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育种
植物的免疫机制和抗病性育种
![植物的免疫机制和抗病性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3e45a9e9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3e.png)
保护环境:减 少农药使用, 降低环境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提高作物抗逆性: 通过育种技术提 高作物对干旱、 高温、低温等不 良环境的适应能 力,提高作物产
量和品质。
促进农业可持续 发展:通过育种 技术提高作物抗 病性,促进农业 可持续发展,提
高农民收入。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抗病基因工 程:利用基 因工程技术, 修改植物基 因,提高植 物抗病性
植物抗病性 诱导:通过 施用抗病剂、 生物防治等 方式,诱导 植物产生抗 病性
抗病品种选 育:选择抗 病品种,通 过杂交、自 交等方式培 育抗病品种
抗病基因:植物体内存在抗病基因,可以抵抗病原体的侵染 抗病基因的来源: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杂交等方式引入抗病基因 抗病基因的表达:抗病基因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植物生长阶段等 抗病基因的传递:抗病基因可以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方式传递给后代
信号传递后, 防御基因表达 抗病物质与病 病物质作用后,
植物启动防御 后,植物产生 原体结合,抑 植物恢复正常
基因表达
抗病物质
制其生长和繁
生长状态
殖
植物抗病性育种
抗病性育种: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 的植物品种,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
抗病性遗传:抗病性是由基因控制 的,可以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抗病性:植物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 包括抗侵染、抗病性和耐病性。
抗病性育种的目标:选育出具有抗 病性、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植 物品种。
传统育种方 法:选择抗 病品种,通 过杂交、自 交等方式培 育抗病品种
分子标记 辅助选择: 利用分子 标记技术, 筛选抗病 基因,提 高育种效 率
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
![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569f10a6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8eaa040.png)
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植物是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但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造成生长受阻和产量下降。
因此,如何研究并开发出抗病抗虫的新品种,是植物育种中极为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传统手段和现代技术两个方面介绍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
一、传统手段1.质量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通过观测不同品种的P覆盖率(病害在种群中的比例),选择病害最少的种子,进行后代的繁殖。
这样在种群中就能筛选出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2.人工授粉法这种方法主要是对花粉进行人工授粉,将高抗病品种的花粉授粉到病害重的品种上,使得后代具有了更强的抗病性。
3.杂交育种法这种方法与人工授粉法类似,是选择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品种,将它们授粉或杂交,从而培育出具有更强抗病力的新品种。
通过这种方法育出的新品种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病害抵抗能力。
4.紫外辐射法紫外辐射法是使用紫外线对种子进行照射,使得基因发生改变,从而培育出的新品种抗病性更强。
二、现代技术1.遗传工程遗传工程是通过外源基因的导入或者定向突变生成的基因修饰手段,利用生物技术实现抗病、抗虫。
通过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的综合应用,可以在病虫害抵抗性、抗逆性、品质改良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良。
2.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分子标记分析,选择与抗性相关的分子标记,将分子标记与抗性基因相关联,从而可以高效地筛选出具有抗病抗虫能力的新品种。
3.基因组编辑技术基因组编辑技术也是现代育种技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CRISPR/Cas9系统,对自然界生物存在的基因进行剪接,从而使得抗病抗虫能力更强,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的新品种诞生。
总之,植物学中的抗病抗虫育种方法十分丰富多样,从传统方法到现代技术,都是育种人员共同研究的方向。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期待更多新技术的出现,从而更好地提高植物产量和质量,为人类的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与策略
![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与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42300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9.png)
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与策略植物病害是在农业生产中常见的问题,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植物抗病育种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病育种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农民和农业科研人员掌握相关知识,提高抗病能力。
一、传统育种方法传统育种方法是植物抗病育种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主要通过选育具有抗病性的品种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传统育种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选择抗病亲本:通过对大量植物种质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作为亲本,为后续杂交提供优良基因。
2. 杂交育种:选择抗病亲本进行杂交,并进行杂交后代的筛选和选择。
3. 抗病性鉴定:对杂交后代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作为繁育材料。
4. 繁育和推广:将选育出的抗病品种进行繁育和推广,为农民提供抗病能力强的植物品种。
传统育种方法虽然有效,但其周期较长,效率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育种的效率和准确性,近年来,逐渐出现了分子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
二、分子育种方法分子育种方法是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育种方法。
通过识别与抗病相关的基因或分子标记,在短时间内有效选择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1. 基因定位:通过分子标记和遗传连锁图谱等手段,将与抗病性相关的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确定其位置。
2. 功能解析:通过基因克隆和功能解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抗病基因的功能和作用机制。
3.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利用分子标记进行抗病基因的筛选和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和准确性。
4. 基因组编辑: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组编辑技术,直接对植物基因进行编辑,增强或抑制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分子育种方法具有高效、准确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植物抗病育种。
三、策略和创新除了上述育种方法,还可以采取一系列策略和创新来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1. 多样性与遗传资源利用:充分利用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通过杂交和选择等手段,选育具有抗病性的品种。
第11章抗病育种
![第11章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7b6bb981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3.png)
轮回选择法(可以积累多个抗性基因) ①选用若干个具有水平抗性的亲本系,随机交配,
混合授粉,繁殖成综合品种群体。 ②从中选出若干抗性强的优株自交(人工辅助)。 ③自交后代按病害类别分成几份,分别种植,接种
鉴定,从中再选择具有多抗性的10~20个优系, 再互交,混合授粉,组成第一轮改良的多抗群体。 ④在第一轮的基础上,按上述程序进行第2、3...轮 的选择。
2、病原菌的生理小种
同一种病原菌(种或变种)可以分化出不 同的类型,它们对不同品种有不同的毒性,某个 特定病原菌类型称为生理小种,也叫毒性小种 。
生理小种在形态上难以区分,只能用一套抗 病能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来区分。 要求:鉴别力 强;抗性反应稳定;具有不同的抗病基因;有代 表性的纯系品种。
3、生理小种的消长
➢ 毒性基因只能克服相应的抗性基因而产生毒 性效应。
➢ 在寄主—寄生物系统中,任何一方的上述基 因,都只有在对方相对应基因的存在下,才 能被鉴别出来。
病原菌 小种
0 1 2 3
基因型 A1A1A2A2
甲 r1r1r2r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a1a1a2a2 感病
寄主品种及其基因型
种工作较好国家或地区收集。 3、从育种的后代材料鉴定筛选。 4、从近缘种属植物中挖掘。
(二) 抗病品种选育方法 1、引种 2、选择育种 3、杂交育种
除采用常规的系普法、混合法选育单基因 或少数主基因抗性外,在选育由多基因控制的、 或者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时: ➢异花授粉作物可采用轮回选择法。 ➢自花授粉作物可采用双列选择交配法 。
品种的抗性表现,与品种本身、病原(虫)数量和 侵染力以及环境条件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抗病育种的困难及原因
![抗病育种的困难及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b114044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d8.png)
抗病育种的困难及原因抗病育种,这个听起来有点严肃的词,其实说白了就是希望通过育种来让植物变得更抗病。
不过,现实中啊,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就像你想让自己的宠物狗学会听话,但它偏偏每天都要跟邻居的小猫打架,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遗传因素就是一个大麻烦。
植物的基因就像人类的脾气,各有各的特点,有些特别顽固,想要让它们变得抗病可不是说变就变的。
这就好比你想教一个懒汉跑步,哎,真是难上加难。
研究人员们得不断尝试各种组合,有时候就像拼图,拼了一晚上,结果发现缺了一块,心里那个急啊。
再说了,环境也是个大角色。
植物可不喜欢住在不舒坦的地方,就像我们都喜欢舒适的沙发。
土壤、气候、水分,这些可都是决定植物健康的关键因素。
育种的结果就像买彩票,运气好,中奖;运气不好,哎,白忙活一场。
更有甚者,某些植物抗病能力强,但却特别挑环境,养得好好,结果一来大雨,就全部挂掉,这真是让人心痛得不行。
然后,还有那些害虫和病菌,它们简直是植物界的“黑帮”,总是盯着弱小的植物出手。
就算你育种成功,植物也难免受到这些“坏蛋”的侵扰。
你想想,就好像你家院子里的草坪,刚种下去,结果一夜之间就被小虫子啃得稀巴烂,心里那个气啊!这就要求育种者不仅要关注植物本身的抗病能力,还得考虑外部的“坏蛋”影响。
真是要开个植物防卫大会一样,大家一起研究怎么打击这些小坏蛋。
再来就是经济因素。
育种可不是个小投入的事,钱花得多了,还不一定有回报。
很多时候,育种者需要面对的是巨额的研发成本和不确定的市场反馈。
你想想,搞了一年,结果植物上市反响平平,心里那叫一个失落,简直像过年没收到红包。
市场需求也是个大考验,有时候大家喜欢的和你研究的完全不搭边,这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黑天鹅,让你一头雾水。
抗病育种就像走一条充满荆棘的路,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
你可能今天兴高采烈,结果明天就收到打击,搞得心情跌到谷底。
很多研究者为了这一目标,真的是拼尽全力。
就像种西瓜,盼着大丰收,结果又遇到干旱,眼睁睁看着心血付之东流,真是让人无奈又心酸。
抗病育种PPT课件
![抗病育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e0be91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f5.png)
生理小种不是遗传单位,只是特定基因 的表现型。
生理小种从形态上很难区别,一般是用 一套抗病能力不同的鉴别寄主(或叫甄别 品种)来区别。
一个生理小种的消长,取决于感染这一 小种的品种,即所谓“哺育品种”在生 产上的消长情况。
(二)致病性及其遗传变异
病原物的致病性是一种遗传属性,也可经常发 生变异,变异的途径有:有性杂交、无性重组 (如异核现象、准性生殖)、突变和适应。变异 会产生新的致病类型,适应是病原物与寄主协 同发展的结果。
(一)抗病性的概念 植物的抗病性是指寄主对病原物及其有毒产物
的抵抗性,不感受性或少感受性。
从广义上讲,某一作物不感染或不发生某一病 害,或虽然发生但程度相对较轻,或产量损失 较小,都可以叫做抗病。从狭义上讲,只有当 作物遭到病害侵袭后,能够产生抗扩展、抗侵 入、或抗再侵染作用的才能叫做抗病。植物的 抗病性可以划分为以下等级:
(3)连锁 在对高级寄生生物的抗病性中,由 于抗性基因较多,连锁现象比较常见,如亚麻 抗锈病基因N和P位于同一染色体上,其遗传 距离大约为26个交换单位。
2.水平抗病性的遗传 水平抗病性属数量性状 遗传。
在兼性寄生物所致的病害中,抗性遗传多以微 效基因遗传为主。
3.细胞质遗传
第三节 抗病育种的方法和程序
(4)结构蛋白,这种蛋白质在凝胶和侵填体的形成过程 以及并置到细胞壁上的物质的结合过程中也可能是相 当重要的。与结构蛋白一起形成的木质素复合物和与 碳水化合物一起形成的木质素复合物相比,对酸解有 很好的抵抗作用。
(5)木质素(lignin)和酚酸化合物,木质素是一种主要由 羟基肉桂酸醇游离基团的凝聚作用所形成的酚类聚合 物。木质素和肉桂酸引起了可以抵御疾病的细胞壁变 态。如抗病品种局部损伤和其周围以及在线虫旁边形 成的坏死细胞刺激了细胞壁的木质化作用,而感病品 种则没有这种功能。
植物的免疫机制和抗病性育种
![植物的免疫机制和抗病性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4a66de8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1.png)
番茄抗青枯病育种
01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 的病害,对番茄生产造成极大 危害。
02
通过筛选具有抗病基因的番茄 品种,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和 遗传育种手段,可以培育出抗 青枯病的番茄新品种。
03
目前已经成功培育出多个抗青 枯病的番茄品种,并在生产上 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他作物抗病性育种进展
1
除了水稻、小麦和番茄外,其他作物如玉米、马 铃薯、棉花等也开展了抗病性育种工作。
。
细胞壁加固
植保素是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攻击时合成的一 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
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
病程相关蛋白是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攻击时表 达的一类蛋白,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
02
抗病性育种原理与方法
抗病性育种目标与策略
抗病性育种目标
培育出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新品种 ,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 作物产量和品质。
抗病性与产量、品质的平衡
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同时,如何保持或提高植物的产量和 品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目前已知的抗病基因数量有限,且不同植物间的抗病基因 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抗病基因是抗病性育 种的关键。
新型抗病性育种技术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可以精准地对植物基因组进 行编辑,为抗病性育种提供新的 手段。
后天免疫
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攻击后,通过识别 病原体并激活特定的防御反应来抵抗 病害。
免疫信号传导途径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触发免疫
植物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模式, 激活免疫信号传导途径,引发防御反应。
效应子触发免疫
植物抗病与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
![植物抗病与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2811bf97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e9.png)
植物抗病与育种的新技术和方法植物作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和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病能力和生长发育水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由于现代农业生产对高产和高抗性的要求,植物常常在繁殖和生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对它们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对农作物的生产稳定性和市场供求关系产生了严重的挑战。
为了改善这种情况,科学家们在植物育种和生物学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新的抗病和育种技术和方法。
植物抗病的新技术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直接修改植物的基因,以改变它们的性状和抗病能力。
该技术通过敲除或替换某些基因,可以使植物更加抗病,能够克服一些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例如,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创造的抗病玉米品种,能够在自然环境中免受玉米叶斑病的侵害,并且产量高达25%。
2. 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植物基因组学和表观遗传学技术能够识别和解析植物基因组中与抗病性、植物生长和发育相关的基因和路径,为植物育种和抗病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组学技术,在水稻中发现了一个关键的基因——OsCCD7,该基因可以影响水稻生长和抗病能力,因此将该基因向水稻中移植,可以大大增加水稻的产量及其对病原菌的抗性。
3. 寄生菌菌丝翻译阻断技术寄生性宿主关系是很多植物病原性菌和寄生性真菌的一种常见现象。
利用寄生菌菌丝翻译阻断技术,可以把寄生菌进入宿主的能力降到最低,从而避免植物受到病害的威胁。
这项技术已经应用于土壤传播的真菌病,如番茄科蔷薇花粉螨病和玉米秸秆腐朽病等,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植物育种的新方法1. 精选育种精选育种是通过筛选和选择具有相对稳定的抗性特征的优质植株进行交配和配对,以产生更抗病的新品种。
现代育种中广泛应用的最先进的精选育种技术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MAS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植物的遗传结构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哪些候选品种具有相关的抗病和生长特征,从而选择出最适合培育的植株。
2植物抗病育种
![2植物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bdbd3971647d27284b73518a.png)
(三)全面衡量 对重要抗源材料或品种,应全面鉴定其 潜在的抗病能力而不以一时二地的育种要求而决定取 舍,需针对多种病害或小种,在不同生育阶段,在变 动的环境条件下用多种方法测定。
2023/4/17
2023/4/17
4
一、抗病育种的进展和问题
• 3.需要尽快改变抗源单一化和品种单一化的局面。抗病育种过 程中往往偏重使用少数优良抗源,在生产中因集约化经营和机 械化作业等原因又偏向大面积推广‘少数优良抗病丰产品种, 结果造成了抗源和品种单一化(遗传种质单一化)。抗源单一化 有利于毒性小种的迅速繁衍,加速了品种抗病性变异,往往导 致病害大流行。
• 病原菌产生的毒素还用于处理植物原生质体,筛选抗
病突变细胞。
2023/4/17
21
二、抗病性鉴定方法
• (四)间接鉴定 是以一些生理的、生物化学的、形态的 ,血清学的性状为指标来间接地判定抗病性的水平。 这些性状可能与病原物的侵染过程或抗病性的表达有 一定的关系,也可能没有病理学意义,仅仅与抗病性 水平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
• (三)近缘植物 栽培植物的近缘属、种具有高度的抗 病性和抗逆性,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023/4/17
8
一、种质资源(即抗源)类型
• (四)抗病中间材料 已有的种质资源经加工和创 新后所得到了可直接用于育种的抗病新物种、 新类型。抗病中间材料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个 途径:
• 1.种内杂交 • 2.远缘杂交 • 3.诱发变异
2023/4/17
16
二、抗病性鉴定方法
• (一)田间鉴定 在田间自然条件下进行,是最基本的鉴 定方法。田间鉴定能在植物群体和个体两个层次认识 抗病性,尤适于鉴定成株抗病性、慢发抗病性、耐病 性、避病性等。在田间通过病害发生的系统调查,可 以揭示植株各发育阶段的抗病性变化。与其他鉴定方 法相比,田间鉴定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抗病性类型和水 平。品种抗病性鉴定结果能较好地代表品种在生产中 的但实是际,表田现间。鉴定周期长,受生长季节限制,不适于 对大量育种材料进行初筛。在田间不能接种危险性 新病原或新小种,通常也难以分别鉴定对多种病害 或多个小种的抗病性。田间环境条件较难控制,不 宜研究单个环境因子对抗病性的影响。
植物抗病虫害的育种与遗传改良
![植物抗病虫害的育种与遗传改良](https://img.taocdn.com/s3/m/689fe16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88.png)
保护生态环境
01
植物抗病虫害的育种与遗传改良 有助于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 农药残留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02
培育抗病虫害的植物品种可以降 低农药使用频率和剂量,从而减 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保护生 物多样性。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植物抗病虫害的育种与遗传改良有助 于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和适应性,使 农业能够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稳定生 产。
02
植物抗病虫害的遗传基础
植物抗病虫害的遗传多样性
03
抗病基因的多样性
抗虫基因的多样性
抗逆基因的多样性
植物中存在大量的抗病基因,这些基因具 有多样性,能够抵御不同病原体的侵害。
植物还具有抗虫基因,能够抵御昆虫的侵 害,这些基因同样具有多样性。
植物在面对环境压力时,会表现出不同的 抗逆性,这种抗逆性也与遗传多样性有关 。
通过遗传改良,可以培育出具有高营 养价值、高附加值的植物品种,促进 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经济效益的 提高。
THANKS
转基因抗病毒植物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抗病毒基因(如RNA沉默基因)导入植物中,使植物能够产生对病 毒有毒的物质,从而达到抗病毒的目的。这种技术已经在烟草、番茄、黄瓜等多种作物上 得到应用。
基因编辑抗病毒植物
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对植物的基因进行精确的编辑,以提高植物对 病毒的抗性。这种技术具有更高的精确性和可控性,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
植物抗病虫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分子标记技术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植物抗病虫 害基因进行定位,通过遗传图谱 确定基因位置。
基因克隆技术
通过基因克隆技术,将抗病虫害 基因从植物基因组中分离出来, 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植物抗病性研究与育种
![植物抗病性研究与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fe883385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f4.png)
植物抗病性研究与育种第一章引言植物疾病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开展了植物抗病性研究与育种工作。
本章将介绍植物抗病性的概念和重要性,并概述后续章节的内容。
第二章植物抗病性的机制本章将详细介绍植物抗病性的机制。
植物通过两种主要的抗病性机制来对抗病原体的入侵:一是植物本身天然的免疫系统,通过识别病原体的特征分子来引发一系列防御反应;二是植物通过抗病基因介导的免疫系统作出反应,这些基因能直接或间接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探究这些机制对于培育抗病性强的农作物品种非常重要。
第三章植物抗病性的评价方法本章将介绍植物抗病性的评价方法。
为了判断植物品种的抗病性,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系列评价指标和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病理学评估、分子生物学分析、生化分析和遗传分析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快速地评估植物品种的抗病性表现,从而为育种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
第四章植物抗病性育种策略本章将探讨植物抗病性育种的策略。
科学家们通过选择具有较好抗病性的亲本杂交、引入外源抗病基因以及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等手段,逐步培育出抗病性强的农作物品种。
同时,通过研究和挖掘天然抗病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也为育种提供了新的资源和思路。
第五章植物抗病性研究的进展与挑战本章将回顾和总结植物抗病性研究的进展和遇到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对植物抗病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然而,仍然有一些病原体对植物抗病性的机制具有抵抗性,育种抗病品种的过程也存在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
因此,继续深入研究植物抗病性机制、开发新的育种策略至关重要。
第六章结论本章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植物抗病性研究与育种的发展方向。
植物抗病性研究与育种是解决农作物病害问题的重要途径,其成果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植物抗病性机制的深入研究,结合新兴的技术手段不断优化育种策略,为培育抗病性强的农作物品种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植物抗病育种
![植物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fe6341d9b14e852458fb57bb.png)
植物抗病育种一.名词解释●多系品种P204●轮回亲本P81●非轮回亲本P81●毒粒P189●生理小种P190生理小种:—种病原菌中,分化出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类型,按病原菌致病性划分出的类型称生理小种。
●聚合品种(库)聚合杂交:通过一系列杂交将几个亲本的优良基因聚合于一起;●杂种优势P146●侵袭力P189●回交、选择育种(库)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采用一次或多次回交的育种方法,称为回交育种选择育种是利用作物品种的自然变异,通过选择而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主(微)效基因抗病性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状。
●水平、垂直抗性P192二.判断题三.简答题1.抗病育种的一般原则以及目的2.抗病性机制答:①避病,感病品种因某些原因没有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而未发病。
(1分)②抗侵入,寄主凭借原有的和诱发的障碍阻止病原菌的侵入或侵入后建立寄主关系。
(2分)③抗扩展,病原菌侵入寄主后,遇到寄主的抑制而难以扩展。
(1分)④耐病,当寄主被病原菌侵染并发生了典型的症状,但受害程度较轻。
(1分)3.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4.垂直抗病性丧失的原因答:一个垂直抗性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1)生理小种发生改变(2)植物的垂直抗病性丧失。
解决对策:(1)培育多系品种(2)培育水平抗性品种(3)培育永久抗性品种(4)品种的合理布局5.系谱法:杂种后代处理6.轮回选择步骤7.抗病育种杂交亲本的选择8.抗病育种引种(1)根据生态条件相近和气候相似的理论进行引种,掌握引种规律(2分)(2 加强对引种材料的检疫(3)加强对引种材料选择、鉴定(4)坚持引种试验9.抗病(虫)育种特点及作用四.简述题1.抗病性鉴定方法大豆:疫霉病玉米:大斑病水稻:稻瘟病答:A.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研究植物生物防御机制与抗病育种
![研究植物生物防御机制与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7e45fe90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9.png)
研究植物生物防御机制与抗病育种植物常常受到各种病原体侵袭,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导致植物生长发育受阻、减产甚至死亡。
为了适应这种环境压力,植物进化出了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保护自身的生命健康。
研究植物生物防御机制和抗病育种,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一、植物生物防御机制1. 植物的物理防御机制植物通过形态和组织结构上的特点来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例如,植物表皮具有角质层和表皮毛等结构,可以减少病原体进入植物体内的机会;根系具有根毛,增加吸收面积,同时能够阻挡一些病原体的入侵。
2. 植物的化学防御机制植物通过合成和积累一些次生代谢产物来对抗病原体。
例如,植物生长中合成的挥发性化合物,可以吸引天敌捕食病原体;植物激素如水杨酸、茉莉酸等,可以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帮助植物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3. 植物的免疫防御机制植物通过识别和响应病原体的信号分子来发起免疫反应。
当病原体侵入植物细胞时,植物会释放酶类和药物类物质,以抑制病原体生长;同时,植物会激活一系列抗病基因的表达,产生抗病蛋白,如PR蛋白(抗病毒蛋白)和Cht蛋白(抗真菌蛋白)等。
二、抗病育种的方法1. 选择抗病品种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可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这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筛选来鉴定抗病性状,利用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加以评价。
2. 杂交育种利用不同品种间的优势互补效应,通过杂交育种可以获得抗病性更强的后代。
选择抗病和优质的亲本进行杂交并进行后代筛选,逐步提高抗病性和产量等性状。
3. 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技术突破是基因编辑,如CRISPR-Cas9系统。
这项技术可以精确地修改植物基因组中的特定基因,以增加或减少特定防御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
4. 跨物种基因转移通过将其他物种具有抗病能力的基因导入目标物种,可以增加植物的抗病性。
这需要进行基因克隆和转化实验等步骤,确保导入的基因能够在目标物种中正常表达和发挥作用。
植物的抗病性培养技术
![植物的抗病性培养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eecfef0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6.png)
植物的抗病性培养技术植物疾病是农作物生产中的重要问题,它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不断努力研发和应用植物的抗病性培养技术。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植物抗病性培养技术,并探讨其应用前景。
一、经过选择育种的植物品种经过选择育种的植物品种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选择对特定病害具有抵抗能力的种质资源进行交配、选择,培育出具有较强抗病性的新品种。
例如,对于水稻病害,育种人员可以选择抗病性较强的亲本进行杂交,以培育出抗病性更强的品种。
二、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植物的遗传物质来提高其抗病性的方法。
科学家们可以将抗病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中,使其在遭遇病害时能够产生特定的抗病蛋白,从而提高植物的抵抗力。
例如,通过导入特定的抗病基因,可以大大提高玉米对虫害的抵抗能力。
三、利用生物技术利用生物技术也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手段。
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研发出了一种转基因作物,其细胞中可以合成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特定酶。
这种转基因作物在遭遇病菌感染时,可以迅速产生大量的抗菌物质,从而增强抵抗力。
四、免疫诱导剂的使用免疫诱导剂是一类可以激活植物自身免疫系统的化合物。
科学家们可以研发出一种特定的免疫诱导剂,使其能够增强植物对病害的抵抗能力,并减少病害对植物的伤害。
通过喷施或者浸泡植物种子,可以提高植物的整体免疫能力。
五、培养植物健康土壤健康土壤是植物抗病性培养中的关键环节。
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选择适宜的土壤、改善土壤的养分结构、增加土壤微生物等方式来提高土壤养分,从而提高植物的健康程度。
健康土壤能够增强植物的免疫系统,使其更加抵抗病害。
六、综合管理措施除了上述技术之外,综合管理措施也是植物抗病性培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综合管理措施包括合理施肥、适时的病害防治、合理的灌溉等。
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植物的整体健康程度,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综上所述,植物抗病性培养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科研领域。
抗病育种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
![抗病育种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6f3da31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35.png)
抗病育种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抗病育种是现代农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通过选择、繁殖和培育抗病植株,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对作物的危害。
本文将探讨抗病育种的技术以及培育抗病品种的方法。
一、病害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病害是造成作物减产和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害不仅能导致作物的直接损失,还会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降低作物的抗逆能力。
因此,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择抗病基因抗病育种的第一步是通过对不同品种的筛选,选择具有抗病基因的品种作为亲本。
亲本的选择要根据所要培育的作物和目标病害的特点来确定。
一般来说,具有多个抗病基因的品种更有可能获得抗病性强的后代。
三、杂交培育为了获得更优良的品种,可以采用杂交培育的方法。
杂交培育通过将两个具有抗病基因的亲本进行杂交,获得新的杂交种。
杂交种通常会表现出比亲本更强的抗病性能。
四、基因编辑技术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抗病育种的方法也得到了改进。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修改作物的基因序列,使其具有抗病能力。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针对特定的病害,选择性地编辑作物的基因,提高其抗病性。
五、细胞培养和选择细胞培养和选择是另一种用于培育抗病品种的技术。
这种方法通过从植物体中分离出单个细胞,并在适宜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和筛选,获得抗病性较强的细胞。
然后,将这些细胞再进行再生,最终得到具有抗病性的新品种。
六、遗传多样性的利用为了增加育种的成功率,可以利用遗传多样性来培育抗病品种。
遗传多样性是指在某一物种内存在的多种基因型和基因组构成的变异。
通过广泛收集、保存和筛选来自不同地区和种群的品种,可以使育种过程中的遗传变异更加丰富,并提高培育抗病品种的成功率。
七、研究抗病机理在培育抗病品种的过程中,研究抗病机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深入了解病害的发生机制,才能更好地选择抗病基因和培育抗病品种。
通过对抗病机理的研究,可以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总结:抗病育种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技术,它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对作物的危害。
植物的抗逆机制与抗病育种
![植物的抗逆机制与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274e1bc9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02.png)
科学研究的重要 性
气候变化对 植物抗病机 制的影响需 要进一步研
究
抗病能力变化
抗逆机制在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强化植物的抗逆机制,提高其适应 01 气候变化的能力
适应性改善
利用抗逆基因改良作物,增加其抗 02 灾能力
作物改良
通过遗传育种等手段培育出对植物抗 逆机制的研究将成 为未来重要课题
植物通过调节生长方 式、生理代谢等适应 气候变化。气候变暖 导致植物的生长周期 和分布区域发生改变。 植物对于气候变化的 适应能力成为重要研 究方向。
气候变化对植物抗逆机制的影响
气候变化导 致植物面临 更严峻的逆
境压力
了解气候变 化与植物抗 逆机制之间 的关系,有 利于制定科 学的应对策
略
适应能力下降
抗逆机制在植物 生长发育中应用 将得到更广泛推
广
合作创新
加强与相关领域 的交叉合作,促 进抗逆机制在植 物育种中的创新
应用
技术研发
强化抗逆技术的 研发,为生产提
供更多支持
植物抗逆技术发展
01 基因编辑
应用于改善植物抗逆性
02 生长调节物质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调节
03 抗氧化酶
提高植物的抗氧化能力
植物抗逆机制的重要性
结尾
植物抗逆基因研究是农业领域的重要前沿,不断 探索新的抗逆机制和应用方式将为未来的农业生 产带来新的活力。
● 03
第3章 抗逆机制在植物生长 发育中的应用
植物生长发育的 关键时期
植物在不同发育阶段 对抗逆能力的需求各 不相同。抗逆机制在 幼苗、开花、结果等 阶段的应用具有重要 意义,合理利用抗逆 机制有助于提高植物 的生长发育质量。
01 密切联系
植物免疫机制与抗病育种
![植物免疫机制与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6d33eac4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6.png)
植物免疫机制与抗病育种植物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同样面临着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然而,植物却拥有一套独特的免疫机制,帮助其抵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植物的免疫机制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机制进行抗病育种。
一、植物免疫机制的分类植物的免疫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基因调控型免疫和PTI/ETI型免疫。
基因调控型免疫通过调控植物基因来提高其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
而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型免疫则是植物通过感知病原微生物特定分子(PAMPs或者effector)来启动免疫反应。
二、基因调控型免疫基因调控型免疫主要依赖于植物启动抗病基因的表达。
当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侵袭时,一些抗病基因会被激活并开始表达。
这些抗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以增强植物的自身防御能力,如编码防御蛋白质可以结合病原微生物并引发细胞死亡反应。
通过基因调控型免疫,植物能够提前准备好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三、PTI/ETI型免疫PTI/ETI型免疫是植物免疫机制中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PTI型免疫是当植物感知到病原微生物特定分子(PAMPs)时,启动的一种普遍免疫反应。
PTI型免疫主要包括生成活性氧、激活MAPK信号通路和改变细胞壁等防御措施。
PTI型免疫对抗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有效,但某些病原微生物却能够通过一些特殊机制避开PTI型免疫反应。
ETI型免疫是当PTI型免疫失效时,植物通过特定的受体与病原微生物效应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引发的免疫反应。
在ETI型免疫中,植物会快速启动一系列防御反应,如增强细胞死亡反应、产生抗菌物质等,以迅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四、抗病育种与植物免疫机制植物免疫机制的研究为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深入理解植物的免疫机制,育种者可以更有效地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
例如,通过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修改植物基因,提高抗病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作物抗病育种
![作物抗病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4a760b25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6.png)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第四节 抗病虫品种的选育及利用
▪ 一、抗源的收集和创新 ▪ 二、选育抗病虫病性的丧失 组成病菌群体的各 个小种的种类及其比例,称为小种组成。其中数量比例最大的一 个或二、三个,称为优势小种。其它称为次要小种。
小种组成主要决定于生产上寄主品种的组成,对于高级寄生菌来说 尤其如此。某个小种要能上升为优势小种,必须有最适于它寄生繁 殖的品种大量种植,这种品种称为该小种的“哺育品种”。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每当一个新的抗病品种大量推广后,病 菌方面就有相应的新小种产生和流行,并 导致抗病品种的抗性“丧失”。从上可知, 抗病品种只能是相对的,它只能抗某些病 害的某些生理小种,一旦生理小种发生变 化,它的抗性也随之丧失,因而抗病育种 工作也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不断选育出 新的抗病品种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持品种 的抗病性。
离体鉴定是室内鉴定的一种,用植株的部分枝条、叶片、分蘖 和幼穗等进行离体培养并人工接种,可鉴定那些在组织和细胞水 平表现出抗病性的病害。
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课件
2.抗虫性的室内鉴定 有一些害虫在田间不一定年年 能达到或保持最适的密度,而且同种昆虫的不同生物型 在田间分布没有规律,难以使不同昆虫个体在龄期和其 他生物学特性方面达到一致,为了使鉴定工作更准确, 除进行田间鉴定外,必须进行室内鉴定。
▪ 作物抗病虫育种与高产、优质育种相比有着明显的 特点,它不仅与作物本身的遗传特性有关,而且与 寄生物或有害生物(病原菌或害虫)的遗传,作物与 寄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两者对环境的敏感性等 有关。寄主植物的抗病性或抗虫性,与植物的其他 性状不同,其表现型如抗病虫、感病虫或其他中间 类型,并不只是决定于植物本身的基因型,还会受 到相应寄生物基因型的影响,是寄主和寄生物双方 基因型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作用的结果
植物的疾病防治与育种
![植物的疾病防治与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fc797e3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88.png)
植物的疾病防治与育种植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食物、药材、建材等多种资源。
然而,植物也会面临各种疾病的困扰,这不仅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可能导致产量的减少甚至死亡。
因此,疾病防治与育种成为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一、疾病防治1. 预防为主预防为主是植物疾病防治的首要原则。
在进行植物育种时,应尽量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进行繁育。
同时,保持植物生长环境的干燥、通风、清洁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目前最常用的疾病防治方法之一。
通过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药剂,可以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蔓延。
但是,由于化学药剂的使用可能对环境产生副作用,并且病原菌易产生抗性,因此应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并注意使用剂量和频率的控制,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疾病防治方法。
利用有益的生物因子,如天敌、拮抗微生物等,对植物病原微生物进行控制。
例如,利用寄生虫控制害虫的繁殖,或者利用拮抗微生物对抗病原菌。
生物防治不仅有效避免了化学药剂对环境的污染,还能降低病原菌产生抗药性的风险。
二、育种育种是为了培育出具有良好抗病性、产量高、品质优良的新品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育种方法:1. 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通过选择具有抗病性的优良品种,进行人工杂交,培育出更抗病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筛选,最终得到抗病性更好的新品种。
2. 变异育种法变异育种法是通过人工辐射、基因突变诱导等手段,使植物的基因发生突变,进而培育出新的品种。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 基因工程育种法基因工程育种法是一种先进的育种方法,通过基因的定向转移和编辑,使植物拥有特定的优良性状。
例如,将具有抗病基因的DNA片段导入目标植物,使其获得抗病性。
虽然基因工程育种法具有很大的潜力,但其涉及的技术和伦理问题也备受争议。
综上所述,植物的疾病防治与育种是保障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环节。
病害抗性育种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与筛选方法
![病害抗性育种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与筛选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cd583434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f4.png)
病害抗性育种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与筛选方法病害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病害抗性育种是通过选育出对特定病害具有较强抗性或耐受性的植物品种,以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耐病能力。
病害抗性育种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病害抗性品种的选育也是植物生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将探讨病害抗性育种与植物生长的关系以及病害抗性育种的筛选方法。
病害抗性育种的目标是培育出对特定病害具有抵抗力的植物品种。
病原体通过入侵植物细胞,利用植物的养分和资源进行生长繁殖,最终导致植物生长受阻,产量降低甚至植株死亡。
因此,病害抗性育种可以提高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减少病害的侵害,从而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增加产量。
病害抗性育种的筛选方法主要分为田间筛选和实验室筛选两种。
田间筛选是在自然环境下进行,通过观察植株的病害症状和产量来评估品种的抗性。
田间筛选的优点是接近实际种植环境,评估结果更直观。
但是,田间筛选的周期长,受天气、土壤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实验室筛选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进行。
常用的实验室筛选方法包括病原体侵染试验、病原体分离鉴定和分子标记等。
病原体侵染试验是通过人工接种病原菌来评估植物对病原体的抗性。
这种方法对于一些可以通过接种进行感病的病害来说较为有效。
病原体分离鉴定是将植物组织样品分离出病原体并进行鉴定,通过分离病原体可以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对植物的侵染能力,有助于选育抗性品种。
分子标记是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植物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与病害抗性相关的基因,从而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除了田间筛选和实验室筛选,还可以利用遗传育种技术进行病害抗性育种。
遗传育种技术包括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
杂交育种是通过优良亲本之间的杂交,将抗病性与优良经济性状相结合,产生出抗病性强且具有高产潜力的新品种。
突变育种是通过诱变剂诱发植物基因突变,从而获得对特定病害具有抗性的新品种。
转基因育种是通过导入外源基因来增强植物对特定病害的抵抗力,进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耐病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抗病育种
一.名词解释
●多系品种P204
●轮回亲本P81
●非轮回亲本P81
●毒粒P189
●生理小种P190
生理小种:—种病原菌中,分化出对某一品种的专化致病性有明显差异的不同类型,按病原菌致病
性划分出的类型称生理小种。
●聚合品种(库)
聚合杂交:通过一系列杂交将几个亲本的优良基因聚合于一起;
●杂种优势P146
●侵袭力P189
●回交、选择育种(库)
两个品种杂交后,子一代与其亲本之一再进行杂交,称为回交。
采用一次或多次回交的育种方法,称为回交育种
选择育种是利用作物品种的自然变异,通过选择而育成新品种的育种方法
●主(微)效基因抗病性
1、主效基因抗病性(major gene resistance) :由单个或少数几个主效基因控制,按孟德尔
法则遗传,抗病性表现为质量性状;
2、微效基因抗病性(minor gene resistance),由多数微效基因控制,抗病性表现为数量性
状。
●水平、垂直抗性P192
二.判断题
三.简答题
1.抗病育种的一般原则以及目的
2.抗病性机制
答:①避病,感病品种因某些原因没有受到病原菌的侵染而未发病。
(1分)②抗侵入,寄主凭借原有的和诱发的障碍阻止病原菌的侵入或侵入后建立寄主关系。
(2分)
③抗扩展,病原菌侵入寄主后,遇到寄主的抑制而难以扩展。
(1分)
④耐病,当寄主被病原菌侵染并发生了典型的症状,但受害程度较轻。
(1分)
3.远缘杂交不亲和的原因
4.垂直抗病性丧失的原因
答:一个垂直抗性品种抗性丧失的原因主要有:
(1)生理小种发生改变
(2)植物的垂直抗病性丧失。
解决对策:
(1)培育多系品种
(2)培育水平抗性品种
(3)培育永久抗性品种
(4)品种的合理布局
5.系谱法:杂种后代处理
6.轮回选择步骤
7.抗病育种杂交亲本的选择
8.抗病育种引种
(1)根据生态条件相近和气候相似的理论进行引种,掌握引种规律(2分)(2 加强对引种材料的检疫(3)加强对引种材料选择、鉴定(4)坚持引种试验
9.抗病(虫)育种特点及作用
四.简述题
1.抗病性鉴定方法
大豆:疫霉病
玉米:大斑病
水稻:稻瘟病
答:
A.水稻稻瘟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之首。
水稻稻瘟病具有传播快、发生范围广、流行频率高、灾变严重等特点。
稻瘟病原菌(图6-1)为稻梨孢菌(Pyricularic oryzae),无性世代:Pyrcularia grisea Sacc.,半知菌亚门梨孢属。
有性世代:Magnaporthe grisea Barr Yaegash,子囊菌亚门。
稻瘟病的抗性鉴定方法可分自然诱发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两种。
其中人工接种鉴定根据菌株的接种方式不同,又可分为:
①抗谱测定,即多个菌株单个接种;
②多个菌株混合接种。
自然诱发鉴定适于苗瘟、叶瘟穗、颈瘟和枝梗瘟鉴定,人工接种鉴一般适于对苗瘟和叶瘟的鉴定。
一般来说,苗瘟与穗瘟有极显著正相关,因而抗瘟性鉴定常采用苗期人工接种鉴定。
但人工接种鉴定时,一般应用多个种群代表小种的混合菌种,以增加鉴定准确性和普遍性。
B. 玉米大斑病(Helminthosporium turcicum)在中国分布广泛,主要发生在气候较凉爽的玉米种植区,是东北玉米主要病害之一,发生严重。
大斑病菌主要侵染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
病害主要发生在玉米抽雄以后,下部叶片首先发病并迅速向上部叶片扩展。
病原菌为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 。
有性态:大斑刚毛球腔菌Setosphaeria turcica (Luttrell) Leonardet Suggs。
玉米抗病性鉴定程序主要包括主要生理小种病原菌的准备,接种时期的选择,最佳的接种方法、抗病性鉴定圃的设立、田间调查观察与记载等步骤和内容。
鉴定玉米育种材料抗大斑病的方法有自然诱发鉴定,大田诱发鉴定和人工接种鉴定。
但以人工接种鉴定较为可靠。
C.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
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
部。
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
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鉴定方法:1.人工接种鉴定 2.田间抗性鉴定常用人工(喷雾)接种的方法鉴定稻瘟病品种的抗病性
2.抗病品种选育、繁殖、推广的注意事项
答:1)尽快改变抗源单一化和品种单一化的局面。
加快推广利用不同的高效抗病基因,逐步实现抗病基因和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以减缓优势毒性菌系的繁殖速率,减少越夏菌源和外来菌源,尽量减少病害流行造成的损失。
(2)注重多个高效基因的累加及多系品种的培育。
进行抗白粉病基因累加应是培育持久抗性品种的一条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单基因控制的抗性极易丢失,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抗性一般较为稳定持久。
借助分子标记等新技术,培育抗谱上互补性较强的多系品种应用于大田,也可大大控制新的优势小种在某一地区的流行及扩展。
(3)加强低感和慢粉抗性品种的利用对抗病品种的推广应用,应注意不要一味追求免疫、高抗品种,低感。
慢粉和耐病品种也值得推广利用。
据段双科等(1999)在陕西八年的观察研究,认为淮阴894、阿勃等属低感、慢粉品种,具有非小种专化抗性的特征,抗病性持久稳定。
从病菌---寄主群体互作的观点出发,慢粉抗性趋于稳定化选择的方向。
因此可保持自然界病菌群体相对稳定,从而延长品种的抗性寿命。
(4)进一步挖掘抗性较好的地方品种和农家品种,及其近缘种属所含有效抗病基因。
借助现代生物技术新手段将它们导入生产品种中,从而拓宽小麦抗源,培育更加持久而又稳定的抗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