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助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公布日期】2021.12.15•【文号】人社部发〔2021〕102号•【施行日期】2021.12.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能力建设正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印发“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21〕1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21年12月15日“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是推动职业技能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指引。
一、规划背景“十三五”时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职业技能培训大规模开展。
2019年,国务院决定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组织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面向企业职工、就业重点群体和贫困劳动力组织实施职业技能培训。
五年来,全国共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1亿人次;其中,培训企业职工超过3000万人次,农民工超过4000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超过900万人次。
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5000万人,均比“十二五”期末有较大幅度增长。
技能人才总量扩大,结构逐步优化,就业质量不断提升。
“十四五”时期,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建设技能型社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技能提升行动,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职业技能培训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项目背景
国家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项目背景职业核心能力(又称为“关键能力”)培训认证项目是国家最新开发的职业能力培训和认证项目,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信息处理、自我学习、解决问题、数字应用等6个模块,是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养就业者具有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解决问题、信息处理、自我学习、数字应用等职业核心能力,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的新潮流。
1998年,劳动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将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体系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列为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并组织专家开发,经过十年的艰苦探索,现已完成整个培训认证体系(国家标准、教材等)的开发和前期的实验试点工作。
2007年6月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正式向全国发布《关于颁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试行)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相关机构积极参与职业核心能力体系开发的宣传、咨询工作,并做好推行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工作。
同时,教育部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并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
当前,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能力,培训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提高大中专在校生和再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成为企业内训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因此,职业核心能力培训和认证项目作为国家新的素质教育项目,将拥有最广泛最长久的培训人群,将是培训界全新的社会服务项目。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19.02.27•【文号】教技厅〔2019〕2号•【施行日期】2019.02.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信息化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技厅〔2019〕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内各司局、各直属单位:经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将《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单位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教育部办公厅2019年2月27日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育人为本、融合创新、系统推进、引领发展”为原则,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实施好教育信息化“奋进之笔”,加快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高质量发展,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
二、核心目标一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战略部署。
加强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筹领导,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印发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编制《中国智能教育发展方案》,举办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
二是推动数字资源服务普及,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服务供给能力。
成立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联盟,实现省级平台全部接入体系,完善大资源开发利用机制,“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晒课100万堂,认定80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教育与社会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石
教育与社会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石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保障国家持续繁荣的重要因素。
教育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的基础,与社会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紧密相连。
本文将探讨教育与社会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系,并分析教育在人力资源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教育是培养人力资源的基础教育是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承担着培养人力资源的重大责任。
通过教育,人们获得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
教育培养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提供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只有通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未来的工作环境。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培养。
二、教育对人力资源发展的积极影响1. 提高劳动者素质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接受教育,人们能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这不仅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劳动者创造了更高的职业发展空间。
高素质的劳动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从而推动国家的人力资源发展。
2. 增强社会活力教育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提高社会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
教育可以培养人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教育也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3. 促进社会公平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相同的知识和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
教育公平不仅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教育公平可以减少社会经济差距,促进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三、社会构建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措施1. 提高教育投入国家应该优先发展教育,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提高教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增加教育设施和师资的配置,完善教育体系和教育资源的分配。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职业学校“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职业学校“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24.05.27•【文号】教职成厅函〔2024〕14号•【施行日期】2024.05.27•【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4年职业学校“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24〕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现就2024年职业学校“技能成才强国有我”系列教育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铸工匠心·立报国志二、基本原则(一)坚持正确方向。
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二)坚持育人为本。
强化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丰富活动内容、创新形式载体,进一步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三)坚持统筹推进。
将育人活动与思政课实践教学、学生管理、职业指导等工作整体设计、一体推进;完善“校校组织、班班活动、人人参与”的工作机制,助力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活动内容(一)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宣传教育活动1.体悟发展成就。
开展“未来工匠心向党”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寻访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考察足迹,参加行业调研、企业走访、家乡调查等活动,感受新时代伟大变革、伟大成就。
围绕“新时代新职业新工匠”“未来工匠说”“祖国成就我来讲”等主题开展演讲、征文、班团会等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讲述新中国发展成就,畅谈技能报国理想。
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核心能力 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
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核心能力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近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广东省调研,与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省委常委、副省长王曦围绕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部省专题研商,主持召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研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相关工作。
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涵和教育改革发展基本规律,结合服务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来深刻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价值。
要坚持党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向,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素质、有能力的高水平人才。
要着力提升职业院校办学核心能力,打造一系列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教师团队、核心实践项目。
要聚焦产业前沿,建设一批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实践中心。
要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加强纵向贯通和横向融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的方面做出最好的成绩。
要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打造一批国际合作交流品牌。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自今年8月以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赴多个省份的多所职业院校进行调研工作。
在黑龙江、陕西、天津调研期间,怀进鹏部长围绕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指示,释放了国家下一步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重大信号:1、要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以加强职业教育能力为基础,以创新发展为重点,着力建设产业集群教育聚集区。
2、持续优化完善教育政策措施,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3、推动更加深度的教育协同和产教融合,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4、推动职业教育更加重视能力建设、更好促进职普融通,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的晋升空间和发展通道,培养学生适应未来行业发展、产业变化、技术创新的能力。
5、加大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力度,与产业合作加强职业教育课程、设备、标准建设。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
3
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对"坚持教育优先 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整体谋划,并将
"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纳入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
(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教师素质 提升计划,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 伍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建设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是全面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环节: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建设科技强国,要坚持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指引,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
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优化 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推进学前教 育至高等教育全链条的教育现代化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加强职业教育 和培训体系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人 才
推动高等教育创新:鼓励高校加 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推动科 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1)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加强基础研 究基地建设 (2)加强应用研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支持企业和高校开展应用研究,加快科技成 果转化和应用推广 (3)加强技术创新。鼓励企业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 态的发展 (4)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和培训体系建设
4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更好教育期盼的重要途径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主要内容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主要内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教育、科技和人才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进行评估和探讨,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总结和回顾相关内容。
一、教育强国的建设1.重视教育投入。
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这需要充足的教育投入。
我国政府在教育投入上一直给予高度重视,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师待遇和培训水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2.优化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的优化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在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如推行素质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等。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教育人才,也是优化教育体制的重要任务。
3.创新教育模式。
教育强国建设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引入新的教育科技手段,推广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实现教育公平和普及化;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拓宽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渠道,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科技强国的建设1.加强科技创新。
作为科技强国的核心,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体系。
2.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大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
我国在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加大了投入,建立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
推进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培养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设立科技创新创业园区,提供创新资源和政策支持,吸引和培育科技创业人才。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
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国发〔2010〕3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不断提高,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职业培训工作仍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需要,职业培训的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工作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针对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增强。
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全面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现就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职业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加强职业培训是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
职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解决就业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是贯彻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有效手段。
(二)明确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适应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和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加大投入,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职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
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成长
|产教融合INTERGRATION 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成长文 / 康静■摘 要:随着“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与成长,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也逐渐显现。
本文对技术技能人才供需不平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提高职业教育地位、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产教深度融合新格局等四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伴随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专精特新”企业逐渐成为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增强经济韧性的重要主体,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截至目前,中央和地方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关注和支持主要体现在项目推动、融资支持、精准服务等方面,对专业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专精特新”企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技术技能人才缺口日益增大,阻碍了“专精特新”企业向前发展。
为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与成长,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尤为重要。
一、“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需关系现状“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专精特新”企业在专业化能力稳步提升、社会影响力日益凸显的同时,存在着协同创新体系不完善、人才短缺、高端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其中制约“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人才资源的匮乏。
北京市颁布若干措施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十四五”末,北京市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
这些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技能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领军人才、研发人才等各方面的人才。
二、职业教育与“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原因分析为了解职业教育与“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矛盾,笔者重点调研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财2023年10月下 | 73OCCUPATION|职业贸职业学院、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等多所职业院校,并对1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总结原因如下。
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要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
人才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拥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
我们需要加大对教育领域的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同时,要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其次,要加强人才流动和引才政策。
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需要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吸引和留住高层次的人才。
要加强对海外留学人员的引进和利用,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优厚的待遇。
同时,要加强城乡人才流动,缩小城乡人才差距,促进人才资源的均衡流动。
第三,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
人力资源管理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建立科学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创造力。
同时,要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保护员工的权益,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最后,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与国际接轨。
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人力资源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推动人力资源管理的国际化。
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人才竞争,吸引国际人才来华工作和创新,推动我国人力资源的国际化发展。
总之,为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加强人才流动和引才政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机制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这些都是助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只有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效能,才能推动中国不断迈上新的现代化发展的征程。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在这个过程中,人力资源的作用不可忽视,推进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将成为关键。
首先,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
教育部发布职业技能认证政策指南
教育部发布职业技能认证政策指南近日,教育部正式发布了职业技能认证政策指南,旨在提供更加清晰、全面的指导,促进职业技能认证的发展与应用。
这项政策的出台对于培养具备实际技能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教育部发布的职业技能认证政策指南进行解读,并探讨其影响和挑战。
一、政策背景与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职业技能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学历教育难以满足社会对于专业技能的需求,因此,职业技能认证成为了提高就业竞争力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途径。
职业技能认证政策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政府对于职业技能认证的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范性指导。
这将对我国的教育体系、劳动力市场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政策内容与要点1. 职业技能认证的范围与分类:指南明确了职业技能认证的范畴,分为行业技能认证和职业能力认证两大类。
行业技能认证主要针对特定行业中的专业技能进行认证,如焊工、厨师等;职业能力认证则侧重于通用技能和管理能力的认证,如领导力、创新能力等。
2. 认证标准与程序:政策指南针对不同的职业技能认证,制定了相应的认证标准和程序。
通过统一的标准和程序,旨在提高认证的公正性、权威性和可信度。
3. 优惠政策与支持措施: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职业技能认证,政策指南提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支持措施。
比如,对通过职业技能认证的人员给予相应的资金补贴和职业荣誉称号,鼓励更多人积极参与。
三、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1. 提升劳动者素质与就业竞争力:职业技能认证政策的出台,将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技能素质和职业竞争力。
通过认证机构对技能的严格评估,人们可以凭借认证证书提升自己的就业价值,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市场。
2.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职业技能认证政策的实施,将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
企业更加注重招聘持有职业技能认证证书的人员,将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3. 建立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技能认证政策的实施,也将催生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实施科教兴国 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一、背景分析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是实现现代化和国家富强的必然要求。
当前,世界正处于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和迅速形成。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势必依靠自主创新来实现。
为此,国家必须提高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1.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针对当前科技创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国家应制定并执行长期的科技创新规划,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
投入应该包括科研经费的增加、研发机构的建设和科技人才的培养等方面。
同时,政府还应当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鼓励创新创业,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2.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和推动。
国家应该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利的环境。
政府应当加大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和财政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各类机构和个人创新创业。
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创新提供保障。
3.加强科研机构的建设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国家应当加大对科研机构的建设和支持力度。
首先,要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保障科研机构正常的运行和科研活动的开展。
其次,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的力度,提高科研机构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
此外,要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产业化。
4.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人才培养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点。
国家应该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培养出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
首先,要优化教育体系,提高国家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要推动教育的创新,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其次,要加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精神,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现就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切实把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来抓充分认识做好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人力资源能力建设要求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
从总体上看,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薄弱,培养体系不完善,评价、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轻视技能劳动和技能劳动者的传统观念仍然存在。
当前,高技能人才的总量、结构和素质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环保等传统产业和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领域,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 。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稳步提升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的必然要求,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第十五条 职业学校教育分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由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实施。
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由专科、本科及以上教育层次的高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根据高等职业学校设 置制度规定,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
第五十四条 国家优化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使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与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相适应,鼓励通过多种 渠道依法筹集发展职业教育的资金。
第五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培养成本和办 学质量等落实职业教育经费,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 当按照生均经费标准或者公用经费标准按时、足额拨付经费,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得以学费、社会服务收入冲 抵生均拨款。
第三十三条 职业学校的设立,应当符合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和章程;
(二)有合格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三)有与所实施职业教育相适应、符合规定标准和安全要求的教学及实习实训场所、设施、设备以及课程 体系、教育教学资源等;
(四)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经费来源。
设立中等职业学校,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设立实施专科层次教育的 高等职业学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报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设立实施本科及以上层次教 育的高等职业学校,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民办职业学校举办者应当参照同层次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
全国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
全国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全国职业资格证书在当前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是一种对个人能力和专业素质的认可,更是有效地促进了就业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推动器。
本文将探讨全国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的贡献,并分析其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国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设立统一的职业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规范和标准化。
它为各类职业提供了明确的能力要求和技术标准,使得培训机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培训。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评定,学员可以了解自己对目标岗位的适应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完善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促进就业市场健康发展全国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种权威的职业技能认证,具有广泛的行业认可度。
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个人能够证明自己具备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为就业市场提供了可靠的评价标准。
企事业单位在招聘过程中,往往更倾向于招聘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员工,因为他们具备实际操作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快速、高效地适应工作环境,减少培训成本,提升企业效益。
三、推动职业发展与人力资源优化全国职业资格证书的持续推广和应用,对于促进职业发展和人力资源优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它为从业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能够激励个人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技术水平。
同时,职业资格证书的不断更新和迭代也推动着行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促使人力资源在技能培养和用人需求方面保持紧密的联系,实现人力资源的精细化管理与合理配置。
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全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建立和发展,使得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并扩大了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职业培训和认证交流。
通过与国际标准的对接和比对,中国的职业资格证书逐渐获得国际认可,为持证人员在海外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和竞争力。
同时,国际合作也为国内培训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机会,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财政部•【公布日期】2019.03.29•【文号】教职成〔2019〕5号•【施行日期】2019.03.2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正文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财政局: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就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扎根中国、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为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中国特色。
扎根中国大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服务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中国产业走向全球产业中高端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坚持产教融合。
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运行模式,精准对接区域人才需求,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推动高职学校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为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扶优扶强。
质量为先、以点带面,兼顾区域和产业布局,支持基础条件优良、改革成效突出、办学特色鲜明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积累可复制、可借鉴的改革经验和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高职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
高职教育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坚实支撑一、引言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高职教育作为培养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本文将从高职教育的意义、优势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高职教育的意义高职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国家经济发展: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更加贴近产业需求,能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实用的人力资源。
2. 就业创业:高职教育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容易适应工作环境,提高了就业创业的能力。
3. 职业发展:通过高职教育的培养,学生可以获得专业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职业发展的目标。
三、高职教育的优势高职教育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教育有着独特的优势:1. 专业性强:高职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技能,注重职业技术的传授,使学生能够迅速适应工作需要。
2. 就业率高:高职教育着眼于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人才,毕业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能够迅速融入社会各行业。
3. 实践导向: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训、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加适应实际工作需求。
四、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目前,中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取得了显著成绩:1. 规模不断扩大:高职教育的学校数量和学生规模持续增长,各地纷纷加强高职教育的投入和发展。
2. 教学质量提升: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教学,在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 与产业结合更紧密:高职教育与各行各业的产业结合更加紧密,逐渐实现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
五、高职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更好地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支撑,高职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发展:1. 课程设置创新: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培养更多与时俱进的专业人才。
2. 实训基地建设:加大对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助推职业教育改革
教育部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网
一、职业核心能力是什么
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它可以让人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并根据具体情况如何选择和应用。
它可分为三个部分:
基础核心能力: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
拓展核心能力: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
延伸核心能力:礼仪训练、五常管理、心理减压等
鉴于职业核心能力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为加快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步伐,增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和职业人士的就业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于2010年5月20日向全国发布了关于推广“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的通知,立项开展“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项目(简称:CVCC项目)。
该项目面向全国各类大中专院校、职业类院校师生以及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以提高学员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宗旨,通过专业、系统的实训和测试,帮助学员掌握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所必备的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以及创新等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职业核心能力发展概要
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产业升级、技术更新加快,德国西门子公司等企业发现,员工在适应新岗位、新技术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适应能力强者与弱者的区别不在专业能力而在非专业能力。
德国劳动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梅腾斯教授对此进行研究,于1972年提出Key Skills(核心能力,一译“关键能力”)概念,并成为其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理论支撑。
德国没有一流的大学,但有一流的职业教育。
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的培养内涵,“双元制”的培训模式以及“行为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理念,使德国职业教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1.英国经验
1990年,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将核心能力将被列入所有16-19岁学生的课程学习中。
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也于当年发布文件指出使核心能力通过普通资格证书的对接,来实现对普通教育16-19岁的学生进行核心能力的培养。
英国从2000-2001年度开始6项核心能力(沟通、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信息处理、数字应用)等级测评,当年就有11万人参加测评并获取证书,2006-2007年度,一年获取该项证书的人数达73万多人,该类证书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职业场人士欢迎,获取证书人士年龄扩展至20岁以上和16岁以下群体。
2.美国体系
美国联邦教育部研究局和23个州的教育部于1966年联合成立的全国职业技能测评协会(NOCTI)在全国开展的16大类职业的上岗技能测评中包括8项“软技能”测评,即(1)沟通;(2)解决问题及批判性思维;(3)信息技术应用;(4)系统;(5)安全、健康和环境;(6)领导力、管理和团队工作;(7)道德或法律责任;(8)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
目前该协会还为一些南美洲国家、韩国和法国提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
上图:美国全国职业技能测评协会为学生设计的工作准备八项软技能测评比例
其他地区如欧盟、澳洲、新加坡、台湾、香港也都提出并实施了自己本区域特色的核心能力或类核心能力培训和认证的体系框架。
三、职业核心能力的中国体
系
国内很多权威调查机构
如零点调查、麦可思都对大
学生或即将走入职场的人士
进行能力调查和分析,并对
学校能力培养和学生能力的
获取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且
提出诊断结果和意见。
但这
些第三方的调查机构都只针
对问题提出诊断意见(如右
图,详情参阅麦可思研究院编著
的《就业蓝皮书:2010年中国大
学生就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并不提供改进方案、
产品和服务。
教育部教育管
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
力认证办公室开发的认证培
训项目正是应对这些权威的调查机构的研究结果的、针对学生和职场新人的能力培养的较为合理的方案。
麦可思研究院所依据的35项能力除专业能力外,其余
的能力都可在职业核心能力中基础核心能力、拓展核心能力和延伸核心能力三个层次之中。
(一)教材开发
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的专家团队来自于国内著名的企业(如2010年最佳雇主中国移动和华为等单位的高级培训师)、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和研究机构,他们都在能力训练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他们把职业人在职业生涯中的能力需求高度浓缩于职业核心能力系列教材中,并在教材以能力目标(Competency Goal)、案例分析(Case Study)、过程训练(Process Training)、效果评估(Performance Evaluation)4个部分把受训者能力训练的前后过程科学地结合起来,并以行动导向和项目设计、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职业场景的模拟,让受训者在训练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并通过多次训练将这种行为固化,内显为学习者的被提升了的素质,外显为学习者已提升了的技能。
该系列教材的目录编排完全按职业能力的递进关系处理。
如《职业沟通教程》从倾听、说服、交谈等一直到演讲和商务谈判,
把职业沟通能力的各种场景展现
在受训者面前,让学习者可以依次从低阶能力到高阶能力进行递进训练或者按照自身能力不同进行选择性地训练。
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还开发出了相关的教学课件,供采用了职业核心能力教材的学校使用。
(二)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
在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中国职研究所所长陈宇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杨念鲁秘书长等专家的指导下,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的专家团队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基础之上,组织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测量学等方面的专家经过数年的时间,开发研制出一项国际领先的、过程评价与标准化结果相结合的测试——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CVCC)测试。
《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测试大纲》已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相结合
该测评体系的亮点之一就是过程测评与结果测评相结合。
测评结果由过程测评和结果测评两部分组成。
考生需要完成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监制的《过程测评文件包》,该测评包由考生按照能力点要求逐一提供能力证据,由教师或培训师来评估考生提供的证据是否符合测评大纲的要求,该测评包可反复修改,直到考生完全获得该模块的对应等级要求为止。
2.能力评价成绩报告单
该测评体系的亮点之二是能力评价成绩报告单。
职业核心能力测试加入了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逻辑推理、常识判断和资料分析等职业能力五个维度,
多维度的测试更能精准地评价人才的综合能力,潜在的雇主可从茫茫人海中更直观地挑选所需的人才。
CVCC成绩报告单则精确地描述测试分数与能力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人力资源主管可按成绩报告单来寻找所需要的人才。
四、职业核心能力成果在学校的应用
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一经教育部推出就受到了广大学校的欢迎。
全国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办公室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很多师资班,旨在培养在学校和企业进行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推广的师资。
浙江同济职业技术学院在采用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课程改革时,完全采用项目化设计来完成了对专业系部课程的改造。
如发电系在进行专业课教学时,把学生分成很多学习团队,在团队学习和工作过程中进行职业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的训练,学生们普通反映,教学过程的改变让他们很享受。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引入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之后,学校学习风气和学生就业明显好转。
有些学生慢慢地改变了散漫的学习习惯,主动到图书馆学习的多了,学生也就变得更自信更阳光了。
曾经有一次,河南舞阳钢铁公司来学校招聘了10个学生,同时进入该企业的还有同类院校甚至是一些211学校的毕业生,经过与其他院校学生在工作中一年的比较,公司发现,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的毕业生在团队适应性、合作性、执行力和自我管理等诸多方面要明显强于同类其他院校的学生。
第二年,舞阳钢铁公司就将该公司的90个招聘计划指标全部放在了河南质量工程学院,该学院的就业率就明显增加。
现在该批毕业生相当一部分学生已成了该企业的技术骨干。
在引入职业核心能力进行课改方面,山西冶金技师学院、广州交通技师学院、广州工贸技师学院、山东化工技师学院、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做得很好。
这些学校已把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等模块完全作为独立设置的必修课程,让学生进行全面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就更快、更早地融入企业和社会,为其职业生涯的成功奠定基础。
较早接触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浙江水利高等专科学校的徐金寿副校长和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处郑彩云处长也都深有感受,他们也都是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受益者。
普通高校也感同深受,武汉大学、东北大学、贵州大学、北华大学等也都是职业核心能力的早期参与者。
这些学校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培训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学校和职场经验表明,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再就业和职场升迁的必备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提高大、中专在校生和再就业人员的就业竞争力,成为企业内训和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内容。
职业核心能力认证培训不仅对个人职业生涯和人生幸福有积极的影响,还将将对提升我国技能人才的素质起着积极的作用。
中华职教社韩晓光副总干事说得好:对“有业”和“乐业”来说,学习和训练职业核心能力是有效和有力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