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每位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是国家、社会对教师行为的规范要求,也是评判每位教师职业行为的标准。本文认为,教师的职业道德所包含的内容很多,但核心是热爱学生,即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自觉自愿、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充满自信地成长。热爱学生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起点,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
教育是爱的事业,没有对学生的真诚热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热爱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使他们得到及时的培育,是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无数教育成功的事例都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当学生被教师的关心、热爱所感动,他就会把内心的“秘密”倾吐给自己信任的教师,从而决心改正自己的错误。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因素。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成为他们的严师和挚友,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对教师职业提出的道德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爱,情感是高尚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主要有以下
几个方面:
一、了解学生
进行有效的、爱的教育,首先要了解学生。教师了解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但是最经常最真切的了解方式是直接观察。
在教育过程中,培养思想品德、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都要引起学生的心理变化,这种心理变化表现于学生的表情、动作,成为教育活动的信息反馈。素养好的教师能够敏锐地从学生的眼光、表情、动作、姿态看出他们的心理活动与情感体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计划与措施,创造融洽的教育气氛。缺乏观察力,必将失去教育良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活动变化快,易受外界影响,较明显地形之于外,更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在与学生的情感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效果。因此,对学生的敏锐观察力是教师的基本业务能力之一。
首开个别教学之风的私学大师孔子,他先后有贤人70,弟子3000个。这些学生成份各异,年龄、知识水平也各不相同,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年限,来去自由,但“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也就是因材施教。要想因材施教,必须要了解学生,这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二、理解和尊重学生
理解和尊重学生,这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一个教师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称之为好教师。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心灵,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尊重。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感情、个性特点、抱负志向、个人意愿、选择和判断等都要尊重。
从身份上讲,教师与学生虽然分别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但其人格是平等的。
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一定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把认知、情感、行为和意志这四个方紧密结合起来。其中,教师对学生应该尊重和理解的认知是基础,教师的情感和意志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到巨大的调节作用,而最终衡量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标志表现在其行为上,这是关键所在。
今天的许多老师仍然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人师”,在这种心理因素的指导下,老师自然感觉自己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当他居高临下地审视这些学生时,从来没有想到他们还有什么权利。这种“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由于一方“教师”在年龄、知识和无上权威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另一方面“学生”的低下顺从地位而变得更加根深蒂固了。
教育活动是最直接、最深刻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体现,其核心是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小孩子”,这样,才能在交往中摆平师生关系。
在中国的学校中,公布学生的考试排名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儿了,但在国外的学校中,这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是对学生权益的践踏。每个学生的差异是必然的,太强调横向比较对多数学生来说会造成无形的压力感。
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似乎很少考虑一个受教育者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权利的问题,似乎一个学生一进学校就没有了任何权利,而只是学
习,听从老师的吩咐,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正是基于此点,老师才常常无视学生应有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国的学校中,体罚学生的事情层出不穷的根本原因。
每一个人都希望被尊重,包括一个孩子,只有在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学会自信和自尊。
三、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被教育者接受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在于他的精神世界的巨大潜力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于人的心灵世界如何健康而完整。一句话,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是爱的教育,而不简单地局限于学习上,简单地理解为知识的堆砌。追求自由、平等是人类的天性。但是现代教育的弊病是利用考试将人分成三六九等,这势必会出现美国哲学家罗伯特·默顿所说的“马太效应”。在《圣经》“马太福音”的结尾有这样的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种“马太效应”在教育界的表现异常明显:比如在一个班级当中,几十个学生相比,其先天条件、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学习成绩不可能一般齐,总有强弱优劣之分。从普遍的情况看,作为老师总是比较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由于升学率等原因,平时对他们总是给予特殊的关照。相反,对大部分“平淡无奇”的学生,教师常常是一带而过,任其自然,对少数差生更是“心不在焉”。尤其对待少数差生,教师对他们的长处熟视无睹,对其缺点错误则是耿耿于怀,这样,更促使这类学生自暴自弃,每况愈下,不可“救药”了。
这样,与教育的宗旨就相差甚远了。因为,以学生成绩上下优劣而确定教育的轻重缓急,从根本上说这是教师的失职和教育的不幸。学校不但没有成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场所,反而成了扼杀人性的场所。
因此,在教育界要谨防“马太效应”。应该多应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角色期待效应。
爱学习好、长的漂亮、与老师关系好的学生,哪个教师都很容易做到,但那些学习不好、长的不漂亮、不会来事儿、爱捣乱的学生则需要教师更多的关爱,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善良,慈爱的心。
四、要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祖国、爱人民的伟大感情在职业活动中的体现。这种爱是公正无私的,是把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的。因此,任何对学生的偏私、溺爱都是违背教师职业道德的。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爱不等于溺爱、姑息、放任。但是,严格要严的合理,严得适度,要以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