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
少
年
的
自
我
同
一
性
09心理
何晓华
098314120
摘要: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儿童发展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他提出“自我同一性”是指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常常出现在青年的后期。可见自我同一性问题是青春期个体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它反映了个体在青春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与冲突。埃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论述对解决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为我们理解和研究青少年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本文在概述了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发展;青少年
正文: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分别为: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自主对羞怯和疑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自我整合对停滞。而青少年处于第五个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是童年向成熟迈进的重要的转折点,也可能是人一生中最困难的时期。以前只是对游乐场感兴趣,遇到的问题也很简单,现在,突然要应付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了,这种跨越造成的混乱使青少年感到烦恼甚至痛苦。埃里克森清楚地看到了这几年的重要意义。年轻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重要问题:“我是谁?”如果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成功的,他们的自我认同感就形成了,他们对个人价值和宗教问题能独立做出决定,理解了自己是怎样的人,接受并欣赏自己。但是,很遗憾,有许多青少年不能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相反,他们出现了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对发展健康人格是十分重要的,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如果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不能获得同一性,就会产生角色混乱或消极同一性。角色混乱是指个体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 , 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 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 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自我同一性的感觉是一种不断增长的信念,一种一个人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内在的恒常性和同一感 (心理上的自我),一旦这种同一性的自我感觉与一个在
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配时,那么,就表明一个人的“生涯”是大有前途的。但如果青少年不以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那他们就会以角色混乱或者也许会以消极的同一性来离开这个阶段。角色混乱是以不能选择生活角色为特征的,这样就无限制地延长了心理的合法延续期,或者说仅仅应诺了一些很快就抛弃的口头许愿。消极同一性是告诫儿童不要学习不良行为。埃里克森把消极同一性解释为:“是一种违背意愿地建立在发展的关键阶段并向个人呈现出所有最厌恶的,最危险的,然而也许是最真实的各种自居作用和角色之上的同一性”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位孩子的母亲对堕落成酒精中毒症的兄弟充满了一种无意识的恨铁不成钢的感情,她会有选择地仅对他儿子有可能重蹈其兄弟的命运那些特征作出重复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这种“消极的”同一性对她的孩子来说,比他内心要成为好孩子的愿望更现实,他也许会努力成为一名醉汉。
因此,自我同一性正确地形成有着很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需要去探索和研究。很多临床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发展主题的失败,可能预示着日后发展中的各种心理障碍。所以对青春期自我同一性的状态及其形成过程的关心与干预是青春期教育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影响自我同一性形成的因素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 一) 主观方面的原因:1.主观我和客观我的矛盾。主观我是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客观我是客观而真实的自我存在。这二者会处于一种不一致的状态,这种不一致可能是自我膨胀,也可能是过渡自卑。在青春期个体中经常开展人生观和人生理想的讨论,充分把握青春期个体的思想动态并不失时机地对其进行人生理想的教育,帮助他们修正不正确的和不切实际的想法,使每一个青春期个体都能具有积极的人生追求是非常有必要的。2.对自我与社会关系认识的偏差。
( 二) 客观方面的原因
1.家庭方面(1)家庭环境。青春期个体的自我同一性是在儿童自居的基础上形成的。父母是儿童早期认同的对象,青春期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首先是要综合这种早期认同,父母应该确立一种正确的榜样模范作用,身先士卒地为孩子做出表率。( 2)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有开放的交流和民主的气氛,有利于青春期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对有关自我的发展进行思索,自主地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父母对子女过于溺爱或滥用权威都不利于青春期个体自我同一性的
建立, 有可能使青春期个体长期处于早期完成状态或扩散状态。( 3) 父母的期望。艾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包括一种自信: 即有信心使自己成为一个与他人或社会期望相符的人。如果父母期望过高或不当期望,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使孩子感觉“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成为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人”。这在客观上是剥夺了孩子有效确立自我同一性的可能。艾里克森指出,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在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同一性的可能,这个儿童就会以令人吃惊的方式抵抗社会环境。
总之形成健康积极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对子女抱有合理的期望等对青春期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2.学校教育的影响
(1) 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2)学校中的归属感。学校是青春期个体人际交往最主要的场所。学校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与环境去满足青春期个体归属感的需要。
3.社会环境
艾里克森非常强调社会环境对同一性确立的重大影响。首先,社会要为青春期个体提供一个值得他们尊重的主流文化。社会文化环境是他们心理发展的前提与背景,他们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都源于他们所在的背景文化。一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是积极昂扬的还是消极颓废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代青春期个体的主导心境。其次,社会中应具备良好的成人模型。青春期个体对自己未来将成为怎样的一个人不完全是凭空想象的,在他们的心中一般会有一个值得效仿的对象,有时他们对心中偶像的向往大大超出了我们的设想的程度。第三,民主的环境和包容的气氛。社会如何期待青春期个体的成长决定了我们所给予他们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和成长气氛。
青春期这一阶段是自我同一性形成的重要阶段,它需要个人与家庭、学校、社会的配合,埃里克森认为在这一阶段成人不应过高的要求青少年,他们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完善这各阶段,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同一性,并形成忠诚的品质。参考文献:郑雪人格心理学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9
陈香,张昇.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与自我同一性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0,(4)
201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