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_解读

合集下载

构建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学习的评价模型

构建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学习的评价模型

构建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学习的评价模型篮球既是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又是体育教育专业的核心部分。

结合教育部指导意见,怎样构建新课标下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学习的评价模型,对指导培养合格的中学体育教师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标签: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学习评价新课标教育部2003年6月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中指出,“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同时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说明》文件中强调,为了满足21世纪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和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培养体育老师为本、辐射其他相关领域,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应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可见,体育教育专业要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体育教学、训练及体育管理、指导人才,而不是专业运动员。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依据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并结合技术课程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力建立一套可操作的、有效的学习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这样不仅有助于教师正确及时地掌握教学反馈信息,更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形成正确的认识,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和提高。

(一)构建篮球课程学习评价模型的原理利用模糊数学对篮球课程学习进行统合评判的过程就是构建模型过程。

所谓综合评判就是对多种因素所影响的事物或现象做出总的评价,即对评判对象的全体,根据所给的条件,给每个对象赋予一个实数,通过总分法和加权平均等计算方法得出综合评分,再据此择优。

在篮球课程学习的评价因素中,有些可以进行定量评价,有些又只能用描述性语言进行定性评价,而这些用描述性语言进行评价的因子就属于模糊概念。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中,教学大纲是一项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和促进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一、体育教学目标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

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和运动能力,增强体质和身体素质。

此外,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也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

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以及通过体育活动提高身心健康。

二、体育教学内容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范围。

其中包括了传统体育项目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以及其他体育活动如健美操、太极拳、游泳等。

这些项目的选择和安排旨在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兴趣,同时也考虑了学生的身体状况和能力水平。

此外,体育教学大纲还强调了体育教育的综合性和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体育项目,还应该融入体育文化、体育健康知识等内容,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培养他们的体育文化素养。

三、体育教学方法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应该注重实践活动和体验式学习。

通过组织体育课外活动、体育比赛和体育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领导才能和组织能力。

四、体育教学评价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规定了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

评价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体育意识等方面。

评价不仅仅以成绩为唯一标准,还应该注重学生的进步和参与程度。

此外,体育教学评价还应该注重个体差异和多元化。

智慧树答案学校体育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学校体育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绪论1.20 世纪 50 年代初,__________ 成为我国体育教育“三基”(即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基本素质、基本技能、基本知识的掌握)指导思想形成的基础()。

答案:《苏联体育教育理论》2.2003年,教育部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明确规定为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

答案:“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3.2018 年教育部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体育学类本科专业采用“3 + X”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模式。

就体育教育专业而言,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哪些()?答案: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学校体育学 ;体育课程与教学论4.“学校体育学”课程更加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哪些方式相结合()?答案: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5.1992 年,国家教委组织编写《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十一门课程基本要求》,标志着“学校体育学”正式成为体育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

()答案:对第一章1.明确将“培养具有体育素养的人”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的是()。

答案:《K-12体育教育国家标准》2.毛泽东针对旧中国遗留下的学生健康问题,先后两次致信给原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并做出“健康第一,学习第二”的指示,是在()。

答案:1950年和1951年3.2017年美国实施了“综合性学校体育活动计划” (Comprehensive SchoolPhysical Activity Program, CSPAP),其主要内容包括()。

答案:校内外体育活动;教职工体育参与;优质的学校体育课程 ;家庭和社区参与4.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哪几个方面作为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答案:体育品德;运动能力 ;健康行为5.为了推行军国民主义教育,清政府特意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

()答案:错第二章1.学校体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体发展、心理发展以及()。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1. 主干课程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

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体育人文社会学 126 7运动人体科学 162 9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144 8田径与户外运动 126 7球类与游戏 126 7体操与健美运动 90 5民族传统体育 72 42. 一般必修课程各院系可从下列课程中选择开设一般必修课4~5门(球类课程除篮球、排球、足球外),约280学时,16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它课程设置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可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作者:孙志成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年第07期中国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改革的日益深化,推动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变革,2001年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可以说是这场变革的标志和产物。

在顺向、封闭的系统中,以本质主义及其认同性思维起点运行了近百年的中国高校体育课程,随着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新纲要》)的颁布与实施,在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的体育课程改革具有了新的视野与选择。

《新纲要》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做出了明确规定,并于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中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在推行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引起了种种猜疑,因此,我们要始终坚持少争论、多理解、勤思考、重实践的基本态度和做法,使时下《新纲要》的实施能够顺利快速地进行。

一、关于《新纲要》的创新点新、旧“纲要”都是国家的意志和行为,在性质上没有差别,但在创新思想上,《新纲要》在五个方面表现出了它的与时俱进:第一,将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界定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了体育课程身心参与、从事练习并承受运动负荷的实践课程特征。

中国的学校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小学,彼此间差距相当大,指导纲要的制定者们显然知道这一点,故放宽了要求,兼顾了差异,但是推广这种具有革命性的改革的做法值得商榷。

总体来讲,它首先试点,然后推广,试点的学校多是重点院校,这给在地方院校的推广工作无形中增加了阻力;另外,改革工作从第一线全面开始,但作为师资来源的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明显落后于改革实践,改革的外部管理环境落后于改革实践,致使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不论长幼都很难把握《新纲要》的精神实质。

第二,将课程目标层次化,从根本上否定了以往“进了大学门就按一个标准培养人”这一陈旧的教学模式,褒扬了以人为本、承认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别、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等诸多新的教育理念。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
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
教体艺厅[2004]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有关高等学校: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我部组织有关高等学校起草了《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我部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它是各有关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我部对体育教育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课程纲要》所列的课程门类,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教体艺[2003]7号)中列出的主干课程为准,其他课程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等,各校应参照《课程纲要》的精神制定。

《课程纲要》列出的各项内容,是按照必修课程的内容确定的,不含选修课程的内容。

《课程纲要》列出的教学基本内容,是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程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的排列体系和具体的教学安排等,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课程纲要》自2005年新学年开始执行。

各校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将此件转发到所属有关高等学校。

教育部办公厅
二○○四年九月二十九日。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None
新纲要相对于我们传统的课程教学而言是一个新的事物有一个认知的过程但它不是空穴来风它还是有着比较坚实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探索作为基础的它之所以引起了许多的疑惑这是新旧事物之间发生交替转换时的斗争表现它在某些方面比较超前的认识反映了制定者或推行者矫枉过正的思路与想法我们的体育课程在发展的道路上改革创新与传统经验是永恒的一对矛盾在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传统和经验这是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

《体育》教学大纲(本科)

《体育》教学大纲(本科)

体育一、课程目的和任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

健康体魄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和为祖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通过体育教育大力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锻炼习惯,达到终身受益的目的,使学生成为具有现代精神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二、理论课教学(一)教学目标1.加强学生对体育的思想教育意识,使学生认识体育的重要性,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2.掌握科学锻炼身体及自我评价和监督的方法。

3.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了解体育教学模式。

(二)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学时体育基础理论1.我校体育教学综述2.体育养生与终身体育3.体质健康与测量评价2合计2三、实践课教学(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提高体育文化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努力增强学生体质,保障身体健康,提高抵抗疾病与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懂得如何利用体育锻炼进行防病、治病和强身健体。

3.注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使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等积极手段,调控及改善心理状态。

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评价体质健康标准,以指导自我进行科学锻炼身体,充分体会运动的乐趣。

4.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体育欣赏能力,注重学生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5.通过体育教学活动,陶冶情操,锻炼意志。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二)实践课教学1.特色课教学(1)太极拳教学:(含长学制)学生的必修课程。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3]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我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现将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经我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方案》说明印发给你们,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

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加强对施行工作的领导,对《课程方案》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给本地区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点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

教育部二○○三年六月十九日附件: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doc2.《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说明.doc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实践解读与分析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实践解读与分析

革人手, 促进教学管理体制从学年学分制过渡到完全学分制。 的 内 容有明 确限 定, 但是既 没有 分配学时, 也没 有给出相 应的 学 课程 设置内 容的变化主要 体现 在: 1 . 将必修课划分为主干 课程 分, 这容易 造 成在实际 中 实践 性环节的 设置 与完成流于 形式、 操 和一 般必 修课程; 2 . 在选 修课中 分为 分方向 选修( 限 选) 和 任意 选 修; 3 . 单独列出 实 践性环节; 4 . 不具 体规定各项课程内 容必 需开 设的 课程门 数, 而 是通 过学时、 学分或建 议开设的门 数来控 制课 程门 数总 量。 5 . 《 课程 方案》 中 列举了 许多 可以 选择开 设的 课程。 这 些变 化不仅 为体 育教育 本科 专业适应 社会与时代的 发展给出
育 教育 人 才。 l 1 ’
2 研究方法
本文 采用 文献 资 料法、 专 家 访谈法、 比 较法、 逻辑分 析法、 数 理统 计法, 对 《 课 程方 案》 的内 容进 行了 分析, 归 纳各高等院 校专
业 课程开 设过 程中 实际 遇到 和出 现的 问 题, 并 提出 相 应的 建 议。
3 专业课程 设置内 容分析
3 . 1培 养目 标分 析 课程 是教 学的主要内 容, 也是培养目 标得以实现的依托。 专业 课程的设置是围 绕培养目 标的完成而制订与开设的。 因
r 社会 实践
实践 性 环 节{ 教 育实 践
从图1 中 可以 看到: 《 课程方 案》 在课程内 容体系设置上较 能胜 任学 校体 育教育、 教学、 训练和竞赛工作, 并能 从事学校体 往几 次的 课程 方案 修订 有较大 地变化, 其基 本特点是: 增大学 育科 学研究、 学校 体育管理及社会体 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 以

_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_解读

_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_解读

3d建模岗位职责3D建模岗位的职责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3D建模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应用。

3D建模岗位的职责也因此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探讨3D建模岗位的职责,并提供一些实际案例作为说明。

1. 理解需求并协同工作作为一个3D建模师,首先需要理解客户或团队的需求。

这涉及与客户和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并确保对项目的设计要求有清晰的理解。

3D建模师需要明确其所负责的任务,并与其他相关岗位紧密合作,以确保项目进展顺利。

举例来说,一位3D建模师可能需要与建筑师合作,将建筑设计转化为精确的3D模型。

他们需要准确捕捉建筑物的细节,并确保最终的模型与实际设计一致。

因此,3D建模师需要充分理解建筑师的意图,并与他们合作以实现最佳结果。

2. 使用3D建模软件进行设计3D建模岗位的核心职责是使用专业的3D建模软件来创建高质量的模型。

这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软件,例如AutoCAD、SketchUp、Blender 等。

3D建模师需要了解这些软件的各种功能和工具,并能够根据项目的需求灵活运用。

举例来说,一位汽车设计师可能需要使用3D建模软件来创建新车型的外部和内部模型。

他们需要使用软件的细分功能来增加模型的细节,并运用纹理和材质功能来增强模型的真实感。

因此,3D建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

3. 优化和改进设计除了初始的3D建模任务,3D建模师还承担着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的责任。

他们需要时刻关注设计的实用性和性能,并根据反馈和需求作出相应的修改。

例如,一个游戏环境的3D建模师可能会遇到性能瓶颈,需要对模型进行优化以提高游戏的流畅性。

他们需要通过减少多边形数量、使用低分辨率纹理等方法来减轻计算负荷,同时保持游戏画面的质量。

因此,3D建模师需要具备对美学和性能的敏感性,并能够在二者之间做出平衡。

4. 解决问题并提供技术支持3D建模师不仅需要在设计阶段提供技术支持,还需要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

这可能涉及到模型的错误或不一致性,软件的故障,以及与其他部门的协调等。

体育教学纲要

体育教学纲要

体育教学纲要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体能、品德和协作能力。

体育教学纲要是指在体育教育中所需学习和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本文将介绍体育教学纲要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一、体育教学纲要的目标和原则体育教学纲要的目标主要分为体育素养和运动技能两个方面。

体育素养包括培养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意识,以及通过体育活动的参与来提高身体素质。

运动技能则是指学生掌握各项体育运动技巧和规则,具备运动能力和协作能力。

体育教学纲要的原则主要包括学生为主、循序渐进、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

学生为主是指教学要针对学生的兴趣、特点和能力进行合理安排,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和体验。

循序渐进是强调教学内容的有机衔接,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逐步提高技能水平。

全面发展是指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意志品质和协作能力,以促进他们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终身体育则是强调学习体育技能和掌握体育知识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通过体育活动终身参与。

二、体育教学纲要的内容体育教学纲要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体育锻炼、游戏与竞技、健康与安全、体育文化和体育组织与评价。

1. 体育锻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体育教学纲要的基础。

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健康水平。

2. 游戏与竞技:游戏和竞技是培养学生合作和竞争精神的重要途径。

通过各种球类、田径、武术等游戏和竞技活动,学生能够提高协作能力和技能水平。

3. 健康与安全:在体育教学纲要中,健康与安全始终是重要的关注点。

教师需要教导学生正确的锻炼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4. 体育文化: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体育的历史、发展和传统,培养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5. 体育组织与评价:体育教学纲要还包括体育组织与评价的内容。

学校需要组织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技能的机会,并对他们的体育水平进行评价和记录。

三、体育教学纲要的意义体育教学纲要对于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

对我国学校体育学教材体系及内容的分析与思考——兼谈我国学校体育学学科群的构建

程教学指导纲要》 体育 教学论 从学 校体育 学 中独 立 出来 , 系 , 将 并在 9 0年代逐步走 向成熟 。
并与学校体育学一起 并列作 为体育 人 文社会 学类 下 的主干 课程, 这预示 着 我 国 的学校 体 育学 分 化趋 势 日趋 明显 。为 此 , 文对 建国 以来我 国多个 版本 的学 校体育学教 材体 系及 本 内容进行分析 , 出学校体育学学科群 的初步构想 。 提
1 我 国学 校体 育学 的产 生
我 国学校体育学 的前身是体育理论 , 其主要 内容来源 于 出版 , 正式作 为体育院校 教材使 用 , 书基本 形 成 了课 程 内 该 体育理论 的有关章节 。2 纪 5 0世 0—6 o年代 , 在前 苏联专 家 容体系 的框架 。19 9 1年 3月 由金 钦 昌主编 的《 校体 育 理 学
2 建 国 以来 学校体 育 学教材 体 系及 内容 分析
2 1 建国 以来我 国学校体 育学教材建设 .
国家教委先后颁发 的《 程基 本要求》、 课 程教学 指导 课 《 纲要》 有力地促进 了《 校体 育学》 程 教材建 设 与发 展 。 , 学 课 19 90年由钱耀庭等主编 的《 校体育 学》 人 民体 育 出版社 学 经
论 的讲 义和教材不仅没有 发展 , 相反还 出现 了倒 退 的局 面。 高和 内容体 系基本 完善的通用教材 ;0 1 6月 教育部体卫 20 年 2 o世纪 8 O年代初期 开始 , 体育理 论教材 的研究工 作得 到 了 艺司和全 国高 等学 校 体育 教 指会 组织 编 写 , 由李 祥 主编 的 恢 复。这一 时期 , 正式 出版 了一 批体育理论和 有关教学 论方 《 校体 育学》 学 经高等 教育 出版社 出版 , 为 2 作 l世 纪初普 通

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教学大纲

体育教育专业《排球》课程教学大纲

《排球》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排球;课程性质:通修课;学时:96课程负责人:沈志新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排球普修课是体育运动学校学生的必修课之一,是全面培养学生具有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负有发展智力、培养德育、提高能力和素质的重要任务。

(二)编写依据:本课程大纲是根据《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我校教学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与要求以及中学排球教学的实际需要而制订的。

二、教学目标(目的任务)(一)根据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指导思想,并结合排球运动特点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勤学苦练、顽强拼搏、文明守纪、竞争合作的优良品质和作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充分体现排球运动竞技性、游戏性、健身性、集体性的课程价值,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

1、使学生能初步掌握排球运动的规律、特点以及起源与发展概况,掌握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历程。

同时使学生掌握排球文化的特点、功能以及如何欣赏排球比赛。

2、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分类体系,技术动作结构理论分析以及制定战术的原则,掌握排球运动主要技、战术理论知识,了解其最新发展情况。

3、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规则与裁判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最新发展动态。

4、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运动竞赛组织与编排工作的基本理论知识。

5、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运动教学的一般教法知识。

(三)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运动的主要技术动作和主要战术配合方法与变化规律,并在比赛实践中具有初步的运用能力。

(四)加强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具有从事排球运动教学、训练、组织竞赛和裁判工作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

1、使学生初步掌握排球教学与训练的原则、方法与要求,了解排球教学与训练文件(如大纲、进度、教案)的设计与书写规范,并初步具备排球课程的教学能力(如讲解、示范及安排组织教学练习等),并做到“四会”,即:会讲、会做、会教、会写。

指导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指导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指导论文题目一、最新指导论文选题参考1、掌握结核病流行趋势指导结核病防治工作2、CD14^+单核细胞人类白细胞抗原—DR预测脓毒症预后及指导免疫调理治疗的初步临床研究3、职业辅导思想的历史嬗变--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4、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指导原则5、中国糖尿病外科治疗专家指导意见(2010)6、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指导模式研究7、一种篇章结构指导的中文Web文档自动摘要方法8、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9、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出院后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10、社会建构主义及其对外语教学的指导意义11、案例指导制度的法理考察12、骨科围手术期病人饮食指导与减少便秘的发生13、果蔬采后生理生化实验指导14、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15、美国大学生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理论评述16、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17、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18、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Ⅱ-预防手术部位感染19、以创新思维指导新世纪的图书馆管理工作20、教育:主体间的指导学习——学习化社会的教育本质新概念二、指导论文题目大全1、关于我国两种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构建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体系的设想2、病人咳嗽技巧的指导3、国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研究与建立4、案例指导制度的另一条思路——司法能动主义在中国的有限适用5、人工流产后的避孕指导与服务6、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7、用自理学说指导肝门部胆管癌综合治疗的患者8、作为过渡措施的案例指导制度——以“行政[2005]004号案例”为观察对象9、论行政指导的立法约束10、手术病人出院后随访与健康指导11、新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的比较1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案例指导制度1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现状调查与研究14、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行为--论我国行政指导的合法性问题与法治化路径15、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化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变革16、论行政指导及其法制化17、语言体验观及其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十八论语言的体验性18、超声心动图指导Am platzer封堵器在房间隔缺损封堵中的价值19、问题-讨论-指导教学法在《护理社会学》教学中的应用20、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转变政府职能三、热门指导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高职院校如何贯彻《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试论“译文功能理论”在应用文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3、对老年痴呆病人家庭照顾者的护理指导4、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5、老年股骨骨折病人实施自我锻炼的指导6、简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及其模式架构7、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8、建立案例指导制度的几个具体问题9、我国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发展的基础与对策10、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医院建设与发展1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12、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调查与研究13、基于主动学习和TCM-KNN方法的有指导入侵检测技术14、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15、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16、个体化健康指导用于42例糖尿病足高危患者的效果评价17、日本行政指导制度及其法律控制理论18、早中期老年性痴呆病人的家庭健康指导19、完善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有关重点问题探讨20、2型糖尿病患者强化运动指导的效果评价四、关于指导毕业论文题目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3、肾活检病理诊断标准指导意见4、让学生发挥自学潜能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研究总结5、中药材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指导原则6、我国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7、案例指导制度的理论基础8、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9、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指导原则10、基于多智能体的电网调度操作票指导系统研究与实现11、基于加权模糊c均值聚类与统计检验指导的多阈值图像自动分割算法12、应用英语翻译呼唤理论指导13、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巴塞尔原则及对我国的指导意义14、行政指导比较研究新探15、案例指导制度的规范考察16、循证护理学--科学指导护理实践的方法17、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18、案例指导制度若干重大疑难争议问题研究19、我国案例指导制度功能之考察20、2005:百万扩招——全国职成教年度工作会议召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五、比较好写的指导论文题目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癌症病人三阶梯止痛疗法的指导原则3、心脏瓣膜置换者健康教育需求与指导4、经胸超声心动图术前及术中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5、三维CT重建在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6、从就业指导向职业生涯教育转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分析与思考7、中日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体制比较研究8、学习策略研究与学法指导内容的重构9、网络教育的春秋时代及其对策——试论指导网络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应对模型和东方模型10、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编制医院十一·五发展规划11、指导优先原则与建构优先原则的特征及其融合--关于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原则思辨12、176例高血压病病人膳食调查及饮食指导13、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草案)ⅩⅢ14、癌栓分型对肝细胞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及预后的指导意义15、高龄肺癌围手术期呼吸指导与护理16、欧美国家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对我们的启示17、“脑为元神之府”理论在针灸治疗抑郁症中的指导意义18、行政指导比较研究19、《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解读20、中国的会计环境和会计的中国特色——兼论理论对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义。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1.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5.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具有现代教育观念、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学校体育与健康的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工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多能一专体育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二)掌握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体育锻炼、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三)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和运用计算机基本技能,并达到规定的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五)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较扎实的营养卫生知识,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较好的心理素质;(六)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感与能力。

三、专业课程及课时分配四年制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各类课程课内总学时为2600~2800,除公共课约720学时(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外,按1900~2100学时,110~125学分安排专业课程,每门课时可按下面的时数浮动±10%。

(一)必修课程(1126学时、63学分)1. 主干课程必修课程中主干课程总学时约846学时,总学分约47学分。

各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可根据下列所提供的7个领域自主地开设和组合各领域的课程。

课程名称参考学时参考学分体育人文社会学 126 7运动人体科学 162 9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 144 8田径与户外运动 126 7球类与游戏 126 7体操与健美运动 90 5民族传统体育 72 42. 一般必修课程各院系可从下列课程中选择开设一般必修课4~5门(球类课程除篮球、排球、足球外),约280学时,16学分,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以其他课程设置置换其中的1~2门课程或可自主开设1~2门具有特色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一)2024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一)2024

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一)引言概述: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是作为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一、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背景1.1 体育教学大纲的重要性1.2 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1.3 体育教学大纲的主要目标二、体育教学大纲的核心要点2.1 体育课程的设置2.2 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3 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2.4 体育教材的选择与开发2.5 体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与标准三、体育教学大纲的实施与管理3.1 体育教学大纲的推广与落实3.2 体育教学大纲的培训与教师队伍建设3.3 体育教学大纲的监测与评估3.4 体育教学大纲的修订与更新3.5 体育教学大纲的与国际接轨四、体育教学大纲的影响与效果评价4.1 体育教学大纲对学生的影响4.2 体育教学大纲对教师的影响4.3 体育教学大纲对学校的影响4.4 体育教学大纲的效果评价方法4.5 体育教学大纲的改进与优化五、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5.1 体育教学大纲的创新与发展5.2 体育教学大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5.3 体育教学大纲与社会需求的结合5.4 体育教学大纲的适应性和灵活性5.5 体育教学大纲的完善与更新总结: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推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阐述体育教学大纲的背景、核心要点、实施与管理、影响与效果评价以及发展方向与展望,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其内容的理解,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 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的通知(教体艺[2003]7号)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我部专门组织课题组,对国内外普通高校体育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情况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的分析论证,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起草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现将经广泛征求意见和经我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后修订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和《课程方案》说明印发给你们,并决定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

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高校,加强对施行工作的领导,对《课程方案》施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总结经验,认真研究解决,并将有关意见和建议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本通知转发给本地区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点的所有普通高等学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及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培养规格(一)领会和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基本原理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熟悉国家有关教育、体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二)掌握学校体育教学、健康教育教学、体育锻炼、运动训练和竞赛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较强的自学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三)了解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动态以及体育科研的发展趋势;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并具有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掌握一门外国语和一门计算机语言,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达到大学英语四级等级和计算机二级等级的要求。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

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

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与争鸣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解读黄汉升1,季克异2(1.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2.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北京 100861)摘 要:对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颁布的背景与意义、课程目标、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评价、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认为 指导纲要 呈现出人文化、 领域 化、拓展化、多样化等特征,进一步加强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为一般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的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从而优化了整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体育教育专业办学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关 键 词: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课程纲要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5)06-0001-05Interpretation of the Outline of Teaching Guidance for Various Major Courses of Regular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in Commo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HUANG Hang sheng 1,JI Ke yi 2(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2 Educational Departmen t of A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anitation,Education M inisty,Beijing 100861,China)Abstract:The authors carried out an in-dep th analysis on the background and meaning of the issuance of the Outline of Teaching Guidance for Various M ajor Courses of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i n Common Insti 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urriculum objectives,basic requirements of optional teaching contents,basic contents of teaching,basic require ments of teaching ,learni ng evaluation,and basic conditions for teaching.T hey believed that the Outline showed characteris tics such as humanized, area orientated,expanded and diversified,further strengthened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 courses of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and provided a benefici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enerally required courses and optional courses,thus having opti mized the enti re curriculum system of regular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 and promoted the constan t enhancemen t of the management quali ty and beneficial resul 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pecialty.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regular specialty;major courses;curriculum outline收稿日期:2005-08-10基金项目:教育部 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资助 项目。

作者简介:黄汉升(1958-),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主干课程是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地位突出。

主干课程的建设是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纵观我国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脉络,从20世纪80年代的教学大纲和90年代初期的基本要求,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的指导纲要,主干课程由高度的计划性演变成宏观的指导性。

2004年教育部颁布了 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 指导纲要 ),并从2005年开始执行,从宏观上对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起到指导性作用,有利于各院校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形成以主干课程为核心、符合现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本文通过对 指导纲要 颁布的背景与意义、课程目标、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评价、教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分析,全面认识其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以使普通高等学校更好地贯彻与实施新课程纲要,推行新课程方案,进一步深化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1 指导纲要 的形成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 厚第12卷第6期2005年11月体 育 学 刊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Vol.12No.6Nov .2005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广适应和重创新 的体育教育人才更是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 (教体艺[2003]7号,以下简称 课程方案 ),2003年的 课程方案 与1997年颁布的 课程方案 相比,改革力度较大,充分体现了新世纪普通高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改革的时代特征,进一步深化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加强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

根据2003年 课程方案 的精神,课题组在制订体育教育本科生培养基本规格的基础上,组织部分高等院校研究、制订 指导纲要 。

这项工作从2003年9月开始,课题组研究、起草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了5点意见和建议:(1)要认真贯彻 课程方案 的基本精神,摆脱原有教学大纲的概念和模式的束缚,明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性质、作用及其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要根据体育教育本科生培养基本规格的要求,从总体上对各门课程进行统筹安排,避免把每门课程孤立起来研究;(3)要有计划、分阶段地做好此项工作,首先抓好主干课程,尤其是列入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制订工作,然后,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将制订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工作扩大到一般性课程;(4)要把此项工作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通过此项工作,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5)研究、制订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时,既要充分尊重本课程任课教师的意见,又要认真听取相关课程任课教师以及熟悉业务、具有管理经验的教学行政管理者的意见。

制订 指导纲要 要从当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师资、设备条件和管理水平的实际情况出发,使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既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特征,又具有可行性;提出制订 指导纲要 的科学性、针对性、适度性、知识和能力的统一性和整体优化的5大原则,对加强主干课程的建设、促进新世纪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及提高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指导纲要 的制订由召集单位和参加单位组成各个学科的专家组完成,具有参与单位分布广泛性、参与学科专家权威性等特点,同时在制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各有关学校和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们的意见,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经过一年完成。

指导纲要 由课程目标、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教学基本内容、教学基本要求、学习评价和教学基本条件6个部分构成。

它是关于体育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指导性教学文件,是各有关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开展教学评估、实施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部对体育教育专业点进行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

2 指导纲要 的特征指导纲要 按照 少而精、强化基础、打通主干、深入前沿 的原则和思路,重新选择、确定学科主干专业课程内容,按类设置课程,开设了846学时45学分的6类课程。

通过分析 指导纲要 的基本特征,可以把握主干课程的深刻内涵,进而看到体育教育本科课程内容和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2.1 课程的性质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课程性质是对课程基本属性的定位,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反映了人们对该课程本质的认识程度。

指导纲要 中,在课程目标部分对该类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的阐述,6大类课程的课程性质的定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赋予了新的内容。

(1)体育人文社会学类课程是以体育运动中人的社会活动和心理活动为对象,揭示体育运动的本质,阐明体育运动的社会作用、个人价值以及体育运动运行与发展理论,促进体育运动更有意义、更有效率地发展的课程,这一认识体现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要求积极弘扬人文精神,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崇尚科学、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批判的科学精神,真正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与统一。

(2)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是揭示运动过程中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及其适应机制,阐述体育保健康复的知识技能的自然科学类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体现了这类课程的体育基础学科地位。

(3)田径类课程以走、跑、跳、投等多种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竞技性、健身性、实用性练习项目为主要内容,以发展人的基本运动能力和生活生存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基础性体育实践课程。

(4)体操类课程是以徒手、持轻器械和利用器械的各种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健身、健美和发展运动技能为主要内容,塑造学生健美体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为目的的体育实践性课程。

强调体操类课程的健身功能属性,有助于学生自我教育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形成科学锻炼的健康观,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有助于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充分体现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