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学(躯体形式障碍)

合集下载

精神病学总复习(人卫第六版)

精神病学总复习(人卫第六版)
衰退及痴呆。
(四)犹豫不决:反复思考,不知如何是好。见于精神分裂症。
九、动作与行为障碍
(一)精神运动性兴奋
(二)精神运动性抑制
1.木僵
2.蜡样屈曲: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3.缄默症
4.违拗症
(三)刻板动作
(四)模仿动作
(五)作态
假说、社会环境。
四、临床表现:知、情、意各自分开。
(一) 前驱期症状:情绪改变、认知改变、对自我和外界的感知改变、行为改变、躯
体改变。
(二) 显症期症状:
1. 感知觉障碍:听幻觉最常见,在意识清晰的状态下出现评论性幻听、争论性幻听或
命令性幻听常指向精神分裂。幻视亦较常见,而幻嗅、幻味和幻触不常见。
八、治疗与康复:
(一)药物治疗
1.原则:系统而规范,早期、足量、足疗程、一般单一用药、个体化用药。小剂量逐渐
到有效推荐剂量。
2.选药:神经阻滞药(氯丙嗪、氟哌啶醇),非经典药物(奥氮平、氟氮平、利培酮、奎
硫平)。既往治疗有效的药物,本次治疗仍有效。
3.疗程:急性治疗期(至少6周)、巩固治疗期(3~6个月)和维持治疗期(一年以上)。
2.部分性痴呆:人格良好,定向力完整,有一定自知力。包括刚塞综合症、童样痴呆、
抑郁性假性痴呆。
六、定向力: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七、情感障碍
(一)情感性质的改变
1.情感高涨
2.情感低落
3.焦虑
4.恐惧
(二)情感波动性的改变
4.合并用药、;苯二氮卓类、情绪稳定剂、抗抑郁药。
5.安全原则。
(二)心理与社会干预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

躯体化与躯体形式障碍迟雅在综合医院就诊的病人中,常见一些病人申诉各种身体症状,如胸闷、心悸、呼吸不畅、头痛、倦怠等,经过各种检查,却未能发现相应的身体疾病的证据。

这类病人常在各种综合医院反复就诊,在门诊人次、实验室检查、药物处方和外科手术等方面都占有高得不成比例的数量,他们是医疗服务的高消费者,导致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耗,助长了日益增加的医疗费用。

这类病人过去归属于“神经症”。

精神分析学家们则假设这些躯体症状是深层心理冲突被阻抑转变而成的“躯体化反应”。

躯体化可见于许多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躯体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躯体化不是临床诊断名称,而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临床诊断名称,这种障碍并不多见,不应和“躯体化”混为一谈。

精神科诊断中有躯体形式障碍这个诊断大类,其中包括躯体化障碍和其他疾病如疑病症、疼痛障碍等。

一、躯体化的概念1.躯体化的描述性定义躯体化是指一种体验和表述躯体不适与躯体症状的倾向,这类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但患者将它们归咎于躯体疾病,并据此而寻求医学帮助。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的出现是针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反应,这些应激反应是由对个人具有个别意义的刺激性生活事件或境遇所造成的。

从上述定义可以归纳出躯体化的5个特征:①患者体验和表达躯体不适与症状;②这些躯体不适与症状不能用病理发现来解释;③患者将躯体不适症状归咎为躯体患病;④患者据此向医学各科求助;⑤一般认为,这是对心理社会应激独特的反应,即患者主要是用躯体方式而非心理方式作出反应。

应当特别指出的是,躯体化是一个临床现象,但不是诊断名称。

2.躯体化的原因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焦虑症(尤其是惊恐障碍)是躯体化最常见的两类原因。

基层医生所见的抑郁症中,正确诊断与处理者不足半数。

同样,惊恐障碍病人常有胸闷、胸痛、窒息感、心动过速、头晕、面手发麻等多种身体症状,这些病人通常求助于心脏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神经科,往往被误诊和误治。

这些发现表明了躯体化的问题在实用方面的重要性。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人卫版精神病学之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教学护理课件
目录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分离转换性障碍概述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治疗与护理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的预防与控制典型案例分析
01
CHAPTER
躯体形式障碍概述
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患者因这些症状反复就医,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即使有时患者确实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严重程度并不足以解释患者的痛苦与焦虑。
详细描述
综合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包括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士、康复师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总结词
长期跟踪随访
总结词
个体化治疗方案
详细描述
对患者进行长期跟踪随访,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的可持续性。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定义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等多种类型。
分类
躯体形式障碍的病因较为复杂,可能与生物学、心理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例如,遗传因素、神经生理学因素、神经心理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等都可能影响疾病的发病风险。
病因
目前对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患者的注意偏向和解释偏向可能与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详细描述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总结词
综合护理措施
总结词
关注患者心理状态
总结词
加强医患沟通
01
02
03
04
05

临床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认知行为治疗现状

临床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认知行为治疗现状

临床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认知行为治疗现状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障碍。

诊疗过程中,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患者症状出现往往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

临床表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疼痛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部位多不固定,可涉及身体的所有部位,如四肢、胸腹、头颈等,随情绪好转后疼痛感减轻或消失。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可表现为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又有非特异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患者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检查并不能证明有关器官或系统出现了器质性疾病。

自主神经紊乱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

发病原因躯体形式障碍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1、人格因素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以神经质人格较为常见,此种人格缺陷是此病发生、发展的基础。

2、心理因素躯体形式障碍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述内心,而是倾向于用「器官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情绪问题时,便会患有躯体形式障碍。

3、生理因素有研究表明此病或与扣带回、尾状核、小脑、丘脑、岛叶等部位功能失调有关。

4、社会因素如童年期不幸遭遇、亲情冷淡、母亲过度保护等。

治疗现状躯体形式障碍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知、判断、评价均可导致其行为的缺陷。

认知行为治疗包括:1、对患者体验症状的痛苦等事实,医生完全接受,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医生的关心,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疑虑和想法,然后与患者一起讨论症状的生物学和精神病学机制,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

2、同患者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对身体感知方面注意聚焦,增强了躯体不适的敏感性。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

躯体化障碍诊断详述*导读:躯体化障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躯体症状可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可有多种症状同时存在,表现为各种不适或疼痛。

病人可能已长时间四处求医,均未能发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甚至手术探察也一无所获。

但各种医学检查阴性和医生的解释,均不能打消其疑虑,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郁,可导致社会功能缺损。

主要临床类型如下:1.躯体化障碍躯体化障碍(somatization disorder)又称Briquet综合征。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经常反复变化的,可涉及身体任何系统和器官的躯体症状,其中许多无法用医学来解释,经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常导致患者长期反复就医和显著的社会功能障碍。

常起病于30岁以前,病程持续至少2年以上,大多数临床常见症状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和疼痛,如头痛、腹部不适、其他部位疼痛、头晕、心悸、其他焦虑症状、便秘或腹泻(肠激惹综合征)、抑郁或焦虑等。

这些患者的处理比特定的、孤立的躯体症状困难得多。

另外,也可因对自己健康有特定的、反复的担心而出现生理(躯体的)主诉。

躯体形式障碍见表1。

躯体化障碍患者有多种、反复和频繁变化的躯体症状许多年。

有些情况下患者完全沉浸在躯体症状的体验中,他们不愿意将疾患和心理因素相联系。

因此,精神科的诊断是没有帮助的。

患者的经治医师在处理这种情况时将起关键作用。

经治医生可以限制患者进一步做检查和药物治疗,提供限时的、有规律的约诊,对出现的新体征和症状合理处理。

躯体化障碍的病程和预后未知。

然而,对躯体症状和心理痛苦之间的联系无法认识和处理不当,会使患者反复去许多医师和专家处就诊,接受过多种药物治疗,甚至损伤性医疗检查及手术。

因此,对此问题缺乏认识,并继续进一步转诊给专家,对个人和医疗保健系统都造成很大的浪费。

躯体化障碍最常见的症状可归纳为以下4类:(1)疼痛:这是一组经常存在的症状。

精神与神经病学名解解释

精神与神经病学名解解释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名词解释精神病学部分妄想(delusion):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①信念与事实不符;②内容涉及本人;③有个人独特性;④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幻觉(hallucination):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自知力(insight):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

谵妄(delirium):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往往夜间加重,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

以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较多见。

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常见:视物变形症、空间知觉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痴呆(dementia):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

但没有意识障碍。

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

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

危机(crisis):是一种个体运用自己寻常的方式,不能应对所遭遇的内外困扰时的反应。

意识混浊(confusion):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患者反应迟钝,思维缓慢,注意、记忆、理解都有困难,有周围环境定向障碍,能回答简单问题,但对复杂问题则茫然不知所措。

多见于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精神神经病学重点

精神神经病学重点

1.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的表现.它涉及人们精神活动的各方面,并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仪表动作、言谈举止、神态表情以及书写内容等表现出来。

2.妄想:病理性歪曲信念,内容与患者本人有利害相关,有个人独特性,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虽与事实不符,无客观基础,但患者深信。

3.超价观念: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错误观念,其发生一般有事实依据,不十分荒谬离奇,也没有明显的逻辑推理错误。

4.注意:是指个体精神活动集中指向一定对象的心理过程,分为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

5.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

6.精神活动性物质:指能够影响人类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人们使用这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

7.毒品:指具有很强成瘾性并在社会上禁止使用。

8.精神病学:研究精神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发展规律以及预防和治疗的学科。

9.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问题,有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的改娈,可伴痛苦体验和功能损害。

10.依赖:是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使用者明知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问题,但仍继续使用。

11.躯体依赖:也称为生理依赖,反复用药后造成的一种病理性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高,戒断症状。

12.耐受性:用药者必须增加使用剂量才能获所需效果或使用原剂量达不到使用者所追求的效果。

13.戒断状态:停药,减少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状群。

1 4.Korsaskoff综合征:酒精依赖者神经系统的特有症状之一是记忆障碍,称为Korsakoff 综台征。

15.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障碍和精神活动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16.心境障碍:又称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由各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或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强制性思维: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

假性痴呆:临床上在强烈的精神创伤后可产生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大脑组织结构无任何器质性损害。

反射性幻听:外界的任何声音都能刺激的患者发生幻听的现象。

原发性妄想是突然产生的,内容与当时处境和思路无法联系的,十分明显而坚定不移的妄想体验。

恶性综合征是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最严重副反应,临床上较少见。

临床特征是:意识波动、肌肉强直、高热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人际互动过程。

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

精神分裂症: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明显的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是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张力、肌肉的协调运动与平衡。

这种调节功能有赖于其调节中枢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乙酰胆碱的动态平衡,当多巴胺减少或乙酰胆碱相对增多时,则可出现胆碱能神经亢进的症状,出现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帕金森综合征样症状;急性肌张力障碍,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静坐不能,出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迟发性运动障碍,出现口——舌——颊三联征,如吸吮、舔舌、咀嚼等,这就是锥体外系反应。

物质依赖(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一种心理上与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冀以体验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快感,同时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

前者称为心理依赖,后者称为躯体依赖。

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PPT课件
心理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 遗传
分离(转换) 性障碍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9
二、临床表现 (Clinical Features)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40
(一)分离(转换)性障碍
1.分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
2.分离性漫游(dissociative fugue)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0
(二)药物治疗
病人对健康要求高,对躯体反应敏感,宜选用 不良反应小的药物,且以小剂量治疗为宜;
焦虑、抑郁症状明显者可予适量抗焦虑药物或 抗抑郁药;
对有偏执倾向者可使用小剂量非经典抗精神病 药治疗。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1
(三)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目的在于让患者逐渐了解所患疾病 之性质,改变其错误的观念,解除或减轻精神 因素的影响,使患者对自己的身体情况与健康 状态有一个相对正确的评估,逐渐建立对躯体 不适的合理性解释 。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1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躯体化表现
(疲劳) 眼 喉
(异物感、干咳、
心血管系统 阻塞感)
(心悸、胸闷、头晕、 发冷、体位性低血压)
头(头痛、头重等) 耳(耳鸣等)
口 (口渴、味觉
异常等)
消化系统
(恶心、腹胀、腹泻、胃部 不适等)
皮肤
多汗、无汗、冷 汗、瘙痒等
泌尿系统
尿频、尿急
现具有发泄特点的情感暴发。患者可以有遗忘 、漫游、人格改变等表现,症状可具有发作性。
起病前心理因素常很明显。
郝伟.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
36
疾病的发作常有利于患者摆脱困境、发泄压抑 的情绪、获取别人的注意和同情、或得到支持 和补偿,但患者本人可能否认。

石大精神医学课件10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石大精神医学课件10躯体形式障碍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 遗传
➢ 心理因素:对应激性事件的经历和反应;幼年 期的创伤性经历,人格方面具有暗示性、情感 性、自我中心性
➢ 社会文化因素
(二)发病机制
1、意识分离理论:认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是癔症 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随着患者的分离,正常 的认知功能受损,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 强,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
1、躯体化障碍的诊断要点 2、疑病障碍的诊断要点 3、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要点 4、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的诊断要点
(二)鉴别诊断
1、躯体疾病 有些躯体疾病在早期可能难以找到 客观的一些证据,因此各类躯体形式障碍的诊断要 求病程至少要三个月以上。
2、分裂症 疑病症状离奇、不固定,有思维障碍 和精神病性症状,不积极求治
➢ 通常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 ➢ 患者反复就医和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 ➢ 女性多见,病程至少2年
2、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
常诉述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症状多变不典 型,涉及的部位不如躯体化障碍广泛,也不那么 丰富,或者完全不伴发社会和家庭功能损害,病 程在半年以上但不足2年。
3、疑病障碍
➢ 存在先占观念,对身体畸形的疑虑或先占观念也 属本症
慢性盆腔痛 ➢ 常出现药物依赖、焦虑抑郁和失眠,社会功能受损 ➢ 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30-50岁,病程迁延持续6
个月以上
6、其他躯体形式障碍
患者不适的主诉集中于身体特定部位,如局 部肿胀感、皮肤蚁行感、麻刺感和麻木感,心因 性斜颈、心因性瘙痒、心因性痛经也属此类疾病。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二)生物学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聚集性,约20%的躯体化障碍患者 的女性一级亲属也符合躯体化障碍诊断

临床医学精神病学ppt课件躯体形式障碍

临床医学精神病学ppt课件躯体形式障碍
案例分析
案例一:躯体化障碍的诊疗过程
总结词
复杂多变、诊断困难
详细描述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患者常常出现多种躯体症状,如头痛、腹痛、呼吸困难等,但医学检查未能 发现明显的器质性病变。由于症状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 表现和心理评估结果。
案例二:疑病症的诊疗过程
中医治疗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调整身体状态 和缓解症状。
04
躯体形式障碍的预防与康 复
预防措施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少心理压力
保持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充足 的睡眠,有助于提高身体和心理的健 康水平。
学会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放松训练、 认知行为疗法等,有助于减轻心理压 力,降低躯体形式障碍的发生率。
总结词
高度焦虑、过度关注健康
详细描述
疑病症患者常常对自身健康状况过度关注,担心自己患有严重疾病,尽管医学检查显示无异常,患者 仍坚信自己有病。诊疗过程中,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者诉求,同时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以排除器质 性疾病的可能性,并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案例三:躯体形式疼痛障碍的诊疗过程
总结词
疼痛为主、心理因素影响大
药物治疗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并密切监测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是躯体形式障碍的另一 重要治疗手段,包括认知行为疗 法、心理动力疗法和森田疗法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 的情绪和思维模式,纠正错误的 认知和行为,从而缓解躯体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包括多种亚型,如 躯体化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 疼痛障碍等。
症状与表现
症状

躯体形式障碍 ppt课件

躯体形式障碍 ppt课件
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发作时可由生理原因引起随后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维持疼痛的主要作用191生物学因素家族倾向聚集家族史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女性更容易躯体化男性更容易反社会右侧大脑半球的功能失调医源性因素医生讲话不慎解释不当和缺乏有效的医患之间的沟通20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
• 进步。但是因为没有对照组来对没有给予建议的病人的转换的自发性 消失加以控制,因此我们不能肯定建议真的有效。
疑病症 治疗
• (三)领悟
• 领悟,也就是认识到引起躯体病症的潜在冲突,是精神分析学家对 转换性障碍以及相关疾病所选择的治疗方法。他们认为。当病人开始 明白,并在情感上领会到是某种潜在冲突导致
疑病症
1、流行病学研究
• 就医人群的2%-3% • 无性别差异 • 高发于青春早期 • 表现因文化而有差异
疑病症
2、临床表现与特征
对自己患有一种严重疾病的可能性的焦虑或恐惧 反复就医,不相信无器质性病变的结果 并非有意假装 伴有惊恐发作 表现有文化差异(恐缩症)
疑病症
(1)常在躯体疾病或精神刺激诱因作用下发病,表 现对身体健康或疾病过分担心,其严重程度与实 际健康状况很不相称。
是一种表现为一个或多个解剖学部位疼痛的障碍, 由于心理因素所引起,且病人的主要注意力均被 这种疼痛所吸引,并能导致严重的紧张和功能残 疾.
疼痛障碍
疑病症
此“疼痛”非彼“疼痛”
心因性疼痛:一个或多个解剖部位的 慢性持续性疼痛,病因未明(发作时,可 由生理原因引起,随后过程中心理因素起 维持疼痛的主要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精神病学-躯体形式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精神病学-躯体形式及分离转换性障碍

鉴别诊断
• 癫痫:有意识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摔伤
• 急性应激反应:无反复发作史
• 诈病: 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 躯体疾病:有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与辅助检查、实验室证据
• 精神分裂症:症状多与外界环境无相应的联系
治 疗
• 心理治疗为主 药物治疗为辅:暗示治疗 催眠治疗
• 治疗原则
– 不直接针对症状 – 不鼓励症状的残留 – 掌握适当的环境 – 采取综合治疗方法
• 坚信患病,反复检查
• 认为有畸形或变形 • 拒绝医生诊断或解释
躯体形式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诊断 • 持续存在自主神经兴奋症状
• 涉及特定器官或系统的主观主诉
• 先占观念,医生解释无效 • 无器质性依据
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诊断
• 持续严重令人痛苦的疼痛,不能解释
• 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与疼痛的发生有关
躯体形式障碍及 分离(转换)性障碍
第一节、 躯体形式障碍
概 念
• 持久的担心或相信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精神障碍
• 反复就医,各种检查均无异常,医生反复解释 • 伴有焦虑抑郁情绪 • 症状发生和持续与生活事件,心理冲突有关,但患者否认心理 因素的存在 • 慢性波动性病程 大多在非精神科就诊
• 分离性运动障碍:瘫痪 震颤 失声
• 分离性抽搐:需与癫痫发作鉴别
• 分离性感觉障碍:
– 感觉缺失
– 感觉过敏
– 感觉异常:癔症球 常见 – 视觉障碍 – 听觉障碍
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其他形式 • 多重人格障碍 • Ganser,s 综合征
• 情感暴发
• 群体性癔病-流行性癔病
诊断要点
• 具有临床特征 • 不存在可以解释症状的躯体障碍证据 • 有心理致病的证据:时间 事件 反复 继发性获益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 名解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 名解

《神经病与精神病学》名词解释妄想(delusion)[7]: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①信念与事实不符;②内容涉及本人;③有个人独特性;④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有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

幻觉(hallucination)[10]: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直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有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等,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自知力(insight)[7]: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

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

谵妄(delirium)[6]:在意识清晰度降低的同时,出现大量的错觉、幻觉,以幻视多见,思维不连贯,理解困难,有时出现片断妄想,定向力全部或部分丧失,往往夜间加重,昼轻夜重,持续数小时至数日,意识恢复后可有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

以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及中毒所致精神障碍较多见。

感知综合障碍(psychosensory disturbance)[3]:指患者对客观事物能感知,但对某些个别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距离、空间位置等产生错误的感知,多见于癫痫。

常见:视物变形症、空间知觉障碍、时间感知综合障碍、非真实感。

痴呆(dementia)[3]: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

但没有意识障碍。

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

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和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

木僵(Stupor)[2]: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木僵可见于器质性脑病、分裂症(特别是紧张型)、抑郁症、癔症性精神病和急性应激反应。

定向力(orientation)[4]:指一个人对时间(特别是时段的估计)、地点、人物、周围环境的定向能力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

从DSM—Ⅳ躯体形式障碍到DSM—5躯体症状障碍-2019年精选文档

从DSM—Ⅳ躯体形式障碍到DSM—5躯体症状障碍-2019年精选文档

从DSM—Ⅳ躯体形式障碍到DSM—5 躯体症状障碍分类号R3951 引言躯体形式障碍是指以躯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疾患,核心症状即躯体化。

学界对躯体化现象的成因和产生过程一直有所争议,至今也没有完全弄清其病理原因。

而具体如何分类和定义此类疾患,医学和精神病学界也一直没有定论,所以只能根据其症状表现将其归为一个类别。

躯体化一开始并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一种精神障碍。

在医学中此类现象曾先后和疑病症、医学无法解释的症状等名词相联系。

直到1980 年,美国精神病学会修订精神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三版时,将这一类症状归入精神疾病目录中,正式统一称其为躯体化障碍,并加入其它以躯体痛苦为主的精神障碍合并为一个大类,即躯体形式障碍。

此后,DSM这一诊断分类也开始被各类其它疾病诊断手册所采用。

DSMⅣ- 躯体形式障碍延续了DSMⅢ- 的标准,而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以及中国精神障碍与诊断标准也以“躯体形式”和“躯体化”为名称设立了相应的诊断标准。

在DSMⅣ- -TR 豫(2000)中,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以及转换障碍、疑病症、躯体变形障碍等其它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精神障碍,后者中的一些过去曾分属于其它类别。

由其发展历史可见,正是从DSM-Ⅲ开始,由美国精神病学界推广,才产生了以“躯体化”和“躯体症状”为核心的躯体形式障碍这一疾病分类。

因此,DSM诊断标准在此类疾患的命名和分类上起到主导作用。

DSM诊断标准中的躯体形式障碍大体上说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心理来源的躯体痛苦:第二,医学无法解释症状。

但是以这两个特征为核心的诊断标准在临床中却遇到很多问题,而不少争论也恰恰在于这两个核心特征。

针对这些问题,DSM的最新修订版本DSM-5(曾用名DSM-V)用大幅修改的躯体症状障碍(somatic symptomdisorders )诊断替代了先前的躯体形式障碍诊断。

2 DSM-Ⅳ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的问题及缺陷虽然DSM-Ⅳ是使用最广泛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之一,但从其发布至今,其中的躯体形式障碍标准在临床实践中却遭遇很多问题,使得DSM-5修订工作组认为躯体形式障碍并不是一个成功的诊断标准,因此要对其进行较大的修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
0.00%
15.38% 8.97%
误诊疾病诊断
躯体形式障碍的分类
F F45.05 F45.06 躯体化障碍 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疑病障碍 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其它躯体形式障碍
F45.01 躯体化障碍
LOGO
精 神 病 学
psychiatry
躯体症状障碍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大年
精神障碍诊断方法的演变
诊断方法的历史变革 国内的诊断标准 国际的标准化诊断
精神障碍诊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大多数精神障碍的病因未明 缺乏特异性的生物学指标 缺乏相应的躯体或神经系统体征 实验室和影像学捡查常无阳性发现 精神障碍常存在跨文化因素或自身变异,存在不 典型和共病等状态 医者对疾病概念的认识常有差异
存在各式各样,变化多端的躯体症状至少两年,且未 发现任何恰当的躯体疾病作为解释 不断拒绝多名医生关于其症状没有躯体疾病的解释 与保证 症状及其所致行为造成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家庭功能 损害
F45.02 未分化的躯体形式障碍
如果躯体主诉具有多样性、变异性和 持续性,但又不足以构成躯体化障碍 典型的临床相,应归为此诊断。
因此,对于综合医院医生来讲,根据躯体症状的主诉去 鉴别是躯体疾病和情绪疾病, 对于诊断非常重要,同时 对于患者的治疗及病程发展非常重要。
躯体形式障碍在各科的就诊主诉
失眠、早醒、头晕、头痛、 记忆力下降,各种不明原因疼痛
癔球、吞咽梗阻感、返流、 胸骨后烧灼痛
不明原因胸痛、 胸闷、 心悸、气短,早搏
长出气, 过度换气
LOGO
病例分享
王某,女性,54岁,近20余年来长期腰背疼痛、 头痛和失眠,反复就医诊治。 既往史:糖尿病史5年,室性早博1年,药物控制 基本良好。 近8个月来上述体诉症状加重,伴食欲下降、易激 动、好发脾气、时常彻夜不眠和疼痛难忍。近3个 月自感胸闷,心慌,气紧,紧张、忧虑担心,怀 疑重病,多家医院检查,结果正常,但是患者的 症状不能缓解,伴有过分紧张和恐惧,经常翻看 关于心脏病的书籍、报纸,有时自感心跳加速, 失眠,经常从睡梦中惊醒,消极观念1月。
持续存在植物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 颤抖、脸红、多汗等 涉及特定器官或系统的主观主诉 存在上述器官可能患严重障碍的先占 观念和由此而生的痛苦,医生的反复 保证和解释无济于事
所述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无明显紊乱 的证据
F45.05 持续的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突出的主诉:持续、严重、令人痛苦 的疼痛,不能用生理过程或躯体疾病 加以解释 情绪冲突或心理社会问题与疼痛的发 生有关
历史沿革
Kraepelin(克雷培林)创立的描述性精神病学是 对现代分类学系统最主要的贡献 首先提出精神病是一个有客观规律的生物学过程, 可以根据病因、特殊症状、典型的病程转归及病 理解剖进行分类 提出早发性痴呆和躁狂抑郁症两大疾病系统 以后陆续提出了偏执狂与早发性痴呆、谵妄与痴 呆、心因性神经症与病态人格的分类
精神障碍的诊断
症状学诊断 —功能性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 病因学诊断 —器质性精神障碍
历史沿革
1772年 William Cullen(威廉姆-库勒●苏格兰)划分了精 神疾病的分类框架----将神经症、癫痫、脑器质 性精神障碍及其他某些重性精神障碍划为广义的 “神经症” Pinel(比耐尔●法国)描述了四类精神障碍----忧 郁症、躁狂症、痴呆(思维过程障碍)和白痴 (智力障碍)
等级诊断的诞生
器质性
精神分裂症
情 感 性 障 碍 神
人 格




CCMD-3诊断分类
分类排序以等级诊断为原则 结合了传统文化和精神障碍的传统分类,兼顾了 精神症状学与病因学的归纳 编码与ICD-10基本相同,为避免与ICD-10混淆, 编码前未加字母F
ICD-10诊断分类
F00-F09 F10-F19 F20-F29 F30-F39 F40-F49 F50-F59 F60-F69 F70-F79 F80-F89 F90-F98 器质性(包括症状性)精神障碍 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的精神障碍及行为障碍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及妄想性障碍 心境(情感性)障碍 神经症性、应激性及躯体形式障碍 伴有生理障碍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 成人的人格和行为障碍 精神发育迟滞 心理发育障碍 通常发生于儿童及少年期的精神及行为障碍
情绪的异常
躯体化的主诉
常常掩盖了情绪的异常
血糖波动 皮肤瘙痒症
腹胀、食欲差、腹痛无固定点、 便秘、功能性腹泻 经前期紧张 更年期症状 尿急,尿频,性功能障碍
躯体症状障碍的误诊形式及误诊率
100.00% 84.62% 80.00%
60.00%
百分数
40.00%
43.58% 38.46% 35.90% 34.92% 26.96% 25.94%
亚洲的情绪障碍患者倾向于将情绪问题躯体化, 常常去综合医院的内科、神经内科就诊。 很多患者倾向于使用躯体的“不舒服”、“虚 弱”、“疼痛”、“麻木”等主诉来表达他们的 情绪感受,这使医生误认为是躯体疾病。 这种就医模式对于医生诊断的准确率考验极大, 同时也影响着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和对医疗系统的 信任。
F45.06 其它的躯体形式障碍
本障碍中,病人主诉的症状不是通过 植物神经系统中介,且局限于身体的 特定系统或部位 任何其它不是由躯体障碍引起,在时 间上与应激事件或问题密切相关或能 引起对病人注意的明显增加的疼痛, 也应划归为此类
躯体形式障碍的共同特点
强调痛苦的躯体症状和对这些躯体症状不正常的 想法、感觉、情感、行为;而不是强调“对躯体 症状缺乏医学解释”这一观点。 患者可能不太在意躯体症状本身,在意如何解释 或为什么存在这些症状。 评估不合理的知、情、意,不仅仅是评估躯体症 状。
F45.03 疑病障碍
长期相信身体表现的症状隐含着至少 一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尽管反复的检 查不能找到充分的躯体解释,仍孜孜 不倦的查找,或存在持续性的先占观 念,认为有畸形或变形 总是拒绝接受多位不同医生关于其症 状并不意味着躯体疾病或存在异常的 忠告和保证
F45.04 躯体形式的植物功能紊乱
F45
躯体形式障碍:
病人反复陈述躯体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 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理睬医生关于其症状无躯体 疾病的再三保证。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障碍,但其 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症状的性质和程度。 对病人来说,即使症状的出现和持续与生活中的不良 事件有着密切相关,他们也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甚 至存在有明显的抑郁和焦虑时也是如此。
流行病学
美国普通人群中躯体化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0.13% 社区调查研究显示其终生患病率为0.2%-2%,女性 多见,男女比例为5:20。 综合医院中9%的患者符合诊断标准,而慢性疼痛 的患者中12%符合诊断标准 符合标准的人中多为未婚,居住地点较偏远。
亚洲文化含蓄的“情绪表达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