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范进是《水浒传》中的一个反面角色,他是一个读书人,却没有正直高尚的品德。
在《水浒传》中,范进中举是其中一个重要情节,也是一次对他人生的转折点。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一、范进中举的过程1. 范进的背景介绍范进原本是一个读书人,他在乡试中考取了一个秀才头衔。
但是他为人狡诈,心术不正,没有真正的才华和品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听到了梁山泊的威名,便萌生了入伙的念头。
2. 范进入梁山泊范进乔装改扮,混入了梁山泊。
他以读书人的身份吸引了梁山泊中一些人的赞赏,但是他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为梁山泊效劳,而是为了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范进虽然有一些文采,但心术不正,在梁山泊中也并不受到真正的尊重。
3. 范进中举在后来的一次考试中,范进凭借自己的一些文采,终于中举成为了进士。
这次中举改变了范进的人生,也让他看到了新的机会和出路。
但是范进中举也暴露了他的一些本质,正直高尚的品德并不是他所具备的。
二、范进中举的意义1. 范进中举的意义范进中举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喜悦和成功,更是对他整个人生的反思。
范进能够中举,是他在文才和学识方面的一些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他就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范进中举,也是对他一些不良品德和行为的一种曝光和警示。
2. 范进中举对人物性格的影响范进中举后,他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可以说是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但是在他所展现出来的行为和品德上,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变化。
他依然是一个心术不正,冷漠自私的人。
范进中举对他的性格和品质并没有太大的改变,仍然是一个反面角色。
三、范进中举的启示1. 范进中举的警示范进中举的故事,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那就是一个人的成功并不仅仅取决于他的才华和能力,更取决于他的品德和人格。
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的正直高尚的品质,即使他有一些成功,也难以长久和巩固。
2. 范进中举的反思通过范进中举的故事,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行为和品德进行一番反思。
我们应该注重修身养性,注重自己的品德和道德修养,而不仅仅是追求一些表面的功利和成功。
九上22《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九上22《范进中举》导学案答案一、简答题。
1.本文题目是“智取生辰纲”,“智”表现在哪些地方呢?智用天时:酷热天气;智用地利:选择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地点;智用矛盾: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智用计谋:蒙汗药“半瓢酒”。
2.杨志押送生辰纲采用了哪些措施?从中可以看出杨志是一个怎样的人?押送途中变时辰、逼赶路、打军汉、骂虞候、驳督管。
精明能干、谨慎小心、粗暴蛮横。
3.文中的范进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他有哪些性格特征?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性格特征:原先贫困潦倒,甘受屈辱,唯唯诺诺,低三下四,卑怯,迂腐,热衷功名、麻木;后来圆滑世故、势利虚伪,逢迎自如等。
4.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怎样的众生相?第一问:胡屠户态度的变化可用“前倨后恭”四字概括。
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天早晨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
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关头,没有一位乡邻前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又到集上去寻范进,细心照顾他)。
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从“世先生同在桑梓,一向有失亲近”这句话可以看出);中举后竭力拉拢他(主动前来贺喜,叙“世好”,赠金又赠房)。
第二问: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三、语段训练。
(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题目。
【中考枣庄】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道:“不要失了你的时了!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我听见人说,就是中相公时,也不是你的文章,还是宗师看见你老,不过意,舍与你的。
如今痴心就想中起老爷来!这些中老爷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趁早收了这心,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每年寻几两银子,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你老婆是正经!你问我借盘缠,我一天杀一个猪还赚不得钱把银子,都把与你去丢在水里,叫我一家老小喝西北风!”一顿夹七夹八,骂的范进摸不着门。
《范进中举》 导学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吴敬梓及其作品《儒林外史》。
2、梳理故事情节,概括主要内容。
3、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
4、理解作品的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危害。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分析范进、胡屠户等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作品的主题,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2、难点(1)体会对比、夸张等讽刺手法的运用。
(2)对作品的现实意义的深入理解。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 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
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2、《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了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预习导航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作揖()带挈()醺()腆()啐()星宿()绾()桑梓()2、解释下列词语。
(1)现世宝:(2)唯唯连声:(3)体统:(4)细丝锭子:3、阅读课文,概括故事情节。
五、课堂探究1、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社会地位、性格特点等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经济状况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2)社会地位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3)性格特点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2、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中举前:____________________中举后:____________________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分析。
19范进中举 导学案答案
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文章的结构。
2.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学习鲜明的对比方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学习通过对话、细节、对比等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一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解.(jiè)元作揖.(yī) 兀.(wù)自带挈.(qiè) 绾(wǎn)了相.(xiàng)公细丝锭.(dìng)子醉醺.醺(xūn)腆.(tiǎn)着肚子啐.(cuì)在脸上星宿.(xiù)2.解释下列词语。
作揖:拱手行礼。
倒运:事情不顺利,倒霉。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昏迷,失去了知觉。
商酌:商量斟酌。
3.作者简介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出生于一个科甲鼎盛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
由于家族的影响,吴敬梓少时曾热衷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
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
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脱俗的叛逆个性。
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敬梓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
吴敬梓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
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清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
正因为吴敬梓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4.作品简介关于《儒林外史》:“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范进中举导学案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答案【篇一: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范进中举》相关文字资料一、关于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
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
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
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
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五十岁以前。
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
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第23课《范进中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3 范进中举(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熟读课文。
2、把握小说故事情节,认识小说所反映的现实生活。
3、阅读《儒林外史》,培养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安徽全椒人,清代讽刺小说家。
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存世。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曾祖父、祖父、叔祖均凭科举显达。
其父吴霖起为人正直,不慕荣利,对吴敬梓颇有影响。
吴敬梓13岁丧母,后随父到任所,20岁中秀才(此后即屡举不中),23岁丧父。
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深感厌恶。
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2、代表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
它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以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记载他们的种种丑行,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批判了当时的黑暗现实。
3、关于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多年。
科举是中国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预习检测1、读准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带挈()相公()避讳()拙病()星宿()兀自()作揖()解元()腆着肚子()啐在脸上()细丝锭子()不省人事()【自学指导】(一)初读——整体感知默读文章,概述情节。
(概述提示:a、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b、可将书面语换成口语)【合作探究】范进中举前后的状况和遭遇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标画)这些对比变化反映了什么社会生活现象?(对比提示:a、范进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行为和性格上的变化。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范进中举》导学案(含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解决本课内的生字词。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及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分析胡屠户的人物性格。
【学习重难点】1.通过对话、对比及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分析胡屠户的人物性格。
【预习互查】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带契.()腆.着()攥.()拙.病()兀.自()桑梓.()侥.幸()锭.子()讳.()作揖.()星宿.()醉醺醺..()2.解释下列词语带契:唯唯连声:兀自:不省人事:3.通过查找资料,将下面空白补充完整。
本文节选自小说《》,作者是(朝代)家(人名)。
封建科举制度逐级考试的正确顺序是:院试——会试——。
【设问导读】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要求:标出文中难读、难记、难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3.说说你对胡屠户、张静斋、众邻等人物形象的理解,试找出相关人物的对话及细节描写的语段进行分析。
【自学检测】1. 请迅速浏览课文,找出写胡屠户的段落,完成表格。
2.根据你对课文的了解,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胡屠户?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巩固练习】1.请指出下列句子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1)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2)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3)(范进)虽然是我女婿,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4)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来!()语文版八年级上册《范进中举》第二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2.通过小说情节分析范进的形象。
3.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学习重难点】1.通过中举前后范进的变化分析范进的形象。
【温故互查】1. 本文以_________为线索,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_________,深刻反映了______________对人心灵的荼毒。
范进中举导学案(附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受并积累词语2、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学习重点】1.感知人物象,理解范进人物形象的典型性2.体味对比手法和讽刺艺术连线作者: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早年也曾热衷功名,但考场屡屡失意,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他也饱尝世态炎凉,这些使他对现实,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促使他写下了长达三十万字的章回体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
《儒林外史》:是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最主要的艺术成就,是它创造了富有民族特色又极具个性的讽刺艺术。
它彻底摆脱了以往小说中善恶报应的世俗迷信和迂阔陈腐的道德说教,而是完全坚持自己的生活观点,利用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来看待世界,评判士林,把严肃的写实和诙谐的讽刺结合起来。
塑造人物时,吴敬梓能秉持公心,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来进行讽刺,不虚美,不隐恶,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
在讽刺的手法上,吴敬梓往往借喜剧性的情节,揭示悲剧性的内涵,令人笑中带泪,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效果。
在描写的过程中,小说词义婉曲,叙述含蓄冷静,常常是用白描的笔触,“不尚夸张,一味写实”,让生活的真实来显现讽刺的力量。
鲁迅先生用“戚而能谐,婉而多讽”,来概括其艺术风格,的确十分恰当。
清代科举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
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
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
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
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
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
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
23《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23《范进中举》导学案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作用。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把握作品的主题。
2课时1.自读课文我把课文读了()遍,读通了课文。
我能概括出这个故事的梗概。
2.查一查,记一记,测一测。
《范进中举》选自《》,是我国代一部长篇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和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作者是,字,号。
3.读一读,写一写,测一测。
(生字词读两遍,不出示答案找同学读,然后再读两遍,写一遍。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带挈.(qiè)相.公(xiàng)行.事(háng)星宿.(sù)B.腆.着(tiăn)解.元(jiĕ)痴.心(chī)簇.拥(cù)C.报帖.(tiĕ)拙.病(zhuō)踱.步(dù)心窍.(qiào)D.兀.自(wù)桑梓.(zĭ)侥.幸(jiăo)作揖.(yī)4.读课文,不懂的,注释没有的,画下来。
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提交全班。
然后记一记。
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A.带挚:提携。
B.唯唯连声: 不敢说话。
C.浑家:妻子。
D.拙病: 奇怪的病5.文中关于人的称谓有很多,请画出来,理解理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属于敬辞的一项是( )A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
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 B .范进道:“高邻..,你晓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这鸡去救命,为甚么拿这话来混我?” C .报录的内中有一个人道:“在下..倒有一个主意,不知可以行得行不得?” D .听见中了,方敢伸出头来说道:“诸位请坐,小儿..方才出去了。
”▲默读——感知内容《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分别用四字短语填空。
再思考一下全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
屠户贺喜(1)中举前 (1-2) ( )(2) ( )顺序 范进发疯(3-5) 中举后 (3-12) ( )(6-9)( )(10-12)2.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是截然不同的,请同学制作一张表格,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变化,并说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众生相。
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范进中举导学案
及答案
小编整理了《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希望对于同学们《范进中举》的学习和老师们对《范进中举》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有所帮助和裨益,
赶紧一起来分享吧~
《范进中举》教案并导学案
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
文章中心。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3、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残害和社会的世态炎凉。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重点:1、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及讽刺艺术。
2、概括人物的性格。
教学难点:1、分析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原因。
2、理解张乡绅与范进对话的作用。
更多关于《范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的内容请点击下载》》》《范
进中举》教案及导学案。
第23课《范进中举》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23.范进中举素养目标1.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体会文中白描、对比和夸张写作手法的魅力。
3.通过探讨范进中举后发疯的原因,感悟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第1课时◎重点:把握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情境预设“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就是封建科举制度给读书人带来的状态。
古时候,自从有了科举考试,“金榜题名”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因为由此不仅可以平步青云,而且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讽刺小说《范进中举》,共同感受一下围绕范进的中举之路而发生的故事。
·导学建议·播放《范进中举》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知范进的形象。
观看时,提醒学生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情等。
【预习导学】【走近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代表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
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以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及讽刺因热衷功名和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为主题。
背景介绍:封建王朝发展到清朝,人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热衷功名,甚至为此不择手段。
吴敬梓出身望族,曾祖父和祖父两代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康熙六十一年,吴敬梓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治理生计,过着挥霍的浪子生活。
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维持生活。
乾隆元年,他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到了晚年,吴敬梓常常饥寒交迫。
个人经历令吴敬梓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因看透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由此写下《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导学案答案
一、zhòng yī zhuó zhuō xiàng qiè huì zǐ cuìDǎo xǐng zuàn jiè tiǎn二、1.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1段):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9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0~11):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2. 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3.运用了动作、语言、外貌等描写,结合书本举例。
作用: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4.小说运用对比手法,运用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通过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5.没有。
表现了众乡邻对权势者或敬畏或滔媚,对不幸者冷酷无情,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6.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7. 答案示例:讽刺。
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
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
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①对比: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②夸张: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③细节描写直接写实: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
前后对比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
23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 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课堂(统编版)(学生专用)
功名富贵,总把流光误——第23课《范进中举》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的相关知识,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感知人物形象,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体会讽刺小说的特点。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故事情节。
2.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夸张、对比手法)。
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把握作品的主题。
【学习过程】预习案1.作家作品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又字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滁州全椒县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代表作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一部带有开创意义的杰作,奠定了中国讽刺小说的基石,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地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2.故事背景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
小说描写广东学道周进上任后主考南海、番禺两县的童生考试,其中就有范进。
范进当时已是54岁了,从20岁到54岁,他整整考了35年。
当花白着胡子的范进坐在考场里,引起了周进的怜悯,因为范进与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
周进最初考了许多年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最后他做生意的一个朋友替他捐钱买了一个秀才资格,他才得以考上举人,最终考上进士。
正因为如此,他才对范进格外关照,结果范进在童试中考上第一名秀才,紧接着在乡试中考了第七名。
3.给文中生字加注音,注意古白话文和现代汉语的区别,理解下列词语。
进学:中举:作揖:见教:高邻:桑梓:唯唯连声:狗血喷头:万贯家私:4.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是指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的导学案及答案【篇一:范进中举导学案(学生版)】《范进中举》相关文字资料一、关于作者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后来又自号秦淮寓客,晚年称文木老人。
安徽省全椒县人,清代小说家。
曾祖辈“兄弟五人,四成进上”,“五十年中,家门鼎盛”。
到他祖父以后,家道开始衰落。
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做过江苏赣榆县的教谕,为人方正,后丢官回乡,抑郁而亡。
父亲死后不到十年,他便把家产变卖一空,受到亲族奚落,“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那年春天,他离开全椒,移家南京,住在白板桥西的秦淮水亭,生计艰难,后来不得不靠卖文和亲友的周济过活,但写下“富贵非所好”、“贫贱安足悲”的诗句,始终不向贫困低头,不向高官显贵乞食。
36岁那年,安徽巡抚赵国麟推荐他上北京应“博学鸿词”科的廷试,他坚决“以病辞”。
乾隆皇帝南巡,士大夫都去夹道拜迎,只有他“企脚高卧向栩床”,表现出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
吴敬样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举做官的道路。
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生了深刻的矛盾。
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
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取士,恨如仇敌。
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吴敬梓的著作没有全部流传下来,除了《儒林外史》,仅存《文木山房诗文集》四卷和《金陵景物图诗》二十三首。
二、关于作品《儒林外史》成书于乾隆年间,作者五十岁以前。
这部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刻画了一百多个人物,但并无一中心人物作主干,是连缀很多故事而成的长篇小说。
可是全书却有一个中心思想,这就是通过对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完整版)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十七范进中举一、目标导航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环境:故事情节:(5)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1.感知文本。
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揭露。
四、课堂练习(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zhuō)_____ (pú)_____萨(wù)_____自桑(zǐ)(二)选词填空。
《范进中举》导学案及答案
《范进中举》导学稿主备人:董彬审核人:巴建波主讲人:时间:【教学内容】: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学习目标】:1、掌握字词和文学常识。
2、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3、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4、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过程】:两课时一、自主预学【知识链接】走进作者——吴敬梓,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
他出身于地主家庭,早年热衷科举,但一直未中举人。
考场失意,家庭变故,使他在与官僚士绅交往中看透了封建科举制度,这些对他创作《儒林外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林外史》是古典长篇章回体讽刺小说。
是吴敬梓的代表作。
全书故事情节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即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语言准确、精练而富于形象性,讽刺手法尤为突出。
它可与意大利薄加丘、西班牙塞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有关科举考试:1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
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实行,到清明光绪二十七年(1906)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2、科举考试的两个阶段(1)初级考试—童试、岁试、科试。
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岁试选拔,合格者称生员,生员经过本省各级考试合格者称为秀才(相公)。
(2)正式考试—乡试、会试、殿试①乡试—每三年在省城考一次,秀才参加,及格者称举人,有资格做官。
第一名称解元,第2—10名称亚元。
②会试—乡试后第二年在礼部考,举人参加,及格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后一般要复试。
③殿试—由皇帝主诗,贡士参加。
中考者皆称进士,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合称三鼎甲。
第二甲第一名称传胪。
范进中~1
范进中举导学案答案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中举前中举后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范进借钱范进发疯屠户治疯乡绅拜访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胡屠户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一一“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一一“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一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一一“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道貌岸然老奸巨滑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10、、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七范进中举一、目标导航1.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3.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二、自主预学(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①作揖()②星宿()③攥着()④腆着()⑤斋公()⑥行事()⑦带挈()⑧绾了()(2)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节选自第回,作者是朝的。
他写的这部书是体的长篇讽刺小说,共回,主要描写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揭露的腐朽。
(3)《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找出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故事情节。
主要人物: 环境:故事情节:(5)疑问摘要:三、课堂互动探究1.感知文本。
交流讨论“预习导学”部分的知识点。
并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感情充沛。
2.合作探究。
(1)范进中举前后自身境况有怎样的变化?他得知中举的消息后为什么会发疯?(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你的理由。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你觉得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
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5)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拓展延伸:请用《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
(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三)总结课文。
课文运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刻画了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典型形象,尖锐地抨击了,揭露。
四、课堂练习(一)根据注音写汉字。
笨(zhuō)_____ (pú)_____萨(wù)_____自桑(zǐ)(二)选词填空。
1. 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A. 跌 B. 歇 C. 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2. 弟有空房一所,就在东门大街上,三进三间,虽不 (A. 漂亮 B. 华丽 C. 轩敞),也还干净,就 (A. 给 B. 送 C. 借)与世先生;搬到那里去住,早晚也好 (A. 看望 B. 请教 C. 留心)些。
3.屠户把银子(A. 拿 B. 捏 C. 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 (A. 伸 B. 舒 C.张)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范进道:“……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屠户连忙把拳头(A. 收 B. 缩 C. 放)了回去,往腰里(A. 揣 B. 塞 C.放)……(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唯唯连声:2.你不看见城里张府上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一个个方面大耳?万贯家私:3.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
”尖酸:(四)课内阅读。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
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针、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
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
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予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1.选段中除了描写范进外,还描写了老太太、娘子、报录的、邻居等人,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
”这句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3.“好了!我中了”这句话道出了热衷功名的范进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呢?4.范进为什么会喜极而疯?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拓展阅读那盆水仙花上学期我到横河村小支教。
那天正在上课,突然,隔壁教室里传来了李老师愤怒的呵斥声:“你又来了,出去!出去!”很多学生也跟着喊。
嘈杂声影响了我的课堂,我连忙打开教室门,只见李老师正连拉带拽地把一个老头推出教室。
老头六十来岁,满身邋遢,拖着个大麻袋,傻笑着一步一顿地离去。
课后,李老师告诉我,老头子是本地的孤寡老人,脾气古怪倔强,不管你上没上课,常常旁若无人地闯入教室乱找乱动,把垃圾桶翻得一片狼藉。
正说着,我班有个学生跑来,“杨老师,快,快去,陈业被那老头打了!”当我赶到时,陈业已被老头推倒坐在地上哭喊着:“还我……我还没喝完啊,臭老头!”原来老头盯上了他手中的饮料瓶,没等他喝完就抢去了,在他眼里,能卖的垃圾简直就是“宝”。
校长也赶来了,一边骂一边把老头踉踉跄跄地推出了校门。
几天后,我班正在朗读课文。
“嘭”的一声巨响,教室门猛地被撞开,大家吓了一跳。
(1)一看,又是那老头。
一手拖着麻袋,一手紧攥拳头,朝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大摇大摆地走去,那架势随时等着反抗我来推他。
“臭老头,出去!”“臭老头,快出去!”很多学生异口同声地喊着,整个课堂一片喧哗。
当老头走近我时,我出人意料地让开了道,并向学生作了个安静的手势。
“继续朗读吧,不要打扰老爷爷捡东西了!”我平静地说。
犹豫间,琅琅书声又逐渐响起。
我们反常的举动让老头有些发愣。
他从垃圾桶里翻出了几个饮料瓶后,竟加快了脚步往外走,饮料瓶掉出了一个也不知道。
我捡起来送到他手中,他疑惑地看了看我……又过了几天,我正在上课,教室的门又突然被推开,(2)老头刚探进半个身子,一看是我,竟缩了回去,还轻轻地带上了门离开了。
我们发现老头和以前都不大一样了!我问学生:“老爷爷为什么会变了呢?”“我知道,因为前几天老头子没有被老师推出去。
”“杨老师没骂他,还帮他捡瓶子!”陈业若有所思地说,“老头……老,老爷爷好像知道杨老师对他好!”我说道:“老爷爷一个人孤零零的,每天起早贪黑到处捡破烂不容易呀,老师有个办法可以帮帮他:大家平时把丢弃的那些废品专门放进一个袋子收集起来,送给老爷爷,谁愿意负责这件事?”“我愿意!”“我也愿意!”……好多学生都争着说。
没想到陈业也抢着举手,我把这件事交给陈业负责。
从那以后,我班无论上什么课,老头子再也没有闯进教室了。
临近期末的一天,我一进教室就看见讲台上多了一盆水仙花,我惊讶地问:“这花是哪位同学放在这里的呀?”陈业兴奋地说:“老师,花是老爷爷从菜市场买来的,他让我带到教室摆在讲台上,说是谢谢同学们,谢谢您呢!”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那节课上得特别开心。
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过去了。
暑假里我又被临时通知回到原单位。
教师节那天,遇到了李老师,我问起老头子的事。
李老师说:“他死啦。
”“啊,怎么死了呢?”我很是惊愕。
“暑假里,他跳入水中救上了一个小孩,自己却因体力不支被淹死啦。
听村里人说老头也不怎么会游泳。
”李老师补充道,“对了,他救的小孩就是你班的陈业……”我听着,心里酸酸的,竟有些想流泪,朦胧间眼前就浮现出了那盆水仙花……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方框内写出相关的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6个字)。
老头闯课堂→“我”善待老头→同学帮老头→→2.小说主要刻画了两个人物,你最欣赏哪个人物?请说明理由。
3.文中画直线的句子任选一句,请赏析句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4.文中划浪线句写到杨老师帮老头捡饮料瓶,此时老头心里会想些什么?请联系语境,描写老头的心理活动。
5.本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故事,,请简要分析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
五、课外作业整理导学案,完成作业。
《范进中举》参考答案二、预习作业:(1)①yī②xiù③zuàn ④tiǎn ⑤zhāi ⑥háng ⑦qiè⑧wǎn(2)《儒林外史》三清吴敬梓章回五十五知识分子科举制度(3)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清朝小说家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
(4)主要人物:范进、胡屠夫、张乡绅等;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开端:范进被胡屠户训斥并借钱赴考。
发展:范进放榜当日因高兴而发疯。
高潮:范进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而清醒了。
结局:范进醒后众人对他的巴结。
三、课堂互动探究2、合作探究:(1)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
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本人态度——唯唯诺诺,老实巴交(p155),对胡屠夫的称呼(岳父——老爹),发疯的过程(层次感),很快与张乡绅打成一片,补充第四回有关内容。
他人态度(岳父、张乡绅、邻居))岳父: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社会原因: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是封建统治阶级用来禁锢人们思想,选拔驯顺的爪牙,借以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个人原因:范进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了举人。
几十年的痴情的追求,一旦功名到手惊喜得发了疯,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从病理学分析:范进多年屡试不第,中了秀才后又中举人,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所以神经受不了刺激,便发疯了。
这种发疯是一种心理变态的表现。
)(2)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②虚伪。
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
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的言行前倨后恭的表现:(先傲慢而后恭谦)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
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
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
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