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美学思潮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https://img.taocdn.com/s3/m/322a942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c5.png)
西方审美现代性的三大范式【内容提要】西方审美现代性有这样三种范式:第一是针对古典美学理性、知识主义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感性甚至非理性的范式;第二是反对古典美学道德主义的“外在”价值取向而呈现出来的审美独立的范式;第三是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异化”现实而呈现出来的用“审美之维”批判现代社会的范式。
关键词】范式审美现代性感性非理性审美独立审美批判西方现代美学虽然流派众多,观点纷呈,但是它超越于古典美学的“古典性”却大致呈现出这样三个比较集中的范式:一、针对古典理性、知识主义而来的感性、非理性主义范式西方传统文明的基调是理性知识主义,理性知识一直是人们的一个最高理想。
正如策勒尔所说:“希腊哲学在公元前6世纪就大胆地并几乎是猛烈地踩出了由神话通向理性的道路。
”[1](p336)充分地信任理性、用理性追求知识、智慧的认识态度是古希腊文明的基调。
德谟克利特只相信理性,在晚年为了认识真理不受感性的影响,竟故意把自己的眼睛弄瞎了,由此可见一斑。
人们问阿拉克萨哥拉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比不活着好,他说因为活着可以研究天和整个宇宙的结构,可见知识价值取向的第一性。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把理性知识作为最高的标准。
感性在柏拉图那里只是一匹“劣马”,而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感性容易犯错误,所以他逃避想象,认为:“如若人以理智为主宰,那么,理智的生命就是最高的幸福。
”[2](p228)柏拉图认为文学艺术引起人情感的“感伤”与“哀怜”,与“真理”隔了三层,所以驱逐诗人。
亚里士多德不驱逐诗人,因为他认为人们看到艺术模仿一个事物之所以感到愉悦,是因为人们能从中想起它就是现实中的“某物”从而获得了知识。
中世纪更是把世俗的感性享受视为罪恶,用绝对理性信仰的禁欲主义和“彼岸”的许诺来压抑感性。
这种理性知识精神随着笛卡尔怀疑一切的“我思”得到进一步的加强,正如卡西勒在《启蒙哲学》中所指出的,笛卡尔精神滲透了一切知识领域,以致它不仅支配了哲学,还支配了文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社会学。
美学理论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美学理论对现代艺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eb0ddeb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43.png)
美学理论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艺术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一直以来,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艺术作品来表达自己对美和真理的追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融合,艺术的形式和表现也日新月异。
在当代艺术中,出现了一些以前所未有的新的创作方式和艺术形式。
这背后不仅有艺术家们的个人风格和创新意识,也有美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一、形式美学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形式美学是西方美学传统中的一种重要思潮。
它强调美的感受和审美评价不仅与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内容有关,还与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密切相关。
在现代艺术中,形式美学对艺术风格和表现方式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音乐创作中,许多现代音乐家以自由即兴的方式表现音乐形式美,体现了形式生命的自由创造性和当代音乐所需要的艺术语言。
在绘画方面,抽象画运用各种抽象表现形式和色彩语言,将画面转化为自由的色彩和线条的结构,强调形式本身的审美特性而非人物、事物和场景的真实性,对当代艺术呈现出独特的风格与意义。
二、语言美学对现代艺术的影响语言美学是一种对语言和文学的审美理论,探讨语言和文学作品如何产生审美感受和思考。
在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也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去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艺术思想和感受。
美学理论的指引和支持为现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思路,并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在当代诗歌创作中,语言美学的研究推动了新诗的发展,使诗歌的审美价值进一步提高。
新诗强调意象和语言的组合,从而打破了传统修辞格的限制,使现代诗歌更加自由、多元和创新。
同时,在当代小说创作中,语言美学探索了小说语言如何塑造小说世界的思想和创造性,并尝试了新的表现手法和文体。
三、实用美学对现代艺术的影响实用美学是一种追求艺术实用性的美学理论。
它认为,一个艺术作品不仅应该具有美的形式和内容,还要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在现代艺术中,实用美学理论对艺术创作的实践和应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在建筑创作中,实用美学理论强调了建筑作品的实际功能和需要,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注重创造具有实用价值的建筑作品。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
![表现主义美学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4779278c284ac850ad0242ee.png)
直觉即表现
情感在未经直觉时(在直觉界限以下)还是无形式的,一旦经过直觉, 它才为心灵活动掌握,得到形式,亦即转化为意象“对象化”了。所 以,在这个过程中,直觉相当于“心灵综合作用”,直觉不但表现了 情感,同时还创造了表现情感的意象。 “心灵的综合作用”是“表现”
艺术即直觉
“事物触到感官(感觉),心里抓住它的完整的形 象(直觉),这完整形象的形成即是表现,即是直 觉,亦即是艺术。”艺术的直觉是抒情的直觉“艺 术永远是抒情的”,“一切艺术都是音乐” 依照“直觉即表现”的原理,克罗齐认为艺术同样 是一种直觉,因而也是内在情感的表现。他认为, 艺术作为表现与直觉作为表现,区别只是在量上, 而不是在性质上。“有些人本领较大,用力较勤, 能把心灵中复杂状态尽量表现出来,这些人通常叫 做艺术家。有些很复杂而艰巨的表现品不是寻常人 所能成就的,这些就叫做艺术品”。
总结
克罗齐——科林伍德的表现主义美学是20世纪初西方美 学出现的一个重要美学流派。它不仅对西方现代美学诸 如生命本体论美学、直觉主义美学、存在主义美学、语 义主义美学等的产生与发展具有很大影响,也直接波及 到20世纪初在美学界和艺术界所展开的表现主义的争论, 是西方现代艺术诸多流派的理论支柱。库列科娃在《哲 学与现代派艺术》艺术中说:“直觉主义、弗洛伊德主 义和存在主义——这是支撑现代西方‘上流’艺术结构 的三大‘台柱’。”
美是一种“成功的表现”
成功—美—整一—快感—正价值
心灵的综合作用
不成功—丑—杂多—痛感—反价值
对克罗齐美学的评价
贡献:1、强调情感在艺术中的作用 2、强调了艺术的独立性 错误:艺术即直觉说是非理性的,是从他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思想派生出来的。只强调精神是唯一的 实在,直觉是认识的唯一源泉,否认人能凭借感觉、 理性和实践活动去认识世界。这一观点彻底割裂了 艺术同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的联系。他把单纯感觉 式的直觉混为艺术形象思维式的直觉,把直觉和抽 象思维的分别加以绝对化,过分强调直觉为心灵活 动,把艺术的表现媒介和传达技巧看成和艺术没有直 接的关系。
一部很有价值的美学专题史——读彭立勋著《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
![一部很有价值的美学专题史——读彭立勋著《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442367966bec0975f465e260.png)
·书评·一部很有价值的美学专题史———读彭立勋著《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黄德志在西方近代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两大哲学派别基础上形成的两大美学思潮,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影响,它们共同完成了从西方古代美学向近代美学的转型,促进了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建立,将西方美学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德国古典美学的形成提供了思想基础。
但是,在我国过去的西方美学史研究中,对上述两大美学思潮缺乏全面、系统、综合、比较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彭立勋教授的新著《趣味与理性:西方近代两大美学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运用历史与逻辑、宏观与微观、阐释与比较相统一的方法,对两大美学思潮做了全面、系统、综合、比较的研究,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美学专题史,从而弥补了上述缺陷。
我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汝信在为本书所作的“序”中评价说:“这部专著填补了我国西方美学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大大超越了我国学术界过去对这一时期西方美学的研究水平”,“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
我作为本书的责任编辑,读后亦收获不小,有如下几点看法:首先,本书的重大贡献在于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对16世纪末至18世纪近两百年来的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历史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并做出了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这两百年,正是西欧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发生剧烈变动的时期,其思想文化也随之产生了深刻变化。
本书不是孤立地就美学论美学,而是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美学的形成放在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作为西方近代思想文化转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紧密结合当时西欧各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宽广的历史视野,对这两大美学思潮产生和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和文化语境做了宏观的透视,深入揭示了它们形成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文化渊源。
本书作者认为,西方近代美学建立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基础之上,因此必须从西方近代哲学思想发展和转型的高度,去认识和揭示这两大美学思潮的实质。
(完整版)西方美学
![(完整版)西方美学](https://img.taocdn.com/s3/m/b7f3aef427d3240c8547ef1d.png)
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美学思潮是从19世纪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论美学发源的,具有浓厚的情感和非理性色彩。
主要包括直觉主义、表现主义、形式主义、精神分析主义、存在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和法兰克福学派、心理学、现象学美学等等。
(一)表现主义美学表现主义美学是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美学流派之一,其创始人是现代西方著名美学家、意大利著名学者克罗齐,另一位重要理论代表是当代英国著名理论家科林伍德。
克罗齐(1866-1952)《美学原理(纲要)》。
直觉即表现。
语言就是艺术,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不是功利的活动,不是道德活动,不是概念的或逻辑的活动,艺术不能分类。
其中艺术内容等于个人的瞬间情感,艺术形式等于表现着情感的意象。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艺术是种富于想象力的情感的直接表现。
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是借助于想象活动而实现的经验认识形式。
真正的艺术却在于表现情感。
艺术是社会的良药,它为社会治疗最麻烦的心病,即意识所受到的腐败堕落。
”阿诺·理德:《美学研究》。
“美是完美的表现”“当一定的客体对于想象而言完美地表现了意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意义)时,我们就说它的表现是完美的。
在这种情况下,形式就变成为整体和意义的一个部分,这种复杂的自我完成的表现,我们就称之为‘美’。
”表现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是:美是对主体情感的成功表现,是纯粹主观的、精神性的直觉;它存在于人的思维形成概念之前,并且以抒情为根本特征;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表现主体的情感,它是主体纯粹的想象,既不是有用的、善的东西,也不是诗人愉悦的东西;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发挥其想象力表现直觉而成为艺术家。
(二)直觉主义美学柏格森(1859-1941法国)《时间与自由意志》《物质与记忆:身心关系论》《笑的研究》《形而上学导论》《创造的进化》《生命与意识》《道德与宗教的两个起源》。
他提倡直觉,贬低理性,认为科学和理性只能把握相对的运动和实在的表皮,不能把握绝对的运动和实在本身,只有通过直觉才能体验和把握到生命存在的“绵廷”。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范畴](https://img.taocdn.com/s3/m/e5733ae9524de518964b7db1.png)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主义美学
第一.理性主义美学 理性主义美学是18世纪在德国以G.W.莱布尼茨、C.沃尔夫 和A.G.鲍姆嘉通(1714~1762)为代表的美学思想,是与英国 经验主义美学相对立的思潮。莱布尼茨认为感觉经验靠不住, 不可能给人们带来永恒的真理。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永恒真 理,应当来自“理性的永恒法则”。而“理性的永恒法则”则 来自人内心的“天赋观念”。而尔夫把莱布尼茨的哲学通俗化 了,在美学思想方面,他特别提出了“完满性”的概念,认为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满,一件事物要完满,必须符合该事物的概 念,而它之所以能产生快感,则在于它符合人的主观目的。 第二.哲学上的唯心主义 从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于1790年出版,以后席勒写《审 美教育书简》、谢林写《艺术哲学》,到黑格尔的《美学讲演 录》3卷于1838年全部出齐,标志了德国古典美学发展的全盛时 期。德国古典美学力图把经验派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派的先天理 性统一起来和调和起来。康德的美学,是要为感性经验中快与 不快的感情寻求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先验理性原则。他所说 的“判断力”,就是指给特殊的感性事物寻求普遍规律的反思 判断力。席勒作为审美观照与艺术创造的“游戏冲动”,也是 “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的统一与和谐。黑格尔关于“美 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著名论断,更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现代美学与古 典美学的区别 古典到现代的 转折点
第二,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马克思制定的辩证唯物主义美学的基本原理中:艺术像其他 高等的活动一样,从属于文化上的“上层建筑”或者统治阶级 的意思形态,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到: 关于艺术大家知道它的一定的繁盛时期绝不是同社会的一般发 展成比例呃的,因而也绝不是同仿佛是社会组织的骨骼的物质 基础的一般发展成比例的。例如,拿希腊人或者莎士比亚同现 代人相比。 但是后来变迁成:在某种意义上,艺术总是以一直“现实的反 映“这个结论引自列宁的人生论立场。认为艺术是一种认识方 式。 事实上,正如穆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在每 个关键的阶段都是在于其他的和相反的是想线索对话中得到发 展的。最初是反黑格尔主义,后来是反对克罗齐主义者和形式 主义者。马克思的辩证地吸收这一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方法也对 则一发展也适合。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美学更有其独特性。
第七章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选讲)
![第七章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选讲)](https://img.taocdn.com/s3/m/e4536f6c960590c69fc37655.png)
2、悲观主义的伦理学
(1)人生的本质是痛苦
①生命意志:体现为难以满足的 欲望
②痛苦与无聊是人生的两大基本 要素;
③生育行为延续了人生的痛苦。
(2)解脱之道
①真正富有智慧的人不学的沉思、艺术和审美、 道德的途径暂时摆脱意志,可人们 不能永远处于无为的静观状态中。
于康德所说的先验形式。
(3)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①表象是意志的体现; ②各人的意志有特殊性:形成各具特
色的身体; ③意志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本质。
(4)意志客体化的等级 ①意志(自在之物)——理念(直接
的客体化)——事物(间接的客体化) ②无机物(盲目的自然力,如重,如
不可透入性,固体性,液体性,弹性, 电气,磁力,化学属性和各种物性。都 是意志的直接表出,无异于人的动作 ); 动植物(生命和繁殖);人(观念)
③禁欲的道路 “自愿的、彻底的不近女色是禁 欲或否定生命意志的第一步” “此外禁欲主义还表现于自愿的, 故意造成的贫苦”
④佛教是最高的宗教。
(二)美学观点
1、审美直观
①审美直观的含义 一种摒弃理性、忘却意志(欲望)的 自失状态 “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就是说 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 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 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有对象的 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 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与直观分开了,而 是两者合一了 ”
心幻想世界的美丽外观。 平和、静穆,“外观”
的全部喜悦、智慧及其美丽。 梦境的美丽外观是一切
造型艺术的基础。 “我们用日神的名字统
称美的外观的无数的幻觉”。
②日神艺术:
日神
造型艺术、史诗
(2)酒神精神
①酒神崇拜、酒神秘仪、酒神节庆: 酒神的经历(被肢解):个体化的 痛苦 秘仪:生殖的崇拜、性的放纵、与 神合一的象征仪式;人们忘却了自我。 表明了人摆脱个体化束缚,打破外 观的幻觉,回归自然之母的怀抱的强烈冲 动。 自弃与回归;痛苦与狂喜;个体化 的崩溃与回归神秘本源
浅析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唯美主义
![浅析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唯美主义](https://img.taocdn.com/s3/m/ea37bfdd0975f46527d3e1d1.png)
浅析当代西方文学中的唯美主义内容摘要:唯美主义正处在当下时尚文化的误读和侵蚀之中,因此,为它的艺术自主论、以艺术精神处理生活、追求内容和形式统一等最有影响和最有价值概念正名是有必要的。
而唯美主义对西方形形色色的现代文学思潮有着程度不一的联系和确凿无疑的影响,如在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就可以看到“美学幸福’’的含义和形式内容化的趋向。
关键词:唯美主义影响形式《洛丽塔》一、解读《洛丽塔》中的唯美主义根据纳博科夫的回忆,《洛丽塔》的创作始于1939年末或者1940年初,“最初灵感的触动某种程度上是由报纸的一条新闻引起的”:经科学家调教的猴子创作了一幅上面“涂抹着囚禁这可怜东西的笼子的铁条”的画,此后他就用俄语写成了一篇大约三十页的短篇小说,讲一个叫亚瑟的中欧男人,在妻子去世后,诱奸他那性早熟的继女未得逞而撞车自杀的故事。
由于自己也不满意,到美国后纳博科夫销毁了这篇小说。
作为一个俄裔移民,纳博科夫初到美国的头几年里,家庭发生了很多变化,可是有一项内容始终没有任何改变:每年夏天,纳博科夫都要和妻子开车横跨美国大陆到落基山脉度假,那里是捕蝴蝶的最好去处。
1949年左右,在这样的旅程中,在突然的大雨中,伴着经常性的失眠、长途驾车的疲劳,一阵阵的突发灵感又勾起了他重新处理这个尘封多年主题的热情。
就是在那成片成片的高山草地上,在3乘5英寸大小的卡片上,他记录下从自己思绪里涌出的故事情节。
这个故事后来就成了20世纪美国最伟大、最受争议的小说《洛丽塔》。
纳博科夫经受了几乎想再次毁了所有书稿的创作痛苦,但当几经周折,《洛丽塔》从被当作一般的情色书;一直到1955年9月在巴黎的奥林匹亚出版社出版时,纳博科夫的辛劳得到始料未及的回报: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首先发现了这部小说,在伦敦《泰晤士报》写评论,把它称为1955年最佳三部小说之一。
接着,争议,美国版的面世……使《洛丽塔》迅速走红,成为国际畅销书。
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
![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4ecf90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98.png)
当代西方思潮及其影响当代西方思潮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不仅在学术界和哲学思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还对社会、文化和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几种当代西方思潮,并分析其具体影响。
一、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最重要的思潮之一。
它对现代主义的一系列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强调不确定性、多样性和相对主义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体现在多个领域,特别是艺术、文化和文学方面。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带来了美学的革新,鼓励艺术家们突破传统的表达方式,以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
二、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是对结构主义思潮的反思和批判。
后结构主义认为真理是相对的、语言是不稳定的,并关注个体的身份和权力关系。
后结构主义对社会科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社会科学领域,后结构主义推动了研究范式的变革,强调了权力关系和认同形成的重要性。
在文学研究方面,后结构主义倡导了对文本的解构和重新解读,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
三、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是为了争取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而产生的一种思潮。
在当代西方社会,女性主义对性别意识的唤醒和变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女性主义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领域,也渗透到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女性主义运动促使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独立性和声音,并推动了性别平等的法律和政策的制定。
女性主义还拓展了艺术和文学的视野,呼吁关注女性的体验和价值。
四、环境主义环境主义思潮的兴起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和担忧密切相关。
环境主义倡导保护自然和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当代西方社会的环境主义运动推动了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制定,并激发了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此外,环境主义思潮还影响了文化和艺术领域,启发了艺术家们创作与环境问题相关的作品,呼吁人们关注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生态问题。
综上所述,当代西方思潮对全球范围内的学术、文化、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和环境主义等思潮的兴起,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257fad784254b35eefd345a.png)
《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简介》讲义一、19世纪西方美学19世纪的西方美学呈现多层面、多向度发展的趋势,流派繁多,观点纷纭。
(一)传统美学的延续1、理念说——黑格尔(1770-1831)《美学》、《精神现象学》、《历史哲学》。
“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生命在于显现”。
“理念的最浅近的客观存在就是自然,第一种美就是自然美”。
艺术发展经过三阶段: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
2、现实主义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和别林斯基别林斯基(1811-1848):《文学的幻想》《智慧的痛苦》《艺术的概念》《论普希金》《给果戈理的信》。
“艺术是宇宙的伟大理念在它的无数多样的现象中的表现”,“活得最长久的艺术作品都是能把那个时代中最真实、最实在、最足以显出特征的东西,用最完满最有力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理想的诗“按照自己的理想来改造生活”,“理想的诗须与情感协调”,现实的诗“按照生活的全部真实性和赤裸的面貌来再现现实”;“诗人要在今天达到成功,单凭才能是不够的,还需要在时代精神中的发展”;“熟识的陌生人”,“每个人物都要用他所属阶层的语言来说话”;现实美在内容而不在形式,“在诗里生活比在现实本身里还显得更是生活”,“(小说中)这些事实既然提升到理想,即洗净了一切偶然的和个别的东西,就比现实本身还更真实”,现实高于艺术,艺术高于现实。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俄国文学果戈里时期概况》、《列·尼·托尔斯泰伯爵的〈童年〉、〈少年〉和战争小说》等。
“美就是生活”。
“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
(二)现代美学的前奏1、社会学派——丹纳(1828-1893),认为艺术的形成与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种族、环境和时代。
“美学本身便是一种实用植物学”,伟大的艺术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而在艺术家家族背后还有更广大的群众“在艺术家四周齐声合唱”;“每个人在趣味方面的缺陷,由别人不同的趣味加以补足,许多成见在互相冲突之下获得平衡,这种连续而相互的补充,逐渐使最后的意见更接近事实”,最终形成艺术欣赏的客观标准。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https://img.taocdn.com/s3/m/564745a9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bf.png)
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简况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开放政策,为美学研究提供了宽松的学术环境和自由的思想空间。
在此期间,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多次转型,深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逐渐走向独立而多元的发展道路。
以下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简况:第一,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美学思潮,其中包括认知美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美学等。
这些西方哲学思潮对中国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美学开始关注知觉与感觉、符号与意义、艺术与社会等问题,思考艺术真理和美的本质。
第二,美学的多元化发展。
中国当代美学在80年代以后开始多元化发展,有学者主张从哲学美学的角度思考艺术,有学者倡导注重艺术史和文化传统的研究,也有学者致力于审美现象和审美体验的研究。
这种多元化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美学的研究领域,推动了美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个体的审美体验和感受,在研究方法和视角上注重个体的主观性和多样性。
同时,中国当代美学也注重对艺术群体的研究,关注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创作的社会影响力。
这种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的并行发展为中国美学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四,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
中国当代美学开始关注艺术的社会功能和文化理念,倡导艺术与社会互动,关注艺术对社会变革和社会意识的影响。
一些学者致力于研究社会艺术和公共艺术,通过艺术活动和艺术项目促进社会的美化和文化的涵养。
第五,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也包括重新思考中国传统美学的理论和概念。
一方面,学者们重新解读古代经典文献,深化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解;另一方面,学者们还试图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与当代问题的关联,呈现中国美学的特殊性和现代性。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经历了西方启蒙思潮的引入、美学的多元化发展、审美个体化与艺术群体化、艺术的社会功能与文化理念以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再思考等阶段。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
![现代艺术思潮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4df04b5d15abe23482f4dc8.png)
现代艺术思潮一名词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首先在意大利出现的文艺流派,1909年意大利马里艺术。
2.悉尼歌剧院:澳大利亚一座富有个性的建筑作品。
是20世纪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也是世界着名的表演艺术中心,该剧院设计者为丹麦设计师约恩·乌松,位于贝尼朗岛,面临大海,被设计成贝壳型。
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3.埃菲尔铁塔:为法国政府为庆祝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在巴黎建造一座作的永久性纪念塔。
选定桥梁工程师埃菲尔。
设计以钢架结构而成,高300米。
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美学上的意义今天已经得到普遍承认,它解开了现代审美的新篇章,是现代美学和现代艺术新纪元的伟大起点之一。
4.纳比派:纳比派,法国的艺术社团,其主要成员是巴黎朱利安美术学院的学生。
纳比派受了高更的艺术影响而从事新的探索发展:导致了象征主义的庄严、简约化和变形的装饰风格。
5.维也纳分离派: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前期新艺术运动在奥地利的支流。
该流派反对当时相对保守的维也纳学院派,他们没有明确的纲领,指是思想、类型相近的艺术一群。
其设计风格颇为大胆独特,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表现形式,是追求艺术实用性合理性的新艺术流派。
6.“青骑士”:20世纪初在慕尼黑活跃的表现主义集团,成员有康定斯基、马尔凯、克利等。
青骑士集团多采用抒情的抽象语言,对不可见的内在精神更感兴趣,希望给这种内在精神以一种可见的形和色。
从而把艺术和深刻的精神内容融为一体。
7、光效应艺术:它是20世纪60年代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利用光学的感觉加强绘画效果的抽象艺术。
他们的目的是要通过各种不同的纹样和色彩,利用观众的视觉变化来造成一种幻觉效果。
他们是打破了纯绘画艺术和装饰图案艺术之间的界限,对工艺美术银幕艺术,广告艺术和建筑艺术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代表比亚齐、赖利等。
8.构成主义:20世纪初构成主义兴起于俄国的艺术运动。
是指运用不通材料制作和悬挂结合成的雕塑。
强调的是空间中的势,而不是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量感。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https://img.taocdn.com/s3/m/c7cf653e87c24028915fc34a.png)
20世纪欧美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对文学的影响。
现实主义文学的新趋向。
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荒诞派、新小说、存在主义、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
现代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诞生并流行于20世纪的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主要包括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十多种文学流派。
现代主义植根于20世纪的社会现实,其思想基础是19世纪末期以来流行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如叔本华和尼采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以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这些学说在20世纪初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是主张反传统,着力表现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扭曲和异化;表现手法上追求新奇和怪诞,语言往往晦涩难懂;人物形象的塑造不再遵循典型化和个性化规律,甚至只是某种抽象概念的符号;特别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人物的活动日益从外部世界退回到内部世界。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概述二、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三、未来主义四、表现主义五、意识流小说六、超现实主义七、存在主义文学八、新小说派九、荒诞派戏剧十、黑色幽默十一、魔幻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一)象征主义:象征主义:1、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它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象征主义流行于19世纪后半叶的法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后期象征主义应运而生,本世纪20年代,后期象征主义达到高潮。
2、象征主义具有鲜明的特征:创造病态的“美”;表现内心的“最高真实”;运用象征暗示;在幻觉中构筑意象;用音乐性来增加冥想效应。
它发展了前期象征主义的艺术特点,反对肤浅的抒情和直露的说教,主张情与理的统一,通过象征暗示、意象隐喻、自由联想和语言的音乐性去表现理念世界的美和无限性。
3、代表作家:法国瓦雷里、德国里尔克、美国庞德、爱尔兰叶芝和英国T•S•艾略特。
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
![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b4282525ccbff121dd368395.png)
设计思潮课程学习要点一、学习范围以西方近现代设计运动为主,包括以下一些内容: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比利时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in Belgium)法国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 in France)奥地利维也纳学派和分离派(Viennal School / Secession)德国青年风格派(Jugendstil)苏格兰格拉斯哥学派(Glasgow School)西班牙新艺术运动(Modernisme in Spain)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北欧)的设计运动(Innovation in Scandinavian Countries) 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法国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 in France)现代主义运动(Modern Movement)德国的现代主义设计运动(Modernism in Germany)俄国构成主义运动(Constructivism)荷兰风格派运动(De Stijl)包豪斯(Bauhaus)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前卫设计思潮(Avant- garde)流线型运动(Streamline)当代主义(Contemporary)波普艺术(Pop Art)运动激进设计运动(Radical Design)与反设计(Anti- Design)新现代主义(Neo- Modernism)高技术风格(High-Tech)高情感设计(High- Touch)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孟菲斯(Memphis)极简主义(Minimalism)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二、参考书目:现代家具的美学20世纪家具20世纪西方家具设计流变世界现代家具发展史100年100位家具设计师中外家具发展史European 90's Furniturefunctionalist designFurniture The Western TraditionTwentieth- century Furniture Design西方近现代设计思潮工艺美术运动(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工艺美术运动也称手工艺运动,是19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设计改革运动。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
![20世纪西方美学主潮](https://img.taocdn.com/s3/m/b9d477d5195f312b3169a5c9.png)
一类之时,在理论上进行论证的需要就出 论界普遍关心的问题。“心理距离说”和
现了。
“移情说”还只是运用内省的方法,与当时
美与时代 2003.6下 5
论坛
LUNTAN
的心理学发展并不同步。在此之后,“精神 想,我们正是用语言来思考的。思想并不 并非生活的直接反映,它自成体系,自我
分析”的兴起,则对于文学艺术的研究产 处于语言背后,而是处于语言之中。用索 满足。如果说心理学派仍以作品以外的人
想。一部作品的思想就处于作品之中。作 处 , 说 明 怎 样 实 现 “ 陌 生 化 ”
美学中的科学主义精神,对于理论家 家与艺术家是在创作作品之时,创作出了 (defamiliarization),怎样回到作品文本本
们是一种诱惑。这种诱惑促使他们走出一 与作品形式同在的作品的思想,而不是先 身,克服“意图谬误”与“感受谬误”;有
概括为是形而上学的消退、艺术自律性发 于他们的生活和创造道路,他们的个人传
展、科学主义的兴起。
记,都是一些值得特别注意的东西。一个
19世纪美学理论,是在一些哲学上的 工匠是怎样学艺,怎样渡过少年和青年时
大体系的阴影中存在的。自从18世纪鲍姆 代,读过哪些书,受过谁的影响,这些并
加敦、康德等人建立美学体系以后,美学 不能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注意艺术家的这
术和审美划分出一块独立的领地,从而论 至说明艺术作品的本质的意义。这本身是
证艺术存在的独立价值。从历史上讲,这 一种艺术研究的进步。这种发展与浪漫主
种活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当艺术从其他 义的兴起有关。有一本著名的书用镜与灯
人类活动中独立出来,从整体上放弃其实 作比喻,说浪漫主义使灯的比喻成为可
用性,成为一个独立的精神部门时,需要 能。而灯的比喻带来的结果就是,与其研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
![后现代主义艺术思潮](https://img.taocdn.com/s3/m/cad5f3235901020207409c1d.png)
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的其他部门。
它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艺术评论家对是否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认识。
某些评论家推出这一名称,意在表示50年代以来西方后工业化社会文艺的发展有别于以前的现代主义。
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在其著作《1945年以来的视觉艺术》中,把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
”这三个特点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美术比较而言的,一般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
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转移到纽约。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 把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它新的因素──画家主体的行动,实际上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
美国现代艺术的理论家H.罗森堡解释说,行动绘画已经不是为了美、趣味、纯粹等艺术目的;行动绘画的作品已经不是某种物体的画像,而是物体本身;它们已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本身就是自然。
从行动绘画始,画家的创作过程才被视作真正的现实。
行动绘画标志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观化达到了顶峰,艺术开始从主观,从自我表现走向客体性。
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在绘画中排斥一切非画面的因素。
发展状况严格地说,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
波普艺术出现在50年代。
这派的理论家罗森堡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形色的框架,超越了纯美学的范畴,与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的未来学融为一体。
他主张用“行动”来恢复创造的生命力。
行动的结果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画作,而是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的过程被视作真正的现实,并通过行动记录下来。
1960年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潮发展的演变
![1960年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潮发展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ffb3e7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57.png)
1960年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潮发展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是西方电影美学中重要的时期,其间出现了一些突破性的思潮和变化。
这个时期标志着电影艺术和审美观念的多样化与进步,也是许多重要电影运动和导演崛起的时期。
以下是1960年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潮发展的演变:
1.新浪潮运动:这个时期出现了法国新浪潮运动,代表导演包括让-吕克·戈达尔、弗朗索瓦·特吕弗等人。
他们打破了传统电影叙事方式,采用新的技术手段,例如手持摄影机、非线性叙事和实验性的剪辑,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
2.反传统主义:60年代的电影开始反映出更多对社会、政治和文化传统的挑战。
一些电影探讨了种族、性别和阶级议题,反映出社会变革和对传统观念的怀疑。
3.实验性和艺术性:出现了更多实验性和艺术性的电影作品。
导演们开始尝试用更大胆的艺术手法和技术,挑战观众的审美,并探索电影的边界。
4.意识形态的变革:西方社会在60年代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影响。
许多电影作品开始表现出对政治、文化和道德问题的探讨,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人们的思考。
5.新的视觉风格:一些导演在视觉上尝试新的风格,例如采用广角镜头、长镜头、非传统的构图等等,突破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
这些变化使得60年代成为西方电影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当代电影制作和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电影不仅在艺术上进行了革新,同时也呈现出了更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议
题。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ed1827b168884868762d6ce.png)
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来源:本站| 时间:2008-07-29 | 文章点击:3| 评论:0条| 字体:大中小] 在我们这个时代,在当代中国,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和地位,以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的关系,人们的认识曾显得相当模糊和混乱。
且不说各种信口开河的议论,就连一些专治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史的同志也感到困惑和茫然。
乍看起来,马克思主义与现代西方美学思潮之间的关系是很容易说明的,然而,细细想来,这里不仅涉及一系列美学史的问题和事实,而且还包含着非常重大的美学问题。
例如,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否属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传统的问题,最终必然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美学本质的理解,反过来影响我们关于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理论建设。
在西方文化中,本世纪五十年代英美新批评派解体同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方法和原则在当代美学思潮中的影响是引人注目的,成为后现代主义美学发展的重要动因。
认真地思考和分析这种现象,对我们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可提供一个有益的借鉴。
韦勒克的《现代批评史》把现代美学的起源确定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
从维柯到诺·佛莱的原型批评,西方现代美学一直围绕着现象与现实的关系而展开。
由于现代人和现代艺术所承受的沉重的文化压力和现实压力,现代美学极力割断想象与现实的关系,把思辨的焦点聚集在想象的哲学本质和审美功能方面来。
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深刻的分裂和对立为基础,这种分裂和对立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得到彻底解决。
但是,否定这个基础的需要和力量却只能从这个社会中孕育出来。
显然,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对于西方现代美学思潮也是适用的。
以想象为中心,以二元分裂为哲学基础的西方现代美学,其终结和出路只能来自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某种力量。
从这个角度理解问题,我们就会看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可以成为我们超越西方现代其他美学思潮,建立现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中间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美学
• Sigmund 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 •
神病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1900)、《日常生活 的心理分析》(1904)、《性学三论)(1905)、 《图腾与禁忌》(1912)、《精神分析引论》 (1915一1917)、《超越快乐原则》(1920)、 《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1921)、《自我与 本我》(1923)、《文明及其不满》(1930)等;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无意识理论、本能理论、 性欲理论、三重人格理论、梦的理论;
• 试图确立艺术的独立自主性,划清艺术与
非艺术、审美与非审美的界限,把艺术从
科学、经济、道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他 的美学以“直觉”概念为基础,包含两个 最基本的命题:直觉即表现,艺术即直觉;
直觉即表现
• 表现就是借文字、线条、颜色、声音的助
力,把感觉和印象“从心灵的深暗地带提 升到凝神观照界的明朗”。 在这个认识过 程中,直觉与表现是无法可分的。直觉首 先是心灵的一种赋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直觉的过程就是心灵赋物质以形式,使之 上升为可供观照的具体形象的过程。 直觉 是表现,而且只是表现。
• 美是一种积极的、固有的、客观化的价值。
或者,用不大专门的话来说,美是被当作 事物之属性的快感 ; • 对象的审美效果,总是起因于它们所在的 意识中的整体感情价值。我们不过凭投射 作用把感情价值归之于对象而已,这是显 而易见的美之客观化的原因; • 美就是在快感的客观化中形成的;
美的三种形态
• 材料美,既指对象的质料、色彩、声音等
“美”和艺术
• “在整个美学中,美的概念已不再占据中心和显要
的地位” :首先是因为美学研究的领域现在已包 括整个艺术科学领域。其次,“美”等概念模糊 不清,妨碍了美学的科学性。再则因为“美”这 个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美一方面取决于人的审美态度,另一方面取决于 艺术品或事物本身的结构形态。但门罗认为“美” 的经验的最基本原因还是来自主体的“审美需 要”。 “艺术”一词的原始含义就是“有用的技艺”, 事实上很难用“美”与否来区分艺术与其他技艺。 “把一种东西列为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是根据它 的功用或功能而定的,而不根据它的成就或价值 确定 ”。
他说:“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 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与此相反的就是感性 认识的不完善,这就是丑”。“美,指教导怎样 以美得方式去思维,是作为研究低级认识方式的 科学,即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的任务。”这就 是说,作为低级认识论的美学,它的任务就是研 究感性认识的完善,也就是美。虽然鲍姆嘉通认 为美学是研究美的,但他却并不排斥艺术,而且 以艺术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说:“美学是以美 得方式去思维的艺术,是美的艺术的理论。”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
• 艺术表现情感,表现情感是一个过程,它
同语言、意识以及感受情感的方式有某种 关系。 • 表现情感也就是使情感明朗化,这种明朗 化也就是个性化。但这并不是艺术家的私 人情感,而是能为观众接受和理解的社会 化的情感。
艺术是想象性经验
• “想象性经验”是与“特殊性的感官经验”相对而
言的。从一件艺术品,可以得到两种经验,一种 是通过视觉器官或听觉器官得到的,即“特殊性 的感官经验”,另一种是非特殊化的想象性经验, 也可以称之为“总体活动的想象性经验”。不论 画家表现的,还是欣赏者所欣赏的,都是想象性 经验或总体性活动的想象性经验。它不是个别感 官的直接经验,而是包括这种感官等因素在内的 想象活动的产物。 艺术是想象性经验的理论,是在美学上解释塞尚 以来现代绘画成就的尝试。
当代西方美学思潮
何谓美学
• 美学,或称感觉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
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是哲学的分支 之一; • aesthetics来源于希腊语aisthetikos,意为 “对感观的感受”。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 首次使用,其《美学》标志美学做为独立 学科的产生;
鲍姆嘉通
• 美学对象就是研究美,就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
克罗齐的直觉表现主义美学
• Benedeho Croce (1866—1952 ),意大
利的哲学家、美学家、历史学家。在哲学 上,新黑格尔主义者,承袭了黑格尔客观 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反对黑格尔的自 然哲学体系,称自己的哲学为“精神哲 学”; • 主要美学著作有《文学批评》(1894) 《作 为表现的科学和一般语言学的美学(美学 原理和美学的历史)》(1902)《美学纲要》 (1912),和《诗论》(1936)等 。
美学研究对象
• 美本身: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
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 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 美的根本原因; • 艺术:美学是艺术的哲学,在西方美学史 上得到了相当一批美学家的认同; • 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心理学兴起之后, 主张用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解释和研究 一切审美现象,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 于美学研究的中心。
• 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科林伍德; • 自然主义美学:桑塔亚那、门罗(把美感
经验和艺术活动作为美学探讨的中心 ;从 生理学、心理学乃至人类学、文化史等各 个方面去研究美学;强调艺术和审美活动 的实用的、功利的一面;采用生物学、进 化论的观点来解释艺术和审美活动 ); • 形式主义美学:贝尔、弗莱(主张通过纯 形式表现情感 ); • 精神分析美学:弗洛伊德
车尔尼雪夫斯基
• 批判黑格尔派美学,强调对现实美的研究,强调
艺术对现实的美学关系。但他认为美学研究的对 象不是美,而是艺术。他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中写道:“美学到底是什么呢?可不就是一般艺 术、特别是诗底原则的体系吗?”在对艺术的研 究时,应包括美学意义的美,但艺术不局限于美, 因为美学的内容应该研究艺术反映生活中一切使 人感兴趣的事物。他认为美学如果只研究美,那 么像崇高、伟大、滑稽等等,都包括不进去。美 学对象大于美,而应该包括整个艺术理论。
桑塔亚那的自然主义美学
• 乔治· 桑塔亚那(George Santayana,1863—
1952),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也是诗 人和文学批评家。 • 其美学思想主要见于他的第一本美学著作 《美感》(1896),以及《理性的生活》 (1905-1906)第四卷《艺术中的理性》。
美是客观化的快感
黑格尔
• 美学对象是研究美的艺术。他说:美学的“对
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的更精确一点,它 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 术。”他所说的美并非一般的现实美,而是艺 术美。他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 更确切的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根据美学 是:“美的艺术的哲学”这种名称,就把自然 美排除在美学研究的领域之外。但黑格尔也研 究自然美,他之所以研究自然美,是因为自然 美是心灵美即艺术美的反映形态。
艺术即直觉
• 艺术不是物理的事实。物理的事实并不真实 ,
艺术则是高度真实的。
• 艺术不是功利的活动。反对把艺术定义为引起
快感的事物 。
• 艺术不是道德的活动。审美意象在道德上无可
褒贬。
• 艺术不具有概念知识的特性。意象性这个特征
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把艺术和哲学、历史 区别开来 。
• 艺术不同于自然科学和数学。数学的
•
艺术是语言
• “如果艺术具有表现性和想象性这两个特征,
它必然会是一类什么东西呢?答案是:‘艺 术必然是语言’。” • 想象性指语言的内容,表现性指语言的功 能。语言,包括与语言表现方式相同的任 何器官的任何表现。 “表现某些情感的身 体动作,只要它们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下, 并且在我们意识到控制它们时把它们设想 为表现这些情感的方式,那它们就是语 言。”
• “一件艺术品的根本性质是有意味的形式”。 • “有意味的形式是对某种特殊的现实之感
情的表现”。 • 有意味的形式完全不同于生活情感和再现 现实的形式。; • 有意味的形式不是一般人所说的美。 • 有意味的形式不是再现现象的实在,而是 通过纯形式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显示 终极实在的意义。
弗莱的“想象生活的表现”
• “双重生活论”:“人具有过双重生活的可能性: •
一种是现实生活,一种是想象生活” 。人的情感 也有两种:现实生活的情感和想象生活的情感。 由于不受实际需要的约束,想象生活就能产生一 种更纯粹更自由的情感。这种想象的情感不导致 有用的行动,不包含道德评价,只是以自身为目 的,从而能导致审美观照。 “艺术是想象生活的表现”。审美情感是一种关 于形式的情感,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是形式。 “造型艺术是想象生活的表现,而不是现实生活 的摹本” 。
•
•
美学学科的三分法
• 审美形态学主要研究艺术的形式; • 审美心理学主要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的心理状态; • 审美价值学主要是研究审美活动本身以及 审美活动对人所造成的影响。
贝尔的“有意昧的形式”
• Clive Bell (1881—1964 ),英国形式主
义美学家,当代西方形式主义艺术的理论 代言人 ; • 主要著作有:《艺术》、《自塞尚以来的 绘画》、《法国绘画简介》、《19世纪绘 画的里程碑》、《欣赏绘画》等 ; • 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 Roger Fry (1866-1934),英国形式主义
批评家,西方现代主义美术批评的开山鼻 祖。 • 主要著作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 《视觉与设计》等; • 弗莱与贝尔一起为后期印象派绘画辩护; 明确反对传统美学的形而上学方向;赞扬 托尔斯泰艺术的本质在于传达情感的学说。 他认为需要回答的问题是:艺术是哪一类 情感的表现?因此,弗莱美学的起点也是 审美情感。
•
•
门罗的“科学美学”
• Thomas Munro (1897—1974 ),美国美
•
学家、哲学家,新自然主义美学的创始人与主要 代表; 主要著作有《美学中的科学方法》(1928)、《 论美学之转化为科学》(1956)、《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1956)、《艺术中 的进化》(1963); 传统美学只是思辨哲学的一个分支,对艺术实践 毫无益处。主张建立一种能应用于大众、同艺术 实践相结合的“科学的美学”。美为价值,这种 价值是通过审美经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