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讲义09第9讲 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思维
关键词
思维行为测量出声思维问题行为图假设检验说人工概念功能固着推理地板效应天花板效应代表性启发法可得性启发法调整策略三段论推理回避损失参照效应捐赠效应零相关标准 FOK范式人工智能图灵测验逆向工作(backward working)手段-目的分析(means-end analysis)
课程讲义
第一节 思维的研究方法
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食物概括的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能揭示食物的本质特征呵内部联系,并主要表现咱概念形成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思维的表现形式包括概念形成、判断、推理、问题解决、决策等。思维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为测量、出声思维、建构认知模型三种。
一、行为测量(Behavioral Measures)
定义:行为测量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
两个层次:1.观察数据——不对因变量作明确的规定,而是笼统地对被试行为作观察。如尝试错误实验、顿悟实验;2.行为指标——需要在实验设计中规定某些因变量指标(答对人数、解题时间),并针对它们进行观察记录。
(一)观察数据
观察数据即对被试行为进行观察后所获得的数据。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实验和苛勒的顿悟实验能很好地说明研究者是如何使用具体的观察数据形成早期思维理论的。两个实验都以动物为被试,主要依靠行为观察数据,针对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两种经典假说,这证明了观察数据在思维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二)行为指标
1.波斯纳(1973)接链子的酝酿实验:实验有两个行为指标,一为被试解决问题的百分率,二为解决问题所花费的时间。
2. 沃森和约翰逊-莱尔德(Wason和Johnson-Laird,1972)的四卡问题:行为指标为
作出各种回答的人数比率
3.其他的行为指标:错误率
二、出声思维(think aloud)
定义: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
(一)出声思维的由来
心理学家邓克(1945)首先提出了出声思维法。出声思维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实施:(1)对被试进行预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出声思维;
(2)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让他们用出声思维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同时录音;
(3)当被试在进行出声思维的过程中,发生停顿,实验者应及时提醒或询问他们在想什么,不过,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并事先做过准备,实验者在出声思维过程中,不应提问,以免干扰被试的出声思维;
(4)将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字材料,并对记录进行细致的分析,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材料,以分析被试思维的过程及其特点。
(二)出声思维的分析——问题行为图
问题行为图可以使研究者直观地看出被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操作序列。
组成部分:(1)知识状态,即被试在某一具体时刻所知的关于该思维作业的全部信息;(2)操作,即被试每次用来改变其知识状态的手段。
问题行为图表明:被试的过程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以一种曲折、迂回的方式前进。 (三)出声思维的研究实例
(四)对出声思维的评价
1.出声思维的优点:(1)通过问题行为图对出声思维进行分析,使得言语报告可以被数量化;
(2)掌握被试思维的全过程,这往往是诸如解题时间、错误次数、答对人数等行为测量指标无法做到的。
2.出声思维法的缺陷:(1)作为言语报告的一种,出声思维反映的是仅能停留在被试意识层面的东西。而近年来一些研究则表示:思维过程并不一定是可以外显的,被试的思维过程完全有可能是内隐的,即被试不知道为什么会得到此类答案,或者不知道自己在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
(2)在解决问题时让被试进行言语报告是否会影响到被试的思维?也许为了更清晰地
报告某个想法,而未能及时地注意下一想法,导致灵感的丢失。
(3)言语报告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大?出声思维和过去心理学中的内省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有关内省法可信度的争论在出声思维上再度出现。
三、建构认知模型
是一个方法论上的概念,它代表的是一种指导思想,而非专指某种具体的方法。往往通过尝试各种方法,综合系列实验研究的结果,来建立模型以揭示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模型的解释力。
(一)实施步骤
1.先验模型阶段
先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是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罗希(Rosch,1975)提出一种有关概念表征的概念结构的原型说。他认为概念主要是以原型(prototype),即它的最佳实例来进行表征的,原型是能够用来最好地说明概念的一个样例。概念表征除了原型外,还有维量。维量是指范畴成员的代表性程度(degree of category membership),即概念内的其他个体偏离原型的距离。原型和维量的紧密结合就形成了概念。
2.实验验证阶段
在先验模型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是认知模型范式的第二个步骤。实验验证,即要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罗希(1975)设计的实验验证概念表征的原型说。
3.模型完善阶段
经过修改完善的模型将回到实验验证阶段,重新经受实证研究的考验,然后再完善。 (二)评价
1. 优点
(1)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
(2)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
(3)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
2.局限
(1)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
(2)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