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真实工资一方面取决 于以农产品表示的 工资,另一方面还 取决于制成品价格 指数
模型推演
模型通过将报酬递增条件下的制造业 份额与工人的流动份额加以内生化,得出地 区生产结构随运输成本的变化而呈现出非 线性关系。
模型推演
高运输成本、微弱的规模经济以及在 制造业商品上低消费份额将阻止产业的地 理集聚,刺激制造业部门选择靠近消费市场 的区位进行产品的生产,所以产业将在两个 区域均匀分布。当运输成本降到中间水平 时,企业将在某一地区形成集聚。
离心力
促使经济活动分散化的离心力量包括: 要素的
不可流动性、地租和纯外部非经济性。
要素的不可流动性是指确定的土地和自然资源由于受自然条件 的限制具有不可流动性,劳动力由于受国别的限制不能在国际间 自由流动,无论是从供给的角度还是从需求的角度来讲,它们都是 妨碍产业集中的力量,这是因为企业生产必须到有劳动力的地方 才能进行。而分散的要素创造分散的市场,这将激励一些企业在 接近消费者的地方选择商品的生产。经济活动在集中的同时产 生对该区域土地的递增需求,其结果是抬高地租,妨碍经济活动的 进一步集中。而经济活动的进一步集中会产生像拥挤这样的纯 外部非经济性。
模型推演:中间水平→集聚形成
因为在运输水平处于中间水平时,前向效应和 后向效应最强:即一个地区的市场需求越大,由于 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价格指数效应以及累积循 环因果效应,该地区的制造业份额也越大,商品的 价格指数也就越低,厂商能够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也 越高,也就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地区工人,这将促使 该地区的市场容量进一步变大;由于存在规模报酬 递增,越来越多的制造性企业就会进入该地区。 在此情况下,两地区的对称经济结构变得不可 持续,于是制造业就由世界经济中原来的均匀分布 逐步演变成一种核心—外围的经济结构。
模型推演
在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的情况下,企业
是进一步的集中还是开始分散,要看分散 化力量和集聚性力量谁居主导地位,当运 输成本降到使分散力量占主导地位时,企 业就不必接近市场布局,产业就可能出现 分散化。
模型结论
该模型分析的结果表明, 一个经济规模较大 的区域, 由于前向和后向联系, 会出现一种自 我持续的制造业集中现象, 经济规模越大, 集 中越明显。运输成本越低, 制造业在经济中所占 的份额越大, 在厂商水平上的规模经济越明显, 越有利于聚集, “中心—边缘”结构的形成取 决于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区域国民收入中的制 造业份额。
中心—外围模型
一个两地区、两部门的一般均衡区位模
型。 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两个具有完全相 同外部条件的地区,在存在报酬递增、 人口流动和运输成本交互作用的情况下, 制造业为何会在一些发达地区集中而不 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集中,这些情形又 会在何时发生。
模型的假定
世界经济中存在两个地区和两个部门。 两个地区具有相同的偏好和技术,即初
模型评价
该模型回避了马歇尔所提出的难以理解的 纯技术外部性概念,也没有涉及到地理范围的 外部经济性,而是通过引入规模报酬递增、人 口流动和运输成本来对制造业区域集聚的原 因进行解释。但是,该模型却没有对为什么制 造业选择某一地区而不选择另外的地区实现 产业聚集的原因进行解释,而此问题是由历史 和预期模型来给予回答的。
进入和集中还增加了中间产品的需求, 就 是说每种商品的需求不仅来自于消费者 (工人), 而且来自于企业。企业的进入大 大增加了对当地产品的需求, 有利于聚集 的产生。
运输成本的降低也促进了产业聚集
中国2002年公路里程情况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000 0 高速公路(公里) 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公里) 东部 13456 122000 中部 6995 83500 西部 4679 44200
模型推演
假设工人的数量为农民的数量,整个经济收入等于1.
Y j 1 )i i j (
地区J的制成品 真实价格指数
Tj
k
k k Dik
1 1 1
j jT
均衡工资率
j
j
k Yk Tk Dik
1
始条件相同。 两个部门:一个是规模报酬不变的完全 竞争的农业部门;另一个是规模报酬递 增的垄断竞争性的制造部门。每个地区 有两种生产要素,每种生产要素分别服 务于特定的部门,即农民只能从事农产 品的生产,工人只能从事制造业产品的 生产。
两个部门
▼农民在两个地区均匀分布,完全不能在地区之间流 动,农业工资处处相等,农产品是同质的且不存在运 输成本,因此两个地区农民的收益是相同的,农民和 农业这一部分暂时可以忽略。 ▼制造业部门工资的名义值和实际值之间则存在地区 差异,制造工人从事制造品的生产但可以在地区之间 流动,因而制造业工人可以视实际工资的高低由低工 资区向高工资区流动。制造性企业选择区位是为了追 求利润最大化,工人关注的是实际工资而不是名义工 资,制造性商品存在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存在大量 的制造性企业,每个企业只生产一种商品。
向心力
促进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主要包括: 市场规模效应、
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状况和纯外部经济性。
市场规模效应又包括后向关联性和前向关联性。后向 关联性是指在一个接近较大规模市场的区域从事商品的 生产所能够带来的规模经济性;前向关联性是指一个大 的区域市场能够支持该区域中间商品的生产,进而降低 下游生产者的成本。 产业集中则能够促进充裕劳动力(尤其是具有专业技巧 的劳动力) 市场的产生,同时也能为劳动力提供较为广阔 的就业空间。 而通过信息的溢出效应,经济活动的区域集中则创造 出纯外部经济性。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对中国 区域经济发展的解释
一、企业进入的三种效应加速 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聚集
一个大企业进入一个地区会产生三种效应: 一是价格指数效应, 二是需求后向关 联效应, 三是成本前向关联效应。 需求效应和成本效应使得地区企业 的利润得到提升, 因而加强了聚集的倾向。
wk.baidu.com
东部一直是资本净流入, 多数年份超过2 000亿元。中部每年有几百亿元的资本净 流出。西部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是 资本净流出, 后期突破了1 000亿元(不包 括外资)( 王小鲁, 樊纲, 2004)。与资本流 动相伴随的的是企业的进入, 可见企业进 入东部地区, 大大加剧了该地区的产业聚 集, 而中西部地区则相对更加落后。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 与中国区域发展
要点一: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理论探讨主题: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
而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将处于聚集状态还是 分散状态, 主要看促使产业地理集中的向心力 和削减产业地理集中的离心力两者谁占据主导 地位。
将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 竞争引入模型 将固定比率的运输成本引 入模型
克鲁格曼在迪克西特— 斯蒂格利茨垄断竞争 模型的基础上, 采用某 些技术技巧提出一个 既包含规模报酬递增 又包含不完全竞争市 场的模型, 来解释经济 的空间结构。
研究方法
将过程的演进性引入模型
将动态模拟引入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的三大模型
模型一 • 中心—外围模型:制造业区域聚集的原因
模型二
• 历史与预期模型: 产业聚集的路径依赖
• 区域专业化模型: 专业化导致地区间真 实收入差距扩大 模型三
模型一:中心—外围模型
经济地理学中任何有趣的模型必须反映两种力量之间的较量: 使经济活动聚集在一起的“向心力”,和打破这种聚集规模 的“离心力”。 ——保罗·克鲁格曼《发展、地理学与经济贸易》
劳动力跨区域流动进一步促进 了产业聚集
珠三角和长三角形成了产业聚集的趋势,
企业大量集中, 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在初 期是吸收本地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后期是 吸引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 企业利润不断提高, 又吸引更多的中西部 的资本和企业转移到该地区。
新经济地理学还考虑了中间产品,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