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上学期)马哲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大一马原期末考知识点

大一马原期末考知识点

大一马原期末考知识点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科课程,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基础课程之一。

在期末考试中,掌握并理解马原的核心知识点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马原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方法论、哲学原理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基本概念:1.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内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等内容。

二、历史渊源:1. 马克思的哲学观点: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唯物史观、辩证法和无产阶级革命等重要思想。

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帝国主义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等新概念。

三、方法论: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它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对立统一的运动规律。

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及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历史过程。

四、哲学原理:1. 劳动与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和实践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社会关系。

2. 阶级斗争与革命哲学: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历史的主要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3. 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五、实践运用:1. 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学理,更是一种指导实践的思想。

深入研究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总结:大一马原期末考的主要知识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历史渊源、方法论和哲学原理等内容。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期末马哲知识点在大一期末考试中,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马哲作为一门哲学理论体系,对于理解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介绍一些大一期末考试中常见的马哲知识点。

1. 阶级和阶级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不同的阶级组成的,不同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2.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它认为社会发展是受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决定。

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关系就会发生变革,推动社会的进步。

3. 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自己的发展和自由。

4.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之一。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受到生产关系的制约。

5. 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但被资本家占有并获取利润。

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价值的存在导致了压迫和剥削。

6. 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是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解放。

7.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它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8.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机构。

9.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表达和工具。

10.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点: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过渡阶段,其本质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其特点是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

以上是大一期末考试中常见的马哲知识点。

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在解答试题时能够准确运用这些知识点。

大一上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上期末马哲知识点

大一上期末马哲知识点马哲知识点总结大一上学期末,回顾了我们在哲学课上所学的内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哲学体系,它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下面将对大一上学期末马哲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部分:唯物论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无限发展变化的统一体,强调事物的矛盾、斗争和发展规律。

它把世界的发展看作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而推动的,强调状况与发展的辩证统一。

2.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

它强调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要从全面、全过程、全要素的角度出发,运用矛盾的辩证方法来认识事物。

3. 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研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社会历史是一个物质力量与社会意识之间矛盾斗争的历史进程,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1. 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高阶段。

它强调无产阶级的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斗争推动的。

它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念。

3. 人的本质和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是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

人的解放必须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来实现。

第三部分:马哲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 科学思维和批判思维马哲思想强调科学性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

科学思维帮助我们理解客观规律,批判思维则帮助我们辨别真假,避免受人误导。

2. 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和验证理论。

革命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原则,通过革命实践来改变社会,实现人民的解放。

3.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理论。

大一期末思政知识点总结

大一期末思政知识点总结

大一期末思政知识点总结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结合,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法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一切都是物质的不同形态,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物质和运动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强调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认识辩证法认识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实践和思维的统一来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识辩证法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出发点,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5、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历史发展的根本观点,认为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个理论揭示了商品和劳动的关系,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2、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之一,强调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

这个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3、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是指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基础。

社会生产关系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决定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的政治、法律、宗教和道德等意识形态。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和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工具。

三、科学社会主义1、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指导。

大一上半年马哲知识点总结

大一上半年马哲知识点总结

大一上半年马哲知识点总结导言:大一上半年,我们经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的学习,从一开始的一脸茫然到逐渐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点,这是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学习历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大一上半年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点,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辩证关系,到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与认识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实践是我们获取认识的源泉。

没有实践的基础,任何的认识都是空洞的,而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也会变得盲目。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是实践的指导。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对世界进行感性认识,通过感性认识的积累,我们才能达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如此循环往复,实践与认识相互促进,使我们能够不断进步。

二、唯物论与唯心论的辩证关系唯物论与唯心论是哲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思潮,它们之间既有不同又有联系。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由物质世界产生的;而唯心论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则是意识的产物。

这两种观点存在于现实的社会中,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决定的。

马克思将人类历史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原始公社阶段、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而每一个阶段的社会形态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这一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为我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四、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它包含了对世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矛盾斗争的结果,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事物内部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解决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还强调了事物的单位制和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即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五、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认识和方法论。

大一马哲重点知识点

大一马哲重点知识点

大一马哲重点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一种学科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基础。

在大一学习马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重点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它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则相反,它认为意识或精神是第一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在学习马哲的过程中,我们要认清唯物主义的重要性,坚持物质决定意识的原则。

第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

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论,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原理。

对立统一规律指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否定之否定规律指事物的发展是一种渐进过程,包括肯定、否定和肯定其否定三个阶段。

了解辩证法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历史发展的观点,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人的主观意志或决定了历史的发展。

在学习历史唯物主义时,我们要认识到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不仅受个人意志的影响,还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第四,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

马哲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都伴随着阶级斗争的存在。

在学习中,我们要深刻理解阶级斗争的本质和作用,认识到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第五,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它强调劳动人民的自由、平等和解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为导向。

共产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最高阶段的理想境界,强调社会财富的公有制和人类共同富裕。

在学习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思想时,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个人的利益与社会的利益联系起来。

总结一下,大一马哲重点知识点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阶级斗争和历史发展、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等内容。

大一上学期马哲知识点

大一上学期马哲知识点

大一上学期马哲知识点本文将为你详细介绍大一上学期马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知识点。

马哲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对于我们了解社会历史和现实问题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以下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以及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这一原理强调了社会发展的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重要性。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对立面构成的,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

这一原理着重强调了事物的辩证发展和矛盾运动的普遍性。

3.阶级斗争学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1.实践论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对世界进行真正的认识和理解。

2.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强调了事物的矛盾性和变化性,指出人类认识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矛盾推动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1.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主张消灭剥削制度、实现社会公平和人的全面发展。

2.人的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应该通过解放自身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追求自由、平等和幸福。

四、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1.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不是偶然的。

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决定了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2.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以矛盾为基础的。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和统一的过程。

以上是大一上学期马哲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哲的核心理论和主要观点,进而运用到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

马哲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影响,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地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

大一马克思考试知识点

大一马克思考试知识点

大一马克思考试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理论3.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认识和理论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历程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价值、价格和利润的形成与转化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3.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5. 当代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2.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发展道路的选择3.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必然性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实践意义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基本经验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3.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大一马克思考试知识点主要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一上)复习笔记(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一上)复习笔记(2)(1)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一上)复习笔记(2)(1)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笔记(大一上)导言:凡真实的人生总是相遇。

——马丁. 比伯哲学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处境,当代意义第一讲:哲学是什么一、哲学的基本性质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①哲学研究的不是某个特定领域,它关注的不是细枝末节②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人对待世界方式方法和态度)人和世界打交道二、哲学是一门life work 毕达哥拉斯最早使用哲学哲学是一种独特(标志爱智慧)的生活样式,是关于智慧的学问哲学家的哲学:自觉的、经过理论的加工和反思的、系统的Ps:智慧不等于具体的实证知识(哲学不等于具体科学)Life work ①人只要活着就需要哲学②哲学总是来自于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③实践的定义人类为什么需要爱智慧,需要哲学?(由时代状况提出来的具体问题)①科学技术对现实的统治和支配②边缘境况——雅斯贝斯科学技术统统失败③哲学是一门life work (生命的劳作,在生命的劳作中所生产出来的有关生命的作品)第二讲:哲学的社会意义第三讲:哲学的特征一、时代性二、民族性三、批判性(1)哲学与时代的关系①哲学并不站在它的时代之外,哲学就是对它的时代的实质的知识②每个人都是它时代的儿子,哲学也不例外,哲学无非就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拓展:西方哲学①古希腊哲学:存在者是什么?②中世纪(信仰的时代)经院哲学:论证上帝的存在③近代(理性的时代)西方哲学:主体的觉醒即主客体的分类④马克思主义哲学: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⑤当代哲学:科学技术批判(2)不同的民族其不同的生活方式西方人:征服中国人:随遇而安,和谐印度人:四大皆空中西方的差异吃:饮食工具、食材的丰富性、分餐/聚餐(相濡以沫)建立整体的联系宗教信仰:西方基督教两个世界的区分①善的世界:耶稣灵魂②恶的世界:撒旦肉体非世俗性/超越性;个体的拯救(个体性)中:世俗性/实用性→今生今世的幸福社会性哲学:西方:理性规范→理性>感性中国:感性生命(3)哲学是一种自由思想的视野①独立的思考独立的提出问题并独立的寻求问题的答案→独立性②批判性不接受任何未经审查其前提的思想批判即澄清前提、划清界限凡是我们称之为事实的总是包含着某种解释第四讲柏拉图的理念论与西方哲学的开端一、西方哲学的缘起二、柏拉图理念论的要点三、柏拉图的重要性哲学起源于惊奇存在者是什么即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本质、根据和原因哲学关注:整体存在者/整个世界存在的本质、根据和原因亚里士多德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①米利都学派开始从质料因入手去探寻宇宙万物的本原或始基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②柏拉图从形式因入手去追问把同类的不同事物联系起来的共同的形式是什么—物质理念1.感性世界与超感性世界的区分(思想世界与理性世界的区分)感性世界:肉眼可见的,由个别的、具体的、感性的事物组成的,不恒定的,处于变化中超感性世界:不同于感性世界,肉眼不可见的,由物质理念组成的恒定的纯粹的独立的思想领域2.后者对前者享有无可争辩的统治地位(真正实在的东西是物质理念换句话说思想决定生活)3.哲学的任务是尽可能的由感性世界上升到超感性世界(思想革命要改变生活必须改变思想)四、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开端,奠定了基本原则理智的超感性的方向(理性>感性)(1)基督教无非就是大众化的柏拉图(2)现代自然科学仍然沿着柏拉图开辟的方向继续展开哥白尼日心说→依赖于理性伽利略→逻辑+实验(经过理性的加工)第五讲:主体的觉醒与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主体的觉醒即人开始意识到自身的独立性也就是自身与不同于自身的他物之间的区别(自我意识是真理的主要环节)1.近代哲学的标志即思想自由、理性自律取代了中世纪的信仰原则2.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哲学的开端从笛卡尔开始,我们踏进了独立的哲学笛卡尔(1596—1650)法国人,我思故我在(不存在推论关系)①思想/思维的直接确定性②我思与我在的直接统一性我在思,我在怀疑,只有通过思维、怀疑,思想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独立性/主体性/自我意识3.认识论的转向我思如何认识广延即思维如何认识存在4.四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①唯理论(笛卡尔、莱布尼茨、沃尔夫、斯宾诺莎)②经验论(洛克、贝克莱、休谟)③德国古典哲学(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A)唯理论(斯宾诺莎)①实体:一种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存在的东西②有且只有一个实体:上帝、绝对(在它之外没有任何对象与它保持对立)/无对③我思和广延是绝对的两种不同的显现方式思维是看不见的广延广延是看得见的思维④天赋观念论:普遍观念都是天赋的近代哲学把我思确定为出发点B)经验论(1)弗朗西斯·培根特别强调方法的重要性《新工具》实验归纳法Ⅰ:通过观察收集材料Ⅱ: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假设Ⅲ:通过实践来验证假设(大胆假设,小心求真)抽象演绎法不能生产出新的知识,不能论证大前提的正确性(2)霍布斯①进一步发展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物体及其因果关系②国家的起源《利维坦》A.冲突的、无政府的境况→B.订立大家共同遵守的契约(国家的形成)→C.所有的权利交给一个人(君主专制)(3)洛克(合乎时宜的思想)发展了社会契约论的思想(三权分立)经验主义的认识论,凡是存在与理智中的,无不先存在于感觉中①心灵在认识之初是一块白板“白板说”②所有的观念都来自于人的感觉经验(外感和内感)③所有的知识(复杂观念)无非都是简单观念的复合局限:人的感觉经验不一定是对外物的准确把握/正确反映与唯理论共享一个前提即主体与客体的分裂或者主客体有一条巨大的鸿沟把综合能力视为前提(做加法的能力)这种能力来自于感觉,来自于习惯的心里联想(4)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怀疑论)否定事物之间存在的因果联系C)德国古典哲学最早由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提出,从康德开始由黑格尔完成的无与伦比的哲学运动1781年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端(《纯粹理性批判》出版)完成于1821年(黑格尔《法哲学理论》出版)德国为什么能产生这场运动?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2.莱布尼茨,沃尔夫(开始用德语写哲学,让哲学开始说德语)的哲学遗产3.外来哲学思想的入侵1)启蒙及其对它的怀疑2)斯宾诺莎的秘密传播康德(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1764年发生巨大改变批判哲学①纯粹理性批判②实践理性批判③判断理性批判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普遍且必然的科学知识如何可能?先天的判断(不依赖感觉经验,普遍性和必然性但没有产生新的知识)后天的判断(依赖于感觉经验,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但产生新的知识)分析判断又叫说明性判断(宾词包含在主词之中的判断)所有的分析判断都是先天的判断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的判断)①先天综合判断(宾词不包含在主词之中,宾词与主词之前有必然的联系)→新的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普遍且必然的科学知识(如数学知识、物理知识等)②后天综合判断1.康德承认有普遍且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存在/有先天综合判断2.这种普遍且必然的科学知识存在的可能性条件?(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①感性:接受性②知性不同于感性的先天形式a)先天的直观形式(时间、空间)B)先天的知性形式(范畴)③我思的先天综合能力(统觉/想象力)→就是把不同的东西联系起来上帝的本体论证明:上帝是一个完美的观念,完美的观念包含存在所以上帝是存在的批判方法/先验方法①承认一个事物的存在②存在的可能性条件开始把我思的自发性活动(形规定/区分)原理提升为哲学的基本原则“自我活动”/自我规定①我思、思维、理性是“自律”的②我思不仅规定自身,而且也规定着对象之对象性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不能认识物本身。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精讲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精讲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精讲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2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的物质性: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起源: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的生理基础:人脑的机能- 意识的内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1.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第二章政治生活2.1 公民与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参与-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政治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监督权2.2 国家与国家性质- 国家与国家性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性质的体现:国体和政体- 我国的国家性质- 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2.3 我国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自治机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2.4 国际社会与国际社会成员- 国际社会的构成- 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宗旨和准则- 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大一上学期马克思知识点

大一上学期马克思知识点

大一上学期马克思知识点一、马克思简介马克思(Karl Marx,1818年-1883年)是近代社会科学理论家、政治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

他的思想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思想家之一。

二、辩证唯物主义1.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奠基于辩证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相对立。

唯物论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而唯心论则认为意识决定物质。

2.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论,其基本原理包括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转化原理、否定之否定原理等。

三、资本主义批判1. 资本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其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 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剥削的本质。

他认为,资本家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四、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代替资本主义的一种社会制度,其基本原则包括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无阶级社会、按劳分配等。

2. 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通过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五、历史唯物主义1.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唯心史观则强调精神、意识的决定作用。

2. 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推动了社会的变革。

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1. 中国共产党的创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并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以实现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富强为目标。

2. 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中国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取得了快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大一上学期思政考试重点

大一上学期思政考试重点

大一上学期思政考试重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一上学期思政考试的重点内容。

它包括了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等内容。

1. 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人类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的学科。

它探讨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过程,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我们需要理解和掌握不同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2. 唯物史观与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我们需要了解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如意识反映物质、上层建筑依赖于经济基础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基础,它强调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进行全面的、辩证的认识。

我们需要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问题。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

1. 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人民战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等。

我们需要学习毛泽东思想的核心观点,理解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进行伟大事业、进行伟大工程所形成的重要思想成果。

我们需要学习社会主义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等基本原理。

三、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是大一上学期思政考试的另一个重点内容。

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知识点

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知识点

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知识点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的知识点,我们需要理清重点和难点。

马哲,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一学生首次接触的哲学课程。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大一马哲期末考试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马哲基本概念1. 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总的、统一的观点和看法,方法论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规律。

了解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掌握马哲的基本概念非常重要。

2.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斗争而推动的。

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对于理解整个哲学体系非常有帮助。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强调历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应用对于分析社会历史现象有很大帮助。

第二部分:马哲重要思想1. 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古代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初期社会的基本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历史演变是马哲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商品和货币:商品和货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形态,了解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对于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机制非常有帮助。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决定作用,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理解实践观对于理解社会变革的主体、内涵和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马哲相关理论与实践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问题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与当代社会问题相互作用。

了解马哲与具体社会问题的联系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路径是大一学生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

2. 马哲与科学技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根本原理对于提高科学思维能力非常重要。

3. 马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大一上学期马原知识点归纳

大一上学期马原知识点归纳

大一上学期马原知识点归纳在大一上学期的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涉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

下面,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原课程中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论。

2. 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转化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3.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区别与辩证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地位。

4.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二、政治经济学1.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分配。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与劳动的矛盾、生产与交换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3. 均衡与失衡的经济周期理论:繁荣、过热、危机、萧条、复苏等阶段。

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

三、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的定义与特征: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无阶级和国家等。

2. 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等。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等。

4. 社会主义先进性与优越性的证明:科学社会主义与乌托邦社会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比。

通过以上对大一上学期马原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也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基础。

通过学习和掌握马原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希望以上归纳的知识点能够对大家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马原课程的学习与讨论,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以实际行动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

大一马哲重要知识点

大一马哲重要知识点

大一马哲重要知识点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研究存在、实在以及宇宙的本原和规律。

而在大一学习的马哲课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形而上学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几个大一马哲重要知识点,帮助大家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第一,形而上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存在。

形而上学探讨的问题包括存在是什么,存在的各种表现形式是什么,以及存在背后的规律和本质等。

马哲课程的学习中,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存在的本质和存在与思维的关系。

第二,形而上学强调对世界的本源和根本结构的探求。

除了关注存在的问题,形而上学也关注宇宙的本源和根本结构。

这包括对宇宙起源的理论探讨、存在的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等。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不同哲学学派对于宇宙本源和结构的不同看法。

第三,形而上学是逻辑推理的基础。

形而上学研究的问题常常与逻辑推理密切相关。

对于学习马哲的同学来说,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逻辑法则和推理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形而上学的观点和推理过程。

第四,形而上学和科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科学是通过观察、实验和验证来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而形而上学则是从思辨和推理的角度来研究存在和事物本质。

在学习中,我们需要理解科学和形而上学之间的异同,以及它们在认识世界和探索哲学问题中的互补性和相互影响。

第五,形而上学思维在生活中的意义。

形而上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世界观。

通过学习形而上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理论思维和抽象思维等能力。

这些思维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理解自己的生活、价值观和存在方式。

在大一学习的马哲课程中,以上这些重要的形而上学知识点将贯穿始终。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同时,形而上学思维也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之,形而上学是大一马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思考都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深入学习和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

大一马克思考试重要知识点

大一马克思考试重要知识点

大一马克思考试重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当代中国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是相关理论知识,都对大一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人生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在大一马克思考试中,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大一马克思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要求我们从物质和社会的发展角度认识和改造社会。

2. 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即对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辩证法要求我们看到事物的矛盾面,关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斗争推动发展的,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的动力。

要推动社会进步,就要通过阶级斗争解决社会矛盾。

4.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有限的生产力会导致社会矛盾,而要实现社会进步,就需要通过改革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过渡而来的一个社会形态,其本质是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

2.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点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即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

这种公有制保障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3. 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基本形式。

4.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要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 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强调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等方面的制度优势。

2.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五个方面。

大一马原主要知识点

大一马原主要知识点

大一马原主要知识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理论体系。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

大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1. 辩证法: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基本特征是矛盾和运动,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 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由物质的生理过程产生的。

唯心主义则相反,主张意识是第一性的。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物质和劳动力创造出来的生活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2. 阶级和阶级斗争:社会存在着不同的阶级,阶级之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3. 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阶级的观念、思想和价值观。

不同阶级的意识形态反映了不同利益的需要和追求。

三、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历史的进步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

2. 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与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的特点是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 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对立面,通过消灭剥削和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人民的自由和解放。

四、辩证唯物主义1.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发展的。

矛盾的特殊性则指具体事物内部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大一马克思原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马克思原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马克思原理必考知识点总结马克思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对于大一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总结大一马克思原理必考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要理解它的核心要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1. 辩证法: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要掌握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如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

2.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要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物质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论,要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内容。

1. 历史的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要理解阶级斗争的概念和历史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要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

3. 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1. 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之一,要理解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

1. 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能力,价值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

2.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要理解价值量的形成过程。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要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和产生过程。

1. 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占可变资本的比率,决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要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大一马原一二知识点总结

大一马原一二知识点总结

大一马原一二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程是大一学生在大学期间必修的一门课程,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本文将对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全面回顾这两门课程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知识点总结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强调对立统一和事物发展的矛盾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阶级斗争的作用。

2.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性质和意识形态的变革与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的内在联系。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通过革命性改造生产方式,可以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4. 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的终极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无产阶级应该摧毁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为实现共产主义而斗争。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二知识点总结1.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通过对立统一和质量互变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事物。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方法。

2. 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客观规律,通过商品的价值和价值的量度来决定商品的交换比例。

它反映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和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

3. 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源泉,劳动者应该分享产生的价值。

而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是不公平的,劳动者应当争取自己的权益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分配。

4. 革命是改造世界的动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革命是社会进步和变革的动力,通过革命来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以上是对大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二的知识点进行的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一、马克思主义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三: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五: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二: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联系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五:发展的知识点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

②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

③在社六: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九:肯定,否定肯定: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十:意识的作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四: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

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五: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六: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

首先,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七: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第三章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辨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②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即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对生产力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时,它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辨证统一的: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⑵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第四章一:资本的原始积累⑴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⑵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⑴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⑴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⑵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⑶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四: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⑴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两重性:既是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又是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⑵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五: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六: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七: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⑴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因此,剩余⑵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八: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九:资本积累⑴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

⑵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通常用c∶v来表示。

⑶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

十: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⑴资本循环是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⑵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⑶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