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国家文学作品书名的汉译策略

合集下载

英语小说的翻译技巧略谈

英语小说的翻译技巧略谈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英语小说的翻译技巧略谈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雨茹【摘要】文学的发展中,中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在国际文坛中,特别是英文的著作数量占有绝对优势,在世界一体化的发展前提下,人们对于文化的概念也从以前的故步自封变成了如今的文化不分国籍,这种现象就造成了外文小说文刊翻译这一职业快速崛起。

从另一方面来说,小说翻译也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所以很多高校学生都尝试着去翻译小说来提高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为将来自己的就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本文将从英语小说翻译应遵循的规则和原则的角度对怎样地道的翻译英语小说提出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英语小说 汉译 翻译技巧从汉译英小说发展至现在不过有一个世纪的时间,而且在这一个世纪汉译小说的发展紧紧与中国客观历史发展相连。

在解放之前新文化运动时期,由梁启超先生、严复先生、鲁迅先生等大文豪带领了汉译小说发展的潮流,他们把英语小说翻译成汉语希望以国外先进的文化带动中国人民的文化造诣及精神方向,但是这些先生所翻译的文章太过于看重文章的社会性能,反而去忽略了一些人们所需要的东西。

所以含义是小说发展至今,文化潮流推动着译者不断进步,下面本文将谈论一些汉译英语小说的技巧及所要注意的要点。

一、英语小说的翻译应注意的要点1.准确理解原文选择正确的字、词。

小说具有叙事性,是一种结构逻辑感十分重要的文体,小说通过塑造不同的人物来完整小说情节,又通过对于不同人物在场景中的描写来体现不同人物之间的性格特点,在描写实事之时揭露社会上的某些现象,用以来展现社会生活的矛盾。

这就体现了社会生活的三大要素:情节、人物、场景。

也就是说在小说的描写中,无论是作者善于用华丽的词藻堆砌小说人物性格和场景都会归于表达感情这一点。

但是文章的描写不同也会对翻译者带来不同的难度,在翻译出词句之时也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翻译者也要确保自己所翻译的内容不偏离原本作者的含义。

比如有一句话‘You are a pel ’(选自小说Persumed Innocent)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你真够朋友或者是你真够哥们。

汉译外国文学类出版物的编辑策略

汉译外国文学类出版物的编辑策略

编辑理论与实践汉译外国文学类出版物的编辑策略/19世纪末至今的100多年,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增多,外国文学作品通过汉译的形式逐渐走进中国读者的视野,成为沟通世界文化的载体,影响着中国的作家与读者。

在民国时期,外国文学译著的出版就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助推力量。

[1]从出版品种来看,外国文学作品在民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几个出版的高峰。

[2]进入21世纪后,外国文学作品被更多更快地引进、翻译与出版。

如今,外国文学类出版物已占有相当的市场份额。

在七大细分市场(教育、社科、少儿、文学、科技、生活、艺术)中,引进版文学类图书表现尤其抢眼。

[3]以国内文学类出版的龙头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例,在该社已出版的万余种图书中,引进版文学图书接近4000种。

众所周知,出版物是特殊的文化产品,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外国文学类出版物也如此。

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原作精神且能够为中国读者所理解的高质量的汉译文学类出版物,不仅有利于中国读者汲取外国文学的养分,而且还可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而原作内容导向不过关、译文质量低下、编校质量不达标的出版物则会对读者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或成为“精神毒药”,或背离原作风貌,或读来费解、不知所云。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编辑此类出版物的经历和对汉译外国文学类出版物的研究,撰写此文,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一般特点以及此类出版物的编辑策略,希望对编辑同行有所帮助。

一、外国文学作品的特点、出版要求及编校要点外国文学作品包罗万象,常常涉及外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有些还涉及哲学、艺术、经济、政治等专门学科,部分作品还会谈到中国,而立场、态度往往褒贬不一。

这些特点要求编辑在审稿和编校过程中处处留心,认真把关。

要对稿件中的政治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等保持高度的职业敏感,对格调不高、导向有问题、褒西贬中的内容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外国文学作品的以上特点也要求译者须具备丰富的背景知识、文化知识、研究积累,以及相当的语言水平。

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

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

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作者:王海怡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6期【摘要】书名是读者了解一本书最直观的方式。

作者往往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书名来表达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吸引读者的眼球。

一个恰如其分的书名能够为一本书增添不少色彩。

然而,面对已有的中文或者英文书名,译者应当在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跨越极大的文化差异,翻译出让双方都可以理解的书名,并且在纷繁复杂的翻译方法中,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式。

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分别从书名的英译汉以及汉译英两方面对书名的翻译方法即音译与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结合进行解析。

【关键词】书名翻译;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引言书名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首要阶段。

通过书名,读者往往会在内心勾勒出本书的大致面貌和内容,从而选定是否继续品读这本书。

因而,对于读者而言,一个书名的重要性就好比一个标题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

由于在拟定书名中需要考虑众多因素,例如,书名的新颖程度,它是否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它对书本销量的影响,所以,确定书名往往需要花费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

书名的拟定本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出于对读者的负责,更是对作者的尊重,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原文内容,表达出原著者的本意。

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采取了音译与直译的翻译方式。

但又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背景,翻译家在翻译时,需要对原著书名进行大大小小的调整和改动。

一、中文书名翻译(一)直译与音译的案例分析从音译角度来讲,在书名中出现人名、地名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时,通常会用到音译的方法。

例如,由孙武编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Sun Tzu’s Art of War;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摄影集《黄山神韵》—The Verve of Huangshan等。

书名英译的策略葛浩文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考察

书名英译的策略葛浩文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考察

书名英译的策略:葛浩文英译中国文学作品的考察摘要:文学作品书名的翻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优秀的翻译可以吸引读者,促进作品在异域的传播,延展艺术作品的生命。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是一个成功的例子,他运用直译法、直译注释法、意译法以及改译法等有效的方法处理书名英译,体现出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

葛浩文的翻译方法可以为中华文化外译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书名英译;葛浩文;方法;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5-0093-03(安徽新华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88)李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进入英语世界的过程中,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无疑是被公认为做出重要贡献的一位。

其翻译作品数量之多,品质之优,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将葛浩文推向了聚光灯下。

在美国翻译界,葛浩文一直享有盛誉,被称为中国文学的“接生婆”(Updike,2005),[1]中国文学的“首席翻译家”(Orbach,2012)[2]。

在中国大陆,翻译界对葛浩文的关注度日趋升高,介绍和研究葛浩文的文章如雨后春笋,表现出中国译界对其强烈的兴趣。

下面以40种葛译汉语文学作品书名为例,探讨书名翻译的方法和原则。

一、葛浩文翻译中文书名的几种方法(一)直译法。

有些人认为逐字翻译为直译,但大部分人都认为直译并不一定要到逐字翻译的地步,一般说来,比较遵照原文语言结构的译法就是直译。

[3]也就是说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持原文的形式。

[4]从翻译对等理论上说,就是要达到功能对等和形式对等。

直译法要求源语和译入语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对应关系,而且这种对应容易为译入语的读者所理解接受。

在笔者统计的40部葛浩文翻译的文学作品中,直译的作品题目有16部,分别是张洁《沉重的翅膀》、刘恒《黑的雪》、苏童《米》、古华《贞女》、王桢和《玫瑰玫瑰我爱你》、朱天文《荒人手记》、莫言《酒国》、黄春明《苹果的滋味》、刘恒《苍河白日梦》、莫言《丰乳肥臀》、苏童《我的帝王生涯》、张炜《古船》、姜戎《狼图腾》、莫言《生死疲劳》、毕飞宇《推拿》、李昂《迷园》。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下英语文学评论文本的汉译策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西方文学作品,同时也将中国文学作品介绍到国外。

在这个大潮流中,文学作品评论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作品评论的翻译研究至少应得到同等程度的重视。

但是,这类翻译研究却不多,可见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研究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学评论文本旨在介绍文学作品,翻译这类文本应当遵循一定规范,才能让译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评论的翻译能大致了解作品的内容并对作品本身产生阅读兴趣。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包含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从选材到翻译总策略再到具体的翻译策略都有章可循,可以为文本翻译提供指导。

其中,图里提出的“可接受翻译”原则更多地考虑译语文化规范,而文学评论文本翻译应符合译语读者阅读习惯,使读者对作品产生阅读兴趣,意味着这一原则能为此类文本的翻译策略提供首要指导。

因此,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可以作为此类文本的理论指导。

本文以翻译实践《爱玛》(导读与注释)所遇到的翻译难点为例,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指导,结合文学评论文本的文体特征,以纯语言性文本规范和文学性文本规范为划分,从词法、语法和句法、文体特征三个层面探讨了文学评论文本的翻译策略。

词法层面,本文主要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经常使用的词义选择、词类转换以及增译与减译策略;语法和句法层面,本文以翻译实践最典型的被动语句和长难句为出发点,探讨如何选择最符合汉语表达规范和读者可接受性的翻译;文体特征层面,本文分别讨论了翻译实践中最典型的引经据典内容的翻译方法、为达到相似的文学美感采取的四字格译法和文学评论文本相关术语的翻译方法。

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

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

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作者:张守锐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2期【摘要】语言是一个地区和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而语言艺术所形成的文学体系,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由于中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上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在英美文化作品汉译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中西方文化传承基础的不同,并联系上下文对其中的词汇和语言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这样才能将原著的真实含义精准地翻译出来。

本文主要从英美名著的共性特征、翻译难点、翻译误区、翻译原则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希望可以给相关人员带来启示。

【关键词】英美文化视域;名作作品;翻译;难点【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21-03【本文著录格式】张守锐.浅析英美文化视域下的名著作品翻译难点[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21-123.引言随着英美文学的传入,英美经典名著的翻译成为英语语言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而翻译是一种语言转化的形式,是指用一种语言去阐述另一种语言的行为。

在将英美文学作品进行汉译的过程中,不但要将原本的内容进行翻译,更重要的是要将作品的主旨和情感等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来。

不过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英美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难题,如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民俗民情不同。

如果翻译人员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就会出现误译的现象,导致原文意思被改变。

为了提升英美文学作品翻译的准确性,在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人员除了考虑语言方面的因素外,还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文学风格等因素,这样才能将文学作本的译本价值充分体现出来。

就这一方面而言,加强对英美文化视域下名著翻译的研究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英美文化视域下名著的共性特征自文艺复兴后,自由主义文学崛起,很多文学爱好者会将当时的社会现象写入作品中,并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也一并融入其中,因而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英美文学作品都是以揭示社会本质,讥讽社会现象为主[1]。

书名汉译英可识别性关联传递与音意并行法-精品文档

书名汉译英可识别性关联传递与音意并行法-精品文档

书名汉译英可识别性关联传递与音意并行法书名作为识别书籍的重要标志,较普通文本有更重要的功能。

书名的“音、形、意”所传递的信息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形成明确的标识,使书籍能很快从其他书籍中被识别出来。

在翻译过程中,这一功能既应体现在原语上,也应体现在目的语中,它是书籍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重要关联。

无论在原语还是目的语的语境中,同一本书的书名都要能够提供相通的信息以便于书籍的识别,书名翻译时应该传递出这一可识别性。

但翻译过程中的语言转换,通常让占原书名信息三分之一分量的书名的“形”作出改变,“音”与“意”的信息也不得不承受折损。

有些中文书名承载了很多中国文化元素,它们引经据典,翻译时却难于找到相对应的文化共核进行形象转换;有些中文书名言简意赅,翻译时却需要作一番解释才能说明来龙去脉。

虽然翻译过程中原语文化意象的折损实属无奈,由一个汉语原书名派生出多个英译书名是很普遍的现象,但由此造成书名信息的过度折损,并使文化传递交流中出现很多重要线索的断裂,就是对原书作者苦心署名的劳动的抹杀,同时也会令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蒙受损失,比如屈原《离骚》的英文译名或为 Li Sao ,或为The Lament ,或为 Encountering Sorrow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或为 ShiShuoXin Yu,NewAccounts ofOldEpisodes ,或为NewAnecdotes of Social Talk 。

这两本书的几种译法使译本之间以及译本与原语书名之间的相互关联呈现不足,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传递,使目的语读者难以辨识原书,甚至可能误以为是不同的书而重复购买,而且还可能导致文化研究者对新出译本不能及时了解。

当前我国汉译英书名翻译一直遵循“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但没有具体的统一的书名译法规范,所以会出现前述多个英译书名的现象。

笔者认为当前通常采取的译意法和译音法两种汉译英书名翻译方式,从它们各自的译法特点和后期影响来看,在传递书名的可识别性信息和关注书籍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相互关联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建议在汉译英中采用译音译意并行法,以便能更好地解决书名翻译这个棘手问题。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

基于语料库的译者翻译策略研究——以《骆驼祥子》英译本为例摘要:《骆驼祥子》[1]是老舍的代表作,出版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促进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本论文选取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英文译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两位译者翻译同一文学作品时不同的译者风格。

本文立足于描写翻译学和语料库翻译学研究范式,建立《骆驼祥子》原文语料库,施晓菁译本和葛浩文译本语料库,从词汇[2]、句法、篇章层面进行定量分析。

词汇层面的研究涉及分析类符/形符比、高频词、独特词等;句子层面的研究分为平均句长、句子类型,句首词等方面;语篇层面研究了篇章衔接手段。

此外,本文还结合文体学对两译本进行定性分析,探讨两位译者在文化负载词、成语、修辞、思想表达以及副文本等方面的翻译策略。

最后,本文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探讨译者风格形成因素。

通过比较两译本,可以发现葛浩文译本更侧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诠释,更容易让国外读者所理解,翻译更灵活。

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多运用异化翻译策略。

而施晓菁译本则侧重于对原文的忠实,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通常是运用归化翻译的翻译策略。

两位译者风格的不同与社会文化背景、译者主观因素等有关。

关键词:译者风格;骆驼祥子;语料库翻译一、引言老舍[3]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他的小说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好评。

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用丰富的方言和生动的口语描写了北平市民。

这部经典的爱情包含了一个农村男孩祥子的悲惨故事,他想买一辆人力车,在北平开始他的新生活。

不幸的是,他的梦想破灭了。

他终于堕落成一个自私的人。

老舍以其成熟的写作技巧,描绘了二十世纪初的北平。

它已被翻译成17种不同的语言,受到国内外读者的欢迎。

这部小说分别由伊万·金、让·M·詹姆斯、施晓菁和葛浩文翻译成四个英文版本。

在这四个译本中,施晓菁和葛浩文的译本更值得关注。

一方面,两位译者在社会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差异。

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人名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人名翻译的问题与对策

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人名翻译的问题与对策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李昕辰【摘要】世界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的人名翻译往往冗长难记,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速度,影响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研究对两本世界名著的汉译本进行了统计,发现外文人名的翻译中,绝大多数采用了音译的翻译方法,而且不少人名的字数在三个字及以上。

本研究同时对20名高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结果表明世界文学名著汉译本中的人名翻译着实造成了阅读障碍。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更换汉字、减少字数和适当直译三大对策来解决世界文学名著中的人名翻译问题。

【关键词】世界文学名著 人名翻译 问题 对策 音译 直译【Abstract】The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rowth of young people. However,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are often lengthy and hard to remember, reducing the reading speed of readers and affecting their reading interest. This study has analyzed the Chinese edition of two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finding that most of the translated names adopt the method of transliteration and many names’ number of characters is three and above. Meanwhile, the study has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based survey among 20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results of the survey show tha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do form a barrier in reading. Based on the results above, 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three countermeasures, which are changing the characters, reducing the number of characters and adopting appropriate literal transl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translation of Chinese names in the Chinese edition of 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Key words】world literature masterpieces; name transl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transliter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引言世界文学名著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翻译策略研究一、认知翻译策略认知翻译强调翻译的认知过程和译者的主观认知。

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将原文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编码、再组织,并形成等效的目标语言信息,这一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观认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译者的主观认知水平,是提高翻译品质的关键。

首先,译者需要熟悉原文的语言和背景知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差异,从而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思。

其次,译者需要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和语感,才能准确把握原文的文学特点和意义。

最后,在翻译时译者需要深入挖掘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从而把握原文的核心意义,寻找到与目标语言的等效表达方式,形成优秀的翻译作品。

文化翻译是指将原文的文化信息和内涵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过程。

文化翻译需要译者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能够处理源文和目标文的文化差异,并把握原文的文化内涵,在翻译过程中传递文化信息。

因此,文化翻译需要特别的策略来保证翻译品质。

首先,译者需要熟悉原文和目标文的文化背景,了解文化的异同和交流方式,确保翻译是基于相同的文化背景进行。

其次,译者需要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文化差异的深层次含义和文化交流的规范,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不当的翻译。

最后,在进行文化翻译时,译者需要在传递原文的文化信息的同时,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并尽可能在目标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特点,使得翻译品质得到提高。

总之,英语文学作品的翻译需要认识到认知翻译和文化翻译两个方面的策略,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确保翻译品质和传达文化价值。

试论《Толстый и Тонкий》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试论《Толстый и Тонкий》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策略

译文 : 胖子本来打算反驳他 , 可是瘦子脸上露出 那么一副尊崇敬畏 、 阿谀奉承、 低首下心的丑相 , 弄 得三 品文 官恶 心得要 呕 。 译者使用 了3 个 四字结构 : “ 尊崇敬畏” 、 “ 阿谀 奉承” 、 “ 低首下心” 。这些 四字结构或言简意赅 , 或 形象生动 , 使整段文字流 畅 自然 , 富有节奏感 , 体现 了原文的“ 意美” , 充分表现了原 文的神韵, 增强 了 译 文 的可读 性 。 ( 2) 且 p y r ,M O H ( H O C K a 3 a T b , ̄ e T C T B a H B  ̄ p y r
B b I I I I / I H B T a K H e B e J I B MO  ̄H—C !

译文 : 您, 可 以说 , 原是 我儿 时 的朋 友 , 现在 忽然 间, 青云直上 , 做了这么大的官。 将“ B B I I J _ I Y  ̄B T a I G I e B e J I b M o H—c ” 译为 “ 青 云 直上” 可谓是完全 的归化译法 , 不仅符合汉语 的表 达习惯 , 也体现 了原文作者 的意 图( 原文是瘦子 听 说胖子升任三品文官后 , 既佩服又想奉承胖子 , 因此 这样说 话 ) 。 ( 3 ) mr l o  ̄a y a T e …q T O B B I — c … . 一 3 a X H X H K a / I
T O H K H I  ̄ , 6 o n e e C l b e ) K H B a  ̄ c b . — —

M. H / I O C r H B O e
B P o n e K a K
习惯和文化传统 , 为目 标语读者保 留异 国情调。下 面我们具体讨 论归化和异化两种策 略在 《 T o Ⅱ c T b H T O H K H  ̄ 汉译 中的运用 。 1 . 归化 策 略

书名翻译的文化策略

书名翻译的文化策略

书名翻译的文化策略书名是整部作品的灵魂。

它既是书本不可分割一局部,又超然于作品主体之外,与作品形成了合作与对话的关系。

它不但是整部作品的浓缩与精华,并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要求。

因此书名的翻译是在翻译作品时很重要的一步,需要特别的关注。

关于书名翻译的相应理论可以说是少之又少。

本论文从文化策略〔异化;归化〕的角度对书名翻译进行了分析探讨。

它指出了异化与归化在书名翻译中所起的作用,并举例两者在书名翻译中的运用。

最后,它得出了在书名翻译中异化与归化将和谐的存在,而这种情况也将持续一定的时间。

1.引言众所周知,书籍是文化传递的工具,并且是文化交流中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媒介。

书名,作为一本书的一个重要局部,具有提供信息、表达情感等功能.同样的一本书,对于书名,可能会有完全不同的翻译版本,这就会给读者造成困扰,给原语与译语的交流带来阻碍。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适当的翻译技巧。

至今,对于书名的翻译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依据。

这就给书名的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书名作为一本书的中心和灵魂的所在,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它的译法。

在现代的跨文化交流中,人们经常遇到许多关于书名翻译的问题。

奈达和Reyburn(1981:2)指出:事实上,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困难构成了译者最严重的问题,并使读者产生了最深远的误解。

翻译的异化与归化是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温努提LawrenceVenuti(1995)提出的用来描写翻译策略的两个术语。

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当今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

异化,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直译;归化,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译。

实际上,异化与归化是翻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两种策略。

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如何处理文化之间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应使用何种策略本文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通过对英汉书名中文化因素的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书名翻译中的异化、归化运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在此根底上本文得出了在书名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运用将会相辅相成。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挪威的森林》汉译本为例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挪威的森林》汉译本为例

浅析归化和异化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运用-以《挪威的森林》汉译本为例摘要: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力量的重要载体,文学翻译也对世界各国的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文学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最常被用到两种翻译策略,本文主要是以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汉译本(林少华、赖明珠译本)中的实例为基础,结合笔者自身的翻译实践和知识进行分析,探讨译者该如何恰当地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关键词:归化;异化;《挪威的森林》引言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也日益紧密,文学作品作为国家文化的载体,对传播本国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进行文学翻译就要运用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作为最常使用到的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挪威的森林》及译者介绍《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以纪实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注重表现少男少女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对于纯真爱情和个性的双重追求,超出了一般爱情描写的俗套,而具有更为深刻的人生意义。

林少华,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为大众熟悉。

从1989年翻译《挪威的森林》开始,仅译村上文字已达20年之久。

他总共翻译了村上38部作品,是中国翻译村上作品最多、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赖明珠,中国台湾翻译家,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著名翻译者,也是引介村上春树进入台湾出版界的早期推手。

在1989年时,村上春树风潮使得赖明珠开始专心翻译村上的大量长篇小说作品。

直到2001年时,已经翻译了15本,总销量超过100万册。

1.归化与异化归化与异化概念的提出:1995年,美国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译者的隐身》问世,里面使用了一对关键术语—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中文译作“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英译汉作品的翻译策略

论张爱玲英译汉作品的翻译策略
[ 关键词 ] 张爱 玲 ; 翻译 ; 归化 ; 异化 [ 中图分 类号]H 5 0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 —0 2 2 1 )70 1 -2 0 994 (0 1 0 - 40 0
On he Tr nsa i n r t g e fEie n t a l to St a e is o l e Cha r m g ih o Chi s ng f o En ls t ne e
定着具体 翻译 方法 , 而直接作用 于译作 的面貌 。 从 对从 事文 学 翻译 的译者 而 言 , 个 问题 更 为 突 出 , 这 出 于对 政治 、 文化 、 学 、 诗 翻译 目的等 不 同原 因 的考虑 , 译 者必须 就 翻译策 略作 出 自己 的选 择 。归 化 的 翻译
了西方语言精确严谨的结构 , 使之疏通传神 , 符合汉 语读 者 的 阅读 心 理和欣 赏 习惯 。下 面 以张 爱 玲所 译 《 老人与海》 为例进行分析 :
Th s e e ha g d h sc u s o i r cin e f h n v rc n e i o r e n rh sdie to i

般 说 来 , 者 对 翻 译 与 创 作 的调 和及 对 翻译 译
有 表达 力 。张爱 玲将英 语 句子译 为汉 语 流 水 旬 打破
主 体 的调 和 经 常 是 一 种 比较 隐 性 、 自发 的 过 程 , 然 而 , 翻译 策 略 的调 和则 会更 多地 表 现 出一 种 自觉 , 对 因 为对 归 化 和 异 化 这两 种 翻译 策 略 的 调 和 , 接决 直
Absr c Th r n lto ae fEi e a g i i u n Ch n s ie au e hi p ra — t a t: e ta sain tlnto l n Ch n sun q e i i e eltr t r .T spa e n e ay e e r n lto ta e i s o o si ain a d f r in z t n fo tr e a p cs,i r e l z s h rta sain sr tg e fd me tc to n oe g ia i r m h e s e t o n od r t r v d u lme tt h t d ft e ta sain o l e a . o p o i e a s ppe n o t e su y o h r n lto fEi n Ch ng e Ke r s:r nsa in;d me tc to y wo d ta l t o o siai n;fr i nz t n o eg ia i o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文档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文档

目的论关照下书名的翻译1.引i=r随着跨文化交流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我国翻译事业逐渐繁荣,文学作品,戏剧,典籍等书名被广泛地译为不同版本。

作为书籍的核心, 书名需内容概括、主旨突出, 简洁凝练。

国内外对书名的翻译研究由来已久, 许多学者译书名时遵循尤金?奈达的“对等理论”。

然而因文化差异, 对等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卢志君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出发, 认为翻译的标准可分为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译名既要给译文读者传达原名所含信息,又要尽可能地再现原文作者的立题意图及其对读者所产生的效果。

” (2006: 17) 陈兵指出“翻译书名时既需传达原作的基本内容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更应顾及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欣赏心理。

” (1999: 58) 笔者以为,这些观点不能灵活指导书名翻译, 在书名翻译实践中也客观存在着一些违背忠实标准的现象。

而“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交际行为, 将译文的预期目的置于翻译的首要地位, 可为探讨书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全新视角。

2.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theorie), 最初由德国学者弗密尔(HansVemeer)于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中提出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上世纪60 年代人们认为译文与原文应在语言形式上对等, 而Vemeer 打破其局限性, 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置翻译于跨文化交际的范畴来研究,指出翻译应遵循三条法则: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的过程。

连贯法则, 译文必须能让译语读者理解并在其文化和交际语境中有意义, 与其交际情景连贯一致, 因此译者要考虑读者的文化与接受能力。

忠实法则,译文和原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忠实于原文。

(张美芳&王克非2005:41)目的论认为, 翻译的目的由翻译活动的发起者向译者提出翻译要求并协商决定。

一般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谋生), 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 以及使用特定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体现原语言结构)。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作者:董全悦来源:《流行色》2019年第03期摘要:从古至今,中国人们对英语文学书籍的喜爱和欢迎程度是只增不减,有很多人受益于此。

书名,是一个既独立又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英语文学书籍的招牌。

本文将与德国功能理论的目的论相结合,来浅略地分析研究英语文学书名汉译的策略与方法,以正确理解和翻译文学书名。

关键词:目的论视角;英语文学;书名翻译阅读一本优秀的英语文学书籍,不仅仅能够扩大读者的知识面,开阔读者眼界,提高读者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

书名,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读者在进行阅读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书名,有很多书,看到第一眼书名之后,就能大概猜出这是什么类型的作品,或者主要讲的谁的事以及什么事,就能提起读者很大的阅读兴趣或者好奇心,因此最能影响读者阅读选择的就是书名。

所以,书名的准确翻译不仅可以减少阅读误解,还能提高阅读率,增长书籍的名气口碑。

因此,从目的论对英语文学书名翻译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且很重要的。

一、目的论与书名翻译的基本内涵1.翻译目的论功能派翻译理论主要产生在德国,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就此萌生了不同的理论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是凯瑟琳娜赖斯提倡的等值理论,该理论中心是根据原作的基础建立的,要求译文在概念内容、语言特点和社会交往功能等方面应与原著相等。

通过大量的实验检验还有岁月的验证,部分等值观理论有很多问题,某些观点价值有些低,当译文与原文有出入时,需要坚持译文功能性。

翻译这件事不能把它简单地看成一个转码过程,它是人类的一种具体形式的行动。

既然有行动,那肯定就要有目的,首先弄明白目的是什么是进行一项翻译行动的基础,不然的话就没有办法进行翻译。

在目的理论的指导下,翻译必须把目标放在读者和翻译任务身上,尤其要放在目标文本所属文化的功能上,翻译者决定在翻译中采取哪种方法或者是策略,必须要根据目标文本在目标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来决定。

书名汉译 字字珠玑——关于两部名著译名的学与思

书名汉译 字字珠玑——关于两部名著译名的学与思
书名汉译 字字珠玑
— —
关于两部名著译名的学与思
口 郭著章 郭丽君 武汉 大学外 语学院
【 摘 要l 本 文 涉及 笔 者 围绕 两 部 著 名 英 语 小 说 的 书 名 、副 名 及 其 汉译 而 学 习和 思 考 的 心 得 ,主 要 分 三部 分 : 第 一 部 分 谈 《 汤 姆 大 伯 的小 屋或 贱 民 生 涯 》是 较 好 译 名 的原 因 ; 第 二 部 分 是 对 《 名 利 场 》 之 译 为 何 能 够 独 领 风 骚 问题 作 答 ; 第 三 部 分是 全 文 重 点 , 主 要讨 论 《 名 利 场 》 的 副名 之 正 确 汉译 。

t o , ” s a i d T o m;‘ ' t h a t a rh u r t me mo r e t h a n s e l l i n g 。 i t d i d .
Me b b e i t mi g h t h a v e b e e n n a t u r a l f o rh i m,b u t' t wo u M h a v e c o m ed e s p' t h a r do nme , a s h a s k n o wnh m f i r o m a b a b y ;. . , ' Ma s r s a i d T o m — a n dh es t o o d v e r ys t r a i g ht 一 ‘ 1 wa s
【 关键诩】《 名利场 》; 《 黑奴吁天录》;英雄 ;女 主角 ;书名翻译 f 中圈分 类号】 H 0 5 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1 6 7 ( 2 0 1 3 ) 0 2 - 0 0 0 3 . 0 3 因此大 多数 黑孩子 都应称 他 ‘ 大伯’ ,故 改成今译 名 。 ” 请看第七章的几句话 ,可知黄译之根据 :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英语文学书名的翻译

目 目论 书 翻 的和名译
21 译 目的论 .翻
功 能派 翻 译 理论 2 O世 纪 7 0年 代 产 生于 德 国, 以 凯瑟 琳娜 ・ 斯 ( ah r aR is,汉 斯・ 赖 K tai es) n 弗米 尔 ( a s H n V r e) e mer,贾斯塔 ・ 曼塔利 (ut Mat r ,克 里斯蒂安 ・ J s nt i a a) 诺 德 ( hii eN r) 主 要 代 表 。赖 斯 的 理 论 思 想 : C r tn od为 sa 坚
大 的销售 市场,正确恰 当的译名是不可 或缺 的。
Ⅱ 引 曹
读 一本喜 欢或有 吸引力 的作 品,我们会 被带入 到作 者 所描述 的情景 中去,被 陶冶 ,被 感触 。书籍 ,启发着 渴 望知识 的人 ,也熏 陶着成 长 的每 一代 。它 在文化 交流
和传 播知识过 程 中起着 举足 轻重 的地 位 。一 部作 品,首 先 映入读者 眼帘 的是 它 的书 名,书名对 整本 作品起着 开 门见 山的作用 。所 以,正确 的译名也 受到 了一定重视 和
译准确 恰当 的书名 能够 尊重原著 ,尊重原著 的思想 内容 , 并 且引起 读者 阅读 兴趣和 重视 ,扩大读 者市场 ,从而达
到销 售 目的 。那些 差强人 意 的译 名也是有 的 ,虽 说有 因 可 循 ,也很 少有 人 去评论 好或 不好 。可 是 ,对 待 知识 , 我 们应该 是严谨客 观 的。因此 ,为争取更 多 的读 者和更
持 以原 作为 中心 的等值 理论 ,指 出理想 的译文应 从概念
撰 写 。最 具代表 的翻 译家 当属 林纾 ,他 的 “ 林译 小说 ” 大 多采用 这种方法 。主观 上是他 自己不懂 外语 ,经人 口 述而 “ 歪译 ”之 ; 观上是 结合 当时 社会背 景 ,爱国救 客 世 ,这种译 法也是 被需要 的 ,它 适合 国情 ,满足 当时 中

浅析《草房子》英文翻译策略

浅析《草房子》英文翻译策略

浅析《草房子》英文翻译策略《草房子》是中国作家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因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深刻的主题而备受称赞。

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意义。

本文将浅析《草房子》英文翻译的策略。

语言转换是翻译的基本要求。

英文和中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它们的语法、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都有所差异。

在翻译《草房子》时,译者需要将中文的句子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转换成符合英文语法的形式。

中文中喜欢使用成语和比喻表达,而英文更倾向于直接的描述。

译者可以根据上下文和语境选择合适的英文表达方式,以传达作者的原意。

保持原作的风格是翻译的关键。

《草房子》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风格而闻名,例如长篇大段的叙述,多个视角的切换以及对细节的描写等。

译者需要在翻译过程中保持这种风格的连贯性和一致性。

译者可以通过保留原文的句子结构和节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隐喻和比喻,来再现原作的风格。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因素。

《草房子》是中国乡村文化的写照,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农民生活、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等。

在翻译时,译者需要适当地解释和调整这些文化元素,以使西方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

译者可以通过添加注释或提供背景信息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作。

译者还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阅读习惯。

《草房子》的叙事方式可能与西方读者熟悉的文学叙事方式有所不同,因此译者需要根据读者的背景和阅读习惯来调整翻译策略。

在人物命名方面,可以选择保留原名或使用西方读者更容易理解的名字。

将《草房子》这样一部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主题的中文作品翻译成英文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为了让西方读者能够真正理解和欣赏原作的魅力,译者需要运用适当的策略,包括适当的语言转换、保持原作的风格、处理文化差异、保留语言美感和考虑读者的背景和阅读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英语国家文学作品书名的汉译策略李娟摘要:文学作品的标题既是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又超然于作品主体之外,与作品形成一种合作和对话的关系。

它是作品深层内涵的高度概括,是作品的点睛之笔,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广告效应。

读者对作品第一印象的好坏往往取决于作品书名。

而由于英汉是两种分属不同的语言体系,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发展历史,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一定差异,所以译者在翻译时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尽量忠实原作,做到等值或近似的相互转换,使所译书名同样具有形式美。

关键词:书名翻译; 翻译策略; 直译; 意译; 增减词法Abou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E-C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LiJuanAbstract:The title of literature is an indivisible part,meanwhile beyond the main body of the work,which forms into a relation of cooperation and dialogue. It’s the high generalization of the work’s deep meaning, and gives a final touch to the work, and possesses the function of advertising as well. What influences the reader’s first impression is the title of the work mostly. However, owing to the different language system English and Chinese belong to which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ing history, the ways of expression differ from each other in certain area, so translators should take notice of their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and try best to be loyal to original and do equivalent or approximate transform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ich could make the translated work have the same beauty in shape.Key words: translation of titl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dd or reduce words前言书名是小说内容的简单呈现,是作品的眼睛。

读者一般根据书名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可见,书名是读者了解作品最简单快速的方式,它可以告诉读者此作品的性质及内容等。

而文学作品书名的翻译一直都有较大的争议性,换句话说,就是译名并不绝对,译者对此见仁见智,但不管怎样,它都与民族历史,语言结构,作品的题材和风格等有密切的联系。

翻译过程中,通常译者的任务是在忠实原意的基础上,将外国文学小说书名译成符合中文读者习惯,容易引起读者兴趣的中文书名。

它不是简单的将一种语言用另一种语言代替,而是结合了译者对此书内容的深刻理解,又在忠实原作书名的基础上,将原书名进行加工处理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书名。

要完成这个任务,译者通常可以采用四种主要的翻译策略,即:直译,直译+增减词法,直译+意译,意译。

下面我将对这四种翻译策略一一进行讨论。

一直译不论是文学作品的汉译还是英译,运用的最多的莫过于直译,即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

直译的运用往往能显示对原作的尊重,所以在选用直译或意译时,应首要考虑直译。

一般直译成功的关键在于译文不仅要考虑完全保持原文语言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最大限度忠实于原文,同时也应考虑中国读者的接受能力。

国外喜用小说的人名做书名,而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在处理以人名做书名的问题时,往往采用直译(人名则音译)。

如《Harry Potter》音译为《哈利波特》,《Jane Eyre》音译为《简爱》,《Lolita》音译为《洛丽塔》,《David Copperfield》音译为《大卫科波菲尔》,《Little Dorrit》音译为《小杜丽》,《Emma》音译成《爱玛》,《Sister Carrie》音译为《嘉莉妹妹》,《Anna Karenina》音译成《安娜卡列尼娜》等等。

在翻译名人传记书名时,根据中国文化习惯一般以“人物+传”进行翻译。

如《The Life of Lincoln》译成《林肯传》,《The Story of Madame Curie》译成《居里夫人传》等等。

在翻译探险类小说书名是则一般以“人名+游记(历险记)”处理翻译。

如《Gulliver’s Travels》译为《格列佛游记》,《The Adventure of Alice in Wonderland》译为《爱丽丝漫游记》,《The Adventure of Huckleberry Fin》译成《哈克贝利芬历险记》,《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译成《汤姆索亚历险记》等等。

此外,直译时,译者要“抓住”原作小说书名的核心内容即指要读懂书名的关键字,英语中,一个单词往往有多种意思,而译者翻译时具体选用哪种意思则取决于译者对小说的理解。

如在翻译《Man-Shy》时,由于man有多种意思,过去曾译为《怕见男人》,后来经过研究分析,将书名改译为《怕人》或《怕见人类》,即认为man应译为人类而非男人,因为通篇小说讲的是一头红牡牛及其伙伴们野林牛如何怕见人类,躲进大山,追求自由生活的故事。

由此可见书名的翻译是不可能脱离原作内容的,否则,则会贻笑大方。

再如海明威的《The Sun Also Rises》,过去曾将其译为《太阳也升起》,而后来发现原题其实取自于《圣经传道书》中one generation passeth away, and another generation cometh; but the earth abideth forever, the sun also arisen, and the sun goes down, and hasteth to theplace where he arose(一代人逝去,又一代人降临,可地球运转不息,太阳照样升起,照样落下,又慌忙赶回他那升起的家),于是便将书名改为《太阳照样升起》。

这里涉及到了典故的引用,所以译者翻译时不仅要结合小说全文进行翻译,也还要明白有些书名背后的典故,了解作者意图。

二直译+增减词法此种策略是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对译文适当进行增减处理,基本而言,此种策略依旧属于直译。

增减词法可以增强书名的可读性,适当补充或减少信息以弥补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增词法的如《Winds of War》译为《战争风云》,在汉语中风云可比喻为变换动荡的局势,译者将其译为《战争风云》不仅忠实原意,增加了译名的文学色彩,更直接体现出了战争带给社会飘忽不定的局势。

若直接译为《战争之风》可能会让中国读者觉得莫名其妙,无法接受。

同样的,增词法的例子如《Three Men in a Boat》译为《三怪客泛舟记》,添加了形容词“怪”与动词“泛”,点明了人物特征与事情发生背景,增强了小说书名的信息量,更能有效吸引读者。

再如《Robinson Crusoe》增译为《鲁宾逊漂流记》,“漂流记”的增添可让读者直接了解到此小说的性质(一篇游记文),满足中国读者的阅读心理。

由于中国读者一直都讲究语言简洁精练,言简意赅。

减词法可以达到这一目标,即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省略无关紧要的语言,避免拖泥带水的方法。

如《Tess of the D’Urbervilles》省略译为《苔丝》,虽然也有译本译为《德伯家的苔丝》,但两者相比较而言《苔丝》更为简洁明快醒目,“德伯家”在这里并不是关键字,可有可无,根据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其省略不译应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有译本将《Gone with the Wind》译成汉语仅用了一个《飘》,言简意赅,又不失原意的表达。

英语书名中,功能词一般可以省略不译,如《Setting Down in England》减译为《定居美国》,而不是《定居于美国》,省略了“于”这个功能词的翻译。

此外,外国喜用意思相近或相同的词作书名,为了使译文精练,往往省略重复词,如《Tales of the Grotesque and Arabesque》译为《述异集》,省略了arabesque的翻译,在字典中“arabesque”是“阿拉贝斯克舞姿”的意思,但在书名中它应引申为“怪诞”的意思,同grotesque意思相近,所以为避免重复啰嗦,可省略不译。

三直译+意译意译是指只保持原文内容,不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的结合相对直译与增减词的结合的翻译所做的变动相对大些,它是在直译或直译+增减词法不能成功翻译书名的前提下,继而考虑的一种译法,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一些形象化的标题中。

如《The Arabian Nights》译为《天方夜谭》,这个书名的结合翻译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致后人将天方夜谭用来比作虚诞奇离的议论。

为什么这个书名译为《天方夜谭》呢?因为“天方”即阿拉伯地,“夜谭”即“夜谈”,即夜间讲故事说话的意思。

译者在此将nights意译成夜谈,因为全书写的是女主人公通过夜晚讲故事以防止自己被凶残的国王杀害的故事,所以夜谈正恰当好处的点明了文章内容。

而之所以将“谈”写作“谭”则是由于对唐代君主“李炎”名的避讳。

再如《Dr. Jekyll and Mr. Hyde》译为《化身博士》。

由于Dr. Jekyll 和Mr. Hyde是同一个人,所以没必要直译为《杰克博士和海德先生》,“化身”两字简单明了的解释了这两个名字其实是一个人,同时它也能够很好的引发中国读者对博士化身的好奇心。

有时,虽然可以用直译翻译某书名,但意译的适当添加可以起到更好地作用,如引起读者兴趣,更具文学色彩等。

这时可以采用直译+意译这一策略。

如《The Adventure of Pinocchio》译为《木偶奇遇记》将“Pinocchio”这个人名加工处理译为“木偶”,有效的激发了中国读者的好奇心,且让人一眼就能够知道碧诺基欧是只木偶,相对直译成它的名字而言,“木偶”对中国读者更具吸引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