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2)如果我们把儒家思想与政治化、世俗化之后的儒家世俗观念区别开来,我们对“五四”启蒙思想家们对礼教咬牙切齿的态度就可能更具同情之理解。

无论是陈独秀,胡适,还是鲁迅、吴虞,他们都是紧贴着地面发言,他们的工作都是基于现实批判而进于文化价值批判。

陈独秀在《新青年》的答辩状中列出了《新青年》的几条“罪案”:“他们所非难本志的,无非是破坏孔教。

破坏礼法,破坏国粹,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些“罪案”,实际上就是《新青年》集团当所从事的事业。

陈独秀的逻辑是这样的:“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也就是说,他们反对的是和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之精神相冲突的中国现状。

即以反“孔教”言之,在当时任何一个人,只要反对帝制追求民主,便不得不反对孔教尤其是其中“君为臣纲”的教条。

陈独秀在袁世凯复辟过程中写了不少反孔文章,因为袁世凯复辟所借助的价值力量与思想力量便是传统礼教。

陈独秀直接斥道:“盖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理之自然,无足怪者。

”陈独秀的反孔,实质上就是反“立君”,反“复辟”。

鲁迅之反对“吃人的礼教”也是如此。

《狂人日记》中,“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吴虞解释说,那些最热衷于讲仁义道德的人,事实上就是吃人者。

鲁迅这种貌似偏激的批判,是建立在对中国民间社会与中国野史的深切理解的基础上的。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文学革命运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供大家阅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场轰轰烈烈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

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有具体一例可观:就新文化方面,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张:一曰:需言之有物二曰:不模仿古人三曰:需讲求文法四曰:不做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烂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他认为,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文体是自由的,这样就可以注入新内容、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背景(1)政治方面: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②军阀统治,日趋黑暗,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

(2)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这是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方面:①辛亥革命后,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民主共和观念和尊孔复古逆流势不两立)。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的人们对于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

经过辛亥革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革命失败的根源在于国民脑中缺乏民主共和意识,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通过普及共和思想来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

(4)阶级方面: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因此,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新文化运动的运动过程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之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古代名人的文艺创作 -- 孔子与鲁迅的文化传统

古代名人的文艺创作 -- 孔子与鲁迅的文化传统

孔子认为文艺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 高人的素质,因此他创作了许多优秀 的文艺作品,如《诗经》、《尚书》、 《礼记》等。
重视文艺的社会功能,强调文艺的 道德教化作用。
主张“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 文艺作品要适度表达情感。
添加标题
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倡“文质彬彬”,即内容与形式 的和谐统一。
强调“思无邪”,即文艺作品要符 合儒家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影响了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在西方也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鲁迅的生平: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传统家庭,早年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后赴日本留学,受到 西方文化影响。
鲁迅的经历:回国后,他积极参与新文化运动,成为文学革命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以尖锐的 讽刺和批判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甫:以其深刻的现实主义诗歌,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被誉为“诗史”。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词、散文都有深远的影响,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 “豪放派”风格。
屈原:楚辞的开创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文学的发展。
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与"礼"的观念,对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产生了深远 影响。
古代名人的文艺作品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古代名人的思想观念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古代名人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的借鉴意义 古代名人对现代社会发展的贡献与影响
汇 报 人 :
XX
古代名人的创作理 念和风格对后世的 文艺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古代名人的作品被 广泛传颂,成为民 族文化的瑰宝。
古代名人对文艺创作 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个 人成就上,还对整个 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 了推动作用。

传统与反传统的统一——《故事新编》研究

传统与反传统的统一——《故事新编》研究



传 统 的继 承
造, 在原来 的文本《 搜神记》 , 的角色是 “ , 中 他 客” 塑造很模糊 , 而鲁迅给予了他外貌— —黑衣 , 眼睛像磷火 的光一样冷峻 , 交 代了他为 眉间尺复仇 的原 因—— “ 但我要 报仇 ,却 并不为此
… …
传统的历史 小说取材于古代 , 在这一点上 ,故事新编》 《 与 传统的历 史小说是 一致 的。鲁迅本人有着极 为深厚 的古 代文
二 、 传 统 的 创 新 反
古的熔岩 中 , 那一边却是一个生铁一般 的冷 而且 白的月亮 , 与 庄子 《 逍遥 游》 中对北 冥 仙境 的描 写——“ 冥 有鱼 , 名 为 北 其 鲲。鲲之大 , 不知其几千里 也。化而为鸟 , 其名为鹏 。鹏之背 , 不知其几千里也 ; 怒而飞 , 其翼若垂天之云 。 那种汪洋恣肆 的 ”
兰 曼 塑
传统 与反传统 的统 一
— —
《 事新 编》 故 研究
江 希
( 州大学 文 学院, 苏 扬 州 2 50 ) 扬 江 20 2
摘 要: 鲁迅的《 故事新编》 以其 独特 的艺术风貌 , 颠覆 了中国传 统历史小说的窠 臼, 但鲁迅并 不是一位激进
的反 传统主义者 , 因此 , 故事新编》 我们 不仅 能够看到对传统 的批 判与超越 , 在《 中, 也能 看到鲁迅在对传 统
( ) 中 国历 史小 说 中传 统 的 英雄 和救 难 原 型 的 解构 一 对
传统 的英雄救难形式 主要是这样 :灾难发生——英雄 出 现——灾难解除——英雄受 到民众崇 敬。然而鲁迅在《 非攻 》
史传 文学虚实结合 的特征有异 曲同T之妙 。如《 史记 》 中描写 项羽 , 刘邦看到秦始皇出巡时的盛大场面时发 出的不 同感 慨 , 项羽说“ 可取而代之 ” 而刘邦说 “ 彼 , 嗟乎 , 大丈夫 当如此也 ” ,

中国10大思想家

中国10大思想家

中国10大思想家中国10大思想家:孔子排第2名,第1不是孟子,最后1个让人意外涂涂读历史发布时间:18-07-2420:14中国10大思想家:孔子排第2名,第一不是孟子,最后一个让人意外!十七世纪的思想家帕斯卡说过一句话:"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一个懂得思想的人,就会顾全大局,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内心。

思想是一种主观抽象的存在,它不仅可以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还可以影响一个民族,没有思想的民族就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也可以称为"僵尸民族"。

人生千年易过,纵观历史长河,有人卑微如草芥,但他们还是不屈于尘世的艰难,他们无需反抗,只是再用思想来发出最嘶哑的呐喊。

我国古代的许多思想家,都在用这种"呐喊"诠释着那个时代的真善美,来影响一代代的民族和国家。

他们是最值得尊敬的人,现在就让小编带你一起了解我们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思想家吧!1. 道家创始人:老子老子,姓李,名耳。

是中国春秋时代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的人生态度,以逍遥为自己的目标,老子著有《道德经》一书,他的徒弟有孔子,鬼谷子等人,他被人尊称为"太上老君"其思想文化内涵对中国上下几千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至圣先师: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仁者爱人。

他创办私学,弟子有3000余人,其中贤人就有七十二个,被后世统治者所敬仰。

他开创了儒学,编撰《春秋》和修改《六经》,孔子的思想对我国的教育做出了很多贡献。

3. 一代亚圣:孟子孟子,姬姓孟氏,名珂,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天生是生性善良的。

浅析鲁迅对孔子及儒家的态度

浅析鲁迅对孔子及儒家的态度

浅析鲁迅对孔子及儒家的态度众所周知,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和领导者,而新文化运动是由鲁迅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场“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由此我们知道,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细说为孔子及儒家文化是高举“打倒孔家店”的旗帜的,但是,鲁迅对于孔子和儒家的态度真的是全盘否定的吗?其实,鲁迅对孔子和儒家既有肯定,也有否定。

经常有人来比较鲁迅和孔子在中国的地位,用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话可以说明,“鲁迅在中国的价值,依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是啊,鲁迅和孔子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对于中国的影响都十分深远,都是引领中国思想的伟人,那么,鲁迅会不明白孔夫子及儒家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吗?鲁迅先生还曾经赞誉过孔子,说“孔丘先生是伟大的,生在巫鬼势力如此旺盛的时代,偏不肯随俗谈鬼神!”誉孔子为“以柔进取”,“事无大小,均不放松的实行者。

””再如,鲁迅有些主张和价值取向,虽然没有明言,其实有着深厚的儒家基础,更值得我们注意,他一贯提倡的“认真”精神与赞赏拥有这种精神的“愚人”,与儒家核心价值之一的“诚”,实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知道,孔子及儒家的学说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被奉为高尚的学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的时代延续了多少春秋,可见,孔子的儒家学说在当时是很受统治者推崇的,而统治者之所以推崇儒家文化,也就是其中有他们所需要的能够笼络人心,能够使全国百姓都听之任之的地方,然而对于孔子学说中,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则深恶痛绝,并进行过猛烈的抨击。

诸如:“孔夫子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

”“孔夫子曾经计划过出色的治国方法,但那都是为治民众的,即权势者们设计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

”可见,鲁迅先生抨击的是被历代统治者利用了的孔子,而不是提倡君子之道的孔子。

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认识

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认识

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对于鲁迅本人来说,有太多的话想说,比如,他的为人,他的作品,他的生活,他的思想。

要是针对这门选修课来说,我还是想谈一谈鲁迅先生与中国的传统文化。

记得在课上,曾经探讨了这个问题,就是“鲁迅到底反不反传统”?有人说他是反传统的,在“五四”时期,写了很多作品来批判传统社会的不满,批判封建专治统治。

但是还有一些人说鲁迅是继承了传统的文化,他不是反传统。

针对这个问题,我就来简单地谈一下,鲁迅与传统文化。

二者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从我个人来说,不能说鲁迅反,也不能说鲁迅不反,他们二者并不是一个二元对立的关系。

只能说鲁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既批判又继承。

首先,还是要明确一个概念,什么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一般是指鸦片战争之前中华民族的全部独立精神创造,包括理性与审美创造。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指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这一双重关系。

其实在他所写的作品中不难看出鲁迅对于传统文化的思想。

比如,鲁迅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一文中说:“国民之发展,功虽有在于怀古,而其怀也,思理朗然。

如监明镜。

故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途。

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也不死.”“时时进光明之途”就不能固守传统,所以鲁迅针对当时中国社会、政治和国民的病根,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进行了猛烈的批判;“时时念辉煌之旧有”就不能不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以鲁迅在这种批判中又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

再比如,鲁迅是不提倡“尊孔”的。

鲁迅的“打倒孔家店”,正是着眼于孔夫子“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着眼于“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对于孔子学说中,类似这些直接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

但是他又从某种角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鲁迅之所以对孔子的本人评价采取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是因为他清醒地看到,孔子思想中确实存着一定程度上的带有远见智慧,存在着积极向上的因素,存在着具有历史生命力的东西,而这些又是孔子一生为之身体力行的。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

鲁迅作品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思考。

鲁迅的反传统意识体现在他对儒家文化、封建制度和旧道德观念的批判上,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行动,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鲁迅的小说中,他经常描写贫苦人民的生活,以此展现封建制度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

例如,他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主人公通过疯狂的言行表达了对封建传统和道德规范的反感,他认为这些传统思想抹杀了人性,使人变得机械和僵化。

在另一篇小说《阿Q正传》中,鲁迅描写了一个贱民阿Q的生活,他被社会排斥和歧视,最终在压迫下自杀。

这个故事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弱势者的残酷现实,同时也呈现了鲁迅反传统意识的态度。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则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学的重视和传承上。

他认为中国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些对现代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鲁迅自己的作品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例如他的小说《药》中,描写了一个传统医师和现代医学之间的对比,尽管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传统医学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在鲁迅看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发展的。

他希望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承传和创新,为现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新的灵感和动力。

因此,他在文学创作中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还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使其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和精神追求。

总之,鲁迅作品中的反传统意识和对传统文化的承传,既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反思,也表达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期望。

这种思想和态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和借鉴。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鲁迅对传统文化既有批判又有继承.鲁迅是五四启蒙主义思想文化运动中最激烈最深刻的反传统反封建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的作品以其深广的文化批判,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这座丰碑上镌刻着觉醒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批判,对现代民主与科学的呼唤与渴望。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呐喊》和《彷徨》等著作是新文化运动的扛鼎之作。

他对旧文化礼教的批判和对国人民族性的剖析,无论从深刻、精确方面来说,都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

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他的清醒和深刻使他的作品“像匕首,像投枪”,直指反动阵营的要害;而他的彻底和不妥协,则尤其值得我们学习,以克服传统文化中的中庸和妥协意识。

鲁迅先生对旧文化旧礼教中那些反动腐朽没落方面的批判的彻底性与深刻性,从《狂人日记》就可以看出。

此外如《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祝福》等作品都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中的黑暗面的猛烈抨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鲁迅对孔子以及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批判是极为猛烈的。

这当然是因为孔子及其儒学也是有它的局限性,可是更为根本的是在于孔子及其儒学从汉代董仲舒以后就被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从他们的目的出发改造利用,经常地变成了卫护封建统治和愚弄人民的工具。

鲁迅抨击的是那些尊孔派手中经过历代统治者改造之后代表着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作为“敲门砖”和统治工具的“孔子”和“儒学”。

当然在这个批判中对原始的孔子和儒学也有所连带。

而这个连带也正是孔子和儒学中所包含的缺陷,即主要是“开不出民主与科学”。

鲁迅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鲁迅的文化思想和创作道路是本着改造国民性、挽救民族危亡,创造民族新文化这样的目的进行的。

本着这样的目的,他不管是对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凡是合于以上目的的,就“拿来”。

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对形成鲁迅先生的精神、品格、才具、胆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鲁迅生平所表现出来的刚正不阿、坚忍不拔、威武不屈、勇于自新、大智大勇、忧国忧民、舍生忘死的诸多优秀品格无一不是受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优良文化传统的陶冶熏染所致。

浅析鲁迅的反传统精神

浅析鲁迅的反传统精神

浅析鲁迅的反传统精神鲁迅是近代中国最激进的反传统主义者。

他对传统文化的猛烈批判和深刻剖析,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然而鲁迅本人国学修养很深厚,他从小在三味书屋读书,四书五经都学完了。

还有余力,于是又学了《尔雅》、《周礼》、《仪礼》。

到了日本以后,鲁迅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

他跟着章先生学习,把文字、音韵、训诂全都学了。

所以我们可以说,鲁迅是正宗的国学出身。

鲁迅还整理过许多古籍,水平非常之高。

鲁迅对国学很有研究,而且对很精华的东西把握到位。

但是鲁迅却是反对传统最勇猛的一个人。

比如说他说传统文化吃人。

在小说《祝福》里面他几乎把儒、道、释三种文化都进行了批判。

鲁迅在一些小说里写了传统对知识分子内心的戕害。

翻开中国的历史,鲁迅认为中国的历史是“瞒和骗”的文化,先秦两汉以后,文人写的东西基本上都是给主子们做家谱,而这些正是当时的国学家们所捍卫的东西。

鲁迅当时是一个叛逆者,没有融入社会主流。

他在杂感里面不断地讲国民劣根性、残疾心理,鲁迅认为这是统治者“治”的结果。

鲁迅译《域外小说集》的时候,士大夫们是看不上的。

等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小说红得一塌糊涂的时候,鲁迅就不在写小说而去写杂文。

鲁迅最早的《中国矿产志》,翻译的《药用植物学》,这些在当时主流的视野里都是没有用的东西,但却恰恰表达了人心绪的自由。

几千年中国所有御用的东西都是载道,面目可憎,但是鲁迅研究的那块是没有道学气的。

鲁迅觉得他要打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飞扬的思绪。

他认为一些国学家们扑在前人的躯体上,这是不行的。

鲁迅说:“我为什么要偏激,就像一个房子,所有人都不让打开窗子,然后他说他要掀房盖了,才有人让他打开窗户。

”鲁迅有一些话很过,但是那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现在来看不是鲁迅有了问题,而是中国社会和当时的知识阶层有了问题,当时的知识阶层整体有了问题。

鲁迅当时的基本判断是很人性的,站在个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鲁迅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解决个人的问题,是治人的文化,他坚决反对。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学界一直在不断地进行着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传统的批判与颠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而庞大,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作家开始对传统进行批判和颠覆。

他们认为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僵化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一大障碍。

在他们的笔下,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被颠覆和重新解读。

例如,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他通过疯狂的主人公讽刺了封建社会的愚昧和腐朽。

这种反传统的态度不仅是对旧有观念的批判,更是对自由和进步的追求。

二、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碰撞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两个重要的潮流。

现实主义强调对社会现实的描写和批判,而后现代主义则更加关注个体的感受和主观体验。

这两种潮流在中国文学中产生了碰撞和融合。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学界发生了一场剧烈的变革,后现代主义的思潮开始兴起。

一些作家开始拒绝传统的叙事方式和线性结构,他们追求语言的自由和创新。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以其夸张的叙事和多重的时间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文学框架,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完全排斥现实主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和对话的关系。

一些作家将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方式与现实主义的社会批判相结合,创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度和力量的作品。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手法,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悲哀。

这种将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不仅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形式,更让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传统与后现代主义不仅表现在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和颠覆上,更表现在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上。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徐子营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鲁迅时代的人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客观而深入的认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转折时期逆反批判时代特征正文: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为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中,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人之一。

和同时代的一些先驱相比,也很明显。

比如胡适,也是从反传统入手,主张建设新文化,但态度比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非人”文学,也一度表现为坚决,但很快就由于传统结上了“气”;梁实秋更是直接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激进、浪漫,失去基本规矩。

相比之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确是最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去世几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有些至今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

据说,英国人宁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重要性,英国人乃至很多的西方人已经把莎士比亚这样的经典当作民族精神的依持,当作生生不息的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

鲁迅先生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着类似于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而且鲁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其影响价值是更为现实的。

现在网上和报刊上不时能看到颠覆鲁迅的议论,有的学者也对鲁迅持否定性的批评态度。

因此对于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的认识上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客观而且深入。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运动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哪些历史意义呢?下面就来给大家说说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蔡元培、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反对孔教的立场完全一致。

民国初年,康有为及其弟子陈焕章致力于将孔教立为国教,并将此写进宪法。

其意在建立孔教意识形态。

此举为其它宗教派别所反对,也为坚持思想自由、反对定于一尊的新文化派所抗拒。

但破除儒学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并不是自新文化运动始,清末维新运动即对八股取士的制度给予激烈抨击,对韩愈的“原道”学说提出激烈批评。

1905年废除科举制,从制度上实际解构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新教育的发展方向。

民国初年,蔡元培制定的新教育宗旨明确取消“尊孔”条款,《大学令》解除经科,新的民国教育制度排除了建立孔教意识形态的可能。

陈焕章等人的努力无济于事,说明民国政治文化朝着民主、科学的方向发展已是不可更改的方向。

新文化运动对孔教的批评主要是展现在“礼教”、旧的家庭制度对人的个性束缚这一层面。

新文化运动之表现为个性解放运动,一方面得力于破解束缚人性、个性的“礼教”、旧的家庭制度,一方面归功于西方的“健全的个人主义精神”的介绍。

严格来说,新文化运动对儒学的系统清理和研究工作,因为各种条件的限制尚没有全面展开。

胡适提出“整理国故”在当时也只获得很小范围的认同。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有着没有间断的历史文化传统,儒学在这一历史文化传统中居主干地位。

传统历史文化的资源核心部分实在是儒学,对于这一点新文化运动限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破的一方面下力较多,而对承继一方面所做的工作相对较少。

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定位,在新文化阵营存在分歧。

陈独秀受法国文化影响极大,《新青年》的外文名称就是用的法文。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刊词中提出对青年的六大要求:(一)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打倒“孔家店”的“摩登圣人”——鲁迅对孔子和儒家的复杂态度

打倒“孔家店”的“摩登圣人”——鲁迅对孔子和儒家的复杂态度
段。
定要 有 这种 人 , 世界 才不 寂 寞 ” 。① 这 些 明显 的 赞 誉 也 许 可 以 当 作 是 个 别 孤 立
的言辞 , 不 足 以改 变人 们 既 定 的看法 。但 鲁 迅 有
些 主 张 和价 值 取 向 , 虽然没有 明言 , 其 实 有 着 深 厚 的 儒 家基 础 。 更 值 得我 们 注 意 , 例如 , 他 一 贯 提 倡的“ 认真” 精 神 与赞 赏 拥 有这 种 精 神 的 “ 愚人” , 与儒家核心价值之 一的“ 诚” , 实质上 是一致 的。
我们把鲁迅 的“ 认真 ” 跟儒家 的“ 诚” 等 同起 来 有

鲁 迅 的“ 认真” 与儒 家 思想 的契 合 , 有 一 点需 要 说 明 。孔子 和儒 家是 保 守 的 , 这 点应 该 没 有 疑
问, 这 跟 鲁 迅 一 生 鼓 吹改 革 表 面上 相 反 . 不 过 鲁 迅 似 乎 并不 认 为这 是 个 问题 。就 以王 国维 为 例 , 王 国维 是个 真 正 的 国学 家 ,要 研 究 和发 扬 国粹 。 然而 。 由 于他 保守 。 不用 新 式标 点 。 结 果 整 理 出来 的东 西 很难 懂 . 也 就 因此不 能 达 到 弘扬 国学 的 目 的 。鲁 迅 因此 指 出 , 要认 真 发 扬 国粹 还 需 用 新式 标点 , 也 就 是 改 革 。⑥ 按 照 这 样 的思 路 , 只要“ 认
理 学 以前 的理 念 为限— —对 于这 个 问题 。 “ 现代 中
及 其 学 说 的某 种 好 感 。例 如 ,他 对 孑 L 子 虽 然 删
国的圣人 ” 的说法 , 却可 以引起研究 者的思考 。 其实 ,
对这个 问题 的探讨 , 在鲁迅 思想发展 的研究 中, 早就

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与思想传统

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与思想传统

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与思想传统中国古代历史悠久,涌现了众多有影响力的文化名人,他们以独特的思想传统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还对社会和道德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位中国古代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思想传统。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被尊为中国文化的圣人,他的思想被称为儒家思想。

孔子倡导的是仁爱、尊重家族和社会秩序,他强调人的道德与伦理行为。

孔子主张治理国家应当以德行为基础,强调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孔子的思想传统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世界各地的儒家学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个人修养,可以使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提出了“天心人心”、“仁政”等概念,强调君王应当以德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孟子的思想对于后世儒家学派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3.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又一位重要代表,他的思想强调礼教和治理。

荀子主张君主应当通过道德修养和政治才能来治理国家,他强调君权神圣不可侵犯。

他认为人们的本性是冷酷自私的,需要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进行约束。

荀子的思想对于后世的社会伦理有着深远的影响。

4. 王羲之(公元303年-公元361年)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在书法艺术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作品以气势雄浑、构图精妙而闻名,至今仍对后世书法家产生着深远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被视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5.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以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和对社会的关注而著称。

杜甫的诗歌充满了对时代动荡和社会不公的控诉,他以独到的才情和敏锐的观察力描绘了当时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的苦难。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

如何看待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徐子营摘要: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对于我们这些远离鲁迅时代的人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客观而深入的认识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关键词:传统文化转折时期逆反批判时代特征正文: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因为鲁迅所提供的精神资源是那样的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诠释、发掘与理解,实际上鲁迅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既因为不妥协的批判精神获得了他的拥戴者的推崇;也因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批判、对民族命运的焦虑而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之中,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最为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人之一。

和同时代的一些先驱相比,也很明显。

比如胡适,也是从反传统入手,主张建设新文化,但态度比较中和;周作人提倡“人的文学”,批判“非人”文学,也一度表现为坚决,但很快就由于传统结上了“气”;梁实秋更是直接批评“五四”新文学的激进、浪漫,失去基本规矩。

相比之下,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确是最深刻,攻打最为猛烈的。

鲁迅是有超越性的思想家,去世几十年了,但他所思考、所焦虑的问题,有些至今仍然缠绕和警示着我们。

据说,英国人宁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重要性,英国人乃至很多的西方人已经把莎士比亚这样的经典当作民族精神的依持,当作生生不息的解读各种基本文化命题的精神源泉。

鲁迅先生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着类似于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而且鲁迅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与思考,其影响价值是更为现实的。

现在网上和报刊上不时能看到颠覆鲁迅的议论,有的学者也对鲁迅持否定性的批评态度。

因此对于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的认识上我们每个人应当做到客观而且深入。

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

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

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作者:林贤治来源:《读书》2010年第09期一九三七年十月,毛泽东在纪念鲁迅逝世周年的大会上做演讲,说到中国有两位“圣人”。

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但到七十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圣人”就不再是圣人了。

几十年来,对鲁迅我们一直维持“三个家”的正面评价。

九十年代,一批自诩为“自由主义”的学者将各种恶谥加在鲁迅头上,大张挞伐,以至于把他的作品清扫出教科书之外。

几乎与此同时,“国学”大热,孔子再度成摩登圣人。

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不少地方举行祭孔的盛大礼仪,“孔子学院”多达四五百座,遍布世界各地。

古今两“圣人”在当代思想场域中的升沉变化,隐约透出某些历史的玄机。

但是孔子和鲁迅的阐释者,大抵埋首于个案研究,并不曾把他们的思想言论置于更廓大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比较,居间将玄机说破。

在比较思想史的意义上,王得后先生新近出版的《鲁迅与孔子》,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

王先生承了“五四”精神的余绪,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著作建立在“为人生”的基础上。

它既是学术性的,又是启蒙性的。

王先生认为,孔子和鲁迅都是为人生的,而且都是为了改良这人生,但接着指出:鲁迅与孔子的思想的全部差异,仅仅在于改良之道的不同。

按照鲁迅关于我们“当务之急”的意见,王先生把人生分解为“生存、温饱、发展”三个根本问题,其中又参考了孔子“三纲”中的男女、父子、君臣三项,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

作者从《论语》和《鲁迅全集》中找出相关的思想断片,《论语》还配了四家译文,以利于青年阅读;然后逐个梳理、阐述、比较、批判和总结。

问题意识在这里是支配性的。

由问题构成不同章节,每章结构大体相同,有如俄罗斯套娃,层层叠加,从多个方面凸显作为中国新旧文化代表人物的分歧所在。

孔子和鲁迅处于中国封建专制历史的首尾两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转型时期。

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维护一种封闭的、僵死的专制等级制度,鲁迅却在极力促使据说是“天经地义”的既成的秩序趋于瓦解。

也谈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

也谈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

也谈鲁迅的“传统”与“反传统”作者:晏婧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0期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既是扛起“反传统”大旗的批判者,也是“传统”文化下的反思者,他的文章透过冷峻尖锐的言辞直面腐朽凋敝的旧思想、旧文化,用沉痛悲悯的笔触揭示传统文化的负面性和毁灭性,在重塑国民性和改造旧社会的道路上为新一代青年人、革命者指明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鲁迅;传统;反传统[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編号]:1002-2139(2019)-20-0-01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起,无论何人评何时论,始终无法绕过一个人物,便是鲁迅。

他并非首扛大旗之辈,亦不是先声夺人之徒,但他冷峻辛辣的现实讽刺,富有战斗精神的社会批判以及那强烈的爱与恨,都如暴风骤雨般席卷了那个既黑暗又光明的年代。

他的思想结晶和文学成就始终如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般岿然不动,众人攀缘其上,竭取所需,即便一石一木,时至今日,依旧掷地有声,不绝于耳。

一、坚决“反传统”的批判者人们一直妄图为鲁迅这个标签下个定义,却发现其自身的复杂性远非几个结论那么简单。

反封建、反传统、批判国民性和社会性一向被看作是鲁迅文章乃至思想内涵的标志性特点,其笔触冷隽深刻,针针见血,透过浮世万象,直指劣根顽疾之所在,将众生病态展于世人眼前,书写一段段残酷的真实和无望的悲歌。

在鲁迅的笔下,华老栓心心念念的人血馒头成了救命良药,祥林嫂“捐门槛”成了赎罪的方式,孔乙己的“之乎者也”沦为酒馆的笑话,曾经的少年闰土有一天也叫起了“老爷”,《孤独者》中的魏连殳还在无爱的人间孤独,“狂人”就已在满眼的仁义道德里看到了“吃人”……封建文化在鲁迅的眼里是残忍的,扼杀人性的,又是卑怯的,奴性的文化。

他带着深深地批判、否定、怨愤的情绪审视这些打着伦常口号却又背离人道的所谓道德遗产,他撕破假道学的面具,痛斥封建卫道士的虚伪,对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没有哪一个人能像鲁迅这样对封建传统文化批判有着如此犀利的见解和如此深切的执着。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交融的过程。

作为中国现代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鲁迅既承袭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又积极追求独立自由的创新,为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将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以及他在创新方面的贡献等几个方面来探讨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接触鲁迅从小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深受其影响。

他在家庭教育中受到了多方面的熏陶,如家族世风的影响、儒家经典的学习等。

尽管鲁迅曾对传统文化持有批判的态度,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与感悟,却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二、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反思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批判和反思,他认为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种种弊端与顽疾。

他对儒家礼教、封建礼俗以及旧时社会等进行了深度剖析,将其列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对象。

通过对传统文化不足之处的批判,鲁迅引导了读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与反思。

三、鲁迅的文化创新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鲁迅忠于自己的独立精神,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创新。

他以小说和散文为主要创作形式,通过高度自由的艺术表达,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的作品多以古文入对,运用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细节,使文学语言更加通俗易懂,直抒胸臆,引人入胜。

鲁迅的文化创新不仅体现在作品形式上,也表现在思想观念上。

他致力于引进西方的先进知识,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化的新篇章。

他不仅主张改革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观念,还强调要坚持独立思考、自由创新的精神,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总结起来,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他既继承了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又批判了其中的弊端,注重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鲁迅的努力使得传统文化在面临现代社会冲击的同时,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

毕业论文题目: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专业:汉语言文学学历层次:专升本学号:209212082姓名:张华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摘要:当今,尤其是20世纪80~90年代,人们对以传统文化激烈批判者的形象即鲁迅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有了新的研究和发现,这一研究主要集中在鲁迅与思想传统、学术传统以及审美传统等三个重要关系方面,并且形成了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对这一研究作了详细的叙述,为研究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鲁迅;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综述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人文知识之大成,更是中华文明的承载者、推动者[1]。

如何科学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合各种最新先进理论与哲学思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发展之路,提升中国人民大众的新型生命力与斗争力,顺利实现旧思想到新思想的转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鲁迅根据中国当代现实社会的恶现象,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精髓,精心撰写了大量批判旧社会给劳苦大众带来的身心摧残的文章,惊醒当时一大批民众,使这些人经历一次思想的涅槃,由奴役王国到自由王国,从封建走向开放,敢于同封建主义斗争的新生力量。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当是指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这一双重关系,前者人们非常关注并成为对鲁迅研究的重点,而对后者的认识与关注则有一个发展过程[2]。

20世纪后期,随着传统文化意义的不断发现,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继承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且在80~90年代期间的研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因此,对这20年间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进行系统的回顾与总结,可以为研究鲁迅大下坚实的基础。

一80~90年代的研究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即第一阶段(1976-1989):鲁迅与传统文化经典之间关系;第二阶段(1990-2000):鲁迅与传统文化核心与深层关系,同时,这一研究也开始出现停滞。

这两个阶段的研究虽然前后不同,但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首先,就研究环境而言,随着“文革”的结束和思想的解放,意识形态对学术研究的直接影响在不断减小,学术研究不断突破“左”的束缚回归自身,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关系的研究重新被人们所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
字数:3680 字号:大中小
一九三七年十月,毛泽东在纪念鲁迅逝世周年的大会上做演讲,说到中国有两位“圣人”。

他说:“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但到七十年代,“批林批孔”运动中“圣人”就不再是圣人了。

几十年来,对鲁迅我们一直维持“三个家”的正面评价。

九十年代,一批自诩为“自由主义”的学者将各种恶谥加在鲁迅头上,大张挞伐,以至于把他的作品清扫出教科书之外。

几乎与此同时,“国学”大热,孔子再度成摩登圣人。

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不少地方举行祭孔的盛大礼仪,“孔子学院”多达四五百座,遍布世界各地。

古今两“圣人”在当代思想场域中的升沉变化,隐约透出某些历史的玄机。

但是孔子和鲁迅的阐释者,大抵埋首于个案研究,并不曾把他们的思想言论置于更廓大的历史语境下进行比较,居间将玄机说破。

在比较思想史的意义上,王得后先生新近出版的《鲁迅与孔子》,可以说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

王先生承了“五四”精神的余绪,一开始就把自己的著作建立在“为人生”的基础上。

它既是学术性的,又是启蒙性的。

王先生认为,孔子和鲁迅都是为人生的,而且都是为了改良这人生,但接着指出:鲁迅与孔子的思想的全部差异,仅仅在于改良之道的不同。

按照鲁迅关于我们“当务之急”的意见,王先生把人生分解为“生存、温饱、发展”三个根本问题,其中又参考了孔子“三纲”中的男女、父子、君臣三项,构成全书的基本框架。

作者从《论语》和《鲁迅全集》中找出相关的思想断片,《论语》还配了四家译文,以利于青年阅读;然后逐个梳理、阐述、比较、批判和总结。

问题意识在这里是支配性的。

由问题构成不同章节,每章结构大体相同,有如俄罗斯套娃,层层叠加,从多个方面凸显作为中国新旧文化代表人物的分歧所在。

孔子和鲁迅处于中国封建专制历史的首尾两端,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转型时期。

孔子挽狂澜于既倒,维护一种封闭的、僵死的专制等级制度,鲁迅却在极力促使据说是“天经地义”的既成的秩序趋于瓦解。

孔子培养奴隶道德,鼓吹苟活,抹杀个性,甚至灭绝人性;鲁迅对民族的奴隶根性深恶痛绝,终其一生,争取自由、平等,人的解放。

孔子求“仁”,实际上是辩护“王道”的合法性;但无论对于“王道”还是“霸道”,鲁迅的抨击同样不遗余力,他主张“立人”,
以人的生命个体为本位,建立“人国”。

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他深知,“人”的地位只能从争取中得来。

“斗争”,在他那里是一个“关键词”。

一方面,斗争是一个客观事实;另一方面,斗争也是一种自觉意识。

唯有斗争,才能改变奴隶的地位,在一个专制政体之内,主张无条件地取消一切斗争,只好沦为万劫不复的奴才。

对此,王先生在书中特别强调,反复申论,可谓深得鲁迅思想的精髓。

譬如“争食吃”问题。

王先生从人的物质生命出发阐释鲁迅的人学,认为“争食吃”是与温饱相关,几近“生死”的大事,由鲁迅提出来,反映了他本人的一种相当稳定的思想。

书中分三个层次阐明鲁迅的这一思想:“争食吃”是谋生。

“第一,要谋生,谋生之道,则不择手段”;第二,“我们自己想活,也希望别人都活”,在本能之上,做道德的考量;第三,“道德这事,必须普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王先生特别引用了鲁迅多处关于人类处于非常环境、非常状态中的行为的异端看法,指出:在“现在”这样的时代,鲁迅是认同做人在万不得已时可以“做些损人利己之事”的。

结合鲁迅关于人类在一般及特殊情况下“争食吃”的思想,其中有一段很出色的发挥,说:“饥饿的一群,是弱势群体,忍饥挨饿到极致,唯有饿死而已矣!倘若性质强悍,愤然而起‘争食吃’,不仅可以免除暂时的饿死,恐怕也可能开出‘社会’的改革新途。

从社会层面而言,‘争食吃’是对于社会贫富悬殊的反抗,对于‘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反抗,是对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反抗,完全是正义的,这也是行将饿死者‘革命’的权利。

”从“争食吃”说到群体反抗的正当性,社会运动乃至革命的合法性,这与今日“文化山”上宣言“告别革命”的学者是大两样的。

在讨论“争食吃”时,王先生连带说到竞争上岗,竞聘职务,说到今天数以百计的人竞争一个公务员职位的例子。

像这样洞见现实,适时介入,书中随处可见,比如特权问题,大学教育问题,文化复古问题,“假冒伪劣”问题,歧视妇女问题,就业或下岗问题,贫富悬殊问题,“农村世界”问题,自杀问题等等。

中国当今社会的这些问题,无论是援引文献资料,还是来自日常经验的累积,在书中,都是围绕题旨进行揭示和批判的。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缜密,讲说《论语》部分还颇显露一些考据功夫,但是,当直面现实时,王先生完全无视学院的成规,慷慨为文,甚至出格地使用一种杂文笔法,以抒内心的愤懑。

关于编写本书的学术动机,王先生说是为了探查“弘扬传统文化”的底细,实质上是通过“刨祖坟”,从根本上批判“今天新一代孔子之徒”。

王先生坦言一生研读鲁迅,尊崇鲁迅,
虽然其中不无质疑和困惑,却是力求以鲁迅的意见为标准的。

正如王先生在书中所描述的,自八十年代末的一场“风波”过后,一群少的老的识时务者,纷纷谴责新文化,特别着重谴责鲁迅“激烈”、“激进”、“极左”。

王先生一反时流,开篇即明确指出:“鲁迅是新文化先驱,是终身守护新文化,创造新文化,为扫荡妨害新文化成长的谬见而不遗余力、奋斗不息的一个先驱,又是文化先驱中最富思想、最有思想业绩的一个。

”与正统意识形态的宣传不同,这也仍如他所说:“鲁迅思想及人格的根本特质,在自觉自己的奴隶地位,和奴隶站在一起,为争取‘人’的资格而奋斗终生。

”他面对学界,义正词严地发问道:“……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一切谴责鲁迅主张斗争的学者,一切反对鲁迅咬紧牙关苦斗的教授,一切好心淡化、抹平鲁迅斗争的思想的人,请你告诉我:对付人间的压迫、歧视、侮辱、不平,受苦受难的人们,应该怎样?您给了他们/她们什么?现在,我们是不讲“阶级”而只讲“阶层”,我不懂德语,也不懂俄语,不懂英语,不知道“阶级”这个词在马克思的字典中,与“阶层”的根本特质的区别。

当然,我们现在更不讲“斗争”,只讲“各阶层利益”的“博弈”。

“斗争”与“博弈”的根本特质的区别在哪里呢?恰如“下岗”、“待业”与“失业”的根本特质的区别在哪里呢?在我看来,“博弈”也是一种“斗争”。

要之,消解鲁迅用斗争实现人道的思想,消解鲁迅对黑暗势力的斗争以实现发展的精神,是对鲁迅的背叛。

无论什么高谈阔论,都是花言巧语,都是帮闲帮忙帮凶的作为。

世间大约有两种学者:一种是“教人死而不是教人活”的学者,还有一种,则是“教人活而不是教人死”的学者。

前一种把“人生”拉向“学术”,用各种知识和文化符码制造镣铐,以驱使服务于权力或无形之“道”,但是又极力摆出平和、客观、超脱的模样来。

后一种使“学术”、“知识”服务于人生,并助人生改善,但因此必得克服现实中的诸多阻障,故多不平、反抗挑战之音。

《孔子与鲁迅》的作者明显是后一种学者,为人生的学者,战斗的学者,与鲁迅是同一个精神谱系的——虽然鲁迅连对“学者”一词似乎也没有什么好感。

为了辩护新文化,王先生把老子、庄子、墨子、法家、佛教的思想都一并算在“传统”里,认为孔子、儒家不过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端,“正统”的一端,以此力证“五四”并非“彻底反传统”。

其实,“彻底”又如何?“决裂”、“断裂”竟有如此的可怕吗?儒、道、墨等思想流派不论差别如何,应当承认,它们都不过是小农经济及专制政体下的思想文化传统中的各个不同的子系统。

“五四”的前驱者力图凭一代人的努力,推翻两千年的专制思想的统治,这种堂吉诃德式的挑战的勇气有什么可嘲笑可詈议之处呢?作为一场社会运动,一时间根
本无从对何为“传统”做学究式的鉴别,无非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表明一种叛逆者的姿态而已。

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不尽相同。

“五四”所张扬的观念是现代自由民主的观念,人权的观念,与传统观念无疑是根本对立的。

作为一种思想口号,“反传统”无论如何“彻底”,事实上都只能做到局部的消解;在“反”的过程中,革命力量与传统势力往往交相渗透,达致新的整合与平衡。

传统的力量从来要比革命者敌意的描述强大百倍,正如鲁迅所说:“改革一两,反动十斤。

”许多貌似稳健的反“激进”、反“斗争”、反“革命”的理论,实质上是传统的一部分;说“五四”反传统太“全盘”,太“彻底”,无非借口而已。

试看“五四”九十周年的今日,反观当年之“反”,何“彻底”之有?古老的幽灵不是纷纷打回老家去了吗?
可惜在锋刃下面,王先生给善钻的学者留下了一个小缺口。

自然,这缺口无损于《鲁迅与孔子》之为一部战斗的书,批判的书;尤其当“国学”从讲坛进入社会,闹得乌烟瘴气的今日,我们需要这样一部书。

(《鲁迅与孔子》,人民文学出版社二○一○年一月版,39.00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