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合集下载

2024最新-氧气的性质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8篇)

2024最新-氧气的性质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8篇)

氧气的性质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优秀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以下内容是牛牛范文为您带来的8篇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可以帮助到您,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化学教案《氧气的性质》篇一—:实验目的;1.初步教学生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的装配连接方法和气密性的检查;2.要求学生。

学会实验室制取的气体的方法,会用排水法集气法收集气体;3.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二:教学器材的认识与清点:1、仪器:大试管、单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附集气架)、铁架台(附铁夹)、镊子、酒精灯、火柴、木块、棉花2、药品;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澄清石灰水三:实验步骤:如何制取氧气的七步骤中注意事项中问题有学生回答。

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双手握住试管观察玻璃管内水柱变化;2、装:将药品高锰酸钾用纸槽送入试管里,在试管口放小团棉花,装好带导管的橡皮塞;3、定:将试管固定在铁架台,铁夹应夹在离试管口的1/3处,试管口应(略倾斜);4、点:点燃酒精灯,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先来回移动酒精灯,使试管受热均匀后,再将火焰集中在药品处由前往后加热。

5、收:当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时,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里,收集气体。

(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采用向下排水法收集气体更纯净”。

6、离:将导管移开水槽。

7、熄:用酒精灯帽熄灭酒精灯。

(注意:操作顺序不能颠倒否则试管里吸入水试管破裂)以防止水槽水倒流热的试管里面使试管炸裂。

四:学习研究氧气性质的方法;收集两瓶气体:收集气体时玻璃片粗糙的接触瓶口。

①一瓶留有水做铁丝燃烧实验----提示学生回答②观察木炭复燃五:要提示药品回收六:实验完毕整理仪器保持清洁,完成实验记录单。

严老师实验课条理清晰、目的明确,实验课的实验步骤细节提示很到位,突出实验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操作很积极但两人配合的不是很好,有个别组实验完成的好效果很高。

2024年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3篇

2024年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3篇

2024年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3篇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能力培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思想: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品质: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思考、猜想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提问]什么是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回答: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讨论提纲]1.说出氧气的色态2.氧气有气味吗?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3氧气比空气重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领悟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板书]一、物理性质1.在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气体。

2.比空气略重。

3.不易溶解于水。

4.氧气。

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2教学目的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初中化学氧气的用途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用途教案

初中化学氧气的用途教案
教学对象:初中生
教学内容: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并能够正确描述化学氧气的一些常见用途。

教学准备: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相关知识点、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

教学步骤:
1. 引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话题,并让学生思考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如它对灭火器的作用等。

3. 理解: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理解化学氧气的性质,如它对燃烧的作用和促进呼吸作用等。

4. 运用:让学生探讨化学氧气的一些常见用途,如用于医疗、工业、水处理等方面。

5. 总结:让学生总结化学氧气的用途,并对今天的学习内容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6.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了化学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提升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主要用途;2.技能目标: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方法;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2.教学难点:氧气的制取方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瓶装有氧气的图像或瓶子,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气体吗?它有什么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引导他们进入学习氧气的永久。

2.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概念:“氧气是一种无色、无臭的气体,由氧元素(O)组成。

它是地球大气中气体的主要组分,占约21%。

而在地球上最重要的有机物是有机物。

”3.氧气的制取(20分钟)教师向学生讲解氧气的制取方法。

通过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来加深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实验1:过氧化钾制取氧气材料:过氧化钾、磁力搅拌器、烧杯、水槽、导管、橡胶塞、试管。

操作步骤:1)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过氧化钾;2)加热烧杯,将过氧化钾熔化,并用磁力搅拌器加热混合物;3)通过导管将产生的氧气收集到试管中;4)用火苗测试试管中氧气气体。

实验证明过氧化钾能够产生氧气,加深学生对氧气制取方法的理解。

实验2:氯酸钾制取氧气材料:氯酸钾、试管、酸铁石或酸性高锰酸钾。

操作步骤:1)在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氯酸钾;2)加入少量的酸铁石或酸性高锰酸钾反应;3)观察试管中产生的气泡,用火苗测试产生的气体。

实验证明氯酸钾能够产生氧气,加深学生对氧气制取方法的认识。

4.氧气的用途(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用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医学应用:氧气是呼吸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用于医疗救护、氧疗等。

2)工业应用:氧气广泛用于燃烧、切割、焊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

3)生物化学应用:氧气是细胞呼吸过程中的氧化剂,参与新陈代谢等生物化学反应。

4)矿业应用:氧气可以在地下矿井中提供呼吸环境,保证矿工的生命安全。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氧气的用途。

②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来验证氧气的性质,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使学生熟悉探究程序,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三、教学反思在本课题中,主要学习了氧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并通过分析反应过程知道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实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较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出结论。

这节课不可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方法,但起码初步入门。

为以后娴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并通过观察现象比较、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出结论奠定基础。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教案标题:探索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1. 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特点。

2. 探讨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和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展示板2. 实验材料:氧气气体、蜡烛、瓶子、水、火柴等3. 学生实验记录表格4. 教学视频或图片资源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幻灯片或展示板向学生展示一些与氧气相关的图片,例如火焰、呼吸等。

2. 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问他们对氧气的了解和认识。

知识讲解:1. 通过讲解和讨论,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特点,包括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它是空气中的一种成分,能够支持燃烧和维持生命等。

2. 通过实验演示,展示氧气对燃烧的影响,例如点燃一根蜡烛,然后将其放入一个装有氧气的瓶子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实验探究: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氧气的特性。

2. 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主题,例如氧气的溶解性、氧气的密度等。

他们需要列出实验步骤、材料和预期结果,并进行实验记录。

3. 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观察结果,然后与小组分享实验结果和结论。

讨论与总结: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并总结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例如呼吸、燃烧等方面。

3.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图片资源,了解氧气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评价与作业:1. 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小结,包括他们在实验中的观察结果和对氧气的理解。

2. 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氧气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并撰写一篇短文或制作海报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扩展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行业的代表来学校进行讲座,介绍氧气的应用和相关领域的职业。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实验室或工厂,深入了解氧气的生产和应用过程。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木炭、磷、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2.氧气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在认识“物质”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能力,这也是本节的一个难点。

3.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

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学情分析1.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2.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所以,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意识、信心及方法步骤,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3.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还刚刚开始,还处于盲目阶段,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的运用可以将文本内容与现实充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穿过课文走进生活,学以致用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 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硫、碳、磷、铁、蜡烛在氧气中的燃烧。

);3. 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用途;4. 使学生掌握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看演示氧气性质的课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对于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总结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3.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研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0.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新授物质课——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0.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新授物质课——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

0.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新授物质课——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和用途。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和用途。

2.教学难点:氧气化学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有哪些成分吗?2.学生回答: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3.引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氧气,了解一下它的性质和用途。

第二环节:氧气的物理性质1.展示氧气实物,让学生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

2.讲解氧气的溶解性、密度等物理性质。

3.学生实验:将氧气注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验证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第三环节:氧气的化学性质1.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助燃性。

2.学生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观察燃烧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四环节: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讲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原理: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2.学生实验:制取氧气,观察实验现象。

第五环节:氧气的用途1.讲解氧气的用途:支持燃烧、供给呼吸、医疗用途等。

2.学生举例说明氧气的用途。

3.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和用途。

2.强调氧气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七环节: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列举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写出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3.举例说明氧气的用途。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物展示、学生实验、课堂讲解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法和用途。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关注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氧气(O2)是一种常见的元素,它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具有广泛的用途。

本文将通过一项教学设计,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这个重要的化学物质。

一、实验介绍在教学设计的第一部分,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展示氧气的部分性质。

实验材料包括氧气气瓶、点燃的蜡烛、玻璃干燥管和火柴。

实验步骤:1. 将玻璃干燥管的一端插入氧气气瓶中。

2. 将燃烧的蜡烛放在一个稳定的平台上。

3. 用火柴点燃蜡烛。

4. 将点燃的蜡烛缓慢放入玻璃干燥管。

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当蜡烛进入玻璃干燥管后,火焰突然变亮,燃烧更为剧烈,并伴随着明亮的火花。

实验解释:这个实验展示了氧气的一个显著性质,即它是一种促进燃烧的气体。

当蜡烛进入含有氧气的环境时,氧气强烈促进了蜡烛燃烧的过程,使火焰变得更明亮和强烈。

二、氧气的性质在第二部分,我们将深入探讨氧气的性质。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活动,进行下列实验和讨论。

1. 氧气的燃烧性质实验步骤:1) 将一些细木条放入一个试管中。

2) 保持试管倾斜,用火柴点燃木条。

3) 在燃烧的同时,将试管靠近点燃的木条。

实验现象:当试管靠近点燃的木条时,燃烧更加剧烈,并且产生明亮的火焰。

实验解释:这个实验再次突出了氧气对燃烧的促进作用。

氧气与燃料反应,产生更强烈的火焰。

2. 氧气的制取实验步骤:1) 在一个锥形瓶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2) 添加少量洗涤液,并用橡皮塞密封锥形瓶。

3) 将瓶口放入水槽中。

4) 慢慢向瓶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现象:氧气气泡从锥形瓶底部释放,并上升到瓶口。

当气泡达到瓶口时,它们会流出瓶子,并冒出水面。

实验解释:过氧化氢分解时产生氧气气体。

洗涤液的作用是增加氧气气泡的稳定性,使其能够从底部释放,并在上升过程中不被水吸收。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氧气的制取过程。

三、氧气的用途在第三部分,我们将介绍氧气的一些常见用途,包括医疗、工业和生态系统。

氧气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是九年级化学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

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3〉初步了解氧化反应概念。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学会利用实验来探究物质以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和科学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以及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前面的内容,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并且也初步掌握了利用实验探究来学习化学知识的方法。

因此,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五、教法1、讲授法2、实验探究3、问题探究。

六、教学过程根据氧气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因此,我对本节课内容顺序重新调整,先学习氧气用途,再学习氧气的性质,所以,本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一>设置问题,导入新课设问:同学们,你们了解人类和动物生存不能离开的是什么气体吗?这种气体具有怎样的性质?还有哪些用途?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再导出课题,确定目标。

(设计目的:让学生明确探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自主学习,了解氧气的用途指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的经验,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71页。

再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归纳出氧气的用途。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物理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物理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物理教学设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物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响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通过实验研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1 请说出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响2 请写出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响的文字表达式碳+氧气二氧化碳硫+氧气二氧化硫磷+氧气五氧化二磷铁+氧气四氧化三铁倾听、回忆回忆并且答复:氧气能与碳、硫、磷、铁等物质发生反响复习旧知识为获取新的知识伤脑筋铺垫。

考察学生对文字表达式的掌握情况。

不但碳、硫、磷、铁可以与氧气反响,蜡烛也可以与氧气发生反响。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反响前集气瓶是否枯燥点燃的蜡烛放在空气中火焰的焰色。

将点燃的蜡烛伸入纯洁的氧气中可看到什么现象反响后触摸集气瓶壁并观察反响后有什么现象反响后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观察变化倾听观察并记录反响前集气瓶是枯燥的,点燃的蜡烛在空气中火焰为黄色,放入氧气中,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反响后,石灰水变浑浊。

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1 为什么反响前集气瓶壁必须是枯燥的2 石灰水变浑浊说明了什么问题?3 怎样写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蜡烛+氧气二氧化碳+水讨论并答复:1.因为生成物中有水,所以反响前集气瓶必须是枯燥的,否那么无法观察到水。

2.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培养学生分析能力,进展思维能力训练,学习科学的方法。

稳固文字表达式的写法。

从碳、硫、磷、铁与氧气发生反响的文字表达式中分析反响物、生成物的种类有什么共同特点。

化学反响类型很多,为了便于我们学习我们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叫做合反响。

怎样简单的表示出化合反响?分析、归纳并答复。

反响物都是两种、生万物都是一种。

领悟。

答复:多变一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认识反响特征。

1.定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响。

2.特点:多变一3.表示方法:A+B→AB阅读课本第16 ~17页,并划出重点。

《氧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案设计

《氧气的性质》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氧气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氧气的性质。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等情景让学生主动探究氧气的性质。

2.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讨论和完成实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小视频或图片展示,让学生回顾一下氧气的来源和基本性质,并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实验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探究。

a. 实验一:用一根透明的玻璃管放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管内的气泡,问学生气泡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b. 实验二:燃烧一根蜡烛,将一根细钢丝放入蜡烛火焰中,再将该钢丝放入一瓶装有水的容器中,观察有无气泡产生。

问学生气泡是什么?是怎么产生的?3. 总结性讲解(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总结,解释气泡的来源以及其中的气体是什么,引出氧气的性质。

4. 拓展应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燃烧、呼吸等,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5. 实践活动(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用导轨实验装置和多个电池制取氧气,学生通过操作并观察,体验氧气的制取过程。

6. 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引导学生思考:学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是否还有其他需要探究的问题?五、板书设计:氧气的性质- 气体、无色无味无臭- 支持燃烧- 促使物质氧化- 具有生命活动六、教学资源准备:1. 视频或图片展示素材2. 实验材料:玻璃管、水、蜡烛、细钢丝、容器等3. 实验装置:导轨实验装置、电池等4. 小组合作及讨论的提示卡片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自主探究氧气的性质,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和探索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准确描述氧气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

(2)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氧气与碳、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3)掌握氧气的用途,能举例说明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氧气性质的探究,使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让学生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气的氧化性。

(2)氧气与常见物质的反应现象及化学方程式。

2、教学难点(1)氧气化学性质实验的准确操作和现象观察。

(2)通过实验理解氧气的氧化性。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人类呼吸和物体燃烧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共同的物质——氧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讲授新课(1)氧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状态,并闻其气味。

然后通过讲解和多媒体展示,向学生介绍氧气的密度、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2)氧气的化学性质①氧气与碳的反应进行实验:在氧气中点燃木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讲解化学方程式:C+ O₂点燃 CO₂。

②氧气与硫的反应实验操作:在氧气中点燃硫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如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讲解化学方程式:S + O₂点燃 SO₂。

③氧气与铁的反应演示实验: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学生观察到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讲解化学方程式:3Fe + 2O₂点燃Fe₃O₄。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了解氧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描述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能够解释氧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2.教学难点:氧气在人类和自然界中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问学生一个问题来导入本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氧气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用到氧气的地方?”学生回答完毕后,老师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内容是学习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Step 2:讲授氧气的性质(15分钟)1.氧气的特点: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

2.氧气的制备:通过分解含氧化合物,如过氧化钾、过氧化氢、硝酸钠等。

3.氧气的稳定性:氧气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物质,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Step 3:氧气的用途(20分钟)1.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用于医疗、气象、焊接等方面。

【延伸阅读】:氧气在医疗中的应用氧气在医疗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呼吸困难时的应急救治:氧气可以通过面罩、鼻管等装置给与患者供氧,缓解患者的呼吸困难。

(2)医学气体麻醉:氧气是很多麻醉剂的携带介质,通过混合氧气和麻醉剂来实现全身麻醉。

(3)促进伤口愈合:氧气具有促进细胞代谢和组织修复的作用,在一些伤口愈合较慢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氧气疗法。

2.氧气在工业中的应用:用作氧化剂、燃烧支持剂、氧焊等。

【延伸阅读】:氧气在环境中的作用氧气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维持生物体生命活动:氧气是生物呼吸过程中的必需气体,参与细胞的呼吸作用,为生命提供能量。

(2)促进物质的氧化反应:氧气是一种很好的氧化剂,在许多物质的氧化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维持大气的稳定:氧气参与了大气的组成,维持了大气的稳定,使地球居住的环境得以维持。

Step 4:展示实验(15分钟)通过展示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和用途的理解。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案

氧气的性质与用途(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2)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3)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实验使学生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学习风气。

【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化学性质的掌握难点:观察和分析实验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1、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玻璃片2、药品:硫磺、铁丝、蜡烛、氧气3、其他:火柴、小木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情景引入】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学生:喜欢)今天老师也给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

教师演示,学生观看。

提问: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回答:集气瓶中盛放的是氧气。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章维持生命之气------氧气。

(板书)。

师: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要研究物质的哪些方面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先来探究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板书)二、讲授新课(一)、氧气的物理性质1、出示一瓶氧气大家观察一下它的颜色,它有什么气味呢?我们来闻一闻它的气味。

它的密度有多大,是否能溶于水呢?接下来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教材68页氧气的物理性质的资料,提取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2、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检验1、这儿有一瓶氧气,怎样用简单的方法证明它是氧气呢?有什么现象呢,能得出什么结论?2、总结检验方法。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是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通过化学实验来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首先来看木炭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出示表格。

1、铁丝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实验探究(1)观察铁丝在空气中能不能燃烧?(2)思考:铁丝在氧气中会有什么现象呢,大家拭目以待。

(3)提问:大家发现这瓶氧气与前面几瓶氧气有什么不同?这些水有什么作用呢?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描述。

九年级化学九年级2.2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课堂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九年级2.2氧气的性质和用途课堂教学设计
3.家长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学生完成作业,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4.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4.案例分析,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与氧气相关的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小结,巩固知识: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所学内容。
6.课后拓展,提升素养:布置与氧气相关的课后作业和拓展任务,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健康等现实问题,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回顾氧气的发现历史,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
2.讲解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氧化性、助燃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如铁生锈、燃烧等。
3.介绍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如加热高锰酸钾、过氧化氢分解等,强调实验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4.阐述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呼吸、燃烧等,并举例说明。
5.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拓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崇尚科学: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爱国主义情怀:了解氧气在我国科技、工业等领域的重要应用,培养民族自豪感;
3.安全意识:在实验操作中,遵守实验规程,确保人身安全;
4.环保意识:了解氧气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关注大气污染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氧气性质与制备方法之间的联系,以及氧气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重点:实验室制备氧气的方法及操作要领。
难点: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规范性,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一、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掌握氧气的制取方法和一些常见的用途。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氧气的物理性质介绍2.氧气的化学性质介绍3.氧气的制取方法介绍4.氧气的常见用途介绍5.实验操作: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性质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题导入氧气的话题:“你知道人体呼吸时需要什么吗?”2.氧气的物理性质介绍(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味道、密度、溶解性等,并进行相关实验演示。

3.氧气的化学性质介绍(1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燃烧性、氧化性等,并进行相关实验演示。

4.氧气的制取方法介绍(10分钟)介绍氧气的几种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电解水、空气中分离等,并针对每种方法进行简要解释。

5.氧气的常见用途介绍(10分钟)介绍氧气在医疗、钢铁冶金、化工生产等领域的常见用途,并讲解其用途的原理和优势。

6.实验操作:制取氧气并验证其性质(30分钟)6.1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让学生合作进行氧气制取实验。

6.2实验材料准备每组准备一些过氧化氢(双氧水)、活性炭、漏斗、烧杯、几个试管、酒精灯、硫酸亚铁等实验材料。

6.3实验步骤a.将过氧化氢倒入烧杯中,再加入少量活性炭研磨。

b.将烧杯置于水槽中,通过竖放的试管将产生的氧气导入到另一个试管中。

c.用一根带有微量硫酸亚铁的木条放入含氧气的试管中,观察木条变黑的现象。

d.将试管中的氧气导入到燃烧一烧杯中,观察是否会支持燃烧。

7.实验结果讨论(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结合所学的氧气性质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8.总结与展示(10分钟)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进行总结,并展示实验结果和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资源准备:1.PPT或黑板、白板、彩色粉笔等教学工具。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新部编本2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新部编本2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案
课题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具
氧气、木炭、铁丝、蜡烛;集气瓶、坩埚钳、酒精灯;火柴


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知道氧气的重要用途,让学生形成“性质决定用途”这一重要化学思想。
[板书]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急救病人
2.参与燃烧,炼钢、气焊、气割等
[小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要用途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课堂练习]P.72/ 1. 2. 5. 6.
[布置作业]P.72/ 3. 4.
请你观察一瓶氧
气,思考:氧气有没
有气味、颜色?你能
不能用简便的方法
证明老师提供的这瓶气体不是源自气而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碳、铁和石蜡
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写出反应文字表达式
[思考]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为什么要预先在集气瓶底部加少量水或铺少量沙子?
[讨论交流]课本70页“讨论与交流”
[讨论]
1、为什么说是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
2、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3、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联系?
一定是一种,但不一
定要有氧参加反应。)
3、(当氧化反应的生
成物只有一种时,氧
化反应也是化合反应。)
[阅读归纳]
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
[阅 读]课本70页“长话短说”
[阅读]课本71页“氧气应用很广泛”,总结出氧气的重要用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设计
蓝田县汤峪镇聚庆初中
韩亮2015年3月12日
3.1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蓝田县汤峪镇聚庆初中韩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知道氧气的用途。

②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来验证氧气的性质,并对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通过认识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的不同,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被激起探究欲望。

使学生熟悉探究程序,养成从实验到分析再到结论的习惯。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题中,主要学习了氧气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并通过分析反应过程知道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在讲解氧气的性质时主要运用了实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较直观地看到实验现象,也使课堂气氛更生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出结论。

这节课不可能使学生完全掌握方法,但起码初步入门。

为以后娴熟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并通过观察现象比较、科学地分析和归纳出结论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