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经典名句释义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经典名句释义及赏析
篇一
01仁者无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奉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赏析】孟子反对用刑杀来治理国家,他认为仁政是的治理方式。

有仁德的人无敌于天下,对国内能通过推广仁德来使百姓安定,对外
以至仁伐不仁,决不至于让血流得把捣米的木槌都漂起来。

对于个人
来说,假如能修养仁德,他就能使天下人心服口服;对国家来说,奉
行仁政,对内对外都能成功治理。

孟子讲的治国之道是要统治者努力
推行仁政,以德治国,反对刑罚杀戮。


0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尊敬自己家里的老人,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长辈;
爱护自己家里的子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一切政治措
施都由这一原则动身)要统治天下就像在手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赏析】孟子认为有仁德的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有
德行的人当政,他能把自己的仁德推广到天下,这样就是推行仁政,
由类似尊老爱幼的仁德美善动身去制定国家的政策,管理天下就是很
轻松的事了。


03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
【释义】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赏析】这是孟子与邹穆公一段对话中的一句。

当时,邹国与鲁
国边境发生械斗。

邹穆公问孟子:“我的地方官员死了33人,可是老
百姓没有一个肯为长官效死的。

对这些可恶的百姓,要杀呢,杀不尽;不杀呢,这种瞪着眼睛看长官战死而不去救助的行为,太可恨了。


说怎么办?”孟子回答说:“灾荒年,你的老百姓有的饿死在沟边路边,青壮年四散逃荒的就有几千人,而你的粮仓里、府库里却装得满
满的。

地方官员却没有一个来向你汇报,对老百姓这种严重饥饿情况,还说形势大好。

这些地方官员的行为,就叫做对国君怠慢、对人民残
忍呀!曾子说过‘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怎样对待你’。

人民在危
难时得不到官府的救济,现在才有报复的机会。

所以只要你行仁政,
关爱百姓,百姓自会爱护他们的长官,而愿为之效死了。

”オ04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

【赏析】孟子是个胸怀宽广的大儒。

他长期周游列国来推行自己
的主张,要在天下实行仁政,要统治者保民爱民,与民同乐,实现天
下统一。

《孟子·公孙丑下》里记载他的话说:“如欲平治天下,当
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假如想使天下太平,在今日的社会里,除
了我,还有谁呢?)正是有这种心胸,他才能对推行仁政孜孜不倦,
即使身处厄运困境,也不改变志向理想。


05出于其类,拔乎其萃。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释义】(圣人)出自于同一类的人,却远远高出于众人。

【赏析】这是孟子对孔子的崇高礼赞。

孟子认为孔子是人类中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杰出人物,“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伟大)于孔子也”。

并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オ
06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出处】《孟子·公孙丑下》
【释义】当今之世(假如要想平治天下),除了我能做到,还能
有谁呢?
【赏析】这是孟子的宏伟抱负及自信之语。

孔孟二人均有治世忧
道的心情,孟子更多次明确自己迫切希望参与治理天下国家的抱负。

他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

”这是他独特的历史观。

他认为从周文王、武王开国距今已七百多年了,应该有圣王出现,而自己能当“名世”之士,作伊尹、姜太公一类的人。

所以他说:当前,假如上天还不想使天下得到平治,那也就算了;假如天意想使天
下得到平治,“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07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出处】《孟子·滕文公上》
【释义】(社会有分工,)有的人从事脑力劳动,有的人从事体
力劳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就
担当管理工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就被别人管理。

【赏析】这是孟子批判农家学说的话。

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贤者并耕而食,饔飧而治”,即国君及在上位的人应当同农民
一道种田,才能吃饭;自己煮饭,同时管理国事。

孟子反对这种观点,揭露了这种观点的许多荒谬可笑之处,阐明
其事实上的不可能,从而正面阐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必要性及合理性。


0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
【释义】身在富贵之中要不迷乱本性,身在贫贱之中要不改变志向,身在威势武力之下也绝不卑躬屈膝,有违道义,这样才可算作大
丈夫。

【赏析】一个人只有坚持自己的追求,坚持修养仁德,在任何情
况下都不改变自己的志向目标,恒心恒德,才算是大丈夫。

富贵也好,贫贱也罢,都不能改变理想和节操,这才是大丈夫。


09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假如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赏析】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基本要求和规范,违背了这些要求
和规范,就不能把事情做好。

只有顺应这些规则,才能顺利完成工作。

工匠不使用圆规矩尺,他就不能很好地画出自己想要的图形。

所以,
我们必须强调制度、纪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这句哲言现在已经转化
为成语了,就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10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作践自己的人,没必要跟他谈什么有价值的言论;抛弃
自己的人,不能跟他一起干什么有价值的事业。

【赏析】孟子认为,开口闭口都非议“礼”和“义”的人,就是
所谓的自暴;自身不能坚守“仁”的信念、遵循“义”的规范,就是
所说的自弃。

这个提法和我们今天的“自暴自弃”有所不同,但是都
不脱离与理想、志向、情趣的关系。

篇二
1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出处】《孟子·离娄上》
【释义】人们的共同缺点就在于喜爱充当别人的老师。

【赏析】一个人应该性格内敛、品德谦虚才好。

爱好仁德的人,
有志于修养德行的人,绝不会取得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

而那种目
光短浅的人,他们只要有一丁点收获,就开始沾沾自喜、得意洋洋。

孟子对这种人非常不满,极力讽刺他们。

真正有德行的人,他们努力
学习,昼夜不倦,孜孜以求,不耻下问。

他们没有固定的老师,唯善
是从,谦虚谨慎。

孟子对他们这一类人是崇敬的。


2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
【出处】《孟子·离娄下》
【释义】爱说别人的坏话,该知道有什么样的坏结果吧?
【赏析】这是孟子告诫人言人之恶,必遗后患的道理。

就常情而论,一个人有不良之行,是不喜爱别人背后议论的,报复就是必然的了。

庄子说:“灾人者,人必反灾之。

”就是这个道理。


3友也者,友其德也。

【出处】《孟子·万章下》
【释义】交友啊,是结交他的好品德。

【赏析】这是孟子的话。

他认为交友之道,贵在结交其德。

因此
交友时就不应考虑对方的权势,而应该考虑对方的品德,这才是真正
的交友之道。

古人认为朋友是五伦之一,是家庭之外重要的人际关系。

酒肉朋友是靠不住的。

所以古人讲“以友辅仁”,是说朋友是来辅助
自己的仁德的。

所以以天子身份友匹夫而不为屈尊,以匹夫身份友天
子而不叫僭越。


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即使有天下最易生长的东西)只有一天曝晒它,却有
十天冷冻它(也不能生长的了)。

【赏析】孟子告诫人不论进德修业,均需用心致志、有始有终,
绝不能时作时辍,甚至一作十辍,一进十退,亦即俗谚所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学习、工作时间少,而嬉游、闲散日子多,假如这样,必将一事无成。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
者也。

【出处】《孟子·告子上》
【释义】鱼,是我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想得到的。

假如两者
不能同时兼得,那就放弃鱼而取熊掌。

生命,是我想要的;正义,是
我想要的。

假如两者不能同时得到,那就牺牲生命而求取正义。

【赏析】君子一切以仁义为指归,只有仁义道德才能让他真正动心。

所以,在危及道义的时候,君子舍生取义。

生命对于道义而言微
不足道,失去了仁德,失去了真善美,失去了正义,生命只不过是臭
皮囊,是行尸走肉,一点意义都没有。

故而,在生死义利之间如何取
舍决定了一个人的品行之高下,确实应该慎重。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出处】《孟子·告子下》
【释义】在忧患中生存,在安乐中死去。

【赏析】这是孟子的名言。

他认为就个人来讲,历许多人物都是
经历过艰难困苦的磨炼,以百折不挠的意志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就
国家来讲,国内若无尽忠竭智的辅弼大臣,国外又无敌国外患可担心,只知安享太平,而不知危难将至,则国恒亡。

由此可见,忧患意识强
而又能艰苦奋斗,就能得到生存和发展壮大;而贪图安逸享乐,不思进取,就会导致衰亡。

这便是历史的演变法则。


7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得到天下有美好才德的青年,而教育他们成才,这是人生的第三种乐趣。

【赏析】孟子所说的“三乐”,是指“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三种乐趣,均是“为人之乐”:一为天伦之乐,一为做有“一身正气”之人之乐,一为做人师之乐。

孟子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种为人师之乐,更是人生中一种深层次的欢乐。

他认为君子的这三种人生乐趣,超过于称王于天下的乐趣。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出处】《孟子·尽心上》
【释义】困厄不得志时就独自修炼保全好自己,显贵得意时就使天下都得到好处。

【赏析】这是传统儒家的修身思想。

历,中国的士大夫经常以此自励,要求从自己做起,努力寻求内心的美善,完善自己的人格,并进而弘扬仁义于天下,使天下人受益。

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折射出中国传统文人熠熠闪光的人格,引领着新时代的读书人去寻求人格的完善。


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假如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

【赏析】这句话中的“书”,今天已经变得广泛起来,并不专指《尚书》。

我们读书,是为了寻求其中的真义,为了给现实人生服务。

假如完全相信书上讲的,让书牵着鼻子走,成了书的奴隶,成了“读
死书”。

所以,读书不仅要能读进书里去,还要能读到书外来,要理
论联系实际。


10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出处】《孟子·尽心下》
【释义】有仁爱之心的人才是人,把仁爱之心和人合起来说,便
成为做人之道。

【赏析】孟子在这里把仁爱之心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也就是说,
人之异于禽兽就在仁与不仁之分。

他指出“仁”,是人的本心。

所以“仁”,是为人而存有,人,离开了“仁”,便近于禽兽;反之,仁,也非人不能实行和体现。

因此,仁与人合而言之,便是做人的基本原则。

孔孟学说的目的,不外修己治人,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个人说,要作仁人志士;就治国说,要行仁政,即德政,这一切都
以“仁”为基础,并弘扬它。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