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9effc9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e.png)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多个学派学说。
这些学说各有特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对成中医大各家学说的重点进行整理。
一、黄帝内经学派黄帝内经学派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古代医家对于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和阐述。
该学派主张以阴阳五行理论为核心,强调人体的整体性和动态平衡。
其中重要的学说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
二、张仲景医学派张仲景医学派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其学说注重疾病的辨证施治。
该学派强调病因病机的辨析,通过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疾病,对于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派核心学说包括:六经辨证、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辨证等。
三、孙思邈医学派孙思邈医学派以《千金方》为代表,该学派注重治疗药物的运用和方剂的研究。
孙思邈强调养生和预防,提出“上工下农,下工上草”的治疗原则,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重要学说包括:方剂学说、药物运用学说、养生学说等。
四、杨氏医学派杨氏医学派以杨继洲为代表,强调“形训”即形态诊断。
该学派注重观察患者的体态特征、脉象、舌象等,通过形态诊断来判断疾病的本质与发展趋势。
核心学说包括:形态诊断学说、形态辨证学说等。
五、四气学派四气学派是由叶天士、吴鞠通等人创立,其学说结合自然气候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四季气象的变化来辨证施治。
核心学说包括:四时辨证、四气运用等。
六、昆仑派昆仑派是中国中医学史上的一支代表派别,以金匮派为代表,强调运用养生学说,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核心学说包括:养生学说、四时调摄等。
七、扁鹊学派扁鹊学派以扁鹊为代表,强调整体观察,重视运用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来治疗疾病。
其学说主张以针灸为主,配合其他疗法,综合治疗疾病。
综上所述,成中医大各家学说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不同的学说在理论与实践中互相渗透、相互补充,丰富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与治疗手段。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d42812e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9f.png)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一.学术流派1.学术流派与中医学体系1)传说的“三世医学”《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2)早期的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基础b.医学基础c.流派产生,例:秦派:长桑君-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d.学术争鸣3)四大经典问世编制中医学体系的确立(传统思维模式的确立)标志传统思维模式确立a.理论医学——《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b.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六经论伤寒、脏腑议杂病、三因类病因、倡辩证论治)c.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概药性、寒热补泻论药理、群臣佐使定方型、七情合和议配伍)2.医家争鸣与学术发展1)阴阳五行学说(关系:阴平阳秘)a.和谐,协调b.互补2)藏象学说3.学术流派划分标准1)学术研究中心2)师传承授体系3)可供研究的著作传世4.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二.养生学1.先秦两汉养生学“养生”最早见于《管子》而不是《庄子》具体操作a.普遍养生术——日常生活(钻木取火、作舞宣导)b.专门养生术——专题研究(养身、养形?五禽戏A道家养生观(老子)核心“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操作“对应自然,清心寡欲” ,儒学养生观(孔子)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悟者天成——和谐养生,《内经》养生观生长壮老已是客观规律a.先天:遗传因素b.后天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养生应顺从四时阴阳,四时起居作息和精神状态,生、长、收、藏四时养生规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养生学(1)特点a.受儒、道、佛影响b.理论和方法的集成c.和谐养生的发展——“形神协调”d..治未病“观”的发展e.专门养生术与日用养生的结合 (2)医家葛洪a.伤损必先“复故”b.延养自须“得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之道(宝精行气《抱朴子内篇》、守一存真、护身服食)c.养生“不绝人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a.“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凡事应适度、中和形神和调b.“人之寿天不在天,善养生者长寿”“养生之法,但莫伤之”c.十二少(少死少念少事少欲少笑少语少乐少愁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的危害d.《导引经》以“食气,保精,存神”为上士e.吐纳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孕妇及小儿养生养生宣导术a.重视养生治未病的思想b.提出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三.先秦两汉病因病机理论先秦——经气郁滞的病机内经——重视正气,正邪相争决定人之安危1外感热病的传遍a.由表入里b.表里同病2五脏病的传变a.移皆有次(顺传传其所胜,逆传反之)b.或其传化不以次3阴阳虚实病机a.阴虚内热b.阴盛内寒c.阳虚内寒d.阳盛外热4其他病证的病机论述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肺咳——肺寒咳逆痿躄——五脏因肺热叶焦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衄血、后血、血积——络伤血溢伤肝——气血痰滞呕胆——胆液泄,胃气逆薄厥——大怒而血菀于上气虚证——上气、中气、下气不足癃闭、遗溺——膀胱不利、不约老年病——阳气衰乏,下虚上实5病机十九条魏晋南北朝病因病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脏腑病机学说脉经气动病机学说四.魏晋南北朝医经的整理和研究(一)全元起《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二)王冰与《素问注》“气动”脏器的变乱的病机学说1.整理编次2.补遗七篇(天元经大论、五行运大论、文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经大论、至真爱大论)3.注释阐发a.阐发运气b.亢害承制——过极反似胜亡之化c.阴阳互根d.升降出入e.郁证治疗f.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三)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专题研究,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以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法,由《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成(四)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1.首创对《内经》全面分类,将《素问》《灵枢》结合起来2.保持原貌,未将其他资料充实进来3.阐发精当a.强调命门藏精,左肾右命门b.阐发“知五”养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知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珍)c.剖析热病机理(五)王叔和著《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1.《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确定了脉诊的寸关尺部位,并分列脉象24种,以脏腑为纲,以虚实为目,分析疾病发作轻重时间,传变专柜,症状变现,情志变化,经络病变,系统脏腑病机2.编次整理《伤寒论》a.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芳纶b.主用清解善于养阴生津,表里双解c.重视瘟疫(六)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1.收录《伤寒论》于《千金翼方》中2.用方正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创伤寒三纲之说“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五.本草学的成就(一)本草学的雏形a.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b.《山海经》大量药物记载(二)《神农本草经》成书核心:药性理论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吴普本草》载441种,《李当之本草经》(三)本草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自然属性《雷公炮制论》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0种,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介绍了诸病通用药(四)本草学的新进展对药性作用全新整理研究宋代官修本草金元医家的时间(五)本草学的总结本草学的成书,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六)本草学的气味学说(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气味学说是本草学的重要标志)1.传统思维模式是本源a.直观思辨b.取象比类c.整体观念2.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3.药物气味是升降浮沉的集成4.气味合和是产生疗效的基础5.伤寒杂病论是气味运用典范6.复方产生新气味和作用7.气味治病之理——以偏纠偏8.药物气味认识尚不统一六.经方的演变和经验方的兴起1.经方a.泛指临床医著及方书的方剂b.经典中记载之方c.专指伤寒论之方经验方——时方,临床医生根据需要创制的方剂方证用方的指征和依据2.经方的应用和衍变,经方的特点:药味少药效好药精效宏,一药多用,方证相应(1)伤寒论方的应用,用法不用方,加减a.效不更方,不效也不更方b.效亦更方,不效即更方c.用药少而精 (2)难病详察病机,开拓思路(3)结合临床,善于总结(4)《论》《略》互参3.经验方的兴起(方术影响、临床需要、搜集民间方、本草学发展)4.经方与经验方的区别经方经验方药味少多药性峻猛缓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视辩证,推求病机以方测证,有是证用是药组方严谨松散主治明确不严格煎服方讲究不严格孙思邈生平著作:孙思邈,唐初医学家,著有《备急千斤要方》《千金翼方》为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学术思想大医精诚论对学习医学者提出要求a.熟书医籍,涉猎群书b.博学多闻,虚心求教精益求精c.反对肤浅之风(在医疗实践中提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提出医生职业道德标准a.首先必须有恻隐之心,对病人普同一等,把他们的痛苦当做自己的事来对待b.其次,救治必须一心一意,无欲无求;谦虚敬慎尊重通道(一) 集养生学说之精要孙思邈养生内容可归纳为养性和养老两方面,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各个方面,反映了他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医学思想,养性即养成良好的习性,以期却疾延年,包括啬神、养形、导引、言论、隐身、房事、反俗、医药、禁忌十要点,抑情节欲,尤其强调a.抑情养性——请与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不浮思妄想可避免许多情志疾患b.慎言语——可以养气c.节饮食——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适当运动队人体健康有益——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食经,行走踌躇,摩腹消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依时摄养——春(晏卧早起)夏秋(侵夜乃卧早起)冬(早卧晏起)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内视、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之法,食宜,食养,食疗食宜a.食不欲杂,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葅菜b.主张学淡食c.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d.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食治a.食养——用饮食以养脏腑之气,五行相克之理如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b.食疗——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用事平疴,释情遗病为良工,服食、服水——服饵方药,以期益寿济命 ,养老老年人的养生,也包括老年病预防治疗三、伤寒温病方论(论广义的伤寒论) 1、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采众方三阴三阳编排论述2、全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开表里双解之先河;扶正攻下,滋阴润下3、重视瘟疫详论防治,辟温,增补儿妇伤寒论治四、对方剂学的贡献1、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古方小建中内补当归建中汤3、创制新方千金苇茎汤。
中医各个学派理论要点整理(最终版)
![中医各个学派理论要点整理(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465861c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7.png)
中医各个学派理论要点整理(最终版)中医各个学派理论要点整理(最终版)
1. 阳明学派
- 强调人体的生命力、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 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和运化功能的主要脏器。
- 强调脾胃的健康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 质疑五行学说,主张注重实证观察。
2. 卫气学派
- 强调卫气的运行与人体免疫的关系。
- 认为卫气可以抵御邪气入侵,维持人体的健康状态。
- 关注外邪与内邪对人体的影响,强调预防和调节。
3. 气血学派
- 强调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
- 认为气血的充盈与流通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 关注气血的生成、运行和调节,强调调补调畅。
4. 五行学派
- 强调人体与自然界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 认为五行理论可以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 关注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强调平衡和调适。
5. 温病学派
- 强调外邪侵袭和体质失调是疾病的主要原因。
- 认为温热病是与外邪侵袭和体内阳气失调有关的疾病。
- 关注温病的病机、辨证和治疗,强调疾病的整体观。
这些是中医各个学派的理论要点,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
我们可以从不同学派的角度来认识和探讨中医理论,以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和患者健康。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84c7b0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9.png)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学说,每一派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临床应用。
为了帮助读者复习中医各家学说的重点内容,本文将针对各家学说进行逐一梳理与总结。
1. 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也是最早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中医理论的著作。
其学说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等。
阴阳学说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性,指导着中医诊断和治疗;五行学说将自然界万物按照五行分类,运用于中医病因病机的分析;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经络系统及其作用的研究。
2. 五藏六腑学说五藏六腑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脏腑的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心、肝、脾、肺、肾)和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五脏六腑学说认为脏腑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场所,通过相互联系和作用,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
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病理特点,中医临床常常以五脏六腑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3. 四诊学说四诊学说是中医临床诊断的核心内容,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脉象等外部表现来判断病情;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声等来推断内脏状况;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获得病情资料;切诊是通过按摩腧穴或把握脉搏等来了解体内病变情况。
四诊相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4. 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体液的理论体系,包括气、血、津液等概念。
气是生命活动和生命能量的基础,血是人体组织和器官正常运动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保持组织润滑和营养的重要物质。
中医理论认为,气、血、津液的运行和平衡与健康密切相关,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5.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是中医理论中关于疾病形成机制的研究。
根据中医理论,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外界病因(六淫,如风、寒、湿、热、暑、燥)与内因(七情,如喜、怒、忧、思、悲、恐、惊)的相互作用导致了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必考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必考](https://img.taocdn.com/s3/m/42bfb9859b6648d7c0c74654.png)
孙思邈养生十要:啬神,爱气,养形,导引,饮食,言论,房事,反俗,医药,禁忌饮食要适度,定时定量均衡,合理搭配。
孙氏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化裁古方:调胃承气汤+生地、大枣=生地黄汤小建中汤演变为:内补当归建中汤、前胡建中汤、内补芎汤、大补中当归汤、黄芪汤、乐令黄芪汤等,治疗各种虚劳证。
著名方剂:小续命汤,苇茎汤,犀角地黄汤,独活寄生汤,温脾汤,温胆汤,神曲丸(磁朱丸),防风酒,独活酒。
钱乙肝实热:泻青丸肺气虚:阿胶散。
肾虚证:地黄丸。
钱乙制方用药特色:善用丸散,创制新方,顾护脾胃,喜用药引,用药柔润平和,力戒呆补峻攻,反对妄攻误下。
刘完素火热论核心论点:六气皆能化火。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六气皆能火化、五志化火的共同病理机制:阳气怫郁防风通圣散配伍特色:-[1]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辛凉解表;-[2]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使“火郁发之”;-[3]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
刘完素治疗火热病的方法:以表里为纲辨治火热病,表证(辛凉或甘寒)用辛凉或甘寒解表,宣散郁结;表证兼里热,用防风通圣散或双解散解表清里;里证(下法,清法)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若热毒极深,波及血分用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合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热邪在半表半里用柴胡汤和解。
加减小续命汤:(中腑证)疏风清热大秦艽汤:(中血分)血弱不能养筋所致的手足不能动,舌强不能言语的中风。
汪昂《医方集解》称之为“六经中风轻者之通剂”地黄饮子:补肾张元素阐发中药理论:升降浮沉、气味补泻、归经学说、中药分类、制方大法升降浮沉:对中药气味升降理论进行发挥。
气薄者未必尽升,味薄者未必尽降。
泄火药物: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药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石膏泻胃火。
柴胡泻三焦火,须用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须黄连佐之,胆经亦然。
黄柏泻膀胱火。
黄柏配知母,清下焦热。
张从正吐法含义:指催吐等具有上行作用的治疗方法,促使停留于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毒物等的排出。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499c08031126edb6e1a1046.png)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1,孙思邈对方剂学的贡献包括哪些方面。
答: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明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载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2,试述钱乙遣方用药的特点与后世的影响。
答:一,用药务求柔润;二,力戒呆补峻功;三,注意升降气机;四,善于化载古方;五;创造简便成药。
钱乙的五脏辩证为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所推崇;注重调理小儿脾胃的论点对李杲有启发;其创造的地黄丸则为薛己,赵献可效仿;其治疗小儿外感热病神昏惊厥,注意清凉解毒,芳香开窍等法,为清代温病学家所采纳。
3,试述刘完素“六气皆从火化”的学术观点。
答:刘完素对风燥湿寒诸气与火热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能化火之说。
他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变化过程中,皆能化热生火,而火热也往往是产生风湿燥寒的原因之一。
既然风湿燥寒于火热皆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风湿燥寒诸气为病皆可化生火热。
而火热为病又可产生风湿燥寒诸证,六气之中,火热即成为中心。
4,刘完素对火热病症的治疗有何发展。
刘氏对外感火热病证,主要分表证,表里同病和里证进行治疗。
一,表证:主张以辛凉或甘寒之剂以解热,用“甘草,滑石,葱鼓等发散甚妙”,如:凉隔散,天水散;二,表里同病:刘氏对半表半里的病证,治法甚多,而悉以宣通沸热郁结为主,如大小柴胡汤,防风通圣散;三,里证:若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即可应用下法,如承气汤,黄连解毒汤。
5,张元素对药物的研究表现在哪些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什么,一,升降沉浮。
二,制定药类法象。
三,阐发苦欲补泻。
四,创药物归经报使。
无,六气内淫制方大法。
六,用药要旨。
突出成就。
创药物归经和药物报使。
6,张元素治疗脾胃的主导思想是什么,其确定的治脾胃的原则是什么, 扶养脾胃“养正积自除”7,简诉张氏的枳术丸和仲景的枳术汤的区别,答:针对老幼虚弱、脾胃不足、饮食不消之证,张元素把仲景枳术汤化裁为枳术丸治之。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a2ed409a21614791711282e.png)
中医各家学说第一章、导论1、中医各家学说是研究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及主要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学术成就、临床经验,兼顾学派产生、发展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2、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主张、理论。
狭义的学说,是指研究某一具体的学术问题而形成的不同的学术观点或理论,如,伤寒学说、温病学说等。
其特点为①必须具备学术属性,②自成体系,③具有有别于前人或他人的观点。
3、学术思想是有比较严密的内在结构的知识体系。
4、学派(流派)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
5、医家学派是指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以某位医家的创新学说为学术主旨,经由以师承授受为纽带的发展而形成的某一学术群体,具有历史延续性。
三要素为:创新的学说,创始人和师承者。
6、医家学说是指在中医各学科发展过程中,由某医家提出、自成体系的学术观点或理论。
7、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8、中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第二章各家学说和中医理论体系1、形成于秦汉并得以流传千年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2、各家学说的形成存在差异:①基本概念的差异:命门、三焦;②病机表述上的不同;③脉诊技法上的区别。
3、各家学说创建和形成的要素:(1)医学经典著作的影响①校注经典著作推衍发明新说②采撷经典论说演绎成就新学③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①宋代儒家经学盛行②宋金元时期(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6)国外医学的影响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一)师承性学派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35c2523aad02de80d4d840f7.png)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要点一、刘完素:字守真,河北省河间人,自号通玄处士,世称刘河间,高尚先生。
河间六书: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伤寒标本心法类萃》,葛雍《伤寒直格》,马宗素《伤寒医鉴》,馏洪《伤寒心要》。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治疗主张“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防风通圣散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桔梗、黄芩、滑石、生甘草,生姜、荆芥、白术、栀子“有病无病防风通圣”本方具有宣肺解表,疏散风邪,清热凉血,通腑解毒,攻下里热,活血化瘀,通络散结,益气养阴,清热利湿通淋,清解暑热,利咽化痰宣通郁结。
加辛夷花治疗鼻渊。
配伍特色:一,辛温药与苦寒药相配伍,治疗外感风邪化热或兼有里热证。
二,风药与清热药合用治疗火热病,体现着“火郁发之”之意。
三是防风通圣散中宣、清、通三法和辛苦寒药并举的配伍规律,充分体现了刘完素重视阳气佛郁,开发郁结,宣通气液,促进气血流通的用药特点。
素将病机十九条属于火的病由10种扩大到34种,属于热的由7种扩大到23种,热与火的病共计57种。
阳气弗郁是火热病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因此:阳气佛郁,玄府闭塞,阳气不能开通宣行,导致多种火热病,随其病位而有所不同,如其所言:“若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
是故目郁不能视色,耳郁而不能听声,鼻郁不能闻香臭,舌郁不能知味。
湿热用茵陈蒿汤,热在阳用小柴胡汤和解表证:辛凉或甘寒解表。
里证:三一承气汤攻下里热。
刘完素首次提出热极可导致中风。
三化汤:厚朴(姜制.二钱)羌活(二钱)枳实(一钱半)大黄(四钱)用于“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大小便秘结。
通腑泄热,降浊升清,开腑法治中风之先河。
大秦艽汤:【组成】秦艽三两(9克),川芎、独活、当归、白芍、石膏、甘草,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细辛【主治】风邪初中经络证。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doc](https://img.taocdn.com/s3/m/1435cb6681c758f5f71f6768.png)
其特点①学科的学术特征,②首创之学说及其师承授受者,③学术群体或学术派别
8、屮医各家学说的研究内容,主要集屮在对历代主要著名医学家独到的医学理论创新及其临床实践经验的挖掘与 整理,揭示或阐明其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的学术思想、学术影响及其传承现象与特点等。
3祖述经典临床有别成家学
(2)哲学等学科对医学的影响
(3)社会与时代背景的影响
1宋代儒家经学盛行
2宋金元时期
(4)医家学术思想的交会与渗透
(5)医家个体的医疗实践
(6)国外医学的影响
第三章、医学派别与中医理论体系
1、中医学术流派产生年代:战国时期、汉代、宋金元时期
2、战国医学发展(学术流派形成的基本要素):名医名著、师承授受关系、学术争鸣
(三)重清热解毒,伍汗下养阴
四、脏腑虚实寒热辨证
(一)以脏腑类归为主体的疾病分类法
(二)脏腑辨证纲领的完善
五、杂病治疗经验
(一)中风:外风:脏腑受外來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内风:劳心烦神、嗜 欲杂念、摄养不慎。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木虚为精气Z亏,标实为痰火Z盛。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 息风清热养液。
3、学术流派的划分方法:
(一)师承性学派
因师承传授导致门人弟子同治一门学问而形成的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
(二)问题性学派
以某一问题为研究对象而形成具有鲜明学术特色的学术群体。伤寒学派,温病学派
(三)地域性学派
以某一地域或特定文化氛禺为基础形成的中医学术群体。岭南医学、新安医学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https://img.taocdn.com/s3/m/ba1c47a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16.png)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笔记重点整理(最终版)总论:一、伤寒学派始于晋唐,盛于明清。
外感热病的辩证论治体系1.宋金以前伤寒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朱肱,庞安时,许叔微,郭雍,成无己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美尼尔氏综合症方证相应,有是证,用是方。
2.明清伤寒学派错简重订派:方有执(首先提出)喻昌(喻嘉言)(大力倡导)维护旧论派:张遂辰,张志聪,张锡驹,陈念祖(陈修园)辩证论治派:柯琴,徐大椿(以方类证)尤怡,钱潢(以法类证)陈修园,包诚(分经审证)二、医经学派:内经等经典著作为研究对象,重理论。
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痤疮疡门开手第一方。
三、经方学派:重方药(秘方)四、中西汇通派唐宗海(第一人)五、河间学派刘完素寒凉派火热论(为攻邪学派、丹溪学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还是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形成的先导)荆山浮屠:罗知悌六、易水学派张元素李杲七、攻邪学派张从正“汗、吐、下”八、丹溪学派养阴九、温补学派宋《局方》温燥金朱丹溪寒凉降火———苦寒明温补清寒凉十、温病学派温疫学派: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
温热学派:叶桂,吴瑭,薛雪,王士雄(温病四大家)华佗145-208东汉末医家建安三神医(董奉,张仲景)“外科圣手,外科鼻祖”1.麻沸散:羊踯躅茉莉花根当归菖蒲2.五禽戏:运动养生(华佗对中医养生的最大贡献)3.漆叶青黏散:黄精漆叶桑葚何首乌茅山术《华佗神方》孙思邈著整易麻药神方:川乌草乌胡茄子羊踯躅麻黄专为开取箭头时用,服之令人不痛。
外敷麻药神方:川乌尖草乌尖生南星生半夏胡椒蟾酥荜茇细辛专为施割症时,可治骨质增生“阳化气,阴成形”解麻药神方:人参生甘草陈皮半夏白薇菖蒲茯苓神膏:乳香没药血竭儿茶三七冰片麝香热加黄连,腐加轻粉,有水加龙骨,收口加珍珠、蟹黄,杖伤三七倍用。
孙思邈药王千金要方(把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注重养生、医德。
对《伤寒论》的研究采用了“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方法“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中医各家学说 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 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abeb2b8dd3383c4bb4cd2f6.png)
孙思邈1、生平:初唐。
2、著作:①《千金要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②《千金翼方》3、学术理论:大医精诚论。
强调医德。
“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4、养生之道:①抑情节欲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和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⑤食宜、食养、食疗⑥服食、服水⑦养老5、脏腑虚实寒热辨证:每一脏、每一腑都有“实热”和“虚寒”证,而相为表里的脏腑又有“俱实”“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肝湿热-目痛胸满,气急塞,用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明,用槟榔汤。
胆腑实热-精神不守,泻热半夏千里流水汤。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温胆汤。
6、伤寒温病方论:①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
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寻方之大意,不过三种。
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
此之三方,凡疗伤寒不出之也。
”②主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
处方用药重在化裁,汗吐下三法为祛邪大法,开表里双解之法。
为后世医家开启了扶正攻下和滋阴润下的法门。
③重视瘟疫,详论防治。
首先他把瘟疫与其他热病区别开来,重视“辟温”,屠苏酒、太乙流金散、雄黄散、辟温病粉身散、治瘴气方。
详载了四时五脏阴阳毒的病名病机及证治:春三月“青筋牵病”,属肝腑藏温病阴阳毒,以发热、项直、背强为特点;夏三月“赤脉奋病”心腑藏温病阴阳毒,发热、战掉惊动、口开舌破;秋三月“白气狸病”肺腑,体热生斑,或暴嗽呕逆、气喘引饮。
冬三月“黑骨温病”肾腑,里热外寒,恶寒引饮,胸胁腰部疼痛。
四季“黄肉随病”,脾腑,隐隐发热、不相断离、头重颈直、皮肉强痹。
7、中风治疗经验:内外两方面。
①外: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
大小续命汤②内: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
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
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息风清热养液。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577c2558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e.png)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学说和派别。
这些各家学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特点。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医的主要学说和其特点。
一、黄帝内经学说黄帝内经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基础,也是最早并最为广泛应用的学说之一。
该学说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主要强调阴阳五行理论、藏象论及脏腑经络等方面的医学知识。
黄帝内经强调预防为主,注重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疾病是因为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调导致的。
因此,该学说注重调节身体内部的功能,使人保持健康。
二、四气调神学说四气调神学说是张仲景创立的学说,主要阐述了病因和病理的理论。
该学说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受到外部天气的影响有关,即风、寒、暑、湿等四种气候会影响人体的正常功能。
四气调神学说通过调节人体气血的运行来治疗疾病,例如通过温热药物治疗寒气引起的疾病。
这一学说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急性病症有较好的疗效。
三、五运六气学说五运六气学说是华佗创建的学说,该学说主要阐述了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疾病的治疗。
五运六气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气候,通过观察环境的气候变化和人体的脉象来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变化。
在治疗上,五运六气学说强调因时制宜,即根据不同的气候条件来调整药物的使用。
该学说注重平衡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人体能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四、辨证论治学说辨证论治学说是中医最为重要的学说之一,它包含了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辨证论治强调疾病的整体观,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舌苔、脉象等综合判断病情,进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该学说注重个体差异,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
辨证论治学说强调望、闻、问、切四诊相结合,全面而细致地了解病情,使治疗更为准确和有效。
以上介绍的只是中医的一部分学说,每个学说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特点。
中医的多样学说使其具有更加灵活和全面的治疗方法,也更加适应不同的疾病和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医学的实践过程中,不同学说并不是相互隔绝的,而是有着交叉和互补的关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c78bbf0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24.png)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
![中医各家学说(总结版)](https://img.taocdn.com/s3/m/1bc75d735acfa1c7aa00cc90.png)
医家与学派(一)伤寒学派将历史上不同时期研治伤寒而卓有成就的医家统称为伤寒学派。
伤寒学派诸家以《伤寒论》为其学术研究的主要对象。
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学术研究特点,一般习惯分为宋金以前伤寒八家和明清时期伤寒三派。
(二)河间学派河间学派是以宋金时期河北河间著名医家刘完素为代表的医学流派。
以《内经》理论为指导,以阐述火热病机,善治火热病证而著称于世。
倡“六气皆能化火”说,治病善用寒凉,世人亦称之为寒凉派。
刘河间,金著名医家,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医方精要宣明论》《三消论》等。
其主要内容为“六气皆能化火”。
(三)易水学派张元素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易水学派又为温补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攻邪学派攻邪学派善于运用汗、吐、下三法。
张从正为该学派的代表人物。
(五)丹溪学派丹溪学派以养阴为宗旨,强调保存阴气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朱震亨为学派之倡导者。
大倡“阳有余阴不足论”,治疗强调滋阴降火,而开后世滋阴法之先河,并擅长气、血、痰、郁等杂病的论治。
(六)温补学派以薛己为先导的一些医家在继承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建立了以温养补虚为临床特色的辨治虚损病证的系列方法,或侧重脾胃,或侧重肾命,而善用甘温之味,后世称之为温补学派。
代表医家有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
(七)温病学派温病学派是在历代医家研究外感温热病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明清两代而逐渐发展成熟,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又分为二个派系,一为温疫学派,一为温热学派,温疫学派以吴有性、戴天章、余师愚为代表,以探讨温疫病见长。
温热学派以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四大家为代表,研究普通温热病(包括湿热病)的发生发展证治规律各论晋唐时期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初唐著名医学家。
公元581~682年(隋开皇元年~唐永淳元年),一说为公元541~682年。
他认为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之思”而草率从事,必须“精勤不倦”,方克有成。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7e669315f12d2af90242e6b6.png)
一、名词解释或简答题(一般5题,共20分):1.玄府气液说:玄府是气液运行之通道,人体所有组织的腠理,为气液运行的通道。
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的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称作“气液宣通”。
2.气液宣通:玄府为气液运行之通道,把荣卫、气血、津液在人体脏腑、皮肉、筋骨在玄府中正常运行的生理功能成做气液宣通。
3.亢害承制:五运消长变化过程中,出现太过、有余时所表现的一种内在调节机制。
4.六气皆从火化:六气之中,火热之气与风、湿、燥、寒关系密切,往往相兼为病,强调风湿燥寒诸气在病理过程中都能化生火热。
在疾病过程中,火热又常常成为风湿燥寒的后期转归,火热病机成为六气病机的中心,从而形成六气皆为火化。
5.甘温除大热:用甘温之剂来补益脾胃,升其阳气,泻其火热,即甘温除热法。
6.内伤热中证:多出现于脾胃内伤疾病的早中期,由于内伤脾胃,阴火内潘而产生的一系列热象之证称为内伤热中证。
7.内感阴证:指饮食生冷、误服凉药或口鼻吸入雾湿之气等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肝脾肾阳虚衰征候。
8.内已伏阴:劳倦、禀赋素弱、饮食生冷等所致人之本气先有虚损。
9.三邪理论:张从正所称三邪,即指天地人三邪。
10.情志疗法:情志的异常变化,既可引起本脏的神气病变,又可导致相应脏器的神气病变,所以可用响应的治疗措施,即以“五行相胜之理”治之。
11.六郁:是指气、湿、血、痰、热、食等六种郁证的总称。
12.伤寒时地议:指古今风气不同,南北水土有异,近时南方多热病,医者当师《伤寒论》意而变痛,从时从地从人灵活运用。
13.内虚暗风:大江以南天地之风气和居民的禀质,有异于西北地区,临床所见中风病人的发病机理往往是“真阴既亏,内热弥甚至,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壅塞气道,不得通利,热极生风,而致猝然僵仆”。
因此,他将类中风称为“内虚暗风”。
14.治吐血三要法:即血虚宜补之、需热宜清之凉之、血瘀宜通之。
15.治形论:指张介宾提出的“凡欲治病者,必以形体为主;欲治形者,必以精血为先。
中医各家学说
![中医各家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811d2386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d.png)
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理论和方法与西医学有所不同。
中医学家历经千百年的临床实践与理论探索,形成了各家学说。
下面是对中医各家学说的总结:1.《内经学派》:以《黄帝内经》为代表,是中医学最早且最经典的理论体系。
内经学派强调气血阴阳的平衡,主张以调整人体的生理功能来治疗疾病。
它提出了诸多重要的理论,如五脏六腑、经络学说、阴阳学说等。
2.《丹溪学派》:以丹溪为代表。
丹溪学派注重观察疾病的特征,提出“观疾论”,并提出了以各种症状的表现为基础的辩证论治方法,为中医的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3.《四气学派》:以赵康虚的《医得失论》为代表,强调治疗要与天地四时的气候变化相适应,提出了相应的疾病的防治措施。
该学派主张将医学纳入自然生态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4.《养生学派》:强调养生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该学派主张人类应遵循自然规律,注重调整饮食、作息和心理等方面,以保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5.《中药学派》:研究中药药物的性味、功效及应用。
该学派注重发现药物的治疗效果,并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为临床中药的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6.《针灸学派》:以针灸疗法为主要治疗手段。
针灸学派主张通过穴位刺激来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一学派推崇辨证施治、以病治病的方法,注重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
7.《脉学派》:以脉诊为特色,通过观察与诊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及病因。
该学派认为脉搏是内脏功能的外在反映,通过诊脉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临床表现。
8.《眼象学派》:注重观察人体各部位的变化,尤其是眼睛的变化,以作出疾病诊断。
该学派认为眼睛是身体内部疾病的“窗口”,通过观察眼睛可以获得一系列对疾病的信息。
9.《方剂学派》: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方原则、药物配伍、煎煮方法和临床应用。
该学派主张根据疾病的不同症状,配伍出对应的中药方剂,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学各家学说在中国医学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体系,并对中医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
![中医各家学说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46addfa4afe04a1b071de38.png)
(一)孙思邈总论在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中,〈黄帝内经〉是唯一现存的著作,各家学说就是在继承、取舍、发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唐代,541682年,代表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养生学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1.孙思邈贡献.内容孙思邈是名动朝野、身体力行的养生大家。
指出:“人之寿夭,在于撙节”。
“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若不知撙节,则犹同大炷焚膏,其熄必速。
在他的著作中无不贯穿了他的“焚膏”理念,体现其“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养生学思想和养生经验。
1、抑情养性2、常欲小劳3、食治食养4、慎护养老。
2.孙思邈方药学成就1,集方剂之大成(历代医家经方,验方;民间验方,秘方;道教,少数名族方;国外医学传统方药)2,化裁发展古方(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小建中汤)3,组方配伍特点(“大而有法,杂而有方”)4,剂型多样化(汤剂,药酒)。
(三)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主要著作有《儒门事亲》。
1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
2引涎、漉涎、嚏气、追泪都属于吐法。
3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
4学术理论 1.因邪致病 2.论病重邪 3祛邪安正5“三邪”:天之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地之六气─雾露雨雹冰泥人之六味─酸苦甘辛咸淡6在《内经》“惟以血气流通为贵”基础上,树立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对《内经》所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的病证,他认为“病根在风,当取汗散风,是谓治本”“出血与发汗,名虽异而实同”“故出血者,乃发汗之一端也”调中汤组成:大承气汤加姜枣(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姜枣)重视药邪致病“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擅用情志疗法(五)王好古(元字进之,号汝庄,号海藏老人)1代表著有〈阴证略例〉、〈医垒元戎〉、〈此事难知〉、〈用药法象〉、〈汤液本草〉2重点阐发了劳倦、禀赋素弱以及饮食生冷导致阴证的机理及危害3三阴病变:损及太阴少阴厥阴所出现的一系列脾肾肝的虚衰证侯。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
![中医各家学说14医家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0db77b41a37f111f1855bc1.png)
1,*孙思邈(一)生平和著作孙思邈为初唐著名医家。
其集毕生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虽名为方书,实乃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
两书各三十卷。
(二)学术思想1、大医精诚论(1)其对学医者提出了要求。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2)提出了医生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
2、养生理论与方法孙思邈养生思想的具体内容:①抑情节欲,反对恣情纵欲。
②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③依时摄养④内视、调气—是一种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的方法。
⑤食宜、食养和食疗—对后世医家如朱丹溪等力主茹淡,有深远影响。
⑥服食、服水⑦养老—指老年人的养性,也包括老年病的防治。
概括起来就是:精神养生、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房事养生、药饵养生、环境养生、四时养生、体质养生、养老3、方剂学方面的成就和特色(1)集方剂之大成(2)化裁发展古方(3)组方配伍特色2,*钱乙(一)作者生平钱乙,字仲阳,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选择/判断)(二)学术思想:1,论述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理特点: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病理特点: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变蒸:就是在婴儿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周期性生理变化)2,小儿病证的诊断方法:首先归纳出儿科六种常见脉象:乱、弦急、沉缓、促急、浮、沉细;提出“面上证”和“目内证”。
(1)“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2)面上证: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为肾。
如上述部位出现赤色,则知某脏热证,而随证治之。
(3)目内证: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虚热,青者肝热,浅淡者虚;黄者脾热。
无精光者肾虚。
即根据目色光彩诊断五脏虚实寒热。
3,确立小儿五脏辩证纲领:五脏的主证: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
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是指邪热内陷,属肾虚邪实证,非真正指肾气实。
4,调剂制方的特色:用药务实柔润,力戒呆补峻攻,注意升降气机,善于化裁古方,创制简便成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各家学说重点总结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一.学术流派1.学术流派与中医学体系1)传说的“三世医学”《礼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a.素女脉诀b.神农本草c.伏羲针灸2)早期的学术流派——春秋战国时期a.社会基础b.医学基础c.流派产生,例:秦派:长桑君-扁鹊-公乘阳庆-淳于意d.学术争鸣3)四大经典问世编制中医学体系的确立(传统思维模式的确立)标志传统思维模式确立a.理论医学——《内经》《难经》(阴阳五行学说、整体观念、病因病机理论、治则治法)b.临床医学——《伤寒杂病论》(六经论伤寒、脏腑议杂病、三因类病因、倡辩证论治)c.药物学——《神农本草经》(四气五味概药性、寒热补泻论药理、群臣佐使定方型、七情合和议配伍)2.医家争鸣与学术发展1)阴阳五行学说(关系:阴平阳秘)a.和谐,协调b.互补2)藏象学说3.学术流派划分标准1)学术研究中心2)师传承授体系3)可供研究的著作传世4.四大流派a.河间流派(刘完素)b.易水学派(张元素)c.伤寒学派d..温病学派二.养生学1.先秦两汉养生学“养生”最早见于《管子》而不是《庄子》具体操作a.普遍养生术——日常生活(钻木取火、作舞宣导)b.专门养生术——专题研究(养身、养形?五禽戏A道家养生观(老子)核心“返璞归真,清静无为”操作“对应自然,清心寡欲” ,儒学养生观(孔子)大道至简,道不远人,悟者天成——和谐养生,《内经》养生观生长壮老已是客观规律a.先天:遗传因素b.后天环境气候、饮食起居、精神状态养生应顺从四时阴阳,四时起居作息和精神状态,生、长、收、藏四时养生规则:春夏养阳,秋冬养阴2.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养生学(1)特点a.受儒、道、佛影响b.理论和方法的集成c.和谐养生的发展——“形神协调”d..治未病“观”的发展e.专门养生术与日用养生的结合 (2)医家葛洪a.伤损必先“复故”b.延养自须“得谨”“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之道(宝精行气《抱朴子内篇》、守一存真、护身服食)c.养生“不绝人理”陶弘景——《养性延命录》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a.“能中和者,必久寿也”——凡事应适度、中和形神和调b.“人之寿天不在天,善养生者长寿”“养生之法,但莫伤之”c.十二少(少死少念少事少欲少笑少语少乐少愁少喜少怒少好少恶)十二多的危害d.《导引经》以“食气,保精,存神”为上士e.吐纳六字诀“嘘呵呼呬吹嘻”《诸病源候论》巢元方——对养生导引法的阐述发挥,孕妇及小儿养生养生宣导术a.重视养生治未病的思想b.提出辨证施功的证治体系孙思邈集养生学说之精要三.先秦两汉病因病机理论先秦——经气郁滞的病机内经——重视正气,正邪相争决定人之安危 1外感热病的传遍a.由表入里b.表里同病2五脏病的传变a.移皆有次(顺传传其所胜,逆传反之)b.或其传化不以次3阴阳虚实病机a.阴虚内热b.阴盛内寒c.阳虚内寒d.阳盛外热4其他病证的病机论述痹证——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肺咳——肺寒咳逆痿躄——五脏因肺热叶焦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衄血、后血、血积——络伤血溢伤肝——气血痰滞呕胆——胆液泄,胃气逆薄厥——大怒而血菀于上气虚证——上气、中气、下气不足癃闭、遗溺——膀胱不利、不约老年病——阳气衰乏,下虚上实5病机十九条魏晋南北朝病因病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脏腑病机学说脉经气动病机学说四.魏晋南北朝医经的整理和研究(一)全元起《内经训解》——注疏素问的开山 (二)王冰与《素问注》“气动”脏器的变乱的病机学说1.整理编次2.补遗七篇(天元经大论、五行运大论、文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经大论、至真爱大论)3.注释阐发a.阐发运气b.亢害承制——过极反似胜亡之化c.阴阳互根d.升降出入e.郁证治疗f.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三)皇甫谧与《针灸甲乙经》——针灸学之专题研究,第一部针灸学专著,以线布穴的排列穴位法,由《素问》《灵枢》《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整理成(四)杨上善与《黄帝内经太素》1.首创对《内经》全面分类,将《素问》《灵枢》结合起来2.保持原貌,未将其他资料充实进来3.阐发精当a.强调命门藏精,左肾右命门b.阐发“知五”养生(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知砭石大小五曰知府藏血气之珍)c.剖析热病机理(五)王叔和著《脉经》和编次张仲景方论1.《脉经》是我国最早的脉学专著,确定了脉诊的寸关尺部位,并分列脉象24种,以脏腑为纲,以虚实为目,分析疾病发作轻重时间,传变专柜,症状变现,情志变化,经络病变,系统脏腑病机2.编次整理《伤寒论》a.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芳纶b.主用清解善于养阴生津,表里双解c.重视瘟疫(六)孙思邈对《伤寒论》的研究1.收录《伤寒论》于《千金翼方》中2.用方正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创伤寒三纲之说“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五.本草学的成就(一)本草学的雏形a.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b.《山海经》大量药物记载(二)《神农本草经》成书核心:药性理论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吴普本草》载441种,《李当之本草经》 (三)本草学的形成魏晋南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自然属性《雷公炮制论》唐代《新修本草》载药840种,是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介绍了诸病通用药(四)本草学的新进展对药性作用全新整理研究宋代官修本草金元医家的时间(五)本草学的总结本草学的成书,李时珍本草纲目1892种 (六)本草学的气味学说(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气味学说是本草学的重要标志)1.传统思维模式是本源a.直观思辨b.取象比类c.整体观念2.内经奠定了理论基础3.药物气味是升降浮沉的集成4.气味合和是产生疗效的基础5.伤寒杂病论是气味运用典范6.复方产生新气味和作用7.气味治病之理——以偏纠偏8.药物气味认识尚不统一六.经方的演变和经验方的兴起1.经方a.泛指临床医著及方书的方剂b.经典中记载之方c.专指伤寒论之方经验方——时方,临床医生根据需要创制的方剂方证用方的指征和依据2.经方的应用和衍变,经方的特点:药味少药效好药精效宏,一药多用,方证相应(1)伤寒论方的应用,用法不用方,加减a.效不更方,不效也不更方b.效亦更方,不效即更方c.用药少而精 (2)难病详察病机,开拓思路(3)结合临床,善于总结(4)《论》《略》互参3.经验方的兴起(方术影响、临床需要、搜集民间方、本草学发展)4.经方与经验方的区别经方经验方药味少多药性峻猛缓研究方法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视辩证,推求病机以方测证,有是证用是药组方严谨松散主治明确不严格煎服方讲究不严格孙思邈生平著作:孙思邈,唐初医学家,著有《备急千斤要方》《千金翼方》为各科兼备,理法俱全的医学巨著学术思想大医精诚论对学习医学者提出要求a.熟书医籍,涉猎群书b.博学多闻,虚心求教精益求精c.反对肤浅之风(在医疗实践中提出,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提出医生职业道德标准a.首先必须有恻隐之心,对病人普同一等,把他们的痛苦当做自己的事来对待b.其次,救治必须一心一意,无欲无求;谦虚敬慎尊重通道(一) 集养生学说之精要孙思邈养生内容可归纳为养性和养老两方面,涉及到预防医学、心身医学、老年医学各个方面,反映了他安不忘危,预防诸病的医学思想,养性即养成良好的习性,以期却疾延年,包括啬神、养形、导引、言论、隐身、房事、反俗、医药、禁忌十要点 ,抑情节欲,尤其强调a.抑情养性——请与过度是罹疾早衰的重要因素,不浮思妄想可避免许多情志疾患b.慎言语——可以养气c.节饮食——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常欲小劳和导引、按摩适当运动队人体健康有益——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劳,及强所不能堪耳食经,行走踌躇,摩腹消食——饱食即卧,乃生百病,依时摄养——春(晏卧早起)夏秋(侵夜乃卧早起)冬(早卧晏起)早起莫在鸡鸣前,晏起莫在日出后,内视、调气——专意存思,吐纳气息,以却疾强身之法,食宜,食养,食疗食宜a.食不欲杂,厨膳勿使脯肉丰盈,常令俭约为佳,常须少食肉,多食饭及少葅菜b.主张学淡食c.反对暴饮暴食,提倡少食多餐d.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食治a.食养——用饮食以养脏腑之气,五行相克之理如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b.食疗——药势偏有所助,令人脏气不平,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用事平疴,释情遗病为良工 ,服食、服水——服饵方药,以期益寿济命 ,养老老年人的养生,也包括老年病预防治疗三、伤寒温病方论(论广义的伤寒论) 1、研究仲景学说,搜集诸家方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重三纲(桂枝、麻黄、小青龙);学宗仲景,博采众方三阴三阳编排论述2、全用除热解毒,善于养阴生津;开表里双解之先河;扶正攻下,滋阴润下3、重视瘟疫详论防治,辟温 ,增补儿妇伤寒论治四、对方剂学的贡献1、集唐以前方剂学之大成2、化裁古方小建中内补当归建中汤3、创制新方千金苇茎汤。
组方配伍特色组方复杂容寒热补写为一炉结构严谨均依临床病情而用药五、治疗中风经验1、重视外因2、强调内虚3、治疗大小续命汤(?外:脏腑受外来之风而致病,春肝风、夏心风、四季脾风、秋肺风、冬肾风。
大小续命汤?内:劳心烦神、嗜欲杂念、摄养不慎。
正虚引邪,正虚生风,本虚标实,本虚为精气之亏,标实为痰火之盛。
清热涤痰治标为先-平肝息风清热养液。
)8、虚损的治疗经验:强调内因。
虚损分为五劳、六极、七伤。
补虚方面重视心肾两脏,补益心气用妊娠、甘草、茯苓、五味子、远志。
滋养肾脏,侧重在血肉补精和温润益精。
前者用牛髓,羊髓,羊肾,羊肚,鹿茸等,后者用地黄,菟丝子,山萸、杜仲、远志、麦冬等。
治疗的法则:补剂兼泻,以泻为补,寒温相济【温阳散寒为主,济以苦寒清火;甘寒养液为主,济以辛温开滞;温补精气,济以养阴清热】,劳则补子。
9、血证治疗经验:吐血有三种,有内衄,有肺疽,有伤胃。
治疗【消瘀,凉血,清热】,犀角地黄汤初载于此。
虚劳吐血,在扶正的同时,亦重视消瘀,胸腹疼痛则为用消瘀药物的重要指征。
六、脏腑虚实寒热辩证以五脏六腑为纲,以寒热虚实为因宋金元医学—与清代研究伤寒医家对照一、伤寒学的形成与诸家的研究1、庞安常阐论寒毒伤阳与四时温证(寒毒学说)2、朱肱对《伤寒论》的阐发与补充(以经络论三阴三阳)3、成无己开《伤寒论》注解之先河:?我国医学史上注解《伤寒论》的首创者?引证《内》《难》之论,以释伤寒之意?辨证明理4、王好古倡论伤寒内感阴证。
二、方书的盛行1、官方钦定书:《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2、个人方?许叔微《普济本事方》?王硕《易简方》?严用和《济生方》:重视攻邪祛积,推陈致新;重视调气金元时期进入‘新学肇兴’的原因:1、医学实践的经验大量积累2、以《内经》为主的医学理论指导3、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4、社会因素导致火热病症骤增5、用于批判医学界的流弊6、宋金对峙的特殊社会环境为学术争鸣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