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3_噻唑烷衍生物的合成_结构及生物活性
含有1H—1,2,4—三唑咪唑[2,1—b]—1,3,4—噻二唑、S—三唑[3,4—b]—1,3,4—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含有1H—1,2,4—三唑咪唑[2,1—b]—1,3,4—噻二唑、S—三唑[3,4—b]—1,3,4—噻二唑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https://img.taocdn.com/s3/m/836542680b1c59eef8c7b451.png)
维普资讯
Vo .2 1 3
2 0 0 2年 1 O月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HEM I CAL J OURNAL OF CHI NESE UNI VERSI ES TI
NO 0 .1
1 8 8 2~ 1 8 8 6
杂 环 衍 生 物 .经 元 素 分 析 及 谱 学 表 征 ,探 讨 2 5 6三 取 代 咪 唑 [ . ]1 3 4噻 二 唑 的 可 能 生 成 机 制 .对 大 . .- 2 1 一..- 肠 杆 菌 、绿 脓 杆 菌 、 草 杆 菌 等 初 步 抑 菌 试 验 证 明 . 数 化 合 物 表 现 了较 好 的 抑 菌 活 性 . 枯 多 关键词 1 1 2 4三 唑 ;咪 唑 [ . ] l3 4 噻 二 唑 ; 一 唑 [ ._]1 3 4噻 二 唑 ;抑 菌 活 性 H一 . .- 2 卜b 一 , .- 三 3 4b 一 . .- 06 l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 5 _7 0 20 ) 0l 8 —5 2 l0 9 ( 0 2 1一8 20 中图分 类号
收 稿 日期 :2 0 —71 . 0 10 —7
基 金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 准 号 : 批 QT rga 资助 . P o rm)
联系人简介 :张 自义 ( 3 1 3年 出生 ) 9 ,男 ,教授 ,博 士生导师 ,从事 杂环化学研究.许鹏 飞( 9 4年 出生 ) 16 。男,博 士 。硕士生导 师 ,
2-酰亚胺基-3-苯基-1,3-噻唑啉的合成及除草活性

13噻唑 啉 ( 的合 成路 线 通 式 如 ( 2 所 示 。化 ,. Ⅵ) 图 ) 合物 ( 由 2步反应 制得 。N炔丙 基苯胺 与 酰基 异 Ⅵ) . 硫氰 酸酯 ( 在 四氢 呋喃 中室 温搅拌 8 Ⅲ) h得到 2( . .N 酰亚胺 基 )13噻 唑 烷 ( 。这个 新 颖 的环 合 反 应 ,. V) 可能先 形成硫 脲 ( , 后 由亲核 的硫 原子 与 三键 Ⅳ)然
层析 ( 乙酸 乙酯/ 己烷 ) 正 得到 70 . 丙基.. .gN 炔 3三氟 甲基苯 胺 (IR =H) 品 , 须纯 化 直 接 用 于下 一 I 3 ; 粗 无 步反应 。
维普资讯
第2 9卷第 3期
20 07年 6月
世 界 农 药
Wo d P s cd s d et ie i ・ 5・ 1
2酰亚胺基一一 . 3苯基一,一 13噻唑啉 的合成 及 除 草 活性
陈 亮编译 袁莉萍校
目前 , 多商 品化 的农 药 品种 中大多是 含有 氮 、 许
个非 常重要 的中间体。化合物 ( Ⅲ) 由 2( . X 是 .N
乙酰 亚 胺 基 )13噻 唑 啉 ( I R =H) 酸 解 而 制 .,. V;6 经 得 。化 合物 ( Ⅲ) 不 同 的亲 电试 剂 如 酰 卤 、 基 X 与 酰
异氰酸酯 、 卤代烷和烷基磺酰卤反应 , 分别可以制得
了新 的环 合 反应 来 制 得 2( . 亚胺 基 )5亚 甲基. .N 酰 .
甲醇钠 的 乙 醇溶 液 中 可 以转 化 成 5烷 基 , 唑 . 13噻
啉( 。 Ⅵ)
新型松香基酰基亚胺噻唑烷衍生物的合成

Ke wo d :d h d o b ei cd;d h d o b ei cd;a y — n — iz l i e;s n e i y r s e y r a it a i e i y r a it a i c c l mi e t a oi n i h d y t ss h
新 型松 香基 酰基 亚胺噻 唑烷 衍 生 物 的合 成
伍 勇 一 饶 小平 . , ,王 宗德。 ,宋湛
(. 1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 院 公共 系 , 四川 自 贡
业局林产化工重点开放性实 验室 , 江苏 南京
630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院 林产化学 工业研究所 国家林 400 2
20 4 ; .江西农业大学 园林与艺术学 院 , 102 3 江西 南昌 3 04 ) 30 5
关 键
词: 脱氢枞酸 ; 二氢枞酸 ;酰基亚胺噻唑烷 ; 合成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51 1 ( 02 0 -660 10 -5 1 2 1 )50 0 -3
中 图 分 类 号 : 6 62 0 2 .
S n hei fNo e sn- a e - c li n —h a oi i e De iai e y t ss o v lRo i b s d a y —mi et iz l n rv t s d v
Is t eo hm c d syo oet r ut, hn s cdmyo o syS i cs N j g 10 2 C n ; ntu f e ia I ut f rsPo c C eeA a e F r t c ne ; a i 04 , h a it C l n r F d s i f e r e n n2 i 3 oeeo adcp rht h r ad , i gi gi l r U l m t, aea g 3 0 5 C ia .Cl g f n saeAc e ue n L i c J x A r ut e nv i N hn 04 , hn ) n a c u e y n 3
噻唑烷-4-酮衍生物抗HCMV和VZV的活性

烷一一 ( 4酮 化合物 3和 4 抗人 巨细胞 疱疹 病毒 ( MV) 水痘 带状 疱疹病 毒 ( V) ) HC 和 VZ 活性 . 结果表 明 : ,一 2 3二芳
基一 ,一 唑 烷 一一 是 一 类 新 型 高 效 的 抗 HC V 化 合 物 , 含 糖 基 的 1 3噻 唑 烷一一 可 能 是 一 类 比较 理 想 1 3噻 4酮 M 而 ,一 4酮
M a 01 y2 1
噻 唑烷一一 4酮衍 生 物 抗 MV 和 VZ 的活 HC V
吕树 芳 , 莲 , 赵 陈华
( 北大学 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北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北 保定 河 河 010) 70 2
摘
要 : 用病毒 噬斑抑 制 法 , 讨 了 2 3二 芳基一 ,一 唑烷-- 化 合 物 1和 2 、 糖 基 的 1 3噻 唑 利 探 ,一 1 3噻 4酮( )含 一 ,
大类衍 生物 , 2类化 合物 均表 现 出与核 苷类 药物 不 同 的抗 病 毒 机 制. 这 为进 一 步 发现 新 的非核 苷 类 HC MV 和 VZ V病毒 抑制 剂 , 者初 步探 讨 了具 有 良好 抗 艾 滋病 ( V) 毒 活性 的非 核 苷类 逆 转 录 酶 抑制 剂 噻 唑 笔 HI 病 烷一一 4酮衍 生物 ” ( 其结 构见 图 1 对 HC ) MV 和 VZ V病 毒抑 制活 性.
VZV y p a e f mi u t( b l qu —or ng ni PFU ) me h d. The r s t h to e uls s owe ha 2, - i r l1, - hiz i n 4 o s dt t 3 d a y 一 3 t a ol di 一 一 ne we e a n w l s t nti hi io sofH CM V ,whie 1, - hiz ld n 4 o s be rn u a r e c a sofpo e n b t r l 3 t a o i i 一 一 ne a i g a s g rmoit i t e y m gh b i de ls l c i e he pe i p e ius i hi io s e a k nd ofi a e e tv r ssm l x v r n b t r . Ke r : i z ld n 4 o s;HCM V ;V ZV y wo ds Th a o i i 一 一 ne
噻唑烷二酮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噻唑烷二酮结构式-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噻唑烷二酮是一种含有噻唑环和烷基二酮的化合物,具有较为特殊的化学结构和性质。
噻唑烷二酮在有机合成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广泛用于药物合成、材料科学等领域。
本文将对噻唑烷二酮的化学结构、合成方法和应用领域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该化合物的参考资料。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噻唑烷二酮这一化合物展开讨论,首先介绍其化学结构,包括分子式、结构式等相关信息;然后探讨噻唑烷二酮的合成方法,包括常见的合成途径和反应条件等内容;最后探讨噻唑烷二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药物化学、有机合成等方面的应用情况。
通过对噻唑烷二酮的全面介绍,旨在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这一化合物的性质、合成和应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噻唑烷二酮这一化合物的化学特性、合成方法以及应用领域。
通过对噻唑烷二酮的结构式进行分析和解释,以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这种化合物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本文也将介绍噻唑烷二酮的合成方法,帮助读者了解该化合物的制备过程。
最后,本文将探讨噻唑烷二酮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展示其在实际生产和科研领域中的潜力和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噻唑烷二酮这种化合物有更全面的了解,并促进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2.正文2.1 噻唑烷二酮的化学结构噻唑烷二酮是一种含有噻唑环和环状酮基团的有机化合物。
其结构式为C4H2N2O,化学式为C3H4N2O。
噻唑环是一种含有含硫环的芳香环状化合物,由一个氮原子和一个硫原子构成环的结构。
而环状酮基团则是指分子中含有酮基的环状结构。
噻唑烷二酮的分子中同时含有这两种结构,因此其化学结构独特而复杂。
噻唑烷二酮的分子中噻唑环与环状酮基团通过共享原子相连,形成一个稳定的环状结构。
在分子内部,氮原子与周围的碳原子相连,构成稳定的杂环结构。
同时,噻唑烷二酮的酮基团具有强的电子亲和性,有利于分子在化学反应中的活性。
总体来说,噻唑烷二酮的化学结构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反应活性,使其在有机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2-噻唑烷酮磺酰脲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

关 键 词 : 酰 脲 ;- 唑 烷 酮 ; 酰 异 氰 酸 酯 ; 物 活 性 磺 2噻 磺 生
中 图分类 号 : 2 . 1 O6 6 2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64 0 ( 0 8 0 —5 20 1 0 —3 3 2 0 ) 50 6 —3
c n b e d r c l s un cde,i s c ii e a l nt g o h r g a or The ph t ox ct f a e us d ie ty a f gii n e tcd nd p a r wt e ult . o ot iiy o s lo l e r i i sr sdu s t uc e d ng c o a e o e o mpo t n a t r f e tn u f ny ur a he b cde e i e o s c e i r ps h s b c m neofi r a tf c o s a f c i g is f r he e e o m e t n o de o s a c ors m ene l a o p nd t u t r d v l p n .I r r t e r h f o w e d c m ou s,usn -hi z ld o s i g 2 t a o i i ne , mon — u tt e be z ne ulo mi a o l l c o i a s a tng o s hs iu nt n e s f na de nd xa y hl rde s t ri ma e il 。 fv ne t ra s ie w d rv tv s we e s nt e ie r m s y t . The s r c u e f t e e c mp e i a i e r y h sz d f o ioc na e t u t r s o h s o oun r on ime ds wa e c fr d by NM R ,I ,M S. Pr lmi a y hi a s ys i i a e t t a l o p nd os e s d o f gii a R e i n r o s a nd c t d ha l c m ou s p s s e n un cd l a i e tcda a tviy. Onl o ne nd ns c ii l c i t y ne w c ompo nd xh bie g d u e i t d oo he b c d l c i t r i i a a tviv
噻唑类化合物

噻唑类化合物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因其在药物、农药、染料、光敏剂、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成为多个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化学结构、合成方法、应用领域三个方面详细介绍噻唑类化合物及相关研究进展。
一、化学结构噻唑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是由噻唑环和一个或多个侧链组成,其中噻唑环是由一个硫原子和两个氮原子构成的五元杂环。
噻唑类化合物常见的侧链包括羰基、烷基、芳基、氨基、氧原子等。
此外,根据侧链的加入方式和数量的不同,还可得到双噻唑、多噻唑、杂环噻唑等各种结构类型。
二、合成方法目前,噻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1.噻唑环的合成:噻唑环的合成主要分为两类:噻唑环合成和噻唑环化合成。
噻唑环合成通常采用噻唑酸或其衍生物与亲电试剂发生取代反应,生成噻唑环。
噻唑环化合成则通过氨基、羧基、酰基等官能团,在噻唑环上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噻唑环。
2.侧链的合成:侧链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包括酰化反应、酰胺化反应、亲核取代反应、羧基还原反应等。
三、应用领域1.药物领域: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广泛用于药物研究的化合物,如阿司匹林、咪达唑仑、甲磺酰氨基噻唑等。
其中阿司匹林是一种具有抗炎、镇痛、退热等作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2.农药领域:噻唑类化合物具有广谱杀菌、杀虫、除草等作用,在农药研究中被广泛采用。
例如,甲氧酰氨基噻唑是一种高效广谱的除草剂,其生物活性达到了三嗪酮等农药的两倍以上。
3.其他领域:噻唑类化合物还可用作染料、光敏剂、高分子材料等的合成原料。
例如,噻唑染料具有良好的排染性能和光泽度,广泛用于纺织印染等领域。
综上所述,噻唑类化合物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前景,在不同领域中研究进展迅速。
随着化学合成和生物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相信噻唑类化合物在未来的应用领域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芳氨基-1,噻唑的合成综述

一、2•氨基苯并噻唑的合成研究进展2-氨基苯并睡唑是一类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杂环类化合物,如临床用于治疗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利鲁唑(Figure 1-1,A)就属于2-氨基苯并睡唑类化合物;化合物B即夫仑替唑(Frentizole),具有抗病毒、驱肠虫及免疫抑制等活性;N-酰基取代的2-氨基苯并睡唑化合物C可以抑制HIV病毒;N-芳基取代的2-氨基苯并睡唑化合物D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2-氨基苯并睡唑还广泛用于抗菌、抗病毒、抗炎;治疗帕金森病、糖尿病等药物的研发中。
因此,2-氨基苯并睡唑在药物化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氧化分子内环化芳基硫脲分子内氧化环化反应合成2-氨基苯并睡唑即Hugerschoff反应。
1901年,Hugerschoff报道了在氯仿介质中液澳可以使芳基硫脲发生分子内的环化反应得到2-氨基苯并睡唑。
Hugerschoff反应为氧化环化,氧化剂的作用是使硫原子转化为亲电中心,进攻富电子的芳环。
早期使用的氧化剂大都是液澳,不仅毒性大,腐蚀性强,也不易操作。
此后,不断有改进的Hugerschoff反应报道。
2003年,Alfonzo D. Jordan用稳定性好固态的苄基三甲基三澳化铵代替(BnNMe3Br3)液澳,成功实现了苯基硫脲的分子内环化得到相应的2-氨基苯并睡唑。
该反应可以在室温下进行,以醋酸或二氯甲烷作为反应介质效果最好,BnNMe3Br3用量为1当量。
但是,间位取代基的苯硫脲环化产物有区域异构体,即会同时生成5-位取代和7-位取代的2-氨基苯并睡唑(Scheme 1-1)。
(二)C-H活化分子内环化与芳基硫脲氧化分子内环化法合成2-氨基苯并睡唑相比,C-H活化分子内环化不需要强氧化剂,反应条件相对温和。
2009年,RobertA. Batey报道了钯催化的苯基硫脲分子内环化反应。
该反应以四(三苯膦)钯和二氧化锰为催化体系,乙腈作为反应介质,在氧气的作用下反应4.5小时(Scheme1-2)。
新型2-硝基亚氨基咪唑烷和2-氰基亚氨基-1,3-噻唑烷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抗真菌活性

Mi syo E ua o , oeeo i cecs 1 i unU e  ̄, hn d 10 4 C n ) n t f d ct n C l g f f Si e , .Sc a mvmi C egu6 0 6 , h a ir i l Le n h i
A s a t ien vl -io n i iaoi n ( a—l )ad t oe 2ca i n ti oi n e b t c:Fv oe 2nt i om dzl ie 1 r r mi d e n e n vl 一ynmi ha l ied- n o z d
6 . 2 ,r s e t ey T e E 5 o e a d 2 t 0 mg・L一 g i s S h c lma a p l a d a y 20 % e p ci l . h C 0 fl n e a v 2 a an t p a eo m ei B r n e
” MR CN 表征 。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 , 在浓度为 2 0mg・ 时 , e 2 L 1 和 e对苹果腐烂病菌的抑制率分别 为 7 .9 , 0 6 % , 0 6 % 8 .3 对葡萄黑豆病菌的抑 制率分别为 5 .7 , 2 0 % ; 8 8 % 6 . 2 对苹 果腐 烂病菌 的 E s分别为45 C0 .
.
Th r l n r u gc d l a t iis t ss s we h t i h bto ae o e a d 2 a 0 mg ・L e p e i ay f n ii a c i t e t ho d t a n i i n r t fl n e t2 mi v e i a ans a s l. a d S ha eo mpei a d r r 8. 7% a d 6 0 g i tV la ma i n p cl ma a l e Ba y we e 5 8 n n 2. 2% ,5 8 8. 7% a d n
噻唑基结构式

噻唑基结构式一、噻唑基结构式的概述噻唑基(thiazole)是一种含硫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噻唑环(thiazole ring)和相应的官能团。
噻唑基结构式由5个原子(4个碳原子和1个硫原子)组成,具有类似苯环的结构。
噻唑基结构式的化学式为C3H3NS,分子量为85.13。
二、噻唑基结构式的制备方法噻唑基结构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环化反应得到。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制备噻唑基结构式的方法:1. Vilsmeier-Haack反应该反应是通过Vilsmeier试剂和胍基化合物反应得到的。
具体步骤如下: - 第一步,将胍基化合物与Vilsmeier试剂在适当的溶剂中反应,生成中间体。
- 第二步,中间体与硫脲或胍脲反应,形成噻唑基结构式。
2. 咪唑环化反应该反应是通过2-氰基乙酰胺与酸性条件下反应得到的。
具体步骤如下: - 第一步,将2-氰基乙酰胺与酸反应,生成中间体。
- 第二步,中间体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环化反应,生成噻唑基结构式。
3. 噻唑硫醚环化反应该反应是通过硫醚与α-卤代酮反应得到的。
具体步骤如下: - 第一步,将硫醚与α-卤代酮反应,生成中间体。
- 第二步,中间体在酸性条件下进行环化反应,生成噻唑基结构式。
三、噻唑基结构式的化学性质噻唑基结构式具有一系列独特的化学性质,下面将依次介绍:噻唑基结构式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常温下不易发生分解。
然而,在强酸或碱的条件下,噻唑基结构式可能会发生水解或其他反应。
2. 反应活性噻唑基结构式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可进行多种化学反应。
常见的反应类型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环化反应等。
3. 亲电性噻唑基结构式中的硫原子使其具有较高的亲电性,可与亲核试剂发生取代反应。
常见的亲核试剂包括胺、醇、硫醇等。
4. 反应位点选择性根据噻唑基结构式的反应位点选择性,可以选择不同的反应条件和试剂,实现特定位置的取代或加成。
这为有机合成提供了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应用领域噻唑基结构式由于其特殊的结构和丰富的化学性质,在药物、农药、染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丹皮酚衍生物的活性研究

丹皮酚衍生物的活性研究作者:李娟花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43期丹皮酚本身具有很好的药理活性,如抗肿瘤、抗菌、抗炎、抗氧化、抗心律失常、抗动脲硬化、抗抑郁、抗过敏、降血糖等。
近年来,人们对丹皮酚进行了大量的结构修饰及改造,研制具有更好疗效的药物,提高其生物利用度。
一、对酚羟基进行修饰的丹皮酚衍生物及其活性1、丹皮酚羰酸酯类衍生物潘显道等通过酯化反应合成的5-硝基-2-呋喃甲酸的丹皮酚酯对人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
崔京浩等将丹皮酚及去甲丹皮酚与非甾体抗炎药拼合成了多个酯化合物,表现出很强的抗炎活性。
彭永练等以丹皮酚为原料,经修饰后与非甾体抗炎药缩合,合成酯类双缩合化合物,抗炎活性均明显强于布洛芬,且胃肠道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物合成酶,虽然皮肤产生黑色素是抵御紫外线辐射的主要防御机制,但表皮色素的过度积累可引起各种色素沉着障碍,如黄褐斑、雀斑和黑变病。
因此,酪氨酸酶抑制剂日益受到重视。
Sheng等以丹皮酚为原料,通过肉桂酸衍生物的酯化反应,设计合成了新型酪氨酸酶抑制剂。
大多数化合物(IC50为2.0-163.8μmol/L)比其母体化合物IC50为121.4-5 925.0μmol/L)具有更好的酪氨酸酶抑制作用。
其中(E)-2-乙酰基-5-甲氧基苯基-3-(4-羟基苯基)丙烯酸酯、(E)-2-乙酰基-5_甲氧基苯基-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和(E)-2-异丙基-5-甲基苯基-3-(4-羟基苯基)丙烯酸酯具有较强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2.0、8.3、10.6μmol/L。
并且它们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是可逆的。
2、丹皮酚磷酸酯类衍生物阿瑟顿-托德反应是引入磷酸基官能团的化学修饰的重要方法。
为了寻找具有较高抗肿瘤活性和较低毒性的新化合物,Ju等合成了4-0-磷酸基丹皮酚类似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其机制和结构活性关系有待进-步研究。
Li等利用简单的磷酸化反应,合成了-系列高收率的丹皮酚磷酰胺哌嗪类化合物,其中哌嗪药物组分与丹皮酚偶联,以提高其生物活性。
一种PTP1B抑制剂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发明专利]
![一种PTP1B抑制剂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发明专利]](https://img.taocdn.com/s3/m/5780931f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57.png)
专利名称:一种PTP1B抑制剂及其合成方法和用途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孟歌,葛维娟,张解和,李佳,高立信
申请号:CN202210181275.4
申请日:20220226
公开号:CN114634500A
公开日:
202206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5‑取代‑3‑(3‑芳基取代噻唑烷‑4‑酮‑2‑叉基亚肼基)吲哚‑2‑酮类衍生物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利用拼合原理、药效团模型以及PTP1B抑制剂的结构特征,结合PTP1B酶活性位点的特性,设计合成具有生物碱吲哚‑3‑取代1,3‑噻唑烷‑4‑酮基本结构的化合物。
体外对PTP1B酶抑制活性测试表明:本发明化合物在浓度为5μg/mL下都显示出了良好的PTP1B抑制活性,抑制率为50%以上,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在0.45~14.53μM之间;抑制率最高达92.70%,活性最好的IC50值达0.45μM,可成为PTP1B抑制剂的先导化合物。
对接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化合物与酶的多个作用位点都有很好的相互作用,包括氢键,疏水相互作用,范德华力等。
申请人:复旦大学
地址:200433 上海市杨浦区邯郸路220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噻唑烷酮结构

噻唑烷酮结构
噻唑烷酮,这个化学结构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它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具有独特的结构和性质。
让我带领你进入噻唑烷酮的奇妙世界。
噻唑烷酮分子由一个噻唑环和一个酮基组成。
噻唑环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氮原子组成的五元环,而酮基则由一个碳氧双键和一个碳原子组成。
这种结构使得噻唑烷酮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独特的性质。
噻唑烷酮在有机合成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作为重要的中间体,用于合成药物和农药等有机化合物。
噻唑烷酮的合成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噻唑环的构建和酮基的引入等步骤。
这些合成方法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使得噻唑烷酮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除了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噻唑烷酮还具有一定的生物活性。
研究表明,噻唑烷酮类化合物对多种疾病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如抗肿瘤、抗炎和抗菌等。
这些特性使得噻唑烷酮成为了药物研发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
然而,噻唑烷酮的研究并不仅限于应用领域。
科学家们还对其性质和反应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揭示了噻唑烷酮的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参与的化学反应的动力学和热力学性质。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噻唑烷酮的认识,也为其进一步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噻唑烷酮,这个小小的有机分子,却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它不仅可
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有机合成选择,还可以作为药物研发的候选化合物。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噻唑烷酮在未来的研究中一定会有更多的突破和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更多的福祉。
让我们一起走进噻唑烷酮的奇妙世界,探索其中的奥秘,感受科学的魅力!。
噻唑烷二酮的肝毒性问题

噻唑烷二酮的肝毒性问题
张宇
【期刊名称】《国外药讯》
【年(卷),期】2003(000)006
【总页数】2页(P37-38)
【作者】张宇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7.15
【相关文献】
1.二代噻唑烷二酮类引起的肝毒性回顾性分析 [J], 蔡加琴;魏晓霞;庄捷;孙红
2.2,4-噻唑烷二酮衍生物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J], 张宇;刘褚雯;刘进兵;周伟
3.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6例分析 [J], 葛金华
4.新型噻唑烷二酮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 [J], 张宇;刘进兵
5.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不合理应用6例分析 [J], 葛金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27卷有机化学V ol. 27, 2007第1期, 126~130 Chines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 No. 1, 126~130* E-mail: jqweng@Received February 20, 2006; revised June 27, 2006; accepted July 24, 2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0500339)和浙江省教育厅基金(No. 20060802)资助项目.No. 1翁建全等:1,3-噻唑烷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127MS 和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X-ray 单晶衍射测定了化合物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苯酯(3d )和N -苯甲酰基-2-氧代-1,3-噻唑烷(5a )的晶体结构. 合成路线如Scheme 1所示.Scheme 11 实验部分1.1 仪器与药品Carloerba EA1110元素分析仪, Bruker vector 22红外光谱仪, HP 5989B 型质谱仪, Bruker Avance 400 DMX 核磁共振仪(TMS 为内标, 溶剂用CDCl 3), X-4型数字显示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 Rigaku RAXIS RAPID 单晶衍射仪.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2-硫代-1,3-噻唑烷(1a )参见文献[12]制备, 2-氧代-1,3-噻唑烷(1b )参见文献[13]制备.取代苯基甲酰氯4由相应羧酸与SOCl 2在隔绝湿气条件下回流制得[14].1.2 氯甲酸取代苯基酯2的合成将9.9 g (0.034 mol)双(三氯甲基)碳酸酯溶于30 mL 三氯甲烷, 冰浴冷却. 搅拌下慢慢加入0.1 mol 取代苯酚, 然后滴加0.1 mol 三乙胺和10 mL 三氯甲烷的混合液, 维持温度在0~5 ℃之间. 滴加完毕后, 继续搅拌反应1 h, 然后在室温下搅拌2 h. 用冰水洗涤(3×40 mL), 分层, 三氯甲烷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过滤, 浓缩, 减压蒸馏得到相应氯甲酸酯2.1.3 2-取代-1,3-噻唑烷-3-甲酸取代苯基酯3的合成通法将10 mmol 的2-取代-1,3-噻唑烷、12 mmol 三乙胺溶于10 mL 干燥过的三氯甲烷, 搅拌. 冰水浴冷却至0~5 ℃, 滴加12 mmol 氯甲酸酯2与10 mL 三氯甲烷的混合液. 滴加完毕, 继续反应6~12 h, 薄层色谱监测反应的进程. 待反应结束, 水洗(3×30 mL), 分层,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过滤, 浓缩脱去三氯甲烷, 残余物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纯品3a ~3f .3a : 2-氧代-1,3-噻唑烷-3-甲酸苯酯, 无色晶体, 产率90%. m.p. 125~127 ;℃ 1H NMR (CDCl 3, 400 MHz) δ: 3.34 (t, J =4.5 Hz, 2H, SCH 2), 4.25 (t, J =4.5 Hz, 2H, NCH 2), 7.17~7.41 (m, 5H, Ph); IR (KBr) v : 1777, 1677, 1592, 1489, 1372, 1312, 1282, 1197, 932, 910, 760, 731 cm -1; MS (70 eV) m /z (%): 223 (M +, 9), 77 (24), 70 (100), 42 (31). Anal. calcd for C 10H 9NO 3S: C 53.80, H 4.06, N 6.28; found C 53.85, H 4.22, N 6.47.3b : 2-氧代-1,3-噻唑烷-3-甲酸间甲苯酯, 无色晶体, 产率82%. m.p. 113~115 ;℃ 1H NMR (CDCl 3, 400 MHz) δ: 2.36 (s, 3H, CH 3), 3.34 (t, J =4.5 Hz, 2H, SCH 2), 4.25(t, J =4.5 Hz, 2H, NCH 2), 6.97~7.28 (m, 4H, ArH); IR (KBr) v : 1779, 1677, 1487, 1455, 1368, 1293, 1273, 1238, 1156, 1120, 944, 778, 758 cm -1; MS (70 eV) m /z (%): 237 (M +, 7), 77 (15), 70 (100), 42 (34). Anal. calcd for C 11H 11NO 3S: C 55.68, H 4.67, N 5.90; found C 55.61, H 4.71, N 6.02.3c : 2-氧代-1,3-噻唑烷-3-甲酸邻氯苯酯, 无色固体, 产率76%. m.p. 117~119 ;℃ 1H NMR (CDCl 3, 400 MHz) δ: 3.38 (t, J =4.5 Hz, 2H, SCH 2), 4.31 (t, J =4.5 Hz, 2H, NCH 2), 7.21~7.47 (m, 4H, ArH); IR (KBr) v : 1731, 1694, 1473, 1312, 1285, 1214, 1191, 1056, 939, 791, 753 cm -1; MS (70 eV) m /z (%): 257 (M +, 1), 130 (38), 70 (100), 42 (33). Anal. calcd for C 10H 8ClNO 3S: C 46.61, H 3.13, N 5.44; found C 46.43, H 3.28, N 5.71.3d : 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苯酯, 黄色晶体, 产率96%. m.p. 113~115 ;℃ 1H NMR (CDCl 3, 400 MHz) δ: 3.37 (t, J =4.8 Hz, 2H, SCH 2), 4.66 (t, J =4.8 Hz, 2H, NCH 2), 7.20~7.42 (m, 5H, Ph); IR (KBr) v : 1765, 1488, 1373, 1301, 1270, 1255, 1187, 900, 759, 746 cm -1; MS (70 eV) m /z (%): 239 (M +, 47), 194 (83), 77 (54), 70 (100), 42 (43). Anal. calcd for C 10H 9NO 2S 2: C 50.19, H 3.79, N 5.85; found C 50.16, H 3.76, N 5.95.3e : 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间甲苯酯, 黄色固体, 产率87%. m.p. 121~124 ;℃ 1H NMR (CDCl 3, 400 MHz)128有机化学V ol. 27, 2007δ: 2.36 (s, 3H, CH3), 3.38 (t, J=4.5 Hz, 2H, SCH2), 4.66 (t, J=4.5 Hz, 2H, NCH2), 6.99~7.29 (m, 4H, ArH); IR (KBr) v: 1758, 1485, 1369, 1263, 1225, 1195, 1145, 938, 774, 754 cm-1; MS (70 eV) m/z (%): 253 (M+, 3), 77 (14), 70 (100), 42 (24). Anal. calcd for C11H11NO2S2: C 52.15, H 4.38, N 5.53; found C 52.11, H 4.46, N 5.71.3f: 2-硫代-1,3-噻唑烷-3-甲酸邻氯苯酯, 黄色晶体, 产率82%. m.p. 109~111 ;℃1H NMR (CDCl3, 400 MHz) δ: 3.42 (t, J=4.5 Hz, 2H, SCH2), 4.75 (t, J=4.5 Hz, 2H, NCH2), 7.22~7.48 (m, 4H, ArH); IR (KBr) v: 1770, 1475, 1376, 1273, 1252, 1197, 1119, 1059, 901, 765, 746 cm-1; MS (70 eV) m/z (%): 273 (M+, 1), 146 (11), 70 (100), 42 (23). Anal. calcd for C10H8ClNO2S2: C 43.87, H 2.94, N 5.12; found C 43.81, H 3.01, N 5.27.1.4 N-芳酰基-2-取代-1,3-噻唑烷5的合成通法将10 mmol 的2-取代-1,3-噻唑烷、12 mmol三乙胺溶于10 mL干燥过的三氯甲烷, 搅拌. 冰水浴冷却至0~5 ℃, 滴加12 mmol酰氯4与10 mL三氯甲烷的混合液. 滴加完毕, 继续反应5~10 h, 薄层色谱监测反应的进程. 待反应结束, 水洗(3×30 mL), 分层, 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 过滤, 浓缩脱去三氯甲烷, 残余物经柱层析提纯[洗脱液为V(石油醚)∶V(乙酸乙酯)=3∶1]或用乙酸乙酯重结晶得到纯品5a~5e.5a: N-苯甲酰基-2-氧代-1,3-噻唑烷, 无色针状晶体, 产率88%. m.p. 120~122 ;℃1H NMR (CDCl3, 400 MHz) δ: 3.37 (t, J=4.4 Hz, 2H, SCH2), 4.22 (t, J=4.4 Hz, 2H, NCH2), 7.40~7.65 (m, 5H, Ph); IR (KBr) v: 1702, 1674, 1444, 1314, 1299, 1227, 1159, 836, 733, 698 cm-1; MS (70 eV) m/z (%): 207 (M+, 7), 105 (100), 77 (58), 51 (25). Anal. calcd for C10H9NO2S: C 57.95, H 4.38, N 6.76; found C 58.06, H 4.37, N 7.01.5b: N-间甲基苯甲酰基-2-氧代-1,3-噻唑烷, 微黄色油状物, 产率70%. 1H NMR (CDCl3, 400 MHz) δ: 2.37 (s, 3H, CH3), 3.34 (t, J=4.4 Hz, 2H, SCH2), 4.19 (t, J=4.4 Hz, 2H, NCH2), 7.20~7.44 (m, 4H, ArH); IR v: 2922, 1713, 1682, 1443, 1302, 1227, 1184, 1147, 892, 785, 742, 695 cm-1; MS (70 eV) m/z (%): 221 (M+, 13), 119 (100), 91 (27), 65 (14). Anal. calcd for C11H11NO2S: C 59.70, H 5.01, N 6.33; found C 59.54, H 5.37, N 5.99.5c: N-对甲基苯甲酰基-2-氧代-1,3-噻唑烷, 微黄色油状物, 产率66%. 1H NMR (CDCl3, 400 MHz) δ: 2.40 (s, 3H, CH3), 3.39 (t, J=4.5 Hz, 2H, SCH2), 4.23 (t, J=4.5 Hz, 2H, NCH2), 7.21~8.01 (m, 4H, ArH); IR v: 2982, 1786, 1719, 1612, 1447, 1275, 1178, 1106, 1023, 842, 754 cm-1; MS (70 eV) m/z (%): 221 (M+, 5), 119 (100), 91 (81), 65 (29). Anal. calcd for C11H11NO2S: C 59.70, H 5.01, N 6.33; found C 60.01, H 5.37, N 6.11.5d: N-间甲基苯甲酰基-2-硫代-1,3-噻唑烷, 黄色针状晶体, 产率81%. m.p. 81~83 ;℃1H NMR (CDCl3, 400 MHz) δ: 2.38 (s, 3H, CH3), 3.47 (t, J=4.5 Hz, 2H, SCH2), 4.53 (t, J=4.5 Hz, 2H, NCH2), 7.26~7.53 (m, 4H, Ph); IR (KBr) v: 2927, 1684, 1463, 1369, 1304, 1275, 1240, 1219, 1187, 1049, 1003, 747 cm-1; MS (70 eV) m/z (%): 237 (M+, 10), 119 (100), 91 (67), 65 (30). Anal. calcd for C11H11NOS2: C 55.66, H 4.67, N 5.90; found C 55.98,H 4.66, N 5.78.5e: N-对甲基苯甲酰基-2-硫代-1,3-噻唑烷, 黄色针状晶体, 产率78%. m.p. 112~113 ;℃1H NMR (CDCl3, 400 MHz) δ: 2.41 (s, 3H, CH3), 3.47 (t, J=4.5 Hz, 2H, SCH2), 4.52 (t, J=4.5 Hz, 2H, NCH2), 7.21~7.66 (m, 4H, Ph); IR (KBr) v: 2927, 1674, 1465, 1371, 1300, 1238, 1208, 1182, 1145, 1046, 997, 747 cm-1; MS (70 eV) m/z (%): 237 (M+, 9), 119 (100), 91 (57), 65 (27). Anal. calcd for C11H11NOS2: C 55.66, H 4.67, N 5.90; found C 55.55,H 4.53, N 5.79.1.5 化合物3d和5a单晶培养与测定取少量化合物3d和5a分别溶于乙醇, 室温下静置一周左右分别得到黄色和无色棒状晶体, 选取合适大小的单晶进行解析. 在Rigaku RAXIS RAPID单晶衍射仪上于293 K下使用经石墨单色化的Mo Kα射线(λ=0.071069 nm)收集衍射强度数据, 采用5°回摆ω扫描方式, 数据经Lp因子和multi-scan吸收校正[15]. 晶体结构采用直接法SIR97[16]解出.2 结果与讨论2.1 合成在以三乙胺作为缚酸剂的条件下, 2-取代-1,3-噻唑烷1顺利与氯甲酸取代苯基酯2及取代苯基甲酰氯4发生反应得到目标产物3和5. 其中2-硫代-1,3-噻唑烷(1a)反应活性比2-氧代-1,3-噻唑烷(1b)要高, 与相同的氯甲酸酯2或酰氯4反应时, 前者收率普遍较之后者要高,反应时间也较短.2.2 化合物3d和5a的晶体结构分析化合物3d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c,晶胞参数a=1.15465(6) nm, b=0.89066(4) nm, c=1.19102(6) nm, β=116.112(2)°, V=1.09983(9) nm3, Z=4, D c=1.445 g/cm3, µ=0.461 mm-1, F(000)=496.00, R=0.068, wR=0.220. 图1是化合物3d的分子结构图.2-硫代-1,3-噻唑烷可能存在着硫酮式与硫醇式两种互变No. 1 翁建全等:1,3-噻唑烷衍生物的合成、结构及生物活性129异构体[17], 因此氯甲酸酯与2-硫代-1,3-噻唑烷反应时有可能生成硫酮式(酯羰基连在N原子上)和硫酯式(酯羰基连在S原子上)两种异构体产物. 然而从图1可知, 其产物为硫酮式结构. 化合物5a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P2(1)/n, 晶胞参数a=1.12818(5) nm, b=1.24987(6) nm, c=1.38074(5) nm, β=91.209(1)°, V=1.9465(1) nm3, Z=8, D c=1.414 g/cm3, µ=0.303 mm-1, F(000)=864.00, R=0.035, wR=0.093. 图2是化合物5a图1化合物3d的分子结构Figure 1 Molecular structure of 3d图2化合物5a的分子结构Figure 2 Molecular structure of 5a 的分子结构图. 化合物3d和5a分子中的N(1)—C(4)键长分别为0.1403(5)和0.1391(2) nm, 均较典型的酰胺键(0.1327~0.1352 nm)[18]要长.2.3 生物活性采用生长速率法用含毒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稻瘟病菌(Pyricularia oryzae)和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杀菌活性的测定, 普筛浓度为25 mg/L; 采用活体小株法用盆栽小麦苗保存孢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onia scle-rotiorum)和小麦白粉病菌(Erisiphe griminis)杀菌活性的测定, 普筛浓度为500 mg/L. 采用Potter喷雾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粘虫(Mythimna separate)杀虫活性的测定, 采用浸渍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蚕豆蚜(Aphis fabae)和棉红蜘蛛(Tetranychus urticae)杀虫活性的测定, 普筛浓度均为500 mg/L, 测试结果见表1.杀菌活性测试表明, 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其中化合物3c对菌核病菌、5a对稻瘟病菌、5e对灰霉病菌的抑制活性均超过50%; 化合物3对菌核病菌具有一定抑制活性, 而化合物5对其没有抑制活性.杀虫活性测试表明, 部分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 当噻唑环2-位为氧取代时, 化合物3对粘虫和蚕豆蚜具有一定杀灭活性, 而当2-位为硫取代时, 其对粘虫和蚕豆蚜没有杀灭活性. 化合物3对红蜘蛛具有一定杀灭活性, 而且当噻唑环2-位硫取代时比氧取代时具有更高活性, 其中3f对红蜘蛛的抑制率达到78.75%; 化合物5对红蜘蛛没有杀灭活性.表1化合物3和5的杀菌和杀虫活性Table 1The fungicidal and insecticidal activities of products 3 and 5抑制率/% 死亡率/%稻瘟病菌灰霉病菌菌核病菌白粉病菌粘虫蚜虫红蜘蛛Compd.25 mg/L 500 mg/L3a 0 8.031.510.013.6438.953b 0 0 25.0 016.7743.545.35 3c 32.0 15.5 53.5 33.623.5554.3214.213d 14.0 11.7 22.0 17.0 027.503e 0 0 12.0 054.37 3f 28.0 12.6 37.0 28.0 078.755a 52.6 19.1 0 25.0 07.905b 26.8 10.5 0 15.0 020.305c 21.1 4.4 0 0 015.565d 8.2 47.3 0 10.0 3.605e 8.2 62.6 0 10.0 02.500 Blank 0 0 0 0 0130有机化学V ol. 27, 2007致谢本实验中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测试由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湖南基地欧晓明研究员提供帮助, 在此表示衷心感谢!References1 Chen, C. J.; Song, B. A. Chin. J. Pestic.2005, 44, 53 (inChinese).(陈才俊, 宋宝安, 农药, 2005, 44, 53.)2 Novak, L.; Hornyanszky, G.; Rohaly, J.; Kolonits, P.; Szan-tay, C. Pestic. Sci. 1997, 49, 85.3 Kidwai, M.; Negi, N.; Misra, P. J. Indian Chem. Soc.2000,77, 46.4 Hu, L. M.; Li, X. S.; Chen, Z. Y.; Liu, Z. J. Chin. J. Org.Chem.2003, 23, 1131 (in Chinese).(胡利民, 李学恕, 陈志远, 刘钊杰, 有机化学, 2003, 23, 1131.)5 Wen, L. R.; Li, M.; Jing, S. X.; Cao, W.; Yang, H. Z. Chin.J. Org. Chem.2005, 25, 197 (in Chinese).(文丽荣, 李明, 景淑霞, 曹玮, 杨华铮, 有机化学, 2005, 25, 197.)6 Xu, X. Y.; Qian, X. H. J. East Chin. Univ. Sci. Technol.2003, 29, 608 (in Chinese).(徐晓勇, 钱旭红,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 2003, 29, 608.)7 Liu, C. L.; Li, Z. M.; Zhang, B. J. Fluorine Chem.2004,125, 1287.8 Haga, T.; Toki, T.; Koyanagi, T.; Okada, H.; Yoshida, K.;Imai, O. EP 146748, 1985[Chem. Abstr. 1985, 103, 196253x].9 Umemura, T.; Morino, H.; Watanabe, T.; Uematsu, T. DE2924712, 1979 [Chem. Abstr. 1980, 92, 181167c].10 Takano, M.; Enomoto, M.; Saito, K.; Kizawa, S.JP7304759, 1995 [Chem. Abstr. 1996, 124, 202239z].11 Lowper, A. J.; Astik, R. R.; Thaker, K. A. J. Inst. Chem. Sci.1981, 1, 53.12 Owen, T. C. J. Chem. Soc.C 1967, 1373.13 Weng, J. Q.; Liu, H. J.; Tan, C. X.; Shen, D. L. J. ZhejiangUniv. Technol.2005, 33, 103 (in Chinese).(翁建全, 刘会君, 谭成侠, 沈德隆,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2005, 33, 103.)14 Xing, Q. Y.; Xu, R. Q.; Zhou, Z.; Pei, W. W. Basic OrganicChemistry,Advanced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2001, p.590 (in Chinese).(邢其毅, 徐瑞秋, 周政, 裴伟伟, 基础有机化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北京, 2001, p. 590.)15 Higashi, T. Program for Absorption Correction, RigakuCorporation, Tokyo, 1995.16 Altomare, A.; Burla, M.; Camalli, M.; Cascarano, G.; Gi-acovazzo, C.; Guagliardi, A.; Moliterni, A.; Polidori, G.;Spagna, R. J. Appl. Crystallogr.1999, 32, 115.17 Atzei, D.; Filippo, D. D.; Rossi, A.; Porcelli, M. Spectrosc.Acta, Part A2001, 57, 1073.18 Ganis, P.; Avitabile, G.; Migdal, S.; Goodman, M. J. Am.Chem. Soc. 1971, 93, 3328.(Y0602205 QIN, X. Q.; FAN, Y.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