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种学讲义
小麦栽培学课堂PPT-2024鲜版
![小麦栽培学课堂PPT-2024鲜版](https://img.taocdn.com/s3/m/a31530b7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6a.png)
CATALOGUE 目录•小麦栽培学概述•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小麦的栽培技术•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形成•小麦的育种与良种繁育•小麦栽培学的未来发展01小麦栽培学概述小麦的起源与传播起源地小麦起源于西亚的“肥沃月牙地带”(Fertile Crescent),即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等地。
传播路径从起源地开始,小麦通过人类迁徙和贸易活动逐渐传播到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广大地区。
传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9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之间,小麦开始被人类广泛栽培。
小麦的分类与分布分类分布小麦的栽培意义粮食来源01经济价值02社会文化0302小麦的生物学特性小麦的生长发育生育期生长阶段温光反应特性小麦的光合作用与物质生产光合作用物质生产与分配小麦的抗逆性与适应性抗旱性抗寒性抗病性03小麦的栽培技术整地与播种整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田块进行深耕细作,耕深25厘米左右,耕后耙平做畦。
播种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适时早播,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而定。
一般采用条播或撒播方式,播种深度3-5厘米。
施肥与灌溉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病害防治小麦常见病害有锈病、白粉病、赤霉病等。
防治方法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排水等。
发病初期可选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进行防治。
虫害防治小麦常见虫害有蚜虫、吸浆虫、麦蜘蛛等。
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
农业防治可通过深耕细作、清除杂草等措施减少虫源;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控制害虫数量;化学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04小麦的产量与品质形成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030201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小麦的品质性状与评价标准加工品质营养品质食用品质合理密植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节水灌溉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途径05小麦的育种与良种繁育小麦的育种目标与方法育种目标育种方法小麦的良种繁育体系与程序良种繁育体系良种繁育程序小麦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选育过程推广策略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农民参与,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农民对新品种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与选育 作物育种学各论课件
![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遗传与选育 作物育种学各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15235a2cc58bd63086bd1e.png)
育种策略
策略是探讨在一定的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 标而采用的快速、高效、节约人力物力资源 的具体对策,育种策略是据当时具体情况, 明确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社会、 经济和技术条件,采用合理的技术路线和体 系,提高育种效率。
6)杂种小麦利用: 不育系制种(三系)
化学杀雄
7)各种途径综合运用,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二、小麦产量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小麦育种最基本的育种目标。 ※ 小麦产量潜力是许多性状综合作用和表现的结果,
不但直接涉及产量构成因素,而且还包括对病虫害 和不利的气候以及土壤条件的抗耐性。
二、小麦产量性状及矮秆性的遗传与选育
第二章 小麦育种
第一节 国内外小麦育种概况 第二节 小麦育种目标及主要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第三节 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第四节 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 第五节 小麦育种试验技术 第六节 小麦的种子生产
2. 中国小麦种植区划
1)小麦区域划分的依据
小麦种植区域的划分是根据环境、耕作制度、品种、栽培特点等 对小麦生长发育的综合影响而进行的区划,也是最直接服务于生 产决策的综合区划。
潜在产量:俗称光合生产潜力,即在理想气候条件下作 物可能达到的最高产量水平。
气候产量:在某地区现有气候条件下,采取适宜的农业 技术措施作物可能达到的产量水平。
实际产量:在特定的气候和农业技术措施条件下作物实 际收获的产量水平。
潜在产量一般情况下很难达到,但探讨一定地区的 生态条件和作物潜在产量的关系,有利于作物品种改良 目标的确定。
作物育种学-小麦-山西农业大学
![作物育种学-小麦-山西农业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c1cac86cf5335a8102d220ea.png)
小麦Pm4a,Pm4b,Pm6,Pm20,Pm21等。
聚合杂交培育的品种遗传基础广、抗性持久、适应性强。
1.小麦是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广,总产量最多的粮食作物,是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中国第二大粮食作物。
2.20世纪世界小麦生产有了显著增长,这是由于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共同增加的结果。
从1903到1954年,总产的增加几乎全部来源于种植面积的扩大3.小麦产量的提高有一半左右决定于品种的增产潜力。
4.作物品种种植区划是制定育种目标的重要依据。
5.丰产、稳产和优质是小麦育种的普遍目标。
6.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小麦育种最基本的育种目标。
7.品种的产量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每粒重量的乘积。
各产量构成因素间几乎一律呈负相关。
8.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株穗数的遗传率最低,早代选择效果差。
9.每穗粒数与产量呈很高的正相关,小麦产量的提高大部分是由于单位面积内粒数的增多。
10.穗粒数的遗传率在40%左右,可间接通过增加穗长和有效小穗数或每小穗粒数达到增加穗粒数的目的,但增加每穗有效小穗数比增加每小穗粒数有利。
穗长的遗传率较高,一般可达70%左右。
11.产量构成因素中,粒重的遗传率最高,一般在70%左右。
早代对粒重的选择时很有效的,因而通过增加粒重可提高产量。
12.降低小麦株高,不仅起到耐肥抗倒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提高收获指数,从而显著地提高产量。
13.世界上广泛利用的矮源:日本赤小麦和由达摩小麦为矮源育成的农林10号。
其他矮源,如我国西藏的大拇指矮、从品种矮秆早中发现的自然突变系矮变1号、非洲的奥尔森矮等,都还没在育种上得到有效利用。
14.小麦产量的提高是矮化育种,其矮源来源于赤小麦和农林10号。
15.小麦株高的遗传率较高,其广义遗传率为66.5%,在F2根据株高选择单株是有效的。
16.生物学产量与收获指数和小麦品种的产量呈正相关。
17.小麦收获指数与子粒产量间呈显著的正相关。
收获指数属数量遗传性状,遗传率较高,在杂种早代选择是有效的。
小麦育种学幻灯片吴6
![小麦育种学幻灯片吴6](https://img.taocdn.com/s3/m/f3bcd089d0d233d4b14e692c.png)
吴立人预测,一期任务完成后,仅 甘肃和四川两省将产生8.3亿元的直 接 经济效益,还将大大减少农药使用量, 这对保护生态环境以至维护国家安全都 有 重要意义。据了解,在国际关系中, 小麦条锈病菌一直被当作一种有潜在破 坏作 用的生物武器,因此,以生物多样 性控制条锈病菌源基地对于维护国家安 全具有 某种战略意义。
3、持久抗病性的选育
河北省推出三个抗病小麦新品种
为解决小麦病害造成的严重减产,河北省培 育成功三个抗白粉病和锈病小麦新品种,将在全 省大面积推广,力争三年内将冬小麦品种普遍更 新。
近几年来,我国小麦主产区的北方冬麦区小 麦白粉病、锈病等曾大面积发生。资料显示,1 998年,白粉病、锈病发生面积分别为137 万公顷和109万公顷,约占小麦总面积的50 %和40%。据专家介绍,白粉病可使小麦减产 2-3成,锈病造成的损失也相当严重。因此, 培育并推广抗病小麦品种势在必行。
1) 稀播 1—2公斤/亩 2) 异地繁殖
3 小麦原种生产
原原种----原种------良种
第七节 小麦育种研究的动向
1 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
2 杂种优势有效利用的研究
3 持久抗病性的选育 4 产量与品质的协调与改进
5 产量与品质的协调与改进
5 生物技术在小麦育种中应用
1、轮回选择与群体改良 “轮抗6号”小麦新品种被列为 “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 一种具有抗病、抗旱、耐盐碱、耐瘠薄 品性的小麦新品种“轮抗6号”,为我国 干旱、半旱及盐碱地区小麦增产增收作 出重大贡献。最近,这一小麦新品种被 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
吴立人是我国植物病理学会抗病育种专 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小麦条锈 病研究。 他说,条锈病是全球小麦的“顽症”,也是 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几乎每年都要发 生。建国以来的三次爆发,使我国小麦总减 产近120亿公斤。 我国小麦主产区河南省, 为防条锈病每年有7000万亩小麦需喷两 次农药,仅 此一项每年费用就近3亿元。西 部的四川、甘肃和云南三省,自1994年 以来 每年的防治费也在3亿元左右。吴立人 说,如果爆发上亿亩的病情,我国连农药 供 应都成问题。
完整版小麦杂交育种
![完整版小麦杂交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721e18da1eb91a37f0115c17.png)
母本品种进行一次授粉的方式。
三、杂交后代的选择
? (一)系谱法 ? 按照育种目标,以遗传力为依据,从杂种
的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代代选单株,直 到选出纯和一致、性状稳定的株系后,转 为株系(系统)评定。由于当选单株有系 谱可查,故称系谱法。常用于自花授粉作 物品种选育和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系选育。
杂交步骤如下:
? ⒈整穗去雄 :
先去雄(方法如前述),后剪芒和颖,剪去的颖壳大 约占整个的1/2,已不伤柱头为度。
? 授粉前父本穗的处理:
选择中上部小花的花药即将伸出的父本穗, 然后进行剪颖处理,把剪过颖的父本穗剪断, 插在土中,在阳光下晒2-3分钟,既有花药伸 出颖壳即将散粉时,进行授粉。
? ⒊授粉
2.去雄套袋 套袋: 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要求: ?套上的纸袋要折叠住,用回形针或大头针别住; ?在去雄穗旗叶下面的茎杆上挂上纸牌; ?纸牌上注明母本品种的名称或者行号、去雄日期、 操作者姓名。
♀ ×♂
E: 月 日 P: 月 日 操作者: XXX
? 3.授粉
? ㈡“小麦捻调穗”杂交法
? 主要特点是授粉在隔离袋中进行。简便省时、质量高。
(一)亲本选择的原则
? 1.选择优良性状较多的亲本 ? 2.明确亲本的目标性状 ? 3.亲本之一最好为当地优良品种 ? 4.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 5.借鉴前人的经验
(二)亲本选配的原则
? 1、亲本性状互补 ? 2、不同类型的或不同地理起源的亲本相配组 ? 3.用经济性状优良、遗传差异大的亲本配组 ? 4.以具有最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为母本 ? 5.质量性状 ,双亲之一要符合育种目标
小麦育种学讲义
![小麦育种学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158b1b51ed9ad51f11df247.png)
3、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遗传与选育
• 两者的关系; • 现代小麦收获指数的变化; • 提高收获指数的限制 • 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 • 增加生物学产量的育种方法
小麦育种学讲义
(三)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选育
1、小麦抗白粉病性
• 专性寄生的白粉病菌所致的病害,伴湿性 • 生理小种的鉴定:40多个; • 抗性:单基因、两个基因或多基因控制,显性、隐
般早抽穗为显性或偏显性,杂种F1的抽穗期 与中亲值呈高度相关,F2代分离大;遗传率 高,75%,可在早代选择。
小麦育种学讲义
4、小麦早熟性的选育
• 注意亲本的选用:采用阶段发育特性具 有互补关系的亲本,可以起到早中选早 的作用;
• 注意材料在冬前或早春过早通过春化和 光照阶段易遇冻害的情况
• 注意早熟与高产的矛盾
Schw)所致,非专化性,无生理分化现象 • 抗性类型:抗侵入型和抗扩展性,以后
者为主 • 抗性多属多基因控制; • 抗性育种方法
小麦育种学讲义
(四)抗逆性的遗传与选育
•
1、抗寒性的遗传与选育
• 冻害与冷害,对小麦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小麦对冷冻害的抗性机理,不同类型小麦 的耐性与苗期生长特性的关系;
小麦育种学讲义
3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引用
• 创新:远缘杂交、辐射、生物技术 • 引用:地区生态条件的特殊性和系统发育原理 • 抗旱性:哈萨克斯坦、南美、澳洲 • 抗热性:远东、外高加索 • 早熟性:中国、日本、拉丁美洲 • 赤霉病抗性:中国南部、意大利、阿富汗、日本 • 高蛋白:塞浦路斯、土耳其 • 抗寒性:俄罗斯、美国、芬兰、瑞典
• 普通小麦 T. aestivum
QQ cc SS
小麦育种学幻灯片2010版第四讲
![小麦育种学幻灯片2010版第四讲](https://img.taocdn.com/s3/m/786512114a7302768e9939ab.png)
CHA育种,是利用CHA处理自 交作物的母本,诱导其雄性不育, 再与父本杂交获得杂交种子的技术, 属于二系育种。与常用的三系育种 相比,CHA育种不需要专门培育不 育系和恢复系,具有育种程序简单、 育种周期短,亲本范围广等诸多优 点,因而深受育种界的关注。
CHA育种的关键在于CHA,性能优异 的CHA对处理的母本植物的雄性不育率 要高(>95%),但对雌性器官的可育率 无或无大影响,对植株亦无其它不良副作 用。同时价格要适宜,便于推广应用。 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研究,CHA已 经有了很大进展,目前已有几个品种用于 商业生产杂交种子或正在扩大试验之中。
小麦育种途径和方法 (是杂交育种所占的比例)
杂交育种
国外引种 地方品种 选择育种 杂交育种 远缘杂交 诱变育种
一、杂交育种
1 亲本选配问题
1)首先应注意扩大种质资源的利用范围。 2)尽可能双亲的性状水平,有利于优良 品种的选育。 3)保证亲本间有足够的遗传差异。
4)采用适当的杂交方式
二、杂交技术
河南是全国冬小麦主产省之一,小 麦品种资源丰富,共保存有4228份, 其中农家品种908份,省内育成 (改良)739份,省外引进600份, 国外引进1981份。
小麦主要病害
群众形象地区分三种锈病说
“条锈成行叶锈乱, 秆锈是个大红斑”。
产量(高产)目标性状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遗传与选育
1 多穗型:750-900万穗/公顷,25-30 粒/ 穗,千粒重36-40克。 2 大穗型:420-525万穗/公顷,穗重不少于 1.3- 1.6克。
3 中间型:南方为555-600万穗/公顷,37- 40 粒/穗,千粒重37-40克;北方为 600-675 万穗/公顷,30 粒/穗,千粒重40克。
小麦育种知识点归纳总结
![小麦育种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69a364c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9d.png)
小麦育种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小麦的特点1. 小麦是一种禾本科植物,属于单子叶植物,它的种子存放在颖果中,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
2. 小麦的株高一般为50-150厘米,茎秆中空,叶片线状,穗状花序,鳞果等。
二、小麦的遗传特性1. 小麦的遗传特性是决定育种工作的基础,在育种过程中,了解小麦的遗传特性是十分必要的。
2. 小麦的遗传特性包括染色体数、基因型、表型等,全面理解小麦的遗传特性有助于进行有效的育种工作。
3. 小麦自交亲和,便于在育种过程中选择优良的亲本进行配制。
三、小麦育种的目标1. 小麦育种的主要目标是培育高产、优质、抗逆的新品种,以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需求。
2. 通过选择和杂交等手段,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四、小麦育种的方法1. 优良基因资源的利用:通过筛选和采集不同地区的小麦种质资源,选育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小麦新品种,为育种工作提供原材料。
2. 杂交育种:通过选择不同的优良亲本,进行人工授粉,培育出具有更好性状的小麦新品种。
3. 选择育种:通过实地试验和筛选,选育出适应当地条件,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小麦新品种。
4.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子标记技术,辅助选育优质小麦新品种,提高选育效率和品质。
五、小麦育种的关键技术1. 定向育种技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通过改良有关基因型来提高小麦的产量和抗逆性,如抗病抗虫、耐旱抗逆等。
2. 遗传改良技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小麦,进而培育出更好的小麦新品种,提高产量和品质。
3. 生理和生态改良技术:通过改良小麦植株的生理和生态性状,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提高产量和品质。
六、小麦育种的局限性1. 小麦育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培育出新品种的成功率并不高。
2. 现代生物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成本较高。
七、小麦育种的前景1.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小麦育种的技术将更加先进,培育出更适应当地气候环境和需求的小麦新品种。
小麦育种学PPT课件
![小麦育种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161824a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5d.png)
存在问题:
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和育性恢复系统最大的弱点是恢 复源太少,在普通小麦中不易找到并选育出优良而稳 定的恢复系,这是T型杂种小麦至今还未能在生产上广 泛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研究也发现,T型不育系的种子不饱满和发芽率低,且 杂种的有效穗数也比较低。
T型杂种的表现不如玉米、高粱,是由于所利用提莫菲维 小麦细胞质来源于没有经过筛选的较原始的种,其染色体 数和同源性与小麦不同,其细胞质导入小麦必然导致小麦 原有核与质的协调性的紊乱,因此有必要选择T型细胞质 和普通小麦细胞核协调互作的品系。
杂种优势的预测:用保持系和恢复系不完全 双列杂交方式是当前测定亲本配合力比较简 易可行的方法。另外可以采用一些生理生化 指标来预测杂种优势的大小,避免配制杂交 组合的盲目性。如线粒体互补、同工酶谱带 互补等。
制种问题:主要在防杂保纯。一般制种区的 隔离范围在100~200m以上较有保证。 Wilson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选育可以作为常 规品种推广的恢复系,再在大田制种。必须 强调的是,保持系的保纯比配制杂交种子的 防杂更为重要。
关于杂交方式问题。随着育种目标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采用两 个亲本的单交难以满足育种目标多方面的要求,必须采用多亲本 的复合杂交将多个亲本的性状综合起来以满足育种目标的要求。
一般参加复交的亲本其综合性状不能太差,要把综合性状好的、 适应性强的亲本放在最后一次杂交,使其在后代中的遗传成分占 有较大的比重,以增强杂种后代丰产性和适应性。为加强杂种后 代某一方面的性状,可以在杂交中多次使用具有该性状的亲本。
组合选配及制种
杂种小麦产量的高低决定于不育系和恢复系本身的好坏和组合的 选配。
由于缺乏强优势的组合、恢复系的恢复力差以及亲本本身的产量 水平低,目前杂种小麦存在“超亲容易,超标难”的问题。
小麦讲稿育种学
![小麦讲稿育种学](https://img.taocdn.com/s3/m/24e6247e01f69e31433294f4.png)
2.4.3非整倍体
1.缺体(2n-2=40),21种缺体
缺体系列
特点: 生活力低,育性低,自身难以保 ,必须通过相应单体自交获得 用途:依表型效应进行基因定位,确定 同源转化群。
1.单体(2n-1=41) 21种单体 单体系列 特点:表型与二体无明显差异,必须借助 细胞遗传学手段 用途: a.显性基因定位 做法:21种单体×受测品种 21种杂交后的单体F1 自交 ( 其中二体、单体 93-99% ,缺体仅占 7% 以 下)
五种结合方式: AA AABB AAGG AABBDD AAAAGG
2.4.2同源转化群 彼此间具有程度不同的代偿能 力,并且在控制同源配对基因缺 失或失效时能相互配对的一群染 色体。 1A, 1B, 1D, 1G, 1R 2A, 2B, 2D, 2G, 2R ┆ ┆ ┆ ┆ ┆ 7A, 7B, 7D, 7G, 7R
2.5.5茎杆
颜色:紫杆(显)/绿杆(隐) 长度:节间数目,节间长度,与1A、1B、 1D有关
强度:粗细与厚度,与3A,3B,3D有关
2.5.6 叶 叶耳:(红、绿、白)红对绿、白色为 显性 叶耳有毛否:有毛为显性(位于3B) 叶舌:无叶舌受两对互补隐性基因控制 叶毛:有毛(显) / 无毛(隐),(与 4A、5A有关) 蜡质:与2B、2D上的两个位点有关 (均可出现决定蜡质基因或抑制蜡质基因)
Rht(karcag522MTK) Rht(CPB1232) Rht(LeedsM131)
karcag522的辐射诱变体 Cappelli 的辐射诱变体 Leed的EMS诱发突变体
2.6.3 矮杆基因与赤霉酸基因关系 赤霉酸不敏感基因 GA1(4A) GA2(4DS) GA3(4A上) Rht1-GA1 Rht2-GA2 Rht3与GA3 紧密连锁(似是一个基因)
完整版小麦杂交育种
![完整版小麦杂交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721e18da1eb91a37f0115c17.png)
(一)亲本选择的原则
? 1.选择优良性状较多的亲本 ? 2.明确亲本的目标性状 ? 3.亲本之一最好为当地优良品种 ? 4.杂交亲本应具有较好的配合力 ? 5.借鉴前人的经验
(二)亲本选配的原则
? 1、亲本性状互补 ? 2、不同类型的或不同地理起源的亲本相配组 ? 3.用经济性状优良、遗传差异大的亲本配组 ? 4.以具有最多优良性状的亲本为母本 ? 5.质量性状 ,双亲之一要符合育种目标
小麦人工杂交的方法和步骤
? 选穗、整穗 ? 去雄 ? 花粉的采集和授粉
小麦人工杂交方法
普通法:
1.如何选穗整穗
选穗: 根据计划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圃(群体
内)选择典型、健壮、无病虫害 植株的主茎穗。
一般要求: 穗刚抽出叶鞘,穗柄离基部叶鞘约 3-
6cm,未开花,花药呈绿色。
整穗: 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穗,
第四章 杂交育种
目录
?第一节 杂交育种 ?第二节 杂交育种程序 ?第三节 回交育种 ?第四节 远缘杂交育种
? 20世纪90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 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21世纪 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 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 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
袁隆平
一个属于中国 也属于世界的名字 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 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
从育成品种数及品种在生产上推广的面积上看均占 首要位置。
一、杂交亲本的选配
? 亲本选择是根据育种目标选用具有性状优良的品
种类型作为杂交亲本。 亲本选配 是指从入选亲本 中选用哪些亲本进行杂交和配组的方式。亲本选 配决定杂种后代的遗传基础,是杂交育种成败的 关键。 ? 如从小麦“碧蚂 4号×早洋麦”组合中,河南省选 出了郑州24号,山东省选出了济南 2号,北京市选 出了北京 8号。其它许多地区也选出了优良品种。 有许多亲本组合,则未选出任何品种。
小麦育种学幻灯片吴1精品PPT课件
![小麦育种学幻灯片吴1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9c912959e3143323868931e.png)
总产量(百万 吨)
总产量(百万吨)
1
2
3
4
5
6
7
8
9
10
1990
面积
世界
231708
中国
30735
伊朗
6278
巴基斯坦 7845
阿根廷 5797
单产 2557 3194 1276 1825 1896
总产 592442 98230 8012 14316 10992
1990 面积 单产 总产
加拿大 美国 丹麦 法国 荷兰 英国 澳大利亚
基因的转化、筛选、 鉴定、专利申请与利用。
九、已有工作基础 1、物质基础
河南省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现代化的人工温室
2 、研究队伍
主持人简介
吕德彬,教授/博导,河南 省 “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 科”第一学术带头人。 1988年获美国堪萨斯州立大 学农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 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省重大 科研项目22多项,获省部级 科技进步奖6项,出版专著3 部,发表研究论文42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七、预期目标
1.创造出高效表达 5+10亚基的转基因小 麦种质材料10-20个; 2 . 转 基 因 新 品 系 种 子 中 5 亚 基 和 10 亚基含量比对照高出3-5倍; 3、国家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5篇。
八、进度安排
2003年:
构建(1Dx5+1Dy10) 基因的高效表达载体。
2004年:
第5次(90年代初):以豫麦2号、西安8号、 豫麦10号、豫麦13号、豫麦17号为主,播种面 积2666.7千公顷,占全省麦播的51%;
第六次(90年代中后期):以豫麦18、豫麦 21、豫麦25、豫麦41为主,播种面积3400千公 顷,占全省麦播的70%。
小麦杂交育种
![小麦杂交育种](https://img.taocdn.com/s3/m/b55738b41a37f111f1855b4d.png)
• ⒊授粉
二、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 (二)杂交方式 • 1.单交:单交即两个品种间的杂交(单交)用甲×乙表示,其 杂种后代称为单交种,由于简单易行、经济,所以生产上应用 最广,一般主要是利用杂种第一代,如丰鲤、福寿鱼。
甲
乙
期望得到的子代
二、杂交技术与杂交方式
• 2.双交与四交 • 双交是两个不同的单交种的杂交,可表示为(甲×乙)×(丙×丁) 或(甲×丙)×(乙×丙),4个亲本的遗传物质在4交一代中所占的 比例是一样的。亲本甲、乙、丙、丁依次占1/4.
三、杂交后代的选择 • (一)系谱法
• 按照育种目标,以遗传力为依据,从杂种 的第一次分离世代开始,代代选单株,直 到选出纯和一致、性状稳定的株系后,转 为株系(系统)评定。由于当选单株有系 谱可查,故称系谱法。常用于自花授粉作 物品种选育和异花授粉作物自交系选育。
系谱法的工作要点
F1选优势组合
不齐,花期长;重施P肥,抽穗齐,花期短;
小麦的花器构造
护颖
小穗 小花 穗轴
雄蕊
雌雄蕊
内颖(稃) 外颖(稃)
雌蕊
鳞片
1
2
3
5
4
7
8
9
10
6
1.麦穗 2.穗轴 3.小穗 4.护 颖 5小花 6.外稃 7.内稃 8. 雄蕊 9.雌蕊 10.鳞片
小麦的开花习性
通常小麦抽穗2-4天开花(有的当天就开花,也有的抽穗10 天才开花)。 开花的最适温度为18-23℃,最适相对湿度70-80%,花粉在 田间条件下的生活力约20分钟。 开花的高峰期随地区、品种、当时温、湿度有所差异,通 常一天有两个高峰,上午5-8时,下午约16-20时开花最盛。 小麦的开花顺序,就全株而言先主穗后分蘖穗;同一穗上, 先中部的小穗,然后依次向上、向下两端开放;就一个小穗 而言,先基部第一朵小花,然后依次向上,全穗开花约3-5天。 小麦开花时,鳞片吸水膨胀,迫使外颖张开,同时花丝迅 速伸长并伸出颖片外,花粉囊破裂而散粉,一朵小花开花时 间很短,大约15-20分钟,开花后花粉落在柱头上1-2小时开 始萌发。
小麦育种讲义
![小麦育种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9c91f15510a6f524ccbf85cc.png)
小麦育种讲义农学院李宪彬14.1 概述一、我国小麦生产简况小麦在我国是仅次于水稻的主要粮食作物,尤其在北方地区是主要的细粮作物。
由于苏联的解体,我国小麦栽培面积和总产居世界首位,面积2000-2500万公顷,单产200-250kg/亩,总产1亿吨左右,占世界总产的1/5。
1978年青海香日德农场3.91亩春小麦,培创出亩产1013kg的高产纪录。
2008我省冬小麦产量的最高亩产量773.86kg。
据山东省农技总站统计,在2009年10亩高产攻关田中,“济麦22”实地收获48个点,平均产量689.5公斤/亩,有22个点产量超过700公斤/亩,其中滕州级索镇千佛阁村实地收获3.46亩,平均亩产789.9公斤,比历史冬小麦最高单产提高了16.04公斤。
小麦在我国分布很广,南至海南岛,北到漠河,西起新疆、东抵沿海诸岛均有小麦栽培。
从5~12月均有小麦在播种,从4~9月都有小麦在收获。
二、我国小麦育种概况●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单产的提高。
这与采用优良品种和改进耕作栽培措施都有关系。
其中品种改良对总产的贡献:占40-50%(甚至50%以上)。
●品种具有对病虫害及环境胁迫因素的抗耐性,使小麦总产保持稳定增长。
14.2 小麦育种目标一、我国小麦品种生态区划根据《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金善宝主编,1983年)一书的生态区划,将全国划分为三大麦区和十个相应的生态地区和生态类型。
. (一)北方冬麦区1. 华北北部晚熟冬麦区(北部冬麦区)------黄土高原类型2. 黄淮平原中熟冬麦区(黄淮冬麦区)------黄淮平原类型(二)南方半冬性和春性麦区3. 长江中下游平原中熟秋播半春性麦区(长江中下游半春性麦区)------长江中下游平原类型4. 四川盆地早熟秋播半春性麦区(四川盆地半春性麦区)------四川盆地类型5. 云贵高原早熟秋播半春性麦区(云贵高原半春性麦区)------云贵高原类型6. 华南山丘早熟秋播春麦区(华南山丘春麦区)------华南山丘类型(三)春麦区7. 东北平原早熟春麦区(东北平原春麦区)------东北平原类型8. 北部中熟春麦区(北部春麦区)------甘蒙高原类型9. 新疆冬春麦兼种区------新疆盆地类型10. 青藏高原春麦区------青藏高原类型●生态区划的意义:★地区间引种调种的理论依据。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
![《作物栽培学小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21a9e4b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46.png)
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 家之一,主要分布在华北、东 北和西北地区。
小麦的分类和品种
01
小麦可根据籽粒大小、皮色、粒 形等特征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普 通小麦、硬粒小麦、黑麦和蓝粒 小麦等。
02
中国小麦品种繁多,根据不同地 区和种植环境,可分为冬小麦和 春小麦两大类,每类又有多种不 同的品种。
小麦的种植环境
小麦也是酿造啤酒的主要原料 之一,为啤酒提供特有的香味
和口感。
小麦的营养价值和食用方法
营养价值
小麦富含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B族和矿物质等,具有很高的 营养价值。
食用方法
小麦粉主要用于制作各种面食,如馒头、包子、饺子、面条等,也可用于烘焙食 品,如面包、蛋糕等。
小麦在饲料和工业上的应用Leabharlann 病虫害识别化学防治
了解小麦常见病虫害的症状和危害特 点,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
在必要时,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 的农药进行防治,严格按照使用说明 操作,避免造成药害和残留超标。
生物防治
利用天敌、微生物等生物资源进行防 治,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环境 和生态。
04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的产量构成和影响因素
05 小麦的加工和利用
小麦的加工技术和产品
01
02
03
04
面粉加工
小麦通过磨粉机研磨成面粉, 根据细度和用途不同,可生产
出不同等级的面粉。
面包制作
面粉是制作面包的主要原料, 通过添加酵母、水和糖等,经
过发酵和烘烤制成面包。
面条制作
小麦粉加水搅拌成面团,经过 擀面、切条等工序制成各种面
条。
小麦啤酒
总结词
小麦的产量构成主要包括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 其中单位面积穗数是最主要的因素。影响因素包括种植密度 、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
小麦种植技术讲义
![小麦种植技术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dbed1f2958f5f61fb73666f3.png)
小麦栽种技术培训讲义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期间1、小麦的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种植地域的纬度、海拔高度、耕种制度及品种特征的不一样有很大差别。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域,冬天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域,不一样种类品种生育期长短不一样。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一样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伸。
(5)我省主要种植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 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域,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期间的区分小麦的一世要经过种子萌生、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度。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挨次出现和形成各样不一样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区分四个期间: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征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变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一样的发育阶段都要求必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常常是其中某一个要素起主导作用,若缺乏主导要素作用,小麦就不可以达成阶段性发育,因此就不可以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别极大。
所以,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抽芽出苗后,一定经过一准时间和必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期间。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假如冬小麦春播,因缺乏春化阶段发育所需的低温,个体发育就停止在分蘖状态而不抽穗。
依据小麦春化阶段对温度高低和时间长短的要求不一样,小麦品种可分为三个基本种类:(1)冬性品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估
IPGRI (International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 ;原称IBPGR,International Board for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的建议:
• 1 分类学上的位置 • 2 农艺性状 • 3 形态性状 • 4 品质性状 • 5 抗病性、适应性
3 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引用
• 创新:远缘杂交、辐射、生物技术 • 引用:地区生态条件的特殊性和系统发育原理 • 抗旱性:哈萨克斯坦、南美、澳洲 • 抗热性:远东、外高加索 • 早熟性:中国、日本、拉丁美洲 • 赤霉病抗性:中国南部、意大利、阿富汗、日本 • 高蛋白:塞浦路斯、土耳其 • 抗寒性:俄罗斯、美国、芬兰、瑞典
3、小麦早熟性及其遗传
• 小麦的一生可以分成几个生育阶段 • 小麦熟性以抽穗期早晚作为指标,问题与长
处 • 抽穗期受多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一
般早抽穗为显性或偏显性,杂种F1的抽穗期 与中亲值呈高度相关,F2代分离大;遗传率 高,75%,可在早代选择。
4、小麦早熟性的选育
• 注意亲本的选用:采用阶段发育特性具 有互补关系的亲本,可以起到早中选早 的作用;
(2)化学杀雄法
• CHA的筛选:MH、RH0007、WL84811 (Shell公司)、LY195259、SC2053(Sogetal 公司)
• 要求:杀雄强,对雌蕊影响小;用药时期与剂 量要求低;对环境安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小;
(3)核系统
• 问题:核不育系保持难 • 解决对策:利用标志性状
5、国内外小麦育种进展
(1)矮化育种
• 矮源:赤小麦和农林10号 赤小麦(Rht8, Rht9) 的利用:意大利 Ardito, Mentana, Villa Glori, Funo, Abbondanza), 我国引进广泛种植; 农林10号(Rht1,Rht2):美国,Gaines; CIMMYT系列品种—绿色分类法:根据倍性与染色体 符号;
• Sears, 亲缘关系分类法; • 争论点:山羊草的归属
(二)小麦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 1 开拓种质资源的意义 • 实例1,农林10号矮生基因的发现与利用 • 实例2,PI178383的条锈病抗性利用 • 启示:全面鉴定、特殊材料的重要性、
• 四川盆地早熟秋播半春性麦区
• 云贵高原早熟秋播半春性麦区
• 华南丘陵早熟秋播春麦区
• 东北平原早熟春麦区
• 北部中熟春麦区 • 新疆冬春麦兼种区
差异
• 青藏高原春麦区
春冬性,光照反应,分蘖力,灌浆特性,抗逆性、抗病性
(二)小麦产量性状及矮杆性的遗传与育种
1、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遗传与选育 产量构成因素: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 和每穗粒重; 类型:多穗型,大穗型,中间型 根据当地的生态与生产条件确定。 遗传率:粒重高,70%左右;穗粒数中等, 40%左右;单株穗数低;
小麦育种学
一、小麦生产与育种概况
1 生产概况
栽培面积: 2.2亿公顷;单产:2950公斤/公顷
发展速度:
年份 总产(MT) 面积(Mha) 单产(t/ha)
1900 82.6
95.7
0.86
1950 192.8
3168.0
1.15
1999 581.1
2308. 0
2.46
2 品种改良在小麦增产的作用
• 普通小麦 T. aestivum
QQ cc SS
• 斯卑尔脱小麦 T. spelta qq cc SS
• 密穗小麦 T. compactum QQ cc ss
• 莫迦小麦 T. macha
qq CC SS
• 圆粒小麦 T. Sphaerococcum QQ cc ss
• q, Q, 落粒性, 5A; c, C 密穗基因, 2D;s,S 圆粒基因,3D
2、小麦矮秆性的遗传及其选育
• 降低株高:抗倒,提高收获指数(30—50%) • 矮秆基因Rht:20余个,主要利用的矮源为赤小麦
Rht8, Rht9和农林10号(达摩)Rht1,Rht2;我国的大 姆指矮(Rht3),矮变1号(Rht10)应用较少; • 其它矮源:草丛型矮生基因(grass clump dwarfness, D1—D4),独秆矮生基因(uniclum stunt,US1,US2) • 不同矮秆基因对GA3反应不一, Rht1、 Rht2、 Rht3苗期对GA3不敏感,而其它基因表现敏感 • 遗传率:高(65%以上),可在早代选择;
• 高产?杂种优势 • 品质? 专用品种
4、小麦栽培种及品种类型
•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90% • 硬粒小麦(T. durum) 8% • 圆锥小麦(T. turgidum)、密穗小麦
(paecum)、斯卑尔脱小麦(T.spelta) 零星种植 • 按种植季节分:春小麦、冬小麦 • 品种类型:家系品种,杂种品种,多系 品种
• 注意材料在冬前或早春过早通过春化和 光照阶段易遇冻害的情况
• 注意早熟与高产的矛盾
(六)品质性状的遗传与选育
1 营养品质 • 蛋白质含量:变异很大,6%-22%;多
基因控制,取决于基因类型,遗传率变 化大:19-90% • 赖氨酸含量:占蛋白质的2.6-4.2%,占籽 粒干重0.3%左右;选择高蛋白,降低赖氨 酸占蛋白质的比重,但增加占干重的比例.
普通小麦不育系; • 优点:T小麦有恢复基因,可实现三系配套;T细胞质副作用
少 • 奠定了小麦杂交育种的基础,存在问题:优势不强,美国1% • 中国从1965年引进T型不育系,连续几个五年计划全国攻关
小麦杂交育种的新进展
• 新的不育系,K型、V型等; • CHA的研制与应用; • 二系法 • 一系法
(五)小麦生育特性和早熟性的遗传与选育
• 1、小麦早熟性育种的意义 • 2、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及其遗传 • 阶段发育: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 • 类型:春性、半冬性、冬性;迟钝型、中间
型、敏感型 • 遗传:春性对冬性显性,春性受Vrn1—5等5
个独立基因型控制;日长不敏感性对敏感性 为显性,受pdd1,pdd2,pdd3三个基因控制
1 小麦B染色体起源
• 假定祖先:拟斯尔脱小麦(T. speltoides)、双 角小麦(T. bicorne)、巨大小麦(T. longssium)
• Kimber等: B组是在某几个山羊草种与A组种 (野生一粒小麦)杂交后,杂种间发生连续 的基因互渗而形成的。
2 栽培小麦进化过程中单个基因的作用
(5)育种途径、方法、技术
• 远缘杂交 (李振声院士) • 诱变育种 • 单倍体育种,花培育种 • 八倍体、六倍体小黑麦 • 太谷核不育基因研究与利用 • 分子育种(标记辅助育种)
二、小麦的起源、分类与 种质资源
(一)小麦的起源与分类
小麦族 (Triticeae)----黑麦(Secale), 大麦 (Hordeum)、小黑麦(Triticale); 25个属 小麦亚族(Triticinae)---小麦(Triticum)、黑麦 (Secale)、山羊草(Aegilops)、偃麦草 (Agropyron); X=7, 普通小麦AABBDD ;AA, 野生一粒小麦; DD,方穗山羊草, Ae. Squarrosa (塔斯其小麦)
(2)高产育种(广泛适应性)
• 前苏联:无芒1号,1100万公顷 • CIMMYT:半矮秆品种:4000万公顷 • 中国:碧玛1号,泰山1号,扬麦5号,
绵阳11等
(3)抗性育种
抗锈育种(生理小种) 抗白粉病育种 抗赤霉病育种 抗铝毒育种
(4)品质育种
烘烤品质 营养品质 专用品种(面条、馒头等)
性或部分显性均有; • 抗性基因来源:提莫菲维小麦的Pm6, Pm2;波斯小
麦的Pm4b; 二粒小麦的Pm4a, Pm5; 1B/1R易位系1R 染色体片段的Pm8; 黑麦的Pm7;普通小麦的Pm1, Pm2
2、小麦抗赤霉病性
• 病害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 品种改良:半矮秆品种-绿色革命;丰产性, 耐肥性,抗逆性(栽培区域扩大)
• Silvey:1947-1977,品种改良贡献率40%; • Austin:1900-1980,高肥下42%,低肥下
39%; • 吴兆苏:新品种的作用50%
3 未来小麦生产增加的因素
• 扩大面积?培育特殊适应性品种;酸、 热、旱、湿、盐
• 矮秆与一些不良性状的连锁,超高产育种对株高的 要求;
3、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遗传与选育
• 两者的关系; • 现代小麦收获指数的变化; • 提高收获指数的限制 • 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途径 • 增加生物学产量的育种方法
(三)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选育
1、小麦抗白粉病性
• 专性寄生的白粉病菌所致的病害,伴湿性 • 生理小种的鉴定:40多个; • 抗性:单基因、两个基因或多基因控制,显性、隐
四、杂种小麦的选育
(一)杂种小麦选育研究进展
• 木原(1951):尾状山羊草(Ae.caudata)导入普通小麦的核, 雄性不育;
• 深泽(1956):硬粒小麦的核导入卵状山羊草(Ae. ovata),雄 性不育;
• 问题:细胞质的副作用太多 • USA, 1957年开始研究;Wilson et al(1962): 提莫菲维细胞质的
• 鉴定方法:田间鉴定,田间死苗率,死蘖 率和叶片受冻枯率等;实验室鉴定:生理
性状,如电导率等
2、抗旱性的遗传与选育
• 提高小麦抗旱性的重要性; • 小麦抗旱机制:避旱、免旱、耐旱 • 抗性育种:抗旱种质的筛选,抗性的鉴
定方法—田间与实验室结合;
3、耐湿性的遗传与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