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法义梳理
《佛教与中国传统⽂化》法义梳理•⼩组共修⾃列提纲现代中国⼈是世界上少数的、普遍没有宗教信仰的⼈群。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其实就流淌在我们民族的⾎液中,我们的很多⼈⽣观念,早已浸润在佛法的滋养之下,与佛教有着⽆法分割的密切关系。
然⽽,对于这样⼀个在各个领域对我们有着深刻影响,却⼜普遍为⼤众所误解,因⽽貌似熟悉但实际却有着巨⼤隔膜的优秀思想,我们应该怎样重新认识和对待,并在此基础上,运⽤佛法智慧帮助我们化解烦恼,过上幸福、安乐的⽣活,值得每个⼈认真地思考。
进⼀步的,对于已经对佛法⽣起信⼼的我们,如何依循导师的教导,建⽴起正确的信仰和⾏为规范,也正是学习本章(信仰篇)所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SPAN>⼀>、多⾓度阐明佛教对中国社会⼴泛⽽深远的影响、佛教与传统⽂化⽔乳交融、密不可分的关系。
(⼀)、佛教与哲学。
⼀、总叙:1、佛教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影响;2、纵观中国哲学史,佛教始终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地位;3、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法对中国⽂化有全⾯的认识。
⼆、主⼲内容:⼀条轴线、两个视点。
1、略梳脉络——时间轴:春秋(百家争鸣)→西汉哀帝(公元前2年,传⼊中国)→汉魏(三家确⽴)→魏晋⽞学(般若思想,南北朝⿍盛)→隋唐哲学(主要内涵,离此则⼏为空⽩)→宋明理学(重点落实于“⼼性”,佛教内涵、深厚影响)→清末民初(⼤乘精神。
谭嗣同《仁学》、康有为《⼤同书》)→近代(唯识的发展及在学界的影响。
欧阳竟⽆、⽀那内学院)2、渊源与发展:(1)、追溯渊源:a、印度⽂化传统的特点:①宗教和哲学特别发达;②宗教与哲学⼀体化的特点。
——举例《奥义书》:印度早期婆罗门教经典《奥义书》/\①既是宗教经典,也是哲学名著。
(⼀体化)②叔本华评价:我得到此书,⽣前可以安慰,死后可以安息。
b、根植于印度⽂化传统,佛教形成了深厚、系统的哲学义理,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1. 引言1.1 概述《西游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其中不仅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艺术创作,还融入了丰富的佛教元素。
本文旨在探讨《西游记》中所体现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情况,并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引言、《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文化与道教、儒家文化的交互影响、《西游记》所反映的佛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我们将全面深入地探讨《西游记》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复杂而深入的关系。
1.3 目的通过分析《西游记》中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情况,本文旨在揭示这种融合背后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并进一步探讨这种融合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社会治理方式以及个人修行和精神追求的影响。
通过这样的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展望其在现代社会中持续发展和应用的价值。
2. 《西游记》中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2.1 背景介绍《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由明代作家吴承恩创作而成。
该书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以及唐僧师徒四人取经西天,历经艰险与困难的故事。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丰富的神话和寓言元素,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佛教文化在《西游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2.2 佛教在《西游记》中的角色与意义在《西游记》中,佛教被广泛表现为救度众生、弘扬慈悲心和智慧的宗教信仰。
主要人物唐僧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带领着孙悟空等三个弟子去取经,其目的是为了修行以及将佛经带回中国普度众生。
通过唐僧和他的徒弟们所经历的困难与考验,小说展示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忍辱和正见等精神。
另外,佛教文化在《西游记》中还体现在各种角色形象的刻画上。
孙悟空作为奇猿的化身,他有着强大的超自然力量,但也坚持佛法准则,助唐僧取经。
猪八戒作为一个贪心嗜食的猪怪,通过修行转生成人形,并入佛门成了徒弟。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其中包含了众多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最初传入中国的是印度的大乘佛教。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变革。
佛教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教义吸引了众多的信徒,逐渐在中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观的影响1. 去世俗追求内心净土佛教教义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内心的净化与解脱。
这种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隐居山水”为乐,追求个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这与佛教的价值观有着相通之处。
2. 和谐与平衡佛教主张“中道”和“无我”,强调个体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念产生了影响。
3. 慈悲与仁爱佛教强调慈悲与仁爱,倡导以悲心为本的情感伦理,这种价值观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亲情、友情、师生之间的情感,重视和谐相处。
三、佛教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1. 诗词创作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典诗词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的佛教诗人们以其唯美的艺术表达方式,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佛教题材诗歌,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秋夕》等。
2. 绘画与雕塑艺术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绘画和雕塑艺术起到了推动作用。
佛教造像和壁画多以佛陀和菩萨为题材,它们以其精巧的技艺和美丽的形象表达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四、佛教对中国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影响1. 法律与道德观念佛教教义强调世间法的制约和反思,对中国古代的法律观念产生了一定影响。
佛教的价值观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影响,强调慈悲、善良和谦逊。
2. 葬礼与丧葬制度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国的葬礼和丧葬制度产生了影响。
佛教教义强调生死观的变化和轮回转世的观念,影响了中国古代的葬礼仪式和丧葬习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重塑了中华民族知识分 子的精神品格,丰富并发展 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佛 教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语 言、新的文体、新的意境、 新的遣词命意的方法,对中 国的建筑、绘画音乐等艺术 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诗佛王维
佛教的现代意义
佛教视逆为顺的人生态度, 对于饱受生活艰难的人讲, 不失为一种对待逆境的超脱 手段。而佛教,在物欲横 流的纷扰世界中,不失为一 种超脱、潇洒、自由的风度。
出游四门
佛教的起源
一天夜里,释尊叫自己的马 夫车匿跟随,骑着心爱的坐 骑,离宫出走。可是 “城 门紧闭,出不去。于是四大 天王各捧一只马蹄,太子连 人带马跳出城墙。是为释尊 “出家日”。汉传佛教将这 一天定为农历二月初八。
夜半出城
佛教的起源
最初释迦牟尼在摩揭陀一带 寻师访道,又在尼连禅河边 独修苦行。据说他逐渐减少 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 如此企图通过对身体的折磨 以求得精神的解脱。然六年 苦行,身体消瘦,形同枯木, 却并无所获。
右图:蓝毗尼园遗址(位于今尼泊尔之 派勒瓦地区)印度佛教的四大圣地之一。
佛教的起源
释尊是从母亲右胁降生 的。降生后即走了七步, 步步生莲花 。然后一手 指天,一手指地,说道: “天上地下,惟我独 尊!”这时,有两条龙, 一吐温水,一吐凉水, 给释尊洗澡。
释尊诞生
佛教的起源
释迦牟尼出生后,净饭王请阿 私陀仙人为他占相,仙人预言 道:“这位太子如果在家,将 来可以做威震四方的转轮圣王。 如果出家了,可以成为引导众 生觉悟的佛陀。”释迦牟尼出 生后七天,生母摩耶夫人就去 世了,后由其姨母波阇波提抚 养长大。
六年苦行
29岁离家求道。苦修6年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多数没有佛教信仰或不曾接触过佛教的人来说,佛教似乎离我们的生活非常遥远。
事实上,佛教和国人的关系不仅非常密切,且源远流长。
2000年,佛教界举办了“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年”的纪念活动。
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两千年的传播,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佛教和传统文化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关于佛教传入的时间,早期多认为是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
其后,学术界经过进一步考证,提出传入时间应为西汉哀帝元昭元年(公元前2年),这也是目前教界一致公认的。
一、佛教与哲学在中国文化史上,虽在春秋时期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盛况。
但汉魏之后,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的,乃儒、释、道三家。
如果我们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的认识。
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
般若典籍谈空说无,正是玄学所崇尚的境界。
故在南北朝时期,般若经典的翻译及弘扬成为热潮。
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如果离开佛学思想,隋唐时期的哲学史将是一片空白。
早期的儒家思想比较富有生活气息,发展至宋明理学,则将重点落实于心性。
关于心性的内容,是早期中国哲学的薄弱之处。
虽然孟子及《易经》有所涉及,但总体较为单薄。
而佛教的大、小乘经论,对心性都有着丰富且深入的阐述。
需要说明的是,佛教对于心性的认识,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更落实于具体修证中。
尤其是禅宗,特别重视心性的参悟。
因而也有人说,宋明理学是戴着儒家帽子的和尚,表面为儒家,内涵却是佛家。
且不论宋明理学的兼收并蓄是否成功,其深受佛教之影响,却是不争的事实。
及至清末民初,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杨度等维新人士,以大乘佛教慈悲济世的大无畏精神从事救亡图存、维新改革,虽然他们的政治改革失败了,但志士们的哲学思想却影响了数代国人。
而在他们的思想中,又有相当部分是源于佛学。
谭嗣同的《仁学》是受到华严及唯识思想的影响,开卷即言“凡为仁学者,于佛书当通华严及心宗、相宗之书”,以为“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唯心,故唯识”。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几千年来,佛教思想与信仰逐渐融入中国人的生活,对社会风俗、文学艺术、哲学道德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思想的渗透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在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正处于东汉末年的混乱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们对传统宗教信仰渐生疑惑。
佛教作为一种新兴的思想和信仰体系,迎合了人们对内心解脱和世俗苦难的渴望,因此开始在中国受到一些知识分子的关注和追随。
二、佛教思想的渗透1. 以般若、涅槃为核心的哲学思想般若观念是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它倡导通过超越表象和看似现实的事物,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涅槃则是指超越生死、解脱轮回的境界。
这一思想在中国深深影响了哲学思想,例如唐代玄奘以般若、涅槃为主题的翻译佛经的活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思想的发展。
2. 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佛教强调人的内心修炼和修行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禅定和敬畏生活中的一切,以达到心灵的宁静和觉悟。
这种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中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尊师重道等思想与佛教的修行观念相契合,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体系。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影响1. 文学艺术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代盛唐文化时期,佛教与诗歌、绘画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例如唐代的佛教壁画和佛经文学的出现。
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佛教思想的内涵,同时也推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和演变。
2. 社会风俗的影响佛教强调慈悲、无私和平等的精神,对中国社会风俗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佛教的普渡活动推动了中国的济世行善和慈善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救济众生”的观念。
此外,一些佛教仪式和节日,如盂兰盆节和佛诞节等,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文化活动。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
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上,佛教在政治、哲学、艺术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的发展与传播、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的起源与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为释迦牟尼佛,他在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北部弘扬佛法。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汉代,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传统佛教文化。
佛教经过丝绸之路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中国社会并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学说、道教、民间信仰等相互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与传播在中国,佛教经历了历史上的鼎盛与衰落。
佛教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佛教、中期佛教以及晚期佛教。
早期佛教主要是通过译经活动,将佛经从印度翻译成中文,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中期佛教则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各地的寺庙建设迅速增加,佛教教义得到更加深入的传播。
晚期佛教则是佛教的黄金时期,佛教的影响力达到顶峰,寺庙遍及全国各地,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传播的途径不仅限于译经和寺庙建设,佛教艺术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佛教艺术中,佛像、壁画、石窟等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这些艺术作品生动地表现了佛教教义与哲学思想,成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佛教对中国社会与人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信仰与精神追求:佛教崇尚智慧、慈悲与无私,提倡个人修养和心灵追求。
这种宗教信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使得他们更加关注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清净。
2. 社会建设与慈善事业:佛教寺庙往往承担着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活动,包括救助贫困人群、养老院的建设等。
这种精神体现了佛教慈悲的核心价值,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文化积淀与艺术创作: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融入了中国文化中,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诗词等艺术形式。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
中华文化与佛教的结合与发展中国文化和佛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而佛教作为外来文化的一部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广泛的宇宙观和生命意义的价值特征。
在过去的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化和佛教的结合和发展具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佛教传入中国及其在中国的发展情况佛教传入中国产生于公元前二世纪,据现在发掘的文献资料,印度的佛教僧侣和商人经过广泛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将佛教带到了中国。
自唐代以后,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唐代达到了鼎盛的时期,这使得佛教成为一种在中国广泛的信仰。
佛教的学说和美学观念与中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形成了广泛的文化传统。
这些文化传统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也是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二、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及其历史价值中华传统文化一直被视为一种具有自主特点和文化底蕴的文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佛教的思想和美学观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中的观念和中华传统文化的观念有许多相同之处,这些相同之处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和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比如,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舍己为人”,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报应必在”、“仁爱中华”有很大的联系。
佛教的“菩提心”和“普度众生”,也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化自然”、“仁慈天下”密切相关,这些相互贴合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佛教中的禅宗和中国的武术、书法、摄影等艺术形式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中华文化和佛教结合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对于人类未来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向性意义。
佛教强调自我塑造和内心的修养,这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视修身和谦虚有很大的联系。
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佛教结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这种文化传统有可能对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它应该得到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精品]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中国佛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
在中国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十分深刻,并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接受和尊重。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影响十分重要。
佛教所强调的“空”、“法”、“缘”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具有相通之处,都在于强调人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个重要方面。
而佛教所讲的“菩提”理念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即通过自我修行和超越肉体,追求心灵的升华和智慧的启迪,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也存在相似之处。
其次,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逐渐发展成为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艺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例如,佛教壁画、石窟等艺术形式不仅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还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绘画和雕塑的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最后,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显著。
佛教所强调的“慈悲”和“佛恩济世”影响着社会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形成。
佛教社会文化也逐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佛教寺庙所弘扬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体系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控制和道德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佛教僧人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社会群体和精神领袖,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传承和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佛教文化所强调的对思想、艺术和社会的影响深化了中国人民对文化价值的认知和感受,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另一方面,文人中乐于参禅学佛的也为数不 少,从山水诗的鼻祖谢灵运到唐代的王维、 白居易、柳宗元,再到宋代的苏轼、黄庭坚, 都以信佛著称。佛教尤其是禅学对他们的思 想及创作都有深刻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以禅入诗
▪ 其一是禅理诗: ▪ 苏轼《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
、、北 钟 藏大有 寺 经雄山 楼宝门 、殿、
、
▪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天王殿
▪ 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殿中间供弥 勒菩萨,左右供奉四大天王。弥勒菩萨的背后, 供韦驮菩萨(护法神),面向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天东
南
王方
方
持
增
国
长
天
王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西
北
方
方
广
多
目
▪ “舍筏登岸,禅家以为悟境,诗以为化境, 诗禅一致,等无差别。” (清王士禛《居易 录》)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佛教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最 为关键的在它对中国文人内心世界的启示, 在它通过翻译实践对中国语言形式的丰富, 在其奇幻夸饰的想象给予中国文学的刺激。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 苏轼(1037—1101) ▪ “回头自笑风波池,闭眼聊观梦幻身。”(《次
韵王廷老退居见寄》) ▪ “旧事真成一梦过,高谈为洗五年忙。”(《余
去金山五年而复至次旧诗韵赠宝觉长老》) ▪ “学佛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 ▪ 《百步洪》:“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镐眼
如蜂窠。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驰若吾何?”
▪ 佛教与建筑 ▪ 典ຫໍສະໝຸດ 的汉地佛寺一般是对称结构,以南北为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是东晋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危机。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佛教中强调的“解脱人生苦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普及不仅仅是学习佛经,更是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自我修行与慈悲为怀,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关注个人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
三、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
在中国境内,佛教与道教、儒教等传统信仰并存,形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共生。
其次,佛教通过僧侣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开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以“利他”为宗旨,倡导慈悲与善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和帮助。
最后,佛教的文化艺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以其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保护佛教遗址、寺庙和文物,同时鼓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上也有不少佛教文化保护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思想解析佛教是一种充满着深邃人文内涵的宗教,它历史悠久,不仅在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有着大量信徒,同时也在中国造就出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佛教思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影响着国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艺术美学等各个领域,本文就来深入探究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精髓。
一、佛教思想对传统文化的影响1.尚事物的本质佛教强调万物皆空,让人们认识到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短暂的,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
这种思想让人们更关注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外观。
在古代书法、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显而易见,法师们采用极简的笔画去表现事物的本质,传达出一种极简、沉静、深入骨髓的美。
2.重视心灵净化佛教信仰中强调,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物质享受并不能传达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快乐在于心灵的净化。
这种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古代文化,呈现出淡泊名利,精神修养重于物质享受的特点。
在古代文人墨客的诗歌中,往往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意识及对身心的净化的向往。
3.尊重个体佛教中也强调“我见”和“我执”的困扰,提倡不执著、不自我中心的理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个体的特点相契合。
历史上有很多文人墨客写下的自传和个人文集,这些作品在展现他们个人历程的同时,也表达出对生命价值和尊重的观念。
二、佛教文化在艺术美学中的体现1.墨色深邃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书法、绘画色彩更加朴素、简洁、极具神韵,表现出浑圆、厚重、安宁、恬静的气息。
这样的形式美是灵与性的结合,受到世人的喜爱。
2.意境超凡佛教文化的影响也让古代中国的艺术作品具有很高的修养性和超凡脱俗的意境,特别是寺庙中的佛像和壁画。
通过色彩、形态和线条等方式来表现佛教禅宗的精神,使人们感受到的是深远而超然的意境,意境中的艺术表现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
3.艺术之道佛教文化的影响,使得古代中国的艺术家们练就了一种炼就心性的艺术之道,认为艺术是通向佛道的一种方法,艺术创作不仅仅是人类感觉和知觉的表达,更具有超越艺术本身的意义。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龙门石窟
大同悬空寺
少林寺塔林
大雁塔
佛教
与
中国传统文化
学习目标
1、了解佛教起源。 2、了解佛教传入中国的历程。 3、了解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佛教起源
释迦牟尼,姓乔达摩,名悉达多,生于古尼泊 尔,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前486年。本是迦 毗罗卫国净饭国的太子,善射骑,博学多艺, 也富于沉默思考。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 独修苦行,探索人生解脱之门。据说,在菩提 树下冥想七天七夜,终于恍然大悟,确信已经 洞达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断除了生老病死的根 本,使贪、瞋、痴等烦恼不再起于心头。这标 志着他觉悟成道,成了佛,佛即佛陀,意为觉 者、知者。这一年释迦牟尼三十五岁。
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四谛”、 “八正道”等,被称为释迦牟尼的根本教 法。 四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 即要人们把现世看成是痛苦的,人生充满 着苦。集谛,即要人们把苦恼产生的原因, 看成是起源于人本能的欲望(色、声、香、 味、触五欲)。灭谛,即要人们相信苦恼 的根源——“五欲”是可以完全消除的, 因此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解脱”而成佛。 道谛,即要人们相信有一条可以使人解脱 的途径。
八正道又叫八圣道,包括:正见、 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 进、正念、正定,即要求人们按 照佛教的教义来观察、思考、说 话、行动和生活。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演变
• 第一个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冲突。 按照当时佛教的正统观点,出家人是不应当礼敬 君王,不需要孝养父母的,而这两点总是与中国 传统的儒家思想相背离的。但是,佛教坚持万事 都要忍耐、来世福今世修的教义。对处于水深火 热中的广大劳动人民来说,忍耐可以下世得福是 非常具有诱惑的;对统治阶级来说,佛教教义中 的忍耐对维护封建统治是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的, 统治阶级正是处于这样的考虑从而开始认可佛教 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全面精讲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完整 可编辑使用)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㈢.佛教教义
3.“业报轮回说”
佛教教义的基本思想是: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善有 善报,恶有恶报。释迦牟尼建立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 生命现象论。
三世因果:前世、今世、来世。三世业力互为因果,
六道轮回:生命的种类分为六道,即:天道,阿修罗道 (界于天魔之际),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因 善恶程度而在六道中沦为一道,行善可提高轮回的层次, 但只有皈依佛法,虔诚修炼,觉悟成佛,才能跳出六道, 超脱轮回之苦。
1.欲界:界内的众生生命,都从欲爱。 2.色界:色界的众生,但有情意而无欲。 3.无色界:界内众生但有意识,而无情欲。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佛教的创始与教义
㈠.释迦牟尼及其佛教的创立 ㈡.佛教的宇宙观——“三界”、“大千世 界大”千世界:
佛教以一个日月系统为作为一世界的单位, 累计1000个日月系列的世界,名为一个小千世界; 累计1000个小千世界,名为一个中千世界;累计 1000个中千世界,名为一个大千世界。如此三千 大千世界,在这无垠无限的宇宙,至多如河沙数 量,不可计算。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派
● 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 使臣伊存来朝,博士弟子景卢从伊存受《浮屠经》,从此, 佛教取得了合法的地位,在中国公开传播。
●汉晋时期,佛教初入,中国人把它看成一种神仙方术。 佛道的夷夏优劣之辩,《三破论》佛教破国、破家、破身。
● 佛儒关于忠君孝亲之辩,子曰:身体肤发,授之父母, 不能随便损毁,削发、单身,是不孝也,对君王不行跪拜之 礼,是不忠也。对曰,一人得道成佛,全家罪孽清除,是谓 孝;不拘小节形式,有忠君爱人之心,是谓大忠,宋代禅宗 名僧契嵩以佛之“五戒”会通儒之“五信”,不杀生即仁, 不偷盗即义,不邪淫即礼,不饮酒即智,不妄语即信。
中国传统文化 第七讲 佛教与中国文化
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 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 还了命,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 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 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 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 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天龙八部》
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性格所决定, 在中国传播与发达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自度度人”“不断烦恼而得涅槃”→入世 精神 修持简便易行→居士佛教
丰富的学术文化内容→文化发达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一)佛教的传入
两汉之际
“汉明求法” 《四十二章经序》
昔汉孝明皇帝,夜梦见神人,身体有金色, 项有日光,飞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悦之。 明日问群臣,此为何神也?有通人傅毅曰: “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轻举能飞, 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张骞、 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 至大月氏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在十四石 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处处修 立佛寺。远人伏化,愿为臣妾者不可称数。 国内清宁,含识之类蒙恩受赖,于今不绝也。 (《出三藏记集》卷六)
6、佛教对科学的影响
7、佛教对民俗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学Βιβλιοθήκη 《西游记》唐僧,玄奘 《瑜伽师地论》 《大唐西域记》 《成唯识论》
《红楼梦》 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 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1.简述‚五戒‛与‚六度‛的内容。
答:‚五戒‛:‚五戒‛是佛教中最根本的戒律,是一切戒律的基础。
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受持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居士戒‛。
(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妄语、(5)不饮酒。
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遵守。
‚六度‛: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
六度佛教教义又译事究竟、到彼岸、度无极,简译为度;音译波罗蜜、波罗蜜多;梵汉并译六波罗蜜(多)。
度即渡之意。
六度,‚度‛梵语是‚Pāramitā波罗蜜多‛,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
六度就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1)布施、(2)持戒、(3)忍辱、(4)精进、(5)禅定、(6)智慧。
《大乘义音》卷十二:‚波罗蜜者,是外国语,此翻为度,亦名到彼岸。
‛谓菩萨乘此六度船筏之法,既能自度,又能度一切众生,从生死大海之此岸,度到涅盘究竟之彼岸。
为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
4.名词解释‚五蕴和空‛,‚四大皆空‛。
答:‚五蕴和空‛:五蕴皆空是佛教用语,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外界的事物和内在的想法都是‚空‛,也都是‚色‛,人对它们不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它们对于人的本性都不应该有什么影响。
因此教导人们要放下一切,摆脱苦厄。
在《心经》上有一句话: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其大意是:观自在菩萨进入般若深观状态时,照见五蕴诸法皆空而不是自己所能主宰决定,因而度脱一切痛苦与灾难。
在这里提出了‚五蕴皆空‛的重要性,即‚五蕴皆空‛能使人摆脱‚一切苦厄‛。
那么五蕴的内涵是什么呢?五蕴: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道理为蕴,反之相克,都看明了为空透。
五蕴:即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蕴是蕴藏、积聚的意思。
如色蕴,聚集了过去色、现在色、未来色、粗色、细色等统称为色,因此色蕴是色的总和,色在这里相当物质,我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外乎从形状和颜色的色相上,因而佛家称物质曰色;受蕴,受是接受领纳的意思,当我们面对顺境或逆境时,所产生心灵上的情绪,这有苦乐忧喜舍的不同;想蕴,想是获取、想像的意思,在我们接触环境时,必然会摄取事物的影像,然后给它安立名称;行蕴,行是对事物进行判断并诉诸行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也不乏深受佛学
熏陶的文化名人,如林 则徐,谭嗣同、袁了凡 等。谭嗣同在《仁学》 中称:佛教“独高于群 教之上”,其根本精神 是救度众生,“救人之 外无事功,即度众生之 外无佛法”,将佛学普 渡众生的精神和他的救 世思想结合在一起。
总的来说,佛教传入中国后,便开始影响中国 士人的思想,并随之进入了中国的诗歌。
佛教精微的义理在士人的思想中与传统的儒家 思想相结合,士人将这种思想表现在诗歌中,加 以广泛的传播。
佛教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的诗歌理论。而中国的 儒家思想将佛教改造成更能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 外来宗教。
三、佛学与儒道思想的冲突、融合
十主在不一助方 刹权思致方益面 随 ”威想脱面于的 后 的的领离又教教 的 划信域政注化训 宋 分奉体权意,, 王 。;现的对“一 朝
在为束佛以方总 庙“缚教儒面结 宇三。加治适了 管教宋以国当历 理合代约,扶史 上一佛束以持上 体”家和佛佛灭 现思世限治教佛 为想俗制心,和 “和化,”使崇 五对加使;它佛 山君剧其另能两
2.融合的契机:儒道理论 中的缺失。憨山认为道家 对最高真实观之不透,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故老庄 称之为自然。而儒家理论 中的缺失则突出表现在生 死问题上。孔子对之存而 不论,“未知生,焉知 死”,佛教则在生死超脱 问题尤显胜场,其“三世 因果、六道轮回、业力果 报、缘起性空、自性清净” 的世界观补充了儒家在此 方面的不足。
3.儒家对佛教的借取。这表现在本体 论和修养工夫两个方面。儒家讲的“天 理、本心”借用了佛教术语;修养工夫 上儒家更是从多方面借用佛教的方法, 如宋明儒者的静坐工夫,悟道经验,生 死关切等方面。
4.佛教主动融合儒道。佛教也认为儒家 在修齐治平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如憨 山称“由是证知孔子,人乘之圣也,故 奉天以治人”,“老子,天乘之圣也, 故清净无欲,离人而入天”,所以,他 们也主张三教并行,共同劝化世人,归 于大治。
• (一)佛学与儒道思想的冲突
1、有与无。
谢镇之认为“佛法以有形为空 幻”,所以能忘身以济众,而 “道法以吾我为真实”,所以强 调服食以养生。
慧琳称“释氏即物为空,空物 为一”,老氏“有无两行,空有 为异”,两者有着根本的不同。
2、在生命起源及现 实世界的解释问题上, 老氏主张自然之化, 佛氏讲因缘而生。
佛教在宇宙观上讲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在人生哲学上认为生命的真相是缘起性 空、自性清净 ,而我们所认定的现实
世界,在佛教看来只是生命的幻想,所 以佛教又主张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 槃寂静,此称之为“三法印”。而释迦 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在于体证生命 的实相,摆脱生死轮回之苦,觉悟有情 众生。
一、佛教在中国的历史
•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 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 三国时《魏略·西戎传》记载:“或汉哀帝 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庐受 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屠经》。”
传僧以 下但一在
教人后 来到种东
活又, 。了,汉
动先昙 魏魏曹以
。后柯 少国魏来
来迦 帝中早佛
到罗 嘉期期教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传播与管理系 07级 王舒
圣““名姓释佛
人牟释悉乔迦教
的尼迦达达牟的
意””多摩尼创
思是是。,,始
。明他
人
珠的
是
、族
姓
,
传说释迦牟尼成佛后的45年中他周游各 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宣传自己所证悟的 体验。据说他的弟子有千人,他们的日 常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有共同遵 守的戒律,其中最重要是必须遵守的 “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 戒饮酒、戒妄语,这五戒奠定了佛教的 基本教义。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从诗 中更能体会深刻。东汉时期, 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中原地区。 所以在汉赋中已有所反应。 张衡的《西京赋》中出现了 “桑门”一词,李善注曰: “桑门,沙门也。”魏诗中 有这样的诗句“平生发完全, 变化似浮屠。”而浮屠正式 佛陀的另一译法。到了晋代 《广弘明集》收入张翼杂诗 若干。从诗中可以看出,作 者是以佛家的恬淡无欲之心 来看待人生的。自晋代以来, 每每有僧人作诗。如“僧敲 月下门”的贾岛。
佛教传入中国中原地区以后,对中 国人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佛 教的一些概念、意识、理论、思维方 式和价值体系逐步进入中国人的头脑, 在经过长期的冲突和磨合以后,逐渐 与中国原有的思想相融合,成为中国 思想文化的一部分。
•
融又是与由 合有既中以 的其有国上 。相其传的
互相统总 影对文结 响的化可 和独的见 相立关佛 互性系教
如王维、白居易、杜甫、 孟浩然等人的一生,就深 深打上了佛学文化的痕迹。 王维是一典型的佛家诗人, 而其他几位则儒、释、道 兼综,多是少年仕进不成, 而从儒家转向佛道,“才 人老去例逃禅”,正描摹 了这些文人才子的人生轨 迹。
宋、元则是儒、释、道进一步融合
的时期,王安石、苏轼则是文人中典 型的代表;名将韩世忠一句“劝君识 取主人公”道出了武臣的禅心; 而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东晋“佛儒合明”、 北朝的“洞窟佛光”、南朝四百八十寺,发展 到唐代。
这时期的佛教可谓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唐太宗 对佛教虽不热心,但他有许多扶植、利用佛教的表 现。如我们今天还津津乐道的“十三棍僧救唐王” 以及“唐僧取经”。
在女皇武则天时期,佛教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她统 治时期,“铸浮屠,立庙塔,役无虚岁”。
唐诗的辉煌成就令后来人望尘莫及。而唐诗成 就的取得即是中国悠久的诗歌传统在起着作用, 也是魏晋南北朝的诗歌起着直接作用。我们既然 承认魏晋南北朝诗作中的佛教影响,那么,作为 一种遗传,这一影响要在唐诗中表现出来。
同时,唐代的佛教也发展到 了盛极一时的阶段,这一社 会现象也必然要反映到唐诗 中去。所以,唐代的大诗人 几乎无人不受到佛教的影响。
洛、 平,佛被
阳康 (这教看
249~254
,僧 种受作
从铠 禁到黄
事、 令了老
译昙 经谛
)
便 松Biblioteka 限 制道 术和等 弛。的
是的例 向之大教教 不关如 也间。的是 东 邪系佛 很有佛开由 吴 淫:教 明了教创南 由 、仁“ 显微从,下 于 智是五 。妙东在和 其 是不戒 的吴中北特 不杀” 联一国上殊 饮生与 系开宗两的 酒、儒 ,始教路地 、义家 与,发传理 信是“ 儒便展入位 是不五 学与史的置 不偷常 靠江中。, 妄盗” 拢南意东它 语、对 的学义吴的 。礼应 倾风重佛佛
,,
谢谢!
附 : 参 考 书 《籍 佛《 教细 与说 中中 国国 文佛 化教 》》 薛刘 克鹏 翘
,
随传于在 着统元金 满佛崇、 清教奉元 入,喇两 关因嘛代 ,此教藏 藏喇的传 传嘛流佛 佛教弊教 教在,盛 再内转行 次地而, 兴渐支明 盛衰持太 。。汉祖
但地鉴
二、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 佛教对中国士人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有道 是:“烈士暮年宜学道,才人老去例逃 禅”,“英雄到老皆皈佛,宿将还山不论 兵”,“少学儒,中学道,老学佛”,这 些烩炙人口的语句在中国古代的许多文人 中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3、在死亡观念上,老氏讲不死, 佛氏讲无生,不生不灭。
4、与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观念上的冲突。这 集中表现在与儒家的冲突上,如沙门剃头去须、 弃妻子父母、出家修道,沙门不敬王者等等, 故儒家批评佛教堕入空虚,遗伦弃物。
(二)佛学与儒道思想的融合。
1.融合的基础。这表现在佛 学与儒、道对“道”(终极 真实)的体认方式和方向上 具有一致性,比如儒家讲的 “仁、天、理”与道家讲的 “道、朴”及佛家讲的“真 如、实相、自性、真心、如 来藏”具有相通的指向;在 体证方式上三家皆注重主客 合一、能所双泯的心灵体验, 儒家讲“性与天道,不可得而 闻”,主张用“尽心、知性、 知天”的方式去体证,老庄 则讲“玄览”、“心斋”、 “坐忘”的修养方式,佛家 也讲“言语道断”,“离言 内得”,而主张内在的修证, 这些方面都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