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临床鉴别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泻di a r r h e a )
、简要定义
腹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加、粪水中水量增加或答辩成分异常。正常人大便频率为每日1-3 次或每日2-3 次。每日大便含水量应100-200ml ,为成形软便,不含异常成分。正常人每日从饮水中摄取水约2L,从消化道各段分泌的液体约7L,其中胃液、胰液各2L, 唾液、胆汁、肠液各1L。每天进入肠道的液体共约9L,这些液体大部分(85%被小肠吸收,主要在空肠吸收(55%-66%),进入结肠的水分约为1-1.5L ,结肠将其大部分吸收,随大便排出体外的仅有100-200ml 水分。小肠和结肠吸收水的能力很强, 小肠每日可吸收水12-18L,结肠每日可吸收水4-5L,小肠病变时,将过多的水分排入结肠,当超过结肠吸收水分的能力时才会出现小肠性腹泻。
二、腹泻的分类
一)按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特征分类
1、渗透性腹泻渗透性腹泻是由于肠道内有大量吸收不完全的食物,如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症,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小肠绒毛萎缩引起的双糖酶缺乏,使双糖吸收产生障碍,在肠内引起渗透压升高,不能吸收的药物如山梨醇、甘露醇及盐类泻剂(如硫酸镁)也可使肠内渗透压升高,大量液体被动进入肠腔,使肠内容物增多,促进肠的蠕动使其排出体外,出现腹泻。
渗透性腹泻的特点:
⑴大便量一般小于1000ml/d 。
⑵禁食后腹泻明显好转或停止。
⑶血浆-粪便溶质差扩大。正常人的血浆-粪便溶质差小于50mmol/LHQ
⑷正常人pH约为7 (接近中性),pH约为5时,大便酸度增高。当糖类吸收不良时,未被吸收的糖经结肠细菌分解为短链脂肪酸,可使大便变酸。
2、分泌性腹泻分泌性腹泻是指某些病因使小肠隐窝细胞大量分泌水及电解质而引起腹泻。
分泌性腹泻的特点:
⑴每日排水样便大于1000ml。
⑵血浆- 粪便溶质差一般小于50mmol/L H2O。
⑶粪便pH 碱性或中性,这是由于粪便中液体与血浆相似和伴随
HCO 大量分泌。 ⑷禁食 24-48 小时后腹泻无明显减轻。
⑸便中无脓血,不伴有腹痛。
引起分泌性腹泻的因素:
肠毒素促使肠黏膜隐窝上皮细胞主动分泌, 同时抑制水的吸
收。肠毒素对肠黏膜无明显损伤作用。
泌素,类癌综合征可分泌 5-羟色胺和降钙素。血管活性肽瘤( VIP 瘤)可产生大量的血 管活性肠肽等。
上述促分泌物质可使肠黏膜细胞过度分泌和促进肠蠕动而导致腹泻。
酸有刺激肠分泌的作用, 大量胆酸进入结肠可引起分泌性腹泻。 胆酸在肝脏合成, 随胆 汁进入肠腔,大部分被回肠重吸收再进入肝脏,当回肠被切除、回肠癌变、肠内细菌过 度繁殖,均可影响胆酸的重吸收而进入结肠随粪便排出体外。 此外,当脂肪吸收不良时,
大量的脂肪酸进入结肠也可刺激结肠分泌增加而导致腹泻等。
3、渗出性腹泻 渗出性腹泻是指由于炎症或溃疡等病变使肠黏膜破坏,大量液
体渗出所致的腹泻。渗出性腹泻常伴有脓血便,每日大便量少,大便
pH 偏碱。渗出性 腹泻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种。
⑴感染性腹泻 常见肠道感染包括细菌、 病毒、寄生虫等。 病原体仅附于肠黏膜 表面,产生细胞毒素而引起肠黏膜炎症、溃疡坏死,造成大量蛋白质、黏液等渗出。由 于肠黏膜炎症的刺激而使肠蠕动增快, 出现腹泻。 病原体侵入肠黏膜内并不断繁殖, 产 生毒素, 破坏肠黏膜, 形成坏死及溃疡。 如痢疾杆菌、 溶组织阿米巴、轮状病毒等感染。
病原体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引起炎性细胞浸润。炎症细胞释放炎性介质引起肠黏膜变 性、坏死及渗出。
⑵非感染性腹泻 非感染性因素引起的肠黏膜炎症, 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 肠道肿瘤、放射性肠炎、嗜酸性胃肠炎、食物过敏等。
⑴细菌产生肠毒素 ⑵内源性活性肽及促分泌物质
某些肿瘤具有内分泌功能, 如胃泌素瘤可分泌胃
⑶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导泻物质
胆酸、脂肪酸和某些泻药可引起分泌性腹泻。 胆
⑷其他原因引起的分泌性腹泻 如分泌性直肠或乙状结肠腺瘤等。
4、胃肠运动异常性腹泻胃肠蠕动过快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分的吸收
导致腹泻。常见原因有:甲状腺功能亢进、肠易激综合征、回盲瓣切除术后、胃大部切除术后、甲状腺髓样癌等。
二)按病因和解剖部位分类
1、胃源性腹泻胃大部切除术后、胃泌素瘤、晚期胃癌等。
2、肠源性腹泻
⑴肠道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炎症。
⑵肠道肿瘤。
⑶肠道的过敏反应性疾病如对某些食物过敏。
⑷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⑸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异常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和肠易激综合征等。
三、腹泻的病因诊断
引起腹泻的病因很多,必须通过细致的鉴别才能作出正确诊断。首先要分辨是急性腹泻还是慢性腹泻。从病理生理方面分清是哪一类腹泻,这就需要认真地询问病史,认真地体检及做必要的辅助检查。
一)腹泻时间、发病缓急
急性腹泻者应注意流行病学调查,是否是集体或家人在短期内先后发病。是否接触了化学或植物毒物,是否接触了有可能过敏的特殊食物,近期是否应用了大量广谱抗生素而导致腹菌群失调,是否做了腹部手术而导致消化不良。
慢性腹泻者,应了解腹泻是持续性还是间歇性,是否是进行性加重,有无腹泻、便秘交替,腹泻与精神、情绪、气候间的关系,饮食与腹泻的关系等。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慢性阿米巴痢疾、肠易激综合征,腹泻可间断出现;腹泻影响患者睡眠或夜间被便意扰醒,常为器质性疾病;变态反应性腹泻与食用某些易过敏的异体蛋白有关;与情绪紧张受凉有关的腹泻多为结肠功能紊乱。
二)大便量及性质
小肠性腹泻大便量较多而次数相对较少,便中不易见到黏液、脓血,一般不伴有里急后重。结肠性腹泻,每次大便量较少,但次数相对较多,可伴有直肠刺激症状,多数伴有黏液便,甚至脓血便。大便量大于5000ml多为分泌性腹泻,脓血便为渗出性腹泻, 如脓血便与大便不混,常是直肠或乙状结肠的炎症。果酱样大便见于阿米巴痢疾,蛋花样便见于伪膜性肠炎,大便有油脂光泽、有泡沫为脂肪吸收障碍,多见于吸收不良综合征。大便恶臭为蛋白质消化吸收不良,而酸臭糊状便为糖吸收障碍。
(三)腹泻的伴随症状
1、伴有下腹痛特别是痉挛性疼痛,多为结肠病变。下腹痛伴有排便感,便后腹痛
缓解,多见于IBS、溃疡性结肠炎等。腹泻伴有脐周痛常为小肠病变。腹泻伴有发作性腹部绞痛、胀痛应注意不全性肠梗阻,慢性腹泻伴有慢性腹痛多为肠道炎症。慢性腹泻不伴有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