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研究——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1)
《岳阳楼记》研究版
《岳阳楼记》研究版岳阳楼记研究版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为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作。
本文主要对《岳阳楼记》进行研究,探讨其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
一、文学价值《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唐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文章以岳阳楼为背景,通过描绘山水景色和塔楼建筑,展示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同时,文中融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抨击,使作品既有文学美感,又充满哲理深意。
《岳阳楼记》以其巧妙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
描写的山川河湖,以及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感受,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同时,作者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比喻,使文章充满诗意和情感共鸣,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二、艺术特点《岳阳楼记》在艺术特点上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1. 描绘生动:文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手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岳阳楼的雄伟壮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2. 深思熟虑:作者通过描写山川河湖和楼阁建筑,启示读者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表达了对名利功名的质疑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
3. 修辞独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夸张、对比、象征等,使文章充满变化和余韵,给读者带来艺术享受。
三、结论《岳阳楼记》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展示了范仲淹卓越的艺术才华。
通过对山水景色和塔楼建筑的描写,作者展现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融入了对人生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范仲淹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巧妙的描写手法,使《岳阳楼记》成为一部不朽的文学之作。
参考文献:范仲淹. 岳阳楼记[J]. 《岳阳楼记》研究与阅读, 2020(1): 1-15.。
新时期以来范仲淹《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A Review of Studies on The Yueyang Tower by Fan
Zhongyan since the New Period 作者: 王友胜[1];牛心雨[1]
作者机构: [1]湖南科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社会文化研究基地,湖南湘潭411201
出版物刊名: 云梦学刊
页码: 13-19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1期
主题词:�岳阳楼记》;创作目的;思想蕴含;艺术特征;传播影响;文本解读
摘要: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构思新巧、语言纯净、意蕴深厚,具有持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新时期以来,众多学者对《岳阳楼记》的创作目的、思想蕴含、艺术特征、传播影响、文本解读与纵横比较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多层面的解读与探讨,提出了诸多不同的见解,进一步深化了对范仲淹其人其文的认识与理解,为古代亭台楼阁记研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岳阳楼记分析课文
岳阳楼记分析课文分析课文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范文正公文集》,作者:范仲淹,字希文,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
2、古代三大名楼: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
江西南昌的滕王阁3、通假字:具=俱:全、都属=嘱:嘱咐4、成语: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气象万千春和景明心旷神怡一碧万顷5、主题:文章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后……的政治抱负。
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归箴之意。
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及作记缘由(叙事)1、写滕子京的政绩:政通………….兴(是对滕子京的赞扬,暗含不以己悲,说明他不同于一般的:“迁客”)2、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政通………….兴3、如何修岳阳楼的:增上4、作记缘由:属……之第二部分(2—4)重点描写岳阳楼及其周围的景色,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先写景后抒情)第二段:写洞庭湖全景并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描写)1、描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衔……万千2、从空间上写洞庭湖水波浩淼的衔涯3、从时间上写洞庭景色变化的:朝千4、对洞庭湖全景描写简略,原因:前人……矣5、“前人……矣”一句承前启后,并回应前文的唐贤今人诗赋一语6、理解洞庭湖上“气象万千”?(是说洞庭湖早晚景物变化无穷无尽)7、“骚人”指诗人,是由战国时屈原的《离骚》而来。
8、“多会于此”中“此”指岳阳楼9、览物乎引出下面两段文字。
(由景入情的过渡句)第三段:(秋景)写风雨天气中洞庭湖上萧条凄凉的景象和产生的悲的感情。
1.描写了一种悲凉的情境,使人想到《三峡》中:巴裳2.这一段写了物悲则己悲的思想,照应上文“异”字的一个方面3.概括“迁客骚人”览物而“悲”的句子: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第四段:(春景)写洞庭湖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及产生的喜悦心情(描写)1、这段写了物喜则己喜的感情,照应上文“异”字的又一方面2、“迁客骚人”览物而“喜”的句子: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岳阳楼记》问题研究
问题研究1.本文的立意和构思有什么特点?据史料记载,滕子京函请范仲淹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但《岳阳楼记》却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扩大了文章的境界。
全篇看似闲笔漫叙,实际上却大有深意。
滕子京与范仲淹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进士,两人交谊颇厚。
滕子京是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的,他到岳州后,“愤郁颇见辞色”,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可见他的情绪极为低落。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决定了文章叙议结合的风格。
2.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幼年丧父,生活贫苦,却刻苦读书,少有大志。
据《宋史》记载,他从小就立下“不能利泽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
欧阳修给他写的墓碑文也说:“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可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语,而藉《岳阳楼记》一文广为人知。
“先忧后乐”的思想,究其渊源,即是儒家的仁爱思想。
孟子就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
《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 常 熟 理 工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江苏 常熟
2 1 5 5 0 0 )
摘 要: 关于 《 岳阳 楼记》 主题思想的说法有: 抒发抱负 说; 劝 友规箴 说; 自 宽胸怀说; 自 勉与规劝说; 称颂友人说; 忠君
爱国 说。 其艺术 特色 的研究文 献主要涉 及以 下三个方面 : 艺 术结构; 写 作手法; 语言 特色 。 教学方法 有? 从文学角 度解读 课文;
、
《 岳阳楼记》 的主题思 想研究
得失, 向 古仁人学习。 哦 们在文 章中 能够 读到 儒家思 想对范 ( 一) 抒发抱负 说。 关于《 岳阳 楼记》 的主 题思想, 多 数学者 仲淹的 影响, 他 系天 下, 忧国 忧民 。 如果将《 岳阳 楼记》 理解 及教 师认为, 散文表达的 是范仲 淹先 忧后乐的 崇高 思想。 刘扬 为他规 劝滕子京 放下 个人得 失, 为 苍生社稷 做实事, 那么这个 忠 认为, 范仲淹是 借为人做 记之机, 淋漓尽 致地表现了自 己 作 主题思 想, 在了 解作者生 平、 深 人探究 本文的 基础上 也是可以 为杰出 的 政治家 兼文 学家的 济世胸 怀和忧患 意 识。 u 程杰提 接受的。 出: “ 先 忧后乐的 说法是 继杜甫‘ 穷年忧黎元’ 之后, 以 一个大 ( 三) 自 宽胸怀 说。 湖北 省特级教师 杨舜山 提出了 对这篇 政治 家的身 份把儒家 济时 抱负发挥到了 极 致。 ” 即 超越个 文章思想的另一 说法: “ 《 岳阳楼记》 的主 题是倾吐 抱负, 自 宽 人的 忧乐, 心怀天下, 一心为民, 概括起来就是提出了“ 抱负 胸怀。 ” 倾吐 报负即“ 先天下之忧而 忧” , 自 宽 胸怀是“ 不以物 说” 。 据《 宋名臣 言行录》 记载, 范仲 淹曾 唱诵 过: “ 士当 先天 下 喜, 不以己悲” I 呵 , 他将 研究重点放在范仲 淹身 上, 并具体分析 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这表明他在青年时代就已心 了得出结论的原因, 这一观点是对前人研究的突破, 有其创新 怀天 下, 关心民 生 疾苦, 因 此, 这一观点才更 显得比 较可靠, 长 的 一面。 著 名学者 郭预 衡先生曾 经提到: “ 文 章写于庆 历六年,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
《岳阳楼记》的历史背景与艺术价值分析引言有句话说得好,“登高望远,若有所思。
”当我们在高楼上俯瞰群山、江河,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沧桑和人类的聪明才智。
岳阳楼也是如此,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还蕴含着深厚的艺术价值。
本文将从岳阳楼的历史背景入手,通过分析《岳阳楼记》这一著名作品的艺术价值,来深入探讨这座古老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1.1 岳阳楼的建造背景及目的岳阳楼位于湖南岳阳市市中心的岳阳楼公园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它最早建于三国时期的吴汉时代,后经过多次兴修和重建。
据史料记载,岳阳楼的建造目的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同时也起到警示作用。
岳阳楼之所以选择在岳阳城内建造,主要是因为岳阳城位于洞庭湖的南岸,地势险要,具有重要的军事地位。
• 1.2 岳阳楼的历史沿革岳阳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
在历史的长河中,岳阳楼经历了多次的兴衰和变迁。
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明朝文学家茅盾所撰写的《岳阳楼记》发表后,岳阳楼的名气在全国范围内迅速传开。
• 1.3 岳阳楼的文化底蕴岳阳楼不仅仅是一座具有观赏和游览功能的建筑物,更是一座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在岳阳楼内,不仅可以欣赏到精美的古建筑,还可以领略到岳阳楼文化的独特魅力。
岳阳楼文化主要有岳阳楼文化、茅盾文化、辛弃疾文化、楼宇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融合,使岳阳楼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二、《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 2.1 茅盾作品的艺术价值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以其准确、细腻的语言描写和精湛的艺术手法闻名。
《岳阳楼记》是他在1921年写下的一篇散文,它通过对岳阳楼的描述,展示了茅盾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考。
茅盾将岳阳楼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种将建筑与情感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 2.2 作品结构的艺术价值《岳阳楼记》的艺术价值不仅表现在其内容上,还表现在其结构上。
范仲淹《岳阳楼记》分析
范仲淹《岳阳楼记》分析范仲淹《岳阳楼记》分析《岳阳楼记》全文有三百六十八字,共六段。
本文表现作者虽身居江湖,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是对被贬战友的鼓励和安慰。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具通:俱)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隐曜一作:隐耀;霪雨通:淫雨)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
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一译:行商和客商)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岳阳楼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
岳阳楼记中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分析1. 岳阳楼的历史背景介绍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是著名的建筑物和旅游景点。
在分析《岳阳楼记》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岳阳楼的历史背景。
1.1 建造背景岳阳楼最初建于唐代,后经过多次修复和重建。
它曾经是一座军事防御性质的楼台,用来监视洞庭湖周边地区的动态。
随着时间推移,岳阳楼渐渐成为一个文化名胜,在中国文学中有着重要地位。
1.2 文化地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岳阳楼承载了丰富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许多诗人、文人雅士都曾在此留下了千古佳作。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宋代大文豪范仲淹所写的《岳阳楼记》,这篇文章被誉为是散文鼻祖,不仅描绘了岳阳楼壮丽的风景,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思考。
2.《岳阳楼记》的文本分析《岳阳楼记》是一篇以景写人、以人显景的散文作品。
通过对《岳阳楼记》进行文本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中包含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1 描述壮丽景色《岳阳楼记》首先描绘了岳阳楼的壮丽景色,如“两阁余云烟”,“波澜万顷”,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享受。
这些描写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自然美之间的完美结合。
2.2 反思社会风貌在文章中,范仲淹通过对湖南地区社会风貌的描绘,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弊端和不公平现象。
他以比喻手法写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意味着宛如大山能够享受到美好自然环境而鸟却难以得到同等待遇,就像湖水清澈无人物质愿意放下欺压别人之心。
2.3 哲理与典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融入了许多哲理和典故,如“登高而招,安世以搏”,引用了历史事件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考。
同时,他还以“天下至治”、“登山望远”的观念,反映了他对社会秩序和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关注。
3. 岳阳楼的文化内涵分析《岳阳楼记》不仅在历史背景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文化内涵方面也具有深远意义。
3.1 文学艺术价值《岳阳楼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散文作品。
范仲淹巧妙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岳阳楼记讲解分析
岳阳楼记讲解分析《岳阳楼记》主要告诉我们一个臣子应该心系国家,从而折射出我们应当如果去做一个优秀的人。
以下是小编整理《岳阳楼记》的知识讲解,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岳阳楼记》知识点详细讲解课前导入江西的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名闻天下,湖北的黄鹤楼因崔颢的《黄鹤楼》一诗而声名远播。
洞庭湖畔的岳阳楼,也是文人墨客云集的地方,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题咏而名扬天下;到了宋代,更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熠熠生辉。
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本文的记述,做一次洞庭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吧!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熟练地翻译课文。
3.品味优美语言,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主旨。
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死后谥“文正”,世称“范文正公”。
庆历三年(1043),任参和政事,提出十项政治改革方案,为守旧派所不容,遂外放邠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地知州。
他以六十四岁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张,深受当世和后人称道。
文章和诗词俱脱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
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2.关于岳阳楼台岳阳楼,在今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对着洞庭湖,其前身为三国时东吴都督鲁肃训练水兵的阅兵台。
自古以来,岳阳楼与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被誉为楚地三大名楼。
3.关于“记”“记”是古代一种文体,它叙事、写景、抒情的成分居多,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观点,在写法上大体分两类:(1)寓情理于事、景、物中;(2)由事、景、物中自然生发出情理,而都以“卒章显志”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文就属于后一类。
本文通过迁客骚人登楼时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岳阳楼记》是中国古书文献中少有的创作复杂体态快蕴藉的散文,也算是一部名篇名析名欣赏的散文经典之作。
司马光就在《资治通鉴》里就把《岳阳楼记》列入了“古部”,证明其艺术
价值的确很高。
《岳阳楼记》是唐朝文人苏轼创作的著名文章,诗句流畅,富有
表达力,写出苏轼对醉船的叙述和省思。
文中借了游览岳阳楼的
情节,穿插诗文,表达出苏轼对政治变动,文化沦落,前途无望
的悲凉感受。
文中还表达了苏轼自己“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一种沧桑变化。
在辞藻和表达方面,《岳阳楼记》承袭了唐朝散文对对人物描写、环境描绘和情绪表达手法,句式灵活,从诗句切入,起伏有致;
情节把握、表达力度趋于统一,展现出繁复的艺术品位;穿插的
歌辞诗句彰显了苏轼经验之丰富,情感之表达能力达到了绝美完
美的境地,且在文章整体节奏活跃有致。
一切看来,苏轼所作的《岳阳楼记》,既有其时代的无奈和悲凉,又有浓重的沧桑感和叙事性,充满了理性审视和思想表达,是中
国古代散文的一支高贵的奇珍异宝。
《岳阳楼记》知识点及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岳阳楼记》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
谥号文正,史称范文正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
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
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等。
二、相关资料滕子京与范仲淹同榜考中进士,两人的友谊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滕子京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庆历四年被贬,谪守岳州(今湖南),第二年范仲淹被贬,谪守邓州(今河南)。
滕子京心里有些愤慨,范仲淹非常担心他惹出祸来,想找机会劝他。
恰好赶上他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作记。
范仲淹身在河南,望着滕子京送来的《洞庭晚秋图》,借题发挥,写出自己所推崇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勉励滕子京学习古代有修养的人,不计较个人眼前的得失,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三、翻译课文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注释滕子京谪守巴陵郡: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守,做郡的长官。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
通,顺利。
和,和乐。
具:同“俱”,全、皆。
旧制:旧时的规模。
属:同“嘱”,嘱托。
译文: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知州。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注释胜状:胜景、好景色。
汤汤:水流大而急。
涯:边。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早晚阴晴变化,景象变化多端。
《岳阳楼记》的背景及影响力探析
岳阳楼记的背景及影响力探析一、岳阳楼介绍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重要标志性建筑。
岳阳楼始建于西晋时期,后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扩展,成为我国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古代建筑之一。
二、《岳阳楼记》概述《岳阳楼记》是唐代文学家范仲淹所著,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
该篇文章以深入的描写、卓越的语言技巧和丰富生动的想象力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2.1 范仲淹简介范仲淹(989年-1052年)是北宋初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兼军事家。
他在官场上兢兢业业,在文学创作方面也取得了非凡成就。
2.2 文章主题及结构《岳阳楼记》以悠远的历史和壮丽的景色为背景,通过描述自然风光与人们心态变化相互交织的景象,呈现了作者对人生沧桑和世事无常的沉思与反省。
文章总体结构分为三个部分:2.2.1 第一部分:楼形析范仲淹以独到的观察角度描述了岳阳楼的形态特征和其在山水间的独特位置。
通过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形象的描写手法,他将岳阳楼与山水相融合,展示了楼宇与自然景观之间的有机联系。
2.2.2 第二部分:江雪寄辱谷轩士范仲淹以京城发来信件的方式引出了故事主线——辱谷轩士事件。
通过细腻入微地描写,他恰到好处地表达出广大民众对于不公平待遇和权贵压迫感受的愤懑之情。
2.2.3 第三部分:复诔曰习践艾麦所共勉也最后一部分是范仲淹以自己被招回朝廷并任命为参知政事之事作为结束及抒发个人情感之用。
三、《岳阳楼记》对后世影响《岳阳楼记》作为范仲淹的杰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还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3.1 文学意义《岳阳楼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秀的文学体裁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经典之作。
它对于后世散文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参考和借鉴素材。
3.2 思想价值《岳阳楼记》表达了作者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感受,思考了人生、社会和权利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思考对于后来人士关注社会公平、呼吁正义与善良产生了积极影响。
3.3 历史影响岳阳楼自唐代名将岳飞所建立以来留下了众多名篇佳作。
洞庭湖研究——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1)
《岳阳楼记》研究综述自1949年到1995年,赏析、研究《岳阳楼记》的文章约60多篇,从写作目的、思想意义、景物描写、文体特征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也很有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一、关于写作目的这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
最有代表性,也比较全面的是吴小如的看法:“这是自勉,实亦勉滕”,但作者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即明确的政治目的。
“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自己的同志者发出的策励宣言,也是对那些战胜自己的保守派官僚们的一次信心百倍的示威。
”(《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语文教学通讯》803)争议主要集中在两处:(一)、有无“自勉”成份。
这关系到作者的个人道德修养是否完全摒弃了迁客骚人的情感而达到“古仁人”思想境界的问题。
蔡毅《〈岳阳楼记〉新探》(《扬州师院学报》841)认为“范仲淹身处逆境而不易其节,以‘古仁人’自励,确乎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因此他不取“自勉说”,而把本文的写作目的概括为“言志、劝友、警世”三方面。
(二)、对藤子京是“规劝”还是“颂扬”。
这关系到作者对滕子京思想境界的评价问题。
“规劝说”肇始于宋代范公《过庭录》中的一条记载。
〔注〕王宽行、刘景林《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河南师大学报》816)抽绎出旧有“规劝说”中仅从个人得失着眼的“规劝滕子京谨言远祸”的说法,并加以否定,这是很独到的见解。
然而他们同时又全盘否定了“规劝说”,认为滕子京“愤郁见于辞色”的表现在性质上同屈原的牢骚之情一样,是不应属范仲淹所说的“以己悲”的范畴,同时,“修楼者的政治行动和作记者的政治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作者对滕只有颂扬,而无批评。
蔡毅则肯定了“规劝说”中的合理成份,认为范仲淹“称赞滕子京的奋发有为,却不赞成他‘凭栏大恸’式的发泄郁闷”。
“借滕子京求记之机,明示正道,暗寓讽劝,正是其苦心之所在”。
肯定自勉或勉滕是学术界比较通行的看法。
10《岳阳楼记》研习
“教学艺术”的落点是教学内容——欧阳代娜老师《岳阳楼记》研习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王荣生欧阳老师说:“《岳阳楼记》是文言文作品中的精品。
我们常常为文章中的深邃地凝聚着我国人民传统美德与人生哲理的名言佳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感动不已。
这诚然是正确的,但还不能算对文章理解得深入了。
因为我们还未能向学生讲清楚作者的思路,学生还没有能梳理出作者构思的过程,这个名言佳句是如何铺垫出来的。
这样的学习就只能停留在对词语的表面理解和简单背诵上了。
无法从作者的构思中学到思维的规律与方法,也就很难真正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与感情了。
”根据自己多年执教与阅读《岳阳楼记》的经验和体会,欧阳老师发现这篇课文“美”的所在,是“思路与结构的美”。
因此,这堂课的核心教学内容,欧阳老师确定为:“我们可以用讲清作者思路的办法,来寻求作者构思时的思路轨迹,从中体会作者的博大宽深的襟怀情操与思想境界。
”所谓“巧”,欧阳老师提炼了她的经验:“语文能力训练与知识传授两者关系的最佳结合点;阅读教学中最大信息量的储存点;课堂思维训练的最巧的入手处;课文处理的最关键的突破口。
”换言之,“巧”主要落实在关键词句,尤其要“善于抓住题眼,以一字带动全篇”。
欧阳老师细致地描述了自己在研习《岳阳楼记》的过程中是如何抓住“异”这个字的,我大段地抄下来,因为她的这番话对语文教师很有教益。
我备课时候首先发现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将浩瀚无际,风光万千的洞庭湖的胜景只用寥寥几句话就一笔带过去了,而且还用一个封门的句子(前人之述已备矣)把自己的文路堵死?我想范老夫子是有深意在的。
文章不能只开个头就煞了尾,他还是要写下去的,而且还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
他是为自己另找一条与众不同的思路啊!我继续探求时,忽然发现一个关键句:“然则……得无异乎?”感到茅塞顿开,眼前豁然看到作者思路的轨迹:“异”字表明作者要另辟蹊径,“异”字是全文的题眼。
……但当我抓住“异”字循文索章去追索时,又发现了第二个问题:文章的第三、四自然段,篇幅不小,占去全文的近半,可是这两段除了写景的辞藻生动形象,优美工整之外,并无新意啊!……那么,求异的思路是否在此中断了呢?这是作者的疏忽或败笔吗?带着这两个问题与作者讨论,原来第五自然段的首句已作出了回答:“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一个“异”字再次出现,把全文有机地联系起来了:高尚的人们是有不同于平常人所有的两种心态的。
11 岳阳楼记(11页)分析
深入探究
如果把句子“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改为“连”,把“吞” 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衔”和“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人产生有生命之 感,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构成了一幅气 势磅礴的动人画面。
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 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11
写作特色
❖ 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 骈散结合,词语富有生命力。 ❖ 对比手法,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对比,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的对比,突出
了对古仁人博大胸襟、政治抱负。
深入探究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背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 以己悲,把政事治理的井井有条。由此 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与一般 的“迁客”不同。
深入探究
第二段从岳阳楼上看到的雄伟景象有哪些? (1)气势非凡: 衔远山,吞长江 (2)宽阔无边: 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湖光气象: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明媚艳丽 通过这些景观体现出迁客骚人的什么感情? “迁客骚人”的“喜”:心旷神怡,宠辱“或悲或喜”的目的是什么?
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 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
第五段中作者认为应当有什么样的悲喜观? 作者借用“古仁人之心”,表明了对前面两种悲喜观的不同态度。 肯定了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实际上是否定、批评了
深入探究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敬佩之情。 2.与滕子京共勉,希望自己和滕子京能有古仁人之心,心存高远。 3.如“古仁人”之人越来越少,因没有知己而感到落寞,同时含蓄表达 作者的阔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总结
总结
1、本文题目是“岳阳楼记”,但文中笔墨又不在岳阳楼上,而是为了岳阳楼 周围的景物和欣赏景物时不同的心情。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以记事为主, 兼有议论或抒情。 文主要通过写景壮物抒发作者的情怀,提出自己的主张。 2、中心:文章描绘了洞庭湖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观看景物时产生的悲喜之 情,着重表明作者求古仁人之心,赞扬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 抒发了“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政治抱负。 3、写作特点: (1)对比映衬,相得益彰 (2)运用骈偶句,整齐优美 (3)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本文巧妙地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描写中 寓情于景,同时借景抒情,使情景交融。
细读最后一段,说说作者是怎样将“先天下之忧而 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中心句的?
• 作者十分巧妙地利用设问的方式层层推进, 最后才点出中心。先用比较方式设问,以 “不以物喜……则忧其君”阐明“古仁之 心”的内涵,显示了“古仁人”的博大胸 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由此得出“进亦忧, 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了一个“忧”字, 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何时而乐”,使文 章又推进一层。问后而中心句出现,给人 印象极深。
岳阳楼记详解
岳阳楼记详解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为巴陵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一湖。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早晴晚阴,气象万千。
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湘,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阴冷的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辰都隐藏起了光辉,山岳也潜伏起形体;商人旅客不能前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的天色暗下来了,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产生被贬离京、怀念家乡、担心诽谤、害怕讥讽的情怀,(会觉得)满眼萧条景象,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万里碧绿;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五彩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
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闪着金色,月影映入水底,像沉潜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这两种表现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心情的好坏或乐或悲。
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在野),则替君主担忧。
这样(他们)进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
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比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志同道合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岳阳楼记问题研究
【初中语文】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岳阳楼记问题研究【—初三语文总结之岳阳楼记问题研究】,“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一提起岳阳楼,人们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千古名臣范仲淹。
问题研究1、作者在此提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更高的理想境界?答: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
虽然因物悲喜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2、作者的旷达胸襟与政治抱负之间的关系:因果关系。
3、“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是进亦忧,退亦忧”这句话中,“进”是指什么?“退”是指什么?“进”是指“居庙堂之高”即“在朝廷做官”,“退”是指“处江湖之远”即“不在朝廷做官”。
5、这段话中所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答:议论。
作用:点明主旨,抒发了作者宽阔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6、“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答: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以及对滕子京遭贬谪的慰勉。
7、如何理解“进亦忧,退亦忧”一句?答:“进亦忧”照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照应“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这句话表达了古仁人不念自己的处境,而是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请再写出一句你从课外读到的与此意思相似的诗句或名句。
答:作用:体现本文主旨。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位卑未敢忘忧国。
9、作者巧妙地用两个设问句来逐层深入地阐明论点。
第一个设问句先从反面说,后从正面说,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得出“是进亦忧,退亦忧”的论断,突出一个“忧”字,自然引出第二个设问句,将文章推向高潮,从而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一句的修辞:对偶。
总结:影响力洞穿史册,成为延绵千年的治国理念之一,政事通达、人心和顺成为后代无数治国理政者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阳楼记》研究综述
自1949年到1995年,赏析、研究《岳阳楼记》的文章约60多篇,从写作目的、思想意义、景物描写、文体特征等多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也很有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一、关于写作目的
这是一个有较大争议的问题。
最有代表性,也比较全面的是吴小如的看法:“这是自勉,实亦勉滕”,但作者还有更深一层的含意,即明确的政治目的。
“这是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对自己的同志者发出的策励宣言,也是对那些战胜自己的保守派官僚们的一次信心百倍的示威。
”(《范仲淹〈岳阳楼记〉考析》,《语文教学通讯》803)争议主要集中在两处:
(一)、有无“自勉”成份。
这关系到作者的个人道德修养是否完全摒弃了迁客骚人的情感而达到“古仁人”思想境界的问题。
蔡毅《〈岳阳楼记〉新探》(《扬州师院学报》841)认为“范仲淹身处逆境而不易其节,以‘古仁人’自励,确乎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因此他不取“自勉说”,而把本文的写作目的概括为“言志、劝友、警世”三方面。
(二)、对藤子京是“规劝”还是“颂扬”。
这关系到作者对滕子京思想境界的评价问题。
“规劝说”肇始于宋代范公《过庭录》中的一条记载。
〔注〕王宽行、刘景林《谈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写作目的》(《河南师大学报》816)抽绎出旧有“规劝说”中仅从个人得失着眼的“规劝滕子京谨言远祸”的说法,并加以否定,这是很独到的见解。
然而他们同时又全盘否定了“规劝说”,认为滕子京“愤郁见于辞色”的表现在性质上同屈原的牢骚之情一样,是不应属范仲淹所说的“以己悲”的范畴,同时,“修楼者的政治行动和作记者的政治理想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作者对滕只有颂扬,而无批评。
蔡毅则肯定了“规劝说”中的合理成份,认为范仲淹“称赞滕子京的奋发有为,却不赞成他‘凭栏大恸’式的发泄郁闷”。
“借滕子京求记之机,明示正道,暗寓讽劝,正是其苦心之所在”。
肯定自勉或勉滕是学术界比较通行的看法。
杨海明《〈岳阳楼记〉是“传道”之文》(《湖南师院学报》846)有较为周详的阐释:滕子京“也是属于范文中那种‘以物’而‘喜’,‘以己’而‘悲’的人物,还不能达到范仲淹心目中的理想人物(‘古仁人’)的思想境界——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范仲淹自己在遭受吕夷简集团排挤之后,心中也不会没有一点儿牢骚情绪的。
因此,他写《岳阳楼记》,一方面是劝勉滕子京要跳出个人得失的圈子;一方面也是激励自己,要做一个‘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范文正公年谱》语)的‘仁人志士’”。
二、关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中展现了两种忧乐观,一是以个人得失而悲喜的迁客骚人的忧乐观;一是以天下忧乐而悲喜的古仁人的忧乐观。
作者在这里至少从主观意图上否定了前者而肯定了后者。
后一种忧乐观即浓缩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传颂的名句中,这也是本文的崇高境界所在。
因而,有关思想意义方面的评论多集中于此。
1
(一)、“忧”、“乐”的内容和关系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中曾用此句说明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中“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贵品质。
此后“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即成了学术界对这一名句最通行也最通俗的解释。
有的学者不同意将其忧乐观概括为“先苦后乐”,认为易引起误解,其忧乐之间并非先后因果关系,而是共时辨证的关系。
如张中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阅读和欣赏》第一辑)把它解释成“忧在一切人之行,乐在一切人之后”或“在天下人还未感到忧虑时就忧虑了,在天下人都已快乐之后才快乐。
”等,既恰当又简要,似应采用这种说法。
霍松林《〈岳阳楼记〉赏析》(《唐宋诗文鉴赏举隅》人民文学出版社)则把“忧”、“乐”并提,认为“主要是‘忧’小人专权,政治腐败,人民痛苦不堪,必将起而反抗,‘乐’‘仁政’实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缓和,封建秩序得到稳定。
”吴小如认为“乐天下”是陪衬语,主要的着重点还在“忧天下”,它包括“忧其民”和“忧其君”两部分内容,即关心民生疾苦,担忧国君为小人谗言所惑,把朝政搞乱。
(二)、此名句在思想史上的继承和发展关系、与社会政治现实的关系及评价蔡毅的见解代表了学术界目前研究的最高水平。
首先,他理清了其在思想史上的来龙去脉,认为“范仲淹这一思想,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儒家学说长期发展演变的历史,反映出宋初思想界儒家杂采、糅合释、道两家的趋势。
后来理学家又对之改造利用,使它的积极意义呈现出一些复杂的现象。
”同时,联系社会政治现象,认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对这种“忠义”时代风气的第一声响亮的呼唤。
总之,他认为范仲淹文中表述的人生理想,是“对前代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北宋前期社会政治现实的直接产物,也是他一生立身行事的信条。
”它“并没有超越封建思想的范畴,处处都打上了那个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但由于他所从事的改革事业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他的个人道德修养,也达到了封建士大夫可能达到的极致,从而使他的名言具有积极的内容和较强的概括力和感召力,今天仍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
三、关于两处写景文字
文中两处写景文字特别是后一处对迁客骚人眼中洞庭湖阴晴之景的描写是本文高度艺术性的集中表现,历来赏析文字很多。
吴小如在赏析的基础上指出“作者所以制造出不同的自然环境气氛实际上是为了让读者联想到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气氛”,作者用景语抒情,是“把我国诗词中惯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移用到散文中的一个成功的例证。
”张中《〈岳阳楼记〉赏析》(《中学古诗文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则指出所以大段结撰景语一是文体的需要,一是为正面议论取得更佳效果的需要,一是层层递进,多重对比的文章结构方面的需要。
四、关于文体特
(一)、议论化、骈俪语
陈师道《后山诗话》中的两则记载对本文的文体特征作出了反面评价,一是以议论入题记文体,一是浓厚的骈骊色彩,近于唐传奇。
“尹师鲁(洙)读之曰:‘传奇体尔。
’”
对议论化特征,霍松林认为本文实质上是一篇议论文,但又可以说是一篇文艺2
性议论文,鲁迅的某些杂文,不能不说是对我国源远流长的文艺性议论文传统的继承、革新和发展。
蔡毅认为“议论化,是宋代记体散文的一大特点,范作可谓开风气之先。
”“放笔写景、抒情,用意却在反衬文章结尾的正面道理也可视为一篇别具一格的议论文。
”
对骈散结合的特征,吴小如认为这种带有浓厚骈俪色彩的散文体,“从今天的角度看来,反而应该说是文章的优点才对。
”蔡毅把本文放在北宋前期古文运动的进程中考察,认为“适当杂用骈俪,就其在当时意义来说,是对古文运动中出现的另一极端——‘辞涩言苦’的一种拨正。
”
(二)、小说气
欧阳修最早注意到这种文体特征,“病其词气近小说家”(方苞批《真州东园记》引),是持否定态度的。
蔡毅则明确给以肯定评价。
“范仲淹作《岳阳楼记》时,并未亲往,只凭借滕子京寄赠的一幅图画,调动自己过去的生活积累,‘幻设’出这一幅洋洋洒洒的文章来。
其间绘景状物,揣摩人情,文思跌宕,波谲云诡,又似乎具有小说情节的意味。
”同时,他也指出了尹洙和欧阳修批评内涵的不同。
“尹洙所谓‘传奇体’即‘用对语说时景’,主要指《岳阳楼记》的语言多骈偶句式,韵散相杂,且秉笔缛丽,近乎唐传奇的作法。
”“欧阳修所批评的不是骈俪语,而是‘小说气’;即鲁迅先生所说传奇作者的‘幻设为文’。
”
〔注〕《过庭录》:“滕子京负大才,为众忌嫉,自庆帅谪巴陵,愤郁颇见辞色。
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
……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意盖有在矣。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