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庄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庄子《逍遥游》中“游”的审美意境

摘要: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逍遥游》则最能体现庄子这一毕生追求,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庄子只能通过“游”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到达“得道”的人生境界。这种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即为审美的意境。

关键词:庄子;逍遥;游;审美

一、何谓“逍遥游"

中国古代散文的传统有大致两类,一类是记叙文,《史记》就是其典型代表;另外一类是直抒胸臆,庄子就代表了这一类。既然庄子写的文章是抒发自我心得,那么为了了解庄子当时的心境就不得不提到其生活环境。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其时各国争雄,战乱不断,生灵涂炭,面对纷乱的社会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现实,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而又忧国忧民的庄子.内心所承受的痛苦可想而知。一句“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充分显现出庄子俊逸清高的个性和深刻的孤独。孤寂的庄子。如何在沉浊的社会里生存且不会因抑郁而窒息?他心灵的归宿在哪里?

为了探寻其奥妙,选择居于《庄子》内篇之首的《逍遥游》为主要研究对象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历来为研究庄子思想的学人所重,美学思想必然也不会甘居其后,但是也因此形成众说纷纭的情形。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有《庄子音义》,解篇名云:内篇,内者,对外立名。“逍遥游者,篇名,义取闲放不拘,怡适自得。”郭象注:“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这是以自得其乐、适性而为来诠释庄子“逍遥”的意思。郭象的注释当时以及后来流行最广。成玄英《庄子序》云:“所言逍遥游者,古今解释不同”。对于逍遥的解释现存三种类型:第一,顾桐柏云:逍者,销也;遥者,远也。销尽有为累,远见无为理。以斯而游,故日逍遥。可见,逍遥的世界是庄子在随心所欲地开拓。庄子以奇崛瑰丽的想像力勾画了一个理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精神的绝对自由靠物象的极度自由空间得以伸展,鲲鹏展翅九万里,扶摇直上青天,物理空间的限制被缩小甚至取消,庄子的想象力挣脱了任何空间的束缚。第二,支道林云:物物而不物于物,故逍遥不我待;玄感不疾而速,故遥然靡所不游,故日逍遥。楚辞补注:「逍遥,犹翱翔也。相羊,犹徘徊也。」就字面意义来说,逍遥原为徘徊、翱翔之意。徘徊为行的自由,翱翔为飞的自由,逍遥是行动的自由。而憨山大师解释逍遥为广大自得、广

大自在,将逍遥提升到了精神自由的层次。第三,穆夜云:逍遥者,盖是放狂自得之名也。至德内充,无时不适;忘怀应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日逍遥游。这是指既然摆脱了仁义是非的束缚,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庄子称之为“游心”,是超脱功利和现实境遇的神游。没有世俗的羁绊,也没有孔子那种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绪,就可以真正做到无所忌惮,“安时处顺”的畅达,保持淳朴真实的自然心态。摆脱了世俗标准,心理状态成了惟一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遥”呢?这里提出了三种逍遥义。其实,对于庄子来说,“逍遥游”既不是用“鳍”在水中的游,也不是用“翼”在空中的游,而是用“心”在世间的游,是精神的苦旅:神游水中的游是鼋滞的,空中的游也还是有风云的挂碍,只有神游是游于“无穷”的逍遥游。

二:《逍遥游》之“游”

逍遥是逍遥,游是游,因为逍遥了才可以游,不逍遥不能游。借用佛家的观念,人生解脱了,才能够得游戏三昧,在人生的境界里面游戏。命运无法改变,精神却可以寻找寄托。庄子为自己找到的出路是“游心”。庄子所讲的“心”与儒家的“心”不同:儒家的“心”侧重于道德之心、伦理之心:而庄子讲的“心”是虚寂空灵的,他称之为“灵府”(<庄子·德充符>)、“灵台”(<庄子·达生>)。形体虽然受着束缚,但“心”却可以在广大无边的世界里邀游。这就是“游心”。《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枝干。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①

首先,庄子的“游”要摆脱一切凭借(无待)而“游”。鹏鸟必须乘风而游,才能高飞九万里,蜩与学鸠同样需要培风才能飞上不高的枝头,人们都艳羡的逍遥的列子也必须御风才能飞行,这些在庄子看来,都是有所凭借的,所以不是真正的逍遥。那么真正的逍遥,是不①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33页

是就应该是摆脱一切的凭借而“游”?我们知道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没有凭借,如果不凭借氧气,就无法呼吸,不凭借食物就无法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和生命的循环,甚至不凭借繁殖,人类何以在地球上生生不息?随后,庄子提出了想要“逍遥”,就要做到“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顺应自然的法则,随着变化而变化。其次,摆功名而“游”。许由是为人称道的大贤人,尧想把天下让给他,许由却以治理理念不同(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的借口表示自己不愿越俎代庖而拒绝了尧;《秋水》中说,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人请庄子做大官,庄子却以拖着尾巴在烂泥里爬的乌龟自喻,而不愿做庙堂上的囚徒。世人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人生的目的,庄子认为这是对“游”的限制。所以提出“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无功”、“无名”才能实现所谓逍遥游。而我认为,没有一个人这一生都是没有追求过功名的,我们从出生到死去,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然后又归于简单的过程,我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来到这个世界,然后受环境的影响,孜孜以求,等到人生真的到了需要反思和总结的时候,那一颗心会再度归于平静。也就是说,摆脱应该是从争取的境地升华而出的,「无」的境界仍要从「有」中获得。

三、"游"的审美意境

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样他就容易给人造成庄子是纯粹主观主义者而非客观唯心主义者。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叶朗就曾经这么理解过"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 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特征之一。即使是一花一草,一丘一石,也要能够看出事物背后的灵气和气韵来。当然,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审美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