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doc

合集下载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郁达夫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传统的散文名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等几幅图画,以景显情,以情驭景,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本文是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课,通过学习本文引领学生领略自然的无穷魅力和人身的多姿多彩。

教学目标1、知人论世,了解郁达夫的生平经历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把握本文的脉络结构,概括五福秋景图并品味其特点。

3、联系五幅秋景图,掌握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引导学生把握“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品味感悟五幅秋景图,掌握“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教学难点:把握“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写法。

教学方法:品读法、情境赏析法、小组讨论法导入新课“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那么,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看作者又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深情呢?标题理解“故都”二字表明描写的地点,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

作者用“故都"而不用北平或北京,更带有一种文化底蕴和历史沧桑感,其中也饱含了深切的思念、眷恋之情。

“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

浙江富阳人。

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曲悲凉的恋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郁达夫极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因为作家自身的特殊气质及时代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变化,本文融入特的审美个性,他以“以悲凉为景”,并反复强调自己对北平秋天“清、冷、悲凉”的热爱,以此凸显作家对国之都城-----北平深沉的热爱和眷恋。

课程标准将本单元定义为“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篇目为“写景状物散文”,根据其文体特点,应启发学生关注作家的艺术构思及语言表达,获得不同层面的审美体验。

从单元目标来看,引导学生感受景物特点、理解作者情感、梳理并体会情感变化、学会阅读与鉴赏应该是教学的有序发展环节。

学情分析学生在阅读写景抒情散文时会比较自觉地圈画出作者直接表达情感的语段,对大段的写景的文字则采用“跳读"的方式,再加上时间久远,学生很难体会到作家融铸在景物中的独特而细腻的体验。

课文有五幅图景,学生很容易割裂开来思考,不能充分关注到这些景物的共同特点,忽略了作者贯穿于文章中的“文脉”。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赏景,感受并鉴赏本文故都秋味的独特性。

(重点)2、明情,体会郁达夫“以悲凉为美"的内在情怀。

(难点)教学方法及学法教法:情境创设法引导点拨法梳理整合法学法:想象感受朗读体味圈点批注对比阅读总体设计意图赏景,是为了快速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情境体验中,明晓景物的普遍性。

明情,是在赏景的基础上,通过对景物的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理解作者情感的特殊性。

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从浅表的文字理解上升到思维方法和品质的培养,继而获得正确的“热爱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期达到最终的单元目标,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悲秋"主题古人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叶子往往让人思绪翻飞。

摸摸这片叶子,你想到了什么?(三位学生体验后回答)。

古人是有“悲秋"传统的,在中国文人这里尤其如此,不管是《秋声赋》中的“凄凄切切”,还是《赤壁赋》中的“哀吾生之须臾”,不管是《天净沙·秋思》中的“断肠人在天涯”还是《红楼梦》中“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秋总让人伤感,于是“秋士悲秋”就成为了一种传统,“可是,这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1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郁达夫其人其事,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分析作者笔下充满画面感的北平秋景,体会作者随性而细腻的笔法。

3、感受季节轮换、物候变迁作为连接一个地方与人们对这个地方的情感的纽带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充满画面感的北平秋景,体会作者随性而细腻的笔法。

【教学难点】感受季节轮换、物候变迁的纽带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简介郁达夫。

通过提问学生、阅读注释,郁达夫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是“从事抗日活动"、“革命烈士”。

然而他与我们惯常印象中的“革命烈士"不同,他有着文人的雅致与细腻。

在更多的时候,他是以一位成功的文学家的身份而被我们记忆的。

早年他和另一位大文学家郭沫若一同创立了文学社团“创造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他的创作充满了诗意和抒情性。

他的创作成就主要在小说上,然而他的小说并不强调情节的紧凑、构思的巧妙,而是以强烈的诗意和抒情来笼罩整个故事,从而表达他内心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

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

他的散文更是凝聚了浓烈的情感,在诗情画意的描写中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美。

他的散文读来看似非常随性,不拘章法,就像是跟亲朋好友聊天一样,真诚的倾诉让人内心有所触动。

这种真率自然的手法,不仅在传统散文中少见,在当时的文学创作中也很少见,对当代的散文创作是有影响的。

这种集真正的文学家与革命家身份于一体的人,是一个非常丰富的人,值得我们去仔细关注。

2、“秋"。

惯常的“秋”的印象:“悲秋"。

郁达夫笔下的“秋”却有着另外一番味道。

就如同刚才说他的这个人一样。

请学生出声阅读课文。

感受作者对“秋"的感觉。

找出作者集中描写“秋景”的段落,尝试概述这些景致。

二、课文分析1、标题:《故都的秋》。

“故都"二字,带出了北京的历史感。

对曾经深深热爱的城市的怀念、眷恋之情,而且还带上了一点文人的诗意。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分析《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学习课文中所展现的故都秋天的景色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课文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谈谈对故都秋天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日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老舍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色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课文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故都的秋》。

2. 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相关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书籍。

4. 互联网资源,如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对《故都的秋》的评论等。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故都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故都的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故都秋色的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1. 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独特见解,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培养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分析2.1.1 课文背景介绍2.1.2 课文结构梳理2.1.3 课文重点、难点解析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2.2.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2.3 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3.1.1 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

3.1.2 简介作者和课文背景。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2.2 学生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创作风格。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4 写作指导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4.2 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写作成果。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写作成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推荐阅读:教师推荐与《故都的秋》相关的文章,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故都秋色的实地考察,感受秋天的美。

5.3 写作比赛:举办以“故都的秋”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选用合适的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课文,品味语言,展开想象,走近作者,走进课文,体会文章的意境。

2. 学习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写作特点。

3.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情绪,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 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以及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1.品味清新、典雅的语言,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品鉴情景交融、以情驭景等表现手法的妙处。

2.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以及流露出的悲凉、伤感情绪,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秋天能引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脱尘世之感,它赋予了诗人陶渊明那份淡泊与宁静,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亦能激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情壮志,刘禹锡以诗言志,展现了秋天的独特魅力,超越了季节的悲愁,赞颂了秋日之胜景。

然而,对于秋天的感受,实则是千变万化,因人而异的。

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写秋天的诗句呢(有关秋天的诗句参考资料:王勃《滕王阁序》节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句诗描绘了秋天傍晚时分,天边晚霞与孤雁齐飞的壮美景象,秋水与广阔的天空连成一片,色彩与意境皆令人陶醉。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通过描写登山所见的深秋景色,特别是那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艳,展现了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与欣赏。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一反常人对秋天的悲叹,认为秋天胜过春天,晴空中的一鹤凌云飞起,激发了他无限的诗情与壮志。

宋玉《九辩》节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他的创作背景。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老舍,他的生平以及他的文学地位。

2. 简要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教学活动:1. 播放一段关于老舍的纪录片,让学生对他的生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引导学生讨论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3. 向学生分发《故都的秋》的复印件,让他们预习。

第二章:文学背景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故都的秋》文学背景。

2. 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向学生讲解20世纪初中国文学背景。

2. 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及其在《故都的秋》中的体现。

教学活动:1. 通过多媒体展示老舍的生活照片以及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2. 引导学生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如现实主义、批判精神等。

3. 让学生结合《故都的秋》的具体内容,分析老舍的创作风格在文中的体现。

第三章:文本分析(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2. 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对秋天景物的描绘。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总结《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

2. 指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故都秋天的魅力。

第四章:文本分析(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2. 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城市与自然、古人与现代人的对比。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2. 指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让学生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第五章: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布置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中职语文外研版拓展模块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通过诵读和讨论,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并进一步把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3.体会作者在故都秋景中寄托的眷念和落寞之情,正确理解作者的“悲凉"心态。

教学重点理解景中蕴涵的感情,体会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文中所传达的淡淡的忧郁、悲凉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以下诗句,你能体会诗人的感情吗?“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明确:在以上的诗句中,毛泽东读到的是秋日的壮丽,杜甫读到的是秋风的悲凉,柳永读到的是秋雨的凄凉。

面对秋景,诗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文学作品中的客观景物和作者的主观感受是统一的,和作者的个性、经历和情趣是分不开的。

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进而体会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面对“故都的秋”,他读到的是怎样的秋呢?走近作者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现代散文家、小说家。

1913年9月到日本留学,次年7月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后弃医从文。

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发起组织创造社,_____________。

回国后从事新文学创作,担任《创造季刊》等的主编。

1930年加入左联。

抗日战争时期在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文艺副刊》,积极从事抗日宣传工作。

新加坡陷落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队杀害。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通用2024)

04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学生学情分析
01
02
03
已有知识基础
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 已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 基本的文本解读能力。
学习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抽象思维发 展的关键时期,对深层次 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体验有 更高的追求。
潜在问题
部分学生可能对散文的深 层理解和审美鉴赏存在困 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 拨。
THANKS
感谢观看
小组合作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文章中的主题和意义。鼓励学生提出自己 的见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巩固练习与拓展延伸
巩固练习
设计针对课文内容的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 解和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如《秋思》、《秋声赋》等,让学生比较 不同作品中对秋天的描写和表现手法的异同。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秋天景象,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通用2024)
目录
• 课程介绍与目标 • 教学内容与方法 • 教学过程设计 • 学生学情分析与应对策略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师自我反思与提高
01
课程介绍与目标
课程背景与意义
传承与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学生能够更 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 深,增强文化自信。
通过课程中的讨论、思考等环节,锻 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表达 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通过赏析《故都的秋》中的文学艺术 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 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14-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细细品味作者写景的语言艺术。

2.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分析作者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把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特点,掌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

3.把握“秋"意象的传统审美内涵及其所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培养起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分析写景的语言艺术2.分析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难点:通过秋意象的审美内涵进一步把握民族审美心理和审美特点。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教学课时一课时五、教学过程课程导入导入语:“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上面的诗句有的昂扬,有的悲凉,有的清新,有的沉郁,这和作者的个性,情趣,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那么,郁达夫眼中的秋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步入他笔下的《故都的秋》,去探究作者郁达夫是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对故都的秋包含着怎样的思想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读课题,明确主题我们知道故都就是北平,那本文题目可否换成“北平的秋天”呢?请同学们思考。

明确:不能换成北平的秋天。

故都,有着当时时代背景的体现,是当时故都体现了作者对北平深深的眷恋之情。

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对祖国命运的担忧,故都二字更是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为文章奠定了情感基调。

2.通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思考作者主要从哪个方面描写故都的秋的呢?明确:清、静、悲凉。

作者主要从秋味描写故都的秋。

3.找出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展现故都的秋?并给图景命名。

明确:通过南方的秋景来衬托故都的秋,在作者内心中以北国的秋作为衡量标准,因此他认为南方的秋的秋味不足。

“江南的秋,草木调得慢,空气来得润,天色显得淡。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看不饱,尝不透。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2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整体感知,找出描写景物的意象,并且梳理总结出五幅秋景图。

2.学生能够对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进行分析。

3.学生能够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以景驭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景物特点的分析,结合作者生平体会“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课型:新授课课时:第1课时一.温故知新导入秋季是一个容易让人生发感慨的季节。

历史上很多文人笔下都有描写秋的句子,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预设: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这些诗句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肃杀,有的描写了秋天的绚丽多彩。

下面我们看一下郁达夫笔下的秋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由已学的有关秋的诗词引导学生温故知新,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同时为下面文章的开展做铺垫)二.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故都秋1.解题“故都"指哪里?(预设:北平)那把“故都的秋”改为“北平的秋"可不可以?(预设:不可以)为什么?(学生讨论)明确:故,有历史悠久,年代久远之感,含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的情感。

同时也是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绪,也包含深切的眷恋及悲凉之意。

(设计意图:三个问题环环相扣,让学生初步感受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

)2.中心突破深受作者眷恋的“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请找出全文的文眼句。

明确: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1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学习写景状物散文,本单元的学习必须反复阅读,用心品味,感悟所写之景,所言之情。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1934年8月写于北平,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清晨、秋槐落蕊、秋蝉残鸣、闲话秋凉、胜日秋果”等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学情分析】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朱自清写的《荷塘月色》,所写景色较为具体,考查的是学生的形象思维。

而本文所写的秋味则是抽象难把握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一学生还没有养成圈点批注的阅读习惯,阅读中不能准确捕捉重点词句,通过学习力求帮助他们学会鉴赏散文,把握主旨。

【教学目标】1.品味郁达夫的秋天,揣摩其对故都清秋的赞美和眷恋的情怀。

2.解读秋天的郁达夫,领悟其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理解本文“客观色彩"与“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感受。

全文感情基调【课前准备】走近郁达夫,了解写作背景,声情并茂朗读文本。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互动设计1] 激趣导入一年四季,各具风味:春有妩媚,夏有妖娆,冬有庄重,而秋呢,更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

古往今来咏秋名句有几多?(学生吟诵咏秋名句)这咏秋的佳作实在太多太多,在他们的笔下,不仅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而且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不仅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而且哀怨悲喜,委婉含蓄——秋有情。

(板书)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

那么今人对秋呢?下面,让我们共同走进郁达夫《故都的秋》,来品味他笔下独有的秋味。

(板书:课题、作者)二、整体感知[互动设计2] 梳理文本昨天大家对文本进行了预习,你从文中读到了些什么?请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进而了解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自觉的个人介人与自我参与;一泻千里的感情宣泄。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是怎样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时代隔阂,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课文字里行间“北京味"的流露十分自然,品味地道,也要指导学生仔细赏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瑞士思想家阿米尔曾经说过,没有一片自然是无意义的。

一片自然的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这片自然的风景有的是用眼睛看到的,有的是用文字描绘的但是风景的背后都有值得我们体悟的心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故都的秋》,感受郁达夫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学习语文最好的方法就是深情地朗读。

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思考:文中的哪句话概括了故都秋的整体特点?生: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齐读!感受到作者对北国秋的情有独钟!这句话在文中的第一段,同学们齐读一下文章的第一段,感受这份情有独钟。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作者不远千里、舟车劳顿,也要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品一品它的味道。

这篇文章写在1934年,机缘巧合,8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时恰也在深秋。

对于秋,对于定陶的秋,你可有感受?三、走近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作者写这清、静、悲凉的秋天也是通过具体的景色来展现的。

文章集中描写故都秋景的是哪几个段落?3---11段。

请同学们跳读3--11段,看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色?牵牛花、落蕊、秋蝉、秋雨、秋枣,其实每一处景色静静品味都是一幅画。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_4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_4

1《故都的秋》一等奖创新教案《故都的秋》教案【教学目的】⒈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⒉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和神【教学难点】散文的景和情【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步骤】1、导语设计中国地缘辽阔,同一个季节,南北的气候差异巨大,比如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南方已经快杨柳青青了,北方还是大雪纷飞,尤其是南北的秋天差距更大。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北京秋天的散文,他很详细地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独特之处,并且把南北秋天进行了比较,现在就请同学打开书,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老师范读。

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

2、新课讲解:1、老师范读。

2、同学思考:你认为郁达夫主要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请用一字来概括。

答:味。

⑴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⑵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

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3、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答:北国的秋——清、静、悲凉南国的秋——慢、润、淡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可在文段中找到。

4、读第3~11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⑴、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答: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

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2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揣摩文章语句,赏析景物描写。

2.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真挚情感。

教学重点:赏秋景、析秋情、品秋味,感受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沉感情。

教学难点:品味故都“清、静、悲凉"的意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春天有其蓬勃,夏天有其妖娆,冬天有其庄重,秋天却有其独特的深沉。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秋挥毫泼墨,为秋放纵笔端,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萧瑟凄凉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绚丽斑斓,从“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哀怨缠绵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辽阔壮美,文人雅士歌秋、颂秋、悲秋、怨秋,秋在他们的笔下变得姿态万千,摇曳多情。

那么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天该是怎样的一种情调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郁达夫,一起走进故都,去品味故都的秋味。

二、出示学习目标三、整体感知,感受秋味文本赏析一郁达夫说:“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和人生的心情。

”课前要求同学们熟读课文,我想问一问: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喜爱)1.哪些语句能够比较直接的体现出作者对故都的秋的喜爱之情的呢?2.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呢?除了这一句,课文里还有一些,同学们再找一找。

这些都是直抒胸臆的句子,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眷恋、赞美之情。

除了写北国之秋,文中还写到了南国之秋。

1.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2.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请同学们一起来齐读一遍。

好,作者意在北国之秋,却又提到了南国之秋,其用意是什么呢?以南国之秋来反衬北国之秋,说南国的秋天“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公开课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故都的秋进行观察、漫步和创作,激发学生对于文学、美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在组织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教学目标如下:1.让学生了解故都的秋的文化背景,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让他们理解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通过故都的秋的观察和写作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公开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故都的秋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内涵。

2.漫步故都,欣赏秋天的美景。

3.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介绍故都的秋的文化背景和文学内涵1.写出“故都的秋”的两个字,让学生联想和想象。

2.介绍故都的秋的背景和文学内涵。

–故都的秋是指京城秋天的景色和文化氛围。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体现了作家们对时代和民族情感的关注与表达。

–通过阅读相关文学作品,了解故都的秋所表达的各种情感。

–提供相关阅读材料和音频,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深入研究。

第二步:漫步故都,欣赏秋天的美景1.制作PPT,展示故都的秋的美丽画面和景观。

2.通过观察和体验,让学生感受故都的秋的气息和能量。

3.引导学生用语言、音乐、图像等多种方式记录故都的秋的印象。

第三步:组织诗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1.介绍诗歌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2.展示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

3.设计诗歌创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印象和想象,创作出有关故都的秋的诗歌。

4.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和评论自己的作品,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为了评价本节公开课的效果,可以进行以下评价:1.学生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包括课堂发言、讨论、写作等方面,评估学生在故都的秋方面的知识掌握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的提升程度。

2.教师反馈:通过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自我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 《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目标:1.感受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蕴含的悲凉意味;2.理解作者欣赏蕴含悲凉色彩景物的独特趣味;3.体会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移情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汉代刘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杜甫《登高》: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不似春光,胜似春光。

战地黄花分外香。

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宋玉、刘彻、杜甫皆"悲秋",而刘禹锡、毛泽东则"颂秋",自是源于他们不同的"心灵的世界"。

今天,我们就从《故都的秋》走入郁达夫的心灵的世界,看看他通过对秋天的描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二、郁达夫郁达夫,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1896年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1912年夏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翌年进入杭州蕙兰中学,因绝望于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遂回家闭门苦读。

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成立了创造社。

小说《沉沦》为其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苦闷与彷徨,并塑造了一个性格忧郁和心理变态的青年形象,具有强烈的反旧礼教色彩,惊世骇俗。

1922年毕业回国。

主要作品还有《春风沉醉的晚上》、《茑萝集》、《迟桂花》等。

1938年携妻儿抵新加坡,主编《星州日报》等报刊副刊,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文章声援抗日斗争。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上册高中语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进而了解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自觉的个人介人与自我参与;一泻千里的感情宣泄。

3.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重点:1.品味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

2.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与热爱,进而了解郁达夫创作的主要特色:强烈的主观色彩;自觉的个人介人与自我参与;一泻千里的感情宣泄。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初步的散文鉴赏能力,体会“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关系。

[教学设想]本文拟用两课时授完。

第一课时抓住课题中的秋字,比较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品读五幅画面,整体把握课文。

第二课时主要从欣赏的角度,就课文的某些细部作分析,学习初步欣赏文学作品,把握本文特质性的写作技巧。

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怎样消除学生和作者之间的时代隔阂,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的独特感受,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课文字里行间“北京味"的流露十分自然,品味地道,也要指导学生仔细赏鉴。

本课教学以课堂讨论为主。

[教学步骤与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秋,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是一个成熟的季节,也是四季中意蕴最丰富的季节,不管是文人墨客,还是“引车卖浆者流”,古今中外,都可以把自己的满心欢喜,一腔离愁,寄诸秋色:“轻寒可人天"的惬意“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悲哉,秋之为气也”的伤感“天凉好个秋"的无奈秋载得动所有人的任何情感!我们的读本里,也收人了不少的秋的咏叹:皆川美香的《秋》,表现了作者伤感、惆怅、落寞的淡淡的愁绪。

(第一册)欧阳修的《秋声赋》,通过对秋声的描绘,感悟自然之理,思虑人生情景,表现出豁达、超然的情怀。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故都的秋》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觉得美应该是什么?预设:学生说“漂亮的花"“好看的”......在同学们的眼中,美是好的、是赏心悦目的,但在郁达夫的眼中,他觉得美的却是破的、萧瑟的甚或悲凉的,这是为何呢?今天我们就一同来鉴赏他这“与众不同"的美,走进他的《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初领秋情1、(1)预习检测,(扫清字词障碍)学生活动:学生齐读PPT 预设的生字,师生共同纠正错误(2)解读标题:“故都”饱经沧桑感、历史感,“秋"萧瑟、冷清感。

2、把握散文需“瞻前顾后”,试读首尾段。

(初步感受本文情感基调)(1)说说作者对故都的秋有怎样的情感?(2)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征?学生活动:读首尾段,自由回答。

眷恋、向往,清、静、悲凉。

3、速读中间段落,找出集中写景的段落?(学生以此可理清本文行文思路)学生活动:跳读文本,标注段落序号,圈点勾画,提取概括。

本文行文思路:1、14段点题,直抒胸臆。

2、13段南国之秋衬托北国之秋。

3----11段并列描写秋景。

12段议论“秋感",衬北国之秋三、赏秋景,品秋情(体会情景交融)1、朗读3-11段,找出描写了哪些景物?怎样体现的清、静、悲凉的特征。

请以你感兴趣的景物,来谈一谈。

(提示:可从色彩、视角、动静、细节、炼字等角度进行赏析。

)学生活动:(1)自由朗读,圈点勾画,边读边思,自由回答。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结合语句谈理解。

预设:(1)“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中的“破屋",与故都的沧桑感、厚重的历史感一脉相承,因喜爱这样的故都,故意选最能领略到这种“故”的破屋租住。

“浓茶"味苦,但慢慢品味,却又有回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都的秋》公开课创新教学设计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2019--05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

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片段一: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

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

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师:大家自由读读。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