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先秦礼制建筑考古学研究

摘要: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是人们举行崇拜、祭祀等活动期望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场所,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技术水平,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布局规划思想,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之一,是复原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实物资料。自考古学在中国出现以来,礼制建筑就是考古发掘和研究的重要对象,近年的考古发掘中,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遗迹层出不穷,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为进行该阶段礼制建筑的综合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利用的材料。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多有关于古代建筑和礼仪制度的记载,民族学的材料也为研究古代的祭祀内容和思想提供了佐证,这些都为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目前,学术界对于我国古代礼制建筑的研究,主要偏重于对某一类型或者某一具体时段的礼制建筑进行形制和功能的论述,又以对汉唐及之后历史阶段的探讨最为热烈,而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关注较少,对整个先秦阶段礼制建筑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对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以及相互间承继关系的讨论也属薄弱环节,甚至先秦时期礼制建筑的概念如何界定、性质如何划分、具体包括哪些类型的建筑遗迹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先秦时期的礼制建筑进行系统的综合研究条件已经具备,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先秦时期;礼制建筑;规划思想;建筑技术:

一、礼制建筑概念辨析

在中华民族的形成与文明起源的过程中,先秦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在这

一时期,礼制建筑作为人们期望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的场所,不仅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建筑技术水平,产生了对后世都城与大型建筑有重要影响的布局规划思想,同时也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舞台之一。礼制建筑也因此受到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更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直到今天依然是学术研究的热点领域。但是当我们检视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时,无论是在建筑史学界还是在20世纪兴起的考古学研究中,对“礼制建筑”始终没有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令人信服的定义和概念,对于哪些建筑属于礼制建筑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尤其对于先秦阶段的礼制建筑与汉唐之后依照儒家思想建造的礼制建筑在性质和功能上的区分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既反映了对礼制建筑研究和探讨的热烈氛围,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对礼制建筑的界定陷入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困境。因此本文首先对礼制建筑的定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本文论述的起点和基石。单从字面意义来理解,“礼制建筑”可解释为服务于礼制目的的建筑,或用于举行有关礼制的仪式性活动的建筑。不过作为一种建筑类型的定义,这种内涵和外延均不清晰的说法具有大而化之的倾向,显然是经不起推敲的。

二、建筑史领域中的“礼制建筑” 在建筑史领域中,似乎任何一本建筑史的著作都没有对礼制建筑的概念加以专门的解释,不过一些著作还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提及了礼制建筑。在《中国建筑艺术史》第一章第四节在论述史前时期的建筑遗迹时提到“奉祀祖先神位的房屋称为…庙‟,奉祀自然神灵的台形建筑称为…坛‟,可合称为…坛庙‟。中国建筑史学或称其为…礼制建筑‟。这段话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描述性的方法,即坛庙属于礼制建筑,但礼制建筑

不仅仅指坛庙;另一种是将礼制建筑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只指坛庙。同是该书第三章第四节又有这样一段话:“除祭祀天地诸帝和祖先者外,祭祀日月山川河海等其他自然诸神的神坛、只有帝王才能建造用以…观授象察氛样‟的灵台(天文台)和综合性祭礼建筑明堂、儒者习礼用的辟雍等,也都是礼制建筑”气这段话涵盖的内容要广得多,可以理解为一种归纳的定义方

法。不过归纳法的要求是必须全,这段话是否全,殊可怀疑,先农和先蚕既非自然神也非祖先,但先农坛和先蚕坛都属于礼制建筑。所以这段话依然不能作为礼制建筑的定义。

刘敦祯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在论述宋辽金时期的建筑时说:“这个时期的宗教建筑可以分为祠庙和佛教、道教建筑三个类型”。其时宗庙是属于儒家礼法系统的内容,把祠庙列为与佛教建筑和道教建筑并列的宗教建筑类型,不难看出这是儒、释、道三教并立在建筑上的反映。这样的归类方法只能使对祠庙建筑性质的理解更加混乱。在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对礼制建筑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不过在其章节设置中多次出现了“礼制建筑”这样的字眼④。第二卷《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第二章“两晋南北朝建筑”第三节即为“礼制建筑”,其下以“宗庙”、“明堂”、“郊坛”为目展开论述;同卷第三章“隋唐五代建筑”第三节“礼制建筑”则包含“宗庙”、“明堂”、“郊坛、祭坛”、“士庶家庙”四个方面。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第四章为“祠庙”,该章第二节为“宋、金重要礼制建筑类型及形制”,其下又分“祭坛”、“祠庙”、“明堂”三目,文中亦未对“礼制建筑”与“祠庙”等建筑的关系加以说明.其他三卷则未出现以“礼制建筑” 为名的章节,但若以第二、三卷的标准来分析,仍有若干章节的内容实为礼制建筑的类型。第一卷《原始社会、夏、商、周、秦、汉建筑》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第三节“中国原始社会建筑”下“四、中国原始社会的祭祀建筑”从“室外祭祀建筑遗址”、“室内外结合的祭祀建筑遗址”、“室内祭祀建筑遗址”三方面加以阐释;同卷第二章《夏、商时期建筑》第二节《夏代与商代的建筑》“二” 。为“宫室、坛庙、祭祀建筑”;第三章《周代建筑》第二节《周代的建筑》下有“二、宫室、坛庙与祭祀建筑,‟i第四章《秦代建筑》下则仅有“二、宫室”之名;第五章《汉代建筑》第二节《两汉之建筑》下有“二、宫室、官衙、苑囿、园林”与“三、汉代之祠庙坛台建筑”。第四卷《元明建筑》第三章为《坛庙建筑》,下设“天神坛”、“地神坛庙”、“宗庙”、“圣贤庙”四小节;第八章为《学校、观象台等建筑》,下有“学校与贡院”、“观象台”等节。第五卷《清代建筑》第二章《城市及集镇建设》下第二节《清代北京城的改建与扩建》下“礼制建筑的改造”中提到“清代继承了明代祭天神、宗神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太庙以及历代帝王庙等一系列祠庙建筑”,第二章第六节为“民间化的祠庙建筑”,第四章《园林》第六节为“寺观祠庙园林”,第七章《宗教建筑》中又对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的建筑作了论述。可见在这部五卷本的《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不仅没有对“礼制建筑”的定义,各卷对礼制建筑所包含的建筑类型也存在很大差异,甚至一卷之中对礼制建筑的表述也有前后矛盾之处。

三、考古学研究中的“礼制建筑” 在考古学研究领域中,“礼制建筑”引起学者的关注,当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今西安市西郊、原汉长安城南郊发掘的汉代建筑遗址。1956一1957年,在汉长安城南约1公里处大土门村附近发掘了一处外圆内方的建筑遗址。1958。1960 年,又在汉长安城安门和西安门南出一公里许的平行线内,发掘了一组由十二个“回”字形建筑组成建筑群,其中十一个大小相仿的建筑排成南北三排,四周环以围墙,另一个比这十一个建筑约大一倍的建筑处在南部围墙外正中。这两处建筑遗址发掘后,许道龄、刘致平、黄展岳、杨鸿勋、王恩田噜学者先后发表文章,对西汉长安城南郊的建筑遗址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的焦点是遗址的性质与命名,一般认为这两处遗址都是西汉时期的礼制建筑,前一处遗址为明堂辟。

四、礼制建筑的排水设施

排水设施是礼制建筑的建造和使用过程中必然要考虑的问题,大型建筑、建筑群的排水就更为重要。目前的考古发现中无论是新石器时代还是夏商周时期,礼制建筑都有比较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