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的显微镜检查
单核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
一、生理因素: 多见于婴幼儿,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发育不完善,从而 导致单核细胞增高,通常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 二、病理因素: 1、感染性疾病:比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 等,而单核细胞会参与机体的免疫反应,对抗致病因子, 从而可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颗粒、 利巴韦林片、甲苯咪唑片等药物治疗; 2、血液系统疾病:比如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骨髓增 生异常综合征等,可由于未成熟的单核细胞增殖释放入 血,从而导致单核细胞增高,可遵医嘱使用注射用环磷 酰胺、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治疗, 或者进行骨髓移植。 三、药物因素: 比如长期服用醋酸泼尼松片这类激素药物或者抗生素药 物,也可能会引起单核细胞增高,建议遵医嘱用药,不 可随意更改用药剂量、频次,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 停药或者更换药物。 四、单核细胞减少无临床意义。
造成淋巴细胞增多因素:
1、生理性原因。儿童患者,一般可以无症状。 2、病毒感染性疾病,比如患有风疹、水痘、腮腺炎等。 3、淋巴细胞疾病也,比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4、当体内中性粒细胞减少明显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5.移植排斥反应时。
造成淋巴细胞降低的因素:
1、免疫系统的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 艾滋病等,或肿瘤患者放化疗后。 2、使用细胞毒素类、激素类或免疫抑制药物。 3、感染、外伤或应激情况下,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 淋巴细胞相对性减低。 4、血液系统疾病,如慢性髓性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 等,中性粒细胞生成增加,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 细胞增多症、粘液星水肿、溃疡性结肠炎、变 态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2.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荨麻疹、过敏 性休克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糖皮质激素 过量、应激反应(心肌梗死、严重感染、出血 等)、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库欣综合症等。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白细胞检验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用于评估身体的免疫状况以及检测是否存在某些疾病。
本文将介绍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包括前期准备、样本采集、实验室检测以及结果解读等方面。
一、前期准备在进行白细胞检验之前,患者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
首先,患者应该提前向医生告知任何已知的过敏史或对血液采集可能产生的恐惧感。
其次,患者应按照医生的指示暂停服用任何可能影响白细胞计数的药物,例如抗生素或抗炎药物。
在进行样本采集前,应确保患者处于良好的健康状态,避免疲劳、饥饿或其他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二、样本采集白细胞检验常采用外周血样本进行,通常是通过抽血来获取。
具体的采集方法包括:清洁被采集部位的皮肤,通常是患者的腕部或手背;用消毒棉球擦拭采集部位,防止感染的发生;医生或护士使用一根准确的针头将血液抽出,通常需要10毫升的样本;完成样本采集后,使用无菌棉球轻轻按压采集点,以避免出血。
三、实验室检测样本采集后,医生或实验室的专业人员将对白细胞进行检测。
最常见的方法是使用自动化血细胞计数仪,该仪器能够快速、准确地测量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并计算出白细胞总数,通常以每升血液中的细胞数(cells/μL)来表示。
此外,一些实验室还会进行外观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染色的白细胞以确定其类型和形态,以辅助疾病的诊断。
四、结果解读白细胞检验的结果一般包括白细胞总数以及不同类型白细胞的百分比。
正常成年人的白细胞总数通常在4000-10000个/μL范围内,而白细胞类型分布如下:中性粒细胞(50-70%)、淋巴细胞(20-40%)、单核细胞(2-8%)、嗜酸细胞(0-5%)和嗜碱细胞(0-1%)。
医生将根据实验室提供的结果进行解读,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并进一步进行疾病的诊断。
总结白细胞检验是一项重要的医学检查,通过测量血液中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有助于评估免疫功能和检测潜在的疾病。
白细胞检查知识点总结
白细胞检查知识点总结一、白细胞检查的意义1. 了解免疫系统状况:通过白细胞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免疫系统状况,判断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否正常,是否有免疫系统相关的疾病。
例如,如果白细胞数量过低,就可能存在免疫功能差的情况,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2. 判断感染情况:白细胞是人体内抵抗感染的主要细胞,感染或炎症时,白细胞数量会明显增加,因此检查白细胞数量可以判断感染的程度,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3. 诊断某些疾病:某些疾病会导致白细胞数量异常,例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通过检查白细胞数量和形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这些疾病。
二、白细胞检查的方法白细胞检查主要包括外周血涂片镜检和全血细胞计数两种方法。
1. 外周血涂片镜检:将少许外周血加于载玻片上,用镜头放大500倍至1000倍,观察白细胞数量、形态、大小、核形态等情况,可以直观的了解白细胞的情况。
2. 全血细胞计数:利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检测,可以准确快速地测量出白细胞的数量和比例,包括总白细胞计数、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等指标。
三、白细胞检查的正常值根据性别和年龄的不同,白细胞的正常范围也有所不同。
1. 总白细胞计数:成人的白细胞正常值在4-10.5x109/L之间。
在孕妇、婴幼儿和老年人中,正常范围可能有所不同。
2. 粒细胞计数:成人的粒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50-70%。
3. 淋巴细胞计数:成人的淋巴细胞占总白细胞的百分比正常范围为20-40%。
在不同的实验室和仪器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因此具体数值还需要参考具体检验报告。
四、白细胞检查的异常表现白细胞计数高于正常范围,称为白细胞增多,可能是因为感染、炎症、应激、药物反应等原因。
白细胞计数低于正常范围,称为白细胞减少,可能是因为免疫功能低下、骨髓抑制、先天性免疫缺陷等原因。
在外周血涂片镜检中,白细胞形态异常也可能出现,例如出现原始细胞、成熟细胞减少、核分裂等情况。
五、影响白细胞检查结果的因素1. 采血部位:不同部位的采血可以影响白细胞计数,通常建议在静脉采血的时候,第一个管血丢弃,之后采集的血液可以用于检测。
白细胞定性检验的名词解释
白细胞定性检验的名词解释白细胞定性检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人体的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
白细胞,也称为白血球,是人体中的一类重要的免疫细胞,它们主要负责保护身体免受感染和疾病侵害。
白细胞定性检验通常通过检查血液样本来进行。
这种检验的目的是对白细胞的数量、形态、分类和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了解白细胞的各项指标,医生可以获得重要的信息,用于辅助诊断和治疗治疗。
白细胞定性检验定量指标主要包括白细胞计数、分类计数和白细胞比例。
白细胞计数是指在一定体积的血液样本中计算白细胞的数量,通常使用单位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个数。
而白细胞分类计数是指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计算不同种类白细胞的数量,主要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
白细胞比例则是根据分类计数结果来计算各类白细胞在总白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
白细胞形态学分析是白细胞定性检验的重要内容之一,它通过观察和描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便识别异常的细胞发现。
在检验过程中,技术人员会将血涂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注意细胞的形状、大小、颗粒状物质的分布以及核细胞的特征等。
这些形态特征的变化可能与某些疾病或炎症反应的存在相关联。
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除了定量指标和形态学分析,白细胞定性检验还包括了对白细胞功能的评估。
白细胞功能是指白细胞对病原微生物的识别、吞噬和杀伤能力。
常见的白细胞功能检查方法包括嗜酸性粒细胞活性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测定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等。
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判断免疫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及免疫缺陷病症的存在。
白细胞定性检验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白细胞数量、分类、形态和功能的评估,医生可以快速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和炎症程度,从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此外,白细胞定性检验还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和疾病复发情况,帮助医生调整治疗策略。
白细胞检查
血小板检查
• 血小板计数参考值
29
30
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理化因素 及药物
某些血液病
脾功能亢进
传染病:病 毒、G-杆菌、 原虫
减少
自身免疫 性疾病
8
嗜酸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2.寄生虫病 3.皮肤病:湿疹 4.血液病:慢性粒细 胞白血病 5.某些肿瘤:肺癌 6.传染病:猩红热 7.其他:风湿、肾上腺皮质功能减低
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 中毒颗粒
见于严重的化 脓性感染、急性 中毒、大面积烧 伤、恶性肿瘤等。
↗
↘
空泡形成
杜勒小体
退行性变
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
:
多见于巨幼细 胞性贫血、应 用抗代谢药物。
棒状小体
棒状小体(Auer小体): 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
状物质,1个或数个,长约1~6μm, 称为棒状小体。一旦出现,就可初步 诊断为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值
细胞名称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
杆状核(Nst) 分叶核(Nsg) 淋巴细胞(lymphocyte,L) 单核细胞(monocyte,M)
嗜酸粒细胞(eosinophil,E)
嗜碱粒细胞(basophil, B)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1.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伤寒、副伤寒初期,大手术、烧伤等应 激状态
嗜碱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1.过敏性疾病 2. 血液病 :慢性粒细胞白 血病、骨髓纤维化 3.恶性肿瘤 :转移癌
淋巴细胞临床意义
急、慢性淋巴 细胞白血病、
淋巴瘤
急性传染 病恢复期
感染性疾病: 病毒、梅毒、 结核杆菌、 弓形虫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和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血涂片检查:采用血涂片染色的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常用的染色方法包括Wright 染色和Giemsa 染色。
通过观察细胞核、细胞质和颗粒的形态变化,可以判断白细胞的异常形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使用自动化设备进行血细胞分析,可以快速、准确地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可以测定白细胞的大小、形状、核质比、核分裂和颗粒的形态等参数。
3. 骨髓涂片检查:对于一些疑难病例,医生可能会进行骨髓涂片检查,以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骨髓涂片检查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帮助确定病因。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白细胞形态的正常范围是相对宽泛的,具体的参考范围可能会因不同实验室的方法和仪器而有所差异。
一般来说,以下是常见的异常白细胞形态及其参考范围:1.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双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5%。
2.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的嗜碱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颗粒状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0-1%。
3. 中性粒细胞:正常的中性粒细胞具有多叶核和细微的颗粒状细胞质,参考范围为40-75%。
4. 淋巴细胞:正常的淋巴细胞具有圆形核和少量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0-45%。
5. 单核细胞:正常的单核细胞具有单个肾形核和丰富的细胞质,参考范围为2-10%。
6. 异常细胞:异常细胞包括原始细胞、形态异常的细胞和异形淋巴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细胞应该很少或者不存在。
需要注意的是,异常白细胞形态并不一定意味着疾病存在,有些情况下可能是正常的变异。
因此,对于异常白细胞形态的评估应综合考虑临床症状、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患者的病史等因素。
总结起来,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血液疾病。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C. 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
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 管栓塞(如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 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常见白细胞增高, 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有无术后感染,与 心绞痛鉴别。
D、急性溶血:缺氧及分解产物刺激
E、急性失血:
消化道大量出血、内脏破裂如脾破裂或输卵管妊
3)观察其他血细胞或成分:红细胞、血小板
[质量保证]
2.质量考核与评价
由于手工制备的血涂片细胞分布不均匀,分类
计数结果变化大,很难对每张血涂片进行严格的质
量控制。目前亦缺乏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法,关键在 于熟练操作技术,严格控制各个操作环节,尽量减 少误差。
[质量保证]
形态识别:
杆状核和分叶核标准的不同,
2)病理性:数量变化
核象变化
核左移(shift to the left):
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 ( 和 ) 出现晚幼粒、 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shih to the right):
中性粒细胞核分叶 5 叶以上者超过 3 %则称为核右 移,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低。
2)病理性增多:外周血白细胞>10X109/L
血液学一般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项目三 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计数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分类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LE细胞检查
白细胞概述
白细胞概述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分叶核 杆状核
白
细
胞
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
白细胞概述
根据细胞动力学的原理,
将粒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过程划分为
5分类白细胞检测原理
5分类白细胞检测原理一、细胞识别白细胞检测的第一步是识别细胞。
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依赖于自动血液分析仪来进行识别。
这种设备采用了先进的技术,能够区分和识别白细胞的不同类型。
这其中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以及单核细胞。
二、光电转换识别出的白细胞随后会被置于一个特殊的光电转换器中。
当白细胞通过光电转换器时,会阻挡特定波长的光线,导致光强的变化。
这种变化被转换为电信号,进一步被放大和记录。
这种光电转换的原理是基于白细胞对光的散射和吸收特性,不同的细胞类型对光的散射和吸收能力不同,因此可以用来区分不同的细胞类型。
三、数据分析接下来,这些电信号会被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计算机程序会分析这些电信号,并根据其特性将这些信号分类为不同的白细胞类型。
这个过程通常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统计技术,例如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
四、自动化检测整个检测过程是自动化的,这意味着不需要人工显微镜检查每个样本。
自动化检测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减少了人为误差的可能性。
现代的自动血液分析仪甚至可以处理大量的样本,并在短时间内提供精确的结果。
五、质量控制为了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需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这包括定期校准仪器、检查样本的储存和处理方式、以及验证仪器的性能等。
此外,实验室通常会定期与标准样本进行比较,以确保仪器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总结来说,五分类白细胞检测基于细胞识别、光电转换、数据分析、自动化检测和质量控制等原理,能够快速、准确地提供关于白细胞类型的详细信息,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白细胞检验
⑤稀释液应过滤(以免杂质、微 粒干扰),取血量和稀释倍数要 准确。⑥血液与试剂充分混匀, 并放置5~10min后充池计数。
3)加盖玻片方式的影响:加盖 玻片的方式可影响充液的高度, 进而影响计数结果。WHO推荐采 用“推式”法,此法较“盖式” 法更能保证充液体积的高度为 0.10mm。
4)充液的影响:充池前应适当 用力、快速振荡30s,以充分混 匀白细胞悬液。但应避免摇出过 多气泡,因气泡过多,黏附在管 壁上,水分容易蒸发,影响再次 充池的计数结果。充液时,避免 充液过多或过少、断续充液、产 生气泡及充液后移动盖玻片,以 免细胞分布不均,影响计数结果。
1)器材:使用器材均须清洁、 干燥,并经过严格的校准,采用 标准化检测试剂。
2)标本采集和稀释:无论校正 全自动或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均应采用静脉血。
①采用静脉全血标本必须新鲜, 血液与抗凝剂应立即充分混匀。 ②采用末梢血时,首选手指血 (因耳垂血较手指血的白细胞常 高25%~35%)。
③采血部位不得有冻疮、水肿、 发绀及炎症等。④采血速度要快 (以免血液凝固),针刺深度要 适当(2~3mm),不能过度挤压 (以免组织液混入)。
13~18
6~10
10~12
(2)常规考核标准(routine checking standard,RCS) 本法 是根据白细胞在计数室内四大格 的分布情况而规定的。如果RCS超 过标准(表2-32)为不合格,应 重新混匀悬液,滴入另一计数板 中进行计数,直至符合标准才能 报告计数结果。
RCS 四大格计数的白细胞最 大值 最小值 100% 四大格白细胞数量的平 均值
【检测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 液(2%冰乙酸0.38mL),将全血 (20μL)稀释20倍,同时破坏 红细胞和固定白细胞,充入改良 牛鲍(Neubauer)计数板,在低 倍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四角4个 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量,经换 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
白细胞检查习题及答案
白细胞检查习题及答案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持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白细胞检查是评估免疫功能和检测疾病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一些与白细胞检查相关的习题,并给出详细的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 白细胞又称为什么?A. 血小板B. 红细胞C. 血球D. 血浆答案:C解析:白细胞是血液中的一种细胞,负责免疫功能。
选项中,A为血小板,B为红细胞,D为血浆,都不是白细胞的正确定义。
2. 什么类型的白细胞负责吞噬、消化病原微生物和细胞碎片?A. 中性粒细胞B. 淋巴细胞C. 嗜酸粒细胞D. 嗜碱粒细胞答案:A解析:吞噬、消化病原微生物和细胞碎片的白细胞是中性粒细胞。
选项中,B为淋巴细胞,C为嗜酸粒细胞,D为嗜碱粒细胞,都不是负责此功能的细胞类型。
3. 白细胞计数是评估什么的指标?A. 血小板功能B. 红细胞形态C. 免疫功能D. 水电解质平衡答案:C解析:白细胞计数是评估免疫功能的指标。
选项中,A为血小板功能,B为红细胞形态,D为水电解质平衡,都与白细胞计数无直接关系。
4. 白细胞计数偏低可能表示什么情况?A. 感染B. 免疫系统过度激活C. 骨髓功能受损D. 血小板过多答案:C解析:白细胞计数偏低可能表示骨髓功能受损。
选项中,A为感染,感染时白细胞计数通常升高;B为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免疫反应可能导致白细胞计数升高;D为血小板过多,与白细胞计数无直接关系。
5. 白细胞形态异常称为什么?A. 白细胞增多B. 白细胞减少C. 白细胞无变化D. 白细胞的细胞器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白细胞形态异常通常指白细胞增多。
选项中,B为白细胞减少,C为白细胞无变化,D为白细胞的细胞器发生变化,都与白细胞形态异常不相关。
二、判断题1. 白细胞属于血液成分之一。
A. 正确B. 错误答案:A解析:白细胞属于血液成分之一,负责免疫功能,选项A为正确。
2. 白细胞计数偏高通常表示感染。
A. 正确B. 错误答案:A解析:白细胞计数偏高通常表示感染,感染时机体免疫系统会调动更多的白细胞参与防御,选项A为正确。
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
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扮演着保卫机体免受外来病原体侵害的关键角色。
白细胞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反映人体的免疫状态以及潜在的疾病情况。
因此,白细胞检验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讨论白细胞检验的临床应用,并探讨其在常见疾病诊断、疾病监测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重要性。
一、常见疾病的诊断白细胞检验在疾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白细胞计数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感染是否存在。
感染时,常见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体会刺激免疫系统,导致白细胞数量增加。
白细胞计数异常高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白细胞分类计数来进一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如中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而淋巴细胞增多则可能与病毒感染相关。
另外,白细胞检验也可用于某些血液病的诊断。
例如,急性白血病是一种恶性血液病,其特点是白细胞异常增多,并伴有异常细胞的存在。
通过对白细胞形态、分类计数和细胞表面标志物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医生可以更准确地确定病种和制定治疗方案。
二、疾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在疾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中,白细胞检验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可以用于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
例如,在化疗过程中,白细胞计数如果明显下降,则可能出现药物毒性反应,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
此外,通过连续监测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可以及早发现疾病复发或进展的迹象,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三、预后评估白细胞检验还可以作为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在某些疾病的预后评估中起着关键作用。
临床研究表明,白细胞计数异常高与心血管疾病的发展和预后相关。
例如,冠心病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与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肌梗死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此外,某些白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也与肿瘤预后相关,如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的异常变化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总结起来,白细胞检验作为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手段,在疾病诊断、监测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医学讲义白细胞检查
白细胞检查一、概要 要点1: 粒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叶核粒细胞。
此过程在骨髓中约需10d,成熟粒细胞进入血液后仅存6~10h,然后逸出血管进入组织或体腔内。
粒细胞在组织中可行使防御功能1~2d,衰老的粒细胞主要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其余从口腔、气管、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排出。
正常情况下,每小时进行更新的粒细胞约有10%。
目前,根据粒细胞群发育阶段,人为地分为分裂池、成熟池、贮备池、循环池和边缘池等。
①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②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③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数量为外周血的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
④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⑤边缘池:进入外周血的另一半成熟粒细胞,黏附于微静脉血管壁,边缘池和循环池粒细胞保持动态平衡。
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变形、黏附作用以及吞噬、杀菌等功能。
要点2: 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而后发育为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释放至外周血中单核细胞(M),大部分黏附于血管壁,少数随血液循环,在血中停留3~6d后即进入组织或体腔内,转变为幼吞噬细胞,再成熟为吞噬细胞,寿命可达2~3个月。
单核-巨噬细胞具有吞噬病原体功能(如病毒、原虫、真菌:结核杆菌等)、吞噬和清理功能(如组织碎片、衰老血细胞、抗原抗体复合物、凝血因子等)、吞噬抗原传递免疫信息功能,还参与杀菌、免疫和抗肿瘤作用。
要点3: 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祖细胞,是人体主要免疫活性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1/4。
分为:在骨髓、脾、淋巴结、其他淋巴组织生发中心发育成熟的B淋巴细胞,占20%~30%,B淋巴细胞寿命较短,一般3~5d,经抗原激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
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测定方法及参考范围引言: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对维持机体的免疫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异常白细胞形态是指白细胞形态学特征在某些方面发生异常变化,通常在临床上可作为疾病的指标之一来进行检测。
本文将介绍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方法及参考范围。
一、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1. 鲁斯特血涂片法鲁斯特血涂片法是一种常用的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适用于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操作步骤如下:(1) 准备一块干净的玻片和一滴血液。
(2) 将一滴血液放在玻片上,用另一块玻片将其涂开。
(3) 等待片子干燥后,用染色剂染色。
(4) 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的血液样本,细致地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2.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方法。
它通过光学原理和计算机技术,能够自动地对血液样本中的白细胞进行计数、分类和形态学分析。
使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异常白细胞形态检查的步骤如下:(1) 将血液样本放入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中。
(2) 等待仪器自动完成检测过程。
(3) 查看仪器生成的报告,观察白细胞的形态学特征。
二、异常白细胞形态参考范围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是根据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的。
正常人群的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通常具有以下特点:1. 嗜酸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2. 嗜碱性粒细胞:染色质粗厚,核仁不明显,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嗜碱性颗粒。
3. 中性粒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中等大小。
4. 单核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明显,呈环状或半环状。
5. 淋巴细胞:染色质细薄,核仁小而不明显,细胞内无颗粒。
根据以上特点,异常白细胞形态的参考范围可以总结如下:1. 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5%之间。
2. 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在0-1%之间。
3.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在40-75%之间。
4. 单核细胞:百分比在2-10%之间。
5. 淋巴细胞:百分比在20-40%之间。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
检验基础之白细胞检查白细胞检查是临床常规检查中的重要项目之一,通过检验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过敏等疾病。
下面将从白细胞检查的意义、方法、结果分析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白细胞检查的意义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主要起着抵抗外界病原体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作用。
因此,对白细胞进行检查可以反映人体的免疫功能情况,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白细胞检查通常包括白细胞计数、分类、形态等项目,通过这些指标可以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炎症、过敏等情况。
白细胞检查的方法白细胞检查通常通过血液检验来完成,检验方法包括血常规、骨髓穿刺等。
其中,血常规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可以通过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和形态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骨髓穿刺是一种较为直接的检查方法,通过从骨髓中获取标本来观察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对某些疑难病例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白细胞检查的结果分析在白细胞检查的结果分析中,主要需要关注的指标包括白细胞总数、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比例、形态特征等。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总数在4-10×10^9/L之间,其中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最高。
如果白细胞总数偏高,可能表示存在感染、炎症等情况;反之,白细胞总数偏低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
注意事项在进行白细胞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避免检查前进食脂肪食物,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其次,护士在采集标本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引起感染或其他并发症。
最后,在解读检查结果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指标,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白细胞检查在临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重视白细胞检查的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指标,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加深入了解白细胞检查的意义和方法,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
异常白细胞检查
异常白细胞检查(显微镜检查法)1. 实验原理用瑞氏染色法,对制备好的血涂片进行染色,然后在显微镜下进行形态检查。
2. 标本采集:2.1 标本种类:新抽取的抗凝血或手指末梢血。
2.2 标本要求:2.2.1 抗凝剂采用EDTA K2抗凝。
2.2.2 用手指末梢血作白细胞检验时,如手指有冻疮,则主张采用耳垂血。
3. 标本储存:取材后应立即推制成血涂片,并尽快送检。
4.标本运输:保持干燥,室温运输。
5. 标本拒收标准:污染,凝固标本不能作测定。
6. 实验材料:瑞氏血细胞染色液,生产厂家:(台资)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7. 实验仪器:7.1 仪器名称:xx 显微镜7.2 仪器厂家:xx7.3 仪器型号:xx CH308. 操作步骤8.1采血后推制厚薄适宜的的血膜片,血膜应呈舌状,头、体、尾清晰可分。
8.2瑞氏染色:将制好的干燥血涂片平置于染色架上,滴加瑞氏染色液A液3-5滴使其迅速盖满血膜,然后加瑞氏染色B液3-5滴,轻轻摇动玻片或用洗耳球吹气使A、B染液充分混匀,染色1-2分钟(气温低或涂片较厚时可适当延长染色时间),用自来水冲去染液,待干。
8.3高倍镜(必要时油镜)观察白细胞形态。
8.结果判断与分析9.1 核象变化。
(1) 核左移:说明外周血中幼稚或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见于急性白血病,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
正常妊娠、缺氧及低血压也可出现细胞核左移现象。
(2) 核右移:说明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恶性贫血,化疗及炎症恢复期,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尿毒症等。
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
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此外,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3) 分叶过少:乳酸缺乏症,假性pelger-huet异常等。
9.2 其他核异常环形或面包圈型核:见于慢粒,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等。
白细胞形态检查
白细胞形态检查白细胞形态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血液检查方法,用于评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以揭示可能存在的疾病或炎症情况。
通过观察和描述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医生可以诊断和监测某些感染性疾病、炎症和血液病。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它负责抵御病原体、维持免疫平衡和清除异常细胞。
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呈现多样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大小、形状、胞质和核的特征等。
然而,在一些疾病状态下,白细胞的形态可以发生明显的改变,这些变化往往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相关。
白细胞形态检查通常通过显微镜下对染色的血液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来完成。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白细胞形态特征及其可能的临床意义:1. 淋巴细胞:正常淋巴细胞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胞质较小,核与胞质比例较大。
过大或过小的淋巴细胞可能与淋巴细胞增多或减少症相关。
2. 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通常具有多个细胞核,胞质中含有大量的嗜酸性颗粒。
异常的嗜酸性粒细胞形态可能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或骨髓异常有关。
3. 嗜碱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细胞核分叶,胞质中含有嗜碱性颗粒。
嗜碱性粒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改变通常与过敏反应、寄生虫感染或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等疾病有关。
4. 中性粒细胞:正常中性粒细胞通常具有分叶核,胞质中含有颗粒,形态规整。
变形、不规则或异常增多的中性粒细胞可能与感染、炎症或骨髓异常有关。
5.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形态特征包括较大的细胞核和胞质,常呈豆状或椭圆形。
单核细胞的数量和形态改变可能与感染、病毒感染或某些炎症性疾病有关。
6. 幼稚细胞:幼稚细胞是指尚未完全分化成熟的白细胞,其形态特征与正常成熟细胞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
幼稚细胞的存在通常与骨髓异常、白血病或其他恶性肿瘤有关。
通过对上述白细胞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初步判断可能存在的病理情况,并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以明确诊断。
白细胞形态检查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诊断和监测价值,它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医生确定适当的治疗方案,并评估治疗的效果。
白细胞检查
血细胞破坏 急性失血 恶性肿瘤
急性中毒
中性粒细胞异常增生性增多主要见于:白血病:造血系统 恶性肿瘤,因造血组织中病理性白细胞大量异常增生并释放 到外周血所致。常见于急粒,慢粒。骨髓增殖性疾病 (MPD):是一组多能干细胞病变引起的疾病。如真性红细胞 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骨髓纤维化。
鉴别点 骨髓细胞 急粒 慢粒
血常规标本正确采集 严格使用EDTA-K2抗凝静脉血,抽 血后立即轻轻颠倒混匀,防止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摇晃切 勿用力,防止产生气泡及造成溶血;取样后2小时内及时 送检进行测定,室温贮存不得超过6小时。对有EDTA依赖 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症的患者可采用肝素或枸橼酸钠抗凝管。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 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 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 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正常成人白细胞为(4~10)×109/L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1%~5%,(0.04~0.50)×109/L;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2.00~7.00)×109/L; 淋巴细胞20%~40%,(0.80~4.00)×109/L; 单核细胞3%~8%,(0.12~0.70)×109/L 嗜酸性粒细胞0.5%~5%,(0.02~0.50)×109/L; 嗜碱性粒细胞0%~1%,(0~0.10)×109/L;
先天性免疫缺 营养不良,锌缺乏 陷症
单核细胞 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 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以上。 单核细胞减低意义不大,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意义如下表
分类 感染 意义 急性感染恢复期,慢性感染,如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结 核菌,布氏杆菌等感染,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伤寒,严 重的侵润性和粟粒性肺结核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多 发性肌炎,结节性动脉炎 急性,慢性单核细胞或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淋巴瘤,多发 性骨髓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 性组织细胞病,组织细胞增多症,溶血性贫血,粒细胞缺乏 症的恢复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细胞检查
1、正常浆细胞细胞直径8~9um,胞核圆、偏位,染色质出块状、车轮状或龟背状排列,胞质灰蓝色、紫浆色、有泡沫状空泡,无颗粒。
2、Mott细胞是浆细胞的异常变化。
3、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单核细胞可增高,并不是嗜酸性粒细胞。
4、严重化脓感染时淋巴细胞减低。
5、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坏死或损伤、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白细胞增多。
6、中性粒细胞3叶核占正常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的40%~50%。
7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来源包括:肥大细胞、实践性粒细胞的组胺、补体的C3a、C5a、C567、致敏淋巴细胞、寄生虫、某些细菌,如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肿瘤细胞。
8、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9、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
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
10、中性粒细胞核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为核右移,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炎症恢复期。
在疾病的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
11、若白细胞数太低(<2×109/L),可增加计数量(8个大方格白细胞数)或减低稀释倍数。
12、当中性粒细胞发生毒性变化时,细胞的内部可见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空泡,提示细胞发生了吞噬现象。
13、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核左移常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
而退行性核左移见于再障、粒细胞减低症、严重感染等。
14、血涂片计数100个WBC见到25个有核RBC,也就是说125个有核细胞中只有100个是白细胞,白细胞所占的比例是80%。
故尽管WBC计数值为10×109/L 时,WBC计数的真实值为实际值,即8×109/L。
白细胞校正数/L=未校正前白细胞数×100/(100+计数100个白细胞同时计数到的有核红细胞数)
15、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比为1:13。
16、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常见于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等)、肾移植术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
17、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是机体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储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白细胞大多为分叶核粒细胞或杆状核粒细胞。
因此D选项的说法错误。
18、中性粒细胞反应性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和狂犬病等)、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大面积烧伤、冻伤、血管栓塞如心肌梗死和肺梗死等)、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其他原因(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
19、Alder-Reilly畸形的细胞质内含有巨大、深染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
见于脂肪软骨营养不良、遗传性黏多糖代谢障碍。
Pelger-Huet畸形,Chediak-Higashi 畸形也与遗传性疾病有关。
20、中性粒细胞的退行性变表现为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核溶解等。
21、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
22、Russell小体属于浆细胞形态异常。
在浆细胞内、数目不等、大小不一、直径2~3μm红色小圆球。
23、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有中性粒细胞大小不均、空泡、Dohle小体、退行性变等。
卡波环是红细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环形、8字形,为核膜残余物、纺锤体残余物、脂蛋白变性物。
因此D选项说法错误。
24、嗜碱性粒细胞增多常见于:①过敏性或炎症性疾病,如荨麻疹、溃疡性结肠炎;②骨髓增生性疾病,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③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
25、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再生性左移是指核左移伴有白细胞总数增高者。
退行性左移指核左移而白细胞总数不增高、甚至减低者。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左移、中度左移和重度左移。
①轻度左移:仅杆状核粒细胞增多>5%,表示感染程度较轻。
②中度左移: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③重度左移: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明显增高,杆状核粒细胞>25%,并出现幼稚的粒细胞。
26、淋巴细胞数量减低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
27、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的疾病有:①寄生虫病: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等,以及肠道钩虫感染时。
②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花粉症等。
③皮肤病:如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等。
④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脾切除后、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等。
⑤某些恶性肿瘤:癌肿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如肺癌)。
⑥某些传染病。
28、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不会出现有核红细胞。
若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其不能被白细胞稀释液破坏。
29、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正常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比值为1:13。
30、在严重传染病、化脓性感染、中毒、恶性肿瘤、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可引起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
31、中性粒细胞减低常见的疾病有:①某些感染,如伤寒、流感等;②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少数急性白血病;③慢性理化损伤,如电离辐射(X 线等)、长期服用氯霉素后;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加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
⑤脾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
32、Dohle小体是中性粒细胞细胞质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μm、是核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亦可见于单核细胞。
常见于严重感染,如猩红热、白喉、肺炎、败血症、烧伤等。
33、白细胞增多包括两类:①反应性增多,主要见于急性感染或炎症;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等。
②异常性增多主要见于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真性RBC增多症,骨髓纤维化等)。
3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应用:①观察急性传染病的预后;②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③测定肾上腺皮质功能。
35、循环池:进入外周血的成熟粒细胞有一半随血液而循环,白细胞计数值就是循环池的粒细胞数。
36、中度左移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杆状核粒细胞>10%并有少数晚幼粒细胞和中毒性改变,表示有严重感染。
37、成熟池包括晚幼粒细胞和杆状核粒细胞,失去分裂能力。
38、分裂池包括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中幼粒细胞,能合成DNA,具有分裂能力。
39、贮备池:包括杆状核粒细胞和分叶核粒细胞,成熟粒细胞贮存于骨髓,在贮备池中停留3~5d,数量为外周血的5~20倍,贮备池中细胞,在机体受到感染和其他应激反应时,可释放入循环血液。
40、Russell小体常见于伤寒、疟疾、黑热病等。
41、Mott细胞常见于反应性浆细胞增多症、疟疾、黑热病、多发性骨髓瘤。
42、严寒或暴热可使白细胞数高达15×109/L或更高
43、中性分叶核粒细胞>0.70,绝对值>7×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
44、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参考范围为百分率(%)为1~5。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100、
101、102、103、
104、105、106、
107、108、109
110、111、112、
113、114、115、
116、117、
117、118、
119、120、121、
122、123、124、
125、126、127、
128、139、140、
141、142、143、
144、145、146、
147、148、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