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的优缺点

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的优缺点
曹操的性格特点 曹操的优缺点

曹操的性格特点曹操的优缺点

给历史上的曹操作评语,那么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体点说,曹操是个英雄,他引领和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对时局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曹操性格的特点,欢迎阅读。

曹操优点

1、做人大气,宽宏大量

官渡之战后,曹操收缴到了许多来自许都投给袁绍的信件,他没有追究,一把烧掉,不留案底;对于写文章骂了他祖宗三代的陈琳,也不追究,继续给官做。起初,曹操推举了一个叫魏种的人做孝廉(国家认可人才),又任用他做太守(地级市长),陈宫发动兖州事变的时候,曹操认为只有魏种一定不会背弃他。结果没想到魏种也跑了。曹操十分生气,表示只要魏种还在中国混,就一定不会放过他。后来生擒了魏种,想想说:这个人还是有才啊!还是松绑放了他,让他继续做官。兖州事变的时候,还有个叫毕谌的人,因为张邈劫持了他的母亲等家人,曹操就让他回去,而毕谌表忠心说绝不离开,把曹操感动的流眼泪。结果一出门他就跑了。后来也把他给生擒回来了,大家都觉得毕谌活不了了。曹操说:能孝敬父母的人才会忠于君主,这种人正是我所求的。还是任用他做官。张绣、贾诩反叛曹操,杀了曹操的爱子曹昂、爱将典韦,给了曹操最惨痛的教训,但他们再来投奔曹操的时候,曹操能够不计前嫌的接纳,给予他们最丰厚的封赏和最高的官职。对

于关羽这样的义士,出走之后不去追杀。

2、虚怀若谷,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能够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意见

张绣反叛之战,输了,曹操作自我检讨,说张绣投降了我,错在我没有马上收取他的家属做人质,他才敢反叛,导致了今天的局面。我已经吸取教训了,大家观察我,从今往后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了。;乌桓之战,赢了,回来之后,曹操调查当初谁反对打这场仗,大家都很害怕,以为要秋后算账。结果曹操厚赏了那些提反对意见的人,说:我这次出征,非常危险,侥幸赢了,还是靠的运气,这不是常有的事。你们的劝谏,是真正的万全之计,所以要赏赐你们,以后不要为提这种意见感到为难。

3、有极大的人格魅力,善于用人

荀彧、郭嘉都是在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的时候,就从强大的袁绍那边投奔过来的。程昱两次被当地的刺史(省长)征辟,都不为所动,等到曹操一过来,立马就出山了。张辽、张郃、徐晃作为降将,于禁、乐进作为非亲非故的小吏,得到提拔重用,这在曹操之前是从未有过的。一大批文臣武将用的都很好,不因为一些人格上的缺陷就弃之不用,总能将合适的人才放在合适的位置。

4、做人实在,没有架子

一篇《述志令》,作为剖析自我心路历程的政令,写的非常实在,没有一点套话。对比袁术、刘备这些人来说,曹操的道德自律明显大过野心,孙权劝曹操称帝,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上烤吧!讨

伐马超时,敌人都拥挤着向前,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曹操长什么样,曹操笑着对他们说:大家想看我曹某人吗?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又没有四个眼睛、两个嘴巴,要说比平常人怎么不一样,多了点智慧而已。幽默可亲的形象跃然纸上。恃才高傲的祢衡裸衣羞辱了曹操,曹操没有杀他,反倒是笑的出来:我本来想羞辱祢衡,反倒被他羞辱了。《曹瞒传》说曹操为人轻佻,与宾客宴会,说到高兴的时候,哈哈大笑,头低到餐桌上,头巾都沾湿了。果真这样,那不是一点架子都没有?

曹操缺点

1、残暴

为父报仇讨伐陶谦的时候,屠城,泗水为之不流。曹操的部下夏侯渊、曹仁也多有屠城的记录,而他们的屠城行为也是接到曹操指示的。说到屠城这方面,以仁德著称的刘备还真没什么污点。而到孙权那边,屠城屠得也不少,除了要对中原攻城略地,孙权还要征服山里的少数民族,为此杀了不少人。衣带诏事件东窗事发后,曹操杀董承之女,皇帝之妾董贵人,董贵人身怀六甲,汉献帝为她求情,也不能免。伏完书信事件曝光后,又杀伏皇后和皇子,灭族。《曹瞒传》说,有次白天曹操带爱姬睡觉,睡前说好睡一会就叫醒他,结果爱姬看曹操睡得太香,不忍叫醒他,等到曹操自己醒了,一看睡过了,很生气,下令棒杀了这名爱姬,等等。

2、嗜杀,除了杀人民,还杀名人

早年杀名士边让,杀和自己有过节的袁忠和桓邵,桓邵跪地求饶,曹操说:下跪就能免死吗?还是杀。杀异己分子孔融。老友许攸因为

官渡之功老是炫耀,伤了曹操面子,被杀。同是旧友和功臣的娄圭,也是因为言语触犯了曹操,被杀。晚年逼死荀彧,冤杀崔琰。这些记载体现了曹操小人狠毒的一面,和他宽宏大量的一面截然相反,显得非常矛盾。曹操一生饶恕了很多人,连著名的白眼狼吕布也想宽恕,结果因为刘备的一句话还是把他杀了。想宽恕陈宫,结果陈宫不领情。对于袁绍的忠臣沮授也想重用,沮授一心只想回袁营,只好杀了。对于另一位著名的白眼狼刘备也过于仁慈,结果纵虎归山,养虎为患。却不能宽恕这些人。

3、好色,有人妻癖

因为纳张绣的婶婶导致张绣反叛;和刘备当年打吕布的时候,关羽请求曹操破城之后把吕布手下秦宜禄的前妻杜氏给他,曹操当时也答应了,城破之前关羽又屡次提起。曹操就起了好奇心,想看看到底是怎样的美女,结果一看果然是好货色,就自己收了,搞得关羽内心不安。秦宜禄之死也与夺妻有关;纳何晏之母;还将袁熙之妻甄氏许配给曹丕。

还有几个明显被人夸大了的缺点:

4、奸诈

主要出自《曹瞒传》,正史无,当然正史也说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也不算什么好话,说的曹操就像狡猾、游手好闲的二流子一样。《曹瞒传》说他小时候就会装病骗自己的叔叔。因为曹操小时候不务正业、游手好闲,他叔叔没少给他爸爸打小报告。曹操就想了个办法来治他。有一次看他叔叔走过来,就装作面

瘫,嘴也歪向一边,叔叔感到奇怪,问他怎么了。曹操说:中风了。叔叔就去告诉他爸。他爸吃了一惊,赶紧把曹操叫过来,一看,没事,挺正常的,就问他:你叔叔不是说你中风了吗?曹操说:没中风啊,叔叔不喜欢我,才陷害我的。于是他叔叔之后打的小报告曹操他爸再也不信了,曹操也更加放肆了。许攸来投奔的时候,也不交底,先谎称军粮可支持一年,再说是半年,一再逼问下才道出实情,只可支撑一个月。打仗的时候,军粮不够了,问管粮仓的小吏怎么办?小吏说:那就换小斗发下去吧。曹操也说行。结果大家不干了,说曹操欺负人,粮食都不给足。曹操对那名小吏说:事到如今,只能借你的头一用了。把他斩了,传令出去:是管粮仓的小吏换的小斗,盗取的官粮,现在把他杀了。才平息了众怒。《献帝春秋》上还有则记载,说曹操和吕布交战失利,吕布的士兵抓到了曹操但并不知道这就是曹操本人,还问:曹操在哪里?曹操就骗他说:骑那匹黄马跑的那个就是。于是这名士兵就放下曹操去追骑黄马的人,曹操得以逃脱。曹操在军事上比较多诡计,比如篡改书信离间韩遂马超等等,但俗话说兵不厌诈,军事上的巧施诡计不足以作为曹操奸诈的反面案例。普通老百姓认为曹操奸诈,是因为他是篡汉的奸贼,奸贼当然不奸不行。其实言过于实。曹操性格中的奸诈色彩必然会有,裴注里的《曹瞒传》、《献帝春秋》之类也可以拿来参考,但总体来说,《三国志》上的曹操英雄之气十足,奸诈气息难寻。

5、多疑

最有名的故事是杀吕伯奢一家。这个故事一共有三个版本,一个

是王沈的《魏书》,这也是魏国的官方版本,说是曹操在逃亡的路上去找老朋友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儿子和宾客抢劫曹操的马和财物,曹操奋起自卫,用剑杀了几个人后离开。第二个是《魏晋世语》,也是说曹操去找吕伯奢,吕伯奢不在家,他的五个儿子在,对曹操还彬彬有礼,但曹操想到自己是朝廷钦犯,疑心他们要加害自己,当晚用剑连杀八人后离开。孙盛的《杂记》就在此基础上描述地更加有声有色,说曹操听到了锅碗瓢盆的声音,误以为是要拿武器来对付自己了,就趁夜色把他们杀了,结果发现自己杀错了,非常凄怆地说了句:宁愿我辜负别人,不要别人辜负我!如果后面两个版本记载真实的话,确实说明曹操当时多疑了。崔琰的死也能说明曹操多疑,崔琰的那几句省表,事佳耳!时乎时乎,会当有变时看不出有什么深意。曹操心中有鬼,才会疑神疑鬼。自古以来,特务政治和文字冤狱都是专权统治者的拿手好戏,朱元璋、康熙都喜欢搞文字狱。《崔琰传》中明确提到了曹操性格好猜忌,孔融、许攸、娄圭都是和崔琰一样,因为对曹操不尊而遭杀害。而《曹瞒传》更是说,曹操忌才到部将们要是有计谋胜过自己的,就找个理由将他们杀害。这和《三国志》记载的曹操的爱才、惜才又是成截然相反的对比。还有疑杀少年周不疑,周不疑和曹冲一样也是个天生神童,才智有的一拼。曹操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他没有接受。等到曹冲夭折的时候,曹操想把周不疑一块杀了,曹丕劝谏,曹操说:这个人不是你能驾驭。还是派刺客把他杀了。

还有一点,是我认为导致曹操最终不能完全成功的最重要缺点,就是曹操的骄傲自满。因为谦虚,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因为骄傲自

满,曹操不把孙权和刘备放在眼里,导致输了赤壁,输掉了统一中国的大好机会。曹操写给孙权的那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写得十分傲慢,也许是出于震慑对手的目的,但也暴露出了曹操的骄傲。黄盖的诈降不是一点破绽都没有,如果多留个心眼,黄盖就不会得手。因为骄傲,曹操才会在张绣投降之后做出强纳张绣婶婶这么出格的事来,才会不设防,结果差点性命不保,痛失爱子爱将。刘璋原本与曹操交好,还派张松去晋见曹操。张松本是个内奸,但曹操对张松态度傲慢,导致张松心生怨恨,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转投刘备怀抱,使得曹操与益州失之交臂。这是导致曹操最终不能成功的最大缺点。

总的来说,曹操非常英雄,诸多优点是帮助他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在他身上,也体现出了人性和斗争的残酷,尤其是晚年之后,权力欲望膨胀,心中住进了一个恶魔,变得更加残酷无情,连当年的良师益友荀彧和世间第一正人君子崔琰都不能免于一死。这也是自古以来权力欲的可怕之处。

曹操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之曹操》 ——汉语言传统文化艺术节名著大讲坛讲稿 莆田八中傅朝晖大家好。无论在文学里还是在历史上,大家对曹操都有不同的评价,或称其为英雄,或评之以奸臣,莫衷一是,今天我们也在这里来讨论一下曹操,通过他与身边人的一系列故事来了解一下罗贯中《三国演义》里曹操的形象。 有诗云: 风吹不散长恨/花染不透乡愁/雪映不出山河/月圆不了古梦/沿着掌纹烙着宿命/今宵酒醒无梦/沿着宿命走入迷思/梦里回到三国。 中国人对“三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节。当然主要是因为故事情节的跌宕和人物性格的丰满。曹操就是这样一位有着复杂性格,表现张力极强的人物。曹操,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被称为“奸绝”。他在《三国演义》中第一次出现,作者就通过许邵的口吻评论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事实,即从政治、处世、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多个层面出色地塑造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曹操的生平:曹操(公元155-220年),又名吉利,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豪县)人,封魏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三国演义》第一回就写道:“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接着又写了许邵对他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由此可见,幼年的曹操就已表现出了不凡的才能。 公元174年(东汉熹平六年),二十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始入仕途。后又被任为洛阳北部尉。当时的东汉王朝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董卓入朝作乱,豪强拥兵割据。曹操“散家财,合义兵”,加入了反董大军,并在收编农民起义军中壮大自己,然后挟持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占了政治上的优势。于是在徐州灭吕布,官渡败袁绍,牢牢控制了北方。后来因用兵失当,在赤壁之战中为孙刘联军所败。 在三国鼎立的前提下,曹操积极发展自己的实力,力图统一国家。建安十五年,曹操下令求贤,大宴铜雀台,收罗了一大批人才。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广泛开展军屯民屯,这些都有利于安定民生和发展经济。在此基础上,向蜀汉和东吴步步紧逼。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联合孙权击败关羽。第二年正月(公元220年),曹操还军洛阳。当月就病死于洛阳,终年六十六岁。 陈寿《三国志》高度评价曹操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称其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接下来我们要来论一论曹操的性格 1、曹操的“奸” 读过“三国”的人,一提起“奸雄”,谁都知道是指曹操。在作品的第一回,曹操就出现并一开始就表现出其“奸”的一面。许邵因此称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可谓一语中的。曹操的奸恶,最为显著的表现是他在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后,竟仍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此乃曹操的千古名言,也是曹操处世之道。吕伯奢乃曹嵩之结义兄弟,

曹丕《燕歌行》原文+赏析

曹丕《燕歌行》原文+赏析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何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注释】 ①本篇属《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是北方边地,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多半写离别。 ②摇落:凋残。 ③鹄:天鹅。 ④慊慊:空虚之感。淹留:久留。上句是设想对方必然思归,本句是因其不归而生疑问。 ⑤清商:乐名。清商音节短促,所以下句说“短歌微吟不能长”。 ⑥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的时候。古人用观察星象的方法测定时间,这所描写的景色是初秋的夜间,牛郎星、织女星在银河两旁,初秋傍晚时正见于天顶,这时银河应该西南指,现在说“星汉西流”,就是银河转向西,表示夜已很深了。 ⑦尔:指牵牛、织女。河梁:河上的桥。传说牵牛和织女隔着天

河,只能在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乌鹊为他们搭桥。 【译文】 秋风萧瑟,天气清冷,草木凋落,白露凝霜。 燕群辞归,天鹅南飞。思念出外远游的良人啊,我肝肠寸断。 思虑冲冲,怀念故乡。君为何故,淹留他方。 贱妾孤零零的空守闺房,忧愁的时候思念君子啊,我不能忘怀。不知不觉中珠泪下落,打湿了我的衣裳。 拿过古琴,拨弄琴弦却发出丝丝哀怨。短歌轻吟,似续还断。 那皎洁的月光啊照着我的空床,星河沉沉向西流,忧心不寐夜漫长。 牵牛织女啊远远的互相观望,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被天河阻挡。 简评 这是今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它叙述了一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笔致委婉,语言清丽,感情缠绵。这首诗突出的特点是写景与抒情的巧妙交融。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的曹操与三国演义中曹操为什么不同 垆幼鹆 2014-11-19 优质解答 历史上的曹操是三国时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疆土的巩固,做出了一定贡献.文学上,他的四言诗一意蕴沉厚,气魄宏大闻名,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曹操形象的贬值到了东晋南朝,对曹操的评价便出现了一些变化.东晋偏居江左,大批流离于江南的中原民众对北魏政权心存不满,北魏的尊曹也导致东晋人把曹操作为异类加以贬低,加之东吴本土久已存在的反曹传统,致使贬抑曹氏的潮流渐成气候.南朝刘宋史学家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注中有大量《曹瞒传》的内容,《曹瞒传》为吴人所撰,对操多有诋毁之辞,如其云:“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为人佻易无威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遂以法诛之.”几乎把曹操说得一无是处.习凿齿著《汉晋春秋》,倡曹操篡逆之说,他论道:“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晋书习凿齿传》)他不仅以蜀为正统,还提出将曹魏清除出中华帝统承续之列.东晋南朝的贬曹,对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导向作用.如刘义庆著《世说新语》,对曹操父子多有贬损,除《七步诗》之外,《世说新语》还记载了曹操、曹丕父子争夺甄氏等事.类似这些记载,夏传才先生认为“这都是封建正统论者丑化曹氏父子的恶意诽谤.”(曹丕集校注序》)必须指出的是,直到唐代,人们对曹操的文韬武略、卓著功勋还是十分敬佩的.如唐太宗李世民就认为“魏武帝若无多疑猜人之性,几为完人也.”著名诗人杜甫的《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一诗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英雄割据虽已矣,文采风流今尚存.”可见,杜甫对曹操的“文采风流”是极其推崇景仰的.随着宋代统治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程朱理学的兴盛,曹操的形象逐渐从唐朝的被推崇到被唾骂,南宋时尤盛.反曹之风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从北宋到南宋,一直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辽和金的威胁.这种局面就十分类似于三国时期的蜀汉王朝.于是,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曹操的评价迅速倒向贬斥的一面.如苏轼的《东坡志林》载:“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皱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曹操的奸诈、狡猾、多疑、残暴不仅被坊间艺人塑造得淋漓尽致,而且,在当时一批理学家的心目中曹操也同样是奸雄形象.朱熹的《通鉴纲目》一反《三国志》确立的正朔,竟不顾历史事实,以蜀汉为正统,在朱熹笔下,曹操变成了一个篡夺皇权的奸雄.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对女真族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对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_子桓以下_纯乎魏响_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一九九七年第二期 “子桓以下,纯乎魏响” ——也谈曹丕诗风之变 许善述 清人沈德潜说:“孟德诗犹是汉音,子桓以下,纯乎魏响”①。在建安诗坛上,由曹操开创的重抒情的诗风,经过曹丕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变古朴凝重的“汉音”,而为清新绮丽的“魏响”。建安诗风这一重大转变,表明了我国中古诗歌创作自曹丕开始便朝着自觉追求诗歌自身艺术的方向发展,标志着曹丕的时代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曹丕的诗风之变值得再作进一步研究。 一、题材扩大,抒情代替写实 曹丕曾自述:“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马之间”②。他自幼精习武艺,及长大成人又投身过战争,故他的诗歌创作不无取材于战争的生活内容。以战争生活为诗歌题材,这在他父亲曹操的诗歌中并不少见。但是,拿曹丕和曹操相比,他们在诗歌创作题材上,又确实明显不同。曹操诗歌主要取材于战乱的社会现实,而曹丕在诗歌创作上则是将笔触伸向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诸如纨绔子弟的游荡生活,贫子心中的不平,弃妇的怨艾,拉纤兵士行役之苦等等广泛的社会问题与闾里之事,都成为他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建安诗歌最大特点,主要表现在注重抒情上。就抒情来说,曹丕诗歌又自具新貌。观曹操作诗,敢于直面乱离的社会现实,直抒胸臆,直陈其事,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曹丕则将诗歌抒情的中心移向乱世余人心理的表达上,从中不见他对社会生活事件作具体记叙,抒情内容往往完全脱离叙事成份而变为纯抒情化。这一抒情上的特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看得出来。 第一,曹丕诗歌有时明明取材于具体事件之中,而他在诗中却偏偏避开叙事去专作抒情。如他所写《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其中挽船士与新婚妻别离一事,当系他行军至黎阳过清河时见到的事③,而作者却于诗中完全放弃对这一事件作任何叙写,则将笔墨全都集中到新婚妻子别离时对其夫的诉述上:“与君结新婚,宿昔当别离。凉风动秋草,蟋蟀鸣相随。冽冽寒蝉吟,蝉吟抱枯枝。枯枝时飞扬,身轻忽迁移。不悲身迁移,但惜岁月驰。岁月无穷极,会合安可知?愿为双黄鹄,比翼戏清池。”通过新婚妻这一诉述,则将她在与其夫别离时刻所产生出的依恋、恐惧、哀痛、怨愤种种极为复杂的心绪,全都委婉详尽地表达了出来。又如《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是作者因王宋被丈夫刘勋抛弃而代她鸣不平的。刘勋官至平虏将军,颇为曹操所亲,和曹丕有交往;对于刘勋出妻的原因,曹丕当然知道。据《玉台新咏》称:“王宋者,平虏将军刘勋妻也,入门二十余年,后勋悦山阴司马氏女,以宋无子出之。”可见,王氏的被弃,主要是因为刘勋另有新欢。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与失去人身保障,一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严重问题。诗人这时代出妻鸣不平,正表现出对受害妇女的同情。同样,作者在《代刘勋出妻王氏作》二首中,放弃对任何事实的叙写,只将笔墨集中到对出妻不平心理的刻画上。第一首诗,通过弃妇的自怜自叹(“翩翩床前帐,张以蔽日辉。昔将尔同去,今将尔共归。缄藏箧笥里,当复何时披?”),表达出弃妇今后将面临投靠无门的身世之惧。第二首诗,则以弃妇的坚贞自持(“谁言去妇薄?去妇情更重。千里不唾井,况乃昔所奉。远望未为遥, 不得共。”)反衬出刘勋的轻

三国演义曹操真英雄

内容提要 曹操是汉魏时期最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很多人认可许邵的评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的曹操不仅展现了奸诈、狠毒的一面,更向我们展现了他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积极乐观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些英雄形象非常鲜明。本文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作以简单探析。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英雄形象探析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三国演义》中自有这一形象以来,对其异议也颇多,“乱世之奸雄”是早期人们给曹操的评价,而我们该怎样去评判呢?很明显,我们既不能受固有的,(特别是南宋以后)陈腐的“尊刘抑曹”观念的影响,也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衡量当时的历史人物。席勒的“任何人,即使是坏的人,他们身上都会或多或少地反映出上帝的影子来。”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而在罗贯中的笔下,我认为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中国的英雄。这一英雄本色,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勇有谋、百折不挠、生机勃发的政治家风貌。 与刘备一样,曹操也是在镇压黄巾的不义战争中登场并由此起家的,小说对此一笔带过。他最先引起人们注意的是讨卓事件。这个过程很多人都说他奸诈,但通过小说详尽的描绘,我认为这个过程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有勇有谋的人。 董卓入侵后,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灾难,文武百官处境狼狈。然就在满朝公卿相聚一堂,谈虎色变“尽皆掩面而哭”之际,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大臣,夜哭到明,明哭到夜,焉能哭死董卓耶?”此时的曹操还仅为骁骑校尉。他知道:哭,于事无益,于时无补。于是他便采取行动:毛遂自荐,决意冒杀身灭族之险谋刺董卓。其行动果敢而又鲁莽。虽然失败了,但在谋刺过程,却不由人赞叹他有勇有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

古人不远,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阳泉市平定县阳胜中学七年级王慧慧 指导教师:王莉萍 三国时期,英雄上百,但是,群雄逐鹿于乱世之中,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有人说,孔明算得上是英雄,他足智多谋,上通天文,下晓地理,是千年难遇的人才。火烧新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无不体现了这一点。然而,他最后不也是活活累死了吗?刘禅无能,根本扶不起来,蜀国就这样被他拱手相让;孙权则不过继承父兄基业,建功甚少;周瑜虽年少有为,但气度狭小,意气用事,被孔明给气死了;吕布,乃是见利忘义之徒也……我认为,三国里面,曹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尽管书中说他奸诈多疑,还敢“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曹操却建了一个三国中最大的国家——魏国,正如鲁迅所说的.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位有名的政治家,除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缴获了袁绍大量的图书,资料,文件,书信,就发现其中有自己的人写给袁绍的信,按照一般人的反应,这是通敌的证据,这是背叛的证据,应该把它拿出来,一个一个按图索骥,把那些叛徒,把那些二心的,把那些动摇份子都给我揪出来,而曹操没有。曹操发现这些一堆书信,看都不看,立即下令,全部烧毁,曹操做得很漂亮,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就问曹操,为什么把这么重要的证据都毁掉了,因为曹操很清楚,他是以弱胜强,老实说,自己心里都没底,何况大

家呢,这勾结袁绍又不是一个二个,三个五个,可能是几十个,上百个,这都清算不过来,何必要清算呢,这个人情,曹操做得很好,曹操当着全部人的面把这些证明全部烧毁,让大家放心,跟着曹某,只要衷诚,以前的事我不知道。可见他的政治才能甚高。曹操很会装糊涂,装糊涂才能宽容人,宽容人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的天下。 他还是军事家,不计前嫌,招贤纳士,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巨大变化。虽然,火烧赤壁使他元气大伤,但他毫不气馁,真乃帝王之大气也!然而,败仗并不能掩盖他的计谋。也有书说道,空城计乃曹操所设,当时,一个叫郭冲的人十分崇拜诸葛亮,才编是诸葛亮出的空城计。 他又是文学家,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这样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句。 他还有好多的故事,什么望梅止渴,煮酒论英雄,割发代首,败走华容道……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也有自己的缺点。他太多疑,误杀吕伯奢,成为后人反感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是有一点自私。他梦中杀人之事,也足够凶狠。因不信任华佗,将他杀害,自己也因病去世。可是功大于过,曹操无论在哪一方面都称得上英雄。 总之,我认为,三国英雄,非曹操莫属!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历史上真实的赤壁之战 信息工程学院0604班刘运琦 三国 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 湖北蒲圻西北,一说今嘉鱼东北)一带大败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 础的著名决战。 曹操基本统一 北方后,作玄武池训 练水兵,并对可能动 乱的关中地区采取 措施,随即于建安十 三年七月出兵十多 万南征荆州(约今湖 北、湖南),欲一统 南北。时孙权已自江 东统军攻克夏口(今 武汉境),打开了西 入荆州的门户,正相 机吞并荆、益州(治 成都),再向北发展; 而依附荆州牧刘表 的刘备,“三顾茅庐” 得诸葛亮为谋士,以 其隆中对策,制定先 占荆、益,联合孙权,进图中原的策略,并在樊城大练水陆军。 曹操采用侍中、尚书令荀攸之计,领大军直出叶县、宛城(今河南南阳),另遣轻骑袭襄阳(今属湖北)。八月,刘表病亡,曹军放慢进军速度,施加军威,欲不战而得荆州。时孙权派鲁肃以吊丧为名,往观形势,拉拢刘备,团结刘表旧将,对付曹操。鲁肃在途中得知曹操进军荆州的消息,乃昼夜兼程赶向襄阳。刘表次子刘琮继任荆州牧,遣使投降曹操,迎接曹军。正加紧准备迎敌的刘备得知刘琮投降时,曹军已过宛城。 九月,曹操至新野(今属河南)接受刘琮投降后,逼向荆州腹地。刘备为避曹军锐气,与诸葛亮、徐庶等率十余万军民仓促南撤,退向战略要地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并令关羽领万余水兵顺汉水、溯江水会师。刘备至当阳长坂(今当阳境),与鲁肃相见,接受其劝说,愿率军转东,向孙权靠近。时曹操已过襄阳,恐刘备先占江陵,亲率精骑,昼夜行300多里,追上刘备,将其击败。先遣诸葛亮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见孙权,共谋抗曹,自率军屯樊口。 孙权见刘备新败,又慑于号称80万的曹军声威,举棋不定。诸葛亮与鲁肃、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指出曹军有后方不安、远道劳师、水土不服、短于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抗曹决心。孙权不顾主降派张昭等反对,命周瑜、程普率3万精锐水兵,与刘备合军共约5万,溯江水而上,进驻夏口。 曹操乘胜取江陵后,又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仍统本部兵,镇守汉川(今江汉平原)。益州牧刘璋也遣兵给曹操补军,开始向朝廷交纳贡赋。曹操更加骄傲轻敌,不听谋臣贾诩暂缓东下的劝告,送信恐吓孙权,声称要决战吴地。孙刘联军在夏口部署后,溯江迎击

曹操一生中的重大战役

曹操一生中的重大战役 此为曹操战争中较为别人忽视的前期战役,关于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因其著名性我则只草草进行简单描述。 官渡之战——曹操准确判断敌我形势,攻击乌巢全毁粮草成为其胜利的关键。 赤壁之战——曹操错误判断,水军欠缺。 一:汴水之战: 战争背 景: 董卓废少帝,另立陈留王为帝,关东诸侯以清君侧为名,集结兵力。北路以袁绍为首,南路以袁术为首,共同讨 伐董卓。然而联军军合力不齐,处处勾 心 斗 角,北路军与董卓军几乎没有接 触,南路军只有孙坚一路奋力向前,先后击破胡轸、吕布,其后董卓迁 都长安,孙坚再次击破吕布,夺取已成废墟的洛阳。北路军曹操劝诸侯追击无果,于是自己亲率数千 人追击董卓。 双方兵力对比: 曹操:千余人 徐荣:史无记载,大都认为在1、2万左右 汴水大战: 徐荣为董卓大军断后,曹操千里追击,两军在汴水遭遇,西凉军不论是论装具还是素质,都比曹操则则组建起来的团练部 队强过数倍,战争呈一边倒的形势,曹操几乎丧命。但曹操军拼死奋战,终于拖到夜幕降临,逃离战场。 结局:徐荣大胜,曹操惨败 意义: 1、徐荣见曹操率领的军虽然少,但奋力死战,认为酸枣不可轻率攻打,引军回师; 2、曹操一鸣惊人,整个关东联军中,只有曹操和孙坚和董卓军正面对抗,曹操之名,天下诸侯尽知。 二:兖州之战

战争背 景: 黄巾之乱后,青州黄巾假意归顺朝 廷,在董卓入京后,青州黄巾军再度起兵,并且越来越强大,这股黄巾军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兖州任城相郑遂出兵抵 抗,全军覆没。黄巾军趁势追进,一直打到东平,兖州刺史刘岱率官军主力出战,仍是大败,一方诸侯刘岱也死在乱军之中。黄巾军再攻东郡,而东郡则是刘岱令曹操屯军之所。 黄巾军的兖州大战略: 击败刘岱后,此时的兖州布满黄巾军势力,只有曹操数千人固守东郡,北方是黑山黄巾军的活跃之所,东方则是青州黄巾的大本营,南方则是袁术和江东诸军之争,西面董卓拥兵自保。黄巾军鉴于此时形式,决定战据兖州要冲,扼四方交通要道,图谋天下。如果袁绍韩援救兖州,黄巾军则在此将其主力包围歼灭,攻克冀州,和黑山黄巾军会师。这样,河北中原的黄巾军便能拧成一股,对官军形成绝对的战略优势。 双方实力对比: 曹操:数千 人且官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装备占优 黄巾军:百余万且屡战屡胜,士气旺胜,由缴获官军武 器武 装起来的精锐部 队大都认为在5万---15万,其余则装备铁锄等钝器。 兖州军的内讧: 兖州刺史府因为刘岱战死和黄巾军兵临城下惶恐不安,一部分人建议向袁绍韩*求援,并打算将官印送给袁绍,而鲍信、陈宫等人则力阻袁绍南下,将希望寄托在屯军在兖州东郡的曹操。最终,掌握兵权的鲍信取得了成功,州吏渡过黄河,令曹操暂摄州事,但也因此,兖州内部分成两派,袁绍派经常托鲍信、曹操的后腿。 兖州大战前的险恶形势: 其一:对手的实力异常强大 曹操的对手是人众且强的铁血 精锐。青州黄巾军在大起 义时曾参与围 攻首都洛阳,后来再度起事,从青州入冀州,转战到兖州,是一支真真切切的百战之师。并且,黄巾军由于军粮匮乏,在和曹操争锋之前,已进入到破釜沉舟的状态,兵力更高达100余万,其中青壮年30余万,由缴获官军武 器武 装起来的精锐部 队大都认为在5万—15万之间。

历史人物类写作素材之曹操

历史人物类写作素材之曹操 疑杀华佗 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 “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 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曹操是中国历史上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

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 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 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操笑:“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 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许攸一见,感慨万千东临碣石 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仲秋八月,秋高气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曹丕《典论论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干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①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②俦也。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又患闇于自见,谓己为贤。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故西伯幽而演易,周旦显而制礼,不以隐约而弗务,不以康乐而加思。夫然,则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乎时之过已。而人多不强力,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忽然与万物迁化,斯志士之大痛也!融等已逝,唯干着论,成一家言。 节选自曹丕《典论·论文》 注:①张、蔡:张衡、蔡邕。②扬、班:扬雄、班固。 译文: 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擅长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当今的文人,只有鲁人孔融孔文举、广陵人陈琳陈孔璋、山阳人王粲王仲宣、北海人徐干徐伟长、陈留人阮瑀阮文瑜、汝南人应旸应德琏、东平人刘桢刘公干等七人。这“七子”,在学问上是没有什么遗漏的,于文辞没借用别人的,(在文坛上)都各自像骐骥千里奔驰,并驾齐驱,要叫他们互相钦服,也实在是困难了。我审察自己,来衡量别人,所以能够免于(文人相轻)这种拖累,而写作这篇论文。

关于曹操这一历史人物的评价

一代枭雄——曹操 “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不识英雄真面目,横看成岭侧成峰。”曹操,是个令人争论不休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也有人说他是奸贼。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曹操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他才华横溢,能诗擅赋;他是一个合格的军事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长期打压吴蜀联盟,从而奠定了曹魏集团的军政基础。在治世,他会成为一个出将入相的能臣。奈何东汉纷乱,他只能成为一个雄踞一方的霸主。乱世的奸雄,治国的良相,护国的将军,人中的龙凤。 这就是曹操。他可能是历史上性格最复杂、形象最多样的人。他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奸诈狡猾,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派,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看来,曹操好像有几张脸,但又都长在他身上,一点都不矛盾,这真是一个奇迹。实际上,曹操是真实的,也是本色的,包括他的奸诈、狡猾、残忍、暴虐,都表现得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真诚而坦然。这实在是一种“大气”。 曹操确实是很大气的。读他的诗和文,常会感到他的英雄气势。哪怕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随心所欲的短章,也因有一种大气而不显粗俗。尤其是他的《观沧海》,是何等的气势:“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样的诗,确非大手笔而不能作。曹操毕竟是乱世英雄,对于生命的毁灭,他比谁都看得多。他的感慨,是多少要带点终极关怀的意味的。 曹操实在是聪明。在一个人人都说假话的时代,最好的武器就是实话实说。这不但因为实话本身具有雄辩的力量,还因为你一讲实话,西洋镜就拆穿了,讲假话的人就没辙了,他们的戏就演不下去了。当然,曹操这样说,并不完全出于斗争策略,还因为他天性爱讲真话,说实话。即便这些实话后面也有虚套,真话后面也有假心,有不可告人的东西,也隐藏得很自然,不露马脚。甚至哪怕是说假话,或者说一些半真半假的话,或者是把假话藏在真话的后面,也讲得坦荡,讲得流畅,讲得理直气壮。可以说,曹操这个人就连撒起谎来,都是大气磅礴的谎。 对于曹操,不同的人对他有不同评价。唐太宗评价曹操说:“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毛泽东也曾经说过:“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司马光评价曹操说:“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其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不欲哉?犹畏名义而自抑也。”易中天评价曹操:“大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精编版

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三国演义》之曹操人物形象分析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曹操是《三国演义》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他的性格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他既是一位旷世之英雄:具有军事家和政治家、文学家的才能;同时又是一位乱世之奸雄:生性多疑,奸邪诡诈,玩弄权术。曹操是奸雄与英雄的统一体,是古今奸雄中的第一奇人。历史上的曹操本来就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他集功罪于一身,也集褒贬于一身。既是扫荡群雄,逐步统一北方的英雄,又是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凶手;既是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的功臣,又是“所过多所残破”的罪人;既是善于广泛收罗.人才,“不念旧恶”的创业之主,又是奸诈忌刻,随意置人于死地的不义之徒。乱世之奸雄 曹操是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终归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阶级中的英雄人物,他也不可避免 的有着特定历史烙印 1、奸诈狡猾,玩弄权术 《三国演义》第一回中曹操的出场就这样写到: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忽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1]。由此可以看出曹操从小就有了极深的心计,长辈被玩弄于股掌之间,曹操奸诈之才能令人感慨,如此事例如杀王垕、“割发权代首”等。 2、生性多疑,滥杀无辜 曹操他的多疑表现在他常滥杀无辜,错杀好人。他身边的人常遭无妄之灾,也全因他的多疑,能体现出曹操多疑的例子莫过于他误杀“吕伯奢”一家了。《三国演义》第四回有写到:曹操暗杀董卓没有成功,遭董卓通缉,投奔吕伯奢庄上,吕盛情接待,欲杀猪相款。曹操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此去可疑,当窃听之。”但闻人语曰:“傅而杀之,何如?”[2]曹操顿时杀了八口人。后来发现杀错了,索性昧着良心将吕伯奢也杀了,曰:“宁叫我负天下,

平红——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曹丕、曹植诗歌风格之比较 甘肃省岷县梅川初级中学卢平红 内容摘要:曹丕、曹植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使曹植、曹丕诗歌具有一脉相承的共同风格。但人生际遇的迥异,又使曹植、曹丕诗歌在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曹丕的诗婉约哀怨,具有柔和秀丽之美;曹植前期的诗乐观开朗,昂扬豪迈,而后期却哀伤忧愤,情绪低落。本文从建安时代的社会环境,“曹丕、曹植”的人生际遇等角度出发,对曹植、曹丕诗歌风格进行论述。 关键词:曹丕曹植诗歌风格异同 建安时代,“曹丕、曹植”为中国诗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他们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曹植、曹丕”由于都经历了汉末建安这个极其动乱的历史时期,在文学上所受的熏陶和接受的文化教育有着诸多共同之处,这使得他们的诗歌有共同的建安特色。东汉末年的动乱,激起了“曹植、曹丕”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曹氏家族“内兴文学”,以“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奠定了建安风骨的基调,为建安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曹操被称为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御军三十余年……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现实,推动了其他作家的文学创作活动。曹氏家族还凭借政治上的领导地位,广泛网罗文士,曹操的文学路线和创作态度对于当时文坛起着具体的领导和倡引作用;曹丕秉承曹操粗犷高昂的诗风,推陈出新,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曹植自幼长在这个具有特殊社会政治地位和充满文学气氛的家族里,家庭的熏陶,对于其建功立业思想和文学创作思想的形成影响深远。他在自己的诗歌中抒发的“人居一世间,忽如风吹尘。愿得展功勤,输力于明君”,与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两者所反映出的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和慷慨多气的诗歌风格,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这种思想既感于社会的丧乱现实,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文人可贵的进取精神。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苦短的感慨,成为了曹植、曹丕诗歌风格的共同之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性,对同时代的文人有很大影响;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历史趣谈:探究真相 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张飞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探究真相还原历史上真实的张飞 导语:提起张飞,大家在脑海中想到的肯定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活脱脱一幅莽汉形象,但是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张飞并非如此,或许《三国演义》给予 提起张飞,大家在脑海中想到的肯定是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活脱脱一幅莽汉形象,但是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张飞并非如此,或许《三国演义》给予了我们某些错误的讯息。 张飞是莽汉? 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话:“张飞穿针——粗中有细”,事实正是如此,张飞并非莽汉。据《三国志》记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刘备从襄阳撤退。曹操派人追了一日一夜,在当阳被曹操的骑兵追上,刘备弃妻抛子自己逃命而去,留下张飞带领二十余骑断后。在这危急时刻,张飞带兵拆了当阳桥,一人横矛立马于河边大喝:“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军慑于他的勇猛,不敢上前,从而解了刘备之危。 而《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则对这段历史作了更为详细的描写,说是张飞为了阻挡曹操的追兵,故布疑阵,命士兵在桥后树林中弄起滚滚尘埃,自己则“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曹军“又以为是诸葛孔明之计,都不敢近前”。曹操也亲自赶来,张飞见此,更是邀敌来战,“声如巨雷”。张飞见敌稍有退却之心,更加有恃无恐,邀战之声更大,吓得曹操身边的曹军大将夏侯杰“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就是这一声大吼,吼退了曹操的大军,使刘备得以脱逃。 《三国志》对这段史实记载得过于简略。实际上单凭张飞的那几声吼,哪怕是吼破了喉咙,恐怕也是吼不退曹操数万大军的,曹军另有顾忌,害怕中了诸葛亮的埋伏才是退兵的原因。但是他们万万不会想到,这并非是孔明的妙计,而是出自于猛张飞的计谋和胆识,若是知

三国曹操之死

三国曹操之死 曹操无疑是汉末三国的第一强人,历史学家评论他是“超世之杰,非常之人”,他活了66岁,在当时不算英年早逝但也算不上长寿。下面整理了三国曹操之死,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史载曹操“姿貌短小”,也就是高子不高,长得不排场。具体有多高? 《三国志》没有具体记载,有的史书提到他身高“七尺”,如果是现在的长度,超过2.3米,到NBA打篮球都没问题了,但汉代的尺子比现在短得多,一尺约为现在23.75厘米,算下来曹操的身高应该在1.63米左右。 都说曹操和拿破仑是两个著名的小个子,但拿破仑的尸检报告显示,他身高仅为5.2法尺,只合1.57米,曹操比他高半头。 长得虽不强壮,但曹操的身体素质却不错,这与他注意加强锻炼有关。 曹操擅长骑马,经常亲自带兵出征,他麾下有一支虎豹骑,被称为汉末三国“五大主力”之一,远程突袭是其看家本领,一日一夜可行进300里,在当时堪称最快行军速度了。史书多次记载曹操亲率虎豹骑孤军深入作战,骑术不过关难以做到这一点。 《三国志》记载曹操擅长骑射,能“手射飞鸟,躬禽猛兽”。曹丕在《典论》中回忆,在他5岁时父亲就亲自教他射箭,后来又教他

骑马,“八岁而能骑射矣”。 精神压力太大让曹操患上了高血压曹操30岁起兵,此后打了36年的仗,几乎年年都在四处征战中渡过,虽然一生战绩胜多负少,但也经常身处险境,作为“曹家军”的统帅,他肯定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官渡之战时曹操不占优势,两军对垒期间曹军这边粮食快吃完了,士卒疲惫,为了稳定军心曹操对外装出胜券在握的样子,但内心里高度紧张。也就在这段时间,曹操经常感到头疼,《三国志》说他得了头风。 头风是中医的称法,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交汇之处,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都注于头,头痛如果经久不愈就是病症,病因可以分为外感、内伤以及经络瘀阻等方面。 如果按照现代医学来看,引起头痛的疾病可能是青光眼、脑肿瘤、脑血栓、脑供血不足以及高血压等。 曹操此时45岁,正值壮年,他头痛的毛病从此开始发作,一直伴随了他20多年,中间时断时续。根据这些状况判断,曹操可能得了高血压。 从病理上说,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很多,既有家族遗传,又有环境诱发,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都会发生血压升高,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就会患上高血压病,曹操应该属于后一种情况。 高血压是慢性病,一般不会无端突发,曹操的病应该早有征兆,这一点也有史书的记载来印证。 据《魏略》记载,在官渡之战前不久袁绍打败了公孙瓒,为了向

对曹操的评价

操是个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艺术典型家,作为一个阴谋家,他具有无穷的权势和贪欲,与"仁义"的刘备形成鲜明的对照.他交织在阴险.奸诈.暴虐.多疑的性格中,大权在握,则为所欲为 ,与诸葛等人的形象是鲜明的反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汗献帝成了他的傀儡,故此被对手骂为"名为汗将,实为汗贼".但他有自己的雄才大略,其形象虽不为人喜爱,但也深刻的体现出当时的历史环境!,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

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 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他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历史上的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在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战争中崛起,在短短时间里迅速击败了许多地方割据军阀,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之后,他积极推动北方的经济生产,中国北方在魏晋时期能够保持相对安定和富庶,曹操功不可没。他统一了北方,为晋朝的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文学方面,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合称“三曹”是东汉末年了不起的诗人和文学家。在诗歌方面,曹操代表了东汉末年诗歌的最高境界,而作文方面,曹操主张通脱,支持消除汉以来文章华而不实的弊病,从这两个方面说,曹操也是位了不起的文学家。 文学《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紧扣两个字而写,奸雄。《三国演义》把曹操和刘备作为相对的两个极端。曹操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华和

曹操的形象分析(完整)

曹操的形象分析大全 曹操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人物,曹操是中国文学上,史学上少见的争议巨大的形象。在近两千年的时间里,曹操的形象又经过了那些颠覆性,戏剧性的演变,曹操的历史形象,一方面是由于《三国志》是正史,其书写也更加强调历史的真实性。《三国志》中的曹操机警聪明,有孝行,是个旷世奇人,具有济世之才。《三国志》中主要张扬其文治武功和卓越才能,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同时开启了尊曹贬刘的先河。两晋南北朝时期是对曹操褒贬兼有的时期,也是其文艺形象启蒙的阶段。这时期,南朝记述魏晋时期人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中的曹操形象呈现出如下特征。乱世奸雄、谲诈典型、妒贤代表、好色之徒、功业千载。唐代是曹操形象进一步丰厚化的时期。唐代统治者尤其唐太宗虽从自身的价值取向出发,对曹操的篡逆行为也进行了严厉批判,但对曹操的“匡正之功”仍评价很高。唐代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开明的文化政策,使唐代士人对曹操的英雄业绩较为崇拜和景仰,尤其对其文采赞叹不已。他们创作了大量有关曹操事迹的诗歌,对曹操进行渲染,为《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宋元时期是曹操形象由英雄圣主到篡逆奸臣的大转折期。从上层统治者、士大夫阶层到民间大众,“尊刘贬曹”渐渐成为主导思潮。元《三国志平话》及众多宋元戏曲作品都极尽贬抑之能事,从相貌描写、军事胜败等各方面,一味贬损、嘲弄曹操,传达了民间大众心目中对仁君的渴望,对暴君的憎恨情绪。此时期曹操的文艺形象与其本来而貌有较大偏离,曹操的奸雄形象基木定型。明清时期,曹操形象由英雄到奸雄彻底颠覆,从英雄豪杰逐步沦落为薄情寡义,乱臣贼子式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两部三国题材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毛本三国演义更可以看出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 孙盛《异同杂语》云:“太祖尝问许子将(按许邵字子将):‘我何如人?’固问,然后子将答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太祖大笑。”汤用彤《读人物志》亦云:“《后汉书》言许子将目曹操曰‘子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另外,《世说新语·识鉴》也说“曹公少时见乔玄,玄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这是将曹操视为“治世英雄,乱世奸雄”较早的材料。其中刘邵的说法为世人所公认,而乔玄之说,在《世说新语》刘孝标注中已予以否认。《三国演义》也直接取用了刘邵的话。总之,不管怎样,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一说由来已久,据史料,它也为曹操所接受,曹操听后竟“为之大悦”②、“大笑③”。曹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盖曹操素以创业自任也”。④ 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无论古今,“奸雄”二字,无非有两个含义:所谓“雄”,指英雄,其义甚易理解。而所谓“奸”,则应结合曹操的思想、行为及表现来理解。 曹操由历史走上舞台(指脸谱化的戏曲艺术),并作为“白脸奸臣”而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再加上毛纶、毛宗岗父子的评点,曹操的脸谱化迅速固定。尽管《三国演义》及毛评之前已有不少拥刘反曹的观点,但是,那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是政治需要,关键所在也仅是应该尊谁为正统的问题,并没有使曹操的形象有所改变。虽然反对他,仍然把他作为一个英雄(或者说是历史上的“奸雄”)来看的, 如典型的习凿齿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