 界面下为 SQ 2 层序塔什库 拉组 ( P1 t )低位体系域背景的陆棚斜坡沉积体系和 滨浅海沉积体系, 发育进积浊积岩及重力滑塌沉积。 该界面是柴窝堡地区由陆表残余海向陆相湖盆转化 的关键界面, 并且在准噶尔盆地、 吐哈盆地、 三塘湖 盆地等均可见到该不整合面。 研究区三级层序边界的识别与确定主要通过岩 心、 测井曲线和野外露头等资料, 包括假整合或局部 不整合、 河道底部冲刷面、 古土壤、 根土层及岩性突 变界面等 构成。据此 将其 划分 出 19 个三 级层 序 ( SQ 1- 19 ) (见表 1)。
第 6期
李红等 : 准南柴窝堡凹陷层序地层格架及充填模式探 讨

焉耆盆地宝中背斜构造断层特征再认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焉耆盆地宝中背斜构造断层特征再认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焉耆盆地宝中背斜构造断层特征再认识及其对油气的控制谭吉勇【摘要】原有对宝中背斜构造断层特征的认识已不能满足油气勘探开发的要求,利用钻井、测井、地层对比、地震等资料,对宝中区块断层特征进行再认识.研究表明:首次在本区利用多种地震信息技术(三维数据体、相干数据体、倾角切片以及时间切片等)进行综合解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共解释出14条不同级别(Ⅰ、Ⅱ、Ⅲ级)的断裂,将原有F4、F13和F6、F7断层分别认定为同一条断层,新增识别Ⅲ断层5条,同时对不同级别的断层特征进行了描述.最终分析认为Ⅰ级断层对背斜形成、展布特征以及油气聚集具有控制作用,Ⅱ级断层对背斜形成有影响,同时控制着油气水分布,Ⅲ级断层使油水关系及油层分布特征更加复杂.【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11【总页数】7页(P140-146)【关键词】断层特征;地震解释;宝中背斜;焉耆盆地;再认识【作者】谭吉勇【作者单位】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新疆采油厂宝浪采油管理区,焉耆84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2宝浪油气田构造位置上属于宝浪苏木构造带,可进一步分为宝南断鼻、宝中和宝北背斜构造。

其中宝北区块为该区的主力产区,该区自1996年开发以来,累计产油近200×104 t,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阶段,如何稳产并增产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多年来,前人对宝北构造已经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特别是近年来杜清、万力、秦飞等学者[1—4]对宝北区块构造、沉积、储层、油藏等特征进行了再认识,而对宝中背斜研究较少,为了寻找油气接替区,实现稳产目标,油田目前已将宝中区块作为重要的开发区域,因此开展宝中背斜综合地质研究很有必要。

现在从前人研究成果着手,对宝中区块断裂特征进行再认识,并探讨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以期为该区后期勘探开发提供指导作用。

焉耆盆地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晚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其夹持于塔里木、准噶尔、吐哈三个盆地之间,呈北西西向延伸,形态为菱形。

商务部下达2013年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额

商务部下达2013年第二批稀土出口配额
参 考 文 献
涛, 赵伏 军. 我 国急倾斜 煤层 开采 的现状 及发展
[ 1 1 ] l J j Q i , Wa n g T u o f u ,X i e Xi n o n g .A f r a c t u r e n e t w o r k m o d e l a n d
粒 间溶 孔 、 粒 内溶孔 等次 生孔 隙 , 从 而使 孔 隙结构 及 储 集 物性 变好 。而 构造作 用使 岩 石破裂 形成 大量 裂 缝- 1 和沿 裂缝 发 育 的溶 缝 , 对发 育 各类 次 生孔 隙和
改 善储 层 的孔 、 渗性 贡献 更 明显 。
西安 : 西北大学 , 2 0 0 6 .



琦等 : 柴 窝堡 凹 陷红 雁 池及 芦草 沟组储层 特征 及控 制 因素 的质量 起到 决定性 的作 用 。
参 考 文 献
2 0 1 3年 7月第 7期
绿 泥石 以及 伊 蒙混层 。各 类 自生黏 土矿 物 以孔 隙衬 边 或 充填孔 隙 或在颗 粒 表面形 成 薄膜 , 使 喉 道变 窄 ,
o p e n f r a c t u r e a n a l y s i s o f a t i g ht s a n d s t o n e g a s r e s e r v o i r i n Do n g pu
D e p r e s s i o n ,B o h a i w a n B a s i n ,E a s t e r n C h i n a[ J ] .G e o p h y s i c a l
低 渗 和特低 孔 、 特低 渗储 层 。
成碎屑成分 投点 [ J ] .成都 理工 学 院学报 , 2 0 0 2 , 2 9( 2 ): 9 8 —

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
储集空间以原生粒间孔、粒间溶蚀孔、填隙物内溶孔为主,局部发育裂缝,可改善储集性能。
物源主要来自南部的伊林哈比尔尕山。目的层红雁池组、芦草沟组储集岩岩性为砾岩、砂砾岩,红雁池组、芦草沟组为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扇三角积相体系进一步可划分为浅湖亚相和半深湖-深湖亚相。
红雁池组、芦草沟组储层物性为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较好的储层物性主要位于研究区产气层内。通过岩心与薄片观察、扫描电镜及X衍射全岩分析,目的层红雁池组、芦草沟组砂砾岩储层为近源快速堆积的产物,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双低”,储层厚度大、物性差、孔隙结构复杂。
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凹陷二叠系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
准噶尔盆地是中国西部油气资源丰富的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研究区主要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次级构造单元一柴窝堡凹陷,是海西期褶皱岩系基础上发育的一个山间盆地。前期勘探实践及相关研究认为储层质量是控制该地区含油性及产能的核心因素,因此系统开展沉积体系精细研究及储层特征研究,对准噶尔南缘地区实现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踏勘及剖面观察表面:柴窝堡凹陷二叠系地层主要出露于博格达山前地带,地层发育完整,剖面连续,接触关系清楚。柴窝堡凹陷北部和西部岩性以泥页岩为主,南部和东部以砂岩、砂砾岩为主,中部以泥岩加砂岩为主。
通过系统地开展地震、地层划分及对比,二叠系芦草沟组-红雁池组划分为5个III级层序,每个层序的发育均与南部伊林哈比尔尕山隆升、湖平面升降及气候变化综合作用有关,水体变化总体上由浅→深→浅。地质、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研究表明:柴窝堡凹陷总体为山前湖泊沉积体系特征,南部陡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缓坡带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前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垂向上构成大的退积-进积旋回。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探析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探析

新疆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探析1. 引言柴窝堡盆地位于新疆地区,是一个活跃的构造场地。

对该地区南缘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进行探索和分析,有助于对其地壳运动机制和地震风险的理解和评估。

本文将就该地区南缘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滑动速率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论述。

2. 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根据多次地质调查和地震监测资料,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在晚第四纪以来表现出较为活跃的特征。

断层破裂带的构造形态呈现多种类型,包括走向断层、逆断层以及走向-逆断层组合等。

此外,断层破裂带上还存在一系列的剪切断裂构造,如高角度逆断层、推覆断层和走向滑动断裂等。

这些构造特征表明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在晚第四纪以来经历了多次的活动,可能与周边地质构造及板块运动有关。

3. 滑动速率的测定与分析滑动速率的测定常通过震源破裂面的几何特征以及地震地层分析等方法进行。

在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的研究中,可以利用多种技术手段来测定滑动速率。

例如,可以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获取断层线性地表形变的数据,结合GPS测量和地震记录,对断层滑动速率进行推算。

此外,还可以通过地质地貌学的研究方法,比如断层滑动的沉积地貌特征、湖泊物理学等,以确定滑动速率的估计值。

综合利用这些方法和数据,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析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的滑动速率。

4. 可能的影响因素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的晚第四纪活动与滑动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

首先,地壳构造和板块运动是断层活动的根本驱动力。

柴窝堡盆地位于中国西部活动大陆边缘,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带,构造运动频繁且复杂。

其次,地下流体的压力变化可能对断层的活动产生影响。

断层活动与地下流体的充注相关,地下水的充注和排泄可能导致断层面滑动和剪切破坏。

此外,地球物理因素如地热梯度和地质体的力学性质都可能对断层活动产生影响。

5. 结论综上所述,对柴窝堡盆地南缘断层晚第四纪活动及滑动速率的探析显示该地区存在较为活跃的晚第四纪断裂体系。

柴达木盆地西部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分布模式

柴达木盆地西部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分布模式

柴达木盆地西部裂缝的成因机制和分布模式童亨茂;曹戴勇【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04(025)006【摘要】柴达木盆地西部不同构造带裂缝的发育特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可归纳为"南翼山型"、"咸水泉型"和"狮子沟型".裂缝发育的组合型式与成因机制与变形方式、变形强度以及边界作用条件等相关.通过对裂缝成因类型与构造带变形强度(应变量)之间的定量分析,认为挤压褶皱区裂缝的分布模式共有3种:横张裂缝+纵张裂缝+顺层缝(Ⅰ型);横张裂缝+纵张裂缝+平面共轭剪裂缝+顺层缝(Ⅱ型);横张裂缝+纵张裂缝+顺层缝+平面共轭剪裂缝+剖面(共轭)剪裂缝(Ⅲ型).可见,变形强度越大,裂缝的组合型式就越复杂.就总体而言,柴达木盆地西部构造裂缝以横张和纵张裂缝为主.【总页数】6页(P639-643,649)【作者】童亨茂;曹戴勇【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石油大学石油天然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0;中国矿业大学煤炭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2【相关文献】1.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的成因演化及其对地层分布模式的控制作用 [J], 王颖;王英民;王晓洲;辛仁臣;赵志魁;赵占银2.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系储层裂缝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J], 曾联波;巩磊;祖克威;唐小梅;王铁成;王成刚;许文国3.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E32裂缝成因与油气地质意义 [J], 李翔;王建功;张平;李琳;黄成刚;伍坤宇;张庆辉;龙伟4.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界水平裂缝及其构造意义 [J], 李剑;曾联波;林煜;刘国平;曹东升;王兆生5.柴达木盆地西部南翼山裂缝油气藏形成机制及分布规律 [J], 曹海防;夏斌;范立勇;张娣;胡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

柴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

柴西北地区断裂活动及构造演化
张守仁;万天丰
【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
【年(卷),期】2004(031)002
【摘要】柴达木盆地西北地区花状断褶构造和后生表褶构造分布普遍,断裂活动具明显的剪切挤压性质.根据柴西北地区白垩纪-第四纪的沉积特征,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研究成果,将构造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早白垩世中期-古新世的拗陷阶段、始新世-渐新世的引张-剪切阶段、新近纪-早更新世的强烈挤压-剪切阶段和中更新世以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柴西北地区的构造演化受周缘山系构造活动的严格控制,中新世是断裂活动和构造裂缝形成的重要时期.图7表1参6
【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张守仁;万天丰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2.1
【相关文献】
1.柴东埃姆尼克山控山断裂活动特征分析 [J], 柴先平;张俊锋
2.西北地区盆山构造演化及其控煤作用分析 [J], 江涛;刘占勇;程磊;李晖
3.辽河盆地东部凹陷中段断裂活动特征及构造演化史 [J], 金文正;万桂梅
4.柴西油砂山地区英北断裂活动时限及形成机制 [J], 万传治;石亚军;马新民;吴武
军;王鑫
5.中国西北地区蛇绿岩时空分布与构造演化 [J], 李智佩;吴亮;颜玲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查方向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查方向

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查方向俞仁连;杨树生
【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
【年(卷),期】1996(018)003
【摘要】达坂城次凹是准尔盆地堡凹陷的次级构造单元。

由于受燕山运动的影响,断裂活动剧烈,形成了6个构造带。

在逆断层控制下,形成的断块背斜型局部构造,经喜马拉雅运动改造而定型。

根据次凹生油岩成油演化及其与局部构造,断裂形成期的配套关系,可认为达坂城次凹具有形成中小型油气田的石油地质条件。

【总页数】7页(P237-243)
【作者】俞仁连;杨树生
【作者单位】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地矿部西北石油地质局地质大队【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南贝尔凹陷东次凹构造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J], 白如清
2.南贝尔凹陷东次凹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J], 李艳杰
3.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上二叠统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勘探方向 [J], 郭建军;陈践发;朱忠云;陈仲宇;肖加彬
4.准噶尔盆地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断裂系统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J], 袁浩伟;陈书平;戴鹍;于洪洲;王信棚;汪誉新;赵怀博
5.柴窝堡凹陷达坂城次凹油气成藏条件及勘探方向 [J], 旷理雄;郭建华;王英明;冯永宏;李广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柴窝堡凹陷上二叠统红雁池组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柴窝堡凹陷上二叠统红雁池组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柴窝堡凹陷上二叠统红雁池组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张银【摘要】为研究柴窝堡凹陷红雁池组储集层发育类型及油气储层分布特征,采用岩矿分析、物性分析、铸体薄片、荧光薄片、扫描电镜和压汞资料,对红雁池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物性、孔隙类型及孔隙结构特征进行研究,深入分析储层的主要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红雁池组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砾岩和岩屑砂岩,具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低的特点,属超低孔超低渗储层;次生溶孔和裂缝是红雁池组主要储集空间类型;喉道类型以片状、弯片状为主.研究区储层物性受控于沉积因素、成岩因素和裂缝.沉积微相、岩石粒度、岩石成分是影响红雁池组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改善储层物性,压实作用破坏储层物性,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具有双重影响.裂缝发育增加了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期刊名称】《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6(036)003【总页数】8页(P400-407)【关键词】主控因素;沉积因素;成岩作用;红雁池组;柴窝堡凹陷【作者】张银【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西部分院,山东东营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柴窝堡凹陷地处乌鲁木齐市以南,南北被伊林黑比尔根山和博格达山所夹持[1],构造上可划分为永丰次凹、三葛庄次凸和达坂城次凹3个亚二级构造单元[2],中石化探区勘探面积约0.17×104 km2(图1)。

前人对研究区的烃源岩[3]、油气藏形成条件[4-5]、油气资源潜力[6]及油气藏类型[1]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受资料精度的限制,针对研究区红雁池组储层发育情况的研究较少。

柴窝堡凹陷自20世纪80年代勘探至今,多家单位先后钻探的ch1_d井、da1井、ch1_c1井分别在上二叠统红雁池组见到油迹、荧光油气显示,证实了红雁池组油气层的存在,但一直未能获得重大的勘探突破,显示出油气储层发育的复杂性。

文中以显微薄片分析为基础,结合其它分析化验手段,研究红雁池组储层岩石特征、储集空间及物性特征,进而分析储层主要控制因素,为研究区油气储层分布提供有效证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窝堡背斜位于柴窝堡凹陷中西部,背斜北翼陡 南翼缓,其南、北边界为断层控制,西部边界为剥蚀和 断层遮挡。
自中、新生代以来,柴窝堡凹陷经历了3期较强烈 的构造运动。三叠纪末期的印支运动形成了北东向的 冲断褶皱构造,在三葛庄次凸褶皱抬升的过程中,柴窝 堡背斜形成雏形。此时地层受水平方向的挤压,但未 发生强烈的弯曲,在褶皱形成之前形成了少量平面 “X”型剪裂缝。在侏罗一白垩纪的燕山运动期间,博 格达的隆升与北天山的向北挤压作用共同将柴窝堡凹 陷抬起,柴窝堡背斜转入强烈褶皱期,并产生北倾背冲 逆断层。燕山期是柴窝堡背斜的主要形成期,这期间由 于应力持续作用,岩层发生强烈的弯曲,并产生大量的 高角度剪切裂缝,在剖面上表现为共轭剪裂缝以及纵张 性裂缝,其走向与构造长轴方向(近东西向)一致。另外 在褶皱过程中,由于层间滑动,形成顺层裂缝及与层面 斜交的剪裂缝(图3)。在喜山期,随着变形程度的加强, 高角度的张性裂缝较为发育,一些早期形成的裂缝被叠 加改造,裂缝充填物有明显的充填期次特征。 2.3断 层
表明,上二叠统红雁池组(P:h)裂缝发育程度较差,仅
柴参1井局部井段裂缝发育,裂缝发育密度相对较小 (表1)。柴参1井和达1井2口井中红雁池组裂缝岩 心段总长为32.57m,裂缝总条数为69条,平均裂缝
Table 1
表1 柴窝堡背斜岩心裂缝密度
Statistical results of core fracture density in Chaiwopu anticline
通过岩心及野外露头观察,柴窝堡背斜裂缝发育 宽度一般为0.1~2 mm。岩心裂缝宽度大多为0.1~ 0.5 mm,少数裂缝宽度大于0.5 n·m,个别裂缝宽度达 1 mm以上。从裂缝发育性质分析,一般剪切裂缝宽 度较小,张裂缝宽度较大。野外露头剪切裂缝缝宽一 般为1~2 mm,局部可达2 cm;而张裂缝缝宽相对较 大,最大可达5 cm。镜下观察发现,67.3%的微裂缝 (宽度<0.1 mm)的宽度为0.03~0.05 mm。 1.4裂缝充填特征
万方数据
延长,方解石再次全充填或不完全充填。据推测,这种 裂缝形成于喜山期构造运动。
2裂缝发育的控制因素
2.1构造应力场 一定范围内发育的裂缝是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变形
和破裂的结果。它们的类型、空间展布、强度和演化都 应受控于构造应力场。
柴窝堡凹陷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夹持于南部依 林黑比尔根山和北部博格达山之间,其构造应力场主 要是由南北向挤压作用产生的。燕山期及以后时期的 北天山向北持续挤压和差异剪切活动与博格达隆升并 向南、北方向楔冲运动相结合的构造阶段是研究区构 造演化的重要阶段。在晚侏罗世,由于博格达山开始 强烈隆升并向南、北楔冲,使得早期的南北向挤压向东 偏移,加上柴窝堡凹陷南的北天山段继续向北挤压,在 柴窝堡凹陷形成一种南北对冲的格局。研究区最大主 压应力迹线(图2)在主体为近南北向;在西部比较稳 定,主要为北北东向;在东部相对复杂,应力迹线从南 到北为北北西向到北北东向的弧形。应力表现为南高 北低的特点,在凹陷内形成近东西向的逆断层、逆冲断 层,北东和北西向的共轭断裂以及褶皱,这些褶皱作用 叠加在印支期形成的近北东向的规模较小的褶皱上, 形成一种斜向的褶皱叠加改造格局。野外裂缝测量 表明,研究区主要有北西向(310。~330。)、近东西向 (270。~280。)和北东向(40。~60。)的3组裂缝以及北 西向(320。±10。)和北西西向(280。±10。)的1组共轭 裂缝。喜山期形成的构造继承了燕山期的特征,一方
柴窝堡背斜发育多条逆断层,且断层多发育在柴 窝堡背斜的核部,走向为近东西向(图2),有南倾和北 倾两种倾向。柴湖北断层和盐湖北断层控制了柴窝堡
万方数据
Fig.3
图3柴窝堡背斜裂缝发育机理 Mechanism of fracture formation in Chaiwopu anticline
背斜的基本形态,而柴湖断层和柴窝堡南断层使柴窝 堡背斜东翼变形更加强烈。柴参1井位于柴湖断层和 柴窝堡南断层所夹持的中心部位,由于断层面实际上 是个剪切面,因而大多数在断层附近与之相伴生的裂 缝都是与断层平行的剪裂缝、与断层共轭的剪裂缝或 等分这两个剪切方向锐夹角的张裂缝。岩心观察表 明,柴参1井剪切裂缝最为发育,其次为张裂缝;而相 邻的处于地层变形相对平缓部位的达1井裂缝发育程 度较柴参1井差。因此,构造顶部和断层附近裂缝比 较发育;裂缝的发育与地层弯曲度有关。地层曲率越 大,则裂缝密度也越大。
从岩心和露头裂缝面形态实际观察结果来看, 80%以上的裂缝为充填缝,少量为闭合缝,极少量为开 启裂缝。裂缝充填矿物主要有方解石、沸石、硅质等。 充填形式为全充填及不完全充填。
对充填矿物成分及裂缝切割关系的分析表明,研 究区的构造裂缝主要有3期矿物充填。第1期充填物 主要为方解石。第2期充填物为硅质、长石、沸石等, 显微镜下见硅质、沸石交代方解石。这两期裂缝主要 为剪切裂缝,据推测,主要形成于燕山期的挤压剪切应 力环境,因此燕山期是剪切裂缝形成的主要时期。第 3期主要为较粗大的方解石充填张裂缝,多见切穿或 沿前期充填裂缝发育,对前期裂缝进行改造,裂缝加宽
密度为2.12条/m。其中,砂泥岩段低角度剪切裂缝 发育,裂缝密度达7.06条/m,裂缝间距为5 cm;砾岩 段裂缝欠发育,裂缝间距为o.4~2.o m。芦草沟组 (P:1)裂缝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上述2口井中裂缝岩心 段总长为26.35 m,裂缝总条数为154条,平均裂缝密 度为5.84条/m,岩心裂缝间距大多数小于5 cm。 1.3裂缝宽度
第3期
周进松等:柴窝堡背斜储层构造裂缝发育特征及控制因素
55
图2柴窝堡凹陷燕山期构造应力场和构造变形特征 Fig.2 C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stress field and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Yanshan movement in Chaiwopu Sag
Zhou Jinson91 Tong Xiaolanl,2 Feng Yonghon91
(1.R已senrf^J行s£i£“£P o厂Ez户Zornzio踅以,2d DP可PZop,n已咒£,.,in咒g^n扎Oi£,iBZd,Qi。行Jin挖g 433124,C^inn; 2.C是i聍口己7理iw,。i£j,o厂GPosci£砧cPs,BP巧i挖g 100083,(瑰i挖以)
面改造了燕山期的构造,另一方面由于作用.方式相同, 导致原有构造的幅度增大。
从岩心和露头看到,大多数裂缝是被方解石充填 的,有的裂缝面上方解石具有明显斜向擦痕,部分裂缝 充填的方解石还具有明显的两期充填特征及裂缝相互 切穿现象。燕山期可能为研究区裂缝的主要形成期, 喜山期为继承性加强改造期。 2.2褶 皱
摘要:应用岩心裂缝描述和野外露头区裂缝调查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紫窝堡凹陷柴窝堡背斜低孔隙低渗透性储层构造裂缝的组系
与产状、裂缝的性质、裂缝的发育程度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柴窝堡背斜储层主要发育有4组构造裂缝,分别
为Nw向(310。~330。)、近Ew向(270。~280。)和NE向(40。~60。)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10。)和Nww向(280。±10。)的1
缝力学性质判断,柴窝堡背斜目的层的构造裂缝以剪 切裂缝为主,裂缝产状较为稳定,主要包括NW向 (310。~330。)、近EW向(270。~280。)和NE向(40。~ 60。)的3组裂缝以及NW向(320。±10。)和NWW向 (280。±10。)的1组共轭剪切裂缝。研究区剪切裂缝
一般延伸较远,切层深,部分后期被张裂缝改造扩张, 具有张剪性特征;张裂缝的产状不稳定,主要为近EW 向和NE向。从图1来看,构造裂缝总体是以高角度 (大于30。)裂缝为主;高角度裂缝占裂缝总数的 57.3%,低角度裂缝占42.7%。
Abstract:The data of core description and survey of field fractu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ystems and altitude,property,de— velopment degree and control factors of fractures in the low—permeabillty and Iow—porosity reservoirs of Chaiwopu anticIine structure in Junggar Basin. The tectonic fractures in this area are mainly the high—angle shear fractures and include three groups of fractures extending in the north—west direction from 310。to 330。,east—west direction from 270。to 280。and north—east direction from 40。to 60。 and also include a group of conj ugated shear fractures mainly centralized in north—west and east—west directions. 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tectonic fractures are controHed by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folding,Iithologic eharacteristics and ro£k thickness. Key words:Junggar Basin;Chaiwopu Sag;anticline structure;reservoir fracture;control factor
作者简介:周进松,男,1979年1月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石油系石油地质专业,现为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助理工程师,主要从 事石油地质勘探工作。E-mail:zjS—stone2004@yahoo.com.c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