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风湿病科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合集下载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查房

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查房
效果评价:病人能接受自身病情的变化,保持情绪稳定,能配合治疗和护理。
护理措施
5.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相关因素:与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有关 诊断依据:患者长期使用激素易致真菌感染 预期目标:患者住院期间未出现皮肤破溃及口腔溃疡 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全身皮肤,观察口腔黏膜情况以及皮肤有无红斑及皮疹的出现 (2)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穿棉质柔软清洁衣服,勿用刺激性清洗剂清洁皮肤及衣 物。 (3)指导患者外出要穿长袖衣服,打遮阳伞,防止阳光直接照射皮肤。 (4)遵医嘱使用西吡氯铵含漱液+制霉菌素,预防感染 (5)指导患者按医嘱正确服用药物,切勿随意增减剂量或擅自停药。 (6)指导患者慎起居,畅情志,勿熬夜及忧思过度。 效果评价:患者8月7日口腔出现白斑。
效果评价:患者(8月7日)复查血钾上升为,自诉乏力较前好转
护理措施
3.舒适度的改变 相关因素:与疾病炎症反复发作导致腹泻及夜间睡眠质量差有关 诊断依据:患者诉腹泻次数多致睡眠质量差 预期目标:患者住院期间主诉病情较入院时明显好转,自我感觉较入院时舒适 护理措施: (1)评估患者睡眠的时间及睡眠习惯,评估患者腹泻的次数以及排便的形态 (2)保持病房内安静,为患者打造一个舒适的环境 (3)做好陪客管理,夜间只允许一个家属陪护 (4)仔细倾听患者不舒适的原因,帮助患者分析问题,减轻痛苦 (5)告知患者可与医护人员及家属交流,舒缓心理压力 效果评价:患者(8月23日)诉感舒适度较入院时明显好转,病情较前好转。
病情演变
入院第三天(8月2日):腹痛评分4分,仍感恶心呕吐,时有呃逆,反酸, 左上腹偶有烧灼感,纳寐欠佳。医嘱予改病重,予环磷酰胺静脉滴注,冲 击前予胃复安10mg肌注。
入院第四天(8月3日):腹痛评分4分,呕吐一次,约150ml胃内容物,听 诊肠鸣音5次/分。予持续心电监护,治疗上改用甲强龙40mgQ12H,临时 加用DXM10mg静滴治疗。白班予进食温凉流质,进食后稍感恶心,解约 150g水样黄便一次。

医学论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医学论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医药治疗进展【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药疗法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见于年轻的女性,男女发病比例为1∶5~10[1]。

研究提示,SLE的发病可能与遗传、免疫紊乱、内分泌异常以及环境因素等有关。

SLE发病时不仅可有全身症状如疲劳、发热、关节痛等,更可以侵犯如肾脏、胃肠道、呼吸道、心血管、中枢神经和淋巴系统等全身多个系统。

SLE的治疗,西医主要采用非甾体抗炎药、抗疟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血浆处理、全身淋巴结照射疗法等药物和方法[2]。

然而,至今这些药物和方法仅仅可以暂时控制病情。

与此同时,西药的某些毒副作用也日趋显现,如激素对于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反馈抑制作用引起的器质性变化,免疫抑制剂所致的肝病、骨髓抑制、致畸胎等毒副作用。

在激素所致免疫抑制状态下,感染已跃居SLE的第一死因[3]。

中医中药的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还可以减少西药的毒副作用,无论在SLE的急性期还是缓解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文献中无SLE 病名,根据红斑、发热等症状可将其归属于"阴阳毒"、"蝶疮流注"、"阳毒发斑"、"脏腑痹"等[4]。

中医认为,SLE的病因病机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阴阳失衡,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而以肝肾阴亏为主;外因则由于湿热与热毒侵袭肌表,流注肌肤、肌肉、四肢关节,进而内舍五脏六腑。

SLE的基本病理特点是肝肾虚损为本,热毒瘀血为标,本虚标实,互为因果[5],在病理演变过程中虚实互见,错综复杂多变。

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LE的概况综述如下。

1 辨证论治 1.1 急性期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可以分为活动期和缓解期。

活动期即急性期,急则治其标,一般采用大剂量清热解毒、凉血散瘀之法,同时应当注意顾护阴液。

SLE活动期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以分为热毒炽盛、血热妄行、瘀血阻络、风湿热痹、阴虚内热、脾虚湿盛等类型。

以阴阳毒辨治红斑狼疮浅析

以阴阳毒辨治红斑狼疮浅析

以阴阳毒辨治红斑狼疮浅析刘承玄;刘维【期刊名称】《河北中医》【年(卷),期】2012(034)012【总页数】2页(P1872-1873)【关键词】红斑狼疮;阴阳毒【作者】刘承玄;刘维【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070;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93.24红斑狼疮是一种累及身体多系统、多器官,临床表现复杂,病程迁延反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及盘状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狼疮一词首先于19世纪被卡森拉夫用于描述以皮肤损害为主的盘状红斑狼疮,因红斑狼疮患者颜面部或其他相关部位反复出现顽固性难治的皮肤损害,有的还在红斑基础上出现萎缩、瘢痕及色素改变等,使面部变形,严重毁容,看上去如狼咬过一般。

红斑狼疮不可治愈,其病情缓解与加重交替,西药治疗以糖皮质激素、抗疟药及免疫抑制剂为主,改善病情以抗风湿药物为主,但毒副作用大。

随着中医对红斑狼疮研究的深入,其突出的临床疗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兹以阴阳毒辨治红斑狼疮从病名病机及治法、遣方方面浅析如下。

中医古籍中无红斑狼疮这一确切病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将其定为皮肤病的“红蝴蝶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将其诊断为“阴阳毒”,其中“阴阳毒”是普遍认可的中医诊断。

阴阳毒的记载首见于《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并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

《诸病源候论·伤寒病诸候下》载:“阴阳毒病无常也……其候身重背强,喉咽痛,糜粥不下,毒气攻心,心腹烦痛,短气,四肢厥逆,呕吐,体如被打,发斑,此皆其候。

重过三日则难治。

阳毒者,面目赤,或便脓血;阴毒者,面目青而体冷……阳毒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喉咽痛,清便脓血。

”以上经文所述的皮肤损害、关节疼痛及咽喉痛三大主症同时出现于阴阳毒中[1],与红斑狼疮急性发作时症状十分近似。

白玉盛主任医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及用药特色

白玉盛主任医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及用药特色

•名老中医经验・白玉盛主任医师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经验及用药特色张静打崔祎晢打白玉盛”(1.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本文旨在介绍白玉盛主任医师对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思路及治疗经验。

将对吾师临证常用方药进行总结,概括其关于风药运用及诊疗心得。

吾师常教导我们研读中医要引申思考,既要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又要以临床为依据深层次、全方位地领悟理论,强化指导临床工作,要知识迁移和融汇变通。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因病机;辨证思路;治疗用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多系统脏器(皮肤黏膜、肺脏、肾脏、骨骼肌肉及脑部等)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于中青年女性,病变多累及全身结缔组织,临床复杂且病程迁延,晚期多因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叭中医可通过综合调理既增效降敏,又减轻西药毒副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因此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叫白玉盛主任医师从事血液免疫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三十余载,与现代医学融会贯通,通过辨病与辨证结合治疗,在降低致残率,减轻毒副作用,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方面效验如期,随师跟诊,获益良多,现下介绍吾师经验。

1中医病因病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症状与中医古籍中描述的的“阴阳毒”“马樱丹”“五脏痹”“日晒疮”“温毒发斑”“蝴蝶斑”等病症相似,其属中医痹症范畴。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篇》描述“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

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的病症所见,并提出阳毒内蕴宜升麻汤,阴毒固结宜甘草汤,总以解毒透清滋阴为治疗大法叽1.1从外感而言《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言:“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林佩琴《类证治裁》记载:“诸痹……正气为邪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涩,久而成痹”,阐述正气不足,外感六淫邪气,或曝晒日光,阻滞气血,凝结周身,发为众痹症。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轻型患者。

一、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阴阳毒(TCD 编码为:BNV070)。

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 编码为:M32.901)(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CR)1997 年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和中华医学会 2004 年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2.疾病分型轻型:诊断明确或高度怀疑者,但临床稳定,所累及的靶器官(包括肾脏、血液系统、肺脏、心脏、消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皮肤、关节)功能正常或稳定,呈非致命性。

重型:诊断明确,狼疮活动明显,伴有重要脏器累及并影响其功能的情况;如病情危重而凶险、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则称为狼疮危象。

3.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方案”。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轻型临床常见证候:热毒血瘀证风湿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阴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诊。

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113-2008)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阴阳毒(TCD 编码:BNV070)和系统性红斑狼疮(ICD-10 编码:M06.991)的患者。

2.疾病分型为轻型。

3.对已使用西药治疗的患者,维持原剂量并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4.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系统性红斑狼疮(阴阳毒)诊疗规范

系统性红斑狼疮(阴阳毒)诊疗规范

专科诊疗方案系统性红斑狼疮 (阴阳毒)诊疗方案一、定义系统性红斑狼疮是自身免疫介导的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组织病。

血清中出现以抗核抗体为代表的多种自身抗体和多系统受累是 SLE的两个主要临床特征。

各国报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病率不一,我国约为49-75/10万,男女比约(1:7)-(1:9),以20-40岁女性多见。

红斑狼疮在中国古代医籍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但就红斑狼疮各种症状在历代医学典籍中都有不少记载,如中医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就有" 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绵纹……;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

" 等症状的描述。

就本病病名而言有的根据本病斑疹红赤如丹涂之状,形如蝴蝶,名之为" 红蝴蝶疮" 、" 马缨丹" 、" 茱萸丹" 等。

又因红斑狼疮常因日光暴晒而诱发或日晒后病情加重,名之为" 日晒疮" 。

而盘状红斑狼疮常在面部形成周边盘状隆起的红斑性损害,有人称其为" 鬼脸疮" 、" 流皮漏" 。

根据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和症状,把本病归为中医的“痹证”范畴,《灵枢.周痹》曰:“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分裂则痛,热则痛解,痛解则厥,厥则他痹发,发则如是。

”这些描述指出周痹部位在周身血脉、分肉之间,符合SLE多系统病变的特点。

红斑狼疮的病因病机,多数医家认为有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加上七情内伤,劳累过度,房事不节,外受" 六淫" 之邪侵袭,引起五脏亏虚,三焦阻滞,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而临床以虚象为主要特点,兼有湿阻、血瘀等标实之症。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阴阳毒是机体感受毒邪致使阴阳失调,引起的一种以面部红斑、咽痛口疮、关节疼痛,并可伴有脏腑损伤等全身病变的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及中医辨治思路

系统性红斑狼疮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及中医辨治思路

•思路与方法•系统性红斑狼疮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及中医辨治思路刘艳',赵婷2,梅鲜鲜\孙旗策\谢冠群2,范永升1r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杭州310053;: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杭州310053)摘要:系统性红斑狼疮(S I.K)是一种慢性身免疫性疾病,临床常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SLE疾病本身及部分治疗药物可导致SLK患者卵巢功能受损_中医认为,SLE患者卵巢功能受损病W复杂,临床治疗应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原则活动期西药治疗为主,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减缓卵*损伤;缓解期补肾调经为主,兼有血瘀荇,配以活血化瘀之品;兼有肝郁者,辅以疏肝解郁之品.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卵巢功能;补肾养血活血;补肾疏肝调经基金资助: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0—般项目(N〇.Y201942448),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中青年科研创新基金项目(N〇.K C201906),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項目(N〇.2019ZR06)Effects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on ovarian function and the thinking of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LIU Y a n1,ZHAO Ting2,MEI Xian-xian1,SUN Qi-ce1,XIE Guan-qun-,FAN Y o n g-sh en g1 ('The First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College of BasicMedical Sciences,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X)53, China )Abstract: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is a chronic autoimmune disease and the commonly clinical treatmentdrugs are glucocorticoids and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Ovarian function of the SLE patients could be impaired by the diseaseitself and some therapeutic drug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believes that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SLE ovarian dysfunction are complicated, therefor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should b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inciple of TCM 'symptomatic treatment in acute condition and radical treatment in chronic case'. In acute condition of SLE, western medicine is the main treatment, combined with TCM such as 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toxicity combine with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for removing blood stasis in order to relieve the ovarian injury. And in remission stage, under the premise of tonifying kidney and regulating menstruation. The Chinese medicine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or dispersing stagnated liver qi could be used ifthere was blood stasis or liver depression.K e y W o r d s: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Ovarian dysfunction; Tonifying kidney, nourishing blood 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nifying kidney, dispersing stagnated liver qi and regulating menstruationF u n d i n g:Genera丨Projec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 of Zhejiang Education Department (N〇.Y201942448), Fundfor Innovation Research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at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N〇.KC201906),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School-level Research Fund (N〇.2019ZR06)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r lupus erythematosus, S L E)好发于育龄期女性,以T、丨i细胞异常活化,产生 多种fi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造成多组织多器官 损害为特点,若累及卵巢,即可导致卵巢损伤。

尪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临床路径1.病因与病机系统性红斑狼疮(简称尪痹)是一种以自身免疫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中医认为,尪痹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情志失调、先天禀赋及环境因素等,导致人体正气受损,邪气入侵,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病理变化的发生。

2.临床表现尪痹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乏力、发热、食欲减退、关节疼痛和肿胀、斑疹、白细胞减少、贫血等。

根据中医的观察,尪痹的临床表现可能与血瘀、湿邪、肝肾不足等因素相关。

3.中医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一系列规范化的诊疗步骤和治疗方法,对尪痹患者进行系统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中医临床路径的主要内容:3.1.诊断步骤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详细询问病史:询问患者的主诉、发病经过、家族史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望、闻、问、切: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病情。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综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以多种自身抗体导致不同靶器官损害为特点的自身免疫病。

SLE关节症状几乎可累及全身所有关节,发生率为69%~95%,是主要首发症状之一[1-3]。

SLE在中医学中未曾记载,但中医学“红蝴蝶疮”“鬼脸疮”“阴阳毒”“痹证”与SLE有相似的临床症状。

SLE是因先天禀赋不足,复感六淫、毒邪,而致本虚标实为核心病机[4]。

SLE关节痛的患者肾精亏虚则筋骨不强,易受外邪之侵袭,邪停留于筋骨之间,则发生关节疼痛。

SLE病程中,可由SLE病情控制不佳而致关节痛,亦可因关节受邪疼痛引发SLE病情加重,两方面互为因果,迁延反复。

迄今对于SLE关节疼痛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较多学者倾向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关节滑膜引起无菌性炎症。

目前国内外风湿病学界对于SLE关节疼痛的西药治疗多以专家意见及经验性治疗为主,以免疫抑制治疗为基础,对症止痛治疗虽可明显改善症状及精神状态,但治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5]。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SLE 关节痛的临床研究及用药规律的文献不断涌现。

为了更有效、科学地指导临床,本文主要对中医药治疗SLE关节痛治疗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对临床应用有所指导。

1祛风湿法SLE病程中风湿之邪入体,痹阻经脉,出现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症状,临床诊断常以寒热为区分,诊为风湿热痹和风寒湿痹,寒者痛甚,热者伴红肿。

在以祛风湿治疗SLE关节痛实践中,各医家总结了大量治疗经验。

曹洪欣提出风湿之邪侵袭关节主要表现为周身关节肿胀疼痛,阴雨天及入夜加重,疼痛走窜不定或固定不移,治以祛风除湿、宣痹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独活寄生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6]。

白虎加桂枝汤有清热除烦、宣痹止痛之功效,嵇丽娜等通过临床研究发现SLE表现为关节肿痛等风湿热痹者,使用此方可获疗效[7]。

赵志勇等认为风寒湿痹证患者临床多与《金匮要略》中对阴毒的描述“身痛如被杖”相符,治以祛风除湿散寒[8]。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一、概述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典型的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血清学特点是具有多种自身抗体,特别是产生针对细胞核成分的自身抗体。

它可引起皮肤、关节、浆膜、心脏、肾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多系统损害。

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病,患病率为0.004%~0.025%,多见于青年女性,男女比为1:9,生育年龄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 30,发病高峰在15~40岁。

未经有效治疗的患者生存时间短,死亡率高,但系统性红斑狼疮不是不治之症,近年经积极有效治疗后生存时间延长,死亡率明显下降。

SLE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一般认为是多因性的,其发病与遗传素质、雌激素水平、紫外线照射、某些药物及食物、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遗传因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中有重要影响,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DRz及HLA-DR。

位点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相关,因此,认为是多基因复合性疾病。

以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导致T淋巴细胞减少、T抑制细胞功能降低、T抑制—诱导细胞(CD4+2H4+)亚群减少或反T 抑制细胞亚群增多、B细胞过度增生,产生过量的自身抗体,并与体内相应的自身抗原结合形成相应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肤、关节、小血管、肾小球等部位,在补体的参与下,引起急慢性炎症及组织坏死(如狼疮肾炎),或抗体直接与组织细胞抗原作用,引起细胞破坏(如红细胞、淋巴细胞及血小板壁的特异性抗原与相应的自身抗体结合,分别引起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从而引起机体的多系统损害。

细胞因子IL-4、IL-6在SLE患者中分泌增加,脑脊液中高水平IL-6与中枢神经狼疮活动有关。

总体看,T细胞是与自身耐受的建立和维持有关的主要细胞,正常情况下的T细胞耐受是通过在胸腺中对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消除来达到,并通过外周无能机制来维持。

SLE 的发生可能与自身T细胞耐受的破坏有关。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研究近况

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研究近况陈小琼 庞学丰 李玉玲 沈小榆 吴伟泳 郑中英 马 静作者简介:陈小琼,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中医药大学 (南宁 530001) ,庞学丰、李玉玲,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沈小榆、吴伟泳、郑中英、马静,单位同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庞学丰,E-mail:*****************摘要:搜集、整理近15年来中医药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医病因病机、中药内服、中药外治、针灸推拿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得到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疗效肯定、副作用小的基本认识。

并指出中医治疗该病尚有诊断标准、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仍未形成共识的不足。

认为利用中药指纹图谱等现代技术,同时结合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技术,有可能探索出中医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的更好方案。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关节痛;中医药;综述中图分类号:R59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156 (2020) 12-0053-04·综 述·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 是一种以致病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形成并介导器官、组织损伤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患病率为 (30.13~70.41)/10万,以女性多见,尤其是20~40岁的育龄期妇女[1]。

临床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病损可涉及皮肤、粘膜、关节、肾脏、神经系统等损害。

关节症状是SLE常见的临床表现,发生率约为69%~95%,几乎可累及全身所有大小关节,是主要首发症状之一 [2-3]。

该病在临床上关节症状常见,其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疼痛相似 [4]。

医患双方对该病关注度不高,加上疼痛管理意识不强,导致部分狼疮患者关节症状控制欠佳,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致残。

目前,西药在改善SLE患者关节症状方面有明显效果,但其存在较大及较多的毒副作用[2,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毒(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红蝴蝶疮相关标准。

相继或同时出现下述4项以上,即可诊断。

(1)蝶形红斑:颧部隆起的或平的固定红斑。

鼻唇沟部位无皮损。

(2)盘状红斑:红色隆起斑片,表面附有粘着性、角化性鳞屑及毛囊栓,陈旧损害可见萎缩性瘢痕。

(3)有光敏史或检查发现对光异常反应所致皮疹。

(4)口腔或鼻咽部有渍疡,常无痛感。

(5)可有累及两个或更多的周围关节触痛、肿胀或积液。

(6)有确切胸痛史或体检发现胸膜摩擦音或胸腔积液。

或心脏听诊有心包摩擦音,实验室检查有心包积液。

(7)持续性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大于0.5克并可见有尿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状等。

(8)排除药物或代谢紊乱如尿毒症、酮血症、电解质紊乱等出现抽搐或精神症状者。

(9)血液检查:溶血性贫血或白细胞少于4000/立方毫米(4×109/升);或淋巴细胞少于15%(1.5×109/升);或血小板少于10万/立方毫米(100×109/升)。

(10)免疫学检查:红斑狼疮细胞阳性或抗dsDNA抗体滴度异常或有SM抗体或梅毒血清学反应假阳性。

(11)荧光抗核抗体阳性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SLE分类标准,中华医学会2010年修订的《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病分册》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诊疗指南。

(二)证候诊断
1.轻型
(1)风湿热痹证:关节红肿热痛,四肢肌肉酸痛或困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2)阴虚内热证:持续低热,盗汗,面颧潮红,局部斑疹暗褐,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脱发,眼睛干涩或视物模糊,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质红,苔少或光剥,脉细或细数。

(3)气血亏虚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头晕眼花,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2.重型
(1)热毒炽盛证:高热,斑疹鲜红,面赤,烦躁,甚或谵语神昏,关节肌肉酸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滑数或洪数。

(2)饮邪凌心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心烦神疲,面晦唇紫,肢端怕凉隐痛,重者喘促不宁,下垂性凹限性水肿,舌质暗红,苔灰腻,脉细数或细涩结代。

(3)痰瘀郁肺证:胸闷,咳嗽气喘,咯痰粘稠,心烦失眠,咽干口燥,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4)肝郁血瘀证:胁肋胀痛或刺痛;胸膈痞满、腹胀、纳差;或胁下有癥块、黄疸,或伴泛恶、嗳气,女性月经不调甚至闭经,舌质紫暗有瘀斑,脉弦细或细涩。

(5)脾肾阳虚证:面目四肢浮肿,面色无华,畏寒肢冷,腹满,纳呆,腰酸,尿浊,尿少或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边有齿痕或舌体嫩胖,苔薄白,脉沉细。

(6)风痰内动证:眩晕头痛,目糊体倦,面部麻木,重者突然昏扑,抽搐吐涎,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轻型
(1)风湿热痹证
治法:祛风化湿,清热通络
①推荐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加减。

石膏、桂枝、炒白芍、知母、生薏苡仁、羌活、独活、秦艽、威灵仙、木瓜,细辛,豨莶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熏洗技术:选用清热祛湿活血中药,煎煮后,先熏后泡(或选用中药熏蒸仪熏蒸)洗患处关节,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治疗时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③超声中药透入:选用清热祛湿活血中药,使用超声药物导入设备治疗患处关节,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2)阴虚内热证
治法:滋阴清热,解毒祛瘀
推荐方药:青蒿鳖甲汤加减。

青蒿、炙鳖甲(先煎)、生地黄、知母、地骨皮、丹皮、蛇舌草、赤芍、佛手片、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3)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养血
推荐方药:归脾汤加减。

炒黄芪、太子参、当归、白芍、丹参、白术、茯苓、远志、龙眼肉、酸枣仁、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2.重型
(1)热毒炽盛证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①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水牛角(先煎)、生地黄、赤芍、丹皮、玄参、蒲公英、金银花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针灸治疗:取大椎、委中、大陵、阳陵泉等穴,泻法,每次留针15min,1~2次/日。

③中药灌肠:选取清热解毒中药50~100ml,导入直肠,保留1~6小时后自行排出。

(2)饮邪凌心证
治法:利水宁心,益气行血
推荐方药:木防己汤合丹参饮加减。

药物:生石膏、桂枝、生黄芪、汉防己、杏仁、苍术、丹参、檀香、砂仁、炙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3)痰瘀郁肺证
治法:宣肺化痰,祛瘀平喘
①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

炙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苇茎、生薏苡仁、桃仁、冬瓜仁、野荞麦根、瓜蒌皮、鱼腥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中药灌肠:选取滋肾清热化痰中药50-100ml,导入直肠,保留1~6小时后自行排出。

(4)肝郁血瘀证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推荐方药:四逆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茵陈蒿、栀子、制大黄、柴胡、枳实、白芍、茯苓、郁金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5)脾肾阳虚证
治法:温肾健脾,化气行水
①推荐方药:真武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淡附片、茯苓、炒白术、生白芍、
桂枝、生姜、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泽泻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

②芒硝外敷:将适量芒硝置入棉布袋中,外敷水肿的下肢,每日1~2次。

(6)风痰内动证
治法:涤痰熄风,开窍通络
①推荐方药:定痫丸合止痉散加减。

天麻、川贝、姜半夏、茯苓、陈胆南星、石菖蒲、全蝎、蜈蚣、僵蚕、琥珀粉(吞服)、灯芯草、陈皮、远志、丹参、麦冬、竹沥、姜汁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②中药灌肠:选取涤痰熄风,开窍通络中药50~100ml,导入直肠,保留1~6小时后自行排出。

③中药鼻饲:患者无法进食或饮水呛咳,可将上方浓煎,少量多次鼻饲给药。

(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
以下中医医疗技术适用于所有证型。

(1)骨质疏松治疗仪:伴发骨质疏松者,可选用骨质疏松治疗仪、骨质疏松治疗康复系统进行治疗。

(2)针灸:伴发月经不调者,可选气海、关元、三阴交等,及辨证取穴,温灸或针刺疗法,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

(三)西药治疗
参照《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及治疗指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0.5,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分会),根据病情轻重及脏器受累情况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剂量的免疫抑制剂及抗疟药,中重度活动及部分轻度活动患者需联用糖皮质激素,注意预防药物副作用及合并症的治疗。

针对感染、发热、贫血等并发症,可对症处理。

(四)护理调摄要点
1.一般护理:安排在避免阳光直射的房间,窗帘遮挡。

房间温湿度适宜,定期通风。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光敏性食物。

2.专科护理:
(1)高热:监测体温变化,连医嘱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嘱病人多饮水,满足病人生理需要,增加舒适感。

(2)皮肤、黏膜:保持皮肤清洁、口腔卫生。

疑有口腔霉菌感染者可予中药、碳酸氢钠漱口及制霉菌素涂口腔。

皮肤损害者应避免光照,不用化妆品,温水清洁皮肤。

(3)肾脏损害:给予低盐及低蛋优蛋饮食。

了解水肿情况,每日监测体重及腹围,记录24小时出入量。

(4)血液系统损害:嘱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必要时予保护性隔离,预防感染,避免外伤,注意观察有无出血。

(5)中枢神经受累:应注意观察精神、性格改变,有无头痛,呕吐、四肢麻木。

注意护理安全,专人护理,加床档,必要时加约束带。

三、疗效评价
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年)。

(一)评价标准
1.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

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2.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缓解:治疗后主症消失,主要化验指标恢复正常。

显效:治疗后主症好转,主要化验指标趋于正常。

有效:治疗后主症有所改善,主要化验指标数值有所下降。

无效:未达到有效标准。

(二)评价方法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方法:患者入院及出院时按照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评分表进行评价。

计算公式:[(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