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总述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b3ba117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6.png)
教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模板第一篇:教育类文献综述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智慧的荟萃。
随着人们对知识含量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综述教育类文献。
一、教育发展的历史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古代,教育主要是在家庭和宗教机构中进行的,而且通常只面向少数人群,如贵族、士兵和祭司等。
到了现代,随着教育的大众化和全球化,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发展。
二、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部智力,包括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和谐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
三、教育的方法教育方法包括传统的讲授、互动式教学、项目式学习、实践教育等。
而最近提出的新型教育教学方法是“反转课堂”和“混合式学习”,它们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四、教育的改革教育改革是各国都在积极进行的,它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使之更符合社会的需要和人民的需求。
教育改革的重点包括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育技术和学校管理等。
而关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最近有不少研究成果,它们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意义。
总之,教育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我们应该大力推进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二篇:教育类文献综述教育是一个人从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人在社会各个层面中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始终在不停地变革和前进。
本文将从以下方面来综述教育类文献。
一、教育的类型教育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多个类型。
每个类型的教育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目标。
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估现状对比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高等教育评估现状对比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fda498ad4d8d15abe234ee7.png)
、
评 估 。这是 一 个很 直接 的 反馈 模 式 ,反映 了 每个 学 生对 教授 的 的建议 。优秀 的个人 评估 结 果不 仅能 提升 教授 的个人 价值 ,而且 还能更 好地 促进教 学研 究 。
[] 7 3绩 效 指 标 体 系 .
国 内外 高 等 教 育 评 估 现 状 对 比 研 究 文 献 综 述
何 香 1 张春 祥2
( . 南 民 族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四 川 成 都 6 0 4 ;2. 南 民 族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 四 川 成 都 61 0 ) 1西 10 1 西 0 41
摘 要: 比国 内外 高等教 育评估 的现状 ,去粗 取精 ,完善我 国高等教 育评估体 系。 对 关键 词 : 中国高等教 育评估 ;现状 ; 国外高等教 育评估 ;完善 中图分类 号: 4 G6 文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6 3 0 9 2 1 1 7 — 9 2( O 0)1 — 0 0 0 200—1 中 国高 等教 育评估现 状 中国 的高 等教 育评 估 经过 2 O多 年 的探 索和 实践 ,积 累了 丰富 的方法 与经验 。在导 向性 方 面 ,始 终坚持 社会 主义 教育方 向 ,以实 现教育 的既定 目标 。在 评估 职能上 ,发挥 了检查 、 评价 和监督 三重 职能 。在 体制 上 ,形 成 了国 家评 估 和学校 自评 相结合 的评 估模式 , 强 调各教 育 主管部 门组织 领导 的意 义。 近年来 国 内关 于教 育评估 的 研 究非 常繁荣 ,评估 的研 究成果 层 出不穷 ,评 估的方 式方 法 日趋 科 学 化 。但 无可 否认 的是 ,我 国的高 等教育 评估 工作还 存在 着一些 不 足 ,随着 高 等 教育 的 大众 化 ,高等 教 育 质量 越 来越 受 到 社会 的关 注 。大众 化使 高等学 校入 学人数 剧增 ,学 生质 量参差 不齐 ,使 “ 精 耕 细作 ”的传 统培养 模 式受 到前所 未有 的冲击 ,大 批量 、粗放 式的 大 学 经 营 模 式 使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不 可 避 免 地 受 到 挑 战 。 另 一 方 面 ,在 当前高等 教育 大众化 条 件下 ,高等 教育 的培养 目标 也出现 了多 样化 的趋 势 ,因此 高等教 育 的质量 标准 也应该 多样 化 。高等教 育评估 的 目的将 不 再 是衡 量 高 等教 育 活 动及 其 结 果是 否 达 到某 个 确定 的标 准 ,而是 衡量 教育 活动是 否有利 于 满足不 断变 化的 、多样 化的社 会 需求 。因此 ,及 时 总结我 国高 等教 育评估 中 出现的 问题 ,并对 照国 外发 达 国家高 等教育 的先 进经验 ,提出相 应 的改进方 法 ,对构建 具 有 中国特 色 的 、科学 的 、以发展 为 目标 的高等 教育评 估体 系就 显得 更 为重要 。 1 育 评 估 尚 未走 上 法 制 化 道 路 . 教 目前 我 国的高等 教 育评估 准则 、规程 等仍 未 以相关法 规 的形式 得 到明确 和规 范 ,尚需加 大对 我 国高等教 育评 估相 关法律 、法 规建
课题文献综述总结范文
![课题文献综述总结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69793d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b.png)
一、课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本研究以“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课题,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探讨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二、文献综述1. 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者们普遍认为,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石。
如陈鹤琴(1998)指出:“素质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 创新能力培养策略(1)创设创新环境。
张华(2007)认为,创设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课程改革,增加实践性教学内容;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刘晓东(2010)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加强实践环节。
刘晓东(2010)指出,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能力。
(4)注重教师队伍建设。
王芳(2013)认为,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师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总结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创设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加强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能力。
4. 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总之,素质教育背景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通过深入研究相关文献,可以为我国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教育文献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c3b3167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d.png)
一、引言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的研究也日益深入,涌现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本文旨在对近年来关于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梳理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二、教育研究的现状1. 教育公平与质量近年来,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
学者们从政策、制度、资源分配等多个角度探讨了如何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如张华(2018)通过对我国教育政策的分析,指出教育公平的关键在于资源配置的公平。
2. 教育信息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学者们探讨了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公平、教学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影响。
例如,李明(201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育信息化对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具有显著作用。
3. 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政策与改革一直是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
学者们关注教育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如王丽(2017)分析了我国教育政策的演变过程,提出了完善教育政策体系的建议。
4. 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者们从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刘洋(2019)通过对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构建教师专业成长支持体系的建议。
三、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1. 教育公平与资源配置教育公平问题一直是教育研究的焦点。
如何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2. 教育信息化与教育质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质量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探讨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3. 教育政策与改革教育政策与改革的研究不断深入,学者们关注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4. 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教师教育与教师发展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学者们关注教师培养、教师发展、教师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结论本文对近年来教育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梳理了教育研究的现状、趋势和热点问题。
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1e7d3960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b1.png)
教师发展中心教育高质量发展综述
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直是教师发展中心的重要目标。
在过去的几年中,教师发展中心密切关注教师的培训和学习,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
本综述旨在总结教师发展中心在教育高质量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提供多样化的培训课程。
通过分析教师的需求和学习兴趣,教师发展中心开设了一系列培训课程,涵盖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各个领域。
这些培训课程以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和专业发展为目标,为教师们提供了广泛的学习机会。
教师发展中心鼓励教师进行自主学习。
除了组织培训课程外,教师发展中心还提供了自主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课程、教学视频和研究论文。
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学习资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师发展中心积极倡导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分享会议和研讨会,教师发展中心促进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创新,相互鼓励和启发,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建立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通过教学观摩和教学评估等方式,教师发展中心提供了对教师教学质量的全面评估,并向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
这样的评估和反馈机制有助于教师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方案,实现进一步的专业发展。
在未来,教师发展中心将继续秉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教师提供更好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致力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推动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154f4fd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e3.png)
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相关研究综述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是一本非常重要的教育哲学著作,通过对这本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价值,从而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就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中的几个关键主题进行综述,分析其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和影响。
首先,布鲁贝克在书中强调了高等教育的目标。
他认为,高等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思维能力。
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中追求知识产出和学科竞争的倾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布鲁贝克的观点提醒我们,高等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布鲁贝克关注教师的角色和能力。
他认为,教师应该是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和关怀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发展他们的人格。
这与我国高等教育中教师过多注重研究而忽视教学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布鲁贝克的观点告诉我们,高等教育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他们在学生人生中的导航和引路作用。
第三,布鲁贝克论述了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
他指出,高等教育应该与社会发展、社会问题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高等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也需要关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这一观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高等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最后,布鲁贝克还强调了高等教育的多元化。
他认为,高等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多样性和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和特长。
高等教育不能只追求统一的标准和结果,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成长。
这一观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发扬学科多样性和人才多样性,培养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doc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doc](https://img.taocdn.com/s3/m/6e1129e7172ded630b1cb6e6.png)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作者:任聪敏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12期[摘要]文章对我国近20年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高职教育研究的特点进行了归纳,对其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未来的高职研究应该继承理论联系实践这一优良传统,加强研究队伍与学术团体建设,提升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水准。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综述展望[作者简介]任聪敏(1980- ),山西平遥人,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比较职业技术教育。
(上海200062)[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8-0018-03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确立地位,大规模发展始于90年代末,这20年间对高职教育的研究从未间断。
对中国期刊网的搜索结果显示,关于高职教育的文章二十多年来共有7476条,而且70%的文章都发表于2000年之后;各类高职书籍已出版百多部;“九五”“十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有关高职的共有57项,“十五”比“九五”多47项。
2001年,教育部34项重点课题中,高职占到了8项,接近1/3。
这说明高职教育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且2000年以后开始形成高职研究的热潮。
虽然我国高职研究的时间非常短暂,但还是形成了研究问题相对集中的三个阶段,即早期、中期和近期。
本文以1994年以来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为样本进行论述。
一、以高职发展的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为焦点的早期研究从研究成果的数量看,2000年是个分水岭。
这一时期关于高职的论文和书籍虽然并不多,却是高职理论的重要奠基期,对高职发展动因、内涵和办学途径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索,澄清了人们关于高职的基本认识。
有些成果对高职的实践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关于高职发展动因的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为何会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得到肯定并开始发展,这是这一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
关于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综述
![关于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ba8fc9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9ea2c51.png)
关于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综述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校学生满意度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关注被投向了高校学生的满意度问题。
了解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现状和提升策略,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满足学生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是进行研究的基础和起点,通过对高校学生满意度问题的背景描述,可以进一步引出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过去的研究表明,高校学生满意度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教学质量、教师素质、学校管理、学习环境等。
对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生满意度,以及如何提高学生满意度,还存在许多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学生满意度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为当前研究提供更深入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综合研究,探讨其影响因素、现状分析、提升策略和与教学质量的关系,为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满足学生需求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意义高校学生满意度是评价高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了解高校学生的满意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高校学生满意度有助于发现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高校学生满意度的提高可以增强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助于凝聚学生和高校的凝聚力,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
通过研究高校学生的满意度,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比较和交流,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研究高校学生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对于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和推动教育改革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研究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关键环节。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全面理解高校学生满意度的各个方面。
我们进行了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以了解国内外对高校学生满意度的研究现状和重点。
我们设计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获取高校学生关于教学质量、校园环境、学术支持等方面的真实反馈。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本科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005831e866fb84ae45c8d7c.png)
点成为众多研究者的基本 思路。王建勋建议在高职 院校 内进行本科 四年制试 点和部分本科 高校本 科二级学院或独立设置的条件较好 的职业技术学院,通过 “ +l 3 ”或 “ +2 2 ”模式,可 以设置专 业学士学位 ,允许高职毕业生以同等学历的身份 申请学士学位lJ 1。郭扬建议 “ o 发展技术本科可先
职 教 育 ,将 多科 性 或 单 科性 的技 术 型 专 科 学校 与 中等 教育 水 平 的职 业 学校 、技工 学 校 衔 接起 来 ,
构成完整 的从低 到高 的独立体系 。 苏杨等L 6 】 从管理层面建议高等职业教育 由高教司管理划转 为职
成 司管 理 ,使 中职 、高职 自成 系 列 ,形 成 高职 教育 的专科 、本 科 、研 究 生 办学 层 引 。王 珂 分 析
1 发展高职本科教育,构建高职教育体系
2 世纪 9 年代 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政策性定位于专科层 次,这是与当时的经济 发展水平相 O O 适应 的,因此 ,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中,只到专科层次而没有本科的层次 ,更谈不上研究 生 的层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对高层 次的技能型人才 的需求越来越 多, 发展高层 次的高等职
第1卷第3 1 期
2 1 年 9月 02
石 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OURNAL HI I OF S JAZHUANG I T TUTE OF RAI WAY ECHNOLOGY NS I L T
VO .1 . L 1 No 3
Se 201 p. 2
的高 等 教育 体 系 【。谭 银 元在 分 析 澳 大利 亚 、加拿 大 、德 国等 国家 的 高职 教 育 经 验和 方 法 ,提 出 8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综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909035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8.png)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综述作者:孟瑜方徐涵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21年第02期摘要:有效的课程标准是提升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
梳理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内涵、建设主体、原则、路径、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现状与特点,对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的研究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1)02-0042-05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对课程具有规范、指导、管理、评价、组织功能,对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以及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具有重要作用[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专业知识导向的教学大纲阶段、职业技能导向的课程标准阶段以及一体化导向的课程标准阶段[2]。
目前,除了一些基础文化课和德育课外,专业课程没有建立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地方以及学校层面的课程标准建设也不完善,导致同一课程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施差异较大,政府、社会无法有效监管与评价[3]。
因此,应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推动课程标准建设,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与准绳。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研究基本情况在中国知网(CNKI)利用高级检索的方式,分别以“课程标准”并含“高等职业教育”为关键词,以“课程标准”并含“高职”为关键词、“职业教育”为分组依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有效文献173篇(见图1)。
根据年度发文数量,可将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2002—2009年为第一阶段,此阶段研究数量较少,且发文数量变化不大,处于研究的起步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问题开始被关注;2010年至今为第二阶段,此阶段研究数量激增,总体呈上升趋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问题得到深入研究,这与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息息相关。
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研究综述
![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0ccd5ea9b89680203d82567.png)
《 国家中 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 o x o 一 2 0 2 0 获得鉴定; 不通过鉴定, 就 不能获得一定的国 家地位( 类型 年) 》 将全面提 高质量作为今后十年我国高教发展的核心 与类别) , 无权向学 生发 放国家 统一样式的毕业证书, 不能 任务, 明确提出 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 实现分类管理, 提高 享受中 央财政拨款和其他优惠。为简化其程序, 从2 0 0 0 人才培养质量。苏联解体以 后, 俄罗斯确立了 全新的高等 年起俄罗斯开始实行高校综合评估, 对已获得办学许可 教育质量评 估体系, 其中就蕴含着从高校分类的 视角进行 证、 实施人才培养三年以 上的国 立与非国 立高校进行连续 质量评估, 从而提升高教质量的思想与实践, 对这方面的 的再次认可、 评定与国 家鉴定。 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分析, 有助于为提升我国高教质量提供 ( 三) 关于 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指标的 研究 借鉴。 有学者从高校分类的角度, 梳理出俄罗斯三类高 校——大学、 专业大学与学院的划分指标, 指出三类院校 俄罗斯高等教育质量外部评估体系 可区 分性指标包括基本教育大纲的连续性、 人才培养结 从苏联解体迄今, 俄罗 斯已 经确立了 全新的高等教育 构、 科研人员结构、 科研、 方法工作等5 项。B . I I I a  ̄ p a x o a 质 量外部评估体系, 关于该体系的架构, 有学者从其全貌 主要介绍了高校鉴定 指标, 梳理了不同类别高校的认证标 出发, 指出 该体系由国家对高校的认可、 评定与国家鉴定 准与获得鉴定结论的方法, 简要阐释了目前通过国家鉴定
点, 此前俄罗 斯将高校评估分为认可、 评定与鉴定等三个 学生中的研 究生比 例、 教师人均经费、 学校人员人均研究 连续步骤——不获得认可, 则不能办学; 评定未通过, 不能 经费、 外来经费等指标, 梳理了这三类高校鉴定指标的最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c55750b02020740be1e9b84.png)
、
关 于 引 入 l 09 0 系 列 标 准 认 证 理 论 的 争 程 中 的 全 员坚 持 程 00 S 蔓。
论
马 万 民 在 其 博 士 论 文 中研 究 了 导 人 IO 0 0质 S 90
IO 0 0质 量 管 理 认 证 ,是 一 种 来 自学 外 部 量 管 理 体 系标 准 、构 建 高 等 教 育 服 务 质 量 管 理 体 系 S 90 的 、非 政 府 和 官 方 的 、完 全 按 照 国际 互 认 制 度 设 立 的模 式 及 其 初 步 构 想 ,提 出 了 按 照 IO 9 0 准 构 S 00标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 与评估)
2O O 8年第 1 期 1
我 国高等教 育质量管理理论研究综述
邵 娟
( 东师 范大学, 华 上海 2 0 6 ) 0 0 2
[ 摘
要】 关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 来已成 为我 国高等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 。 有 近年 学者们主
要 围绕 I000系列标准认证理论 、 S90 全面质量 管理理论 、 高等教 育服务质 量管理理论和认 同理 论等进行探讨 。 笔者在 综述 学者们研 究的基础上 , 对未来的研 究空间作 了初步的展 望 , 出 该加强理论研究与 实践研究 的结 提 应 合, 用经常的 实践来检验 、 并完善理论 。 发展
育服 务 质 量 管 理 理 论 及 认 同理 论 等 ,被 引 入 高 等 教 质 量 认 证 “ 刀 切 ”以 及 急 于 求 成 的做 法 是 很 危 险 一
育质 量 管 理 理 论 研 究 和 实 践 领 域 。综 合 各 文 献 , 者 的 。他 们 认 为 ,如 何 克 服 自身 机 构 中 的 不 足 来 迎 合 笔 发 现 ,学 者 们 主 要 从 以 下 几 方 面 来 论 述 我 国 高 等 教 IO9 0 S 0 0的 管 理理 念 才 是 关 键 。《 等 教 育 质 量 管 理 高 育 质 量 管 理 理 论 问 题 。 他 们 争 论 的 焦 点 集 中 于 IO 的新 思 路 :S S I O认 证 》 文 指 出 ,S 9 0 一 IO 0 0体 系 改 变 了 90 0 0系 列 标 准 认 证 理 论 和 高 等 教 育 服 务 质 量 管 理 理 传 统 管 理 模 式 并 取 得 巨 大 成 功 ,但 尤其 需 要 注 意 的 论。 是 , 施 IO9 0 实 S 0 0体 系 的 成 功 与 否 , 关键 在 于 管 理 过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0cdee8b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4a.png)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综述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一直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而基于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的教学改革也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
OBE理念强调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知识,以及这些能力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价值。
本文将对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对教育体系和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OBE理念的基本原则和特点OBE理念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旨在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实际能力。
OBE理念的基本原则包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个性化教育;注重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而非仅仅追求知识的灌输;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技能,以及这些能力对未来职业和生活的价值。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课程的设计,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和成果。
二是注重评价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强调对学生学习成果和实际能力的评价。
三是强调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致力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以及实际能力的培养和培育。
当前,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和内容。
许多高等学校开始将OBE理念引入到自己的教学改革中,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改革,不断完善和优化教育体系,强调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和能力培养。
在国外,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已经全面推行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和社会反响。
在国内,各级各类高等学校也纷纷开展基于OBE理念的教学改革实践,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逐步完善和优化教育体系和教学质量。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对教育体系和学生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与启示。
国内外教育体系研究综述
![国内外教育体系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c1b922e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67.png)
国内外教育体系研究综述教育体系是各个国家为了培养人才而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和制度的总称。
国内外的教育体系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教育体系的研究情况。
国内教育体系研究国内对教育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政策研究:国内学者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他们关注政策对教育资源分配、课程设置、学生选拔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政策背后的动机和目标。
2. 教育质量评估: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国内研究者对教育体系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评估,包括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学生研究成果等。
这些评估结果对政府和学校决策具有指导意义。
3. 教育改革实践:中国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进行中,研究者们积极参与到改革的实践中,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估和研究。
他们关注改革对学生研究兴趣、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
国外教育体系研究国外对教育体系的研究同样活跃,研究内容涵盖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体系。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研究方向:1. 教育制度比较研究:研究者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制度进行比较,探索其异同和优势不足。
这些比较研究有助于各国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教育经验,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
2. 教育政策效果评估:国外学者注重对教育政策进行效果评估,通过实证研究来评估政策对学生学业成绩、就业前景等方面的影响。
这些研究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
3. 高等教育研究:对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来说,高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研究者们关注高等教育体系的建设和管理,以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贡献。
结论国内外教育体系的研究都涉及到教育政策、教育质量和教育改革等重要方面。
通过比较和研究,可以发现各国教育体系的优势和改进空间,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关注教育体系的动态变化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毕业论文综述范文
![毕业论文综述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8007b6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e1.png)
毕业论文综述范文综述毕业论文的综述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用于对前人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和评价。
本文旨在对综述部分进行简要概述,以期提供一种可供参考的范文。
该综述部分着重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分析。
作者指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教育体制变革变得迫在眉睫。
作者在综述中引用了多个学者的观点,以支持自己的论点。
例如,某位学者提到了当前我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如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等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升,面临着严峻挑战。
在综述的进一步分析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发展现状和取得的成果。
作者列举了一系列数据和案例,以证明改革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例如,某个调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
而且,某个实证研究表明,教育体制改革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作者也指出了目前教育体制改革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等。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教育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最后,在综述的结尾部分,作者总结了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观点和方向。
作者希望通过对教育体制改革的综述,能够激发更多研究者的兴趣,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为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和指导。
综上所述,该综述部分对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回顾,详细地分析了其背景、现状和问题,是一篇有价值的综述论文。
参考文献:1. 张三, 李四, 王五.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教育, 2018, (5): 10-15.2. 刘六, 赵七, 周八. 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对学生学习成绩和素质的影响[J]. 中国教育科学, 2019, (3): 58-64.3. 孙九, 王十. 教育体制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教育科学研究, 2020, (2): 25-31.。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综述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观的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e584d6acaaedd3383c4d3e2.png)
有 的繁华 锦绣只不过是水 中月 、镜 中花 。透过二维叙事 的故 事结构 ,在现实世界和虚幻 世界水火两重 天的鲜明 比对下 , 揭示 的是 蒲松龄对读书人 于科举仕途上醉 生梦死病态心理 的 嘲讽 、调侃 ,以及 内心的悲悯与无奈之情 。 2 .对 闲适、 自在 、富足 、平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现实生 活始终是不尽如 人意的 ,而个人 的命运和时代 、 社会相 比又总是无 比的渺小 。当现实世界 以极 端丑恶 的姿态 侵蚀着个人 的生命甚至灵魂 时 ,一种 闲适 、 自在 、平淡 的生 活就会成 为人们 内心的向往 。 婴宁 》 , 山叠嶂 中的世外 《 中 重 桃源 ,没有世 俗的喧嚣与 污染 ,没有复杂 的人 情世故与人 心 险恶 ,有 的只是单纯 、善 良、活泼和希望 。心灵明澈 、只知 笑脸相迎 不知尔虞我诈 的婴宁 ,只有在如 此超凡脱俗 的世 界 里才能找到真正 的快乐 。《 翩翩 》中,在裁 云为衣 ,化草 当饼 的 自足世界 里 ,人和人坦诚 相对 ,没有欺 骗 ,容不得 暗算 。 闲适 、安逸 ,淡泊名利 、坐享天伦 ,无需 徒劳奔波 ,真正 是 个小 国寡 民、鸡犬声平 的人间仙境 。 然而所有 的一切 , 终归是 幻想 , 现实生活 中很难实现 。 在 作者一生飘零 ,为生活所迫 ,常年 坐馆在外 ,难享天伦之乐 。 只有将心底对 美好生活 的向往 ,借着 《 聊斋 》中一些故事 寄 托 出来 。而在现实世界 与虚幻世界二维叙 事模式 的故事 中 , 这种情感则更 加显得清 晰和纯粹 。由此 ,让我们感受 到蒲 松 龄这一代文豪心 中平凡 、 素愿望难 以实现 的无奈 与悲 凉。 朴 参考 文献 [ ]清] 1[ 蒲松龄著 、张友 鹤辑校. 志异 ( 聊斋 三会本 ) M ] [ . 上海 :上海古籍 出版社 ,1 8 96 [ ]罗钢. 事学导论 [ ] 昆明:云 南人 民 出 社 ,19 2 叙 M . 版 94 [ 3]杨义. 中国叙 事学 [ ]. :人 民出版社 ,19 M 北京 97 [ 责任 编辑 :陈晨 ]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综述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48bd32a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4.png)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综述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综述引言: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在众多的教学改革理念中,OBE (Outcome-Based Education)理念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旨在对基于OBE理念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进行综述,探讨其理论基础、特点、实施过程及影响。
一、OBE理念的理论基础OBE理念源自于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萌芽,并在学界和教育界得到了广泛关注。
OBE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将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的核心目标。
OBE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强调学生通过具体的成果和能力展示来证明学习的成果。
二、OBE理念的特点1. 突破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OBE理念将重点从教师放到了学生身上,将关注点从课程内容转移到了学生学习的成果上。
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按照课程表预设教学内容,学生则被动接受。
而OBE理念中,学生参与课程设计过程,设定学习目标,并通过不同的评估方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2. 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OBE理念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而非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
OBE追求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如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通过实际项目、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3. 强调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评估OBE理念强调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评估。
评估不仅仅基于考试成绩,还包括学生的项目作品、小组讨论、实际案例研究等。
这种综合评估方式能更准确地展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专业知识。
三、OBE理念在高等学校教学实施的过程1. 设定学习目标和成果标准OBE的教学过程首先需要明确学习目标和成果标准。
这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确保学习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可达性。
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兼论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
![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兼论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c4a6bb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b2.png)
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研究综述——兼论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建设的启示引言:高等教育学习评价是指通过评估和衡量学习成果、学习过程的质量和学习效果的一种手段。
它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国内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的现状研究,同时针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建设提供启示和建议。
一、国内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在国内,高等教育学习评价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国内各大高校普遍采用考试成绩,尤其是高考成绩,作为重要的学习评价指标。
这种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业成绩变得直观可见,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降低了学习的多元化评价,导致学生对于应试教育的盲目追求。
另一方面,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引入综合评价体系,包括学科竞赛、学术活动、实践实习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这种评价方式更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但也存在评价标准难以统一、评价结果难以公正等问题。
二、国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现状相比国内,国外高等教育学习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学术成绩只是评价学生学习的一个方面,还包括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学习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潜力的发掘,并提供了多种评价方式和工具。
例如,学生作品集、综合能力测试、实习报告等都是常见的评价方式。
这种评价方式更加符合实际应用的需求,但也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评价结果难以比较等问题。
三、对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评价体系的启示作为一所开放性学习机构,国家开放大学的学习评价体系应更加注重学员的个体差异与创新能力发掘。
首先,学习评价应更加注重学员的实践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于开放大学学员非常重要。
其次,评价方式应更加多样化,既包括考试成绩,也包括学生作品的评价、实践报告、综合实践项目等。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
![大众化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8545f1cbd5bbfd0a7956738e.png)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关 于大众化 高等 教 育的质量 观
“ 育 质 量 观 是 人 们 在 特 定 的 社 会 条 件 下 的 教
甚 至 还 要 糟 糕 。但 是 , 当 前 我 国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从
的 状 况 来 看 , 量 不 足 是 矛 盾 的 主 要 方 面 ”; 阶 数 现
教 育 价 值 选 择 ” l。事 实 上 , 等 教 育 质 量 一 直 是 _ J 高 高 教 界 和 全 社 会 经 常 关 注 的 问 题 。但 由 于 我 国 长 期 处 于 大 一 统 的 计 划 经 济 体 制 中 , 于 发 展 相 当 处 缓慢 的精英 教育 阶 段 . 多人 并 未认 识 到 高 等教 很 育 质 量 观 应 随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阶 段 的 变 化 而 相 应 变 化 , 而 仍 在 不 自觉 地 用 单 一 的 精 英 教 育 质 量 观 因 来 评 价 大 众 化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 潘 懋 元 先 生 在 19 9 9年 我 国 高 校 刚 扩 招 时 即一 针 见 血 地 指 出 : 不
段 “ 展 高等教 育事业 是首要 任务 ” 。 发 在 论 述 “发 展 的 质 量 观 ” 面 , 应 强 的 观 点 方 张 具 有代 表性 。他认 为 , 展 的 质量 观 具有 三 重含 发 义 : 是 以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为 核 心 , 高 等 教 育 发 展 一 为 服 务 的 质 量 观 。 “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来 说 , 要 的 对 首 问题 也是 发 展 ……事 实 证 明 , 我 国 当前 高 等教 就 育 实 际 来 看 , 有 高 等 教 育 的 发 展 根 本 谈 不 上 高 没 等 教 育 的 质 量 。 因此 , 们 确 立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观 , 我 就应该 是以发 展 为核 心 和 主题 的质 量 观 , 务于 服 高等教 育发展 的 质量 观 , 不 是 限制 高 等 教 育发 而 展 ”。二 是 用 发 展 的 眼 光 来 看 待 高 等 教 育 的 质 量 , 过发展来 解决 发展 中的 高等教 育质量 问题 。 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文献综述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院校扩招已经持续了15年,高等院校的入学人数从1999年的已经上升到2014年的,入学比率从上升到,步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时期。
高等院校招生数量迅速的同时,人们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的质量状况,加之就业困境的出现,2014年大学生就业人数达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于是高等教育的质量日益受到关注。
自1995年陈玉琨教授首次提出“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加快教育改革步伐”的建议以来,高等教育质量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和研究,初步形成了以评估为质量保障手段,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专业评估与认证等相辅相成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开始由注重规模向提高质量、注重内涵式方向发展。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成果丰硕,归纳起来主要是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
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这里所采取的高等教育质量是指多数学者认同的李福华的观点,即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质量和社会服务质量[1]。
质量保障起源于工商界,是指产品生产者向用户保障其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持续达成预定目标的以使得客户满意的过程。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观点,各位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各位学者众说纷纭,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种观点是把高等教育质量看成是教育领域为了保障目标的实现而开展的一种管理活动。
贾汇亮(2003)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为维持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而采取的管理过程[2]。
李少华(2008)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指高等教育相关机构运用管理手段,保障其培养的人才、开展的科研和提供的社会服务等一系列活动持续达成目标,以使得用户满意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3]。
这种观点沿用了工商界质量保障的观点,具有权威性,但是不能把高等教育和工商界完全等同,应当顾及高等教育本身的特点。
一种是从权力分配和运行的角度定义高等教育质量。
马廷奇(2014)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围绕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权力,通过对权力的配置和运用、资源的整合以及相关制度的建设,达成一定的质量目标的活动[4]。
张应强和苏永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本身也已经演化为一种占据霸权地位的意识形态。
它在日益理性化和专业化的同时也逐渐演化为一种权力机制[5]。
从权力分配和意识形态来理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的新意。
还有的学者将高教质量保障理解为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方法。
如沈玉顺就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套涉及整个高教系统及其管理问题的系统化的思维和行动策略,即指高教质量保障是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思想,并有一套自己的管理方法,其最大特点是系统化,以系统思维的方式对高教质量问题进行重新审视,而不再停留在局部[6]。
还有的学者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单纯看作是一种教育的评估活动。
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就由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组织同行专家对高等教育机构或者专业等进行质量审计和评价的活动。
这就简化和削弱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
本文总结了各位学者的观点并进行综合,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遵循预先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质量标准,积极调动相关政府机构、高校师生、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按照一定的教育工作实施流程,采取计划、组织和教育资源协调与控制,认真地实施并不断改进教育教学计划、科学研究等工作,从而达到满足社会需要的教育质量目标的活动过程。
要保证高等教育质量的实现,就必须建立好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关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达成统一共识的是目前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了外部保障体系和内部保障体系。
关于高等教育保障体系的构成,韩民(2012)认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质量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和体制机制的总和,包括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教学管理体系和评价监测体系等各个环节[7]。
刘振天(2010)认为对整个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效益、投入等要素进行组合管理和控制的过程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8]。
本文采用的是朱雁津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解,即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指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工作持续发展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机制。
概括地说可分为“两系三方”,即外部保障系统与内部保障系统“两系”和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三方”[9]。
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问题的探讨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研究中,许多学者都指出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各种问题。
苏永健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过程出发,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弊端是在质量保障的过程中,中央集权的控制体系和学校自治的冲突,质量评估追求效率而侵蚀了评价的公平,评价标准统一化代替多样化这三种冲突导致[10]。
申天恩从理论建设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理论建设层面主要是存在理论的错位和缺失,也就是高校质量评估还是以政府行政评估为主,高校主体性的意识缺失,不能根据社会需求自主的构建质量保障体系[11]。
在具体的实施层面上,把质量保障实施成了教学质量的评估、认定。
在组织设置上,教学质量科或者教学质量评价中心成为了摆设,没有实权。
学术委员会等也没有制度保障实际权力。
李少华从高等教育质量范畴的角度分析了高等教育质量问题。
把高等教育范畴分为了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两个部分,并提出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过于重视外部质量保障而忽略了内部质量的保障,质量保障主体以政府为主,忽视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在层次上,过于重视研究生,本科教育质量保障[3]。
从制度缺失的角度分析:刘国艳从内部教育质量保障制度角度分别分析了专业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存在的缺陷[12]。
还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没有和国家财务拨款挂钩[13]。
纵观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问题的分析,其实归纳为了以下几个点:首先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理念认识方面,存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认识错位,把其等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还有把质量保障等同于质量评估,过于强调教育质量保障的手段,重视教育质量评估这个方式,而忽略了教育质量保障的目的。
其次,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体方面存在的权责失衡。
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学校和社会在评价中。
我国高校质量保障还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方式,学校的主导意识不完善,于是质量保障就缺乏了竞争机制,行政权力僭越学术权力,过于重视外部的宏观的教育质量保障。
最后,高等即教育质量保障实施的依据方面,宏观上,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法令法规和制度确保第三方评估的实际权力,所以质量管理活动流入形式。
微观上,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标准过于统一,缺乏多样性和个性化。
但是在学者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问题中,多数是宏观问题现象的提出,没有微观细致的原因分析。
比如学者都认识到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以政府为主体的行政措施保障,学校主体地位丧失,但是并没有论述清楚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行政机制运行具体详情,学校主体地位隐性化的具体表现如何。
还有缺少问题原因的理论提炼,比如学者都意识到学校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要树立主体地位,要重视社会第三方的评估,但是理论依据单薄。
最后,学者都是从整体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存在的问题,但是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宏大,各个地区各个高校各有不同特点,是否存在差异性或者特殊性,对此并没有论述。
还有,学者们虽然对高等教育质量体系横向分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分别进行问题的挖掘,但是我认为可以从纵向的角度,也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层级构成,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本科生教育质量保障、高职专科生教育质量保障、成人教育等进行探讨。
尤其是自2009年研究生扩招,2014年我国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且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理论,且其不断被引进高校管理,可以在这些国家现状下继续谈到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对于如何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纪元提出应该建立具有自我评价、自我评估且具有动态性和可持续性发展特征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学校为质量保障主体,根据动态的社会需要调整学校目标,周期性的评估学校在发展中的关键要素,评价高等院校发展的过程,调整机制。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组织构建角度出发,朱雁津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现状的弊端一元化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所以应当建立学术和行政管理二元分开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与之对应的教育质量监控机制,同时还有构建三级教学行政管理单位,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形成既自成系统又密切合作的机制,形成一个完整的环闭系统[9]。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构建的主体角度出发,不同的学者认为政府、学校核社会组织的地位是不同的。
郭平和田联进认为应当建立以中介组织为主体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做到政府、学校、社会组织的良好格局[13]。
从而建立高等教育系统内外相统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而季平则认为应该在充分认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建设的意义和内涵的基础上,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教学评估制度,强化外部教育质量保障[14]。
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角度出发,董泽芳等人认为要注重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多样性和统一性的结合和统一[15]。
贾汇亮认为不仅要建立立体、多元的评价机制,而且要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建立高等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机制[2]。
同样的,吴善可认为重点在于完善周期性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同时加强信息技术在评估中的运用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16]。
纵观各位学者对构建良好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措施的建议,概括起来,就是从整体和部分两个角度出发。
整体角度来看,就是对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总体提出要求,比如从体系特征或者是体系组织的建立角度。
有点学者从部分的角度提出建议,比如质量保障主体如何形成良好格局等,还有的从具体的实施部分,如评估机制的角度,或者是评价标准等角度提出建议。
但是不可否认的,现有的高等教育质量建议还是存在问题的。
许多学者提出的建议没有具体的实施指导。
比如有的学者们都认为要重视学校自身的自我质量控制和自我评估,突出学校的主导地位,或者是要建立动态的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多样化个性化的评价标准,但是都停留在这些措施的价值论述上,而不是具体的实施上,缺少实施的可操作性。
而且许多学者提出的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隐含条件还是把高等教育质量等同与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提出的建议,尤其是评估机制的建设等建议多是针对教学质量的。
忽视了高等教育质量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两个方面。
还有就是学者提出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没有区分层次的,学者们多是针对本科生教育质量而言的,忽视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和高职中专等层次。
这样导致所提出的建议不具有推广性,比如目前我国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多是重实用性和技能运用的学生,如何对技能掌握进行质量保障并没有阐述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