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政治认同

合集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初探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育政治认同的课堂初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

政治认同是指个人对政治组织、制度和权威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在当今社会,政治认同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公民责任和义务的表现,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持。

而初中是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课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政治认同的关键课程。

本文将从政治认同的概念入手,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探讨该课程如何帮助学生培育政治认同。

一、政治认同的概念及重要性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政治组织、制度和权威的认同和支持程度。

它是公民对国家政治体制和国家发展方向的认同和支持,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之一。

政治认同涉及到国家、政府、法律等方面,是公民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政治认同的形成对于每个公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是公民责任和义务的表现,更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对于青少年来说,政治认同的培育尤为重要。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政治认同形成的关键时期。

青少年时期的政治认同形成会影响其未来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所以在这一时期培养正确的政治认同尤为重要。

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正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政治认同的重要课程。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在于其寓教于乐、生动有趣的特色。

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会生活中的道德、法治,增强道德法治意识,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法纪法规。

在教学内容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政治、法律、道德等多个领域,内容广泛丰富,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采用案例分析、游戏活动、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道德法治知识,增强政治认同。

道德与法治课程还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情境模拟、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参与感受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1. 引言1.1 初中生政治认同感的重要性初中生政治认同感是指学生对于国家政治体制、法律法规、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这种认同感不仅仅是对于政治事务的了解和支持,更是一种情感上的认同和归属感。

对于初中生来说,政治认同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认同感是培养学生的国民意识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都有着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和义务。

通过提升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共事务的意识。

政治认同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和认同国家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的认知、情感、道德和行为等方面。

政治认同感的提升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政治认同感的形成和提升对于他们的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深入的政治教育和引导,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认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从而健康成长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字数:309】1.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要性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信息素养、人文关怀、团队合作等方面。

这些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学生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创造更大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提升他们的竞争力和自信心。

拥有较高的核心素养意味着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具备一定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协作、解决问题并取得成功。

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政治认同作为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国家、政治体制、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培育政治认同的关键途径和培育政治认同的具体实践进行探讨,以期为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启示。

一、政治认同的重要性政治认同是一个人对国家和政治体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国家公民意识形态的核心。

政治认同影响着个体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中职学生中,培育良好的政治认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文明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

培育中职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

二、培育政治认同的关键途径1. 加强政治教育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

政治教育应当把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注重融入时事热点和国家政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国家、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态度。

政治教育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家意识,增强学生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途径。

中职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红色传统教育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热爱祖国,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伟人事迹,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感,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引导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示范作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是中职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重要宣传者和引导者。

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注重自身政治认同的塑造和提升,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和态度,做学生的政治认同的引领者和示范者,以此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认同。

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提升初中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逐渐形成、认知能力逐渐提高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政治意识逐渐形成和认同感逐步增强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阶段,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以及学校与家庭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一些具体措施,以期能够为广大中学教师和家长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政治教育是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感的关键。

政治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被边缘化的学科。

在政治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国家政治发展的基本情况,提高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认同感。

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学生学习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

学校在政治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荣誉感。

通过这些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环境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社会,保护环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环境素养。

学校在素质教育中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忧患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学生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通过这些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全面素质。

学校与家庭合作是提升学生政治认同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两者的合作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论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政治认同

论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增强政治认同

论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及增强政治认同的途径摘要: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归属感,提升公民政治素质、坚定公民政治信仰的需要.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政治稳定;途径一、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何谓政治认同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学一书中,在对城邦政治的合法性进行分析时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进而他又指出:“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还是“愿意维持其政”,都是在表明人们对政治的一种认同状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指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由此可知,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归属感,既表现为对由政府、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方式等所构成的政治系统及其政治统治状态的信任、理解、赞同和支持,也表现为对为政治系统奠基的政治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的信念和信仰.简言之,政治认同就是人们对政府或政权及其意识形态体系的信任或信仰.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现象,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也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基础.一、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任何政权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竭力加以证明和维护的重要问题.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当大多数民众认为政府实施统治是正当的,也就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时候,民众对政府的统治会自觉加以服从.对统治者而言,合法性意味着“统治的权利”,即权威性;对被统治者而言,合法性则意味着自愿接受统治者的统治与治理,即自愿性.两者归结到一起,政治合法性都指向被统治者的政治认同.因而,政治系统要获得政治合法性,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二、政治认同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政治认同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政治稳定是每一个政治体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这种意愿即政治认同.政治统治应该符合民意,而民意实质上就是公民的一种政治认同情感.政治统治除了需要制度、法律等,同时还必须获得公民广泛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说明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能起到深度支持作用.1、政治认同的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的关系.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认同、疏离和对抗.从政治认同的程度或状态分析,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与不认同.如果再细致的区分,它又分为高度认同、基本认同、虚假认同、低度认同、不认同等形式.对于政治共同体来说,政治认同的程度与范围关系到政治系统的持续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高度的认同可以使政治共同体的规则在公民群体间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遵守,使之在面对利益分化与资源整合的现实条件下,宽容对待差异,共同体验和谐.高度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统治的热情而又广泛的支持,但是在人类政治生活中,高度认同一般是不容易达到的,也是比较罕见的.在政治生活中,期待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全体一致,任何时候都是极为罕见的.因此,基本认同就成了政治认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认同形式.虚假认同或危机性认同是公民对政治认同度比较低的一种状态,其中政治冷漠是危机性认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政治冷漠是指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情感.政治不认同即政治系统的成员对该政治系统根本不支持的问题.政治认同度高低是政治稳定的感应器和风向标,政治认同度对政治发展具有一种评价预警功能.人们对政治系统看法,是政治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中,看法或政治感情的状态,也许是对其政治系统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测试.2、政治认同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虽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但不是无条件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政治认同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区分.政治认同的内容可分为健康或不健康的内容,所谓健康的内容是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公民认同健康的内容属于理性认同.所谓不健康的内容是不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而公民认同不健康的内容则属于盲目认同或盲从.另外,政治认同主体本身也有一个数量问题,政治认同的类型可分为少数人的认同与多数人的认同,多数人的认同一般被称为民意.但是,被称为民意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可能出现托克威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例如,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政府就是符合了当时所谓的“民意”,在大多数公众高度政治认同情况下而“合法”上台的.“政府只建立在民意之上;这个原则既应用于最自由和最得民心的政府,也应用于最专制和最渎武的政府.”因此,我们对待政治认同问题要进行深入地思考,不仅要看到政治认同的量,而且还要看到其质的内容.3、政治认同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稳定有静态与动态、刚性与柔性之分,而动态与柔性的政治稳定才是高质量的政治稳定.从政治认同产生形式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消极认同是在制度和权力等外力强制作用下产生的,消极认同即服从,而服从是在外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是在不可抗拒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它是一种不情愿的或不自觉的顺从,而顺从可能是个人或整个群体纯粹出自机会主义的结果,是一种虚情假意的奉承,也可能出自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言听计从,也可能由于个人的软弱和束手无策,不可避免地加以忍受的结果.消极认同作用下的政治稳定是表面层次的,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政权崩溃等剧烈的社会不稳定的出现,这是因为政治认同具有潜隐性.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它往往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有时候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政治认同有时还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政治认同有虚假认同等多种形式,人们从外观也很难察觉或捕捉到,只有透过各种各样纷杂的表象才有可能发现公众内心的那份政治情感.积极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积极认同即自觉认同.积极认同也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心理认同,积极认同的对象则是权威.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衡量政治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工具,公民的政治认同本身就是一把标尺,在不同时代去衡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如果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方式等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二、增强政治认同的途径增强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归属感,提升公民政治素质、坚定公民政治信仰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一、加强经济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因而,经济的发展对政治认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源泉.邓小平对此明确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1、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民众政治认同度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反对公有制为主体、鼓吹私有化,否则将使社会的性质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危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2、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3、要推动政府角色的调整和转变.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而使市场经济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2、必须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要破除官员考核标准的“唯GDP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方面存在着“唯GDP主义”的倾向,导致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重复盲目建设、资源严重浪费、收入分配失衡、发展难以持续等种种不良后果.因而,要破除官员考核标准的“唯GDP主义”,确立能够提高民众幸福感和政治认同的官员考核新标准.2、要重视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3、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4、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二、加强民主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实现充分的民主政治,既是民众政治认同的现实体现,同时也是民众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因而,在政治方面,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政治参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消除各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以构筑民众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次把国家的一切权力交由人民掌握,从制度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政治体制还不完善,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腐败问题还严重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1、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时俱进地拓展人民当家作主的渠道,扩大民众政治参与,实现我国民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法制化.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必须扩大民众的政治参与,但如果没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的规范与约束,民众的政治参与最终可能会落空.2、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权力过分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因而,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当代中国,构筑民众的政治认同,除了需要物质基础和政治保障外,还离不开一定的思想理念基础,而这需要通过实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是政治合法性或政治认同的重要基础和来源.统治阶级要维持统治,必须加大传播主导政治思想,灌输主导政治价值观念的力度,实现与社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的大众化,深化民众对政治统治、社会制度、政治秩序的认同和支持,从而构建起政治认同的理念基础.在当前条件下,为增强民众的政治认同,必须建立健全并贯彻执行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一系列制度,如法规保证制度、领导与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财政支持制度、传媒宣传制度、考核评估制度等.马克思主义强调自己的全部理论都是来自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最终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加强唯物史观的群众史观教育.一方面,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而言,要通过加强群众史观的教育,使领导干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形成正确的群众观与权力观;另一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要通过加强群众史观的教育,树立历史主体观念,进而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理念.四、加强社会建设:营造政治认同的良好社会环境当代中国,构筑民众的政治认同,还需要通过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营造民众政治认同的良好社会环境.“民生”即“人民的生计”.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政府应该履行的最基本责任.民生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直接关涉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到民众的政治认同.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1、在初次分配中不断提高劳动者报酬的比例,落实最低工资制,真正做到劳有所得,劳有应得.2、在二次分配中提高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劳动者比重,逐步形成向中低收入劳动者群体倾斜的分配机制.政府应通过运用财税金融杠杆和国有资源,调节初次分配差距过大的现象;通过减免和调整税费让利于民,并促使企业形成提高劳动者报酬的税收激励机制;推进和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进一步优化个人所得税制设计,通过转变税制模式、完善税制要素、调整征管方式等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抑制高收入过快增长、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和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从而有效调节收入分配.3、要坚决扼制垄断行业的垄断性收入过高过快增长的现象.政府要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1、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拓宽社保投资渠道,增加包括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在内的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数,逐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一体化”.2、对就业困难人员或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员给予特殊和适度的救济和补偿,使劳动者在就业、失业、养老状态下,以及患病、工伤、生育等特殊情况下,都得到社会保障.3、加强社会保险管理机构建设,推进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3、要针对当前不同就业困难群体采取不同积极政策.1、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安排.政府要通过继续加大从基层选拔公务员的力度、完善社会保险的接续办法、简化毕业生的就业程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切实解决像薪酬待遇、社会保险、户口档案、职称评定等实际问题,畅通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到中西部地区、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渠道;强化服务培训,创造更多适合毕业生特点的就业岗位.2、要统筹做好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政策和帮扶措施,尤其是要畅通劳动者在不同地区之间、不同主体之间、不同层级之间自由流动的职业通道.3、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等,解决民众所普遍关注的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问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参考书目1美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84.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认同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认同

政治学概念知识: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于其所属的政治实体(例如国家、政府、政治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归属感。

它包括了认同自己所属的政治实体、对该实体的价值观和权威的认同,以及对该实体所共有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认同。

政治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人和群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是政治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一、政治认同的形成政治认同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它受到了个体的家庭、教育、社交圈子和媒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家庭是政治认同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化环境,家庭成员对政治实体的认同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政治认同。

其次,教育系统也对政治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和政治责任感的重要渠道,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引导学生对政治实体的认同。

再次,社交圈子也会对政治认同产生影响,朋友、同事和社会团体等社交网络中存在的政治观点和价值观会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个体的政治认同。

最后,媒体也是塑造政治认同的重要因素,政治新闻、宣传片和社论等媒体内容会对公众的政治认同产生直接影响。

除了社会化因素外,政治认同的形成还与个体的个人经验和情感有密切关系。

个人对政治事件的亲身经历、对政治领导人的情感认同,对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情感认同等都会影响政治认同的形成。

二、政治认同的种类政治认同可以分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意识形态认同等不同类型。

国家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所属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包括对国家的法律制度、领导人和国民精神等的认同。

民族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所属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包括对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民族性格等的认同。

意识形态认同是指个人或群体对特定意识形态(例如共产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认同和归属感,包括对其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和实践成果等的认同。

在当今的世界政治环境中,由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政治认同的种类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例如,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民族多元化的挑战,民族和宗教等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日益凸显;另外,由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意识形态认同也日益多元化,各种不同的政治理念和制度模式都在不同地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试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养途径

试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养途径

试论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培养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政治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今中国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政治认同素养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政治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包括对国家、政府、法律、宪法和公共利益等的认同。

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认同素养,对于锻造一支忠诚、有责任感、有担当的政治骨干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方面探讨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政治思想意识是培养政治认同素养的第一步。

在思想政治学科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增强政治认同意识。

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课程,如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让学生系统学习政治思想理论。

学校也可以举办一些政治思想意识的主题演讲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政治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观念。

二、加强政治教育的实践性除了理论学习,政治教育还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政治认同素养。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深入了解国家政治体制和政府工作情况,使学生亲身感受国家政治的发展状况。

学校还可以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民生问题,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军营等地方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增强政治认同感。

三、注重学生的政治情感教育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还需注重情感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一些具有感染力的政治教育活动,如政治主题的文艺演出、政治主题的校园宣讲等,通过艺术和情感感染,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家政治的伟大、光荣和庄严,增强政治认同情感。

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政治文化教育活动、政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国家政治的自豪感和自信感,激发学生对国家政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四、强化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思想政治学科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还需要强化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以道德与法律为主题的讲座、政治实践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形成对法律和制度的尊重和遵守。

培育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科素养

培育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科素养

培育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科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政治认同的培育问题,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科素养。

政治认同学科素养是指中学生对政治认同的程度和理解,以及其对政治学科的素养和认知水平。

培育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科素养,既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也是提高社会和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需要。

下面将从培育政治认同和增强政治学科素养两方面,探讨培育中学生的政治认同学科素养的重要性和方法。

一、培育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公民对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所持的认同态度。

培育中学生的政治认同,首先要从激发其对国家和政治的热爱和认同出发。

政治是国家的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唯有认识到政治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出对政治的认同。

在中学生中培养政治认同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对国家的教育。

学校在教育中要充分展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成就,让中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家的伟大和政治的重要性。

可以通过学校组织一些政治参观活动,如参观国家机构、政府部门等,让中学生亲身感受国家的政治魅力,激发其对国家和政治的认同。

培育政治认同还需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政治体制和价值观。

政治体制是国家的基本制度,而政治价值观则是评价这些制度的标准。

在培育中学生政治认同的过程中,要引导中学生正确看待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理解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要让中学生了解不同政治体制和价值观的优缺点,让他们具备辨别政治体制和价值观的能力,明白自己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政治体制和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认同。

二、增强政治学科素养政治学科素养是指学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以及其对政治学科知识的应用和价值判断能力。

增强中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重视政治学科知识的教学。

政治学科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解政治学科知识,才能够形成对政治的认同。

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在教师要注重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的教授,让学生深入了解政治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发展趋势。

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

论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自身政治身份和政治归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基础,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中职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文将从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涵、培养途径和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内涵政治认同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道德品质:政治认同不仅是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更是一种道德品质。

一个有政治认同的人应该具备爱国主义情感和公民责任感,要有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与责任感,要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社会和谐稳定而努力奋斗。

2.法治观念:政治认同也包含对法治的信仰和维护。

一个有政治认同的人应该具备法治观念,遵纪守法,积极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同时能够自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3.文明素养:政治认同还应该包括一种文明素养。

一个有政治认同的人应该具备文明素养,尊重他人,善良待人,遵循社会公共秩序,维护社会和谐。

4.社会责任:政治认同还包括社会责任意识。

一个有政治认同的人应该具备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在面对社会问题和需求时,能够主动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5.国家认同:政治认同的最核心的素养是国家认同。

一个有政治认同的人应该具备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一员,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这些素养是中职学生养成的基础。

下面将针对这些素养,探讨如何在中职思想政治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二、培养途径1.学科知识教学:中职思想政治学科可以通过教学生学习国家和社会相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制度、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感。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一)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一)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一)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引言在高中阶段,政治认同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治认同既是个人对于政治观点和价值观的了解和认同,同时也是个体与群体之间建立联系和共识的重要桥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

增强公民意识高中阶段的政治认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

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和参与政治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国家的政治体制、法律法规和公民权利等内容,从而明确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

•学习政治知识,如宪法、法治理念等,有助于培养学生尊重法律的观念。

•参与政治活动,如模拟选举、社区服务等,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塑造个人价值观政治认同还有助于学生塑造自己的个人价值观。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同感会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而政治认同则可以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于不同政治观点的思考和比较,学生能够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念。

•学生可以通过对不同政治观点的学习和辩论,形成全面客观的判断能力。

•政治认同的形成还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人权和民主自由的珍视。

培养社会责任感政治认同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非常重要。

政治认同不仅仅是对于政治观点的认同,更是对于社会公益、社会发展的认同。

通过对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深入了解和思考,学生能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进而培养起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认同的形成可以激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关注,从而为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结论在高中阶段,政治认同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增强公民意识、塑造个人价值观和培养社会责任感,政治认同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更是培养优秀公民的基础。

因此,高中学校和家庭应该共同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政治教育和参与机会,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

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现状及提升对策目前当代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7、18岁至22、23岁,正值人生的重要时期,此刻的思想认同决定了未来的一生,也可谓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他们的政治认同表现使通过一系列具体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取向来体现的,包括队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执政党及其政策的支持、对公职人员的评价、对政府地信任度等。

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主要包含了对政治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认同,体现在行为上使对政治活动的支持和服从。

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整体上呈现出的是积极健康的态势,绝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理论主导政治文化持认同态度。

尽管如此,仍有部分大学生受国内外复杂政治形势的影响,狭隘地比较中西方的政治体系,导致对于政治体系出现虚假认同、低度认同甚至是不认同的趋势。

作为一名沈阳药科大学的大一新生,总感觉国家层面的问题离我很遥远。

国家民族认同不应该只是空乏的定义,而是应该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身处在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名族56朵花,国家就如一个大家长,守护着无数炎黄子孙。

首先,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是并存、相容,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国才有民族,各民族的繁荣富强亦构成了国家。

但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有矛盾和对立的一面。

我国既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又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一体多元中华文化的国家。

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既有同质性的内核与纽带相统一,又有异质性的因素相排斥。

这种复杂的情况要求我们在文化认同构建过程中,必须准确妥善地处理好一些重要关系。

为了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国家应该大力发展经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奠定物质基础;并且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提高政府绩效,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政治保障。

在社会方面,各大学校应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感的提高;重视网络作用,充分利用网络积极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及出路【摘要】中国的政治认同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包括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的冲突、民众对政治制度认同度不高、少数民族认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问题以及缺乏公民意识教育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升整体民族认同,建立多元共识,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

只有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让民众更好地了解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才能实现政治认同的建立与提升。

这些努力将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实现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的突破与进步。

【关键词】关键词:当代中国政治认同,挑战,重要性,传统价值观,现代化,民众认同度,少数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整体民族认同,多元共识,政治稳定,社会发展。

1. 引言1.1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面临的挑战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化之间存在冲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传统价值观念与现代化的理念之间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碰撞。

传统社会主义思想与西方民主制度之间的对立,使得中国人民在政治认同上面临困惑和矛盾。

民众对政治制度的认同度不高。

尽管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但政治体制却并未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党执政导致政治权力高度集中,限制了民众的政治参与和表达意见的自由,造成了政治认同的脱节。

少数民族在政治认同上存在问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因此在政治认同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和摩擦。

加强少数民族的政治认同,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需要通过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升整体民族认同等措施来解决。

只有在建立多元共识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的目标。

1.2 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政治体系、政府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一个国家中,政治认同可以促进社会的团结和稳定,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多样化文化和民族的国家中,政治认同更显得至关重要。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
引言
高中阶段是人们政治认同形成的重要时期,政治认同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

意义
1.身份认同:高中阶段政治认同有助于个体形成对自己国家、社会
和文化的身份认同,增强国家凝聚力和归属感。

2.道德判断:政治认同塑造了个体对价值观和道德的判断,有利于
塑造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

3.社会参与:政治认同鼓励个体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了解政策、
投票选举,有助于实现公民责任和参与度的提升。

作用
1.政治参与:高中阶段政治认同激发个体的政治参与意愿,积极参
加政治活动,表达个人声音,推动社会变革和改良。

2.社会影响:政治认同对个体的言行和态度产生影响,形成舆论倾
向,推动社会的观念变迁,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文化传承:政治认同对国家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起到保护和传承的
作用,帮助新一代理解和继承社会文化遗产。

总结
高中阶段政治认同的意义和作用是多维度的,既关系到个体的身份认同和道德判断,也与社会参与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

政治认同有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公民责任和参与度的提升,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高中阶段应加强对政治认同的培养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注意:本文为AI生成,仅供参考。

专家讲座对政治认同素养提升的建议

专家讲座对政治认同素养提升的建议

专家讲座对政治认同素养提升的建议政治认同素养是指个人对政治体系和政治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它是个人政治意识和政治参与的基础。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下,提升政治认同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几条建议:
1. 多元化的政治信息获取: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需要有广泛的政治信息获取途径。

个人应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政治信息,如阅读政治新闻、听取政治演讲、参与社交媒体等,从而获取多元化的政治信息,增强政治认同素养。

2. 批判性思考和评估:政治信息的获取并不足以提升政治认同素养,还需要具有批判性思考和评估的能力。

个人应该对所获取的政治信息进行理性思考和分析,评估其可信度和价值,从而形成自己独立的政治判断和立场。

3. 增强政治参与意识: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需要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

个人应该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如选举投票、参加政治组织、发表政治观点等,从而加深对政治体系和政治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4. 了解国际政治环境: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国际政治环境对提升政治认同素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个人应该关注国际政治事件和趋势,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体系和政治文化,从而拓展政治认同的视野和境界。

5. 掌握有效的政治表达技巧:政治认同素养的提升也需要掌握有效的政治表达技巧。

个人应该通过阅读、学习和实践,掌握有效的政治表达技巧,如演讲技巧、写作技巧、社交媒体传播技巧等,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增强政治认同素养。

综上所述,提升政治认同素养需要有多元化的政治信息获取、批判性思考和评估能力、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国际政治环境的了解和有效的政治表达技巧等方面的支持和努力。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当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及问题
政治认同现状:大学生对国家的 政治制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
等方面有较高的认同度。
影响因素:家庭背景、教育环境、 社会舆论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
的政治认同。
A
B
C
D
政治认同问题:部分大学生对政 治知识的了解不够深入,政治参 与度不高,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培育路径: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 与意识,培养他们的政治信仰和
政治情感:大学生对政治事件、 政治人物的情感倾向
评估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 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估
政治认同度:大学生对国家、 政府、政党的认同程度
政治知识水平:大学生对政治 理论、政治制度、政治历史的
了解程度
政治行为:大学生在政治生活 中的实际表现,如投票、参与
政治活动等
评估结果:根据评估指标和体系,对新 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路径的效果进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现 状及培育路径研究
Contents
目录
01.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现状
02.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培育路径的重要性
03.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培育路径的构建
04.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培育路径的实施措施
05.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培育路径的效果评估
06.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 培育路径研究的结论和 建议
Part One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 认同现状
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
问卷设计:包括政 治认知、政治情感、 政治行为等方面的 问题
数据收集:通过线 上线下渠道收集大 学生的政治认同现 状数据
数据分析:采用统 计分析方法,对数 据进行整理、分析 和解释

基于时政教育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思考

基于时政教育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思考

基于时政教育中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思考时政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提高政治意识的重要途径,而政治认同素养是时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政治认同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政知识、了解国家政治情况的过程中,形成对国家政治体制、国家领导人和国家发展方向的认同和支持。

在当今社会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愈发重要,对于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和统一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时政教育的重要性、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途径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培育政治认同素养中的作用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时政教育中政治认同素养的重要性时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使命。

而政治认同素养是时政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方针政策,进而形成对国家政治的认同和支持。

在当今社会中,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显得尤为重要。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对于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时政教育,学生能够深刻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形成对国家的认同和信仰,增强文化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有利于增强国民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

通过时政教育,学生能够了解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部署,形成对国家领导人和国家发展道路的认同和支持,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对于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时政教育,学生能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仰,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传播和实践。

以上种种原因表明,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是时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途径在时政教育中,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多种途径的配合和运用。

以下从多方面途径来讨论培育政治认同素养的方法。

1.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时政教育的时候,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讲解、讨论、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执政党政治认同的来源及强化政治认同的必要性

执政党政治认同的来源及强化政治认同的必要性
并 在政 治认 同 的基础 上 积极地 参 与政治 价 值追求 过 程 和政 治体 系 维护 的过 程 。可 以说 政 治认 同是政 治
统 治长 久 的前 提和基 础 。
二 、 治 认 同 的 来 源 政

政 治 认 同 的 含 义 来 源
关 于政 治 认 同 的涵 义 , 国内外 学 者 对 其有 不 同 的解 释 , 国学 者威 尔 特 ・A 罗 森 保 姆 在 《 治 文 美 . 政 化》 中对 政治认 同作 了 明确 界 定 :政 治认 同是 指 一 “ 个 人感觉 他属 于什 么政 治单位 ( 国家 、 民族 、 城镇 、 区 域 ) 地理 区域 和 团体 , 某些 方 面的 主观 意识上 , 、 在 此 是 他 自己的社 会认 同的 一部分 , 别地 , 些认 同包 特 这 括 那些他 感觉 要强 烈 效 忠 、 义 务 或 责 任 的单 位 和 尽 团体 。l 美 国学 者 阿 尔 蒙 德 在 《 较 政 治 系 统 : ”】 比 体 系、 过程 和政 策 》 中把政 治认 同归 于政 治文 化范 畴之 中, 他认 为政 治认 同是一 种政 治态 度 、 仰 和政治 情 信
治 认 同的逻 辑也 有 一 个 与 之 相适 应 的次 序 : 利 益 从 认 同到 制度 认 同再 到 价 值认 同 , 它们 之 间是 相 互 联
生 活 中产 生 的一种情 感 和意识 上 的归属 感 。在政 治
系、 相互 影 响 的 , 中 , 益 认 同是 政 治认 同逻 辑 的 其 利 起 点 , 度认 同是政治 认 同 的关 键 , 制 价值 认 同是政 治 认 同 的核 心 。 治统 治 的认 同 是一 种 心 理 上 的 的 [政 5
感 , 提 出 了 政 治认 同 意 识 和政 治 认 同感 等 问 题 。 并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也给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政治认同作为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纽带,既影响着个人对于政治事务的参与程度,又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因此,研究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理论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一、政治认同的概念政治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政治体系、政府组织结构和政治文化价值观的意识和情感态度。

它表达了个体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秩序的接受程度,同时也是政治社会化的结果。

政治认同是由政治社会化、政治参与和政治效能等多个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

二、当代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的特点1. 价值观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当代中国公民具有更为广泛和多元的价值观。

他们更注重个体权利、民主自由和公平正义,在政治认同上也更趋于多元化。

2. 制度认同与政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公民的政治认同与政府满意度存在较为密切的关联。

而政府的施政能力、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能力等因素都会影响公民对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

3. 城乡差异:在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中,城市公民与农村公民的政治认同具有较大的差异。

城市公民更多关注民主参与和权益保障,而农村公民更注重社会公平和基本保障。

三、政治认同的形成因素1. 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是个体政治认同形成的基础,它包括家庭、学校、媒体等社会机构的影响,以及政治社交网络和政治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作用。

2. 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对于个体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个体对民主自由和公平正义的追求也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3. 政府施政和公共服务:政府的施政和公共服务能力对于公民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

政府的能力提升和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增加公民对政府的认同感和满意度。

四、加强公民政治认同的建议1. 加强政治教育:提升公民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意识,加强公民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培养公民具有正确的政治认同。

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1. 引言1.1 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重要性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高中政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系统、科学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增强对国家和政府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对于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才能成为有志向、有担当的社会栋梁。

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

学生通过学习政治知识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更好地理解政治事件背后的本质和逻辑,形成较为完整和深刻的政治认同观念,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培养未来社会栋梁的重要途径之一。

1.2 研究背景高中政治教学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政治教育在高中阶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政治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对于高中生来说,政治教育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途径,更是培养政治认同素养的关键。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中生面临着各种信息的冲击和诱惑,政治认同的塑造面临着新的挑战。

深入研究高中政治教学对政治认同素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政治认同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社会责任感以及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对于我国未来的国家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高中政治教学的政治认同素养培养,可以为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培养具有国家感情的新一代公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的探讨,旨在为高中政治教学的政治认同素养培养提供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持。

1.3 研究意义政治认同素养培养是高中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

通过探讨政治认同素养培养的方法和评价,可以为提高高中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借鉴和参考。

政治认同的书

政治认同的书

政治认同的重要性政治认同是指个人对于特定政治理念、价值观、政治体制或政治家等方面的认同程度。

对于一个国家或社会来说,政治认同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政治认同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它可以形成一种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力量,推动国家的发展。

本文将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探讨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个人层面的重要性1.身份认同政治认同与个人身份认同密切相关。

个人的政治认同代表了一种价值观和信念的选择。

对于个体来说,政治认同是个人自我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形成自己的身份认同和个人价值观有着重要影响。

政治认同可以为个体提供归属感和自豪感。

2.意识形态的统一政治认同有助于个人对于特定政治理念和意识形态的统一。

当个人认同某种特定政治理念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并遵守相关政策和制度,形成集体共识。

而如果个体的政治认同差异较大,可能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稳定。

社会层面的重要性1.社会凝聚力政治认同在社会层面具有重要的凝聚力作用。

当社会中的大多数人程度相近的政治认同时,可以形成一种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大家将团结一致地为这个目标努力,从而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这种社会凝聚力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2.政治参与政治认同也与个体的政治参与紧密相关。

当个体深信某种特定的政治理念时,他们更倾向于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包括投票、示威抗议、参与政治组织等。

这样的政治参与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至关重要。

3.政府合法性政治认同还对政府的合法性产生深远影响。

当公民普遍认同政府的合法性时,政府可以更容易地推行政策并获得公民的支持。

相反,当政府的合法性受到普遍质疑时,将导致社会不满、动荡不安。

综上所述,政治认同在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个人层面,政治认同代表了一个人对于特定政治理念和价值观的选择,对个体的自我认同、意识形态统一至关重要。

在社会层面,政治认同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促进了政治参与,塑造了政府的合法性。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政治认同的构建,通过教育、宣传等方式加强政治认同的凝聚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及增强政治认同的途径【摘要】: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对社会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价值观念以及政治权力运作方式产生的一种肯定、接纳、赞同的情感体验。

它反映着人们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体现着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利益诉求。

建立高度的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归属感,提升公民政治素质、坚定公民政治信仰的需要。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合法性;政治稳定;途径一、政治认同的重要性何谓政治认同?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学》一书中,在对城邦政治的合法性进行分析时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

”进而他又指出:“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

”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还是“愿意维持其政”,都是在表明人们对政治的一种认同状态。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指出: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人们在一定社会中生活,总要在一定的社会联系中确定自己的身份,如把自己看作某一政党的党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规范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

这种现象就是政治认同”。

由此可知,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归属感,既表现为对由政府、政治制度及其运行方式等所构成的政治系统及其政治统治状态的信任、理解、赞同和支持,也表现为对为政治系统奠基的政治价值体系(或意识形态)的信念和信仰。

简言之,政治认同就是人们对政府或政权及其意识形态体系的信任或信仰。

作为政治生活的重要现象,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的基础,也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基础。

(一)、政治认同是政治系统获得合法性的基础政治合法性问题,是任何政权都必须予以高度关注并竭力加以证明和维护的重要问题。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统性或正当性。

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当大多数民众认为政府实施统治是正当的,也就是政府具有合法性的时候,民众对政府的统治会自觉加以服从。

对统治者而言,合法性意味着“统治的权利”,即权威性;对被统治者而言,合法性则意味着自愿接受统治者的统治与治理,即自愿性。

两者归结到一起,政治合法性都指向被统治者的政治认同。

因而,政治系统要获得政治合法性,其前提和基础就是要获得民众的政治认同。

(二)、政治认同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政治认同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政治稳定是每一个政治体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目标。

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这种意愿即政治认同。

政治统治应该符合民意,而民意实质上就是公民的一种政治认同情感。

政治统治除了需要制度、法律等,同时还必须获得公民广泛的心理和情感的支持。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说明了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能起到深度支持作用。

1、政治认同的程度与政治稳定呈正相关的关系。

人们对政治体系的态度可以分为三种:认同、疏离和对抗。

从政治认同的程度或状态分析,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与不认同。

如果再细致的区分,它又分为高度认同、基本认同、虚假认同、低度认同、不认同等形式。

对于政治共同体来说,政治认同的程度与范围关系到政治系统的持续与社会秩序的稳定,高度的认同可以使政治共同体的规则在公民群体间受到真正意义上的遵守,使之在面对利益分化与资源整合的现实条件下,宽容对待差异,共同体验和谐。

高度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统治的热情而又广泛的支持,但是在人类政治生活中,高度认同一般是不容易达到的,也是比较罕见的。

在政治生活中,期待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全体一致,任何时候都是极为罕见的。

因此,基本认同就成了政治认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认同形式。

虚假认同或危机性认同是公民对政治认同度比较低的一种状态,其中政治冷漠是危机性认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政治冷漠是指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是一种消极的政治情感。

政治不认同即政治系统的成员对该政治系统根本不支持的问题。

政治认同度高低是政治稳定的感应器和风向标,政治认同度对政治发展具有一种评价预警功能。

人们对政治系统看法,是政治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一个国家中,看法或政治感情的状态,也许是对其政治系统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测试。

2、政治认同内容制约着政治稳定发展走向政治认同虽可以促进政治稳定,但不是无条件的,政治认同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政治认同不仅有量的区别,而且还有质的区分。

政治认同的内容可分为健康或不健康的内容,所谓健康的内容是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公民认同健康的内容属于理性认同。

所谓不健康的内容是不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而公民认同不健康的内容则属于盲目认同或盲从。

另外,政治认同主体本身也有一个数量问题,政治认同的类型可分为少数人的认同与多数人的认同,多数人的认同一般被称为民意。

但是,被称为民意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可能出现托克威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

例如,二战时期的法西斯政府就是符合了当时所谓的“民意”,在大多数公众高度政治认同情况下而“合法”上台的。

“政府只建立在民意之上;这个原则既应用于最自由和最得民心的政府,也应用于最专制和最渎武的政府。

”因此,我们对待政治认同问题要进行深入地思考,不仅要看到政治认同的量,而且还要看到其质的内容。

3、政治认同形式决定着政治稳定的质量政治稳定有静态与动态、刚性与柔性之分,而动态与柔性的政治稳定才是高质量的政治稳定。

从政治认同产生形式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

消极认同是在制度和权力等外力强制作用下产生的,消极认同即服从,而服从是在外在力量的作用下发生的,是在不可抗拒力的作用下出现的,它是一种不情愿的或不自觉的顺从,而顺从可能是个人或整个群体纯粹出自机会主义的结果,是一种虚情假意的奉承,也可能出自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而言听计从,也可能由于个人的软弱和束手无策,不可避免地加以忍受的结果。

消极认同作用下的政治稳定是表面层次的,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政权崩溃等剧烈的社会不稳定的出现,这是因为政治认同具有潜隐性。

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它往往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有时候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

政治认同有时还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政治认同有虚假认同等多种形式,人们从外观也很难察觉或捕捉到,只有透过各种各样纷杂的表象才有可能发现公众内心的那份政治情感。

积极认同是发自人内心而自觉产生的,它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积极认同即自觉认同。

积极认同也大多属于理性认同、心理认同,积极认同的对象则是权威。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手段,它是衡量政治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工具,公民的政治认同本身就是一把标尺,在不同时代去衡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

如果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方式等也要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二、增强政治认同的途径增强政治认同,既是执政党维持其执政合法性,实现政治稳定、政治和谐的关键,也是增强公民政治忠诚感、归属感,提升公民政治素质、坚定公民政治信仰的需要。

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增强政治认同。

(一)、加强经济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因而,经济的发展对政治认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政治认同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源泉。

邓小平对此明确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

1、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众政治认同度普遍提高。

但是我们仍需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但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反对公有制为主体、鼓吹私有化,否则将使社会的性质演变成为资本主义,危及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2)、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症结,推进财税体制、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3)、要推动政府角色的调整和转变。

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要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使政府职能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从而使市场经济逐步完成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的转变。

2、必须继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要破除官员考核标准的“唯GDP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方面存在着“唯GDP主义”的倾向,导致了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增长,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重复盲目建设、资源严重浪费、收入分配失衡、发展难以持续等种种不良后果。

因而,要破除官员考核标准的“唯GDP主义”,确立能够提高民众幸福感和政治认同的官员考核新标准。

(2)、要重视技术创新,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4)、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加强民主建设:构筑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实现充分的民主政治,既是民众政治认同的现实体现,同时也是民众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

因而,在政治方面,政府应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扩大政治参与,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通过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方式消除各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以构筑民众政治认同的政治保障。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第一次把国家的一切权力交由人民掌握,从制度上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

但也必须看到,目前我国政治体制还不完善,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还有一定的局限性,腐败问题还严重存在。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革政治体制,进一步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