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特色(现行版)

合集下载

推荐-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

推荐-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

家乡徐州的民俗文化一瞥——民俗文化与民间艺术课杂感关键词:徐州户部山建筑鸳鸯楼柳琴剪纸民俗,本就是一方风情的展现,一方水土的精魂。

无论你生在哪里,长在哪里,每个人的身上都脱离不了民俗的影子,人的一生都注定离不开家乡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一度,我十分醉心于各方小调,甚至是小贩的吆喝声。

我一直认为,家乡的民歌和那些走街串巷的小商贩们抑扬顿挫的叫卖声,是一方水土、一方乡里最重要、也是最显而易见的标志。

小时候,在奶奶家,听换破烂的小贩拉着平板车吆喝,“破烂换碗啦,酒瓶报纸拿来卖啦”,那一字三调,千回百转的叫卖,曾引起我无限的遐想;溜街卖麻油的大爷总是骑着一辆自行车,车把上放了一个木头梆子,一边走一边有节奏的敲,人们一听到规律的“梆梆梆,梆梆梆”,不用看就知道是麻油师傅来了(小时候,我曾以为那是和尚化缘);记得小时候读过一篇文章,叫“家乡的灶台”,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灶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

后来,许多关于灶台的知识都渐渐遗忘,但一直都清楚地记得的是文章里更夫的吆喝声“水缸满满,灶膛看看,火烛小心哉”……家乡的声音,家乡的印迹,或许就是文人们所常说的乡土情结,那是我们心灵深处的文化之根。

我并非生在什么民俗文化丰富且留存完好的地方,但是我的家乡江苏徐州,作为四省交界,仍有许多足以供我自我欣赏,自我陶醉,供我在异乡回味的风俗与民间艺术。

或许这些风俗不仅仅是家乡有,在临近的其他省份的城市和乡村也有相近甚至相同的风俗和艺术,但是,家乡的记忆对我而言,就永远都是属于我的家乡的。

徐州,古称彭城,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汉时为皇室重要的封地,因此也拥有许多汉墓和颇具汉风的文化遗存。

另外,徐州临近运河,古时又是五省交界,自古便是重要的漕运枢纽。

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的徐州,在民俗与文化方面更是兼容了许多毗邻地区的传统风俗。

首先介绍一下徐州最为著名也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户部山古民居。

在历史上,对徐州影响最大的两种灾害,一为战乱,一为水患。

徐州古民居及其文化特点

徐州古民居及其文化特点

徐州古民居及其文化特点
李国华;祝靓
【期刊名称】《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1(016)001
【摘要】徐州的民居建筑如余家大院、段家花园、张勋祠堂,以及户部山的诸家深宅大院是古建筑的典型代表.本文以余家大院、翟家大院为例,简介了徐州古民居的基本概况,分析了徐州古民居所包容的传统文体底蕴.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李国华;祝靓
【作者单位】徐州市博物馆馆员,221000;徐州市博物馆馆员,22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
【相关文献】
1.徐州古民居及其文化特点 [J], 李国华;祝靓
2.从文化渊源探微榕城古民居建筑风格特点 [J], 尹晨;
3.历史文化背景下的泰兴地区古民居建筑风格特点 [J], 尹夏
4.徐州历史地理特点与地域文化特色研究 [J], 孟召宜;朱传耿;渠爱雪
5.青城古民居建筑装饰特点与文化特征探析 [J], 梁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州地区传统民居特色的类型分析

徐州地区传统民居特色的类型分析

C t edaI a h r ,an se c l r r iue m o r o d u d ut e c iq u t de n t c icz t tc n u i o clde i t e .I en e Ca h drl fc S
h u eh ls. t p lg o s od y oo y; p o e t 0 hs o ia rtci on f it rc
bl k oc s
的 商 住 一 体 的 民 居 群 落 , 受儒 家 文 化 和 封 但 建 重 农 轻 商 思 想 的 影 响 , 人 虽 然 经 济 上 富 商 有 , 政 治 地 位 低 下 , 以他 们 在 有 一 定 的 但 所 经 济 基 础 之 后 , 要 追 求功 名 利 禄 , 而 思 总 故
维普资讯
徐州地 区传统 民居特色 的类型分 析
Th y o o y An lsso a ii n l u e z o eT p l g ay i f Tr d to a Ho s si Xu h u n
宋 赢 吴利 军 S G i g W U Lj n ON Y n i u
来 经 营 , 厅位 于 进 门 处 , 为 卑 位 , 宅 安 客 是 内 排在 最 后 , 为 尊 位 。其 三 , 阴 阳 风水 的环 是 在 境 观 上 , 用 周 易 八 卦 理 论 进 行 设 计 , 到 运 达 趋利 避 害 的 目的 。在 个 性上 主 要 表 现在 户 部
山 民 居 虽 然 是 在 商 业 经 济 交 换 影 响 下 形 成
代表 之 一 。 通 过 建筑 类 型 学 的相 关理 论为 理 论依
据 , 徐 州 民居 发 展 过程 中所 包 含 的 建 筑 类 型 学思 对

浅析江苏徐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砖雕技艺

浅析江苏徐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砖雕技艺

浅析江苏徐州地区传统民居的砖雕技艺蓝峰【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9(045)021【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徐州地区; 传统民居; 砖雕技艺【作者】蓝峰【作者单位】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苏州 215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767砖雕,顾名思义是在砖上进行的雕刻艺术,和石雕、木雕合称为“三雕”,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技艺中最为流光溢彩的篇章。

“三雕”的雕饰手法有相通之处,也各自有其特色:相比于石雕,砖雕取材方便经济、省工省时、刻工细腻,在普通民居建筑中应用更为广泛;相比于木雕,砖雕的风格偏质朴洗练,更适用于室外日晒雨淋的环境。

此外,砖雕和建筑墙体一样取材于青砖,色泽质感和施工技艺高度统一,这种效果是石雕木雕所不能及的。

1 徐州砖雕技艺概述砖雕作为一种兼具实用性的装饰需依附于建筑本身,因此徐州地区的砖雕艺术特色和其当地的传统民居风格一脉相承。

徐州五省通衢,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建筑风格也因此承南袭北,建构上既有北方的大气雄浑,细节处也兼具南方的精致秀美,砖雕亦是如此。

徐州砖雕技艺不同于北方鲁豫等省的粗犷饱满,也有别于江南苏皖砖雕的典雅纤巧,它寓醇厚于古雅,显精致而不纤细,兼收并蓄,自成一脉,具有鲜明的徐州地方文化特色。

砖雕这门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东周瓦当和汉画像砖,其又称“硬花活”,用料选材和制作工艺都相当考究。

徐州砖雕选用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便于雕刻又不易断裂,可以是一块砖,也可以由若干块组合起来。

其雕刻手法主要有平雕、浮雕和透雕,以透雕最为细致,难度也最大。

(其雕刻手法主要包括平雕、深浅浮雕以及透雕,其中以透雕难度最大,但也最为细致。

整个制作流程至少需要五道工序:1)磨面修砖,打磨砖的表面使其平整、光洁如玉;2)绘稿上样,用笔画好图案的轮廓,然后在砖面上刷上一层白浆,将画稿平贴在上面;3)刻样打坯,根据画稿刻出外轮廓,雕凿图案造型;4)出细修光,对砖雕人物造型“开相”,校正画面,修饰细部;5)上药磨光,用猪血调兑砖灰对破损和刀误之处进行修补,然后用磨光石打磨砖雕表面;历此种种,一幅精雕细琢、雅俗共赏的砖雕作品方能完成。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解读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摘要:本文引入城市意象理论,通过其五要素分析徐州户部山依傍黄河、因山建宅等城市地理学上的特点;整合文脉的梳理作答这些城市现象形成的根源。

文章旨在将当地居民记忆中的元素重新拼接,试探寻户部山古民居之原貌,并为其修复项目提供线索。

关键词:户部山;古民居;城市意象;漕运1、引言徐州户部山古民居作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对于研究明清时期漕运城市的功能转型,黄河改道对城市地理学上的影响和黄河“文化层”的断代,苏、鲁、豫、皖一带传统建筑的纵、横两向对比等课题,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为了分析这个特定的古城区,本文引入“城市意象”(CityImage)理论,并运用其原理展开分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凯文。

林奇教授(Prof.KevinLynch)的城市意象主要是指通过人们对城市空间环境的心理印象,来评价城市的客观形象。

他提出:环境意象是观察者与所处环境双向作用的结果。

城市或城区可以分成五个元素:区域、道路、边界、节点和地标。

各个元素之间的意象表达是可以变换和传递的,一个城市设施可以具有多重意象元素。

研究城市意象可以唤起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并分析城市的心理地图。

2、徐州户部山古聚落的渊源濒临黄河故道的徐州古城,在历史上多次受黄河水患侵袭,造成了著名的“叠城”现象。

而其中最具破坏力的一次可以追溯到明代天启四年(1624年),大水三年未退。

直至崇祯八年(1635年),徐州城经过重建才恢复旧观。

因此所谓徐州古民居,主要指的是明清时代的建筑。

据考证,清同治时期,徐州城的范围大致是:北至黄楼,南至道平路,西至燕子楼,东至黄河故道①。

徐州城民国初期尚维持原状,建国初期也改变不多,只是近20年变化最大。

黄河让徐州城饱受摧残,但同时也促成了兴盛的漕运。

天启年间毁灭性的大水之后,正是徐州在漕运路线上的关键性地位,才使得当地百姓和官员没有放弃这座城市,并坚定了与洪水做斗争的信念。

水患之际,户部分司署移至城南的南山(戏马台)上办公,此山遂得名户部山。

融合南北特色的徐州传统民居

融合南北特色的徐州传统民居

融合南北特色的徐州传统民居
孟杰
【期刊名称】《江苏地方志》
【年(卷),期】2009(000)003
【摘要】徐州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古城,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是江苏建城最早
的城市之一。

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其地势险要,交通便利,素有“五省通衡”之称,因此自古即为兵家的必争之地。

据文献记载.从夏朝起,4000余年间,在徐州地区发生的较大规模的战事就有400余起。

在战火不断的历史长河中。


州地区的地理范围经过多次变迁,最终形成了具有鲜明地理区位特征的地方文化。

总的来说,其历史文化具有齐鲁文化与荆楚文化交汇的特征。

【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孟杰
【作者单位】(Missing)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南北和》中"民族融合"的主题特色 [J], 李立
2.基于远程视控与物联网融合技术的徐州市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研究 [J], 刘宁宁;鲍晓旼;孙勤
3.中国传统民居庭院空间与当代建筑设计的融合——以黄池镇食品特色小镇展示中心建筑设计方案为例 [J], 张明
4.景村融合视角下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以徐州市倪园村为例 [J], 申雯

5.徐州地区传统民居特色的类型分析 [J], 宋赢;吴利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探究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探究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探究季翔【摘要】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现存13处约70个院落的明代、清代、民国建筑,不仅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扼要阐述了户部山民居建筑群的成因及历史内涵,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解读,并从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三个方面对户部山传统民居独特的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做出了对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建筑群的具体保护、继承的反思与构想.【期刊名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年(卷),期】2008(000)001【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成因;风格特点;保护与继承【作者】季翔【作者单位】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221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艺术创作实践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探究①季翔(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徐州 22 1 0 0 8) [ 摘要]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现存 I3 处约 70 个院落的明代、清代、民国建筑,不仅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扼要阐述了户部山民居建筑群的成因及历史内涵,对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余家大院、翟家大院的空间布局进行了解读,并从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结构三个方面对户部山传统民居独特的风格特点进行了分析,做出了对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建筑群的具体保护、继承的反思与构想。

[关键词] 徐州户部山;传统民居;成因;风格特点;保护与继承[中图分类号lj59 [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75(2008)01-0144-03徐州古称彭城,在江苏省拥有最早的建城史(史书记载城成于公元前 57 3 年),但由于战争和黄河水灾的破坏,古城几经变迁,地面传统建筑所剩无几。

明代天启四年( 16 2 4 年),黄河泛滥,大水三年未退,直至崇祯八年( 16 3 5 年)徐州城才逐步重建。

徐州户部山民居建筑多少年来世代相沿,随着生活不断演变,成为徐州传统建筑中数量最多,形制体态最丰富,生活气息最浓郁的一种建筑类型。

徐州特色建筑

徐州特色建筑

徐州特色建筑徐州特色建筑串连着这个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展现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从古老的庙宇到现代的高楼大厦,徐州的建筑风格多样且丰富多彩。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这座城市中那些令人难忘的特色建筑。

徐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而古老的建筑也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沧桑和变迁。

位于徐州市中心的云龙山是一个不可错过的景点,这里有古老的佛寺和庙宇。

其中最著名的是云龙寺,它是中国佛教的一座重要圣地之一。

建于唐代的云龙寺坐落在山脚下,环境优美,山水交融,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寺庙内部装饰精美,雕塑艺术和壁画彰显着佛教文化的魅力。

在参观云龙寺时,你可以感受到徐州的悠久历史和佛教文化的底蕴。

除了佛教寺庙,徐州还有一些古代的建筑遗址,如隋唐时期的古城遗址和明清时期的古建筑。

这些建筑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艺。

在观光徐州的过程中,你可以欣赏到这些古老建筑的壮丽之美,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然而,徐州也不仅仅是古老建筑的集合体。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这座城市也兴建了许多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和新型建筑。

比如,位于徐州市商业区的火车东站,拥有现代化的设计和完善的设施,成为了徐州交通枢纽的标志。

火车东站的建筑风格简洁大方,结合了现代建筑技术,体现了徐州城市发展的时尚氛围。

此外,徐州的特色建筑还包括一些当地的传统民居。

徐州地处江苏省北部,属于华北民系与江南民系的过渡地带,因此徐州的传统民居融合了北方与南方的建筑特色。

传统民居常常以四合院为主,结构坚实且宽敞。

门窗上悬挂着独具徐州特色的红灯笼,寓意吉祥和繁荣。

这些建筑代表了徐州人民对于家园和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正是这些丰富多样的特色建筑,使得徐州成为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每一座建筑都散发着城市独特的魅力,展示着徐州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精神。

从古老的云龙寺到现代的高楼大厦,这些建筑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变迁。

当你踏足徐州,不妨花些时间欣赏这些独特的建筑,感受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

或者你可以坐在一间传统民居的庭院里,享受宁静的时光。

苏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分析与保护研究——以徐州市吴邵村为例

苏北地区传统村落特色分析与保护研究——以徐州市吴邵村为例

2020·11苏北地区主要以平原地形为主,其传统村落具有独特的地域性,延续着平原悠久的农耕文明,是寄托乡情的重要载体。

中国传统的村落开发面临着多种艰难困境,近几年来,江苏省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尤其是资金投入,保护措施及发展规模均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果,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仍面临着风貌形象破坏、劳动力不足、农业发展衰退、乡土文化衰败和公众参与不足等困境,生存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传统的村落由两种形式组成,即空间的形态和空间的结构。

空间的形态和空间的结构在特定环境下,受传统村落所处的社会阶层、社会环境、生活方式、经济水平和地域特点等因素的深远影响[1]。

2020年4月7日,江苏省居民和城乡建设厅公布了江苏省第一批107个省级传统村,苏北徐州市铜山区吴邵村以独具特色的村落名列江苏省第一批传统村落。

本文以江苏徐州市张集镇铜山区的吴邵村为例,研究其特色与价值,以及如何有效地延续地方农业文明风貌、保护传统村落的文化遗存、挖掘与保护自然资源、活化传统村落建筑与环境和塑造特色鲜明的农业村落。

一、苏北地区村落发展演变特征(一)空间形态特点及演变苏北地区共有16个传统村落入围江苏住建厅公布的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

其中,徐州6个,宿迁2个,连云港2个,淮安2个,盐城4个。

苏北地区受地区和文化因素影响,传统村落布局较稀疏,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总体呈现出“曲线”空间的分布形式,再向周围地区呈阶梯形稀疏状[2]分布。

徐州东南、宿迁中北为苏北乡村聚落高密度分布区,占苏北传统村落总数的一半。

因为这个地区是古黄河决口的冲积扇所形成,黄河冲到那里就形成了肥沃的土地,所以大量村落在黄河故道附近聚集。

淮安南部、盐城西部又形成了另一条曲线状的传统村落聚集地,因为京杭运河流经该地,水路交通便利,水道资源丰富,形成了传统村落的聚集地。

连云港南、淮安东北、盐城北部等地区的乡村聚落是空白的,受土地资源限制,传统的村落聚居现象表现较为突出。

徐州民俗文化

徐州民俗文化

徐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8个
江苏柳琴戏、 徐州梆子、 徐州琴书、 徐州剪纸、 徐州香包、 邳州跑竹马、 邳州纸塑狮子头、 丰县糖人贡
江苏柳琴戏 视频
原名“拉魂腔”,不但是江苏省的主 要剧种之一,也是以徐州为中心的苏 北、鲁南、皖北、豫东广大地区现存 的唯一本土地方戏曲剧种,是徐州及 周边地区农民创造出来的宝贵文化遗 产。
东坡肉
东坡肉的原型是徐州回赠肉, 为徐州 “东坡四珍”之一。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秋,黄河决口, 七十余日大水未退。徐州知州苏轼亲率全 城吏民抗洪,终于战胜洪水,并于次年修 筑“苏堤”。百姓感谢苏东坡为民造福, 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送至州府感谢苏 公。苏公推辞不掉,将这些肉加工成熟后
徐州琴书 (视频 颠倒话)
源于明代小曲,于明嘉靖年间广为流传, 旧称“丝弦”、“唱扬琴的”等,是以徐 州方言演唱,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 民间说唱艺术。主要流行于以徐州为中心 的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1957年9 月在徐州专区与徐州市联合举行的曲艺会 演中,定名为徐州琴书。
徐州剪纸
有悠久的历史,现已发现的汉画像石中, 多次出现汉代徐州人已经运用了以影像作 为形象标记的艺术手法,继而创造了在石 块上镂刻透空的艺术技巧,并在汉画像石 上刻制出剪纸图案。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 式,徐州剪纸风格用八个字可以概括为 “热烈、夸张、粗犷、抽象”,剪出来的 作品线条简洁,人物夸张、生动、丰满。
邳州跑竹马
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 会”。邳州跑竹马流行于滩上、八路、徐 塘等镇,属自娱自乐型民间舞蹈。相传始 于宋代,内容取材于鞑子(金兀术)跨马 游春的故事,已有一千年的历史。经历代 民间艺人的排演与实践,已形成了固定的 演出形式,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初探传统建筑特色在苏北城市住宅小区整体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初探传统建筑特色在苏北城市住宅小区整体设计风格中的体现
2 江 苏 苏 北 传 统特 色 文 化 在 城 市 住 宅 小 区 整 体 风 格 中 的 多种 体 现 ( 1 ) 苏 北传 统 特 色 文 化 在城 市 住 宅 小 区 外 部 形 态 构 成 中 的
城市住宅建筑是一个城市的核心 , 是所有建筑的本 源, 它体
现 了一个 城 市 人 文历 史 、 民俗 风情 , 以 及人 们 的 审 美 水 平 。 随 着 江 苏 苏北 社 会 经 济 的 发展 , 城 市 住 宅 小 区 数 量 也 急 速 上 升 。 各
种“ 方盒子 ” 的形态 , 苏北城市亦是如此 。这种城市住宅小 区 的整体设计风格趋于单一 , 实用但 缺乏 审美性。随着苏北城 市 居 民对 住 宅 小 区 的整 体 风 格 的 审 美 需 求 的 提 升 , “ 方盒子” 式 的 小区建筑越来越不能满 足人们 的需求 , 因而各式风格的城市 住 宅 小 区 如雨 后 春 笋般 层 出 不 穷 。 建 筑 风 格 虽 成 多 元 化 发 展 , 但 关于传统特色的研究 和实 践还是很缺乏 , 其 他各个风格 的运 用 也 多 是 生搬 硬 套 。苏 北 各 市 的历 史 文 化 背 景 都 比较 深 厚 , 民 俗 特点 、 人文风情也异彩纷呈 , 但各个城市的住宅小区的风格却 较 为单一 , 相互之 间没有很大的差别 。无论置身于其 中哪个城 市, 都 无 法感 受 到 明 显 的 区别 和 特点 。 ( 2 ) 有 利 于 当 地传 统 特 色 文 化 的 传 承 与 发 展 。 中 国长 达 几 千年的封建帝制 , 其专制性使 中国传统 民居 的整体风格在一个 相 对封 闭 的空 问形 成 、 发 展 。因此 , 更 独 具 特 色 与 魅 力 。很 多 人 误以为具有本土特色 、 传 统特色的建筑风格 就是建造一些仿 古 建筑。甚至认为注重传统特色是倒退 , 其实不然, 任何 实物的发 展 都需 要 学 习已 有 的历 史 文 化 , 吸取 经 验 和 教训 , 不 断 优 化 。 中 国 作 为东 方 文 化 的重 心 , 对 周 边 国家 建 筑 文 化 的 发 展 产 生 了 深 远的影 响, 1 3 本现代民居 的整体风格设计就是一个很好 的例子 。 日本在接受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 , 不断融入本 民族 的思考 , 形成 的具有鲜 明个性 的建筑 风格 , 其建 筑风格 被称 为“日式 ” 或 者 “ 和风” 。1 3 本在现代 建筑 中传统 特色体现 与发展值 得我们进 行 深入 的探 讨 和研 究 。 ( 3 ) 有利于传 统特色审美思想的表达 。苏北有一些城市建 造了大量的仿古建筑来发展旅 游业 , 这些仿古 建筑同当地一些 现代主义的建筑不协 调, 在城市 中形成 了一 种孤岛 的模 式。中 国 古代 的 民居 多 为合 院式 , 建 筑 结 构 多 为 木 质结 构 显 然 不 适 用 与现代 的城市住宅小 区。我们不可能在住宅小区房屋 内部使用 木质结构 , 也不可能还原古建筑中瓦当、 窗棂上雕刻 的精美绝伦 的纹样 。不管是建筑的材料 、 色彩还是纹样 , 都只是起指导作用 的思维模式和哲学理论物质化 的媒介。中国古代的许 多建筑作 品更多 的是追求一种“ 天人合一” “ 和谐共生” 的审美思想 , 通 过 建 筑来 抒 发 胸 中 意气 。并 且 注 重 空 间层 次 的 人 伦 秩 序 、 与 自然

徐州古建筑屋顶形式

徐州古建筑屋顶形式

歇山顶
1.歇山顶共有九条屋脊,即一条正脊、 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因此又称九脊顶。 由于其正脊两端到屋檐处中间折断了一 次,分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 歇,故名歇山顶。 2.上半部分为悬山顶或硬山顶的样式,而下半 部分则为庑殿顶的样式。 3.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 山花。山面有博风板,山花和博风之间有段距离, 可形成阴影。 4.歇山顶屋脊上有各种脊兽装饰,其中正脊上 有吻兽或望兽,垂脊上有垂兽,戗脊上有戗兽和 仙人走兽,其数量和用法都是有严格等级限制的。
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 —徐州
张峰 12259014
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造型一书中非常重 要的构成因素。总起来说,从古至今中国 的建筑都突出屋顶的造型作用,只是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形态,或是说成 熟与不成熟形态罢了。从我国古代建筑的 整体外观上看,屋顶是其中最富特色的部 分。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 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 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 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 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 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 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 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
卷棚顶
1.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为双坡屋顶,两 坡相交处不作大脊,由瓦垄直接卷过屋面成弧 形的曲面卷棚顶整体外貌与硬山、悬山一样, 唯一的区别是没有明显的正脊,屋面前坡与脊 部呈弧形滚向后坡,颇具一种曲线所独有的阴 柔之美。 2.形式活泼美观,一般用于园林的亭台、廊榭 及小型建筑上
总结
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 建筑。 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 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硬山顶:民居。 第卷棚顶:民间建筑。 攒尖顶:亭台楼阁。

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研究发布时间:2021-08-05T09:41:23.917Z 来源:《建筑实践》2021年40卷第3月第8期作者:马宇威[导读] 徐州传统民居作为北方民居重要组成部分马宇威徐州市风景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摘要:徐州传统民居作为北方民居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北方传统民居共有特征,又有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本文以徐州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为背景,以院落整体、单体建筑、细部等层面作为研究对象,从建筑空间形态、礼仪秩序、文化特征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徐州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特征。

并通过数字化技术、3D模型等形式原真性的还原徐州传统民居特质风貌,为徐州乃至淮海经济区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工作提供新的手段和契机。

通过徐州当地民居空间形态系统研究进而希望当代城市建设延续传统文脉,并引起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地区的当地居民对其自身生存环境、生活方式的关注与认知和对本地区域文化的审视与反省,增强本土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民居院落形式与规模千差万别,但就其构成元素相差无几,根据马炳坚先生对北京四合院建筑构成划分中,四合院的主要有正房、厅房、厢房、耳房、倒座房、宅门、影壁、院墙、廊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具体结合实地测绘的图纸、数据以及图片,归纳徐州传统民居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如下:1 功能各异的房,构建院落空间1.1正房正房是指处在院落中轴线上的主要生活用房。

根据其功能的不同,正房可以分为堂屋和穿堂屋。

堂屋一般为徐州传统民居院落中中轴线上最后一进院落的最后一座单层硬山建筑,门前台阶高大,是群组建筑的核心,给人外观朴素,挺拔高大的感觉,一般高度8米左右。

徐州传统建筑的堂屋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具体测绘结果如下(如图1)。

三开间堂屋室内多按“一明两暗”的传统布局。

所谓“明”即公共空间,是进行年节祭祀祖先、丧嫁典礼场所,举行的活动象征家庭向心的内聚力。

所谓“暗”即私密空间,公共空间两边的房间是主人的住房,或者两间房屋一间为住房,另一间为会客、议事之用的书房。

中国苏北传统民居

中国苏北传统民居

后门
门后设有厚重的门插石, 晚 上房门紧闭后, 用整木的门 杠插上, 盗贼很难撼动。
更楼
鸳 鸯 楼
进为相两这
西西反个种
跨花,不楼
院厅因同的
的院此的一
南的,四层
屋堂鸳合和
屋鸯院二
,楼,层
二 层 为 二
的 一 层
房 门 朝 向
处 在 前 后
金字梁
鱼龙
因其屋架部分的轮廓和形式 类似于汉字的“金”字而得 名, 梁架由一根大梁和两根 叉手组成,大梁上各有一根 短的站柱,俗称“站人”
鸳鸯楼这种楼的一层和二层处在前后两个不同的四合院房门朝向相反因此鸳鸯楼的一层为西花厅院的堂屋二层为二进西跨院的南屋金字梁鱼龙因其屋架部分的轮廓和形式类似于汉字的金字而得名梁架由一根大梁和两根叉手组成大梁上各有一根短的站柱俗称站人砖雕以徐州为代表的苏北传统民居建筑的砖石墙体作为建筑营建的主要部分以其里生外熟罕见结构和融合南北风韵的装饰色彩风格成为具有徐州传统民居独具魅力的风貌特点之一
翰林楼
月亮客门院屋院
又称堂楼, 二层硬山结构, 二层 明间饰雕花短窗, 并以三层插拱 承托挑檐檩,两山墙尖镶嵌“狮 子滚绣球”泥塑山花,体形硕大, 极富立体感。
为了加强巡逻, 在客屋院的西北 角和上院的东南角各建一座三层 的更楼。同时,在院墙的隐避处 辟有更道,以便夜间更夫巡视全 院,这些更道不为一般人所知。
制作:赵明玥100501128
户部山古民居群占地2万余平方米,著 名的有崔、李、余、郑、刘、张、王、 翟八大院,其中崔家大院规模最大。
崔家14代传人
崔家大院的 建筑特色
1.房屋功能设置齐全 2.院落选址位于城市中 轴线 3.建筑布局依山借势 4.梁架结构及建筑构件 地域特征鲜明 5.建筑风格南北兼融

浅谈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浅谈徐州户部山古民居

浅谈徐州户部山古民居户部山聚落成形原因:徐州户部山处徐州徐州城南,徐州自古为北门锁钥,南国屏障,是南北交通要道。

徐州户部山的兴起,有赖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明清两代商业的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最为话跃的时期同时朝廷的漕运政策以及由此形成的以南北二京为纵向的商业贸易联系。

古徐州地处漕运古道泗水和汴水的交会处,漕运便利,商业发达,商业从事人员多居户部山。

二是黄河泛滥的影响。

自明代起黄河徐州段河患频繁,城池多次被淹,包括府衙等政府办事机构也在所难免。

天启四年六月彻二日夜,河决奎山堤,徐州户部分司主事张璇在大水来临前将户部分司署迁至山上,尔后即在山上筑垣构室。

户部山民居特点:户部山民居坐落在山坡地带在平面布局上不同干平原地带的民居,具有自己的特点。

各大院以山顶端的项现戏马台等堂庙建筑为中心,呈放射状环列分布。

1.等级分布:户部山民居可大致分为三大类:一是商贾巨富,象徐万顺纸坊、"洪昌顺"干货店、李同茂酱园等都是前店后坊的商人之家,这一类的数量最多,占户部山民居的一半以上。

二是官宦之家,如状元李蟠故居、翰林崔濤故居、余家大院等,李蟠是徐州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崔氏是由明末商人发展成为清代官宦的。

三是一般的富裕人家,如阎家小陡、魏家园等,他们多是做买卖出身,积累了一定的财富后才买地造房。

2. 因地制宜:户部山民居的特征,比较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如余、翟、郑家三个大院,从总体上有着四合院的共性,但由于建在山上,面积有限,地面落差大,不可能按平原四合院的模式一成不变,因地制宜也就成了户部山古民居的主要特点:(1)建筑的本质在于院落,地势起伏造就了建筑空间错落跌宕,山地四合院布局使竖向空间变化更为生动丰富。

如鸳鸯楼,这种楼上下叠压,内无楼梯,楼上楼下朝向相反,即为鸳鸯,是户部山民居一特色。

(2)建筑因地域不大,而使建筑体量相对较小,结构更加严谨,四合院精华更需加以浓缩。

实例3-徐州古建筑ppt

实例3-徐州古建筑ppt

徐州以“汉代三绝”-汉兵马俑、汉墓、汉画 像石为代表的两汉文化最为夺目,极具艺术欣 赏和考古价值。
其实徐州地区还有很多明清古建筑,本文主要介 绍徐州周边的一些明清古建筑群。
2 主要古建筑介绍
2.1 市区户部山古建筑群
户部山古建筑群位于市区户部山,是一处建筑 形式丰富的古建筑群落,2006年5月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古建筑 类”重点保护单位的户部山古建筑群,囊括了 “徐州民俗博物馆、崔家大院、李蟠壮元府” 等所有徐州明清民居遗址,成为全国建筑规模 较大的古建筑遗址群,具有“依山而建、兼容 南北建筑文化”的鲜明特色。其中以崔焘故居 的规模最大,历史文物价值最高。
主要特色
窑湾是个移民镇,来自全国各地的居民,带来 各自的住宅建筑风格,争奇斗妍。山西古建筑 的特色是“天井院”,宅基宽大,地势一级比 一级低,财源滚滚往里流,宅面狭长,周围楼 阁,门窗都不出屋檐,只有小姐的花楼例外。 江西人和福建人则多注重室内装饰,木格扇隔 墙,北墙根长条几、八仙桌和太师椅,东山墙 放书架或博古架。
徐州地区古建筑分布现状及保护
报告组成部分
1 概述 2 徐州地区主要古建筑介绍 3 古建筑的现存状态 4 古建筑保护的原则和方法 5 结语
1概述
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是苏北最大城市和 由苏、鲁、豫、皖边区组成的淮海经济区的中 心,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京沪、陇海两大铁 路在此交汇,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贯穿徐州南 北,公路四通八达,北通京津,南达沪宁,西 接兰新,东抵海滨,为全国重要水陆交通枢纽 和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 区划:辖云龙、鼓楼、九里、泉山、贾汪5个 区,新沂、邳州2个县级市和铜山、睢宁、沛 县、丰县4个县。源自4 古建筑保护的基本步骤和原则

漫步徐州户部山,看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游徐州民俗博物馆

漫步徐州户部山,看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游徐州民俗博物馆

漫步徐州户部山,看明清古民居建筑群,游徐州民俗博物馆户部山古民居“穷北关,富南关,有钱的都住户部山”,是徐州流传很广的一首民谣。

因为徐州常遭黄河水患,位于徐州城外最近的制高点户部山便成了一些官绅富贾不惜重金择地建宅的首选。

从明末至中华民国初年的几百年间,户部山周围高宅大院密布,民居鳞次栉比。

其中既有甲第官宦之家,也有富商之宅。

这些古建筑依山就势,参差错落,构思巧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徐州民俗博物馆位于户部山民居中的徐州民俗博物馆,则将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婚嫁,还有民间艺术、地方戏曲、民间绝活等充分地展示出来了。

鸳鸯楼“里生外熟”“鸳鸯楼”是户部山古民居独特的建筑方式。

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

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

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为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特的鸳鸯楼。

楼分两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布局十分巧妙。

户部山有名的古民居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林崔涛的府邸(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

还有号称“户山八人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院等。

这些民居历尽沧桑,新中国成立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居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翟家大院翟家大院建于南侧余家大院和北侧家大院之间的狭长地带。

因为地块不规整,所以布局更加灵活多变。

大门东向,几进院落迁回曲折,有房屋40余间。

目前仅存的两处鸳鸯楼(另一处在崔家大院)中,只有翟家的按原貌进行了修复。

翟家的后花园有伴云亭,为户部山东部较高的地方,从这里俯视这片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赏心悦目。

“前店后衙”旧时格局户部山周围也是活跃的商业区和苏鲁豫皖交界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北民居之徐州民居调查报告徐州简介徐州古称彭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华夏九州之一。

地处南北方过渡地带,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向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和商贾云集中心。

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徐州是中国烹饪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第一位养生学家彭祖的老家,是“道家基地,天师故里”,也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佛寺“浮屠仁祠”即诞生于此。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地理划分以秦岭-淮河为界,恰淮河经苏北中部东流入海。

汲中华人民共和国南北文化之精华,取长江淮河之灵秀,揽黄海东海之开阔,得富饶平原水乡之养育,成就了大气,儒雅,优秀的苏北,徐州,在苏北独傲枝头的奇葩。

徐州地理环境徐州市位于东经116°22′~118°40′、北纬33°43′~34°58′之间。

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

属于华北平原的东南部,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丘陵海拨一般在100-200米左右,丘陵山地面积约占全市9.4%。

徐州气候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年气温14℃,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

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

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

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徐州地质构造徐州地处苏鲁豫皖交界中心,大地构造上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在地震区划上则属于大华北地震区的南缘。

徐州的地质条件及地质构造不太复杂,地震活动的频率和强度均较低。

从地壳结构来看,徐州地壳厚度变化较小。

莫氏面(地面与地幔的分界线)平均深36公里左右,康氏面(花岗岩与玄武岩分界线)平均深20公里,一般是西部较深。

再看构造运动。

徐州属于苏北平原的大面积沉降区。

地貌上表现为地势低平,在断陷盆地内的沉积物厚度较大(几百米到几千米),表现出共震荡运动的特征。

在断裂构造上,徐州地区断裂较为发育,按其规模大小和地质发展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最主要的是北、东向的断裂分布较广。

徐州主要断裂带有:郯城----庐江断裂带,丰县-----邳州断裂带,故黄河断裂带。

民居是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之一,受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各地的民居常常呈现出鲜明的地方风格。

江苏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经济、文化极为发达,因而造就了当地民居的典雅和精致。

虽然密切的交流使江苏民居在宏观上已趋于同一,但如同民风、习俗始终顽强地保留在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样,不同地区特殊的处理手法也使江南、宁镇、江淮及苏北的传统民居在统一中显现出差异与变化。

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

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

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

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

而苏北却不与苏南民居特色不相一致徐州民居之户部山古民居群特点户部山古民居既有北方四合院的规整划一,又有南方民居的曲折秀美。

墙体多用青石与青砖,梁架用材硕大,雕梁面栋,琢刻精细。

并有“里生外熟”及“鸳鸯楼”等独特的建筑方式。

所谓“里生外熟”是指垒砌的墙体分为两层,外层为砖砌的清水墙,内层为土坯,这种建造方式既降低了造价,也能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使房间内冬暖夏凉。

鸳鸯楼的建筑形式仅国内仅有,由于户部山古民居多依山而建,可谓地无三尺平,为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建造了这种独持的鸳鸯楼。

这种楼分为二层,上下叠压,底层墙体部分利用了原有山体,楼内天梯,楼上楼下的门朝向相反,反映了徐州人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是徐州人在建筑史上的一个创造。

户部山古民居群之---崔家大院古民居中比较著名的有清道光年间翰林崔涛的府邸(崔家大院),清康熙年间徐州状元李蟠府邸,有号称户部山八人家的郑家大院、翟家大院、余家大院、刘家大院、张家大院、李家大楼等,此外还有阎家院、魏家园、孟家园、春香阁等。

这些民居历尽沧桑,建国后还保留完整的有古民民院落17处,分院54个,比较完好的民居近600间。

在戏马台与彭城路之间有一条修悠长的街巷,那便是崔家巷,整条街巷的北侧几乎全被崔家大院所占据。

崔家世代书香,诗礼人家,清道光年间崔焘以廪生举孝廉方正,后中举人,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人翰林院,被钦点为庶吉士。

历任河南通许县知县、裕州知州、安徽怀庆知府等职。

现存的崔家大院依山而筑、是崔焘奉旨于道光年间在旧居上扩建的,分上院和下院,居高者为上院。

建筑中的砖雕、木雕、石雕也极具艺术价值。

历经崔氏20余代400多年的经营。

形成东西长约112米。

南北宽约44米,占地约4928平方米的建筑群,是徐州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一处清代建筑群。

徐州市户部山崔家大院的建筑特色1.房屋功能设置齐全崔家大院房屋功能齐全。

下院集居住家孰、家庙祠堂于一体;上院是崔氏专设的学堂;客屋院是崔氏为迎接圣旨专门兴建的礼仪性建筑。

下院分为正门楼(功名楼)、翰林楼院、佛堂院、祠堂院、墨缘阁院、墨缘阁东跨院、月亮门院、内客厅院等。

正门楼是一座三开间的二层楼,门前立一对憨态嬉戏的石狮子,门楼上方高悬红底金字的“崔氏翰林府”大匾。

正门楼内摆放“进士及第”、“孝廉方正”、“钦点翰林”、“旨暂赐六品顶戴以备召用”等各种匾额,实际上是崔氏家族的荣誉馆。

因此,正门楼又称“功名楼”,以功名楼为正门,意在突出崔氏家族的门第和显赫的功名。

正门楼平时大门紧闭,只有重大节日或重要客人来时才打开,平时只走两侧的偏门即左掖门和右掖门。

正门楼前矗立高大的旗杆,楼对面与崔家巷隔路相望是一座八字形照壁,俗称“八方照”。

八方照东侧是上下马石、拴马桩和轿地。

整个下院门前威严、庄重,体现了封建礼制和崔氏家族显赫的门第。

佛堂院和祠堂院位于下院最西侧。

佛堂院是崔氏家族的家庙,除供平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外,遇有家族重大活动则请僧人在此做法事。

祠堂院有大小两座祠堂,是下院中最精美的建筑之一。

大祠堂建于台基上,抬梁结构,屋面安装泥塑荷花脊,正脊中间置宝顶,轩廊下悬挂黑底金字的“崔氏宗祠”大匾,堂内悬挂“三戟堂”大匾,落地长窗裙板上雕刻二十四孝故事,堂内供奉有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

小祠堂在大祠堂西,用于供奉无功名的崔氏祖宗牌位。

翰林楼院为崔氏族长居住的四合院。

翰林楼又称堂楼,二层硬山结构,二层明间饰雕花短窗,并以三层插拱承托挑檐檩,两山墙尖镶嵌“狮子滚绣球”泥塑山花,体形硕大,极富立体感。

为突出山花的装饰效果,在山花周围用淡颜色的抹灰平塑出“蝙蝠”形的交趾图,寓意“福”星高照。

翰林楼东侧是小妾居住的月亮门院,月亮门院东侧是供亲戚居住的内客厅院。

墨缘阁院是下院面积最大的四合院。

墨缘阁既是接待客人的大客厅,也是崔氏子弟研墨读书的地方,因位于下院南部,俗称南书房。

据《徐州府志》记载,崔焘的父亲崔树楠“乐善好施,人称长者。

嘉庆十八年(1813),滑县教匪滋事,徐郡戒严,树楠捐赀募勇二百名,助官军守御。

歉岁时,又贱卖粮食以周贫乏”。

在学而优则仕的封建社会,崔氏十分重视对后代的教育,以求进入仕途。

崔树楠“尤好造就人才,戚族子弟无力就学者,招致家塾,延师课读之,成立者甚众。

”为光宗耀祖,崔焘于道光年间兴建上院,主要用于培养教育族人。

前三进为教学设施以及老师居住的四合院,最后一进为花园。

现存一进小前院、西花厅院、二进东跨院及二进西跨院,其间穿插影壁、天井、雕花腰廊、腰房等装饰性建筑。

崔家大院西临繁华的商业街,且徐州为兵家必争之地,安全防盗成为崔家大院建设的重要内容。

大院四周建有高大的围墙,大门朴素不张扬,门后设有厚重的门插石,晚上房门紧闭后,用整木的门杠插上,盗贼很难撼动。

为了加强巡逻,在客屋院的西北角和上院的东南角各建一座三层的更楼。

客屋院的更楼西临彭城路,在楼上可以俯视整条彭城路;上院的更楼位于东边的制高点,人在更楼上,整个崔家大院尽在眼前。

同时,在院墙的隐避处辟有更道,以便夜间更夫巡视全院,这些更道不为一般人所知。

2.院落选址位于城市中轴线户部山位于徐州南门外,原名南山,因西楚霸王项羽曾在此操练兵马又称为戏马台。

明天启四年(1624)黄河暴涨,徐州户部分司署主事张璇在堤溃的前一天告示全城,并将办公机构迁至戏马台聚奎堂,“因筑垣修宇,遂为署焉”,后渐名户部山。

从那以后,户部山成为富商大贾建房造屋之地,故有“穷北关,富南关,有钱人住在户部山”的民谣。

崔家大院西临彭城路,为古城徐州的城市中轴线,不但地理位置优越,且负阴抱阳,是理想的阳宅之地。

2001年在崔家巷改造施工中发现一方“永远示禁”碑,碑文记载:“郡城古迹,凡有关风水者,俱不准附近居民擅自拆毁。

户部山旧存玉铃、右节、左丽、金雉四门,历经重修,更应仍存旧制保护。

诚恐附近居民人等不知例禁,私自拆毁合行,出示禁止,以使附近居民及乡保人等知悉。

嗣后倘有因盖私宅将该古迹擅自拆毁者,该乡保即赴县禀告以拿究,各具凛遵,毋违特示。

特授江南徐州府铜山县正堂加十级纪录朱为立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

”。

原来,户部山西坡山前有一条清澈的河流,河上南北各架一座石桥,在此建房正符合背山面水的阳宅选址要求,这通碑刻反映了崔家大院选址时对风水的勘察。

3.建筑布局依山借势崔家大院全盛时期占地一万多平方米。

这一地块东西狭长,南北较短,东西坡度35度,落差7.1米,建筑布局十分局促,但古代工匠精心布置,创造出了比平地更为出色的院落格局。

崔家大院整个地块由低至高分为五个层次,每个层次分前后布置四合院,其间以影壁、天井、腰廊、垂花门、月亮门、随墙门等贯穿连接,形成轴线交错、严谨多变的院落格局。

因此,整个大院虽然房屋众多,院落重重,但轴线清晰,严谨有序。

户部山为寸土寸金之地,为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对建筑的处理往往依山就势,自由灵活。

如上院一进小前院的堂屋(一层)和西花厅院的鸳鸯楼(二层)东西并列,为一条屋脊,处理手法十分巧妙。

为巧借山势,减少工程量,在落差较大的地方,工匠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楼房鸳鸯楼,这种楼的一层和二层处在前后两个不同的四合院,房门朝向相反,因此,鸳鸯楼的一层为西花厅院的堂屋,二层为二进西跨院的南屋,它巧妙地解决了地势落差较大造成的不利因素,一楼而隔成前后两个四合院,可谓独具匠心。

4.梁架结构及建筑构件地域特征鲜明崔家大院的梁架结构和装饰构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不少是徐州古民居中独有的文化基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