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案例

课程篇《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为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第四章第四节的授课内容,现将其教学过程展示如下: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照相机和眼球成像的基本原理。
2.过程目标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二、教材的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三、教具准备教师用:多媒体课件、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光具座、物体F、f= 10cm的凸透镜、光屏。
学生用:近视眼镜、远视眼镜、光具座、物体F、f=10cm的凸透镜、光屏。
四、教法学法本节课实际是介绍“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在生活中的应用,借助比较和类比展开教学,教学过程中把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结合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珠穆朗玛峰全景图,雄伟的珠穆朗玛峰是怎样被装进小小的照相机的呢?人的眼睛就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它又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呢?由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引导学生回顾凸透镜成像实验,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和像的大概位置;物距变大时,像距和像的大小如何变化,从而引入照相机的原理。
出示照相机的结构图,让学生结合实验对比分析得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同时画出照相机成像的简图。
再让学生分析照相机拍近景远景时,镜头如何移动,像的大小如何变化,适时播放照相机成像的动画,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印象。
3.探究眼球的成像原理人的眼球也是一架神奇的照相机,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呢?生:晶状体、视网膜(师画眼球简图)。
引导学生回答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实验时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相当于实验时的光屏。
三组图对比,学生一目了然。
眼睛要看清楚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调节的呢?出示动画,介绍正常眼晶状体的形状,看近处远处的物体,观察晶状体是如何变化的。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共28张PPT)

请你用类比的方法,讨论以下问题:
1.远视眼的像落在哪里? 2.应该佩戴什么透镜矫正? 3.远视眼能用激光手术治疗吗?
拓展:眼睛与照相机
它们成的都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课小结 看不清
清晰的像不在视网膜上 像在视网膜前(近视) 像在视网膜后(远视)
看清
清晰的像在视网膜上 佩戴凹透镜 佩戴凸透镜
关爱眼睛
展望视界
作业:1.利用多渠道搜索保护视力的方 法,并学会使用。 2.回家观察照相机,简单掌握它的 使用方法。
睫状肌收缩, 晶状体变得较凸, 焦距变短
近视眼观察到的画面
远视眼观察到的画面
视力的缺陷与矫正
视网膜
晶状体
眼
镜
视力的缺陷与矫正
物 体 近 视 眼 镜
缺 陷 眼 睛
矫正 前成 像位 置
视网 膜所 在位 置
近 视 眼
远 视 眼
1.不要边走边看书; 2.不要躺在床上看书; 3.不要在过强或过弱的光 线下看书; 4.不要长时间玩电子游戏; ……
活动:尝试用各种方法将清晰的像移到视网膜上
你有哪些方法?请说出你的方法。
活动:尝试用各种方法将清晰的像移到视网膜上
激光角膜治疗技术,是用角膜刀将角膜表层 的部分组织予以精确去除,以此改变角膜前表面 的形态,调整角膜的屈光力,使外界光线能够准 确地在眼底会聚成像,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活动:尝试用各种方法将清晰的像移到视网膜上
凸透镜成像规律:
• u>2f 时,f<v<2f,倒立、缩小的实像
• u=2f 时, v=2f, 倒立、等大的实像
• f<u<2f 时, v>2f, 倒立、放大的实像
• u<f 时, 正立、放大的虚像
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陕西专用)八年级上册

4. 手机扫描二维码, 相当于给二维码拍了一张照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二维码是光源
B. 手机上配置的摄像头是凹透镜
C. 扫描时, 二维码应置于透镜的一倍焦距内
D. 要使所成的像变大, 手机应靠近二维码一些
5. (2021·攀枝花)如图所示, 把眼镜片放在烛焰与凸透镜之间, 调节光屏得到烛焰
3. 近视眼看不清 远 (近/远)处的物体, 是因为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 物体 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 前 (前/后)方. 矫正近视眼应戴用 凹 (凸/凹)透镜做镜片 的眼镜.
4. 远视眼看不清 近 (近/远)处的物体, 是因为晶状体的弯曲度经调节后, 物体 的像仍落在视网膜的 后 (前/后)方. 矫正远视眼应戴用 凸 (凸/凹)透镜做镜片的 眼镜.
8.(2022·山西)如图所示为创新小组的同学们自制的照相机.在较暗的教室内,让凸 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在半透明膜上可看到室外实验楼清晰的像,若想 在半透明膜上成更大的清晰的像,则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 ) A.相机向前移,纸筒向前伸 B.相机向后移,纸筒向后缩 C.相机不移动,纸筒向后缩 D.相机和纸筒的位置均不变
7.(2021·宁波)如图所示,当我们看远处物体时,远处物体的光线正好聚焦在视网 膜上.当我们从看远处物体改为看近处物体时(一般不小于10cm),为了使近处物 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晶状体凸度和焦距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A ) A.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短 B.晶状体凸度变大,焦距变长 C.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短 D.晶状体凸度变小,焦距变长
5.(2022·苏州姑苏二模)患近视眼的小张在阳台上埋头看书,被斜对面电子眼的闪光 干扰了,他戴上眼镜后,好奇地观察街道上的情况,清楚地看见了一辆轿车绝尘而 去,消失在街道的尽头.小张戴的眼镜是 凹 透镜,电子眼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 透镜,当轿车绝尘而去,电子眼所拍摄到轿车的像将逐渐 变小 (变大/变小). 6.(2022·遂宁)小陈发现爷爷看书报时将书报拿得很远,根据所学知识想到人的眼睛 与 照相机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爷爷眼睛的问题是因为晶状 体太薄造成了 远 (近/远)视眼.于是他建议父母带爷爷到眼镜店选配一副由 凸 透镜制成的老花镜.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我设计这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的物理课,旨在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以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采用了从生活到理论,再回到生活的思路,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 知道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3. 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眼球模型、照相机;2. 学具:笔记本、彩笔。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提问学生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2. 讲解:介绍眼球的成像原理,解释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3. 实践:让学生用照相机拍摄远近不同的物体,观察成像的变化,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4. 讨论:分组讨论如何通过改变照相机的参数来矫正近视眼,并展示讨论结果;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理解眼球和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解程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让学生探究其他视觉问题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如远视眼、散光等。
通过这节课,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物理知识不仅仅存在于课堂上,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照相机与眼球的成像原理:1. 我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我解释道,照相机通过镜头(凸透镜)将景物的光线聚焦在底片上,形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眼球。
2.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眼球的成像原理,我使用了眼球模型进行演示。
2015-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4.4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教案(新版)苏科版

20152016八年级物理上册 4.4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教案(新版)苏科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兴趣、特点和潜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力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自主探究,全面发展。
这次的活动设计,我也是秉承这样的理念。
一、设计意图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有趣的游戏和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在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掌握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加减法的实质,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加减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通过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孩子们放松身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通过实物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向孩子们介绍加减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3. 实践操作(15分钟):让孩子们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让孩子们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掌握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加减运算。
2.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加减法的实质,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在活动过程中,我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时,我也要关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 拓展延伸:在课后,我可以鼓励孩子们进行数学探究,如自制数学游戏、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让他们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4照相机与眼镜视力的矫正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4.4照相机与眼镜视力的矫正教案20242025学年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应该得到充分的满足。
因此,我设计了这节《照相机与眼镜——视力的矫正》的物理课,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孩子们了解到光学原理,并认识到视力矫正的重要性。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生活实例与科学原理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到照相机与眼镜的原理,以及视力矫正的方法。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孩子们能够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理解眼镜矫正视力的原理,知道如何保护视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照相机与眼镜的原理,以及视力矫正的方法。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幻灯片、照相机、眼镜、视力表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张清晰的图片和一张模糊的图片,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两张图片的差别。
然后,我向孩子们解释,清晰的图片就像是正常的视力,而模糊的图片则像是视力有问题的眼睛。
2. 讲解:我向孩子们介绍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如何通过调整镜头与底片的距离,来获得清晰的图片。
然后,我让孩子们亲自尝试调整照相机的镜头,感受调整过程中的变化。
3. 眼镜矫正:我向孩子们介绍眼镜的原理,如何通过镜片的曲度,来矫正视力问题。
我让孩子们试戴不同度数的眼镜,感受视力矫正的效果。
4. 视力检查:我向孩子们介绍视力表,并教他们如何进行视力检查。
然后,我邀请孩子们互相检查视力,并记录下自己的视力情况。
5. 实践活动:我让孩子们分组,每组设计一个视力矫正方案,可以是制作一个放大镜,也可以是设计一个视力保护器。
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用彩笔、剪刀和胶水等材料,完成自己的设计。
六、活动重难点活动重点:让孩子们理解照相机与眼镜的原理,以及视力矫正的方法。
2019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案

2019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这样一节课程,旨在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幼儿们能够理解并掌握光的折射和透镜的基本概念,同时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教学法,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幼儿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
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们能够认识透镜,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原理,以及视力矫正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认识透镜,了解其对光线的作用。
2. 掌握照相机和眼球的原理。
3. 学会视力矫正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照相机和眼球的原理。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视力矫正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透镜、光线演示器、眼球模型、照相机。
学具:放大镜、小卡片、彩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光线演示,让幼儿们观察到光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2. 讲解:向幼儿们介绍透镜的基本概念,讲解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3. 实践:让幼儿们自己动手操作,用放大镜观察小卡片上的图案,感受光的折射现象。
4. 讲解:介绍照相机和眼球的原理,让幼儿们理解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
5. 实践:让幼儿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远处的物体,感受眼睛的调节作用。
6. 讲解:介绍视力矫正的方法,如戴眼镜等。
7. 实践:让幼儿们模拟视力矫正的过程,体验戴眼镜的感觉。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透镜的基本概念,照相机和眼球的原理。
难点:光的折射现象的理解,视力矫正的方法。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活动,幼儿们能够直观地理解光的折射现象,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原理,以及视力矫正的方法。
在课后,可以让幼儿们自己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透镜,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同时,也可以让幼儿们观察身边的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和颜色是如何形成的,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透镜的基本概念:为了让幼儿们能够理解透镜的作用,我准备了放大镜和小卡片,让幼儿们亲自体验放大镜下的世界。
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教案(1)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4.4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知道照相机、眼球的构造,眼睛的视物原理及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2.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研究究矫正近视眼与远视眼的过程。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主题活动,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2)通过情景互动因引入,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3)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理解眼睛的构造及其成像原理,投影仪的制成原理。
四、教学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产生原理及矫正方法。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同学们学过凸透镜的应用,知道了老花镜可以解释人眼为什么会看见物体,会看见活动的画面。
【思考】眼睛近视了为什么要带近视眼镜,老龄人为什么要戴老花眼镜。
我们就来探索这些问题的奥妙——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二)讲授新课1.探究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课堂上用教学工具展示照相机的相关图片,介绍照相机的构造:镜头相当于凸透镜,胶片相当于光屏,工作原理是利用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的性质。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结论】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睛的视物原理眼球的结构:展示眼球的图片,介绍结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视物原理:看近景时,晶状体变厚,晶状体的焦距变小.看远景时,晶状体变薄,晶状体的焦距变大和照相机类比: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片。
3.成像原理眼睛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屈光)来改变晶状体焦距获得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远的点叫调节远点,正视眼所能看到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到的最近的点叫调节近点,两点之间称为调节范围。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精)

照相机的镜头焦距 不,要变使像大一些,应将相机
物体,镜靠头近向 。
前伸
练习
1、摄影师用照相机为同学们拍毕业照时,同学们在照相机胶片上所成的像是( )
A.正立缩小的虚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
DB.倒立缩小的虚像
D.倒立缩小的实像
2、某同学用照相机拍照片时,他想让胶片上的像变大些,应该( )
第四节 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当u>2f时, 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
F
F
2F
镜头
胶片
照相机
➢照相机是利用 凸透镜能成 倒立缩像小的实原理 制成,它主要是由 镜和头 组胶成片。
相当于光屏
照相机使用过程:
照相机的调节
1、拍近处物体,物体到镜头距离减小, 像变大,像距变大,镜头要向前伸;
2、拍远处物体,物体到镜头距离增大, 像变小,像距变小,镜头要后缩。
晶状体
晶状体
视网膜
4、小丽看书总是把书放得很近,而她外公看报纸时却把报纸放得很远,小丽、外公应分别戴装有什么透镜的眼镜矫正视力
()
c
A.都是凸透镜
B.都是凹透镜
C.凸透镜和凹透镜
D.凹透镜和凸透镜
5、人眼 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
相当于凸透镜,如图甲所示表示的是来自远处的光
经小丽眼球折光系统得光路示意图。下列分析正确
透镜位置不变的条件下应将光屏 ( A )
A.靠近透镜 B.远离透镜 C.靠近透镜或远离透镜都可以 D.保持在原来位置不动
8、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根据图分别填上近视眼、 远视眼、正常眼。
看远景-------晶状体变薄(焦距变大)
看近景-------晶状体变厚(焦距变小)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四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二是眼球的结构和视力的矫正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1. 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了解照相机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 眼球的结构: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眼球各部分的功能。
3. 视力的矫正: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镜。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了解眼球各部分的功能。
3. 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学会正确使用眼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眼球的结构,视力的矫正方法。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眼球各部分功能的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模型眼球、眼镜模型、照相机。
学具: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张清晰的照片,提问学生照片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引导学生思考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2. 知识讲解:(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介绍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展示照相机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2)眼球的结构:讲解眼球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如角膜、瞳孔、晶状体等。
(3)视力的矫正:讲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展示眼镜的佩戴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凸透镜成像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眼球结构及视力矫正的练习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眼球的结构、视力的矫正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画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并标注各部分的名称及功能。
4.4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案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

教案:4.4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第四章第4节。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二是视力矫正的方法。
1. 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通过探究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让学生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原理,包括光线传播、折射、成像等。
2. 视力的矫正:介绍近视、远视等视力问题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如凹透镜、凸透镜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原理。
2. 掌握视力问题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视力问题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2. 教学重点:理解人类视觉系统的原理,掌握视力矫正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幻灯片、投影仪、显微镜、模型眼球等。
2. 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同学的视力情况,发现有的同学佩戴眼镜,有的同学视力较好。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2. 探究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通过展示幻灯片和投影仪,让学生观察照相机与眼球的结构,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引导学生分析光线传播、折射、成像等原理。
3. 分析视力问题的成因:让学生观察模型眼球,了解近视、远视等视力问题的成因。
引导学生分析凹透镜、凸透镜在视力矫正中的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视力问题,如佩戴眼镜的同学应该是近视还是远视,以及应该使用何种透镜进行矫正。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视力问题的计算方法,如近视、远视的度数计算等。
6. 作业设计:(1)请用彩笔在笔记本上画出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
(2)请分析一位佩戴眼镜的同学的视力问题,判断是近视还是远视,并说明理由。
(3)请计算一位同学的近视度数,给出计算过程。
七、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照相机与眼球的相似之处、视力问题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照相机
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实像 的原理制成。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 镜,来自物体的光经镜头后在胶片上形 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 调焦: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以便胶片上 产生清晰的像.调焦环上面的数字是指被照 物体到镜头的距离.
▪ 光圈:控制进入镜头的光的多少.光圈环上 的数字越小,进入镜头的光越多.
矫正近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是凹(凹/凸) 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发散,从而使远处的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矫正远视眼所配戴眼镜的镜片是凸(凹/凸) 透镜,它的作用是将光会聚,从而使近处的 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第四节
望远镜与显微镜
▪ 通常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可看作是
由两个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透镜 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 做物镜。
▪ 以焦距较大的凸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小的 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近 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
透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 以凹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大凸透镜为物 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 你看到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象
▪ 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 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远 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虚象
▪ 1931年,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为提高显微镜
的功能开辟了新的途径。电子显微镜可分 为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 微镜(SEM)。
透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 以凹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大凸透镜为物 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远处的物体, 你看到的像是
▪ 以焦距较小的凸透镜为目镜,以焦距较大的 凸透镜为物镜,调节两者间的距离,观察远 处的物体,你看到的像是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照相机与眼视力的矫正》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章第节的内容,是以学生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渗透的方式来呈现,主要包括“照相机和眼的成像原理和“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视力矫正前者是要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认识,后者则是要求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认识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通过探究初步了解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生在生物课中学习过眼球的结构,对和眼镜有,但是基本上属于在生活中耳闻目睹所形成的感性认识,缺少从光学的角度对和眼镜进行分析的意识和能力,这种情况下留存他们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其实是模糊的和容易泛化的,有待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学习和领会新的内容,进行过滤,并将其中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上逐步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了解照相机和成像的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教学器材:单反照相机、自制照相机、水透镜、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光源等设计思想。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4至5分钟)使用生活中常见的单反照相机给学生拍照清晰模糊。
图1不同像距拍摄同学图像。
2、图片展示照相机的结构和原理(1)展示照相机的图片,介绍其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胶片或感光器件CCD(相当于光屏)。
(2)提出疑问:物体通过照相机在感光胶片上成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是正立还是倒立的?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3、板书:照相机的成像原理:u大于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感受同一照相机像的不同通过图片了解照相机的构造。
4、学生分组实验(3至4分钟)将学生4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给每组学生发放教师事先做好的简易照相机(焦距为10cm,)让学生照相机给屏幕上的(拍照1倍焦距时,不能在胶片上获得清晰的像。
学生自己动手,亲手调节简易相机,体验从简易相机中观察到清晰成像的过程。
(部分同学的相机始终找不到清晰的像)5、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讨论预防近视的方法、措施。
《第四章四、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苏科版八年级上册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初中物理课程《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1. 掌握照相机的基本构造和成像原理,能够解释生活中照相机的工作过程。
2. 理解眼球的构造和视觉形成机制,认识视力问题及其成因。
3. 了解视力的矫正方法,学习并体验不同屈光矫正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时重点:1. 突出照相机和眼球成像原理的相似性,对比两者结构和工作方式。
2. 强调视力问题的识别与矫正方法,尤其是眼镜镜片对光线的调整作用。
难点在于:1. 深入理解光线经过眼球折射形成视觉的复杂过程。
2. 掌握不同类型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及其实际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本节课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工具和材料:1. 照相机实物或模型、多媒体教学资源,以供学生直观观察照相机内部结构。
2. 人体生理模型或图谱,展示眼球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3. 不同度数的近视、远视眼镜镜片,供学生体验矫正过程。
4. 准备相关实验器材,如光线折射实验装置等,以增强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程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会展示一系列精美的照片,让学生感受到光影的魅力。
接着,教师可以问学生们:“你们知道这些美丽的照片是怎么来的吗?”当学生们充满好奇时,教师再告诉他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是《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
我们首先会探讨一下照相机的原理,再类比到我们的眼睛。
”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们不仅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还能对接下来的课程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探究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接下来,教师会详细介绍照相机的原理。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包括镜头、快门、胶卷等部分。
然后,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光线是如何通过镜头汇聚到胶卷上形成图像的。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镜头能够汇聚光线?这里可以结合凸透镜的原理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照相机镜头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
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案

图1课题:4.4 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教案课时:1课时备课人: 审核人:一、学习目标:1.了解照相机和眼睛成像的基本原理。
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二、学习重点:1.照相机、眼睛成像原理。
2.视力的矫正。
三、学习难点: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
四、教具及实验器材:实物、图片或模型、照相底片、凸透镜、凹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等。
五、课堂学习:(一)、复习引入1.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下面来我们一起来回忆:(摘其要点板书) (1)当u >2时,凸透镜成什么像?当u =2f 时,凸透镜成什么像?当u <2f 时,凸透镜成什么像?(2)从问题(1)中可以看出,在成实像的前提下,物距减小,像距如何变化?像的大小如何变化?物距增大呢?2.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可以制成很多有用的产品,例如外出旅游拍照用的照相机、教室里展示课件和实物的投影仪、电影院里的 放映机(幻灯机)、军事或天文观测用的望远镜、生物实验室里的显微镜等等。
(2)可以解释人眼为什么会看见物体,会看见活动的画面,还可以解 释眼睛近视了为什么要带近视眼镜,还可以解释老龄人为什么要戴老花眼镜。
今天我们学习第四节“照相机与眼睛 视力的矫正”。
(二)、学习“照相机与眼睛” 照相机 1.结构和原理(1)展示或投影照相机的图片,如图1,介绍结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感光胶片或感光器件CCD (相当于光屏)。
(2)问:物体通过照相机在感光胶片上成像,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像是实像还是虚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再问: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哪种情况来成像的? 板书:照相机的成像原理:u >2f 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成像调节(1)如果某次拍照后,照相机离人更近了,不做任何调节,底片上会得到清晰的实像吗?如果要使成像清晰,应该旋转调焦环,使镜头向前伸,这是为什么? (2)拍集体照时,如果发现尚有1-2名同学没有拍到,为了拍全所有人,应该如何调整?(3)拓展:照相机镜头焦距改变了也会导致成像情况发生变化,如图2甲、乙就是分别应用焦距是35mm 的广角镜头和50mm 的标准镜头站在同一位置拍摄同一景点的图片。
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课件)八年级物理上册(苏科版)

3. 向眼镜销售或制造人员请教,有哪些辨别眼 镜类型及估测眼镜度数的简便方法。请尝试用学 过的光学知识加以解释。
我们知道,近视或远视程度越严重,所配眼镜的度数就越大。眼镜
的度数表示的是镜片折光本领的大小。镜片的度数越大,发散或 聚光的本领越大,焦距越小。眼镜的度数在数值上等于镜片(透
镜)焦距f(以m为单位)倒数的100倍。 例如,焦距为0.5m的透镜度数
试一试:的晶状把体如,图将所示光的屏凸看透作镜视看网作膜眼。球
给“眼睛”戴上近视眼镜,使 烛焰在视网膜上成像,并标出此时 光屏的位置。
移去近视眼镜,光屏上的像变 得模糊了,这就是近视眼所看到的 景象。
移动光屏,再次使烛焰在光屏上 成像,并标出此时光屏的位置。
小结: 由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在观察远处的物体时,物体通
为200度,500度的眼镜镜片焦距是0.2m。看出:焦距越小,度数越大;
从形状看凸透镜中央越厚边缘越薄、凹透镜中央越薄边 缘越厚,读书越大。
眼镜的度数=100/f
4 . 如图所示,在水杯后面放置一个小泥娃,通过水 杯进行观察。改变泥娃与水杯的距离,描述你所看到 的像的特点,并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过晶状体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的__前____(前/后)方。通过 分析,近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后移,从而使 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
晶状体
眼镜
换用远视眼镜,重复上述操作
没有眼镜时,光屏离凸透 镜变近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实验表明:远视眼是观察进出物体时,所成的像落在视网膜后面。 远视眼镜的作用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 网膜上。
利用凸透镜能使光_会__聚___的特 点,在眼球前面放一个合适的凸 透镜,就能使像向_前___(前/后) 移到视网膜上。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课件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完整版)3

例如:小明带的眼镜的度数是负200度,可 知,小明是近视眼,透镜的焦距是。
再见
祝你学业有成
2024年5月2日星期四12时49分43秒
眼球的构造
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原理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 经镜头后,在胶片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2、眼球像神奇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来自物体的光经晶状体后,在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 缩小的实像。
眼球与照相机对照比较
照相机
眼球
结构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总结
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变焦距光学系统,能将远 近不同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成像过程中,像距 不变,焦距根据物距发生相应的变化。
近、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
眼睛的工作原理 正常人的眼睛,是一个精密的凸透
镜 当观看远处物体时,物体发出的光 ,经凸透镜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 倒立缩小的实像。所成的像通过视 神经传给大脑,人就可以看见物体 了。
4.4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 正
照相机及成像原理
1、照相机的镜头是: 凸透镜 2、照相机里的胶片相当于: 光屏
3、成像原理:物体在距凸透镜二倍
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控制曝光时间
调节镜头 到胶片的 距离
控制进入镜头光的多少
凸透镜
照相机的调节
• 照相机为了使远近不同的 物体成的清晰像落在底片 上,调节镜头往前或往后 移动,即改变像距的大小。
老花眼只是我们眼睛调节功能下降,看远是仍然清晰的, 但是当眼睛看近的时候需要变焦,因为睫状肌和晶体的老化 并不能够正常的对焦到视网膜上,这时候看近就变的不清晰 了,就需要配戴老花镜来改善症状。
第17讲 照相机与眼球 视力的矫正-【暑假自学课】2024年新八年级物理(苏科版)(原卷版)

第17讲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1.了解照相机和眼球的基本成像原理2.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矫正办法3.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一、照相机与眼球1、照相机的构造(1)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2)胶片:相当于光屏,机壳相当于暗室。
胶片以透明塑料为基片,上面涂有感光材料。
(3)调焦环:可以调节镜头到胶片的距离(像距),在胶片上形成清晰的像。
(4)光圈环:可以控制从镜头射入光线的多少,光圈上标的数字越小,光圈越大,进入镜头的光就越多。
(5)快门:可以控制曝光时间,数字表示曝光所用时间(单位是秒)的倒数。
2、照相机的工作原理: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
它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距镜头二倍焦距以外)的光经过镜头后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眼球就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来自物体的光通过晶状体,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经视神经传输到大脑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从而看见物体。
(1)构造:由睫状体、角膜、晶状体、瞳孔、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等部分构成,如图所示。
(2)视物原理: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这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来自物体的光线通过瞳孔,经过晶状体折射后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过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经过大脑处理我们就看到物体了。
(3)看近处与远处物体时眼睛的调节变化比较项目看近处物体看远处物体睫状体收缩舒张眼部肌肉张紧松弛晶状体变凸、变厚变长、变薄焦距变小变大眼球折光能力变强变弱能够看到最近点或最远点距离眼睛10cm左右无限远处二、视力的缺陷与矫正1、近视眼:近视眼是指眼球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一般认为来自5m以外)经眼球屈光系统后聚焦在视网膜之前,产生远距视物模糊。
所以近视眼的远点不在无穷远处,而在某个有限距离处,近视眼的进点也比正常眼近,近视眼的明视距离小于25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照相机与眼球视力的矫正【教材解读】本节是第四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凸透镜成像规律和透镜对光的作用的综合应用,本节把眼睛作为一种光学仪器,从眼睛的构造、成像原理、眼睛的调节作用逐步展开,在介绍眼睛的调节作用后,进一步引出了视力缺陷原因及其矫正的方法。
从知识结构来看,本节教材实际是上一节知识的延伸和应用.在教材处理上,本节先将眼球与照相机实行比较,把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个理论知识,以照相机作为传递桥梁,迁移到眼球成像这个具体应用中.然后介绍视力的缺陷,并通过一个简易的学生探究活动,揭示视力的矫正办法.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既能让学生使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解释视力缺陷的成因,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形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课程标准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照相机和眼球成像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及其娇正办法.并能以之作为指导,在思想上提升理解,逐渐养成自觉保护视力的良好习惯。
【教法、学法分析】本节课的课题是照相机与眼睛、视力的矫正,首先针对照相机这部分知识,在之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时,学生已经对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熟练掌握,所以照相机这里我没有再做演示实验以及过多的讲解,而是直接让学生对比照相机和眼球的成像,从而说明眼睛其实是一架高级可变焦照相机,甚者比照相机更精密、复杂。
第一部分是模拟眼睛成像,通过对比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落在胶片上,让学生提出质疑: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和照相机的调节一样吗?学生想到眼睛的像距是不能改变的,进而思考是否能够通过改变眼球的厚度(既改变眼球的焦距)来成清晰的像,为了让这部分知识更容易理解,我在讲透镜这节课时做过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同种材质、薄厚水准不同的凸透镜对光的偏折水平不同,焦距长短不同,学生对这个结论记忆也比较深刻。
所以教师在平时上课中一定要注重前后知识的连贯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将知识融会贯通,还有就是能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坚决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任何知识点的掌握都不如一场实验来的记忆深刻。
实验的第二部分是:模拟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视力的矫正。
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根据自身体会,明白近视眼是因为平时用眼不当,眼睛长期看近处物体导致晶状体太厚造成,再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并得出近视眼的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这个结论。
另外,实验中的注意事项的:比如,三者的位置不能动,矫正时凸透镜薄厚不变等,原打算不提醒,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反思,讨论,后来试讲的时候,发现,实验时学生思维混乱,还是因为学生层次没达到一定高度,因材施教吧!在讲解视力的矫正这部分知识时,我没有直接通过图片讲解让学生来理解近视眼利用凹透镜的发散,远视眼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使成像重新落在视网膜上,而是给学生分别提供了一组凸透镜和凹透镜,让他们自己先判断透镜的类型再去探究如何选择合适的透镜矫正,最后实行讨论小结将知识整合到一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对比照相机和眼睛了解眼睛的构造和眼睛视物的基本原理2.了解眼睛如何看远近不同的物体3.了解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过程与方法1.组织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利用水透镜模拟眼镜成像原理、了解矫正视力的方法,以及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2、组织学生阅读、查资料,了解一些常见的光学仪器的工作原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主动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意识2、有自觉保护视力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近视眼、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及矫正方法【难点】探究实验过程课时安排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师:首先请同学们看一组照片,这是哪里?生:西安大雁塔,城墙,回民街,兵马俑,大唐芙蓉园..........师:我们的家乡很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美是通过眼睛来感受的,眼睛对我们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带着我们去感受家乡的美,你们了解眼睛吗?人眼睛是如何来获得信息来感知这个美丽的世界呢?实行新课一、眼睛成像原理动脑思考1:观察眼球结构模型师:我们在生物课上学过眼睛模型,眼球最外面这层是睫状体,睫状体实际上是肌肉,眼球最前面是角膜,角膜里面是晶状体,眼球最主要部分就是晶状体,晶状体能够像肌肉一样收缩,变薄或者变厚。
思考:1)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什么光学元件?师:眼球后面是视网膜,上面是感光细胞,通过眼镜构造,你怎么能看到成像,(成像在视网膜)2)视网膜相当于什么?3)观察人眼成像原理,类似于我们前面学过的什么原理?我们前面学习过凸透镜成像的应用,记得吗?眼睛成像相当于前面学习的哪个应用?师:我们知道:晶状体和角膜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也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视网膜相当于光屏,相当于照相机的底片。
对比眼睛和照相机:如图人眼成像原理:当u>2f,f<v<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动脑思考2:人眼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而我们感受到的像怎么是正立的呢?科学家发现,在视网膜成的像正如照相机底片成像,确实是一个倒立的影响,但是经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皮质后,经过视觉中枢的处理、解读,把“倒像”纠正过来。
眼睛是很神奇的。
动脑思考2:照相机成像与眼睛成像有没有不同点呢?师:照相机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底片成清晰的像?生:通过改变相距,物近像远像增大,高级照相机可调节焦距。
师:人眼如何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人看近处的物体,根据物近像远,视网膜要向后移,看再近的物体,视网膜从脑后壳出来了。
事实上,晶状体和视网膜的距离会变吗?那么眼睛靠什么调节才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一个清晰的像?之前我们做过实验,给大家得出了结论,凸透镜的薄厚变化会引起什么变化?(复习演示实验)生:靠改变焦距2、探究活动一:模拟眼睛成像实验实验操作一: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眼睛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是如何实行自我调节的?探究活动一(模拟眼睛成像实验)1)介绍实验器材:(教师讲解操作)这是光聚座,上面依次放置F光源(开关在)用它来代表物体,移动光源,分别移近或移远物体,这是水透镜,我们用它代表眼睛和晶状体,这是光屏,用它代表视网膜。
视网膜在真实的眼睛中能来回移动吗?所以实验中光屏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变,大家现在慢慢向水透镜里面注水,发现水透镜变厚还是变薄?向外慢慢抽水呢?即:用注射器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模拟眼球晶状体变化,这里老师要声明一下,真正的眼睛是靠睫状体的收缩,使晶状体变厚或者薄。
2)实验步骤:观察正常眼睛----正视眼晶状体厚度靠两边的睫状肌调节,当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变厚,焦距变短,折光水平变强,原来折到视网膜前面,现在刚好折到视网膜上。
看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变薄,折光水平变弱,原来折到视网膜后面,现在刚好折到视网膜上。
1、将物体放在某一位置,调节注射器,使光屏得到清晰的像,代表我们的眼睛能看见该处的物体,而且是清晰的。
现在我让物体原理水透镜,代表远处的物体,观察光屏上的像还清晰吗?此时眼睛要实行调节,调节晶状体的厚度,向外抽水或向内注水,调节水透镜厚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远处的物体,晶状体的厚度如何变化,你在调节的过程中是注水还是抽水,使水透镜变厚还是变薄。
2、将物体靠近水透镜,观察像还清晰吗,这时我们要模拟眼睛的晶状体要实行自我调节,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注意观察,调节的过程中,水透镜的厚度变化。
我们以四位同学为一组,希望大家分工合作,体验实验过程,体会成功的快乐。
小结:眼睛相当于高级自动变焦的高级照相机,,通过改变晶状体厚度来改变焦距(折光水平改变)。
使远近不同的物体落在视网膜上。
看近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厚,其折光水平变强;看远处的物体时,晶状体自动变薄,其折光水平变弱。
即像距不变,当物距减小(或增大)时,增大(或减小)晶状体的曲度以减小(或增大)焦距,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
二、视力的缺陷和矫正1、近视眼成因及其矫正调查班上的近视眼,有谁是玩手机形成的能够调节请后面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摘下眼镜,感觉一下这个世界的模糊(毛绒玩具),你希望我走远点还是离近些,我根据她看物体的特点判断她是近视眼,即:近视眼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她看不清楚远处的物体看不清楚的原因是什么?眼球不能正常调节。
探究活动二:当眼镜看近处物体会变得圆圆的,如果你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像有的同学看书快把书吃了,时间久了你就会形成一双与众不同的眼睛,晶状体就不能变薄,一直又厚又圆。
就像胖子想变瘦是非常不容易的。
思考:像在视网膜的后面还是前面,我们用实验来验证:操作:打开开关,将物体放在较远地方,调节注射器,改变水透镜的厚度,使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代表正常眼睛能够看清楚远处物体的情况。
现在模拟近视眼的情况,慢慢向内注水,使水透镜变厚,比正常情况还要厚,观察光屏,上面的像还清晰吗?像在视网膜前面还是后面呢?移动光屏,向前移动光屏还是向后移动光屏,使光屏能够呈清晰的像,说明像在视网膜的前面。
近视眼折光水平一直很强,看近处物体能够。
但是看远处物体,本来折光水平要变弱才能够看到,但是近视眼已经不具备这个功能了,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
(画图)要想看清楚物体成像,视网膜能够向前移动,但是视网膜不能动师:你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镜片来矫正?生:带眼镜(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带眼镜),眼睛的镜片有两种,我们给近视眼镜配什么样的镜片呢?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两种透镜,分别把透镜放在水透镜前面,移动透镜,观察光屏上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如果能够得到清晰的像,我们就能够判断这个镜片做成的眼镜能否帮他矫正视力。
讨论回答:近视的成因是因为晶状体太厚,折光水平太强,使像成的视网膜的前面,实际上眼球前后方向过长而使像呈在视网膜的前面,也能造成近视,实验告诉我们,近视眼是用什么镜做的。
利用凹透镜对光的什么作用矫正视力呢?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使像呈在视网膜上,能看清楚远处物体。
2、远视眼成因及其矫正同学们有没有注意我们周围的老爷爷和老奶奶看报纸是怎么样的,谁来模仿一下,即:看看不清楚近处的物体,猜想:是因为晶状体过什么,(和近视眼应该相反?)远视眼的折光水平过强还是过弱,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还是后面。
探究活动三:三、视力保护据统计:国家有将近百分之50的的中学生是近视,这个比例很高,所以保护眼睛刻不容缓,为了增强我们的爱眼意识,我国把6月6日定为全国爱眼日,少数近视眼是因为遗传造成的,但绝大部分近视是因为不良习惯造成的,哪些不良习惯是我们的眼睛近视呢教学反思:下来我简单将这节课的设计介绍如下,本节课是继学生掌握、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的一个重要应用,按照过去以往的教学设计,因为实验器材的限制,本节课设计为演示实验或多媒体教学方式。
但在新时期、新政策下,物理这门课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验动手水平和开拓思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