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目标牌】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重点)
2.通过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难点)
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心态。
[教学过程]
(趣味性)
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
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
【自学径】
一、记文常
[解题目]
题目点明时间地点及写作内容,简洁、概括。
[辨文体]
“记”即游记。
[知作者]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豪放词风。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查背景]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二、立基础
[记音形]
遂(suì)至亦未寝(qǐn)无与(yǔ)乐者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竹柏(bǎi)影也解(jiě)衣积水空(kōng)明
[释词义]
1.古今异义
(1)盖竹柏影也
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
2.一词多义
(1)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念无与为乐者一起
(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遂迷,不复得路终于
(3)寻:寻张怀民寻找
寻病终不久
3.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
(一)文言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
(二)逐句翻译
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欲:想要,正要欣然:高兴的样子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释: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
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相与:共同,一起。中庭:院子里。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
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闲人,清闲的人。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三)全文翻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划节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知石】
三、划结构
(一)线索
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
(二)结构
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2.描写(“……盖竹柏影也”):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
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四、概内容
(一)要素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2.地点:承天寺中庭
3.人物:“我”和张怀民
4.起因:(1)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2)月色很美。
(二)主要内容
记叙了作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寻朋友一起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描写了月光下清幽宁
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
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
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
【解读园】
五、析文本
[导向厅]
赏“闲”景
(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
(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
(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五)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悟“闲”理
(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
(八)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闲”情
(九)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十)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善思堂]
赏“闲”景
(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1.表明作者知道要寻的这个人,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
2.“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
1.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
2.作用:
(1)“月色入户”运用拟人修辞,将月拟作人来写。一个“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可爱(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体现了苏轼的旷达的胸怀。
(2)“盖竹柏影”写出月色之浓。
(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
1.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作用:①“积水空明”比喻月光。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透明。衬托了赏月者的恬静、舒适、愉悦、悠闲的心境。②“藻、荇交横”,比喻月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影(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1.比喻修辞,虚实结合。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写静景;“藻、荇交横”写动景,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和“积水空明”相映生色。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含蓄深沉:全句渲染出一个皎洁、空灵、透明,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可见二人“清闲”尽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