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初中物理九下《17.2电磁波及其传播》word教案 (1)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e90ceb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b7.png)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定义: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2. 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荷产生的,振荡电荷在空间中形成变化的电场和磁场,从而产生电磁波。
3.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常数,即光速,其数值约为3×10^8 m/s。
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电磁波的谱: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不同谱段的电磁波具有不同的波长和频率,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特点,掌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能够描述电磁波谱的不同谱段及其应用,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
3.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特点,电磁波谱的分类及其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机制,电磁波谱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振荡器、天线等)。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手机、电视等常见的电磁波应用产品,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作用。
2. 讲解:讲解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特点,通过示例和图示来说明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加深对电磁波特性的理解。
4. 讨论:引导学生讨论电磁波谱的不同谱段及其应用,探讨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作用。
5. 练习:给出随堂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解答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磁波及其传播1. 定义: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产生的能量传播形式。
2. 产生:由振荡的电荷产生,形成变化的电场和磁场。
3. 传播:速度为光速,约3×10^8 m/s,不需要介质。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574b8a7f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d.png)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教案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产生条件和传播特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在设计过程中,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传播特性;2. 掌握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4. 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传播特性;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电磁波产生条件的理解和应用;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包括电磁铁、导线、灯泡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表格。
活动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电流的概念,提问:电流是如何产生的?3. 教师提问:那么,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呢?二、探究电磁波的产生条件(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电磁波产生的条件。
3.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4. 学生动手实验,验证电磁波的产生条件。
三、探究电磁波的传播特性(15分钟)1. 教师提问:电磁波是如何传播的?它的传播速度是多少?3.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4. 学生动手实验,测量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四、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1. 教师提问: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教师展示相关实例,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4. 学生讨论:如何减少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活动重难点:重点:电磁波的概念、产生条件和传播特性;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电磁波产生条件的理解和应用;电磁波传播速度的计算。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了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产生条件和传播特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苏科版九下物理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苏科版九下物理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9d6a57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0e.png)
苏科版九下物理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设计了这一次的教学活动。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以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为切入点,引导幼儿了解电磁波的产生、传播和应用。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对物理科学的兴趣,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能够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知道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方式,以及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传播原理。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产生和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电磁波演示器、生活中的电磁波实例物品。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通过多媒体展示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信号、电视信号等,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电磁波的存在和作用。
2. 探究学习:分组进行实验,使用电磁波演示器,让幼儿亲身体验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引导幼儿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知识讲解:通过PPT展示,讲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产生方式和传播原理,让幼儿理解和掌握电磁波的相关知识。
4. 应用拓展:展示生活中的电磁波应用实例,如手机、电视、无线网络等,让幼儿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5. 实践练习:让幼儿分组进行实践,利用电磁波演示器进行相关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难点:电磁波的传播原理。
活动重点:电磁波的产生和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情境引入、探究学习和实践练习,让幼儿了解了电磁波的基本概念、产生方式和传播原理,以及在生活中中的应用。
课堂上,幼儿积极参与,表现出对物理科学的浓厚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电磁波演示器的操作还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观察和探索电磁波的应用,如手机信号、无线网络等,了解电磁波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案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db36176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fa.png)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20232024学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同步教学案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定义,理解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2. 电磁波的产生:通过实验和图示,让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掌握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的原理。
3.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4. 电磁波的应用: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电磁波的概念,了解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学生能够掌握电磁波的传播速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3. 学生能够认识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提高对物理学的兴趣和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原理以及应用。
难点:电磁波传播速度与频率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电流产生装置、接收器等)。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无线电广播、电视等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
2. 知识点讲解:(1) 电磁波的概念:通过电脑投影,展示电磁波的图像,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的定义。
(2) 电磁波的产生:利用实验器材,现场演示电磁波的产生过程,讲解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的原理。
(3)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电磁波的传播原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的练习题目。
5. 应用拓展:介绍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原理以及应用等方面的关键信息,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磁波的概念。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7.2电磁波及其传播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17.2电磁波及其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f0d901d6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dd.png)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17.2电磁波及其传播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定义: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2. 电磁波的产生: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这是由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的。
3.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常数,即光速,其值约为3×10^8m/s。
4. 电磁波谱:电磁波按照频率或波长的大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5.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手机、微波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特点。
2. 掌握电磁波谱的基本知识和各类电磁波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电磁波谱的理解。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电磁波谱的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电磁波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利用电脑和投影仪,结合课本内容,详细讲解电磁波的定义、产生、传播速度和电磁波谱的分类。
3.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关于电磁波传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磁波传播的原理和应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分享彼此的发现和认识。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定义和产生。
2. 电磁波的传播速度。
3. 电磁波谱的分类。
4. 电磁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 请列举三种电磁波谱中的电磁波及其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对电磁波的理解程度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十七章二、电磁波及其传播》学历案-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下册
![《第十七章二、电磁波及其传播》学历案-初中苏科版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7556f481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6.png)
《电磁波及其传播》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为“电磁波及其传播”。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特性以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和速度,为后续学习电磁波的原理和应用打下基础。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掌握电磁波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特性;理解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和速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电磁波的传播过程;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电磁波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究、实践的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三、评价任务1. 知识点掌握情况: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小测验,评价学生对电磁波定义、分类及特性的掌握情况。
2. 理解能力: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学生对电磁波传播方式和速度的理解程度。
3. 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实践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如无线电广播、电视信号等)引入电磁波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学习(25分钟)(1)讲解电磁波的定义、分类及基本特性;(2)通过实验演示电磁波的传播过程;(3)讲解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和速度,强调光也是一种电磁波。
3. 课堂互动(10分钟)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磁波的概念和特性。
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电磁波定义、分类及特性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电磁波传播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现象及分析。
3. 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加深学生对电磁波传播方式和速度的理解。
六、学后反思1. 教师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掌握情况,找出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思: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内容是初中物理课程《电磁波及其传播》学历案的第一课时部分。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39c859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06.png)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磁波及其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掌握电磁波的光谱分布和波长、频率的关系;3.理解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规律;4.知道电磁波的应用领域。
二、教学重点1.电磁波及其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电磁波的光谱分布和波长、频率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电磁波的光谱分布;3.电磁波的波长与频率的关系;4.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5.电磁波的应用领域。
四、教学过程及方法步骤一:导入引入话题,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相关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1.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并且速度等于光速。
–电磁波具有波动性和辐射性,可以通过波动模型和量子模型进行描述。
2.电磁波的光谱分布:–电磁波可以按照频率的大小分为不同的区域,即电磁波谱。
–电磁波谱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γ射线。
3.电磁波的波长与频率的关系:–波长和频率是电磁波的基本属性,它们之间有着确定的关系,即波速等于波长乘以频率。
–光速是一个恒量,所以波长和频率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步骤三: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变化。
步骤四: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电磁波的应用领域,并总结出电磁波的重要性和作用。
步骤五: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方式1.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程度;2.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的表现;3.测验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测验,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相互作用而产生- 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并且速度等于光速- 具有波动性和辐射性七、拓展延伸为了拓展学生对电磁波的理解和应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并制作海报或PPT展示电磁波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07cd671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49.png)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电磁波产生的条件。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以及传播速度。
3. 电磁波的谱:介绍电磁波谱的分类,以及各种谱的特点和应用。
4. 电磁波与生活: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正确使用电磁波。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电磁波的产生条件和传播特点,理解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其应用。
难点:电磁波谱的分类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课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如手机、电视、无线广播等。
2. 知识讲解:(1)讲解电磁波的产生条件,让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
(2)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点,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介绍电磁波谱的分类,讲解各种谱的特点和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现象,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磁波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产生条件2. 电磁波的传播特点3. 电磁波谱的分类及特点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2. 请说明电磁波在真空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3. 请举例说明电磁波谱中的几种常见电磁波及其特点和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电磁波的基本知识。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光纤通信、遥感技术等。
同时,可以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电磁波的科普资料,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17.2电磁波及其传播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17.2电磁波及其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ab32ff34f01dc281e43af054.png)
电磁波及其传播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讲授电磁波是怎样产生的电磁波的产生实验器材:干电池、小灯泡、钢锯条、直流电流表、收音机、导线等。
在钢锯条的一面每间隔2 cm左右粘上一段透明胶带,如下图。
将收音机调至AM频段,用导线夹将钢锯条接入电路,小灯泡发光、电流表偏转。
用夹子在粘有透明胶带的一面从左至右滑动,小灯泡明暗交替,一闪一闪;同时电流表指针往复摆动,收音机扬声器发出“喀喀”声。
而在钢锯条未粘有透明胶条的一面滑动导线夹时,收音机未发出“喀喀”声。
实验现象:小灯泡交替亮灭说明电流发生变化。
学生听老师介绍实验器材,观察小灯泡明暗、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听收音机的“喀喀”声,感受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
让事实和现象说话,突破教学难点。
1.电磁波的几个要素(1)波长:邻近的两个波峰(或波谷)的距离。
单位是米(m)。
(2)频率:1 s内有多少次波峰或波谷通过,波的频率就是多少。
单位是赫兹(Hz),千赫(kHz)和兆赫(MHz)。
(3)波速:波传播的快慢。
单位是米/秒(m/s)。
2.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真空中c =2.997 924 58×108 m/s空气中,接近真空光速。
1.法拉第磁感线的概念2.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的存在3.赫兹证明电磁波的存在4.马可尼应用电磁波通信知道光是一种电磁波,以及电磁波传播的速度。
拓展人文知识,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愿望。
阅读科学世界“微波炉”。
学生阅读。
培养自学能力。
课堂小结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变化的电流在周围产生电磁波。
2.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
3.真空中电磁波传播速度:c=3×108 m/s认真倾听,记录并记忆知识要点。
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掌握重点知识及相关计算公式。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92b0c78a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de.png)
教案: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的第17章,第2节。
本节主要介绍了电磁波的概念、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的传播以及电磁波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概念:电场和磁场的周期性变化会产生电磁波。
2. 电磁波的产生:变化的电流周围会产生电磁波。
3.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沿着电场和磁场方向传播。
4. 电磁波的应用:电磁波在通信、医疗、科学研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概念,掌握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能够描述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概念、产生、传播和应用。
难点:电磁波的产生机制和传播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电磁波发生器、接收器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手机、电视等设备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讲解:(1)介绍电磁波的概念,解释电磁波的产生原理。
(2)讲解电磁波的传播特性,阐述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3)介绍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如通信、医疗等。
3. 实验:分组进行电磁波发射和接收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传播过程。
4. 练习:随堂练习,解答关于电磁波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电磁波的概念2. 电磁波的产生3. 电磁波的传播4. 电磁波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题目:描述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答案: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
2. 题目:阐述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答案: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 m/s。
3. 题目:举例说明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答案:电磁波在实际应用中主要用于通信、医疗等领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设备的工作原理,引导学生关注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年级物理下册《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九年级物理下册《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新版)苏科版-(新版)苏科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ce4b3faa00b52acfc7caff.png)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波的基本特征以及波长、频率与波速之间的关系。
2、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征,了解电磁屏蔽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电磁波的存在,并了解电磁屏蔽2、了解电磁波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有力武器。
2、了解电磁波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电磁波的特征以及波速、频率和波长的关系,电磁屏蔽;通过探究实验,学习机械波的相关名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电磁波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大到控制宇宙飞船(神州七号),小到电动玩具车的遥控。
那么,你了解电磁波吗?探究活动1:水波用滴管把水滴入水果盘中制造水波,并观察水波。
探究活动2: 绳波学生用绳制造出波,并观察波除了可以传递运动形态外,还可以传递什么?学生分组自学:振幅、周期、频率、波长、波速。
1.振幅:(A)表示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单位:米(m)2.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秒(s)3.频率:(f)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4.导出周与频率的关系式:5.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米(m)6.波速:(v)波传播的速度。
单位:米/秒(m/s)波速的公式:v=λ/ T 或v =λf7.电磁波: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
8.电磁波谱:例题: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波长为,频率为52.5MHz.试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1MHz=106Hz)。
小结回顾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二节 1、2、3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教师演示实验为辅,所以时间上不太好控制,而且由于波的概念,初三的学生是第一次深入接触,所以掌握下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即时间有些紧X,有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752c774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9.png)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定义: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2. 电磁波的产生: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荷产生的,如振荡的电容器的两板之间就会产生电磁波。
3.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即299,792,458米/秒。
4. 电磁波的类型:电磁波按照频率和波长的不同,可以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特点。
2. 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电磁波,并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定义、产生和传播特点。
难点:不同类型电磁波的区分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如振荡的电容器、接收器等)。
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振荡的电容器,并提问他们是否能够感受到振荡的电场和磁场。
2. 知识点讲解: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电磁波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电磁波的定义和特点。
3.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频率的电磁波的传播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电磁波的区分和应用。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解答一些关于电磁波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无线通信、雷达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电磁波及其传播1. 定义: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2. 产生:电磁波是由振荡的电荷产生的。
3. 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光速,即299,792,458米/秒。
4. 类型: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解释电磁波的定义,并说明其产生和传播特点。
苏科版九下物理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案
![苏科版九下物理 17.2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0c2d9be5901020207409c9b.png)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第二节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节由“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三部分组成,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不易掌握和接受。
首先与上一节“有线电报传不远”的缺点相呼应,由提出“怎样才能让信息传的更远”的问题,再指出“可以用电磁波来传播”,从而引入了“波”以及“波的基本特征”的课题,接着用一些有形的“机械波”引导学生认识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波的特征物理量。
建立频率与周期的关系,得出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式。
“了解电磁波”感受科学家对人类的贡献。
教师需注意: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了解电磁波的产生机理,也不要求将电磁波的概念与机械波的概念进行比较。
在活动“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和“探究电磁波的特征”学习中,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整理知识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关注学生的个体体验,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电磁波谱”的教学从阅读图表入手,重点了解各波段电磁波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而服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知道波的基本特征以及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
2、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性,了解电磁屏蔽。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电磁波的存在,并了解电磁屏蔽。
2、通过自主整理,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有力武器。
2、了解电磁波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一、重点:1、电磁波的特征以及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
2、电磁屏蔽。
二、难点:电磁屏蔽。
三、教学突破:展示实物图片和进行实验,学习机械波的相关名词,以及他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实验证实电磁波的存在和电磁屏蔽。
【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展台;自制PPT教学课件(搜集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相关图片若干张、麦克斯韦和赫兹的人物肖像图片;视频:横坡和纵波的课件;波形图的课件;神州飞船的图片);一盆水、绳子一根;半导体收音机一台、导线一根、5号电池一节;手机两部、金属盒一个、塑料盒一个、纸盒一个;弹簧波演示器一个。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下册) (1)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案(苏科版九年级下册) (1)](https://img.taocdn.com/s3/m/d1fcbb7c1eb91a37f1115ccb.png)
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第二节电磁波及其传播【设计意图】本节由“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三部份组成,内容抽象性较强,学生在这方面的知识相对欠缺。
不易理解。
故开始用一些有形的“机械波”引导学生认识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波的特征物理量。
建立频率与周期的关系,得出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式。
“了解电磁波”分二个部分:验证电磁波的存在和探究电磁波的特性。
以开展学生活动为主。
让学生在实验中获取知识。
“电磁波谱”的教学从阅读图表入手,重点了解各波段电磁波的应用,使学生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认识波的基本特征,知道波能够传播周期性变化的运动形态、能量、以及信息。
⑵了解振动的振幅、周期与频率,波长与波速的物理意义,知道它们是描述波的性质的物理量,知道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
⑶了解电磁波的意义,体验电磁波的存在。
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性,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
了解电磁屏蔽。
⑷知道电磁波谱,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生活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⑴实验观察。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的基础上,归纳出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的存在;电磁屏蔽等现象。
⑵阅读(或陈述)了解。
对波的周期、频率,电磁波的意义及电磁波谱等物理知识采用阅读的方法获取。
⑶图像意义分析。
在学习波的特征的知识时,从对波形图的分析上入手,建立起振幅、波长等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学生对波动现象的好奇心。
引导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尝试归纳现象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积极性。
在学习麦克斯韦、赫兹对电磁波研究的贡献中,体会理论研究和实验探索对物理学发展的重要性。
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电磁波在被广泛应用,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着副作用——会产生电磁污染的现象引起关注。
同时也是进行辩证法教育,让学生学会全面观察和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了解电磁波”并知道电磁波的存在及其特性是本节的重点。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21c1b7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a.png)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电磁波及其传播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第二节,主要涉及电磁波的概念、种类以及电磁波的传播。
具体内容包括:1. 电磁波的定义: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2. 电磁波的种类:主要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3. 电磁波的传播: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常数,约为3×10^8m/s。
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波的概念、种类和传播特点,能够运用电磁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 掌握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并能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3.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电磁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磁波的概念、种类和传播特点。
难点: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手机、电视等设备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设备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2. 概念讲解:介绍电磁波的定义,解释电磁波是由电场和磁场交替变化而产生的一种能量传播形式。
3. 种类介绍:讲解电磁波的种类,包括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等。
4. 传播特点讲解:介绍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并解释电磁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5.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有关电磁波传播速度计算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6. 随堂练习:给出几道有关电磁波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讲解和指导。
7. 板书设计:板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电磁波的定义、种类、传播特点和计算公式。
8.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有关电磁波传播速度计算的作业题,要求学生解答并写出答案。
六、作业设计:题目:一个无线电波的波长为1m,求该无线电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2934eb2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e.png)
教案: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一、教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电磁波是如何产生的,掌握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的原理。
2. 电磁波的传播:让学生掌握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电磁波的种类:介绍常见的电磁波种类,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4. 电磁波的应用:让学生了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二、教学目标1. 知道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电磁波的应用。
2. 能结合实例说明电磁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产生原理、传播特点及应用。
2. 教学重点:电磁波的产生、传播特点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如手机、电视等。
2. 知识讲解:(1) 电磁波的产生:引导学生了解变化的电流周围存在电磁波,讲解电磁波产生的原理。
(2) 电磁波的传播:讲解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3) 电磁波的种类:介绍常见的电磁波种类,如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等。
(4) 电磁波的应用:讲解电磁波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无线电通信、电视、雷达等。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电磁波应用实例,如手机通讯原理、电视信号传输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实例,说明电磁波的传播特点及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电磁波及其传播板书内容:1. 电磁波的产生2. 电磁波的传播3. 电磁波的种类4. 电磁波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结合实例,说明电磁波的传播特点及应用。
答案: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10^8m/s,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1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87dc4de14028915f814dc20f.png)
γ射线、X射线、不可见光、可见光、微波、无线电波都是电磁波
三、思考与作业
四
教
学
后
记
难点:波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数字.
教材分析
本节由“波的基本特征”、“了解电磁波”和“电磁波谱”三部分组成,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材从有形的“机械波”引导学生认识波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波的特征物理量,建立频率与周期,波长、频率与波速的关系.
教学方法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归纳出波的基本特征,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在学习波的特征时,学会分析波形图,进行图像分析,建立起振幅、波长等概念.
教具
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活动
一
引
入
课
题
二
教
学
过
程
怎样才能让信息传播的更远?
什么是电磁波?要想了解电磁波,首先让我们来认识搏,了解波的基本特征.
(活动1)认识并了解波.
(1)视频6:电磁波
(2)动画10:纵波
(3)动画11:电磁波(水波、绳波、声波)
分析总结波的特性:
水和绳传播的是凹凸相间的运动形态,弹簧传播的是疏密相间的运动形态.
根据速度的概念:
v =λ/ T =λf
波速与什么有关?
(活动2)观看动画7,进一步理解振幅和波长的概念
在对波有了一些具体的了解后,我们来认识电磁波.
二、电磁波: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
阅课本P66课文,了解电磁波.
谁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第一次用实验验证了电磁波存在的物理学家是谁?
电磁波看不见、摸不着,如何知道电磁波的存在?
(活动3)观看视频8“电磁干扰”
[例]课本P66例题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4819a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7.png)
2019年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出生动有趣、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
这次我设计的《第十七章电磁波与现代通信17.2电磁波及其传播》教案,旨在通过探究电磁波的传播,让幼儿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电磁波的基本概念,知道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引导幼儿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的解释。
2. 教学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磁波演示仪、实验器材(如线圈、灯泡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等。
四、活动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电磁波小故事,引发幼儿对电磁波的兴趣。
2. 探究电磁波的产生:让幼儿观察电磁波演示仪,了解电磁波的产生过程。
3. 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传播: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
4. 记录实验结果:让幼儿用画笔和彩色纸记录实验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5. 分享实验成果:让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实验成果,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电磁波的传播特点。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的解释。
2. 活动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电磁波的传播,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幼儿对电磁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幼儿对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方式理解不够深入。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对幼儿的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中与家长一起寻找电磁波在生活中的应用,下次活动时分享交流,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2 电磁波及其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波的基本特征以及波长、频率与波速之间的关系。
2、了解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的特征,了解电磁屏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电磁波的存在,并了解电磁屏蔽
2、了解电磁波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实验是人类探究未知世界的有力武器。
2、了解电磁波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科学为人类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电磁波的特征以及波速、频率和波长的关系,电磁屏蔽;通过探究实验,学习机械波的相关名词,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
电磁波在生活中有很多的应用,大到控制宇宙飞船(神州七号),小到电动玩具车的遥控。
那么,你了解电磁波吗?
探究活动1:水波
用滴管把水滴入水果盘中制造水波,并观察水波。
探究活动2: 绳波学生用绳制造出波,并观察
波除了可以传递运动形态外,还可以传递什么?
学生分组自学:振幅、周期、频率、波长、波速。
1.振幅:(A)表示波源偏离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单位:米(m)
2.周期:(T)波源振动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单位:秒(s)
3.频率:(f)波源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Hz)
4.导出周与频率的关系式:
5.波长:(λ)波在一个周期内传播的距离。
单位:米(m)
6.波速:(v)波传播的速度。
单位:米/秒(m/s)
波速的公式:v=λ/ T 或v =λf
7.电磁波:电磁波是在空间传播的周期性变化的电磁场。
8.电磁波谱:
例题: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波长为 5.71m,频率为52.5MHz.试求电磁波的传播速度(1MHz=106Hz)。
小结回顾
布置作业:《补充习题》第二节 1、2、3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以学生探究实验为主,教师演示实验为辅,所以时间上不太好控制,而且由于波的概念,初三的学生是第一次深入接触,所以掌握下来需要一定的时间。
即时间有些紧张,有可能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
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吹气球的小游戏,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气球会飞出去?”,同时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力
通过这几幅图“人推.车人拉.弹簧起重机提.重物压路机压.路面”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2)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会产生力的作用。
(让学生举事例说明)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我们把)力的单位规定为:牛顿,简称牛,符号为N。
4.小常识: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
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500N。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速度大小改变②运动方向改变
2.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当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改变时,我们就可以判断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
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不同,那么它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二、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1.用弹簧演示实验,用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再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用弹簧演示实验,拉弹簧可使弹簧伸长,压弹簧可使弹簧缩短,同时结合生活中的例子。
归纳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推门实验,教师在门前,门边处推门,学生在门后靠近门轴处推门,都用全力,结果教师很容易就把门推开了。
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还与力的作用位置有关,这个力的作用位置在物理上叫做力的作用点。
老师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生活中,打台球、高尔夫球时,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很重要。
四、力的示意图
力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怎样去表示力呢?
1、在物理学中,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长。
有时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
例题加练习
2、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找出作用点;
3.找出受力方向 ;
4.画出带箭头的线段;
5.标出数值和单位;
6.检查同一图若有两个及两个的力时,保证力越大,线段越长;
五、力的相互作用
1、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体验,当你手拍桌子时,手会疼,用船浆用力推岸,船就会离岸而去,在交通事故中,汽车撞断路边的栏杆的同时,车子本身也会“受伤”。
这说明了什么?
手会疼,说明桌子对手施加了作用力;
船会离岸而去,说明河岸对船桨施加了作用力;
车子会“受伤”,说明车子受到了墙对它的作用力。
总结: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同时也施力。
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应用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物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或应用?
师生共同列举:跑步、划船、游泳等;
⏹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②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④如何使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让学生回想气球游戏,找一位同学用本节课所学知识来解释气球会飞出去的原因。
教师总结。
同时说明火箭发射升空、喷气式飞机飞行也是利用这一原理。
⏹布置作业
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7.1 力
一、力的概念
1.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在物理学中,力的符号为F。
3.单位:牛顿,简称牛(N)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四、力的示意图
五、力的相互作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