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d119615.html,

论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作者:常艳波张凤珍徐海艳

来源:《农业与技术》2014年第01期

摘要:目前,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在我国已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生物技术,包括微生物

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的发展应用,将为有机农业技术的发展开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前景。这就又为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改革上强调有机农业为主的观点增加了支持力量。尽管如此,从以有机农业技术为主,过渡到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并重,仍然应是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前进的方向。因为任何一种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都不是孤立实现的,只有把多种科学技术成果综合运用,才能使其效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有机农业技术;无机农业技术;定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1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的定义

有机农业技术,指主要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利用农业内部生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农业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人、畜力为主要动力,进行品种改良,施用有机农肥;实行因土种植,合理轮作和间、复、套种;实行农、林、牧结合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由于这种农业技术体系特别重视农业生态平衡,所以又被称为“生态农业”。

无机农业技术,是指主要利用工业所提供的生产资料和技术装备,依靠化石能源的投入来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广泛地使用农业机械、工程设施、化学肥料、农用药剂、除草剂、生长刺激素、多维素等。由于这种技术体系,直接间接地依靠大量化石能源的投入,所以又被称为“石油农业”或“高能农业”。

2 有机农业技术和无机农业技术相结合

这两种农业技术体系各有其优点和缺点,其所适应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不相同。一般来说,有机农业有利于节约化石能源和对农业的物质费用的投资,有利于保持、改善生态平衡和防止环境污染。其缺点是不利于农业的快速增产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不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的发展(因为有机农业技术的应用需要在小范围内实行多部门配合)。无机农业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迅速地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且有地农业的专业化和社会化。但它却需要消耗较多的化石能源和使用较多的物质费用投资,并且易导致土壤肥力的衰退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论自然选择与人工选择 根据达尔文的演化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生物为了获取足够的资源而进行斗争,经过几十代乃至几百代的自然选择,那些产生适合于生存的变异的个体存留下来,那些不具有利变异的个体则被淘汰。这样的过程不断重复,自然选择使得生物不断朝着有利的方向进化。然而,人类对生物的干预却使这种选择出现了新的变化。 人工选择原理,就是挑选具有品质的个体,从其中进行繁育,然后再挑选,它所起的作用是令人惊异的。甚至繁育学家们对他们自己所得到的结果也感到惊奇。他们能够影响没有受过训练的眼睛看不出来的那些差异。[1]人工选择的本质目的还是为了生物朝着更符合人类自身利益的方向进化,这种选择不可能总产生有利进化,当生物生存条件与人类利益相冲突的时候,迟早会对生物造成不利影响。举个例子,骡子是人工培育的马和驴的杂交种,它拥有马的力量和驴的耐力,人们选择拉重车的时候骡子成了更好的选择。然而,很不幸,骡子多数生育能力极弱,很少能够培育下一代。换言之,骡子的出现虽然更好地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却对其自身的生存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若是在自然选择下,骡子这种情况不可能长期存在,因其不能适应环境,很快就会被淘汰。而人工选择却使骡子一直存留至今,它成了人类利益的“牺牲品”,丧失了使品种更优良的机会。 当然,人工选择并非对生物本身一无是处。相较于几十代乃至几百代培育周期的自然选择,人工选择因技术、科技上的领先,大大缩短了生物的培育时间。同时,人工选择也会生物的优良性状,只是更偏向于符合人类利益的选择,但在多数情况下,都会对生物产生有利的进化。就好比花卉的培植,若是任由其自然成长,远不可能会有现如今这么多的品种。因为很多品种并不适合自然界残酷的环境,正是由于人类的精心培育,才能使它们完好的存活下来。 那么,我们在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之间应该如何进行抉择呢?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生物能做到的干预力度越来越大,甚至于直接影响一个生物种群的存灭与否。然而,就如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一样,生物的多样性也是有其临界点的,当人类对生物的干预超过了这个点时,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是使得世界更加绚丽多彩,还是会造成一个文明的毁灭?现在没有人会知道。人类始终只是自然中很渺小的一部分,在改造自然之前,我们先要做到的是顺应自然,最终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人工选择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造福人类,也可能会伤害人类。我们需要更好的掌握它,也更多地了解生命科学,更多地应用生命科学,我想,这便是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吧! 参考书目 [1]《人工选择与自然选择》——达尔文 2017.5.20 阮铮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论机械自然观之起源 机械论自然观渊源于古希腊的原子论,肇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勃兴于近代科学革命中,世纪后半叶受到挑战,世纪初渐趋衰微,在西方思想史乃至世界思想史上居于统治地位有年,其成就骄人其缺陋也尖锐。机械论自然观认为人与自然是分离的和对立的,自然界没有价值,只有人才有价值,发展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这就为人类无限制地开发、掠夺和操纵自然提供了伦理基础;在西方文化中,自然和女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历史性的、象征性的政治关系,因而当自然被工具化、遭受迫害的同时,女性也未能幸免,同样遭受着人格丑化和迫害。生态女性主义从人性、价值和公正的伦理视角对机械论自然观进行了反思与批判。大约在世纪到世纪,一种与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正像希腊自然观借助“生命机体”的隐喻,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和希腊自然观一样,在这个隐喻中,自然界的秩序、规律、目的也被认为是源于某种精神性的东西;所不同的是,希腊哲学家认为精神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固有的,而新时代的哲学家则认为,精神是自然之外的“超越者”,即“上帝”。上帝设计出一套原理,把它放进自然界并操纵自然界运动,而自然界本身完全是被动的、受控的,它仅仅是一架“机器”。这种新的自然观被称作机械论的自然观。 一、牛顿力学的巨大辐射效应

笛卡尔构筑了十七世纪科学的概念框架,但他把自然看作是一架受精确的数学法则支配的完善的机器的观点,还只是一种幻想,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使其梦幻成真。由此近代机械自然观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套世界统一性理论,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套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在牛顿科学看来,物质的宇亩是被精巧地设计出来的巨大的机械装置,它服从于无比美妙的决定论的运动规律。世界大机械由数量巨大的运转部件组成,所发生的一切都存在一定的原因,并会产生一定的后果,只要能够知道该系统在任何时刻的状态的所有细节,原则上就可以绝对地预言该系统任何一部分的未来;也就是说复杂的事物集合只要分解成自然的相互作用,人们就可以理解,这是一种典型的分析方法。从科学史考察,科学方法的发展,自十七世纪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二百年来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始终是分析方法占有主导统治地位。这种方法把整体分解为或还原为各个部分的整体性,以部分为首要,以整体为次要,整体的动力学性质来源于部分的特征,而不是部分的整体性。割裂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许多丰富而具体的联系,所以人们习惯地把近代以分析为主(或先分析后综合)的方法简称为分析方法或还原方法,还有人称之为“原子论的思维方法”。过分强调割裂碎片的分析方法成为我们一般思维和专业学科的特征,成为所谓的专业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专业化思想在各自小范围内设立了一种无形的屏障,令没有步入这个殿堂的人望而生畏,令相关学科的专家难以沟通和交流,甚至同一学科的工作者之间也少有共同语言。并且,

读论自然

读论自然 正如爱默生在《论自然》中第一章“自然“里写到的那样,“人不仅要远离社会,还需远离书房,方可进入孤独的境界”。远离人,远离社会,直面自然,比如星空,它能让你体验孤独。 《自然》一章从自然、物质、美、语言、知识、理念、精神和未来等八个方面阐述了大自然的丰富意蕴和作者自身的独特见解。在爱默生看来,自然都是人的精神化身,欢乐的自然呈现着欢乐,而忧伤的自然则呈现着哀愁。他主张修身养性,认为只有在孤身独处时人的各种内在天赋才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爱默生又提到“自然既外界外界各种事物给予的完整的印象”,表明作者视整个世界为一个有机整体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他主张人应当回到原始的物质状态中去,单纯地观察世界。接下来又是一段精彩的话:“我站在空地上,头沐浴在和熙的空气里,仰望着无垠的太空,小我的一切都消失了,我变成了一只透明的眼球;本身不复存在,;我洞察一切;上帝的精气神在我周身循环,我变成了上帝的一部分”。这一段描述实际上也体现了作者的超验主义观念。何为超验主义?所谓的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强调直觉的重要性。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自然界是精神的象征物,精神渗透人的心灵和自然界,物质是精神的象征。 在我看来爱默生的自然观是以人类为中心的,是反生态的。自然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自然是人类的工具和对象,人类所欣赏的美不过是人类自身的美德在自然界中的影子。自然在爱默生眼里固然是可亲可爱的、值得赞美的,但爱默生更多的是采用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体现出对自然地政府欲望。爱默生认为,宇宙是大自然与人的灵魂的结合,人通过灵魂与自然和谐一致。只有接近自然感受自然,人的灵魂才可以真正体会到存在的价值。他相信“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以及对真理和美德的热爱,会使人们以焕然一新的目光来解读自然的文本。”自然之对人心灵的影响,从时间上看是最先,从重要性上看是最大。”尽管自然是上帝的另一面,是绝对真理的物化形式,但是自然的最重要的作用是荡涤世人心中的尘埃,使人向自己的神性回归。爱默生眼中的自然,是一种理性的自然,一种带有说教性的自然,一种被抽象、被升华了的自然。爱默生的自然观是透过自然来为社会服务,而不是长时间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爱默生十分强调对自然的开垦和征服,更多地看到了自然的实用价值如果我们从爱默生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不难理解上述的自然观。在他看来,“人就是一切,世界为人而存在,人决定自己的命运,人要自尊、自信、自助。”尽管这番话在今天看来颇带有些唯心主义色彩,但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爱默生著作这本书时的时代背景,就不难发现原因了。爱默生(1803-1882)的一生几乎横亘了整个十九世纪的美国,而这一时期也是美国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思想文化变动最为猛烈的一个时期之一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使得美国社会物质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而爱默生以及梭罗等超验主义者的思想主张正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否定与抵制。他主张的个人发展是对非人格化过程的针砭,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理论也为资产阶级狭隘的个人主义找到理论依据。 总而言之,《论自然》作为爱默生的处女作,虽然在思想体系上还未成熟,但不可否认这是一部伟大的哲学作品。即使在今天仍能使我们受益匪浅。人的精神能够超越物质世界和自然,同时在自然中人又是自由平等的,我们只是自然地一部分,热爱自然,更要热爱我们赖以存在的精神世界。

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

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 莱布尼茨是近代著名科学家、思想家,他在近代机械论日趋上升的情况下,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自然有机论。20世纪中后期,随着生态问题的不断恶化和生态运动的全球发展,生态哲学应运而生。 人们开始认识到机械论是生态问题的重要思想根源,并在新的科学实践基础上,开始了自然观的有机论转向。十七世纪,以笛卡尔哲学体系建立为标志,自然观实现了机械论的历史转向,机械论得以确立并逐渐居于主导地位。 机械论把世界乃至人描绘成机械系统,遵循严格的因果法则。然而莱布尼茨却认为机械论尽管有其合理性,但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对生命现象解释不合理;机械论实体观存在着不可分的点与连续性的矛盾;不能够合理解决必然与自由的关系,等等。 莱布尼茨通过对机械论的反思和批判,并在广泛吸纳古今东西文化的基础上,创立了以有机实体——单子为基础,以连续律和前定和谐律为基本法则的有机论哲学体系。根据这个理论,自然是一个由不同层次有机体组成的有机系统,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与永恒运动之中。 前定和谐是这个世界本质属性,是一切存在的充足理由。莱布尼茨认为,人类社会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应该与另一部分——自然界保持着和谐。 莱布尼茨所描绘的世界图景在当时几乎没有赢得什么人的支持,甚至被看做是纯粹的玄想。今天看来远非如此,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在很多方面与现代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一些基本思想是相通的。 在生态问题日趋严峻和自然观开始有机论转向的情势下,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无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关于莱布尼茨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但目

前尚未发现关于其自然有机论的系统研究。 本研究主要目的就是要进行这方面的尝试。针对莱布尼茨哲学非常玄奥的特点,在研究中采取了多种方法进行多维度地分析解读。 首先,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十七世纪西欧和德国的社会状况以及莱布尼茨的个人经历与性格特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方面探讨了其有机论思想形成的背景;探讨了莱布尼茨几个颇具特色的思维方法,从方法论的角度对其有机论进行解读;其次,介述了古今中西文化中一些重要的自然观念,从思想文化渊源的视角对其有机论进行剖析。在以上几个方面的基础上,在第4章对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进而形成了对其自然观的整体认识。 科学是莱布尼茨一生的重要活动,也是其哲学合理性的基础,所以接下来,从物理学、数学、生物学和逻辑学等方面对单子哲学的科学基础进行了探讨。最后一章,从价值论的角度对莱布尼茨有机论哲学进行研究,一是分析了单子哲学的现代科学意蕴,二是探讨了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的生态哲学价值。 在论文的结束语部分,回顾和强调了本文主要观点,分析了论文的结构特点,并对本研究进行了一些前瞻性思考。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一是对莱布尼茨有机论进行了系统研究;二是探讨了莱布尼茨创造性思维方法;三是对莱布尼茨有机论思想的科学基础及其现代科学意蕴进行解读;四是探讨了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与后现代整体有机论之间的渊源;五是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单子哲学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和充足理由律的生态认识论意义进行解析。 此外,还对“单子”概念的历史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至少在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研究。

论自然法的精神

进入21世纪,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中国也开始了新的历程,努力探讨和学习西方法及其内在精神,成为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课题。西方法及其内在精神对于我国法制现代化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而蕴涵于其中的自然法精神则是西方法精神的内在支柱,是西方法治精神的主体,探讨自然法精神将是研究西方法精神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研究自然法精神,来剖析其中的精粹,解析其内在的观念,以对我国法治起到若干启示作用。 一、自然法的概念 (一)自然法——渊源于西方法的一个概念 就起源而论,中国古代并没有关于自然法的学说,这是一个无庸质疑的事实,而到了近代方才有了关于自然法中“自然权利”之说。法和文明是分不开的。西方法是植根于西方文明的法。西方文明在母体阶段,并无“西方”之限定。也没有“西方”与“前西方”之分。西方法的起点应该是古希腊法。自然法的开端同西方法并行不悖,同样起始于古希腊。对于自然法意义上的界定,本文主要指古典自然法以及之前的自然法的研究,由于它对于现代法律制度的影响巨大,便仅限于此。 (二)自然法的内涵 自然法(Law of Natural),就一般意义来说,它是指在人为制定的法之外永久存在、普遍是适用的法,也即人类共同维护的一整套权利或正义。 二、自然法的主体精神 法国的孟德斯鸠以其《论法的精神》一书文明于世。孟氏说:“我不是探讨各种法的本身,而是其精神;并且,这种精神存在于法与不同事物可能有的各种关系之中,……。”靳内。达维德在追述二十世纪之前比较法的发展历史时,特别提到:“孟德斯鸠曾致力于通过比较,深入理解法律的本质,……。”这种研究方法很值得借鉴 自然法的精神源远流长,对于法精神的研究将经久不衰。 (一)古代自然法的精神 古代自然法包括了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法和古罗马时期的自然法,这是按照自然法的发展历程来区分的。显然古希腊自然法和古罗马自然法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具有对自然理性的永恒正义的追求,“正义”是当时自然法精神的最主要观念。 (1)古希腊自然法的精神 古希腊人源于自然法的最基本的信念就是正义。古希腊人的法律观念与分配问题有内在的联系。不管他们的分配观有多么的不同,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即让每个人各有其所。这种正义观就是希腊法的精神。苏格拉底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是正义的表现,也是强者的意志。正义论是柏拉图国家和法律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理想国》就是从正义问题开始的。柏拉图认为,法律应该是同正义相一致的东西。 (2)古罗马自然法的精神 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在古罗马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重要的代表是西塞罗。正如美国学者萨拜因所说:“在政治思想史上西塞罗的真正重要性在

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

论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 摘要: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特指人化自然之生死。当人化自然表现和确证人的本质的时候,则是“自然之生”,否则就是“自然之死”。马克思“复活”自然的呐喊本质上也是呼唤人的“复活”。造成“自然之死”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只有用“自由人的联合体”来取代资本主义的“虚假”的生产组织,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美;遵从物质变换的规律,合理调节和控制物质变换过程,在拯救劳动者的同时“复活”自然,才能实现社会的生态化发展,达到自由的生态化王国。 关键词:马克思;人化自然;复活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①。在马克思看来,自然的“复活”统一于社会的发展过程,生态问题即社会问题、人的问题。循着这样的思路,马克思走上了探求“复活”自然的现实道路。马克思的自然“复活”思想为我们求解当代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 一、自然“复活”的逻辑前提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对古希腊有机论自然观的超越,不仅从观念上宣告了“自然之死”,而且从实践上造成了“自然之死”。有机论自然观坚持“物活论”的观点,古希腊人相信:自然界不仅是活的而且是有理智的。②近代发展起来的机械论自然观是对“物活论”思想的颠覆,由此,自然被宣布为一种没有生命的“机械”。美国女性生态主义者麦茜特把机械论自然观对有机论自然观的取代称之为“自然之死”。③从有机论自然观到机械论自然观再到马克思实践论的自然观,经历了一个辩证否定的发展历程。“马克思提出‘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时,其前提预设是:自然已经死亡了。”④而“自然之死”的逻辑前提则是“自然之生”。那么,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就成为解决自然“复活”问题的关键。对麦茜特而言,“自然之生”指的是有机论自然观的统治,“自然之死”指的是机械论自然观的胜利。她认为:“关于宇宙的万物有灵论和有机论观念的废除,构成了自然的死亡。”⑤ 马克思的自然之生死观远远超越了有机论和机械论。马克思是如何理解“自然之生死”的呢?马克思说:“在物质的固有的特性中,运动是第一个特性而且是最重要的特性,——这里所说的运动不仅是机械的和数学的运动,而且更是趋向、生命力、紧张,或者用雅可布·伯麦的话来说,是物质的痛苦。”⑥“紧张”、“痛苦”是生命活力的象征,通常认为只有人及人的精神才会“紧张”、“痛苦”。马克思把精神的属性归置于物质,这不是唯心主义而是唯物主义。但是,这并没有完全超越有机论的自然观。因此,如果把自然物质的精神特征、生命活力理解为“自然之生”,那便是对马克思自然观的误读。 在马克思看来,没有人类干预的天然自然是抽象的“无”,现实的自然是人化自然。自然之生死指的是人化自然之生死。马克思说:“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区分了天然自然和人化自然。马克

论自然

论自然 为了能孤身独处,人需要远离社会,远离居室。当我读书写作时,即使没有人陪伴我,我也不会觉得孤单。如果有人感到孤单寂寞,就让他看看天上的星星吧。这些从天国传来的光芒会将他所触摸到的世界分离开来。有人可能会认为,天体中的空气之所以是透明的,就是为了让人们能看到这些永恒存在的壮观。从城市的街道上抬头望去,它们是多么伟大啊!如果这些星星一千年只出现一个晚上的话,那么人们将会怎样地信仰它们,崇拜它们,为了子孙后代将会怎样保持这上帝之城显示的记忆啊!不过,这些美丽的天使每天晚上都会出现,用它们劝告人的微笑照耀整个宇宙。 这些星星总是出现,但因为遥不可及,所以它们会在人们的心中唤醒一种崇敬之情。不过,当人们的心灵向自然万物敞开大门时,它们总会留给人一种亲情般的感觉。大自然从不以普通的面貌呈现。聪明的人是不会相要探寻她所有的完美,去穷尽她的秘密而失去他的好奇心。对一颗明智的心灵来说,大自然永远不会成为一个玩具。花朵、动物、山群都反映出他最美时刻的智慧,如同它们曾娱悦了那纯朴天真的童年。 当我们以这样的方式谈论自然时,完美的心中就有一种独特而诗意般的感觉,也就是说,许许多多的自然万物会留给人们一种完整统一的印象。正是这印象区分了伐木工斧头下的木材与诗人弊端下的树木。我今天早上看到的那片迷人的风景显然是由二

三十块农场构成的。米勒拥有这块田地,洛克拥有那块,曼宁则拥有那远处的树林。但谁也无法拥有这片风景。这是地平线上的一块财产,这块财产只属于能把这所有的部分看成整体的人,而这个人就是诗人。这片风景是这些农场中最好的一部分,但他们的地契上没有注明他们拥有这片风景的产权。 其实,没几个成年人能懂自然。绝大多数人看不到太阳,至少,他们只看到了非常肤浅的东西。太阳只照亮了成年人的眼睛,却照亮了小孩的眼睛和心灵。热爱自然的人,他的外在感受与内心感觉能够相互谐调,能把他婴孩时的纯真心灵一直保持到成年时期。与天地之间的交流成为他每日精神粮食的一部分。哪怕现实生活中充满悲痛,但只要站在大自然面前,他就会感到一阵狂喜流遍全身。大自然如是说,他是我的创造物,尽管有不相干的悲痛,但跟我在一起,他会高兴的。不只是太阳或夏天,每一个小时每一个变化都呼应着并掌握着人们心灵的不同状态。大自然是一个舞台,既适合上演喜剧也适合上演悲剧。当人身心处于健康状态时,空气就是一剂令人不可思议的兴奋剂。在空地上,在雪坑边,在晨曦中,在乌云下,心中不必想会出现什么好运气,我就能感受到无与伦比的兴奋,兴奋得以至于有些恐惧。在树林里也是如此,一个人抛掉岁月就如同蛇脱掉旧皮,无论在生命的哪一阶段都能拥有一颗童心。在树林中,人永远是年轻的。高尚和圣洁在上帝的这片种植园中盛行着,这里一年四季都身着节日的彩装,宾客们就是在这里往上一千年也不会感到厌倦。在树林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自然辨证法复习题 1、简述什么是自然辨证法?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 自然辨证法: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学科。内容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意义:1)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态度;3)树立科学发展观;4)有助于认识各个学科领域的内在联系;5)有助于认识客观自然界存在与发展的辨证规律,理解人与自然共荣关系;6)有助于提高科技工作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7)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水平。 2、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及意义 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马克思对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包括唯物论(唯物主义),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和辩证法(对立统一,普遍联系和发展)。基本观点:自然界是物质的,运动的,联系的,发展的。 意义:1)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缺乏科学认识的局限性,批判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观点。2)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指导,它将唯物论和辨证法统一在科学基础上,客观准确地反映自然界。 3、现代科学的特征: 答:1)科学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2)是产生知识体系的认识活动;3)科学是一种文化现象;4)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4、科学研究的一般环节和研究方法的对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 答:一般环节: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在科学的问题上获取和归纳科学事实;提出科学假说;逻辑检验和实验检验;建立科学体系。 意义:科学研究需要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指导;提高科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式,提高科学研究素养;丰富自身的科学知识体系。

5、如何理解“科学是面双刃剑”。 答:科学是面双刃剑,它既促进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又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冲击和破坏,它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科学产生巨大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社会和经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对自然和生态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条件产生不利影响。其他不利影响:拜金主义,过分依赖科学技术。 6、19世纪(近代后期)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 答:地质学: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地质学原理》;物理学:能量守恒定律,电磁理论;生物学: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化学:道尔顿原子分子理论,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维勒有机合成;第二次技术革命发生,主要标志是电力的运用。 7、为什么说“观察渗透理论”? 答:首先,观察不仅是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加工的过程。观察陈述使用科学语言表述,科学语言表述与科学理论联系。再次,观察所用设备,都是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设计制造的。第四,判断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理论。总之,理论对观察起着定向作用,帮助观察者有选择地接收外界信息,又起着加工作用。 8、如何才能选出高水平的科研选题?结合自己的学科和科研工作。 答: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灵活性原则。以上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选题时应综合考虑上述原则,对指导选题具有普遍意义。 9、“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产生出自然科学?” 答:(1)数学方面:在古代中国,数学被认为是一门实用性科学,学科发展随生产需要而变化,多为条块分割型的;而古希腊数学不但向理论方向发展,还创建出研究数学理论的基本方法; (2)逻辑方面,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和欧几里德系统化运用逻辑推理,把逻辑推理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体统总结,而中国的逻辑推理使用仅限于社会学说,中国

自然辩证法作业1

论自然观的演变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 实意义 姓名:程志先班级:食研1402班学号:14020000405 摘要 自然观又称自然论,或自然哲学,是人类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和科学探索活动而形成的对于自然界的基本观点和看法。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四个阶段:古代有机论自然观,近代机械论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演化、系统、生态自然观。谈到自然观必然要谈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其实说到底,有什么样的自然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人与自然、人类、自然 1.导言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是对以科学技术为中介和手段的人与自然、社会的相互关系的概括和总结。它站在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从整体

上研究和考察包括天然自然和人工自然在内的自然的存在和演化规律,以及人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研究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研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然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等部分。在以系列讲座形式学习自然辩证法之后,自然观的演变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自然观的演变过程 一、古代有机论自然观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有机论生态自然观"从来不把自然看作是存在于人之外的而与人隔离的对立物",而是"根据阴阳五行的宇宙一体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与人有相互联系,有同构性、同型性,因而确信自然景物能够寄予人的心性情感,能够在自然中发现人自身"。这种生态价值观把人与自然看成是高度相关的统一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整体性和有机性。现代生态学理论揭示出:整体性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特征,自然界是由物质循环,能量循环信息变幻等多样性构成的有机整体[1]。每一个物种都占据着特定的生态位,都离不开与其它物种的联系和对环境的依赖。它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看成平等的主体际关系,人对自然环境负责就是对一个“他者”负责,人类呵护自然的内在价值就是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从而将人文法则逐步推广到非人类的自然——从动物到植物,到所有生命的存在,再到

论自然法

论自然法(节选) 自然法在许多世纪里曾是占支配地位的西方政治思想的基础,在我们的时代,除罗马大公教会以外,它却几乎为所有的社会研究者所拒绝。拒绝自然法主要基于两种不同的理由。这两种理由分别与当今在西方占支配地位的两个思想流派——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相对应。按实证主义的说法,真正的知识是科学的知识,而科学的知识绝不能使价值判断有效;然而,所有坚持和维护自然法的陈述都是价值判断。按历史主义的说法,科学(即现代科学)只不过是人理解世界的一种历史的、偶然的形式,所有这些形式都要仰仗一种特定的世界观(Weltanschauung),在每种世界观里,理论理解的“诸范畴”与“诸多”基本“价值”彼此不可分割,因而把事实判断从价值判断中分离出来原则上并不可行,因为有关好和正义的每一个概念(every notion of good and right)都属于一种特定的世界观,不可能存在一种自然法来规约人之为人。鉴于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优势,自然法在当今只不过是个历史的主题。 自然法意指这样一种法(a law),它可以判定何为正确、何为错误,判定何者具有权能(power),或依据自然固有地(从而时时处处都)有效。自然法是一种高级法(a “higher law”),不过并非所有高级法都是自然的。在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Antigone)的著名诗节(449-460)中,女主角诉诸的比人制定的法更高的法并不必然指向一种自然法。这些诗节还可能指向诸神所立的法,或者说指向人们日后所称的一种实定的神法(a positive divine law)。自然法概念预设了自然这个概念,而自然这个概念并不与人类的思想同时[发生](coeval),因而——比如说——在《旧约》中就没有什么自然法的教导。由古希腊人发现的自然与技艺(指导人工物品制造的知识)截然不同,更重要的是,古希腊人发现的自然与nomos[礼法](法律、习惯、约定[convention];或译“习俗”、协约、权威意见)截然不同。根据“自然”的原初含义,“自然法”(natural law)这一概念在说法上自相矛盾,它绝非当然之事。首要问题涉及的与其说是自然法,不如说是自然正确(natural right),亦即依据自然,什么是正确的或正义的:是否所有的正确都是约定的(conventional),或者说,有没有某种自然而然的正确(physeidikaion)?提出这个问题基于如下假设:有一些事物依据自然是好的(健康、力量、才智、勇气等等)。约定论(conventionalism)(将所有正确都看作约定这种观点)首先从正义概念的多样性中得到支持,正义概念的多样性是与自然正确的那种具信的划一性(the supposed uniformity)无法兼容的一种多样性。不过,约定论者们不能否认,正义拥有一个人们普遍认可的内核,其普遍程度足以使非正义必须求助于谎言或“神话”,才能在公开场合自圆其说(publicly defensible)。准确地说,问题由此就涉及人们普遍认可的那种正确的地位:那种正确难道仅仅是某个特定社会——即一个由盟约(convenant)或协议构建而成的社会——得以共同生活的条件,而那种正确的有效性源自先前的盟约?抑或,在人之为人中间能有一种正义,这种正义不源自任何属人的安排?换言之,正义究竟是积极基于对共同生活的有利之处的算计,还是因其自身之故,从而“依据自然”就值得选择?[这个问题的]两种可能答案在苏格拉底之前就已提出。然而,对于前苏格拉底哲人的思想,我们拥有的知识全靠他们著作的残篇以及后世思想家们的相关记载。 …… 自然法在现代获得了其最伟大的可见的权能:同时在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中,庄严的国家公文(solemn state papers)都诉诸自然法。效力上的变化与实质的变化相联系。现代自然法在本质上不同于前现代的自然法。前现代的自然法依旧强有力,但它多多少少遭到剧烈的改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论文 自然科学规律的发现和自然观客观性的关系 以及引发的思考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赵媛媛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摘要 本文首先描述自然观的概念,概括介绍了自然观发展的历史,重点描写20世纪的重大科学发现验证了自然观的客观性以及自己对自然观客观性的一些看法。 关键字:自然观客观性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describes the concept of the natural view, an over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atural view, focus on describing the major scientific discoveries of the 20th century, to verify the objectivity of the view of nature as well as some of the views of the natural concept of objectivity. Keywords:View of nature Objectivity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其主要内容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本原生成的;本原不仅是构成自然事物的元素,而且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和事物间秩序的赋予者;由本原产生出的自然界是充满内在活力和秩序的整体。 大约在16世纪到17世纪,一种与希腊自然观相对立的新的自然观开始兴起,并迅速取代前者占据主导地位。新的自然观也建立于一个奇特的隐喻——“机器”的隐喻之上:自然界是一架机器,一架由各种零部件组装而成按照一定的规则、朝着一定的方向运转的机器。 机械论自然观的经典表述是笛卡尔的二元论。笛卡尔认为,自然中同时存在着两个实体:心灵和物质。心灵和物质作为平行的实体互不依赖,互不决定,互不派生。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这里的物质不是具体的物体,尽管它可以涵盖物体;心灵也不是人的心灵,尽管它可以涵盖人的心灵。同样,广延也不是物体的具体的空间属性,而是几何学上的广延;思维也不是人的思想活动,而是自然规律。物质和心灵是自然中的两个实体,是自然存在的区分,是自然的最高抽象。但是,只有上帝才算得上实体,物质和心灵都依赖于上帝。他称上帝为“绝对的实体”,称物质和心灵为“相对的实体”。这样,借助于“上帝”,笛卡尔从形式上保全了他的哲学的完整性。 此后,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康德、黑格尔等人也力图克服机械论自然观的缺陷,重建有机论的自然哲学传统,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事实很明显,希腊自然观的历史合法性已不复存在。从15~16世纪的科学

自然观的演变形成

自然观的形成演变 自然观就是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自然是什么?这是一个纯哲学的问题。尽管我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所回答的实际上是“自然的物理性质是什么?”或“自然的化学、生物学性质是什么?”而“自然是什么?”问的是:自然作为具有物理、化学、生物学等诸多性质的整体,其本质是什么?它包含什么样的事物和过程?这是人与自然关系中最基本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其他方面的理解。反过来说,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为了展现这一逻辑的、历史的联系,我们将对自然观在西方古代、近代的演变做一个探讨。 形成演变 最早对“自然”作哲学思考的是活动于古希腊伊奥尼亚的米利都城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三位哲学家。米利都哲学家思考的问题是:事物是由什么构成的。他们一致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单一的物质性本原构成,而他们的任务就是去找出这个本原是什么。泰勒斯认为本原是“水”,阿那克西曼德认为是“无定”(一种虚拟物质),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是“气”。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是物质性的本原“浓聚”或“稀散”的结果。这种哲学是简单的、素朴的。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说:“这种最早的哲学思考,其一元论的先入为主的观念是如此强烈,以至使米利都学派的学者们从来一次也没有想到要去探索这宇宙物质永不停息的变化的原因或根源,反而假定这是一种自明的事实(当然之事),正如他们认为万变与生成是自明之理一样。”〔1〕然而,将宇宙万物的生成、变化的原因或根源诉诸于自明性,并不是米利都哲学家们的疏忽或有意的回避,而是当时希腊民族对自然界的普遍信念使然。因此,只有将米利都学派的本原学说与这些普遍信念联系起来考察,才能看出早期希腊哲学的自然观的全貌。 按照希腊古老的自然宗教传统,自然界是充满灵魂的。这种观念被人类学家称为“物活论”或“万物有灵论”。从文化人类学上说,“物活论”是原始人类基于对生命现象的自我体验类推自然的产物。米利都哲学家们的思考正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开始的。泰勒斯就说过,万物充满神(灵魂)。然而,在泰勒斯,这并不是对流行的宗教观念的重复;相反,他借助传统宗教的语言形式道出了全新的内容。据亚里士多德记载,泰勒斯把灵魂看作一种能运动的东西〔2〕。因此,对于泰勒斯来说,一切事物都是由单一的物质本原(水)构成,本原之所以化生出万物,是因为它自身是能动的。这一点,阿那克西美尼表达得更明确。他认为,本原(气)就是神,是不可测量的、无限的,并且在不断运动之中。所以,气又被称为“精气”(pneuma,又译“普纽玛”,包含气息和精神两层含义)。这样,米利都学派通过对流行的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5级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用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1)自然辩证法主要是范畴性的理论,但也有一定的规范性。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意义:(1)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学习起到辅助发现的作用——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服务。(2)加深对科学技术本质的理解,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助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3)为使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担负起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更好地应用科学技术。(4)为政策决策和政策分析提供哲学和伦理的指导。 联系我所学的控制工程专业,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很明显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各种负荷对电压等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推动着控制工程的发展。这足以证明社会的发展对学科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各个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电子材料的进步同时也是电力器件的进步,控制工程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电路拓扑到控制算法,再到算法优化,最后又回到拓扑优化,每个要素之间,要素和整体之间都是有关系的不是分割的独立的。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我们面对一些困难和无法解释的现象时要矢志不渝的追求结论,不能归结到某些超自然的力量上去;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以正确的思维和方法去认知电力电子学科的所有理论。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2.什么是自然观,试分析所学专业或学科中所蕴含的自然观念,并分析其自然观在实际研究工作中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自然观的形成和发展同自然科学的萌芽,产生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基础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就我所学的电力专业中,蕴含着几乎所有的自然观念。 (1)电磁场理论的诞生,源于科学家们对于电磁相互关系的实验研究。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在《电磁场的动力学理论》一书中对前人和自己的工作进行了概括,描述电磁场运动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