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同步练习(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4d4a9ced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6.png)
11 短文两篇★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晓雾将歇.(xiē)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答案】C【解析】A项寝qǐn;B项遂suì;D项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古来共.谈(共同)B.夕日欲颓.(坠落)猿鸟乱.鸣(纷乱)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盖.竹柏影也(只是)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高峰入云(耸入)但.少闲人(只是)【答案】C【解析】C项中的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
盖:大概是。
故选C。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 水中藻、荇/交横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A【解析】A项的正确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 B.实是.欲界之仙都C.念.无与为乐者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B【解析】A项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C 项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D项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故选B。
5.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一项()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五色交辉.。
C.念无与为乐.者。
E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B【解析】B项“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故选B。
6.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 山川之.美花之.富贵者D. 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答案】A【解析】A项之:的/代词;B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之:的/的;D项之:代词/之:代词。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6b4ddf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b1.png)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黄州任职。
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苏轼壮志难酬的苦闷,自解、自慰、自我排遣,同时表现苏轼的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品原文:记承天寺⑴夜游元丰六年⑵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⑶,欣然⑷起行⑸。
念⑹无与为乐者⑺,遂⑻至⑼承天寺寻⑽张怀民⑾。
怀民亦未寝⑿,相与⒀步于中庭⒁。
庭下如积水空明⒂,水中藻荇⒃交横,盖⒄竹柏影也⒅。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⒆如吾两人者耳⒇。
字词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3)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4)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5)行:散步。
(6)念:考虑,想到。
(7)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共同,一同。
(14)中庭:庭院里。
(15)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16)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17)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18)也:是。
(19)但:只是(20)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21)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白话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07c0a3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63.png)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注释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那里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子。
嘉佑进士。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大白畅达,为"唐宋八各人"之一。
其诗清爽豪健,善用浮夸比喻,在艺术示意方面独具气魄威风凛凛。
少数诗篇也能反应民间痛楚,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恣。
词开豪爽一派,对儿女很有影响。
《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善于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荡,有灵活壮丽之趣。
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
论画主张"神似",以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
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配合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也许所在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
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布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
其水澄澈,以是用"空明"来形容。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336256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f7.png)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创作的一篇散文,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及翻译,欢迎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注释1、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欲:想要。
4、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5、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欣,高兴,愉快。
然,的样子。
6、行:散步。
7、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念,考虑,想到。
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者:的人。
8、遂:于是,就。
9、至:到。
10、寻:寻找。
11、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12、寝:睡,卧。
13、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5b896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a4.png)
活动三:解读记叙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1分钟)
1、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2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 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 二人是何关系?
(联系背景资料)
资料链接1
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 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 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 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 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负团练副使,但 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作者有职无权的官。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 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庭院中的月光像积水般澄澈透明,水中好像有 藻、荇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 缺少像我们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活动二 整体感知(时间1分钟)
一、按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文章划分为三层,分别 用四个字概括每层的意思。
记叙 ——寻伴夜游
描写 ——庭中月色
资料链接2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居承天寺,虽屈居 主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不挂怀贬官之 事,处逆境而不悲观,是位品行超逸的人。
活动三 独学:携友夜游
(时间3分钟)
2、作者为何夜游?为何寻张怀民不寻别人?二人是 何关系?
志同道合、有默契的朋友。
果断 志同道合
读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 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课前积累(1分钟)
整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 山(今四川眉山市)人,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 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汪洋恣肆,明白 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雄健,和黄 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豪壮雄浑,和 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赤壁赋》《石钟山 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调歌头》等。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155a6a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5.png)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
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原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
解开衣服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中山樵:是窗还是门?)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行走。
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我两个这样的闲人。
注释:(1)选自《东坡志林》(中华书局1981年版)卷一,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
承天寺,现在湖北黄冈南。
(2)[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3)[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念,想到。
(4)[张怀民]作者朋友,也贬官黄州。
(5)[相与]共同,一起。
(6)[中庭]院里。
(7)[空明]形容水澄澈。
(8)[藻、荇]均为水生物。
(9)[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赏析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小品文。
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笔一句,直点时间,并用“夜”字扣题,导引题旨。
“元丰六年”不仅是个时间年限,还点示出写作此文的背景:元丰二年(宋神宗年号),苏轼因文字狱(“乌台诗案”)几遭杀身之祸,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备受监视,近于流发,自然心情忧郁。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70bf0fdf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df.png)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导语:《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到任职。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原文翻译,欢迎借鉴!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⑴承天寺: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
⑵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当时作者因乌台案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⑶户:一说指堂屋的门,又一说指窗户,这里指门。
⑷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⑸行:散步。
⑹念:考虑,想到。
⑺者:……的人。
⑻遂:于是,就。
⑼至:到。
⑽寻:寻找。
⑾张怀民:作者的朋友。
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
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天寺。
⑿寝:睡,卧。
⒀相与:共同,一同。
⒁中庭:庭院里。
⒂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⒃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
藻,水草的总称。
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⒄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⒅也:是。
⒆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⒇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刚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从门射入,(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取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两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件(共30张PPT).ppt](https://img.taocdn.com/s3/m/6b2ec6a7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9.png)
一、遇见一篇“日记”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 jiě)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yŭ)为乐者,遂(suì)/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 亦未寝(qǐn),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 盖/竹柏(bǎi)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
的生命,把月亮写活了,月不请自来,仿佛是苏轼的知己、好 友。
如:从“欣然”一词,我品味出那个月光皎洁的夜晚,苏轼非
常欢欣、高兴。
如:从“遂”一词,我品味出苏轼第一反应想要与之分享快乐的
人是张怀民,不假思索,说明他们是好友。
如:从“亦”一词,我品味出苏轼和张怀民是彼此的知己知音,
充满默契,有一种不约而同的欣喜,心意相通,心有灵犀。
张怀民
作者的朋友,1083年被贬黄州,初 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 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 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 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在被贬黄州、生活困顿、日间劳累 时,却能看到世间最美的月亮,做到欣然起行,悠闲赏 月。
水调歌头:苏轼在兄弟分离时,却能想到“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译句验收
(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户(十分优 美),我高兴地起来走出户外。
②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就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洒满庭院,如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和荇 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cfe0db30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0c.png)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梳理及练习一、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一文的作者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三行对译【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注释】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 年。
元丰,宋神宗赵顼年号( 1078-1085)。
②欲:想要,希望。
③户:门。
④欣然:喜悦的样子。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 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此时) 月光(悄然) 照进门里,(我) 高兴地起身走到户外。
【原文】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注释】①念:考虑、想到。
②与:介词,和、同。
③者:······ 的人。
④遂:于是,就。
⑤至,到。
【译文】想到(身边) 没有(可以) 和(我) 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就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原文】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注释】①寝:睡觉。
②相与:共同,一起。
③步:走路,特指慢走。
④于:介词,在。
⑤中庭:院子里。
【译文】怀民也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两人就) 一起到院子里散步。
【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注释】①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②盖:原来是。
③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④交横:交错。
【译文】庭院地面(上的月光) 如同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仿佛有水藻、荇菜交错纵横,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原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释】①何:什么。
②但:只是。
③闲人:清闲的人。
④耳:罢了。
【译文】(试想) 哪一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能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想我们俩这样(赏月) 的闲人罢了。
三、朗读节奏停顿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824ba854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cf.png)
短文一《记承天寺夜游》导语承天寺是一座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的古老寺庙,夜晚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本文将详细描述我在夜晚探访承天寺的经历和感受。
承天寺夜晚的神秘魅力夜幕降临时,承天寺迎来了它与白天完全不同的一面。
夜晚的承天寺散发着一种神秘而诱人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雨后的夜晚正值雨季,我来到承天寺的那天正好是刚刚过去的一场雨后。
夜晚的空气清新,雨后的香气弥漫在空中,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灯光的璀璨进入承天寺的大门,瞬间被璀璨的灯光所吸引。
寺庙的每一个角落都被精心设计的灯光所照亮,给整个寺庙增添了一份梦幻般的色彩。
祈福的人群夜晚的承天寺是一个祈福的圣地。
许多人手捧着香烛,低头默默祈祷。
他们的虔诚和安详的神情让人感受到一种神圣而庄严的力量。
背后的历史承天寺作为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寺庙,背后有着许多故事和传说。
穿梭在寺庙的走廊和庙堂间,仿佛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那些古人的智慧和坚守。
承天寺的园林设计夜晚的承天寺还有着精美的园林设计。
在月光的照耀下,走在曲径通幽的花园中,能感受到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仿佛置身仙境。
夜游的文化体验夜晚的承天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场文化体验。
在夜晚,寺庙内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佛教讲座、艺术表演等,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再别承天寺夜游承天寺的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对承天寺产生了特殊的情感。
在临近离开时,我默默地对承天寺说了一声再见,带着对这座古老而神圣的寺庙的美好回忆离开了。
结语承天寺夜游的经历是一次独特的文化体验,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人文的魅力。
我相信,每一个来到夜晚的承天寺的人,都会被它那神秘而美丽的一面所吸引,也会留下属于自己的回忆。
短文二《记承天寺夜游》导语承天寺作为中国山东济南市的一处古老寺庙,其迷人的夜景吸引着众多游客。
本文将以我个人的视角,记录下夜游承天寺的经历和所感所想。
夜晚的寺庙当夜幕降临时,承天寺变得别致而神秘起来。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含答案)
![第11课 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6a6c86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80.png)
第11课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预习导学案1.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重点)2.了解夜游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重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仍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难点)一、知作者、明背景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其诗歌清新豪键,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作品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贾谊论》等。
2.故事背景元丰二年(1079),八月十日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于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始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元丰三年二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名义上是黄州团练副使,却“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
本文写于元丰六年(1083年),此时,苏轼被贬谪黄州已有四年,仍然乐观、旷达,不甘愿做“闲人”。
3.苏轼的人生经历进京应试:19岁的苏轼与弟苏辙进京应举人试。
次年正月,应省试,主考官为欧阳修,同期考生有曾巩、程颢、张载等。
欧阳修以为苏轼文为自己弟子曾巩所作,为避嫌,批为第二。
三月,应殿试,进士及第,获得做官资格。
自请出京:34岁的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请求出京任职,被授杭州通判。
34—41岁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出任地方官。
乌台诗案:42岁的苏轼到湖州任知州,上任后,苏轼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上表》,其中的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衔怨怀怒”“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
他因此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19e798d6294dd88d0d26bb1.png)
记承天寺夜游北宋苏轼一、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二、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有巨大成就,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柳欧王曾三苏)。
开创豪放词风,与辛弃疾齐名,并称苏辛。
三、背景介绍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受“乌台诗案”牵连,被投入监狱.四个多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困苦境遇中所写,表现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和乐观旷达的心境。
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四、节奏1.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五、词语注释⑴月色入户.门⑵欣然..起行高兴地样子⑶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⑷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就⑸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步,散步⑹庭下..如积水空明..庭院;清澈、透明⑺水中藻、荇交横..交错纵横⑻盖.竹柏影也原来⑼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清闲的人;罢了六、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裳想要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高兴的起来走动。
(因为)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这样的闲人罢了。
七、概括段落大意:一、交代夜游的时间、地点、原因。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09b3f1d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be.png)
记承天寺夜游文言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以下是这篇文言文的详细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身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地面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这一句简单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件的起因。
作者在元丰六年的一个夜晚,正准备脱衣睡觉,这时月光照进了屋内,引发了他的游兴。
“欣然起行”表现出作者见到月光时的欣喜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作者想到无人与自己一同欣赏这美妙的月色,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这里体现了作者内心对友情的渴望和依赖,也侧面反映出他与张怀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而“怀民亦未寝”则表明两人心有灵犀,都被这月色所吸引。
“相与步于中庭”,描绘了两人一同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而和谐的感觉。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是对庭院中月色的精彩描写。
作者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月光的澄澈和庭院的宁静。
这种比喻手法新奇独特,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这是作者的感慨。
他说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但世上缺少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这里的“闲人”并非指无所事事之人,而是指具有闲情雅致,能够超脱世俗,欣赏自然之美的人。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141244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c.png)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记承天寺夜游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3085dd67336c1eb91b375d1e.png)
《记承天寺夜游
》是宋代文学
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文。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与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文及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藻、荇(xìng):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面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交横:交错纵横。
盖:句首语气词,这里可以译为“原来是”。
也:是。
但少闲人:只是缺少清闲的人。但,只。
闲:清。
闲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也被贬到黄州,寓居承
天寺。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一同走到庭院中,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中庭,庭院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里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耳:语气词, 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
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
![第11课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解析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同步课时训练(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88bcd4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c7.png)
11 短文两篇★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怀民亦未寝(qǐng)夕日欲颓(tuí)B.遂至承天寺(suí)晓雾将歇(xiē)C.藻,荇交横(xìng)能与其奇者(yù)D.盖竹柏影也(bái)相与步于中庭(yǔ)【答案】C【解析】A项寝qǐn;B项遂suì;D项柏bǎi;故选C。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古来共谈(共同)B.夕日欲颓(坠落)猿鸟乱鸣(纷乱) 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盖竹柏影也(只是)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高峰入云(耸入)但少闲人(只是)【答案】C【解析】C项中的户:门。
与:参与,此指欣赏。
盖:大概是。
故选C。
3.选出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A. 水中藻、荇/交横B. 实是/欲界之仙都C.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A【解析】A项的正确停顿应为:水中/藻、荇交横。
故选A。
4.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没有变化的一项是()A.晓雾将歇 B.实是欲界之仙都C.念无与为乐者 D.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案】B【解析】A项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C 项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想念。
D项古义:只是;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但是。
故选B。
5. 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活用的一项(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B.五色交辉。
C.念无与为乐者。
E . 庭下如积水空明。
【答案】B【解析】B项“辉”,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故选B。
6.下列各组中“之”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A. 欲界之仙都但微颔之B.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C. 山川之美花之富贵者D. 蔽林间窥之乃记之而去【答案】A【解析】A项之:的/代词;B项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之:的/的;D项之:代词/之:代词。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c8b3a91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a.png)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通用7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本店铺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古诗词,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及翻译 1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文赏析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是选自《东坡志林》卷一。
苏轼的著名词还有《江城子密州出猎》,《定风波》等。
苏轼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嘉祐二年(1057)与弟苏辙同登进士。
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熙宁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
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州通判。
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
元丰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文。
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4个月后,迁为礼部郎中;任未旬日,除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
元祐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扬州、定州。
元祐八年(109(3)宋哲宗亲政,被远贬惠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
徽宗即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属江苏),年六十六、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
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
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一课《短文两篇》课件《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29e4ce7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0f.png)
张怀民
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 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 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 人。
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 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两人处境相似, 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
梳理文言词语
古今异义
பைடு நூலகம்
写作特色
(1)衬托手法的运用。 描绘月光明亮之美的,他不是直接写天上的月亮如何璀璨、明净,而是运用衬托的手 法,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如竹柏。
(2)写景、抒情、叙事相结合。 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体,以抒情为辅助。前半部分写景,中间部分抒情,最后三句 叙事(即写人)。
(3)词语的巧妙运用。 扣“夜游”,径入题旨,接着用“至”“寻”“步”等词,把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交代得清 楚明了。
3.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有哪些?描写了怎 样的景物?有什么意境?
描写景物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景物:月光、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意境: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 夜景。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闲人”二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 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也使我们看到了作者积极 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 洁。
文章结构
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表达方式是 记叙,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 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表达方式是描写,描绘月夜庭中美景) 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表达方式是议论,点 明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 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 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 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 的复杂心情。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1《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https://img.taocdn.com/s3/m/5b15bb39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be.png)
合作探究
• 1、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找出相关的 语句读一读)
• 2、请从修辞手法、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作 者写月的精妙之处。
品味语言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比喻 • 月色—积水 空明
• 竹柏—藻荇 交横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色比成像水一样的澄澈,体 现的月光明亮的特点;把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交横, 写出了竹柏的动态美,侧面衬托了月光的清丽。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复习巩固
一、对文章的分析,说得不正确的一项( B )
A、运用比喻描写月色,独具匠心,十分精妙,真可谓 如诗如画,一个XXX淡雅的境域,真让人心醉神迷。
B、这篇短文,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流露羁縻出作者在遭贬谪中的那种凄凉、孤寂的特殊心境
。 C、这篇随笔性的小品,叙事简洁,写景如绘,而抒情 则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 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D、本文语言简洁、准确、形象,作者视察事物细致入 微,抓住了佳境瞬间最敏锐的特征,以极其少的文字,包 罗较多的内容,凝练含蓄。
背景介绍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 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 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 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 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 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 的闲官。
大概是
• 盖竹柏影也。
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哪个
地方
•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
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柏?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目标牌】[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背诵并默写全文。
(重点)2.通过品读和揣摩课文,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感情;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难点)3.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面对逆境时达观处世的心态。
[教学过程](趣味性)一读:初读全文,感知内容(读出音韵:注意字音、字形、重音、语气、语调、节奏)一写:抄写文常基础,批写段落大意(自主思考)【自学径】一、记文常[解题目]题目点明时间地点及写作内容,简洁、概括。
[辨文体]“记”即游记。
[知作者]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朝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之列。
他的词笔力雄健,气势磅礴,意境开阔,开创了豪放词风。
代表作品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查背景]本文选自《东坡志林》。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
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二、立基础[记音形]遂(suì)至亦未寝(qǐn)无与(yǔ)乐者藻(zǎo)荇(xìng)交横(héng)竹柏(bǎi)影也解(jiě)衣积水空(kōng)明[释词义]1.古今异义(1)盖竹柏影也古义:大概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语气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2.一词多义(1)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念无与为乐者一起(2)遂:遂至承天寺于是,就遂迷,不复得路终于(3)寻:寻张怀民寻找寻病终不久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名词用作动词,散步(一)文言句式1.倒装句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2.省略句解衣欲睡省略主语,即(吾)解衣欲睡(二)逐句翻译1.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解释:欲:想要,正要欣然:高兴的样子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解释: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翻译: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解释: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子里。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解释:空明:形容水的澄澈交横,交错纵横盖:大概是翻译: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但:只。
闲人,清闲的人。
耳,语气词“罢了”。
翻译: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全文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划节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庭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感知石】三、划结构(一)线索1.叙事线索是:月色(或月光)。
2.情感线索:闲(二)结构1.叙事(“元丰六年……相与步于中庭):庭中漫步,赏月缘由——月色入户、相与怀民2.描写(“……盖竹柏影也”):庭中赏月,月景宜人——积水空明,藻荇交横3.议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愉悦苦闷,点睛之笔——但少闲人,如吾两人四、概内容(一)要素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2.地点:承天寺中庭3.人物:“我”和张怀民4.起因:(1)作者被贬滴,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2)月色很美。
(二)主要内容记叙了作者在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寻朋友一起在庭院中漫步的情景。
描写了月光下清幽宁解读文本拓思维(写什么)(知识性)二读:品读全文,拓展思维(读出意蕴)二写:评写人事情理,整写课堂笔记(合作交流)【解读园】五、析文本[导向厅]赏“闲”景(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五)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a.丛中蛙鸣不断。
B.村中狗吠鸡鸣。
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悟“闲”理(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八)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参“闲”情(九)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十)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善思堂]赏“闲”景(一)“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1.表明作者知道要寻的这个人,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
2.“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二)本文描写了哪些实景,有什么作用?1.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
2.作用:(1)“月色入户”运用拟人修辞,将月拟作人来写。
一个“入”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可爱(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体现了苏轼的旷达的胸怀。
(2)“盖竹柏影”写出月色之浓。
(三)本文描写了哪些虚景,有什么作用?1.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作用:①“积水空明”比喻月光。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空灵、透明。
衬托了赏月者的恬静、舒适、愉悦、悠闲的心境。
②“藻、荇交横”,比喻月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影(竹柏倒影)的摇曳多姿、清丽淡雅。
(四)“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1.比喻修辞,虚实结合。
实景:月色入户、竹柏之影。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
2.动静结合:“积水空明”写静景;“藻、荇交横”写动景,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美;和“积水空明”相映生色。
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3.含蓄深沉:全句渲染出一个皎洁、空灵、透明,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可见二人“清闲”尽现。
(五)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哪句合适?为什么?(a.丛中蛙鸣不断。
B.村中狗吠鸡鸣。
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悟“闲”理(六)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
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1.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
2.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七)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作者的“闲”?1.“念无与乐者”:可见其很少有人与他交游往来,“闲”。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八)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1.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在其中。
2.“闲”字是本文的文眼,“闲人”是本文的点睛之笔。
(抒情寓于叙事、写景之中。
叙事、写景,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
)3.①“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
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夤夜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
4.苏轼的思想兼受儒道释三家的影响,能在逆境中自解自适,将人生的挫折转化为审美的机缘。
参“闲”情(九)夜游期间,作者的心情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先找关键词句,再体会作者心情)1.欲睡月入起行心情:兴奋喜悦2.念无与为乐心情:有点遗憾3.遂心情: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4.寻心情:有急切访友之情5.亦未寝心情:与好友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喜悦6.相与步于中庭心情:一份闲适,一份从容7.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心情:壮志未酬的苦闷、达观的处世态度(十)文中未直接叙述作者与张怀民的友情,但字里行间却可以看出两个人的亲密无间、心有灵犀。
请找出相关的词语加以体会。
1.从文中“遂至承天寺”可看出他去“寻张怀民”的不假思索。
2.而“怀民亦未寝”则显示出两个人“心有灵犀”。
3.两个人的关系甚笃,通过“相与步于中庭”体现得极为充分。
4.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与张怀民的志同道合。
六、探主题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胸怀。
七、绘板书【拓展林】八、拓思维(一)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1.思想:苏轼被贬,心情忧郁。
但仍然有进取之心,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
2.启发:⑴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旷达的胸怀,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⑵在社会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急剧膨胀,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今天,我们还需保持一颗平静空明之心。
要善于观察和寻找围绕在我们周围的种种美和善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