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处理原理与工艺解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含量高-相界面积大-A形核率高; 合金元素影响相图、C等的扩散、碳化物稳 定性等;
原始组织
细小,碳化物分散度大,A形成容易; 片比球界面积更大;
1.1.4 奥氏体的晶粒度
奥氏体的晶粒度表示奥氏体晶粒的大小。 在100X时,1 in2内晶粒个数n与晶粒度 等级G之间符合n=2G-1. 冶金行业标准中,常用奥氏体晶粒度分 为8级。1级最粗,8级最细(可拓展)。 起始晶粒度:奥氏体化刚完成时 实际晶粒度:实际加热条件下 本质晶粒度:规定加热条件下
低温转变产物-马氏体
马氏体是碳在-Fe中的过饱和固溶体? 马氏体的成分与过冷奥氏体完全相同。 很强的固溶强化效应,同时M内又存在大 量晶体缺陷,与同成分其他组织相比具 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
马氏体的性能
M的强度、硬度较高。强化机制:固溶 强化、相变(亚结构)强化及时效强化。 M的硬度主要取决于它的含碳量,碳含量 越高,强度和硬度越高,而塑性、韧性 也越低。 M的塑性和韧性主要取决于其亚结构。
1.1.1 钢的临界温度
A1、A3、Acm为相图上的平衡转变温度线。 实际生产中温度变化较快,转变出现滞后。
为了区分加热、冷却时的 临界点,加热冠以“c”, 冷却冠以“r”。如AC1表示 加热时由P→A的开始温度 线 AC1是常数吗? AC3是常数吗?
1.1.2 奥氏体的形成
奥氏体的形成是形核长大过程。 共析钢的原始组织为P,当加热到Acl以上温度时,发 生P转变。 在转变过程中要发生晶格改组和碳原子的重新分布。 包括如下四个基本环节
奥氏体形核
奥氏体长大
残余渗碳体的溶解
奥氏体均匀化
对于非共析钢,在继 续升温时,先共析产 物也会转化为A; 加热温度不同时,得 到的组织、奥氏体的 组成(含碳量)不同; 完全奥氏体化后,合 金成分与奥氏体相同
1.1.3 影响奥氏体化速度的因素
加热条件:温度高,速度快;速度快? 合金成分
考试大纲要求
掌握钢的热处理原理 掌握制定机械零件、工模具(含钢、铸 铁、有色金属)热处理工艺的知识与技 能 能够分析现场出现的一般工艺问题
来自百度文库 钢的热处理原理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回火转变
1.1 钢在加热时的组织转变
加热是热处理的第一步,加热温度依据 相图和热处理目的而定。 (钢)加热一般是为了获得晶粒细小、适当 成分的奥氏体 加热以后得到的组织接近平衡组织—— 基本上可以根据相图来确定。
位错马氏体:高强度、良好的韧性,脆性转 变温度低,缺口敏感性小; 孪晶马氏体:硬而脆(本质、速率,方向)。
中温转变产物-贝氏体
两相混合物(过饱和F,粒状碳化物) 与M相比,上贝氏体强度低,不用。下 贝氏体强度硬度较高、塑性韧性好,等 温转变变形小。
粒状贝氏体
形成时:由块状的铁素体和高碳岛状奥 氏体组成; 岛状奥氏体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转变成 黑色的珠光体、马氏体或以残余奥氏体 的形式存在。
化学成分
1.2 钢在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实际生产当中冷却速度较快,转变在较 大过冷度下进行,不能用相图来分析。 转变的方式通常有两种
保 温 临界点
温度
等温冷却
加热
却 冷 续 连
保 温 时 间
1.2.1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
共析钢的TTT曲线(C,S曲线) 转变温度不同,产物不同,性能不同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C曲线
亚共析钢和过共析钢的TTT曲线和共析钢 相比多了一条先共析F和Fe3C的析出线 渐近线
魏氏组织
魏氏组织是沿原奥氏体特定晶面形成的 具有几何学特征的冷却转变组织,德国 魏德曼施泰登(A.J.Widmannstatten) 首先在陨铁中发现的,故名,亦称魏氏 体。此类组织在钢和铝青铜中都有发现。 它是一种先共析转变组织。 铁素体魏氏组织呈针(片)状,魏氏组 织与母相之间保持严格的晶体学关系, 并在试样磨面上呈现浮凸(切变特征)。
本质晶粒度的测定方法:930±10℃保温3~8小时 (100×示意图)
本质粗
本质细
实际晶粒度与本质晶 粒度、加热条件有关。 本质细晶粒钢,加热 温度超过950℃可能 得到粗大晶粒; 本质粗晶粒钢,加热 温度较低时,可能得 到很细的晶粒。 实际用途?
影响奥氏体晶粒大小的因素
加热条件
热处理原理与工艺
河北工业大学 教授 金属材料系 主任
武建军 博士
热处理工艺
材料的组织和性能受成分、加工工艺的 影响,改善钢的性能主要有合金化、热 处理、塑性变形等途径。 热处理是将固态金属或合金在一定介质 中加热、保温和冷却,改变材料的组织 结构,从而获得所需性能的加工工艺。 比较重要的部件一般都需要进行热处理, 比如汽车、拖拉机工业中70~ 80%的 零件、工具模具等都需要进行热处理。
170~230 HBS 25~35 HRC 35~40 HRC
珠光体类型组织的性能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F和Fe3C片的厚度之 和;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取决于形成温度(冷 却速度); 珠光体的片层间距越小,P的力学性能越 好-与细化晶粒类似。 片状珠光体相比,粒状P的强度硬度较低, 但是塑性韧性较好。
加热温度越高和保温时间越长,A晶粒越粗。其中 加热温度是主要因素 加热速度大,过热度大,获得细小的初始晶粒 随着奥氏体含碳量的增加,Fe、C原子的扩散速度 增大,奥氏体晶粒长大的倾向增加。 强碳化物元素Nb、Ti等元素碳化物不易溶解、阻止 C扩散等原因强烈阻止A晶粒粗化,可细化晶粒 Mn,P,O等促进晶粒长大(界面能)
10000
100000 1000000
时 间 / s
高温转变产物-珠光体类型
珠光体
组织名称 珠光体 索氏体 屈氏体
2500
符号 P S T
索氏体
5000
硬度
屈氏体
5000
形成温度/℃ A1~650 650~600 600~500
片层间距/m >0.4 0.4~0.2 <0.2
能分辨片层的 放大倍数 <500 >1000 >2000
800 700 600
A1
奥 氏体
P A
AB
过冷A区
粗珠光体 5~20 HRC 细珠光体 30~40 HRC 上贝 氏体 40~45 HRC 下贝 氏体 50~60 HRC
温度/ oC
500 400 300 200 100 0
Ms
Mf
马氏体+残余奥 氏体 60~65 HRC
-100
1
10
100
1000