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全国数学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渗透“数学文化”,创新数学实践作业
![渗透“数学文化”,创新数学实践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ea913f5e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dc59165.png)
渗透“数学文化”,创新数学实践作业摘要: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蕴藏着浓厚的数学文化。
以数学实践作业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文化生活化。
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充满智慧和文化魅力。
因此,渗透数学文化的数学实践作业就具有了必要性。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实践作业前言数学是理性学科,很多学生能看、能做、能算,但不能良好表达、灵活应用,缺乏探索的兴趣。
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习兴趣减弱得更快。
数学作业变得枯燥,不受欢迎,成为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为了改善这种现状,切实落实“双减”提质,让数学这一门拥有悠久历史、充满思维活力的学科重新焕发文化魅力,我们探索在数学实践作业中渗透数学文化,使数学再次变得丰富多彩,优雅迷人的。
一、“读”数学——数学文化拓展数学广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数学拥有悠久的历史,动人的故事。
让学生通过数学阅读了解数学的发展、数学的故事,通过渗透数学文化拓展数学的广度,挖掘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数学素养。
在数学阅读中,推荐低段学生阅读数学绘本,如《冒险岛——数学奇遇记》、《我超喜欢的趣味数学故事书》、《数学家的故事》等,用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多面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通过课前三分钟、读书分享和故事会等方式,把阅读到的数学文化知识推荐给他人,推广数学阅读,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推荐中段阅读文本型数学读物,如《用数学的语言看世界》、《数学发展的趣味史》等,从有趣的生活实例中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揭秘生活中的数学奥秘,激发学生探秘数学的兴趣。
再通过思维导图、数学小报等数学实践作业把阅读收获展现出来,实现把厚书读薄,把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思维发展。
推荐高段学生阅读数学经典,如《九章算术》、《诗词中的数学》。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数学的文化魅力,增加文化底蕴,激发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二、“玩”数学——数学文化挖掘数学深度儿童的天性就是爱玩,游戏里有没有数学奥秘呢?通过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学生尝试探索玩具中的数学奥秘。
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ac10f480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02.png)
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中国数学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数学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的数学知识与技巧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还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数学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承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数学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分析数学对文化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传承数学文化。
1. 数学与文化的联系数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跨越了不同国籍、语言和文化的界限。
通过数学这种共通的语言,人们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无论其文化背景如何。
其次,数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也与当地文化密切相关。
例如,中国古代的算筹和算术发展出了现代数学中的计数法和进位制。
这些数学技巧不仅仅是数学的发展,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2. 数学对文化的影响数学在交流与传承文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数学帮助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数学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和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
其次,数学的发展也推动了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进步,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数学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
3. 保护和传承数学文化保护和传承数学文化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任务。
首先,要积极整理和保护数学文化的遗产。
建立专门的机构和数据库,将古代数学著作和技巧进行系统整理和保护,并向大众开放。
其次,推动数学教育的改革,将数学与文化的联系融入到教育中。
教育界可以通过编写与文化相关的数学教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和历史渊源。
同时,加强数学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对数学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4. 数学与文化的现代交流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也变得更加频繁与广泛。
首先,国际数学大会成为了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平台。
每四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数学大会,汇集了世界各国的数学家和学者,他们通过分享研究成果和讨论学术问题,促进了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数学文化也通过书籍、研究论文和网络媒体来传播。
数学文化演讲领导发言稿
![数学文化演讲领导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4d41779f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2.png)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数学文化,并就数学文化在我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发表一些看法。
数学,作为一门科学,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探索。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数学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
从《九章算术》到《周髀算经》,从《孙子算经》到《数书九章》,数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数学文化的辉煌历史。
在古代,我国数学家们创造了“九章算术”这一独特的数学体系,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中,《九章算术》中的“方程”、“方程组”、“不等式”等概念,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数学领域。
此外,我国数学家们还发明了算盘、算筹等计算工具,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
进入现代,我国数学家们继续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陈景润、华罗庚、杨乐、张广厚等数学家,在代数几何、数论、概率论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他们的研究成果,不仅为我国数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看到辉煌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数学文化在当今世界仍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我国数学教育体系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数学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有待完善。
其次,我国数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最后,我国数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数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融合等。
面对这些挑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我国数学文化的发展:一、加强数学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人才。
我们要改革数学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逻辑推理和创新能力。
二、提高我国数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我们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数学家们开展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项目,争取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
三、传承和发展数学文化。
我们要深入挖掘我国古代数学文化的精髓,将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数学文化的创新发展。
四、加强数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提升中学数学教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策略
![提升中学数学教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ebb5f9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d0.png)
提升中学数学教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策略
提升中学数学教师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增强教师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如读书会、讲座等,让教师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培训、研讨会等形式,提升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对中华文化的应用能力,使教师能够将中华文化元素自然融入数学教育中。
3. 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可以与其他国家的数学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提升教师的国际视野。
同时,也可以通过合作项目等方式,与其他国家的教师共同研究如何在数学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
4. 发挥学校的管理和引导作用:学校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同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5. 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鼓励教师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将中华文化元素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课程。
6.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在数学教育中融入中华文化的情况进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可以提升中学数学教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中华文化元素融入数学教育中,为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素养的数学人才做出贡献。
浅谈将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学习的策略
![浅谈将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学习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cb8e54ec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d.png)
浅谈将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学习的策略作者:戎美融王茜何家维来源:《科技风》2024年第03期摘要:數学理论的进展承担着基础学科的发展甚至社会的进步,为了进一步理解与传承传统文化,并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本文将探讨传统数学文化融入数学学习中,以形成对传统数学文化更加全面和清晰地认知,同时加深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以及对数学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学习;文化自信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A Discuss On the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TraditionalMathematical Culture into Mathematical LearningRong Meirong Wang Xi He Jiawei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Guangxi University GuangxiNaning 530004Abstract:The progress of mathematical theory bears the development of basic disciplines and even the progress of society.In order to further understand and inherit traditional culture,and deepen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culture,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al culture into mathematical learning,in order to form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mathematical culture,deepen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al ideas and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and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and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athematics.Keywords:Mathematics culture;Mathematics learning;Cultural Confidence1 概述我国古代文明包罗万象,涵盖领域众多,再加上古代传统数学具有实用性特征,使得数学知识在各个领域中都有体现,比如建筑、绘画、纺织、农业、天文等领域,中国古代数学思想也在绽放着夺目的色彩。
数学教师文化自信心得体会
![数学教师文化自信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93826cde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bb.png)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深知肩负着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深刻体会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对数学教师文化自信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文化自信是教师立德树人的基石。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文化自信为底蕴,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数学文化的精髓,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的历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
其次,文化自信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动力。
一个有文化自信的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自信地展示自己的专业素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教学设计中,如利用《九章算术》等古代数学典籍中的经典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文化自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要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的数学文化,拓展国际视野。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适当介绍一些国外数学家及其成就,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数学在世界上的地位,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此外,文化自信有助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敢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打造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后,文化自信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关键。
一个有文化自信的教师,能够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学习、创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关注国内外数学教育动态,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自己的教学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民族自豪感的新一代人才贡献力量。
如何将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相融合
![如何将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相融合](https://img.taocdn.com/s3/m/1135c709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79.png)
如何将数学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相融合发布时间:2023-01-27T06:47:07.822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2年18期9月作者:孟圆[导读]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变化、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对中职学校教育提了较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职业孟圆凌海市职业教育中心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变化、教育教学不断改革、对中职学校教育提了较高的要求。
中职学校作为培养职业人才重要输出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对行业的道德素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中职数学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应充分融入思政元素,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和心灵都得以升华。
关键词:课程思政;中职数学;教学一、把思政元素融入中职数学课堂的意义“课程思政”是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革新,是一种新形势下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它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起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使所有课程的知识体系都能体现出思政德育元素,使所有教学活动都肩负起立德树人的功能,使全体教师都承担起立德树人的职责。
数学课程思政,就是要深入挖掘并运用数学这一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有效引导教师发挥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是人才培养的价值引领,树牢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和人格养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爱国主义根基。
二课程思政在中职数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1 专业课程讲授过程中对思政教育融入不够充分。
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实现思政的教学效果,应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多数参与教学的教师缺乏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理念,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需要专业教师深入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研究,由于专业课程教师思想的局限性,对本专业的课程理解缺乏有效的拓展思路,或者是自身对传统文化及当代社会发展缺乏良好的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对于思政元素挖掘还不够深入,自然在日常的教学中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问题探讨
![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问题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03fa73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4d.png)
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问题探讨
许大为
【期刊名称】《高中数理化》
【年(卷),期】2017(000)020
【总页数】2页(P12-13)
【作者】许大为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注数学文化,信息调用探究r——以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材料探究题为例 [J], 刘翠
2.数学文化:情感教育与考试功能有效结合的载体——以“数学文化”为背景的中考试题赏析 [J], 张宁
3.“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路径 [J], 纪元元
4.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对策 [J], 王继丽
5.增强文化自信体现数学文化
——2020年中考数学文化试题命题背景及特色分析 [J], 王学先;黄邦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数学文化心得体会
![2024年数学文化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b30fac3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23.png)
2024年数学文化心得体会2024年,数学文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体会。
数学文化作为一种智力的训练和一种思维方式,无处不在,贯穿着我们的生活。
通过对数学的学习和应用,我感受到了数学的美妙和思维的力量。
首先,数学文化使我从对数学的抵触和厌恶中解脱出来。
在过去,我对数学一直有着一种敬畏和排斥的态度。
但是随着我对数学的深入学习,我渐渐地发现数学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枯燥无味。
相反,数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且在解决问题时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数学,我逐渐体会到了数学的美妙之处,开始对数学产生了兴趣。
其次,数学文化教会了我一种思维方式。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它要求我们学会用逻辑思考和抽象思维。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不仅学会了运用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还培养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数学不仅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框架,还锻炼了我们的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
通过学习数学,我逐渐养成了一种思考问题的习惯,能够用较为系统和严谨的方式来思考复杂的问题。
同时,数学文化也拓宽了我的视野。
数学并不是一门独立存在的学科,它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密切相关。
通过学习数学,我不仅从理论上了解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有机会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在科研、生产还是日常生活中,数学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学习数学,我更加了解了世界的运行规律和法则,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紧密联系。
此外,数学文化培养了我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数学问题并不总能一蹴而就,有时需要我反复去思考、推敲和尝试。
在解决一道难题的过程中,我不仅要保持耐心,还需要保持对问题的持久兴趣和执着追求。
通过克服困难和挑战,我越来越明白,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品质和精神。
只有在不断地坚持和努力中,才能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总的来说,2024年的数学文化让我受益非浅。
通过学习数学,我认识到了数学的美妙和思维的力量,培养了我的思考能力和观察力,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我的耐心和坚持不懈的品质。
数学文化对学生的作用
![数学文化对学生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43af05a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8.png)
数学文化对学生的作用
一、数学文化的重要性
数学文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数学文化不仅仅是指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数学课堂上学习和开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
二、数学文化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数学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自信心。
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强自信心。
三、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将学习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中。
四、数学文化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学习数学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研究数学,学生可以学习如何分析问题,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数学概念,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五、数学文化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构建数学模型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数学文化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数学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信心,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发展。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792b058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e.png)
数学文化对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引言一、数学文化对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分析1.数学文化强调数学思维的培养数学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文化,更是一种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学生可以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推理思维等,这些思维方式对于学生日常生活和未来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数学文化带给学生数学乐趣数学文化源远流长,精深博大,其中包含着许多有趣的数学故事、趣味的数学题目等,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
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才能被有效地激发出来。
3.数学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通过学习数学文化,可以让学生接触到许多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和数学思想,这些问题和思想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文化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启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创新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数学文化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1.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内容设计教师在设计数学教学内容时,可以充分结合数学文化的内容,将数学文化融入到教学中。
可以在教学中介绍一些有趣的数学故事、数学名人的事迹,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也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利用数学文化搭建数学思维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数学文化搭建起一个数学思维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不断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
可以通过讲述数学故事、数学历史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程,并带领学生思考数学问题背后的数学思想。
也可以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去解决,锻炼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2024年数学文化节发言致辞
![2024年数学文化节发言致辞](https://img.taocdn.com/s3/m/16bf0d7c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6.png)
2024年数学文化节发言致辞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首先, 我感到非常荣幸能够在____年的数学文化节上发表这篇致辞。
在这个充满数学智慧和激情的时刻, 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数学的思考和感悟。
数学是一门迷人而神秘的学科, 它精妙的逻辑和无限的可能性使得人类百年不衰地探索和研究。
拥有丰富的数学文化是一个国家强大的象征, 也是培养全民数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正因为如此, 在这个特别的数学文化节上, 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美感, 更可以领略到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性。
在数学文化节的舞台上, 我们可以见证一位位让世界震撼的数学家的光辉瞬间, 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平和思想。
这样的机会是独一无二的, 将让我们更加直观地认识到数学家们是如何借助数学的力量改变世界的。
无论是狄利克雷的代数基础, 还是黎曼的复变函数, 它们都推动着我们的科技和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数学的美不仅体现在它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上, 更体现在它与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中。
借助数学的工具和方法, 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促进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
从金融领域的风险管理, 到医学领域的生命科学研究, 再到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数学无处不在, 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分析能力。
然而, 作为数学爱好者或者从事数学研究的人来说, 数学并非一帆风顺。
数学的学习和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 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探索。
正因为如此, 我们更需要在数学文化节这样的平台上相互学习和交流, 共同进步。
正如我国古人所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数学文化节不仅是一个展示数学成果的机会, 更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场所, 让我们共同追求数学的真谛。
当然, 数学学习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好成绩和应付考试。
数学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培养我们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力, 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正如大英哲学家罗素所言: “数学是一门冷酷无情的科学, 但它能够给予我们的, 却是一种温暖人心的享受。
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HPM分论坛综述
![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HPM分论坛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cdebadc27284b73f342509c.png)
2019年第4期欽学款学4一1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HPM分论坛综述余庆纯I姜浩哲$沈中宇I(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上海200241;2.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上海200062)1引言1972年,在第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成立了“数学史与数学教学关系国际研究小组”(简称HPM研究小组),标志着HPM作为一个学术研究领域的诞生⑷.目前,HPM已经成为了一个国际范围内富有魅力,前景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⑵.在国内,自2005年第一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召开后,数学史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⑶•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研究者与一线教师参与到HPM的研究与实践之中⑷,2014年开始召开的HPM教学研讨会旨在搭建一个数学史与数学教育领域的学术研究与教学交流平台,聚焦HPM领域的研究热点,为广大数学教育研究者、中小学一线数学教师搭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现今,该研讨会已成为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⑸.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简称:CCME-3)于10月26-28日于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大会的“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分论坛(简称HPM 分论坛)与“第六届HPM教学研讨会”合并举行.HPM分论坛共有2个邀请报告和33个口头报告,另有7个壁报.报告和壁报共涉及HPM领域的7类主题.参会人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大中学教师、研究生、教研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本文对HPM分论坛的学术报告和壁报内容进行综述与分析,从中总结出国内HPM研究的若干特点,以期为HPM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2HPM分论坛的内容按照HPM研究领域,本届HPM分论坛的内容分为HPM理论探讨、数学教育史研究、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数学史融入教材研究、教学实践与案例开发、HPM与教师专业发展、技术与HPM等七类主题.2.1HPM理论探讨在HPM理论方面,有关报告涉及“为何”与“如何”、数学文化与数学哲学、HPM文献综述等课题.刘柏宏老师作了题为“台湾十二年国民教育高中数学课程的新方向”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台湾高中数学课程的三个新方向:针对低度数学需求的学生提供新的课程纲要,而且数学必修课程只到高二年级;鼓励数学教师开设多元化的选修数学课程,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多元认识;鼓励发展各校特色课程,强调跨领域学习•同时,台湾《十二年国民教育高中数学领域课程纲要》除重申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规律科学之外,更宣告数学是一种人文素养.认识数学的文化方面,不仅有助于数学学习从工具性层次延伸到智识性层次,而且更加彰显数学知识的人文价值•报告最后通过大量实例指出,跨领域学习模式已成为21世纪数学教育的主流,数学史彰显出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因此以数学为核心的跨领域学习是未来尝试与努力的方向之一.本报告强调了数学的文化价值,结合这一目标提出了跨领域学习模式,深入探讨数学史“文化之魅”价值的内涵挖掘与达成方式.*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数学教育教学研究基地研究项目“数学课程与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研究”系列论文之一.4-2欽学款学2019年第4期沈金兴老师的报告“HPM课例的纵深发展:模块教学”基于高中数列模块的教学实践,总结了HPM视角下模块教学的优越性:促进数学史料应用高效化,带动HPM教学常态化,加强学生理解知识的全面化,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系统化,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数学课堂.“模块化教学”拓展了数学史在课堂中的应用方式,为HPM实践提供了新视角.马艳荣老师的报告选取了“均值不等式”、“曲线与方程”和“两角和的正弦定理”三个教学主题,针对每个主题,借助相关的历史素材,分别设计了一个问题串,并从中归纳出各自的特征线贯穿、多题同源、层层递进,为HPM视角下的问题串设计提供了参考.朱悠然老师的报告首先提到了数学和哲学的密切关系,提出数学哲学与教育学、文化学的结合,形成了数学教育哲学和数学文化哲学,然后探讨了数学文化内涵、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和教学的“数学化”等内容•该报告从数学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数学文化的价值,为数学史“文化之魅”的教育价值提供了哲学背景.孙丹丹老师在她的报告中对“第八届数学史与数学认识论欧洲暑期大学(ESU-8)"的内容进行了综述,得岀ESU-8的若干特点:着力历史研究,聚焦实践应用;立足本体知识,细化研究主题;重视信息技术,强调学科联系;夯实理论基础,拓展研究方法.任伟芳老师在题为“基于HPM视角的人文课堂构建与实践”的壁报中提出在实践中构建人文课堂的两条策略:(1)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人文的师生关系;(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HPM资源.同时,壁报还介绍了构建人文课堂的“五环节四模式”,其中“五环节”指的是备课、授课、反思、评价和反馈,“四模式”指的是探究、合作、体验和对话.“五环节四模式”对人文数学课堂的构建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以上主题报告深度挖掘了数学史的“文化之魅”和“方法之美”的价值,同时在应用方面,进一步提岀了“基于数学史的问题串”、“模块教学”和“五环四式”等教学方式,为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以及应用方式提供了多元视角.2.2数学教育史研究在数学教育史方面,有关报告涉及数学教育组织形式、数学教育家以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代钦老师作了题为“历史文化视角下的中国数学课例研究”的报告•报告追溯了中国古代、民国时期和1949年以来国内课例研究的发展历程,总结课例研究的大致程序为:确定课题、个人备课、集体备课、形成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说课、正式教学、同行评议、授课教师反思、再次修正教学设计并在同年级其他班级授课•长期以来,经过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国内数学教育积累了丰富的课例研究经验,形成了稳定的课例研究模式,凝练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思想.可见,课例研究是国内数学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纽带.张晓雪老师的报告从“教研相济,卓著一生”、“著文立说,促进教研”、“薪火相传,后继有人”三个方面对老一辈数学教育家余元希先生的教育贡献与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的总结,为今日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思想启迪.于金霞老师的报告介绍了数学家薛鸿达的生平和他的数学科普书籍,分析了薛鸿达科普文章中的数学思维,包括直观感性思维与数学理性思维、严谨的数学逻辑思维与发散的创造性思维;最后就数学科普在今日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若干建议.马陆一首老师在其壁报中梳理了口述史的起源与发展,认为采用口述史方法来研究国内小学数学教学史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要求研究者自身有较强的访谈和分析能力.以上报告梳理了中国课例研究、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思想以及数学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历史,对今日数学教育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2.3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在教育取向的历史研究方面,有关报告涉及数学专题史、早期数学教科书的特定主题以及今日数学教科书和数学习题中的历史背景.郭婵婵老师的报告“兰伯特对非欧几何的贡献”分析了瑞士数学家兰伯特(J.H. Lambert,1728-1777)关于平行公设的哲学思2019年第4期欽学教学43考,考察了他在《平行线理论》中的一些重要结论,最后总结了兰伯特在非欧几何上的研究对后世的影响.卢成娴老师的报告“西方早期三角学教科书中的锐角三角函数”考察了20世纪初期美英三角学教科书中的锐角三角函数引入方式,发现共有五类:直接定义法、终边定义法、相似三角形引入法、探究式引入法、情境引入法•报告在分析这些引入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若干教学启示.王艾琳老师的报告“北京市1972年版高中立体几何教材分析”从编写背景、编排形式、编写理念、教材内容以及编写特点等五个方面对北京市1972年版的高中立体几何教材进行了研究,呈现了这本特殊历史时期的教科书的—些特点.张青松老师的报告从今日教学中常见的一类圆心轨迹问题出发,对清代数学家黄宗宪、蒋维钟、周达等对于“容圆”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考察,从中得出若干启示:数学教师需要丰富知识储备,学会预测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会更加客观、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马瑛老师的报告对2018年若干数学高考题的历史背景进行了分析,呈现了高考题“渗透数学史与数学文化”的趋势.姜浩哲老师的报告依次给出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阶段基于学习进阶的分配问题教学设计,探讨了HPM与学习进阶相融合的具体方式与教育价值,拓宽了HPM的实践研究思路.以上报告既有对非欧几何、三角学以及立体几何等知识模块的历史研究,又有对容圆问题、分配问题等数学问题的历史背景的梳理,体现岀“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在主题的选取方面具有多样化的特征.2.4数学史融入教材研究只有一个报告涉及数学史融入教材的研究•李卓忱老师在题为“法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章前图中的数学文化分析”的报告中,从知识源流、社会角色、学科联系、审美娱乐、多元文化五个方面展示了法国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章前图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文化元素.一方面,教材的章前图是趣味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激发学习兴趣、传播数学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材章前图为数学序言课提供了参考和指南.报告聚焦数学文化,放眼全球教育,对我国数学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修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5教学实践与案例开发许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在报告中分享了HPM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马思聪老师的报告基于教学实践,总结了融入数学史的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和教师所产生的积极影响•顾海萍老师在她的报告中展示了HPM视角下的对顶角、邻补角的教学案例,凸显了数学史在揭示几何命题双重价值——思维训练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时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张海强老师在报告中展示了HPM视角下的高中三角学序言课的精彩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借鉴三角学的发展历史,引领学生经历从锐角三角函数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从解三角形到研究自然界周期现象的过程,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和“如何学”三个问题.向荣老师展示了融入数学史的周期函数概念教学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向老师利用不同历史时期数学家对周期函数的不同定义,引领学生经历周期函数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演进过程.胡佳嬪老师展示了线面垂直判定定理的HPM 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以克莱罗(A. C. Clairaut,1713-1765)折纸模型引入新知,运用历史上数学家的方法证明定理,并通过微视频呈现了数学家的一种错误证明.安英老师展示了融入数学史的和角公式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历史上和角公式的多种证明方法,使课堂充满数学文化的芬芳•孔祥文老师展示了余弦定理的HPM案例.教学中,教师运用了有关余弦定理的多种历史素材,引领学生经历余弦定理的再创造过程.沈金兴老师等分享了椭圆定义与方程的HPM教学案例,进而提出,融入数学史是数学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孙冲老师分享了融入数学史的圆锥曲线序言课教学案例,他指出:HPM视角下的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还知何由以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袁芳老4-42019年第4期师等分享了融入数学史的高三复习课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揭示了古老的“和差术”在向量、数列等领域应用.于丽芳老师分享了对数概念的HPM教学案例,并呈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她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让教科书中的数学史知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优化数学史的教育价值•万松强老师在壁报中展示了复数概念的HPM教学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数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启发学生自觉地想到引入新数;通过“造数”活动让学生概括出复数的代数形式;最后通过微视频,揭示了“虚数不虚”的事实.刘思璐老师在报告中展示了HPM视角下函数概念课例研究的完整过程:选题与准备、研讨与设计、实施与评价、整理与写作,为这一线教师开展HPM课例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指导.此外,齐春燕老师分享了她的融入数学史的微积分序言课教学案例,报告表明,在微积分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里,HPM必将大有可为.以上报告表明,一线教师对于数学史教育价值的认识日益深入,数学史融入数学业已成为改善数学教学、营造人文课堂、实施学科德育、落实立德树人、培养核心素养、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HPM课例的课型已经由常规的概念课和命题课拓广到了复习课和序言课.2.6HPM与教师专业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关报告聚焦HPM 对小学和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岳增成老师的报告展示了一位小学数学教师在HPM教学实践促动下的专业成长过程,为小学数学教师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报告人所做的研究弥补了HPM领域关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不足;所采用的教师成长互通模型有效地揭示了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过程.沈中宇老师在他的报告中展示了HPM课例应用对3位教师“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MKT)的影响.课例应用是课例研究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从HPM课例应用切入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教师如何更好地在HPM共同体中分享课例成果,获得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指南.教师专业发展是国际HPM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上述报告注重将课例研究、教师成长互通模型、面向教学的数学知识等引入HPM领域,进一步加强了HPM与一般数学教育领域的联系,丰富了HPM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关理论;同时,把HPM课例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注重面向教学实践、面向一线教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7技术与HPM在“技术与HPM”方面,有关包括即HPM 微课等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研究.余庆纯老师的报告“HPM微课融入数学教学”首先介绍HPM微课的基本概念、研究背景与理论框架,接着展示了HPM微课融入“两角和的正弦公式”教学的课例研究过程,指出HPM微课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微视频形式来展现数学史,有助于将数学史的学术形态转化易于理解的教育形态,在一定程度上改善HPM 教学“高评价、低应用”的困境.张志勇老师在壁报中介绍了借助Geogebra 软件实现抛物线弓形面积的阿基米德算法的教学案例,总结了技术表征搭建数学史理解通道、实验探究转变数学史学习方式、数学史为技术实现贡献素材、历史相似性为技术应用理论支持等结论.两个报告呈现了以下特点:一方面,关注教育技术促进HPM教学内容的可视化呈现;另一方面,普遍关注信息技术融入HPM教学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技术为HPM插上一双翅膀,是未来HPM研究的重要主题.3会议特点根据SHPM-6的所有报告,可以总结出当前国内HPM研究的若干特点.(1)关注理论研究,注重史料挖掘.在理论研究方面,基于HPM的六类价值与四种方式,HPM的理论研究继续向着纵深发展,开始对每一类教育价值进行更深入的阐释与挖掘,同时从宏观层面以及问题串角度对数学史的应用方式做了进一步的研讨.在史料挖掘方2019年第4期魏学款学5面,数学教育史的研究更加关注当代的教育问题,突出历史上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启示,同时,教育取向的数学史研究在主题的选择上更加多样,研究的对象更加丰富.(2)重视教学实践,聚焦专业发展.会议中关注数学史融入教学实践研究的报告逐年递增,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教学实践充分结合,展现出数学史不仅助力学生学习,而且帮助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3)融入教育技术,助力学生学习.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HPM微课等教育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成为数学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史的来龙去脉,推动数学史的可视化传播与发展.4结论与启ZF综上分析,HPM分论坛共涉及7类主题.总体上,本次会议报告集中展现了当前国内HPM研究关注理论研究,注重史料挖掘、重视教学实践,聚焦专业发展、融入教育技术,助力学生学习等特点•据此,我们得到如下启示.(1)构建理论框架,重视教学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国际HPM研究的主流趋势,国内许多学者基于HPM理论与中国本土教育实际,将HPM实践经验理论化、教学理论实践化,两者相互贯通,螺旋递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HPM的研究正在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实践反哺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将给HPM的研究带来新的发展•(2)注重学生学习,加强教师发展•一方面,国内HPM研究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多元认识,强调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的本质,关注HPM的知识之谐、方法之美、探究之乐、能力之助、德育之效、文化之魅等六大教育价值,然而对于这六大教育价值的测评却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证研究方法,存在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另一方面,国内HPM研究把课例研究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不断加强大学研究者与一线数学教师所组成的HPM学习共同体的合作研究,促进HPM教学成为数学课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未来,HPM必将成为数学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3)关注教育技术,丰富教学资源.随着“互联网+数学教育”时代的新发展,技术与HPM融合推动HPM线上、线下研究.同时,形如HPM微课、Geogebra软件等教育技术融入HPM教学,可视化地创造数学史情境,生动形象地展现知识演进的历史脉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HPM教学资源,改善HPM“高评价、低应用”的困境.自2014年第一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HPM)教学研讨会以来,越来越多的高校HPM研究者与一线中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开展了一系列课例研讨与教学实践等活动,注重学生有效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六届HPM研讨会上通教育理论,下达教学实践,集中展示了国内HPM研究的丰硕成果,并作为第三届华人数学教育大会(CCME-3)的TSG4进行汇报.未来,国内HPM研究教研前景广阔,期待第七届HPM研讨会上的再次相聚!参考文献[1]汪晓勤•国际HPM研究概述[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8(Zl):10-14.[2]Barbin E,Tzanakis C.History of Mathematics and Education[M].Springer Netherlands,2014.[3]沈中宇,邹佳晨,汪晓勤•ICME-13之HPM专题研究综述[J].数学教育学报,2017,26(05):71-76.[4]Wang X Q,Qi C Y,Wang K.A Categorization Model for Educational Values of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An Empirical Study[J]. Science&Education,2017,26(2):1029-1052.[5]刘帅宏,陈莎莎,王鑫,李婷.聚焦数学史与数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第四届HPM研讨会综述[J].新教育,2017(5):4-8.。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6aac7b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80.png)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数学教育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国家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意义、方法以及具体案例进行讨论。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智慧和思维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启蒙阶段,可以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算筹盘”、“算术竖式”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规则。
在解题方法上,可以结合中国古代的一些数学问题,如《九章算术》中的“百钱买百鸡”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代数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种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的数学教学方法,既重视学科的专业性,又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文素养,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关怀。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儒家思想和道德修养,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借助中华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如“和而不同”、“君子和而不同”等,教育学生尊重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学术诚信和人文关怀。
谈谈在数学课堂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案例。
在学习平方根的概念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算筹盘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演示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在学习几何课题时,可以引导学生参观中国传统建筑,了解其中的几何原理和设计思想。
在学习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引导学生解决一些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问题,如“三国演义”中的战略决策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1bb4019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dd.png)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摘要: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也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它表现在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原则等方面,提倡崇尚和谐、天人合一、与人为善,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的基本精神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内涵。
归根结底,信任中华就是信任中华文化。
这是因为中华历史悠久,前人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留下了一份丰厚的、一份又一份的传统文化遗产。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脉搏,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关键词:小学数学;文化自信;培养教育引言文化对一国之盛,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与灵魂,它是国家最深层的文化软力量,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生存的沃土,它是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的源泉。
中华优秀的数学文化历史悠久,对我们国家和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中华优秀的数学文化对我们国家和世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将其引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数学文化中获得坚强的精神支持和丰富的文化滋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注重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结合数学知识与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自觉,从而推动其健康成长,养成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在我国的数学文化发展中,中华文化为数学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在当今的文化思想体系中,数学文化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中的传统文化以及时代精神也为小学生的道德素养的提升以及文化自信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养分。
一般而言,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一想到数学就是符号、定律、运算等知识,而缺少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但实际上,数学不仅仅固定的知识,更一种精神文化素养的载体。
在过去数学教学都十分注重学习考试技巧、注重成绩的高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但是而忽略了数学教学本身所蕴含的优良传统文化的思想。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有效地发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继承,不仅让学生学习到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同时要让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我国优秀的数学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自信[1]。
数学文化交流发言稿
![数学文化交流发言稿](https://img.taocdn.com/s3/m/767eb659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02.png)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与大家分享关于数学文化交流的感悟。
数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贯穿于人类文明的始终,是连接古今、沟通东西的桥梁。
今天,让我们共同探讨数学文化交流的魅力,感受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
首先,数学文化交流促进了不同文明的发展。
在历史的长河中,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文化。
例如,古埃及人创立了十进制,巴比伦人发展了六十进制,古希腊人奠定了几何学的基础,阿拉伯人发明了代数学,而我国则诞生了《九章算术》等数学著作。
这些数学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其次,数学文化交流丰富了人类的思维方式。
数学思维是一种严谨、精确、逻辑性强的思维方式。
通过数学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不同文明的数学思维方式,拓宽我们的视野。
例如,欧几里得的公理化方法、牛顿的微积分、华罗庚的解析数论等,都为我们的数学思维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再次,数学文化交流推动了数学教育的发展。
数学教育是传承数学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数学文化交流,我们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数学教育经验,提高我国数学教育的质量。
例如,美国的创新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新加坡的数学竞赛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促进数学文化交流呢?一、加强数学教育,培养数学人才。
我们要重视数学教育,提高全民数学素养,为数学文化交流提供人才支持。
二、举办数学文化活动,增进国际交流。
我们可以举办国际数学会议、学术讲座、数学竞赛等活动,增进与世界各国的数学文化交流。
三、推广数学普及读物,传播数学文化。
我们可以翻译和出版优秀的数学著作,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数学。
四、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数学文化交流渠道。
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在线数学教育、数学论坛等活动,让数学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总之,数学文化交流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业。
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推动数学文化交流、传承数学文化、促进人类文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
![数学与文化的交流与传承](https://img.taocdn.com/s3/m/e724bb90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b1.png)
汇报人:大文豪
2024年X月
第1章 简介 第2章 数学的文化传承 第3章 数学与文化创新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目录
● 01
第一章 简介
数学作为一门普 遍存在于全球各 个文化中的学科
数学作为人类智慧的 结晶,承载着人类对 世界的认知和探索。 不同文化中的数学在 相互影响中融合发展, 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数 学传统和文化遗产。
机会
艺术表现
数学对文化艺术 表现的启发和辅
助
跨学科研究中的 数学与文化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 下,数学与文化之间 的交流与传承已经不 再局限于学科范畴, 更多跨学科研究展现 了数学与文化的多样 性和复杂性。这种跨 界融合的研究方向为 未来学术探索提供了 更广阔的视角和机遇。
数学文化的教育与传播
教育实践
● 02
第2章 数学的文化传承
数学知识的传统 教育
不同文化中数学教育 的特点各有不同在 一些文化中,数学教 育强调记忆和应试能 力,而在另一些文化 中则注重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传统教育面临着 现状与挑战,如如何 平衡传统教育与现代 教育,如何让学生更
数学作为文化载体
数学在文学 艺术中的表
● 04
第4章 总结与展望
数学与文化的紧密关系
01 历史渊源
数学在不同文化中的发展历程
02 文化契合
数学与文化相互渗透的案例分析
03 文化传承
数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传承方式
数学对文化的影响
思维方式
数学在塑造文化 思维方式中的作
用
技术革新
数学在文化技术 领域的应用与推
动
社会互动
数学为文化领域 带来的社会互动
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全国数学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全国数学文化论坛会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dfc8024453610661ed9f4ec.png)
#学术信息#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全国数学文化论坛会议综述由中国数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数学文化论坛暨中国数学会通讯编委会扩大会议0于10月21-24日在石家庄召开。
组委会主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邓明立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蒋春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来自国内外41家单位的7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5中国数学会通讯6和5数学文化6杂志的编委、国内外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及出版社的同仁。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严加安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项武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0李尚志教授、南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0顾沛教授等知名学者相继做了大会报告,深入探讨了数学文化理论研究及传播进展。
一、数学文化教育实践数学文化昌盛的地域数学教育会显得生机勃勃,同时这些地域在优秀的数学文化熏陶下往往会涌现一些杰出的科学家。
揭示数学的人文性与哲学式的思维,是数学教育者的双重任务。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严加安院士非常重视数学教育工作,以行动支持并推动了我国数学文化工作的开展。
他在报告中强调,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
数学文化课的精髓是传授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与数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是顾沛教授开设十年5数学文化6课程的积淀与凝练。
顾沛教授指出,数学文化不能单独地、空洞地传播,必定要以恰当的数学知识或者数学事件为载体,但应主要着眼于以此为载体传播数学的思想、精神。
/数学的美,在于数学思想深刻之美0。
将数学与诗歌、故事、武侠等人文素材结合起来,通过生动而典型的例子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李尚志教授报告引人入胜的地方。
他强调,数学文化类课程的核心,是让听众体会到数学是怎样通过解决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中的一些重要且饶有兴趣的问题而发明、建立起来的。
李尚志教授的5数学大观6课程和顾沛教授的5数学文化6课程是今年列入/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0中仅有的两门数学类课程(共103部)。
数学文化研究与传播--“第四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综述
![数学文化研究与传播--“第四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ace023f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6b.png)
数学文化研究与传播--“第四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综述李春兰【期刊名称】《数学教育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第四届全国数学文化论坛学术会议”有3位院士和15位学者分别进行了报告,其中45分钟和25分钟的报告各9个。
这些报告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近年来中国数学文化研究和传播的情况。
这次会议主要是围绕数学文化的种类和特征、数学的应用、中国传统数学和中国文化、数学史、数学与游戏、数学之美、数学哲学、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教育等展开研讨。
%In the Fourth 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 on Mathematical Culture, there are3 academicians and 15 scholars to make reports, the number of 45 minutes'and 25 minutes’ reports are both 9. The content of every reportis rich, the thought is profound. These reports reflect the research and spread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from different areas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Discussion topics includ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Chinese traditional mathematics and Chinese culture, the history of mathematics, mathematics and game, the beauty of mathematics,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the spread of mathematical culture, mathematics education.【总页数】4页(P91-93,99)【作者】李春兰【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55【相关文献】1.重在主动贵在创新: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四届观摩交流会综述 [J], 叶建云2.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文化研究的成果与问题及对策--基于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学术研讨会 [J], 郭萌3.第四届全国计算机数学学术会议在广州大学召开 [J],4.国际组合数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第四届组合数学学术会议召开 [J], 蜀山5.搭建数学史和数学教育之桥——第二届全国数学史与数学教育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数学史会议综述 [J], 刘献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https://img.taocdn.com/s3/m/1c55403b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b5.png)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并在各个学科中有机渗透。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挖掘和利用文化资源的精髓,积极寻找小学数学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点,并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代增强青少年文化自信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培养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品质,表现为一系列的思想、观念、原则等,提倡崇尚和谐、天人合一、与人为善,重民本、讲仁爱、守诚信的基本精神。
对中华民族的自信本质上就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这是因为,泱泱中华,历史悠久,祖先们在不断的实践与创新中,给我们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并不断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
一、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
这就要求教师要抓住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这一关键期,着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小学数学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是集抽象性和逻辑思维于一体的特殊课程。
肩负着教书育人之重任的小学数学教师,在传授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下功夫,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下功夫。
中华民族在整个数学发展进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培养学生对伟大祖国的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实的基础,优秀文化资源为小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养分。
然而,多年以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数学教学总是与符号、法则、运算等知识点联系在一起,与思想教育关联甚少;数学教学总是过分强调考试的技巧、分数,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践与运用,而漠视其本身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因子。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效挖掘蕴藏在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并及时传承,使学生感悟到我国丰富的数学传统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逐步形成文化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信息#
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全国数学文化论坛会议综述
由中国数学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承办的/全国数学文化论坛暨中国数学会通讯编委会扩大会议0于10月21-24日在石家庄召开。
组委会主任、河北师范大学副校长邓明立教授主持了开幕式,河北师范大学校长蒋春澜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来自国内外41家单位的79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包括5中国数学会通讯6和5数学文化6杂志的编委、国内外部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及出版社的同仁。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严加安院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项武义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0李尚志教授、南开大学/国家级教学名师0顾沛教授等知名学者相继做了大会报告,深入探讨了数学文化理论研究及传播进展。
一、数学文化教育实践
数学文化昌盛的地域数学教育会显得生机勃勃,同时这些地域在优秀的数学文化熏陶下往往会涌现一些杰出的科学家。
揭示数学的人文性与哲学式的思维,是数学教育者的双重任务。
我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严加安院士非常重视数学教育工作,以行动支持并推动了我国数学文化工作的开展。
他在报告中强调,培养能力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学生人文素质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重中之重的任务。
数学文化课的精髓是传授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与数学精神的有机融合,是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这是顾沛教授开设十年5数学文化6课程的积淀与凝练。
顾沛教授指出,数学文化不能单独地、空洞地传播,必定要以恰当的数学知识或者数学事件为载体,但应主要着眼于以此为载体传播数学的思想、精神。
/数学的美,在于数学思想深刻之美0。
将数学与诗歌、故事、武侠等人文素材结合起来,通过生动而典型的例子体现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李尚志教授报告引人入胜的地方。
他强调,数学文化类课程的核心,是让听众体会到数学是怎样通过解决现实世界和人类的思维中的一些重要且饶有兴趣的问题而发明、建立起来的。
李尚志教授的5数学大观6课程和顾沛教授的5数学文化6课程是今年列入/教育部首批精品视频公开课0中仅有的两门数学类课程(共103部)。
华中农业大学邹庭荣教授、河北广播电视大学胡晶教授、北京邮电大学王丽霞博士等代表做了关于课程建设的报告,介绍了各自单位开设数学文化课程的情况和经验。
二、数学文化案例发掘
中国学者对于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认识之深,开设该类课程的院校数量之多,相关教材和其他出版物的数量之大,数学文化的教育传播之广,在全世界都是少见的。
这得益于我国教育改革过程中强调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这也为数学文化案例研究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丰沛的动力和源泉。
项武义先生的报告/千古之谜与几何、天文、物理两千年0穿越时空,以科学人物的工作接力为脉络,融汇数学、天文、物理知识,生动地展现了数理分析,几何对天文研究的巨大作用,以及数学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影响,堪称数学文化案例研究的典范。
/所谓天才)))一个中年和三个青年的故事0,描绘了代数方程理论三百年的历史画卷。
全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国际科学史研究院通讯院士、西北大学曲安京教授,从四个人的故事中揭示出方程可解性理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华东师范大学汪晓勤教授的报告妙语连珠,给出了/跨越时空0、/昔非今比0、/牛刀小试0、/史海拾贝0、/追求自然0、/创造动机0个性命名的案例。
并在另外三个报告部分/一条进路、一缕书香、一种视角0,表达了他对数学文化和数学教学的理解。
三、数学文化理论探索
数学文化,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数学研究领域里兴起的新热点,从一开始就引起了数学家、数学史家、数学教育家群体的高度重视,相继开展了多项研究和活动,相关著述也非常丰富。
目前我们正处在繁荣的数学文化多样性时代,各种各样的文化观念都可以主张和呈现出来。
但是文化的根本价值和功能在于引领而不是迎合,要鉴别什么才是先进文化,要以主流引领多元。
我们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带动
121
文化实践的发展。
5中国数学会通讯6作为中国数学会编辑出版的内部刊物,主要刊登国内外数学界的重要信息,以及数学教育与普及、学科介绍、书讯与书评等文章。
本次会议期间召开了编委会扩大会议,汇集了5通讯6和5数学文化6杂志的编委,专门的研究如何搞好刊物的数量和质量,广开言路且富有成效。
编委们表示,将以更为开放的态度和视角,继续在数学文化普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辽宁师范大学王青建教授认为,5数学文化6杂志的创办是数学文化事业里程碑式的大事,数学文化传播由此走上前台,不再是隐含在数学传播中的配角。
他的报告围绕如何传播数学文化而展开,针对传播的特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强调科学性、趣味性、密切联系数学史的传播原则。
东南大学张福保教授、漳州师范学院周仕荣教授、北京化工大学程钊博士分别针对数学文化在促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的作用、数学文化的困境与障碍、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推进数学文化传播做了报告。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0。
人类是高级形态的理性的情感动物,文化是用来坚守其精神家园的,这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
数学以其独有的特征和魅力与人类文明相生相伴。
它基于实践而又超越实践,既具有极为系统的逻辑思维过程、又具有极为开放的原创性思维源头。
数学本身有非常重要而且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对于人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驾驭更多的数学文化资源,从浩瀚的数学发展史中深入汲取数学文化的精髓。
因此可以说,本次会议在文化的意义上谈数学,是数学界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刘献军)
(上接第93页)
1参考文献2
112(美)斯蒂芬#科尔:默顿对科学社会学的贡献1J2,科学文化评论,2000(3)。
122Le n Oliv ,Knowledge,Society and Reality Problems o f the Social A nalysis o f Knowledge an d o f Scienti f ic Rea lism,Rodopi BV:Amsterdam -atlanta.GA,1993.
132(美)罗伯特#金#默顿:科学社会学散忆1M2,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42Ben-David Joseph,Sociology of Science Knowledge,J.F.Short(ed.),The Sta te o f Sociology,Beverly Hills CA:Sage,1983.
152Richard Whitley,Black-boxism and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Sociologica l Review18,1972.
162David Bloor,Knowledge and Social Imager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
172Barry Barnes,Scienti fic Knowledge and Sociological Theory,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74.
182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1M2,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2Andrew Pikering,Mangle o f Practice,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
1102Kaplan N,Sociology of Science.,in Handbook of Modern Sociology,edited by Robert E L Faris,1964.
1112Barry Barnes,The Comparison of Belief-Systems Anomaly Versus Falsehood,Europ ean Journal o f Sociology(11),1970.
1122Barnes.B,R G A Dolby,The Scienti fic Ethos:A Deviant Viewpoint,European Journal of Sociology(11),1970.
1132诺曼#W.斯托勒:编者导言,(美)R.K.默顿:科学社会学(上册)1M2,鲁旭东、林聚任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42(美)R.K.默顿:社会研究与社会政策1M2,林聚任等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1152Barry Barnes,About Science,N.Y.:Basil Black well Ltd,1985.
1责任编辑肖显静2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