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社会化的发展
第三章 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化
父母态度
西蒙兹认为,父母 与孩子之间有两个基 本要素,一是接受— 拒绝,二是支配—服 从。 这两种基本要素 都程度不同地存在于 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 用中,可以组成二维 坐标系统。 支配 残忍 拒 绝 O 无视 放任 溺爱 接 受
服从
26
父母态度
第三章 社会化
坐标上的O点是最理想的亲子关系,这样的 父母既不特别娇惯孩子,也不过于严厉,既 不随心所欲支配孩子,也不完全听凭孩子的 支配。 西蒙兹比较了被父母喜欢和不被父母喜欢的 孩子,结果发现,前者大都表现出符合社会 需要的理想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 富有同情心;后者则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冷 淡,有反社会倾向。 西蒙兹还比较了被父母支配的孩子和支配父 母的孩子,结果发现,前者比较顺从被动, 缺乏自信心;后者则是反抗的、独立的,具 有攻击性。
27
第三章 社会化
父母教养态度
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及美国心理学家 Baldwin分别研究了双亲教养态度与儿童个 性的关系,得到了较为一致的结论。 他们发现,双亲如果采取保护的、非干涉 的、合理的、民主宽容的态度,儿童就显 得有独立性、积极性、态度较好、情绪安 定等性格特征; 如果双亲采取拒绝、干涉、溺爱、支配、 独裁、压迫的态度,儿童就会显得神经质、 依赖性、反抗性、情绪不稳定等性格特征。
4
第三章 社会化
社会化的三种视角
社会学偏重于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互 动,关注社会规范、价值的内化及社会角 色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偏重于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人成长, 关注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人 格,掌握行为方式 文化人类学则偏重于社会化过程中文化的 传承,关注某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模式对 其成员的共有人格及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三章 社 Nhomakorabea化
社会心理学[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三章社会化与自我概念的发展一、社会化的概念(一)社会化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1.社会化的意义个人要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并获得发展的基点。
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
2.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人类素质(人类个体自身的学习潜力和人类存在独有的语言)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3.社会化的本质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
人类社会特有的语言现象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
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
4.社会化过程的特征(1)连续性。
人生每一阶段的社会化,都是以前一阶段的社会化为基础的。
前一阶段的社会化状况,会对后一阶段的社会化产生深远影响。
(2)无终点性。
科技的发展,文化的碰撞不断引导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迫使人们不断适应社会新的变化,不断进行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基本目标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是社会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目标。
本质上人的社会化是从掌握语言开始的,其他一切社会化目标的实现,也是以语言社会化为前提的。
掌握一种语言本身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一种社会的语言,也就在多大程度上获得了社会化。
2.社会角色的社会化一个人一生中的社会角色在不断变化,不同的阶段社会化的任务也不同。
社会化的一般结果是使人们适应特定社会的要求,获得特定社会角色的知识技能,并形成与特定社会角色相统一的自我概念。
(三)社会化与个性化1.个性化的含义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人心理—行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个人的独特性通过高度带有个人色彩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稳定而特别的个人能力、气质和性格等特点得到显示。
2.个性化的过程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化的过程。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目的和要求
掌握社会角色及其类型概念 理解社会化的含义、实质、内容、过程 熟悉社会化的基本制度及作用 初步了解西方的相关理论
重点和难点
角色理论 社会化的含义 西方关于社会化的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 系统讲授、讨论
第三章 社会角色与人的社会化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角色 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 西方有关个人成长的理论 讨 论
2、理想社会化与再(重新)社会化
理:完全按照社会需要和遵循固定程序
再:改变个人原有知识结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建立起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结构、价值标准 和行为规范的过程。
a、主动再社会化:宗教皈依、移民适应 b、被动(强制)再社会化:罪犯的改造
3、反向社会化与反社会化 反社会化(内容上):个人接受与主流文化 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
身份与角色的联系与区分
身份与角色都是分析社会结构的有力工具 一个人的身份就是社会对他所规定的位置。 角色表示身份的动态性质:指社会对某一 特定身份的行为期待和看法。 一个人可以拥有多种身份; 一个身份可以具有几个角色:教师、领导 一个新身份产生时,与之相配的角色有可 能尚未形成。 某一角色的含义往往会发生变化的。
哈威格斯特
社会化过程六阶段及其任务: 1953《人类发展》:把人的一生划分为6阶, 并指出了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P123
社会心理学2-3社会化过程共20页文档
尊严、优越感的满足中自然而然实现的); (4)同辈群体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成人控制的反动,常会成为反
主流文化的背景,并在社会化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应加以引导.
5.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指的是人们用来进行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与交往手 段. 电视的作用尤其突出,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
5.反向社会化(文化反晡) 年青一代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年长一代
6.反社会化 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无理性型和有理性型)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丰富你的人生
2.个体内化(内在因素) 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习,接受社会教化, 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 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
(1)观察学习(班图拉) (2)认知加工(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
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内部化) (3)角色扮演(综合性的学习过程) (4)主观认同(自居作用) (5)自我强化(达标后的自我满足)
美国学者布郎芬布伦那研究证实:学龄青年与同辈群体交往的时间是 与父母交往时间的两倍以上.
美国心理学学家米德更认为,在现代社会同辈群体的影响甚至达到改 变了传统的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
2)基本特征:
(1)同辈群体是一种非正式群体,有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2)同辈群体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榜样、语言、交往方式、消
家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社会文化因素,它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个体 社会化的第一课堂.
在个体社会化中,家庭的重要性在于:
(1)童年期是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此时家庭是其生活的主要场 所;
第三章 个人社会化(学生版)
3、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分为功利性和 表现性
功利性角色:以实际利益为目标的角色.这种 角色行为是计算成本,注重效益的,其行为 的价值在于利益的取得.例:企业家,商业管 理人员等.
表现性角色:不以经济上的报酬和效益为直 接目的,而以个人表现为满足的社会角色. 例:各级党政干部,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学 者,教授等.
角色内的冲突
2、角色中断
指一个人前后相继承担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不 适应的情况。 原因:承担前一种角色时并没有为后一阶段要 承担的角色做好准备。
3、角色失败
指角色扮演过程中发生的一种极为严重的失 调现象。
两种情况:
(1)半途退出角色(有时是为了更好的承担 其他角色)
(2)实践证明了失败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定义(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指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社 会人的过程。(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二、 必要性和可能性
1、必要性 2、可能性 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较强的学习能力(语言)
三、社会化的特性
1、社会强制性(尤其在生命早期)
个体的行为方式时常表现出无意识地、被动地、潜移 默化地被周围的人们和环境所塑造,它几乎是不以个体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对于网络的危害,有些人已经被证明是受害者,如同那些因网络游戏而上瘾,接 受暴力、黄色信息等,从而导致犯罪,这样的影响是看的见的。可是更多的,网络却 在一步步的鲸吞着我们的工作、生活时间,而对于这一点,显然我们是缺乏认识的。
我想各位,包括我自己,每天用在网络中的时间绝对不止一两个小时,而这几个 小时中,我们有多少时间在工作,多少时间在消遣呢?如果能详细的对比一下这个数 字,我们就能发现,原来网络与我,更多的则是消遣。而在不知不觉当中,我们的健 康和时间,就这样慢慢的消耗在网络之中了。
社会化课件
第三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第二节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化的历程和结果第四节自我概念及其发展2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主要问题:一、什么是社会化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三、社会化的作用四、社会化的类型五、社会化的内容六、社会化的基本途径3zuo社会化诱导社会成员去做那些要想使社会正常延续就必须做的事,是使社会和文化得到延续的手段。
弗洛姆4赖兹蒙(L.S.Wrightsman)指出:没有任何一个儿童是在完全的真空状态中成长起来的。
从婴儿出生的时候起,他就是受着各式各样的人物和事件所包围,而这些人和事是会塑造他对世界的认知的。
个体意识到他所属的社会的各种价值并把它们都吸收进去的过程,一般就称为社会化。
5社会化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是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掌握社会经验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个体对社会关系系统的积极再现的过程。
安德列耶娃6我国社会心理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社会化是人在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自己个性的过程,是人们能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中,吸收社会价值文化和发展、丰富自己个性的过程。
还有一些社会心理学者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化进行了讨论:沈德灿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指出,社会化是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时蓉华等从社会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社会化,把社会化看成是“文化的继承”,是使社会发挥维持与继承的作用。
7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一、什么是社会化8二、社会化的基本特性社会化的社会强制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化的毕生持续性9从社会方面分析,个体的社会化是社会延续发展的基础,是社会文化承继和创新的前提。
从个人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必要前提。
三、社会化的作用10四、社会化的类型(一)早期社会化(二)预期社会化(三)发展社会化(四)反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五)再社会化11早期社会化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含义1.狭义社会化:是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初期、学龄中期和青年期五个阶段。
2.广义社会化:是指个人学习社会文化、扮演社会角色并形成独立人格的整个一生。
3.社会化就是将一个生物人逐步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人的生物本能被消减,社会性增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必要性①个体角度:从未成年到成年,个人离不开社会化的过程。
②社会角度: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倾向,社会的延续和传承需要对成员的社会教化。
2.可能性1)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①所谓生活依赖期,是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智力等尚未发育健全,不能自力更生、独立生活,从而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②恰恰是这种长期依赖生活的特点、可塑性特点,既为个体提供了学习、掌握、接受和适应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充足时间,又为父母和家庭管教个体提供了可能——个体既然在生理和心理上依赖父母和家庭,就不能不听父母和家庭的话。
2)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人类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能力之所以大大优于其他动物,一个重要原因是人能通过思维、通过实践使学来的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观念、思想、动机和行为。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模仿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3)人有语言能力语言是人类进行社会化的强有力的工具和扛杆,它进一步丰富了人们社会化的内容,扩大了社会化的范围,加速了人们社会化的进程。
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1.哈威格斯特:人生六阶段都有社会化任务•幼儿期: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等,形成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动作、与伙伴建立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和发展道德情感;•青年期:同龄男女交往、学习和理解社会行动的价值和社会伦理体系、准备择业、为组建家庭做准备;•壮年期:结婚、生养孩子、就业;•中年期:养家糊口、独立承担事业、教育下一代、奉养年迈的父母;•老年期:适应退休后生活、适应老年孤独和配偶离去、适应被人照顾等。
《马原》第三章社会发展规律
全 社 会 共 同 所 有 共产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人们在生产中 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关系
所有制形式
相互关系
分配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平等关系 全人身依附关系 半人身依附关系
平均分配 全部占有 贡赋、地租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雇佣与被雇佣关系 平等互助关系
铁 器 适合 封建主义打破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适合 奴隶社会打破 原始社会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
a.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 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 会关系
b.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 组织和管理形式。
(1)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 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 用。
(2)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 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 的发展。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生 决定
生
产
产 关
力 反作用 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 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 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 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 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 人们对一切社会生活过程和条件的观念 反映,例如,政治、法律、道德、文学、 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 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指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 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 社会意识诸形式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 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艺术、宗教等形式中。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产生和存在的 基础,是一切其他社会活动的首要前提
第三章_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历史 的创 造者
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和全社会全民族的 积极性创造性是 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返回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社会基本矛盾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 五种社会形态:
资本 共产 奴隶 封建 主义 主义 原始 制 制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其第一 阶段是 社会主 义社会
返回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1、统一性:
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一 般过程和一般规律,表现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 性
2、多样性:
社会发 发展基 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根本动力
社会 发展 动力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革命和改革
科学技术及其革命:巨大杠杆
社会发 展与人 的活动 历史 参与 者和 创造者 人民群众 是历史 创造者 个人在 历史上 的作用 坚持 群众 观点 群众 路线
必然性与选择性的统一
再次,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 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多种具体的模式或 途径。然而被实现的却只能有一个。
被实现的只能有一个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 性、渐进性与跨越性
1、前进性和渐进性:
主要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其历 史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
2、曲折性和跨越性:
决定
生产力
社会学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 素
家庭环境:家庭氛围、家庭结构、 家庭文化等
家庭因素
家庭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 兄弟姐妹关系等
添加标题
添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 理念、教育内容等
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收入、家庭消 费、家庭财富等
添加副标题
人的社会化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03 人的社会化的影响 因素
04 人的社会化的主要 内容
05 人的社会化的结果 和意义
添加章节标题
人的社会化的概念
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 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包括学习社会规范、价值 观、行为模式等
识
老年期:与同 龄人的互动学 习社交技巧和 规则形成自我
意识
社会化的重要性
促进个体成长:社会化是个体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有助于个体的成 长和发展。
建立社会关系:社会化是个体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过程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 关系。
适应社会环境:社会化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有助于个体更好地适应社 会环境。
社会角色的定位和扮演
社会角色:个 体在社会中的
地位和身份
定位:根据社 会规范和期望 确定自己的角
色
扮演:按照角 色要求进行相 应的行为和表
现
角色冲突:当 角色要求与个 人意愿或价值 观相冲突时如 何解决和调整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
建立人际关系: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与他人建立联系 维护人际关系: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 处理人际关系冲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通过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络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章 人的社会化
后喻文化,即人们所称的“青年文化”, 这是一种和前喻文化相反的文化传递过程, 即由年轻一代将知识文化传递给他们生活在 世的前辈的过程。 在这全新的历史时代面前,年长者的经验不 可避免地丧失了传喻的价值。人类已经将自 己所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开始生活在一个 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 “二次大战以前出生 和长大的每一个人都是时间上的移民,正如 他们的祖先曾是空间上的移民一样。” 如果说“过去存在若干长者,凭着在特定的 文化系统中日积月累的经验而比青年们知道 得多。但今天却不再如此”。古往今来,没 有任何一代能象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林林 总总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象他们 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 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1、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时期 0——1岁)。 婴儿如果能得到父母或他人的良好照料,各 种需要得到充分满足,能使其对周围环境产 生信任感,否则相反。 2、自主与怀疑(幼儿时期 2——3岁)。这 一阶段儿童开始学习对自己的肢体活动加以 自主控制,用自己感官来熟悉周围环境。父 母应有意识地鼓励孩子的自主性行为,过多 的指导和责怪或限制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二、社会化的过程
(一)艾里克森 的人生成长阶段说 7、关注后代和关注自我(中年期或成年期)。个人 社会成就相对达到顶峰,子女逐渐长大,使个人增加 对他人特别是下一代的关心。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没有 形成对后代关注的人,会沉溺于对自我、事业和生活 的关注中。
8、完善与绝望(成熟期或老年期)。在人生最后阶 段中,个人会经常回忆和总结自己一生的活动,力图 给自己的一生作出一个使自己满意的解释,并给它画 上一个完满的句号,如果个人不能找到这样一种满意 的解释,将陷入一种追悔和绝望的情绪之中。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1856-1939 ),犹太人,奥地利精神病 医生及精神分析学家。精神 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 是受“无意识”驱动的。 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 (id)、自我(ego)和超我 (superego)。 人格发展五个时期。
精神分析理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 《自我和伊底》《文明及其缺陷》 等。
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
的途径。 (二)从社会角度分析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社会文化不断延续
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四、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生存技能 衣食技能;职业技能 2、传递社会文化 价值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泳
3)电视防碍人们积极地思考。
二、社会化的特点
1、终身性 活到老学到老 2、自主能动性 正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 3、个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辩证的统一过
程
第三节 社会化的理论和过程
一、社会化若干理论 (一)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理论 2、米德“角色扮演“理论 3、R.哈维格斯特六阶段理论 4、库里的“镜中我”理论
角色扮演理论初创
米德通过对自我的研究发现,自我是通过学习 、扮演其他人的角色发展起来的,是他人对自 己看法的总和,是各种角色的总和,代表对占 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望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在与他人交往和实际社会生活中, 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特定行为。在不同 场合,人们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这就要求 人们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当地调整自己所 扮演的角色。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是在人际互 动中实现的。这就是米德最初的角色扮演理论 。
北大 社会学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四、社会化的作用
社会化对社会良性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 1、塑造维持社会良性运行所需要的社会成员 (人格完善、能够扮演角色) 2、传递文化 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 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文化的统一和 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条件。社会化则能 传递文化。
第二节 社会化的主体与条件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人格结构的最基本的层次,相当于他早期提出的潜意识。它处于心灵最底层;是一种与生 俱来的动物性的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 事,盲目地追求满足。 自我:人格结构的中间一层,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是受现实陶冶而渐识时务的部分;作用—— 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 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代表的就是 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人格结构的最上面一层,即能进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是儿童在生长 发育过程中社会尤其是父母给他的赏罚活动中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平常 人们所说的良心,代表着社会道德对个人的惩罚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是理想自我,确定道 德行为的标准;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而按 至善原则活动。 人格发展理论(性心理期发展论) 弗洛伊德以身体不同部位获得性冲动的满足为标准,将人格发展划分为口唇期(出生-1.5)、肛 门期(1-3) 、性器期(3-7)、 潜伏期 (7-青春期)、生殖期 (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开始) 5个阶段。
(2)人格发展的角度 A、人格(个性、自我):就是个体的心理(生物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应,心理过程。 按其性质可分为三个方面,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知、情、意)和行为 特征的总和。其核心是“自我意识”,即“我是谁”。刚出生的婴儿没 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化就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结果 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的有独特人格(个性)的人。 B、人格(自我意识)形成的著名理论: 库利(美)的“镜中自我”:第一,自我意识(人格)是在与他人的社 会互动中产生的;第二,自我意识形成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自己设想 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是自己设想别人对自己行为(方式) 的评价;最后是自己根据对别人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这三个步骤经 过不断循环往复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自我意识。因为每个人的 “自我”意识是通过别人这面“镜子”的反射,所以叫“镜中自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社会化的发展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其分析(一)社会化的定义社会化(socialization)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个体的社会化是一个过程,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每个人从来到社会的第一天起,就比人生活在一个具有某种关系(如阶级关系、亲属关系)的社会环境里,而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社会化的内容是不同的,因为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标准,对人们的要求也不同。
例如,剥削行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被视为合法的行为,而在我们社会主义社会则是不允许的。
所以说,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通过各种直接与间接的渠道进行的。
所以,个人对社会要求的认识与掌握可能是自觉的、积极的与主动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消极的与被动的。
也就是说,个人的社会化有时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有时是无意识、潜移默化进行的。
总而言之,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管个人喜欢还是不喜欢,总是会在他身上实现的。
(二)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人,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刚从母胎里分娩出来,就被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
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使用种种方法对个人施加影响,使其成为一个符合该社会要求的成员,使他懂得什么是正确的,是被社会所提倡与鼓励的;什么是错误的,是被社会所禁止与反对的。
与此同时,个人也随时随地对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做出种种反应,反作用于环境,从而表现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由此可见,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系列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与道德规范的过程。
(三)只有经过社会化才能使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许多事实证明,儿童要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感情上的联系,否则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
对那些故意被安排在与外界隔离的情况下长大的孩子进行研究所提供的证据更有说服力。
戴维斯曾报告过发生在美国的两个例子。
一个孩子名叫安娜,被人们发现时仅有6岁。
她是个私生子,因此她的外祖父坚持把她藏在顶楼的一个房间里,不许她见人。
安娜只能得到最起码的身体上的照顾和关心,实际上全无参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机会。
人们发现她时,她不会讲话,不会走路,不会保持清洁,也不会自己吃东西;她感情麻木,表情呆滞,对人毫无兴趣。
她的状况表明,如果只靠纯粹生物学上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使她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方面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
为使安娜社会化而付出的努力只取得了很有限的成功。
四年半以后,她死去了。
不过她在死前已经知道了一些单词和短语,但从未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她还学者摆积木、洗手、刷牙、听从指令。
她学习走路,但走起来很笨拙。
当她接近11岁离开人世时,只达到两、三岁孩子的社会化水平。
上述事实表明,作为个体的人,不经过社会化就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
二、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
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教化,就没有个体内化;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先谈社会教化。
社会教化,即广义的教育。
它是指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播媒介以及法庭、监狱和劳动教养所等;社会化的执行者,则是指这些机构的组织者及其成员。
社会教化可以分为两大类:(1)有系统的、正规的教育。
如各级学校对学生的教育,以及监狱、劳动教养所对违法犯罪者的改造和教育。
(2)非系统的、非正规的教育。
如社会风俗、群体亚文化、传播媒介对人的影响和教育。
后一种社会教化往往是在无形之中发生作用的,因此,它对个人的成长、心理的成熟与变化以及行为方式的选择,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尽管社会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阶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教化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社会教化也有其共同的内容,其中具体包括:传授社会知识,灌输行为规范,学习职业技能,培养价值观念,确立生活目标,获得社会角色。
再谈个体内化。
如果说社会教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外部动因,那么,个体内化则是社会教化得以实现的内在因素。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体内化是指社会化的主体—人经过一定方式的社会学系,接受社会教化,将社会目标、价值观、规范和行为方式等转化为其自身稳定的人格特质和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
个体内化是在个体的活动中实现的,它是个体的内部心理结构同外部社会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后者加以选择和适应的过程。
个体内化充分体现了个人社会化的主动性。
社会心理学家从不同的方面研究过个体内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其中主要包括:(1)观察学习。
这是班杜拉等社会学习论者解释人的社会行为的内化的主要概念,它说明个体从对他人行为及其后果的观察中能够得到一种“替代性强化”。
(2)认知加工。
即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想象、表象、思维等认知活动,将外部世界的信念内部化。
(3)角色扮演。
这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个人能够通过角色扮演了解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并形成与此期望相一致的行为模式。
(4)主观认同。
主观认同又称“自居作用”,儿童认同谁,或以何人自居,就会以他作为自己仿效的榜样。
(5)自我强化。
个体在某种活动中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便会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就是一种自我强化。
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是无所不在的,由于传统的作用,也由于人类社会关系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即使是一些简单的事物,哪怕如同动物一样的需要,也都会蒙上一层文化模式的外衣。
动物饥饿了,只要看见有吃的食物,它就吃,而人却必须等到开饭时才吃,一日三餐是人为的,吃东西时要遵守一定的规则(例如用筷子或刀叉);再说打喷嚏,这乍看起来纯属生理现象,但也发展了一些小小的习俗,有人必须赶紧用手帕捂住鼻子,有人打过喷嚏之后会说一声“对不起”。
可以说,人们任何一种活动都是文化的产物。
文化人类学家米德(1935)观察了新几内亚三个原始部落社会中人们的行为,发现不同的社会文化因素的不同影响,而同一个文化圈内生活着的人们都具有共同的行为方式与人格倾向。
例如,住在山地上的人,传统上一向和平相处,因此该地居民人与人之间很合作,性格温和、对人亲切;住在河岸的土人,由于传统上好斗、残酷,不论男女,其性格极为相似;因而当地居民也是相互攻击,不合作,占有欲望很强;住在湖边的土人正处于母系社会,男女性别分化得很明确,女性支配男性,握有经济大权,男子在家带领孩子,有自卑感,在陌生人面前显得腼腆。
我国社会心理学家张世富教授调查了云南省少数民族克木人与基诺族的某些人格特征。
克木人与基诺族在解放前都处在原始社会末期,解放后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文化与习俗仍保留许多原始社会的特点,表现在当地的居民私有观念淡薄,没有偷盗,家门不锁,每年收割完毕,粮食就放在地头的棚里,随取随用,没人看守。
他们热爱劳动,学习刻苦,诚实不欺。
父母不打孩子,青少年在一起不打架骂人,尊重老人及长者。
他们没有偷盗犯、抢劫犯的杀人犯,相互之间借贷不要利息,村寨之内,从来都是和睦相处。
村民若遇有灾难,往往这个寨子的人去帮助,表现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二、家庭父母的影响(一)家庭双亲在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父母对子女社会化的影响大于其他人(包括教师)的影响。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对孩子的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儿童的家庭生活、幼儿园以及学校生活对他的社会化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影响具有特殊意义,儿童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很长,约占其全部生活时间的三分之二;儿童首先受到的是家庭环境的影响,然后才是幼儿园及学校的影响。
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学前期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这就足以证明家庭影响对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性。
(二)家庭双亲的影响反映了社会文化的要求父母总是把自身早已内化了的社会文化灌输给子女,限制着子女的言行。
他们常常告诉子女,他们对子女的期望是什么,同时,子女从其父母的各种反应中也逐渐理解了双亲的要求。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而漫长的学习过程,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其需要有的被满足,有的则未被满足,后来子女终于领悟到,只有某些特定的行为才是被容许的,只有遵守双亲规定了的准则,才能满足自己的某些需要。
子女为了要取悦于父母,获得合理的需要,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时尚不理解的社会文化。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教养态度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英国心理学家波尔德调查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后发现:家庭心理气氛对子女人格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58%的品德不良的少年来自缺损的家庭(双亲离婚或死亡),25%来自经济残破的家庭。
另一位心理学家海尔特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有更坏的影响。
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而家庭和睦的孩子,则心情安宁、活泼、愉快。
(四)家庭因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他们父母的期望,而是父母的期望影响了子女的学习成绩。
这说明了不仅教师中存在着皮格马利翁效应,家庭中也存在着同样的效应。
父母的文化程度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高,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父母文化程度相对较低。
三、学校的影响(一)教师威信的作用一个具有威信的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能够发生很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确认教师所讲的知识是真实的,所提出的意见希望是正确的,就会更加自觉主动地学习,积极实现教师提出的希望和要求。
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并转化为主观需要。
有威信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富有鼓动性,能够激励学生进步。
教师的表扬与批评能够深入到学生的思想深处,并引起一定的情绪体验。
榜样的作用是很大的。
学生把有威信的教师看作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物,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自己言语行动中加以仿效。
(二)教师期待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研究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期待的作用。
(心理学有一个术语叫罗森塔尔效应,是指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罗森塔尔曾经做过的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
他在一个班的学生名单上挑出一些,告诉老师这几个学生特别聪明,老师就对这几个学生有了印象。
于是,老师对这些学生特别欣赏,经常鼓励、夸奖、表扬,对他们的缺点也会原谅。
经过一段时间,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确实比其他学生更优异,表现得更聪明。
这时候,罗森塔尔教授却说,他是在名单上随意点的,他对学生的情况一无所知。
)教师的期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师对学生的期待为什么能获得这么大的效果,有各种分析:一种分析认为,教师对学生寄予某种希望时,就用赞赏的眼光看待他的一举一动,在不知不觉中给以肯定和鼓励,这样日积月累,学生也就产生了对教师的信赖,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