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降水分布及原因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我国降水知识点我国的降水是气候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影响我国区域分布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八年级地理中,我们需要了解我国降水的一些基本知识点。

一、我国降雨时空分布我国的降雨时空分布是非常不均衡的。

北方大部分地区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年平均降水量较少;南方则气候湿润,年平均降水量较多。

特别是华南和东南沿海地区,降水量最多,平均年降水量能够达到2000-3000毫米。

另外,由于我国地形较为复杂,各个地区的降水和气候特征也有很大的变化。

二、我国降水季节分布我国降水季节分布也非常不同。

南方地区的雨季一般出现在夏季,而北方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

华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而西北地区的降水则主要分布在夏季和秋季。

此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如西藏和青海,全年都较为干燥。

三、我国降雪和冰雹分布除了雨水之外,我国还有一些地区会出现降雪和冰雹的现象。

其中,我国三大雪区是长白山、大兴安岭和秦岭一带。

另外,我国的北方和西北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面积的降雪。

冰雹则较为多见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如江南和华南一带。

四、我国降水量的经济影响我国的降水量是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

南方的海拔低,雨季长,年降水量多,农业发展更容易,而北方地区的雨水较少,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较多。

另外,降水量也影响着水电、水运等行业的发展。

对于一些雨量充足的地区,如三峡、长江等,其发展潜力非常大。

总之,我国的降水气候非常复杂,在学习地理知识时,我们需要了解到我国的降水时空分布、季节分布、降雪和冰雹分布以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知识。

只有掌握好这些知识才能够更好地了解到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区域地理-中国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区域地理-中国降水分布和时间分配规律及原因
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降水分布和主要来源是夏季风
• (地图册162页)
• 影响:东南部湿润,愈向西北内陆愈

原因:由夏季风形成锋面雨带进退规律决定的 影响:北方的春旱,夏涝, 江淮地区的梅雨和伏旱
口诀: 五月登陆到南岭 六月江淮雨不停 华北东北七八到 九月回头把家回
• 梅雨:是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台湾、日本中南部以及 韩国南部等地,每年6、7月份都会出现持续天阴有雨的气 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 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

区别:涝灾因本地降水过多而造成

洪灾则是因客水入境而造成
• 涝灾:由于本地降水过多,地面径流不能及时排除,农田积水超过作物耐 淹能力,造成农业减产的灾害.
• 洪灾:由于江、河、湖、库水位猛涨,堤坝漫溢或溃决,使客水入境而造 成的灾害.
• 降水的南北差异: 北方:降水少 雨季短 南方:降水多 雨季长
干燥
植被(生物)不同

水文不同,土壤不同,地貌

不同
• 季节变化:分配不均

集中在5~9月的夏秋季节
• 原因: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影响,降水丰沛
• 年际变化:各地降水年际变化大:南方较小,北方较 大,西北干旱地区最大
降水的时间变化
• 降水年际变化原因:夏季风进退规律反常造成的
• 影响:口诀:北涝南旱 北旱南涝 当夏季风势力较强时,会推动雨带快速的向北移动,
• 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受潮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 ".
• 伏旱:伏旱是发生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的旱象。属夏 旱中某一时段的旱情,因这期间正处于伏天,故称“伏 旱”。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量时间分布规律
一、季节性变化
我国降水量在季节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春季(3月至5月)和夏季(6月至8月)是降水的主要季节,尤其是夏季。

这两个季节受到季风的影响,大量水汽从海洋输送到内陆,导致降水量显著增加。

相比之下,秋季(9月至11月)和冬季(12月至2月)的降水量较少,主要是受到冬季风的影响,水汽输送减少。

二、降水带分布
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明显的规律。

从东向西,从南向北,降水量逐渐减少。

东南沿海地区是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区,年均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年均降水量仅为几十毫米。

这种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主要是受到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三、梅雨季节
梅雨季节是我国东部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每年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

这个时期,来自太平洋的暖湿气流与来自亚洲内
陆的冷空气在我国东部地区交汇,形成持续的阴雨天气。

梅雨季节的降水量约占我国东部地区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四、台风影响
我国位于东亚季风区,每年夏季都会受到台风的影响。

台风带来的大量降水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降水的主要来源之一。

台风带来的暴雨往往会造成严重的灾害,如洪涝、泥石流等。

因此,防范台风带来的灾害是我国气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量的时间分布规律受到季风、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国的气候预测、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范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降水和地区分界线

我国的降水和地区分界线

秦岭一淮河线以北,大部分地区降水在八百毫米以下,属半湿润地区。淮河流域及秦岭山地大部在八百到一千毫米。黄河下游、华北平原为五百到七百五十毫米。再往北去,到东北区,降水量仍表现出从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的趋势。面对海洋上湿润气流来向的长白山地,是东北多雨中心,年降水量超过一千毫米。而位于长白山地背风一侧的东北平原,年雨量一般只有六百到七百毫米。靠近内蒙古的东北西部地区,则已减少为四百毫米了。在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二百到四百毫米,属半干旱地区。西北广大内陆区,除天山、阿尔泰山等山地降水可达四百到六百毫米外,其他地区年雨量都在二百毫米以下,属于干旱地区。并且降水量向新疆南部、甘肃西部我国最干旱中心地区迅速减少。这些干旱中心区,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塔里木盆地内部尚不及二十毫米。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仅五点九毫米,有些年份甚至滴雨不降,是我国降雨最少的地方。
当夏季风开始登陆时,水汽最为丰富。当它向内陆深入的过程中,沿途降雨,水汽逐渐减少。距水汽来源越近的地区,降雨就越多,反之,降雨就少。我国夏季风来自东面或南面的海洋,华南地区首先迎来东南季凤,西南地区最先迎来西南季风,形成我国东南和西南两个多雨地区。西北广大内陆区,受不到夏季风的影响,成为我国降水最少的地区。
若以四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可把我国分为两大部分。以东为东亚季风所控制的湿润、半湿润区;以西大部属中亚干旱、半干旱区。这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的界线大体相当。这条界线是我国气候上的一条重要分界线。在东部季风区,等雨量线呈东北一西南走向,降水量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以大致与秦岭一淮河线相符的八百毫米等雨量线为界,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面是半湿润气候区,南面是湿润气候区。
18�
第二个特点,我国的雨量分布山地多于平原,山地的迎风波多于背风坡。在我国降水量分布图上出现许多闭合的多雨中心或少雨中心就反映这一特点。台湾岛,中央山地南北纵列,北、东、南三面都是迎风玻,面对来自热往自每洋上的暖湿气流,由于高山地形的抬升、滞留作用,迎风面的年雨量竟达三千毫米以上,而位于背风面的台湾西部平原和澎湖列岛,年降水量已减少到一千二百毫米以下,澎湖列岛的澎湖则不足一千毫米。海南岛五指山东南坡,全年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年雨量在两千毫米以上,而背风面的西南海岸,只有一千毫米左右。南岭山地和武夷山脉的迎风玻,年雨量可达两千毫米以上,而其背风地带的两湖盆地只有一千五百毫米左右。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东南气流受地形拾升致雨,年雨量多达约两千毫米,最多的一年竟达七千六百零九毫米,故有“湿岛”之喻。华北地区的山东丘陵降水较多,年雨量在七百到八百毫米以上。太行山和燕山的迎风波也有六百到七百毫米。而位于其间的华北平原只有五百毫米左右。东北的情况与华北类似。长白山地降水最多,其次是大兴安岭山地迎风面,而东北平原降水较少。滇西高山深谷区,受西南季风影响,西被降水比东坡丰沛。这与东南季风影响地区相反。例如高黎贡山西坡龙陵,年雨量高达两千一百六十毫米,而东坡保山则为九百五十八毫米,附近的怒江谷地则不足七百五十毫米。喜马拉雅山东段南翼的门达旺、洛瑜、察隅地区,地处西南季风迎风酒,年降水量一千到四千毫米。而喜马拉雅山以北、雅鲁藏布江以南和康托山以西范围内,是著名的“喜马拉雅山麓雨影带”,年雨量不到三百毫米。新疆地区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响特别明显。全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北麓三个多雨中心,和准噶尔、塔里木和吐鲁番盆地三个少雨中。柴达木盆地年雨量多在五十毫米以下,而其附近的祁连山却有三百到五百毫米。

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成因

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成因

03
东南多西北少的成因分析**
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
东南沿海地区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较多。 西北内陆地区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受地形阻挡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降水较少。 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较少。 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较多,而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较少。
西北内陆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小
地理位置:西北内陆地区位于我 国西北部,远离海洋,受夏季风 影响较小。
降水成因:由于西北内陆地区受 夏季风影响较小,来自海洋的暖 湿气流难以到达,而来自西部的 冷空气则较为强大,导致降水稀 少。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气候类型:西北内陆地区属于温 带大陆性气候,夏季气温高,蒸 发量大,空气干燥。
较少,降水较少。 • (2)地形的影响:东南地区多山地丘陵,地形抬升作用明显,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和形成降水;西北地区多平原戈壁,
地形平坦,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形成降水。 • (3)海陆位置的影响:东南地区靠近海洋,水汽来源丰富;西北地区远离海洋,水汽来源较少。 • 降水东南多西北少的影响: • (1)水资源分布不均:东南地区水资源相对丰富,西北地区水资源相对匮乏,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 • (2)生态环境差异:东南地区降水较多,生态环境较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生态环境较为恶劣。 • (3)农业生产和工业布局:东南地区适宜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西北地区适宜发展重工业和畜牧业。
对比分析:相对于东南沿海地区, 西北内陆地区的降水量明显较少, 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类 型密切相关。
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多低山丘陵,有利于水汽输送
东南沿海地区地形多低山丘陵,有利于水汽输送 东南沿海地区受夏季风影响较大,水汽输送能力强 西北内陆地区地形多高原盆地,不利于水汽输送 西北内陆地区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水汽输送能力较弱

中国气候气温和降水

中国气候气温和降水

气候特点
季风气候显著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盛行东南季风,冬 季盛行西北季风。
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大
中国气温和降水分布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 如南方温暖湿润,北方寒冷干燥。
气候类型多样
中国地势复杂多样,气候类型丰富,包括温 带、亚热带、热带等多种类型。
气象灾害频发
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如洪涝、干旱、台风、 寒潮等。
季温暖湿润。
热带气候
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广西 等地区,全年高温多雨,雨热
同期。
高原气候
青藏高原等高山地区,气候寒 冷,降水较少。
气候分区
1 2
东部季风区
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 水较少。
西北干旱区
降水稀少,气候干燥,主要依靠内陆河流灌溉。
3
青藏高原区
海拔高,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02
中国气温分布
年平均气温
总结词
中国各地的年平均气温差异较大,呈现出明显的纬度和地形 特征。
详细描述
中国的年平均气温在-48℃至28℃之间,从北到南逐渐升高。 北方地区的气温普遍较低,而南方地区的气温相对较高。例如, 黑龙江省的漠河地区是中国最冷的地区之一,而海南省的三亚 市则是中国最热的地区之一。
在中国,最低气温的分布与纬度和地形密切相关。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最低气温越低;而海拔越高,最低气温 也越低。此外,中国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为-52.3℃,出现在黑龙江省的漠河地区。
气温变化趋势
总结词
近年来,中国气温呈现出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和夏季的气温。
详细描述
根据气象数据,中国近几十年来气温普遍上升,尤其是冬季和夏季的气温。这可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 关。然而,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趋势可能存在差异,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气温下降的情况。

中国降水分布及特点

中国降水分布及特点
200 5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4、年降水量200毫 米以下的地区大多在 西北内陆地区
台湾火烧寮年平均 降水量达6558mm, 降水最少的新疆托 克逊年平均降水将 仅5.9mm.
降水量 (毫米) 1600
800 400
200 50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5、我国降水的 地区分布特点—— 东南多,西北少,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 中国降水的来源 • 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 • 中国受夏季风影响的地区 • 中国干湿地区分布 •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
水汽来源 输送途径 北冰洋 冷空气侵袭 大西洋 西风带
发生时间 输送水量 影响区域
冬半年
少 北方地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冬季
少 西北地区
印度洋
西南季风
夏季
西风带南支气流 冬季

西南地区、长江流域 及其以南
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
梅梅 雨雨
注意六观月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七月、八月华北、东北地区
注七意·观八察月
伏旱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注意九观月察
九月南撤到南部沿海地区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二、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
注意观察
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图
夏 季 风 的 进 退
结论
东部地区 雨带推移
华北、东北 7、8月
森林
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 森林
高原东南部
草原
半干旱 地区
年降水量<400mm 降水量<蒸发量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草原
干旱地区
年降水量<200mm 降水量<蒸发量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降水特征和原因是什么
我国各地区的年降水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首先,无论年总降雨量的多寡,我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并且越往西和北,降雨就越集中。

所谓雨季,就是指降水集中的时期,因而夏季是我国最主要的雨季发生时期。

其次,全国大部地区的年降水表现为单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但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和华西地区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了多峰型分布,除夏季外,春季和秋季的降水也非常显著,在不同地区造成了雨季的持续。

年降水显著的原因:
华南地区为典型的双峰型降水,主峰值出现在6月中旬,峰值雨量平均超过50 mm,被称为华南前汛期雨季。

随后,雨量迅速减小,并于7月中下旬降到谷值。

到8月中旬,降雨会再次活跃而出现次峰值,称为华南后汛期雨季,该雨季主要由热带气旋的活动影响造成。

两次降雨峰值之间大约间隔一个月。

虽然华南的春雨和主峰值之间并没有出现明显的中断,但该地区的春雨是非常显著的,春季降雨量(3—5月)可占年总雨量的35%,与夏季(6—8月)的38%基本持平。

长江中下游的降水在一年中出现了三个峰值,对应的时间依次为:5月中上旬, 6月下旬和8月下旬,分别代表了春、夏和秋三个季节的降雨盛期。

长江中下游的春雨非常显
著,整个春季的降水能占年总降水的32%,且降水在长江三角洲尤其明显,雨量仅略小于夏季峰值。

其夏季主峰值为梅雨雨季。

而第三峰值同样由台风或季风雨带南退时在长江流域停滞造成,平均雨量较小。

华西地区也为双峰雨型,降水的两峰值分别出现在7月初和9月初。

两次峰值之间的间隔较短且雨量差别小,降雨次峰值反映出非常显著的秋雨现象,一般认为秋雨由冷空气活动造成,雨量不大,但雨日多。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

空间规律:中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原因:中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距海洋的距离越来越远,受海洋的影响越来越小,所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到秦岭--淮河附近减少至800毫米,再向西北方向到大兴安岭--阴山--兰州--青藏高原东南部减少为400毫米,再向西北到贺兰山--青藏高原中部减少为200毫米,再向西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我国塔里木盆地的年降水量不足50毫米。

时间规律:全国大部分地区在20°C以上,气温南高北低。

青藏高原和一些高海拔地区气温明显低。

形成原因:夏季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是白昼比南方长。

因此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温差不大。

高海拔地区受地形影响气温低。

扩展资料:
世界降水量最多的地方是印度的乞拉朋齐(该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年平均降水量达到10935毫米,据记载,在1861年曾达到20447毫米,被称为世界的“雨极”或“湿极”。

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是位于南美洲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

到1971年为止,那里已有400年没有下一场雨。

我国降水量最多的地方属藏南地区(喜马拉雅山脉南侧),那里的年平均降水量9000毫米以上。

我国最干旱少雨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西部的托克逊,年平均降水量是5.9毫米。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趋势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趋势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趋势
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趋势因地区和季节而异。

总的来说,中国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冬季相对较少。

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受到夏季季风和台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4月至9月。

其中,5月至8月是南方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夏天也是南方地区最炎热潮湿的季节。

北方地区:北方地区受到冷空气和西风的影响,降水主要分布在夏季和冬季。

夏季,由于高温和逆温现象,北方地区也出现了一些雷阵雨和暴雨天气。

冬季,北方地区主要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出现。

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受到季风和西风的影响,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由于高海拔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降水主要以雪的形式出现,冬季降水较为稀少。

总的趋势来看,我国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不同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降水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些地区可能会出现更多的极端降水事件。

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第二课时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回顾】回顾降水的形成条件
【学习目标一】通过分析图文材料,准确掌握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特征。

【自主探究一】观察我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下图)
找出并描绘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总结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成因。

【学习目标二】通过对局地的降水分析,概括总结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

【合作探究一】在上图中描红托克逊(5.9mm)和火烧寮(6558mm)两点,并分析降水成因。

【小结】影响降水的要素
【学习目标三】回顾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准确说出锋面雨带对我国降水分布特点的影响。

【共同回顾】回顾我国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在右图
中填写锋面雨带推移的时间与位置。

【自主探究二】结合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思考:
1.根据锋面雨带的进退时间,概括我国降水时间分布规律。

2.正常年份的锋面雨带推移规律,会导致南北方的降水产生哪
些差异?
3.若锋面雨带推移异常,将会对我国降水产生什么影响?
【总结】以知识树(思维导图)形式,总结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及成因
【学习反思】。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 我国降水总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东南沿海地区的降水量较多,主要受到季风和暖湿气流影响,其中南方的云南、广西、广东等地降水较为充沛。

而西北地区则是我国的干旱区,降水量较少。

2. 降水的季节分布不均衡。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夏季,尤其是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较为充沛。

而我国的北方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

3. 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

我国虽然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但在不同年份中,降水分布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例如,有些年份东北地区降水偏多,南方地区降水偏少,而有些年份则相反。

4. 山地和平原地区的降水分布也存在差异。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的影响,降水量通常较大,而平原地区降水量相对较少。

总的来说,我国降水的分布规律是地域差异明显、季节变化明显,并且受到地形、气候和季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

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1. 降水量的“山海经”说起我国的年降水量,那可是一个大话题!咱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从北到南、从东到西,降水量可谓是千变万化,有的地方干得像沙漠,有的地方湿得像个水乡。

这种差异啊,简直让人眼花缭乱,有时候就像在看一部好莱坞大片,剧情紧凑,跌宕起伏,让人意想不到。

1.1 北方的干旱“挑战”先说说北方,尤其是像内蒙古、甘肃那边,年降水量一般就在300到600毫米之间。

哎,这可不是个好消息,很多地方干旱得厉害。

你看看,漫天黄沙,风一刮,简直让人感觉像是在“沙漠中骑骆驼”。

尤其是夏天,个把月都没见雨水,农民兄弟那脸上愁得跟苦瓜似的,真是“心急如焚”。

1.2 南方的“水乡”风情再说说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那雨水真是“下得飞起”,年降水量可以达到1200毫米以上,有时候甚至高达2000毫米。

这种地方,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四季如春,绿树成荫,简直是人间仙境。

不过,雨水多了也有烦恼,城市的排水系统常常会遭殃,遇上大雨,就像“水漫金山”,满大街都是小河流,让人哭笑不得。

2. 年降水量的“秘密”降水量的差异其实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海洋影响都有关系。

像西南地区,由于有喜马拉雅山的阻挡,湿润的空气被迫升高,冷却后就形成了降水,这也是为啥那边常常“云雾缭绕”。

而北方就不同了,寒冷的气流一来,雨水根本不敢靠近,像是“冰雪聪明”一样,纷纷退避三舍。

2.1 季风的“魔法”别忘了还有季风!每到夏天,海洋上的暖湿气流就像“调皮的孩子”一样,往北跑,给南方带来丰沛的降水。

而北方则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湿气少得可怜。

你说这气候,真是有点儿“爱捉弄人”。

人们常常在雨中舞蹈,感慨着大自然的神奇。

2.2 城市化的“烦恼”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降水量的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城市的热岛效应导致某些地方的降水量竟然增加。

就像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周围的农田却可能干得厉害。

城市里,建筑物高耸入云,雨水落下后,一不小心就成了“城市洪水”,让人措手不及。

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我国降水地区分布是由气候局势引起的空间分布现象。

因地形不同,受不同类型气候的降水分布情况也不同,因此将我国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降水地区来分析其降水分布特点。

首先是我国的沿海地区,这个地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江南、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安徽等。

这些地区通常是风雨量较大的地方,总体降水量大于其它地区,是特大降水量中心之一。

它们受太平洋副高气团广泛影响,从5月份起,就出现频繁的暴雨或强降水,这种降水是涉及江淮流域的最大来源。

其次是长江流域,长江流域覆盖地区广,横跨重庆、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省。

长江流域处于地壳下垒的洱海穹隆上抬,以及其上游地区的大江大河两侧地形平坦,处在具有良好气流条件的流域,把主要降水带聚集在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频发,总体降水量较高,夏季降水量丰富,雨季与冬季转换特别快。

再次是山西和河南沿边地区,包括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安徽和江西等省,因这里地势西高东低,沿山脊分隔湖南和江西两大盆地,由于气流不能很容易在两个方向进行冲刷,因此降水时常会出现积累的现象。

夏季降水在云蒸发上升以及太阳辐射吸收上存在着较大的竞争,降水量小,但受雨季降水带气流的影响,夏季居然发展出较强的夏季降水带。

最后是西北地区,它覆盖地有陕西、青海等省,它们降水量大小受其地理位置及高原效应的结合影响,大气压力低,降水量少;随着高原效应的强度增强,降水活动增强,降水量逐年增加,年均降水量较少,夏季降水量较少。

综上所述,我国降水地区分布规律是由不同的气候局势引起的,因为地质、地理环境差异,催生出不同的降水分布状况,如沿海地区降水量大,长江流域夏季多雨,典型山地地区夏季短暂多雨,西北地区降水量少,这就形成了我国不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

2.2.2我国降水的特点

2.2.2我国降水的特点

课时作业
点击进入word链接
归课 类时 探作 究业
内蒙古高原东部水草肥美,多为定居放牧;内蒙古高原西部牧草稀疏,
以游牧为主。这反映出内蒙古高原自然环境的变化是( B )
A.由东到西地势逐渐降低
B.由东到西降水逐渐减少
C.由东到西气温逐渐降低
D.由东到西河流逐渐增多
【点悟】 本题考查气候(降水)与植被的关系。内蒙古高原东部和西部植被不
课时作业
1.[2016·广元]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 D ) A.夏秋多、冬春少 B.均匀分布 C.内陆多、沿海少 D.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2.图中瀑布一般水量最大、最为壮观的季节是( B )
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2018·保定]甘肃祁连山区的农民每年夏季都种植胡萝卜、娃娃菜、荷兰豆等 喜温凉的“高原夏菜”,这些“高原夏菜”被大量运到 2 000 km 以外的杭州、上 海等地。读图,完成 3—4 题。
3.降水量之最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位于台湾岛东北部的 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位于新疆吐鲁番盆地中的托克逊。
二、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 1.划分依据 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干湿状况。年降水
量大于蒸发量,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干燥。根据气候的干湿状 况,可以将我国划分四类干湿地区。
8.读表格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点
①②



⑥⑦
海拔/m
4 2 895 1 288 1 302 2 261 23 12
年降水量/mm 559 566 61 1 536 372 2 045 975
年平均气温/℃ 12.2 6.6 11.7 17.2 5.5 24.1 24.3

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

我国降水和干湿地区
东南季风:来自太平洋,影响我国东部
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影响长江以南地 区(还受东南季风影响)。
4、降水量极端地区 ①最少地区——
吐鲁番的托克逊,5.9mm。海陆位置;地形封 闭,水汽无法进入。
②最多地区—— 台湾火烧燎,6558多mm。东南季风和迎风坡影响 (地形雨)。台湾和海南(东南季风)降水东多 西少。
最高温
读某地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5—7题。 5.对图中A、B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地气温大于28°C,B地气温小于28°C B.A处为山地、B处为盆地 C.A、B两处均为山地 D.A地气温高于M地 6.等温线在E、F两地向南凸出的原因是( ) A.E、F两地的海拔高于四周 B.E、F两地的海拔低于四周 C.E地的海拔高、F地的海拔低 D.E地的海拔高、F地受海洋的影响大 7.对图中P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冬暖夏凉,气温年较差小 B.受洪水威胁大 C.受河流的调节作用,7月气温低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 D.水能资源丰富
湿润地区景观
半湿润地区景观
半干旱地区景观
干旱地区景观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甲、乙,完成3—5题。 3.甲、乙图中③、⑤两处的地形为( ) A.③是山顶、⑤是盆地 B.都是盆地 C.③是火山口、⑤是平原 D.都是高原 4.甲图中②山脉( ) A.大致呈东西走向,北坡雪线海拔比南坡低 B.大致呈南北走向,东坡雪线海拔比西坡低 C.南坡为阳坡,热量充足,植被比北坡茂密 D.东坡为迎风坡,降水多,植被比西坡茂密 D.晴天多,太阳辐射强,热量不易扩散,冬季出现我国
①年降水量大于1600mm的地区:
台湾岛、海南岛大部,东南沿海、南部沿海及南 方地区的山地迎风坡 云贵高原西、南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
②800mm等降水量线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也因此各不相同。

总体来说,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气温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分布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特点。

南方气温高,北方气
温低,东部沿海地区气温高于内陆地区,西部高原地区气温低于平原
地区。

同时,我国气温分布还受到海陆分布、地形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在季节方面,我国气温分布呈现明显的四季变化。

夏季南方气温高,
北方气温低,冬季南北方气温差距缩小,但仍然存在南高北低的特点。

春秋季节气温逐渐升高或降低,但南北方气温差距仍然较大。

二、降水分布规律
我国降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

南方降水多,北方降
水少,东部沿海地区降水多于内陆地区,西部高原地区降水少于平原
地区。

同时,我国降水分布还受到海陆分布、地形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

在季节方面,我国降水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南方降水多,北方降水少,冬季南北方降水差距缩小,但仍然存在南多北少的特点。

春秋季节降水逐渐增多或减少,但南北方降水差距仍然较大。

总体来说,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了解这些规律对于我们预测天气、制定农业生产计划、防灾减灾等方
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我国地处东亚季风区,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年降水量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总体上,我国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相对较高,而北方地区的年降水量则较低。

在南方地区,如华南和华东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相对较高,其中以华南沿海地区降水量最丰富。

这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受到夏季季风和东亚季风的影响,夏季时期暖湿空气从海洋上空升起,遇到地形阻挡后形成暴雨和台风,使得降水量较高。

而北方地区,如华北和东北地区,年降水量相对较低。

这主要是因为北方地区受到西风和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影响,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尤其是西北地区,由于受到干旱和高寒的影响,年降水量非常稀缺。

在年降水量的分布上,我国中部地区呈东高西低的趋势。

这是因为中部地区位于华北平原西部,受到西风和西伯利亚冷高压的影响,气候干燥,降水较少。

然而,总体说来,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这种南北降水分布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气候和地形的共同影响所致。

南方地区地势较低,气候潮湿,降水量丰富;而北方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干燥,降水量较少。

总结起来,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总趋势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少。


方地区降水量丰富,北方地区降水较少。

这种南北降水分布差异不仅与气候和地形有关,也与季风气候的影响有关。

该趋势对我国的农业、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自然环境的多样性给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气候和降水分布。

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我国的气温和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从纬度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气温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

南方地区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全年温暖湿润;而北方地区则位于寒带和温带地区,气温较低,全年寒冷干燥。

这种纬度带来的气温差异,使得我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

从海拔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气温呈现出由低到高逐渐降低的趋势。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例如,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全年寒冷;而海拔较低的长江流域地区气温较高,全年温暖。

这种海拔带来的气温差异,使得我国东西地区的气候差异明显。

从地形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气温和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我国地势高低起伏,山脉纵横交错。

山脉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对气流的阻挡和抬升作用上。

例如,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来自印度洋的湿润气流,使得西藏和新疆地区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而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没有受到山脉的阻挡,气温较高,降水较多。

从季节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气温和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冬季气温低,降水少。

这种季节性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的变化所致。

夏季太阳直射地面,气温升高,水汽蒸发增多,降水量增加;冬季太阳斜射地面,气温降低,水汽蒸发减少,降水量减少。

我国的气温和降水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

纬度、海拔、地形和季节等因素共同影响着我国的气候和降水分布。

了解并掌握这些分布规律,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我国的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合理规划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气象观测和预测能力,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只有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我国降水主要因素有哪些
我国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范围广,雨热同期,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时间分布: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多冬季少,年纪变化大。

各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在东部季风区,随着夏季风向北扩张,愈往北或愈深入内陆,雨量愈加集中。

北方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65--75%,而南方不到50%。

呼和浩特夏季降水占全年的67.5%,赤峰占72.5%,而南宁和贵阳分别占48.8%和46.6%。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夏季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最大降水量在雅鲁藏布江西部河谷占80%以上。

全国仅有少数地区,如伊犁河谷阿尔春地区四季降水均匀,各占全年的20--30%左右
空间分布: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区大于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云南、海南、西藏的一部分和湘西、鄂西地区,其中广西、云南、海南的一些山地以及西藏东南喜马拉雅山东南坡,年降水量可达2000毫米以上。

喜马拉雅山南翼迎风坡的巴昔卡年降水量约4500毫米,是我国大陆上最大的降水中心,在全国仅次于台湾岛火烧寮(年降水量6557.8毫米)。

五指山迎风坡的琼中年降水量达2447 毫米,位于印度洋西南季风迎风财坡面上的云南西盟达2812.9毫米,均为我国著名的多雨中心。

达到800──1600毫米的降水量带,有广西、贵州、四川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达到400──8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内蒙古高原东南边缘和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地区;达到200─400毫米的降水量带,分布在内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东部,以及西北内陆地区的天山、阿尔泰山迎风坡低山地带。

新疆、内蒙古西部、宁夏、青海、西藏北部和甘肃河西走廊的民族地区等西北广大内陆干旱地区,年降水量为100 毫米左右。

准噶尔盆地为100--200毫米,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在50毫米以下。

吐鲁番盆地西侧的托克逊年降水量5.9毫米,天山东端靠近中蒙边境的淖毛湖为12.5毫米,均是我国雨量最少的地方。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是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每年季风退时间的迟早和雨带在某一地区停留时间的长短都使得每年的降水量出现差异。

一般说,降水量多的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小;反之,变化就大。

我国降水变化最小的地区在云南南部,全国降水变化最大的是西北干旱地区。

影响我国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纬度位置、地形、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其中地形、下垫面、人类活动因素影响的主要是局地降水分布,而、大气环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是影响我国降水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决定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进而影响降水分布。

我国雨带的推移和副热带高气压的季节移动趋势是一致的,即我国的降水很大程度上受到副高的控制。

五月份,北上的暖湿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在南岭一带相遇,雨带在此徘徊,华南雨季开始;六月份,雨带随锋面推移到长江流域,并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大约摆动一个月左,阴雨连绵,此时正值梅子黄熟时节,称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季节;七、八月份,雨带随锋面推进到华北、东北等地,我国北方降水量显著增加;九月份,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大,雨带随锋面迅速撤回到长江以南,加上有台风雨配合,此时华南雨水仍较多。

有的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势力较强,北进速度快,则会出现南旱北涝的情况,有的年份,副热带高气压势力弱,长期在低纬度徘徊,则会出现南涝北旱的局面。

2.大气环流(季风)对降水的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东南沿海>1000mm,秦淮一线800mm,西北非季风区<400mm,南疆中部<50mm,因而可以得出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自东南
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主要是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的影响。

而冬季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到来自大陆的冬季风影响,降水少。

在季风气候影响下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是夏秋多,冬春少。

3.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海陆位置即距海的远近的不同,使得陆地受到海洋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因此降水量分布也就会产生差异,从而产生自沿海向内陆递变(如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

同时降水分布还具有以下规律:副热带少雨带的大陆东部出现多雨区,温带多雨带的大陆内部出现少雨区。

我国大部分地区本处于副热带高气压控制下的干旱气候,但是由于面临着太平洋,大洋的丰富的水汽给我过东南沿海地区带来了丰富的降水,这也使得降水的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