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思考
作者:张明雪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24期
摘要: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提出是新课标的创造性亮点,是引领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标识性举措,是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性路径。活动型学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设计出“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教学议题,使学生在有序的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中掌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要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途径,肯定了活动型学科课程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关键性作用。活动型学课程的实施应从转变教学观念、设计教学议题、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出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作用。
一、观念有“变”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教师”。广大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转变知识为本、高考至上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新观念。
(一)理解素养形成与知识获得的方式不同
杜威曾说“人的信仰、抱负、态度等素养不能像物质的东西那样,可以在时间搬动、转运、成人不可能用传播或灌输的方式将这些素养交给年轻人。”知识的获得除了从个体直接经验中获得,还可以接受间接经验的灌输,但是素养却不可能在间接经验的灌输中形成,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将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并在此过程中提升自身的综合性品质,知识才算是与人的素养形成内在关联。
学科课程主要以学生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为教学目标,活动课程虽然在强调课内外教学实践中探究知识,但活动的目的仍是获得学科知识,这两种课程的最终指向都是知识的获得。而活动型学科课程将活动与课程内容相互融合,以具有明确价值导向的议题为主线,紧密结合学科内容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思维活动中获得学科知识,并运用所获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合作探究中形成关键能力,在质疑思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活动型学科课程注重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科知识与生活关切的紧密集合,使学生
既在活动中将学科知识内化于认知结构中,又运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综合性品质,使知识真正与素养的形成相关联。
(二)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
受诸多社会现实因素的制约,考试分数成为教育教学评价的指挥棒,提高学生的分数成为学校、家长、学生最重要的诉求,这直接导致教师将学生获得知识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忽视了知识获得过程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正确价值观念的养成。虽然当前高考对学生的检测仍以知识为依托,但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性品质的考查,试题中直接对知识点回忆和再认的考查较少,而多是以时政新闻、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通过材料创设复杂情境,考查学生在面对复杂情境时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与运用学科知识解决特定问题的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的浪潮中,知识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知识本身的不断发展性决定了人必须具备终身学习能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新要求。思想政治课本身就是一门时代性较强的课程,但在以教材为依托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及时更新知识,活动型学课程便是一种重要途径。活动型学科课程中教学议题的选择、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问题的设计主要以当前社会现实问题为背景,著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使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促进了学生知识的掌握与更新,又培养了适应学生长远发展的综合性品质。
(三)注重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布鲁姆将学习结果分为三种类型,即零学习、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零学习是指学生在不够专心的学习之后未能理解学习内容,从而无法达到知识的保持与迁移,属于无效学习;机械学习是指学生在努力学习后掌握了学习内容,达到了知识的保持,但是却无法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达不到知识的迁移;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努力学习之后既掌握了学习内容,又能应用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达到了知识的保持与知识的迁移。可见,有意义学习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提升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是影响活动型学科课程有效性发挥的关键,思想政治课教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的兴趣点,而应在充分的学情分析与实际调查后,根据学生科学正确的兴趣点选择议题,从而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培养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使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将知识纳入认知结构,并在解决问题中促进知识的迁移。
二、议题有“意”
议题的选择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关键,所选择的议题既要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又要蕴含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在围绕议题的活动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一)议题要“有意思”
议题的选择要基于学生的兴趣。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指向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教学议题的选择应指向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如果教师设计的议题偏离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点,就很有可能出现学生不理解甚至是排斥议题的情况,从而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需求与接受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学生所处的身心特征、一般特征与社会特征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点,科学合理的选择教学议题。
议题应贴进学生的生活与实际。教学应该将生活融入课堂,做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议题的设计不仅要注重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而且要与学情紧密结合,考虑到学生所处的年级、心理发展状况、地区文化等情况,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围绕议题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真正的感受知识就在身边。
议题要有故事性。议题不同于主题,更不是简单的教学案例,而是贯穿一节课的主线,通过议题将一节课的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这就要求所选择的议题本身具有完整性,能将各个教学过程自然、有序的串联在一起,而具有故事性的议题是体现议题连贯性的最好形式。
(二)议题要“有意义”
议题要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课程本身具有导向性,议题要注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同时,议题也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的引导,学生尚不具备能理性科学的分析复杂社会现象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设置议题时应该注重对学生人生价值的引领,使学生在围绕议题的学习当中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议题要具有高度的人文情怀。全球化的视野下,是否具有人文情怀是影响个体看待与分析事物的重要因素。教学除了要实现本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外,还应该站在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为国家的发展服务、为世界的发展服务的高度上,使学生认识到自身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学生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教学议题的设计应跳出教材内容与学科特性的桎梏,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野下,从低到高、层层递进的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升华,培养学生以推动社会发展为己任的情怀。
议题要具有思辨质疑性。既然议题要包含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那么围绕议题所设计的活动中就要包含能让学生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情境。如广东汕头华侨中学在跨学科融合课《寻古探共建坚中非命运共同体》一课中,将议题设置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是不西方媒体所说的“新殖民主义”?该议题当中既包含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又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西方媒体所说的“新殖民主义”,而是符合构建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