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抒情散文的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抒情散文的阅读
作者:高月夏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1年第39期
【技法指津】
阅读古代抒情散文就是要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抒发的浓郁情感,体验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喜怒哀乐,将其中的情感和思想内化成自己的人文素养。这就需要我们去分析、理解、掌握文章的语句、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一、重视个性化阅读
鉴赏古代抒情散文首先应重视诵读,要读出文气,读出意蕴,读出感受;以朗读触摸文本,以默读疏通文意,以个性化阅读品味情感。
抒真情是中国古今优秀抒情散文的共性。个性化阅读,就是要体验不同作品所表达的真实感情。它需要我们充分想象,需要我们重视文本语言而非脱离文本架空分析。比如《陈情表》在表达感情上既有层次感,又有曲折性。我们在个性解读时首先要从“表”这种文体出发,将自己想象成李密,怀着复杂的情感,设身处地去读这篇奏表,才能体验到作者写《陈情表》的苦衷,理解作者为文用语委婉恳切的妙处,体会作者那拳拳动人的真情。
二、分享作者的喜怒哀乐
在阅读古代抒情散文时,要真正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我们就必须重视体验式赏析,即在读的基础上,对作者情感及其表达方式进行分析、点评。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作者直抒胸臆,句句是血,字字是泪,其叔侄之情天地可鉴,日月可表。阅读古代抒情散文,我们不仅要找出作者抒发的是何种情感,更要找到这些情感的寄托之处。比如《陈情表》中我们容易读出的是李密对祖母刘氏的孝敬感恩之情,但仔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文中还隐藏着李密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和对朝廷“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只不过作者将这两种感情压抑住,隐藏得很深,表达得非常委婉。“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在这样的情感基调下,李密将生活中的片段连缀起来,于特定情境中借事渲染出特殊孝情。
三、把握作品的情节结构
古代抒情散文结构一般都有三个层次:一是文体结构,二是思想内容结构,三是艺术形式结构。虽然古人提倡“文无定格,贵在鲜活”,但不同的文体体现着相对稳定的篇章结构及格调。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结构应看清题目,辨明文体,了解它的文体结构。
优秀的古代抒情散文通常是作者按照自己确定的主题思想,即所谓“立意”,来写某一件事或某一问题的一个方面,也就是所谓“谋篇”。常见的古代抒情散文往往以具体形象或形象性手法来表达思想,并且常常具有古代抒情诗的特点,如寓情于景、用典喻理、比兴寄托等。它或讴歌赞美或欣赏咏叹一种事物。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事物本身,实际上是借此来寄托自己的志趣。如龚自珍的名篇《病梅馆记》写的是被人扭曲的梅,实则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束缚人们思想、摧残扼杀人才的罪行,表达了作者要求改革、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
四、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具体分析一篇古代抒情散文的艺术形象,其实就是要求回答:是什么样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用什么手法技巧表现的?表现或流露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倾向?把全篇的具体题材一一分析,然后加以综合归纳,便可以确切地了解、把握全篇主题的形象和作者的自我形象,从而认识这一作品的艺术特点。还是以《病梅馆记》为例,要解读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弄清的是作品中“梅”的形象:“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这字字句句表面写的是梅,实则刻画了被封建统治者戕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一篇古代抒情散文中的作者自我形象,通常并不是通过自我描写刻画而表现出来的。在第一人称散文中,是通过所述主题形象而显示出来;在第三人称散文中,是通过被写的人或事而流露出来。因此,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在分析题材形象性的同时取得的。应当指出,一篇古代抒情散文中的自我形象是作者在所写的主题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感情和倾向,并非作者本人的整体形象,因而实质上与主题形象一样,只是形象性的表现。分析古代抒情散文的自我形象,实际上是分析作者对所写主题的是非、爱憎、好恶的思想感情和倾向,综合归纳起来,便形成读者头脑中的作者形象。
五、品味作品的语言艺术
作为一种文艺样式,散文的物质手段只有一个,就是语言。作者用语言进行艺术创作,我们从弄懂字句开始接触作品,最后要归结到欣赏它的语言艺术。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等。如王勃的《滕王阁序》,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名句,成为古代抒情散文中的绝品。
总的来说,古代抒情散文的语言分析,实质上是对古代汉语语法修辞技巧的分析,是对文学表现手法技巧赖以实行的工具手段的分析,是对不同文章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的品析。
【范例解析】
鸣机夜课①图记
□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②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波磔点画③,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④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⑤。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吟哦声。母与铨皆弱而病。铨有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与药鼎沸声相乱。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选自蒋士铨《忠雅堂集》)
[注]①鸣机夜课:夜晚边纺织边督促孩子读书。②四子书:四书。③波磔点画:指汉字各种基本笔画。④组:指织带。■:圆形细带,此指搓绳。⑤夏楚:古代用作笞罚的工具。
思考一下
1.第二自然段中母亲两次流泪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2.有人说作者的文章“篇篇本色,语语根心”,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3.分析本文细节描述的作用。
4.本文表现了浓浓的母子亲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本文紧扣题目“鸣机夜课”,选取四龄启蒙,六龄学书,九龄读《礼记》《周易》《毛诗》三个阶段,启蒙识字较详,“学书”一笔带过,读《礼记》《周易》《毛诗》也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